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反思

时间:2024-08-26 11:55:30 好文 我要投稿

课改的反思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改的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改的反思

课改的反思1

  一 、认真钻研教材,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都称为教育观念。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构筑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

  二、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重头戏,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改的着重点是抓好转变教师观念,变革学习方式,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着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根据课改新观念,实验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年进行了探讨。主要有:

  1、转化师生角色,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变重传授为重发展。

  3、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4、变一刀切教育为差异教育。

  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其方法是:

  1、合作交流式学习。

  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条件。一方面,师生合作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指导,教师根据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参考、建议、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在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全面的和最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都是最优秀的,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

  2、自我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自我探究式学习表现在:教师只是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学生自己来探究解决,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方案搜集起来提供给大家。分析、质疑、论证。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改的反思2

  时间如流水,初为人师的第一学年渐入尾声,回忆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实在让我经历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人要在经历中成长,经验从经历中积累,为了今后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学生,只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反思能有效地对日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一、反思自己:认清自身,分析自己

  本人的个性比较随和,对待工作、生活都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力求完美地完成任务。对待和同事相处和睦,与他人能较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对待工作,本人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备课、上课,尽心尽力,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同时,还能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于是用真心、真诚、真语去解读人生是我无悔的追求。对待学生,本人能耐心辅导,主动与学生交流心声,教予学生学习方法,尽力与学生拉近距离,与学生关系和谐。由于本人经验有限,参与工作时间还不长,自我感觉功底略浅、经验略少。人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我还需不断地挤出时间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教学方法、训练方法,学习待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

  二、培训反思:注重领会新教师培训内涵

  在中山市新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些专家和资深教师为我们新教师泼洒了及时雨。在公共课上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让我真正领会到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平时要多读书、勤思考。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勇于探索创新,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以从容面对。同时也让自己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专业课上司贵亮老师还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对新教师进行了培训。他指出新老师们应多听课、多学习,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馈总结,在反思中成长。新教师们还就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日后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碰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有通过反复地实践和领悟,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三、教学反思:专研教育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在课的开始部分,尽量地选用创新“集体性”游戏,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部分:在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尽可能地多通过比赛的形式,提供了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结束部分: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新教师述职报告,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老师点评中结束。

  四、训练反思:合理高效地带队训练

  体育教师除了上好体育课以外,还要负责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因为每一间学校的上课时间有差异,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校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课后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通过鼓励、奖励、与学生拉近距离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技运动积极性,让学生对竞技运动充满兴趣。通过安排合理高效地训练内容,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训练内容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从内容的选择到流程的安排都要让学生保持一份积极的态度去进行练。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时刻留意学生的运动状态,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预防突发情况的出现。中学生训练课后,要注意后面的放松活动,因为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过分透支的话,不利于身体正常发育,因此一定要注意放松。另外还有一点,教师注重运动队的梯队建设,比如我校男篮现有队员17名,其中高三年级5名,高二年级6名,高一年级6人,年龄梯队建设比较合理,提防断层情况的出现,并按照一届带一届的要求,实施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措施,并设立了奖励措施,激发新老队员的学练兴趣。

  五、安全反思:警惕教学中安全因素,防范于未然

  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遇到突发事件等意外情况,比如:学生运动中受伤、运动负荷过大而晕倒等等。这些现象对于每个老师都是不可避免的,当学生出现意外情况时,体育老师应该不急不躁,沉着冷静,快速分析,积极应变,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与伤害减到最低。

课改的反思3

  新《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淡化了音乐知识结构体系,强调音乐实践、创造。他还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定位,为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内容,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新《课标》通过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和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相联系,密切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和时代的关系,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是音乐本质特征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1、音乐与社会生活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充分揭示音乐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便成为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利益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为这一学习领域的主旨。在设计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音乐与姐妹艺术之间所涵盖的内容使什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都可以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

  例如下面的案例即是一个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范例。通过“踢踏”这样一个舞蹈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合作精神。这里,舞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在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音乐能力的形式内容框架中,派生出多种音乐教学个案设计,使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课改的反思4

  去年,我加入了课改的行列,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门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的精彩。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让我用下面的文字鞭策和勉励自己吧,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的声音触动了我们的耳鼓,那就是音乐。

  当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的眼睛,那就是绘画。

  当孩子的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戏剧。

  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她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乐趣,虽然我们的改革很艰难,但她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只要我们用心用做,我们就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课改的反思5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初一数学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初一数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初一数学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课改的反思6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回顾一下通过一年多以来,学习新课改后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如何教学音标

  《新目标英语》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

  我认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其次,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如何教学词汇

  《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乡镇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想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以新引旧。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等等。

  4、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unit3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照来学校,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单词与句型。

  三、如何设计好课堂任务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教授八年级上册unit5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你是接受还是拒绝,用英语又如何表示?

  2、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跨入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3、要注意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四、如何组织阅读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细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五、语法教学也要引起重视

  《新目标英语》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新教材图文并茂、交际性强。如八年级(上)中的unit6重点是讲授形容词的比较级,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语法规则。但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要不要教学语法?

  我认为应该教学语法,应该重视语法教学。当然,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语法教学中去,而是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语法在语言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是这一功能必不可少。事实上,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氛围。而在课堂中学到的毕竟有限,如果让他们掌握了规律,那么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通过思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学生们自然也就能自如地运用。

  六、如何进行听力教学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目标英语》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首先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接着进行听写训练。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的结合起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同时注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改的反思7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评价问题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主要包括:一、发展性学生评价;二、表现性评价;三、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以往的评价都是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核,或好或坏。现在学习了课程改革后,教师就要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对学生评价得有价值、有含量、有意义,充分体现出音乐的人文价值。

  1、音乐中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对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我在教授《电影音乐欣赏》这一课时,一年八班的一位男同学平时上课的时候不爱发言,头总是低着,但他们班同学说他爱看电视。当我给同学们布置预习的内容时,他很兴奋。第二天他竟给我从家里拿来了20多盘《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碟,在给我的同时他又询问了一些关于电影音乐的知识。第二天,他又给我拿来一份关于电影音乐的文字资料,我看足有6篇稿纸,他说是他从网上查到的,送给我用。当时我感到很激动,因为他平时上课时根本什么也不说,听说老师要用他们班讲课,竟然这么积极主动,我及时的在班级里表扬了他。我看到他的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同学们也给他以热烈的掌声,并在下课的时候围住他,向他询问一些上网的知识。以后上课的时候,我细心的观察他,他在课堂上不在低着头,而是跟着我的思维,举手回答问题。我很兴奋,及时让他回答问题,每当他回答对的时候同学们都抱以热烈的掌声,他也非常的激动。这时我更觉得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呀!我还意识到对学生的音乐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要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学生进步的发展,使评价的作用发挥得具体,实效。

  另外,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注意不要只从他的学习方面进行评价。如:提问、讨论、抽唱(奏)、表演、考试等等。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定性评价,也就是说对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爱好、情感反映、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等方面,教师都要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简要加以描述和确定,这样才能全面有效的对学生实行科学、真实、准确的评价。

  2、在音乐评价中还要注意自评、互评及他评的相结合。

  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研究,进而实行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比较。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承认学生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多从好的.方面,优点去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音乐学习方式,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发现优点,得到承认。教师在适时地给予肯定,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与以往单纯有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相比,在评价的价值和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可以组织“班级音乐会”在“音乐会”的组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音乐是群体性的活动之一,他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间平等的气氛、对音乐感觉的不同见解带来了友好的争辩和乐趣,学生间平等的气氛,对音乐感觉的不同见解带来了友好争辩的乐趣。学生在与同伴自主、和谐的学习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增长了智慧,以学生互动为中心,具有师生互动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功能。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教师在活动中只是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给予表扬,学生们生活在学习气氛浓厚,又团结友爱、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学生和教师之间也要有评价。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平时与教师接触也比较多。对教学、教师的情况比较了解,应该说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教师要踊跃地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要摆脱以往学生不敢给教师提毛病和意见的误区。

  4、应注意的问题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了“问题”学习才有动力和创新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鼓励学生;如何使评价的活动讲求实效,尽量简化过程方法,防止流于形式,一味的建立在好、挺好、不错、非常好等,要使评价真正的做到有价值、有含量、有意义。——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和探索。

课改的反思8

  新《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淡化了音乐知识结构体系,强调音乐实践、创造。他还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定位,为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内容,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新《课标》通过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和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相联系,密切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和时代的关系,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是音乐本质特征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1、音乐与社会生活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充分揭示音乐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便成为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利益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为这一学习领域的主旨。在设计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音乐与姐妹艺术之间所涵盖的内容使什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类艺术都可以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课型。

  例如下面的案例即是一个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范例。通过“踢踏”这样一个舞蹈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合作精神。这里,舞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在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音乐能力的形式内容框架中,派生出多种音乐教学个案设计,使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课改的反思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的,充满活力。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是有的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时,常看到教师花大力量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而已。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新鲜的活力和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了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证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只是空洞的热闹。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语文科千万不可因为强调了"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没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千言万语,何者为是?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常言道: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妹妹。也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形形色色的读者阅读同一部巨著,所收所获当然也会是各种各样的。这说明了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然而,不要忽略这话的前提是读《红楼梦》,如果是读《窦娥冤》,读《白毛女》呢?我们何从读出一千个林妹妹来?看得见淫、缠绵、排满、宫闱秘事?是从《红楼梦》中里读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准备,还是应该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挖的一个个宝藏。

  我看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然而,经过一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的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

  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而变得心绪浮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课教师,如果我们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功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标准的方向。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作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早有语文学习的经验之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了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受粗糙的毛病,我在语文教学上逐步从追求多样的形式走到追求语文阅读的深入,细致上。在《皇帝的新装》时,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自读-精读-探讨。这样,学生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因此,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程标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其次,过分强调个性而疏忽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的,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其间,教师请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一位学生的发言明明大大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可教师却在一愣后,马上微笑着评价:“你很有创新意识,观点与众不同,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谁还想谈?”

  这就是教师的评价吗?是的,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一节课上完,教师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也没有了必须如何理解的强制性烦恼。这种没有统一答案的上课方式,已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学生上课大多数能大胆发言,且常有自己独创的见解。记得刚接触新教材时,有个别学生就曾经问过我:老师,你上课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地说,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哪个同学的`是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我不知该记哪个同学的答案。不象小学教师那样给标准答案。听到这样的问话,我没有感到惊奇,这么多年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不是早就使我们的学生熟门熟路了吗?标准答案已经成了他们手中的拐,离开了它,路该怎么走?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当发现一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或体会不够深入时,难道不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吗?上述课例,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同时,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然而,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妨其始妄听之,继而启发之,使之不偏离文本大前提。即教者还应有引导能力,使学生学习质量保持在同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就是如何使个性化的理解和谐统一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只一味地提倡个性而否定共性的话,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恐怕大多只能保留在肤浅的层面,而难以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当然,我这是所说的共性,与过去所说的标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共性是指在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最能贴近作品的体会和感悟等。一篇文学作品,其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基于此,如果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是否该用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去加以引导呢?这学期,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看完课文,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对待困难不就该面对。一种认为对待困难要勇敢面对。两方面的同学辩论起来都很有道理。两种理解,哪一个最贴近作者的本意,是不难判断的。我认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就该鼓励的,但理解也不能是天马行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却不能对其给予点、引导,我们的教学难以提高,深长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

  又如:在教学生赏析艾青的诗歌《鱼化石》时,我先不做任何传授,上课就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会背,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读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读到了一条鱼变为化石的经过,有的说读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有的说读到了鱼儿的伤心,有的说读到了生命的意义……虽然有点纷乱,但毕竟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且他们都能从诗中找到依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本来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去讲解分析,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获取新知。他们的认知需要、创新意识、成就愿望就会连同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一起与日俱增,使他们终于想学、爱学、乐学了。然而,对一些错误的理解,我们也应该给予纠正,给予引导。否则,我们过于强调个性化的理解的话,便会走入一个新的误区。

  第三,过多讨论探究而忽略背诵积累

  过去曾有一时将阅读背诵,视为死读书,死记硬背,被打入冷宫,课堂上被老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讨论探究所占用,课外被题海、查找资料等淹没,学生根本没有读背之时。没有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大量的读背,就不能有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这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

  新课标也是重视背诵的。课文中规定了背诵的篇(首),还附录了课外背诵的60首古诗词,也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加语文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语文学习是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逐渐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更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古文化的载体多在古诗文,不背若干,则对中国文化无法体会,更不用说传承了。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古今很多大学者,都是从小背下“四书五经”,许多名篇佳句,积淀了许多古文化。鲁迅曾说他在15岁,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那时的读,也就是背。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这都为他们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可置疑,背诵这是积累知识、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

  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该引导他们说得成理。课堂上,允许分歧,但不能有没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理解和谐统一,“三维目标”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课改的反思10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孙大伟,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上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

课改的反思11

  初中英语新课改进行几年了,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但是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有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两极分化从初一就开始凸显。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仍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些脱节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教材中有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好似是纸上谈兵,例如pizza等等,学生对他们毫不熟悉,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得不到巩固,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可是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而且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两个班,最多的有六十多人,除正式课节外还要上早午自习,每周有近二十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要备课、批改作业,要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听课等等。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障碍

  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而英语只是副科。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新课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配合不好,有些学生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很大损失,造成了许多遗憾。

  四、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以往教材的好几倍,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五、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采用新课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存在上述的原因,新课改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要保障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应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

  总之,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英语新课改,的确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也需要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做出很多努力。

课改的反思12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总结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

  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

  3、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语文学习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命题指导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试卷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信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 “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课改的反思13

  新课改的浪潮滚滚向前,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是,由于我们认识不足,另专业知识不足,致使我们匆忙上阵,同时我们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新理念”、“新方式”,忽视了文本的重要价值、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综观之,语文课改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蜻蜓点水式

  当前,我们的课堂流行语“你最喜欢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自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听了一节示范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自选内容谈体会,结果学生们一会儿说自己对“张冠李戴”这个词语的理解,一会儿又说对“救助车夫”这件事的认识,一会儿说文章中心句的'意思,一会儿又说对“救助车夫”中的几个动词的体会……,每个地方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且不管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教师都是“恩是的,”“你的体会真独特!”大加赞赏。

  二、信口开河随意创新式

  比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没有过多设计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体验课文优美的语言及情感,而把许多时间放在“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记得有的同学说过:“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就得想办法让别人高兴,这样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记得当时我说:“你能用不同的思路思考,真有个性!”于是,又有一位同学说:“没错,有一次,我向爷爷要钱,爷爷不给,我就说了许多好听的话,还给爷爷捶背,爷爷一高兴,就把钱给我了。”是吗?“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真聪明!”过了很长时间,我看了这课的另一课例后认真反思,我这不有点信口开河吗?其时文章的本意是要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明白狐狸说的那些不符合事实的话是别有用心的,故意奉承的。不应该的是我脱离文本空谈感受,更不应该从反面加以理解。虽然新课堂倡导“自由读说”,但也不能缺少正确的目标导向、科学方法指导、及时的质疑解惑、有效的组织教学。

课改的反思14

  初中英语新课改进行几年了,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但是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有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两极分化从初一就开始凸显。这样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无疑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仍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些脱节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教材中有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好似是纸上谈兵,例如pizza等等,学生对他们毫不熟悉,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得不到巩固,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可是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而且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两个班,最多的有六十多人,除正式课节外还要上早午自习,每周有近二十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要备课、批改作业,要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听课等等。

  三、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英语新课改的又一障碍

  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而英语只是副科。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双方已经脱节。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因此,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使小学英语教育形同虚设。新课标英语词汇量大而难,话题范围广,且初中开设的科目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面对大班额,教师精力又有限,如果配合不好,有些学生往往会落伍,以后再想弥补真是难于上青天。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很大损失,造成了许多遗憾。

  四、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以往教材的好几倍,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五、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采用新课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存在上述的原因,新课改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要保障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应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

  总之,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英语新课改,的确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也需要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做出很多努力。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细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聪明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要害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碰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六、如何进行听力教学

  把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目标英语》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首先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接着进行听写练习。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3、注重听读练习。即听完一两遍录音后,让学生进行模拟跟读。学生在跟读时,仔细揣摩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规则从而把握一些朗读技巧。

  七、如何运用新教材教学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sectionA教学本单元的基本语言结构和词汇;sectionB有扩展的词汇及表达方法。虽然教材的编写非常科学,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我认为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如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起始单元也应该是重点内容。又如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听力基础较差,而setionB中听力材料难度偏大,我认为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做适当的调整。或者先讲阅读材料,或者提示重点单词或句型等等。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的结合起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同时留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改的反思15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当前轰轰烈烈的课改中,加强教学反思,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七年级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______。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二、立足课堂教学行为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

  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由过去重“问答” 转变为现在重“对话”;

  (4)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

  (5)由过去重“程式化” 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

  (6)由过去重“强记” 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

  总而言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三、着眼教学效果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改的反思】相关文章:

英语课改反思12-16

语文课改反思06-03

小组合作课改实践反思03-14

语文课改反思(共7篇)06-03

学校课改交流材料03-01

课改工作五年规划03-14

篮球课反思04-14

磨课反思范文05-22

语文课的反思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