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模仿的特征,可以让人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模仿得到传承。语言既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语言模因”及其传播阶段的特点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模因论”和外语教学方法相结合,探析“模因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教学方法
引言
“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该理论重点强调“模因”这个术语。该理论是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Dawkins于1976首次提出来的。“模因”是语言的一个单位,通过人们之间的模仿,使得人类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传承。“模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模仿性,它的生存和传播都必须通过模仿复制而进行。“模因”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模因”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模因”传播的渠道。将“模因论”运用到语言研究的领域,利用其可以模仿和复制传播的特点,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语言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通过语言文化进行传播。任何字、词语、句型、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
1“模因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模因”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模因”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又是“模因”传播的媒介。“模因”的成功复制和传播主要有四个阶段。
1.1同化
同化是指将有效的“模因”进行转换,使它符合接受方的认知方式,从而进入接受方的记忆里。在同化的过程中,接收方必须能够理解和接受“模因”,如果接受方没有选择接受,该“模因”就无法完成同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必须保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该选择新鲜有趣的学习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主观上愿意接受,并进行模仿,最终形成语言模因。
1.2记忆
记忆就是指模因在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在记忆阶段,“模因”在接受方大脑思维中停留的时间与得到传播的机会是成正比的。一般情况下,接受方容易记住内容重要的、重复频率高的语言模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督促学生背诵一些常用句型和含有精彩段落的文章,要求学生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1.3表达
表达就是接受方将大脑思维中储存的“模因”提取出来,用语言、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是“语言模因”的重要特征。“模因”在表达阶段,接受方必须将记忆中的内容提取出来转换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并进行表达。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来进行表达。当学生用英语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时,必须从自己的记忆存储中提取“模因”,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创造性地复制语言模因。在此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输出,将思维中的“语言模因”提出,并进行复制和表达,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将“模因”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或改编,引导学生主动复制自身储存的语言模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强化“模因”的记忆阶段,提高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1.4传播
传播是指模因传播的载体或媒介方式。“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必须使用载体或者媒介,用来保证“模因”表达的传递具有真实性。该载体或媒介被叫做“模因”载体。语言具有特殊性,它本身既是“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在此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大脑中的“语言模因”提取出来,进行表达,从而使得“语言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四个阶段是周而复始进行循环的,使得语言和文化得以复制,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在每个阶段,“模因”都有着盲目变异的可能性,并对某些变异的“模因”进行有选择地保留或者淘汰。
2“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模因论”及其四个传播阶段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针对不同的语言知识和类型,最终总结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模因论”及其四个传播阶段的特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合适的教学资料,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学习语言模因,加强他们的语言输入,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2.1背诵教学法
所谓的背诵教学法就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及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老师有效信息的提示,把原文(句)背诵下来或复述出来,它类似复述,又高于复述[2]。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教学法非常有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语法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书面语的能力。学生学习外语时主要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习外国人说话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能进行创新。尤其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只能大量记忆词汇和固定句型,按照外国人的语言习惯进行学习,不能使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所以,背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许多固定的语言知识。其次,创新必须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其前提就是熟练地记忆。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记忆。通过背诵,让学生把实用性强的经典句型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储存,从而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自身具备的知识,然后进行重复,增加“模因”出现的频率。通过背诵,不仅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掌握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输出能力。“模因论”提倡的背诵教学法是活学活用,先理解所学内容然后进行背诵。在背诵之前,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就很容易接受所学的语言,容易被同化。因此,让学生背诵之前,教师应该将所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些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模因,从而可以得到传播。在学生背诵之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已经掌握的语言模因。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模因”造句,讲故事,从而形成新的语言模因,增加词汇量,最终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2语境教学法
语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创造一些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应的语言知识,通过练习快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语境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将脑中储存的知识进行同化、记忆,通过练习,使得自身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模因”可以通过语境进行复制和传播。语境主要包括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创造一些情景语境,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进行表达,最终让“模因”成功地得到传播。有时“模因”的复制和传播需要适当的文化语境。在一定的条件下,“语言模因”借助传播媒介,到达学生的大脑,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其便有了印象和记忆,表达的时候会自动提取这些“模因”,进行交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语境教学法,创造一些接近生活的情景语境,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语言模因”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适用的语境。也就是说在合适的语境下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运用。教师应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与风土人情,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正确使用课上所学的模因。
2.3模仿教学法
模仿教学法就是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经典句型结构、经典表达方法进行模仿,从而掌握并运用该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依照外国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语言是由词语、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模仿得到传播,从而成为语言模因。观念、文化传统、习俗等通过模仿得到传播也可以成为“语言模因”。通过模仿,“语言模因”便得以同化和记忆。“模因”传播的核心就是模仿。学习语言就是模仿、复制、传播“模因”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应该突出模仿的特性。模仿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通过模仿,学生可以正确掌握一些语言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料库,完成语言的积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随意使用自己脑中的“语言模因”,实现语言输出,达到交际的目的。模仿教学法是让学生学习多种语言表达方法,并将其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学习“许多,大量”这个词组时,除了想到many,much以外,还应该想到“alotof,anumberof”等。这些词组都可以通过模仿而掌握,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简单地重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结束语
外语学习是一个从接受到产出的过程,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模因论”及其四个传播阶段的特点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模因”的传播形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让他们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从而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5(6).
[2]熊艳.背诵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20):122~123.
【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论文08-06
论新准则视角下的公允价值审计问题05-16
高职外语教学方法策略研究论文08-08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英语论文08-05
新视角下小学英语阅读有效教学论文07-16
人力资源会计视角下的薪酬体系论文07-26
略谈纺织业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