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

时间:2024-09-22 10:52:19 好文 我要投稿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3篇【优秀】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1

  音乐教学体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3篇【优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

  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

  分别显示在黑板上,从而也完成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得透、记得牢。

  又如,在教五线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我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 re、mi、sou和la,并告诉他们各自的家住在几线几间上。接着提问:“谁最高?”下面回答:扮演“la”的学生最高。于是,我指出: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

  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并在线谱上找到各自的“家”,同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我还让学生们将学过的节奏和唱名进行组合,让他们自行创作出许多不同节奏型和乐句。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雨沙沙》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2

  《新课标》要求,不能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代替个人的自主学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的确,自主学习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真的很需要学生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面获得尽可能多的训练。听、说、读、写、思在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上都尽可能有所体现。

  这几个方面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分析、教师点拔,离不开听和说,只要是语言文学的课堂,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要学会动笔。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就非常关注学生课堂的练笔。只要是他的语文课,总离不开叫每一位学生拿出笔来,打开笔盖的。可见,课堂练笔的重要性。而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都离不开思。他们都是思这一内部语言的外化,因此,只要每一个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师能在课堂中落实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有效训练的。

  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似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越来越风行了,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形式何处不在,没有它就不是一堂好课一样。最典型的就是当今搞得轰轰烈烈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当然,新课标中要求: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大家都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不能体现这个要求,我觉得是一个误解。

  其实,有些问题真的需要小组合作探究的,这个形式不是说不好,要看问题的深度与难度。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嘛。比如在教读《孔乙已》此文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从他的动作探究他的性格。”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给学生时间去合作讨论动笔的。还有《犟龟》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为犟龟中的‘犟’好不好?”这些都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思考能力,而且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如果像犟龟参加了谁的婚礼呀,他为什么能参加婚礼呀这样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这样会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去代替个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且答案就在文体中,再如此合作探究学习,那简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这样的课堂,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为了让多数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我们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设计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且问题仅靠个体是完成不了任务的时候,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非常可取的。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教师还可以参与其中,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如此一来,既促进了生成,又点燃了亮点,何乐而不为?

  总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体,起引领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要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补充即可,不能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学习,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谨记于心的。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3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

  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

  (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关文章:

教学体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03-12

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05-30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11-04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03-09

浅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体会03-06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优秀]03-09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反思09-22

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反思优秀09-06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热门】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