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7篇(优秀)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1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我们特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在网络上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71份,问卷有效率为90%。问卷回收后,我们小组七个成员,分别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7.46%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14.08%的人认为形势正常,就业情况良好。1.41%的人认为就业较容易。7.04%的人不清楚情况。看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势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毕业后去向
从针对同学们毕业后去向的问题4的调查结果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为40.85%,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同学占38.03%,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占12.68%,而自主就业的同学则有8.45%。
2、就业单位意向
问题11的调查结果显示,14.08%的同学选择在国家机关工作,12.68%的同学选择在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选择在学校和科研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占1.41%,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学占19.72%,而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占8.45%,22.54%的同学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8.45%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而另外1.41%的同学选择在部队工作,另外有11.27%的同学选择其他。
3、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1.41%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元以下,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3000元之间,40.85%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5000元之间,26.76%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则在5000~8000元之间,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8000~12000之间。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本次调查的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总结如下:
1、直接就业是首选,选择考研的比例也很大
随着近几年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问题8的调查结果则从侧面反应出这一现实情况。12.68%的同学选择“考研”,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69.01%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可以看出在能够就业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就业早日进入社会的。
2、就业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5000的同学占40.85%(1000~20xx占1.41%,20xx~3000占12.68%),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过去高估的,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月薪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
3、大学生自身能力信心十足,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在对求职中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63%的同学认为要有“时间和工作经验”,56%的同学认为要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53%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选择其他的有14%。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认识很客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同时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这是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要积累实践经验。
三、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应夯实基础,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践和工作经验(占63%),但同时却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欠缺是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可见,我们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能力缺失的境地。其实,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平日里就早做准备,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就业还是很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虚度了大好青春,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同学应早做准备,在校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学会与人交往,早日融入社会。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我们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还是热衷与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大城市就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然而,以上地区、单位僧多粥少,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才会出现目前的结构性失业。我们发现,实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进程中,小城市、乡镇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业、私人企业都求贤若渴。因而,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切实的改变自身观念,树立基层意识,相信就业还是不会很难的。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临就业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缺少指导。因此,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们从长计议,早作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注重课本理论,逐步走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4、政府部门要改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同时,全球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面,特定制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一、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去向多样化
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创业以及慢就业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xx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单位就业依然是主要去向,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自由职业和慢就业的比重则有所上升。
2.就业压力与期望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不少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满,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等方面;另一方面,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较高,往往希望进入国企、国家机关等稳定且待遇较好的单位。然而,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这些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求职途径与方式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通常会选择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寻找就业机会。传统的报纸广告应征、招聘会等依然是主要的求职方式之一,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求职逐渐成为主流。通过各大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毕业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招聘信息和投递简历。
二、影响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
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是影响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技术革新的推动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产业则面临着人才过剩的问题。因此,毕业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和专业选择。
2.教育背景与综合素质
教育背景和综合素质是影响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名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地域因素
地域因素也是影响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才政策等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有所不同。因此,毕业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地点。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就业市场不断变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毕业生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和专业选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
2.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培训资源,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提高求职技巧和综合素质。
(2)推动产学研合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优化就业政策。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统筹部署和政策支持,制定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和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西部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创业。同时,还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维护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3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深入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下面,特定制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市场概况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竞争激烈。
2.就业趋势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创业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他们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三是灵活就业、远程办公等新型就业方式逐渐兴起,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3.就业满意度
尽管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不高。这主要源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此外,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招聘歧视等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就业竞争激烈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2.专业与岗位不匹配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与市场上的岗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导致他们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
3.薪资待遇不理想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期望的`薪资待遇与实际获得的薪资待遇存在较大差距。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和不满,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三、解决方案与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培训资源,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提高求职技巧和综合素质。
2.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专业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
政府应加大对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应推动灵活就业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4.加强就业市场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维护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对于招聘歧视、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应依法予以打击和惩处。
四、结论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强就业指导、调整专业设置、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及加强就业市场监管等措施,我们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毕业生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求职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深入分析,结合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旨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2.就业结构变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IT互联网、金融、教育等行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另一方面,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此外,自由职业、慢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也逐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3.就业观念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兴趣、专业匹配度和发展空间,而不是仅仅追求高薪和稳定的职业。同时,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如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此外,国家对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领域的投入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对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一些传统行业和领域则面临人才过剩的问题。
3.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自身特点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在IT互联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则更注重职业匹配度和发展空间。
三、大学生就业策略与建议
1.加强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加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参加职业规划课程、咨询职业顾问等方式,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合理的求职策略。
2.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通过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交资源;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自学等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关注市场需求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关注市场需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通过参加招聘会、浏览招聘网站等方式,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和用人需求,为求职做好充分准备。
4.拓展就业渠道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拓展就业渠道,多方面了解就业机会。除了传统的招聘会、招聘网站等渠道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人脉关系等方式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同时,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积极申请相关政策支持。
通过加强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关注市场需求和拓展就业渠道等措施,可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5
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特别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映出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多数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而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有近2%的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部分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还不能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的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调查显示有近20%的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的。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职途径,15%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帆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的直接介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的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的是通过直接登门拜企业的老总或者人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学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现实中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
家都知道,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施过于求。每年毕业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张;而那些从校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竟只是部分,仍有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学生,这将是应届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的需求量就,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学生面临“毕业=失业”的问题呢。一是学生自身的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的自由度,许多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转变,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措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特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的指导服务工作。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我校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竞争力:
1、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了学习交流会,参观,检察院等专业基地的,组织制定学学习规划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专业学习的信心。要注意的是,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2、在大二、三年级学生中除了加强对专业基地的参观和实习外,还应该进行考研动员,开设了四,六级英语,考研辅导班,同时,结合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级考证,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素养。
3、对法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如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训,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以及面试的有关技巧和礼仪培训。举办就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就业。请往届毕业生与同学座谈,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宣传就业政策,请心理专家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扩学生的视野。通过编辑就业指导报,制作就业信息网,以及学校向一些用人单位的整体宣传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方便快捷的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重点加法学专业强职业化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去,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再次就竖家和社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有所思考,做出相应的改变。应对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毕业生入伍人数,扩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的解放,既有利于提高j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学生就业。
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守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走出象牙塔的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做。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6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地位日益凸显。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会计专业的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当前会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下面,特定制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市场概况
目前,会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金融机构仍然是会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等也对会计人才产生了较大的需求。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来支持其日常运营。
2.就业趋势
近年来,会计专业的就业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际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跨国经营,对具备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的会计人才需求增加;二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迅速,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会计工作逐渐从传统的核算、报表编制向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高端领域转型;三是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企业更加注重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3.就业满意度
尽管会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广阔,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不高。这主要源于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毕业生反映,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压力较大,加班较多;而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则可能面临晋升机会有限、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1.竞争激烈
由于会计专业是热门专业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2.技能要求提高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技能外,还需要掌握数据分析、财务决策等高端技能。然而,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可能未能充分掌握这些技能,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
3.实践经验不足
许多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都注重求职者的实践经验。然而,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三、解决方案与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应加强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
2.拓展就业渠道
高校应积极拓展会计专业的就业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求职网站等渠道,扩大求职范围。
3.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应加强对会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4.鼓励持续学习
由于会计领域的法规、准则等不断更新变化,会计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结论
当前,会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激烈的特点。面对这些挑战,会计大学生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求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篇7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入的回报的开始。在第一时间内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动力,其首要问题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有这样一份数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xx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xx年,全国将有300万高校毕业生,比20xx年增加78万,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份统计数据无疑向我们表明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式,就业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日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一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第一部分:我国的社会因素
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20xx年初,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人口总量大,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高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高出10个百分点。按此计算,目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劳动力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力都很大。相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xx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高智力群体,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的形势必然不乐观。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由于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人口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被凸显出来。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20xx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预计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就业困难。20xx年,我国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首次突破300万人。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已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第二部分:我国的教育因素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
教育文理分化严重,专业设置过细,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高中教育文理分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大学教育将专业划分过为细致,将学科甚至设置在某一应用领域而不是学科领域,因此就业的方向较窄,不能在学科基础上跨越领域。
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国比较属于偏低,而且国家在教育投入侧重于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二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金,就盲目的扩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的压力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量却整体提高,就业矛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文化的遗失,人文素质的整体下降。而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第三部分: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没有用于对知识的学习而是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的生活方式。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xx至4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借助一些网络所得到的资料我简单的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诸多原因,这里简单的谈谈我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改革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我觉得社会部分问题的改革解决空间不大,我们应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具有其弹性的空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来改变模型,使其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同时我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改革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是问题缓解的捷径。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就业自我分析评估报告11-24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分析08-02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08-03
就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11-25
缅甸语专业就业前景分析报告11-25
2018就业前景分析08-03
就业援助案例分析11-23
美术生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的分析11-25
2017年PHP就业前景及就业分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