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廉洁家风故事15篇【优秀】
廉洁家风故事1
我的母亲xx,退休前是一名普通的二航职工,从事基层项目后勤工作二十八载,从未贪占公家一分一毫,她自己总是开玩笑说:“我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二航”。
她评价自己并没有那么伟大,二十多年四海为家的闯荡与坚守,在体味其中艰辛时也曾怨过悔过。对于她的工作,甚至我的祖母常责怪她“迂”,说她不懂变通,拘泥保守。
母亲参加工作时才芳龄十八,那时她只身一人来到了二航局武汉十九码头项目。6年后便生下了我,我还未满周岁,她就回到了海南项目上。祖母每当望着嗷嗷待哺的我,就想起独自照顾我的父亲的不容易,夜里常常会偷偷落泪。有一次春节假期刚过完,看着大包小包下面黑瘦背影着急要走的母亲,祖母气不打一处来:“一年到头工作在外,家里老公孩子顾不上,赚不了几个钱还把自己瘦成这样!”
一场尴尬的“团圆饭”
祖母向来心直口快,然而她的“怨”是有原因的。在我没出生时她曾随父亲去工地探望过母亲,90年代初的工地条件并不好,甚至简陋,厕所都是在河边用木头“搭”起来的。刚到工地的那天晚上项目食堂有接待,作为后勤负责人的母亲则一直忙碌到九点才能坐下陪家人吃上饭。这时祖母望着接待餐桌上还有一瓶已开封且仅剩不多的白酒,便让母亲拿来让父亲喝上一口解乏。谁知母亲想都没想便一口拒绝:“妈,没喝完的公家的酒我们都会储存到仓库,待逢年过节时拿出来给无法回家团聚的职工聚餐喝的。”刚说完,祖母当即面露不悦,正要发火时,被父亲拦了下来并宽慰了许久,而一场好不容易盼来的“团圆饭”也在尴尬的气氛中草草结束。
自此祖母便常说母亲“迂”。旧社会的思想让祖母觉得只要不偷不抢,占点公家的小便宜是正常的,所以很不理解母亲的这种“死脑筋”。她总偏执的认为母亲但凡变通点,也不至于会让家人和自己受委屈。
“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我也见识过母亲的“迂”。xx年小学暑假期间,正值江苏淮安大桥项目收尾,我被父亲带到工地上陪伴母亲。当时项目上的同事们基本已调离,交通也没有现在便利,所以项目决定就地处置办公家具和空调等。因数量较大,如果倒卖的话,利润很丰厚。当时,这批家具电器很快就被当地的小贩盯上,并托关系联系上了母亲。对方开出的条件是:只要母亲降低售价,当即会派人将这大批家具收走,并会将利润分给母亲一点,如此一来省时省力,互利互惠。
可谁知道,在母亲这里,“这一套”是行不通的。母亲果断拒绝了对方,并在酷暑炎夏拉着父亲和我把办公家具用拖车拖到镇上进行比价售卖,附近的居民价高者得,母亲的行为被对方也戏称“不可思议与不识抬举”。我还记得她夫妻俩头戴遮阳草帽讨价还价的热烈场景,自己则在一旁吃着冰棍儿把收来的钱紧紧攥在手心。尽管父亲心里清楚,嘴上却也打趣说母亲“傻”,母亲则全然不顾,直到她把收来的款一分不少的交给了项目部财务时,一颗正直、廉洁的`种子也种在了我的心里。
对于母亲的“迂”,她仅剩不多的好友纷纷劝她:一个女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利用自己岗位多挣点钱,早点回家相夫教子。而不懂事的我,也曾在少年的叛逆期抵触过、抗议过,面对不理解,母亲仍铿锵有力地坚持着她的“迂”,用来守护自己内心的净土。她常说人穷志不能短,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庭、对得起企业。
“明天你赶紧给我还回去”
真正理解并认可母亲的“迂”,应该是我参加工作以后了。xx年底,我调至xx西海项目公司负责办公室工作,因需采购食堂的菜品,便与项目所处地村里的超市打起了交道。一来二去合作后,彼此也渐渐熟稔了起来。为进一步拉近关系,一次超市老板在给公司送菜时顺手送了我一个玻璃茶杯,同时强调杯子是别人送他的,他不喝茶便用不上。我被精美的玻璃杯深深吸引,迷了心智认为仅仅是个小物件,就默认成了正常的“人情往来”。当晚同母亲视频通话时,我竟还顺手拿起来作了一番炫耀,谁知电话那头的母亲瞬时炸锅了一般。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物虽小又不值钱,但拿了就失了底线。明天你赶紧给我还回去!”
我嘴上应允,心里又数落起母亲的“迂”来。但我一向拗不过母亲,第二天还是登门将杯子还了回去。最后事实证明母亲是对的。因后来我不经意间了解到公司附近单位的人员在收受了超市老板的“好意”后,便也只能默默接受了菜品的提价,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就此失守。如今我现在回想起来仍会后怕,毕竟一步走错,步步深渊,廉洁底线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看来,母亲的“迂”实则是处世的大智慧,社会纷杂中的诱惑林林总总,容易使人迷失,学会“迂”一点,未来脚下的路才能走的更直更长。我心中谨记母亲的“迂”,坚信唯有正直清廉才能坦荡走在人世间,追寻属于自己的光。
廉洁家风故事2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校有校规,家有家风”,良好家风是人生开始幸福生活的“第一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熟悉的短句常常影响了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百善孝为先,勤俭不能丢
要说我们家的家风,我觉得首先第一条就是孝顺长辈,我的姐姐就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姐姐在嫁给我姐夫之前,一直在北京工作做都市丽人,身边不乏追求,但姐姐看中了姐夫的踏实与勤奋,放弃了自己事业做了一名家庭主妇。姐姐的婆婆是一名盲人加之患有顽疾的结核病已卧床多年,姐夫工作繁忙,这么多年都是姐姐在床前照顾,端茶倒水、喂饭、擦身、洗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还是隔了座山的儿媳妇,而我的姐姐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在亲戚邻里间传为佳话。
我的母亲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农村式母亲,一生温良恭俭。我和我姐七、八岁开始就要做洗碗、扫地、收叠衣服之类的家务活,记得小学五年级我就得自己挣零花钱了。怎么挣呢?一是挑水,挑一桶2角钱,一桶5角钱;还有就是农忙的时候背玉米、背红薯,一躺5角钱。以至于我长大后老拿这个事和母亲说笑:“我长不高,都是因为你老让我干农活”。母亲的勤俭总是体现在日常的细节里,家的水有“三次定律”,第一遍洗脸,第二遍洗脚,第三遍冲马桶。淘米的水洗菜,洗菜的水浇花,这些习惯我都至今保留着。
黄金条子出好人
我的父亲今年71岁了,他是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从小我就非常怕父亲,因为他对我的管教特别严厉,他的教育理念很朴素也很传统——“黄金条子出好人”。父亲在退休之前干过三份职业军人、村官、城管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兢兢业业,在乡里、同事们间口碑高,也受人尊重。
父亲小时候学业一直很好,他以全乡第二名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中学。14岁那年家里生了变故,奶奶突然病逝,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填饱自己肚子他选择去参军。在部队分配到了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的“白云山团”,在条件艰苦的西藏林芝当了7年兵,历任班长、排长,后来部队改编他转业回了农村。
母亲常说:“嫁给你爸的时候,就两间茅草屋,房子内部用报纸涂装了一遍,一张桌子,两把凳,你爸当兵刚回来,干干净净特别有精神”。我的老家在重庆市云阳县,那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很多地方路不通,电不通的,落后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文化。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父亲带领村民一起搞土改,一起种果树,一起建农渠。在父亲当村里支部书记的十几年里,村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有了第一条公路,家家户户都通了电,村有了电话搭上了与外界的联系,农民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父亲总是说:“那时候还没改革开放,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闭塞的,农村出去打工也少,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多,大家干起事来特别团结。”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会翻阅些老家的往事,回忆那些“苦日子”,父亲总是说他身边的同事的好,不提自己有多牛。
记得毕业后我拿到了单位的录用合同,高兴的给父亲打去电话,电话那头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到:“有了工作了是该高兴,以后在单位里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事,不要偷奸耍滑,不要混沌度日,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参加工作这么多年,逐渐发现工作中还是有一些不好的`风气,在企业里吃着“大锅饭”,难免有些当甩手掌柜的人,但我时刻谨记父母的教诲,不管我生处何方、何等位置,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保持对工作的热爱,我都一直保持着并将永远保持着。
能帮一点算一点
父亲会帮忙处理邻里之间关系、在村里的红白喜事里也是“指客师”,在我们一起移民到上海的老乡里德高望重。母亲也是一个热心人,看到谁家困难,总是能帮一把是一把。我家xx年移民到上海后,一些在打工的老乡会常租下周边的房子,父母会帮他们烧水,照看孩子,让他们安心上班。这段时间上海有了疫情,进行了封闭管理,父母会把自己种的蔬菜免费提供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父亲说:“咱们是占了国家的政策好来了上海,在外头求生活不容易,能帮一点算一点,将心比心”。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只要不做亏心事,站着躺着都放心”……这是家给我留下的精神烙印。父母的温柔、慈悲、不抱怨,无形中浸透到我的生活中,在我最叛逆深陷泥潭的时候,总有一个精神力量在约束着我,不让我往下滑落。如今我的孩子快4岁了,我也常常把父母和家里的故事讲给她听,虽然她还不怎么懂,现在为了人父,才懂得父母的不易,希望让她一辈子都能阳光自信的活着吧。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我家的故事都是点点滴滴的小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样滋养了我的心灵。
廉洁家风故事3
自古忠贤传家久,从来家风似清风。在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中,家风,不仅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翼和劝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一个温暖的词语,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宗族的励志故事都凝结在了家风传承的点点滴滴中。
我的爷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建国前老党员,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挥洒过青春和热血,93岁的时候,两袖清风的老人离开了我们。
清正廉洁、敬业奉献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以爷爷为参照系一以贯之的家风要求。在爷爷根深蒂固的思想深处,公权是绝对不能私用的,所以虽然爷爷在县城是德高望重的领导,但是我的三个姑姑都是农民,二姑想走出农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请求自己的父亲在县城给她找个工作,结果爷爷把她安排在了煤厂拉煤,每天灰头土脸,比种地还要辛劳。我的父亲退休前是水泥厂的工人,爷爷挂在嘴边的话是,领导的儿子就是要比别人觉悟高,所以父亲被分配到了水泥厂最脏最累的生产车间,经常昼夜加班,终因劳累过度在一个加班的夜晚发生了意外,疲惫的身躯在机器的剧烈撞击下,瞬间扭曲变形,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终身残疾,那一年我父亲十八岁。以后的岁月里,爷爷每谈及此事说到伤心处也会流泪,但这泪水里只有对儿子的心疼和亏欠却没有丝毫后悔当初的决定。我的叔叔中专毕业后,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扎根基层30年,在乡镇党委书记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一直克勤克俭,为人称赞。逢年过节别人想尽各种办法送给他的红包,他一一装进信封寄给送礼者。妹妹大学毕业想找个好工作,叔叔语气坚定地说凭自己的本事,走后门,我无能为力。
很多人不能理解爷爷和叔叔的做法,但作为后辈的`我非常理解和认同。都说我的爷爷会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是为什么村里修路,爷爷拿出了10万元的毕生积蓄;都说我的父亲憨直,可为什么小学都没毕业的他,却能把厂里的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说我的叔叔不近人情,可为什么他退休多年,老百姓还能如数家珍般地记着他的好。那是因为良好的家风传承从未间断,理想信念的开关从未松懈。
每年的清明在我们家都会有一项非常庄重的活动,那就是一家人陪着我爷爷去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拜谒革命烈士,为烈士扫墓,这样固定的程序年年如此,一直到他住进医院。革命烈士纪念塔的联名碑上有爷爷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名字。多少次面对那密密麻麻62576位烈士的英明,爷爷老泪纵横,那段历史和岁月已深深印刻在他老人家思想和记忆深处。从革命烈士纪念堂出来,爷爷总会教导我们牢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常怀感恩之心,常念律己之道,常思岗位之责。
清正廉洁、敬业奉献的家风也促使我们这一辈人,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凭借自身的努力有了体面的工作,成为科级干部的我更是牢记爷爷和父辈的谆谆教导。如今我也会给我的孩子们讲我爷爷的故事。清正廉洁、敬业奉献的家风薪火相传,如灯塔永不熄灭。
廉洁家风故事4
父亲是一名老铁路职工,作为一名铁路列车轮对检验员,他要负责列车车轮入厂、出厂检验的最后一道工序,责任重大。在他身上,老一代铁路人顽强拼搏、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精神体现得特别明显。儿时的我也时常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待工作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我小时候每年秋季,父亲单位都会组织发放秋菜。有一次,负责发放秋菜的叔叔把秤称错了,我家本来应得500斤白菜,结果称回来1000斤。回家后,父亲觉得不对劲,特意又返回发菜地点,重新过秤,确认果然是那个叔叔因疏忽多发了。在物质相对匮乏的70年代末期,500斤秋菜对于我家来说可谓意义非凡。我清楚地记得,别人听说这事儿后,都说父亲“傻”,父亲并不辩解,一笑了之。这件事虽小,但在我幼小的心中,却烙下了深印,懵懂的.我也记住了爸爸说的“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这句话。
参加工作特别是走上列车长岗位后,父亲对我的嘱咐更多了,他就像一名义务监督员,没事就提醒我,万不可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我走上管理岗位后,父亲更是反复告诫我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多为企业奉献,多为职工做事。
从小到大,父亲的言行潜移默化深深影响了我的行为,使我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恪守行为底线,努力工作,绝不做有损于集体和别人的事。
前年,母亲患病,在天津做完手术,和父亲坐我们段的车返回牡丹江。列车长知道他们老两口是我父母后,特意在餐车安排了饭菜。父亲非常过意不去,坚持让我交上餐费。虽然餐车人员一再推辞,但我还是按照父亲意愿交上餐费,因为我懂父亲。
去年,儿子高考升学,他嘱咐我不要声张,只在家中亲友小聚庆祝一下就好。不用说,我自然照办。如今,父亲已近暮年,我也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教诲我会永远铭刻于心,也会传给我的子辈,并告诉他一直传承下去。
廉洁家风故事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有十余载。但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从小到大,爷爷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我,让我一生收益。
爷爷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自小吃苦。虽然家里贫苦,但他从不会吝啬对子女的教育。为了供养三个子女读书,他做过许多工作,给人搬砖做瓦工、在工厂当搬运工等,这些都是日晒雨淋、最重最累的活。他夏顶三伏烈日,一身黝黑;冬披三九酷寒,严重冻伤,任何困难都没有把爷爷难倒,只要子女想读书,他都会全力以赴为他们提供机会。因为爷爷一直强调,只有读书才是农村人的出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也是爷爷一直对我们的教诲。
爷爷待人善良,且从不图回报。我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爷爷一有时间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去街头逛逛,一路耐心跟我讲着关于这条街的`变迁,并感叹着时代的发展之快。每次走到街尾的转角处,看见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在角落里,爷爷就先停下脚步,从上衣的口袋里摸索出一张五角钱的纸币,然后递给我说:“你饿了吗?要不要去旁边的包子店买包子吃啊?”我兴高采烈地买来两个包子,递给爷爷一个。但是爷爷没吃,他牵着我径直向角落走去,轻轻地放下包子,没说一句话就牵着我继续向前走。后来,我问爷爷:“为什么每次都要放下一个包子,那个老爷爷也没有跟你说谢谢啊?”爷爷只是笑笑说:“那个老爷爷年纪大,更需要这个包子。”爷爷的教育让我对每一个遭遇不幸的人都心怀善良。
小时候,爷爷总是带我一起去空旷草地上放风筝。他喜欢自己做风筝,一张报纸、几只竹签、自制的浆糊,在爷爷的手里几下就变成简易的风筝,而不懂事的我那时候还老是嫌爷爷做的风筝没有其他小朋友买来的好看。爷爷边跑边有节奏地拉扯着,风筝迎着风慢慢越飞越高,我也一路跟在爷爷身后小跑着欢呼雀跃。待风筝在天上稍微稳定后,爷爷就把线轴交给我,让我掌控着风筝。记得有一次,由于风速有点快,风把线轴的线迅速拉出去了。我为了风筝能飞得更高,加速放线,却没想到线在空中打结拉断了,风筝带着断了的线缓缓飘远。幸亏爷爷眼疾手快,纵身一跃,一把将线头紧紧抓住,才没让风筝飞走。后来细想爷爷可真是老当益壮啊。爷爷在回去的路上跟我说:“要掌握线,才能控制风筝。我们做人,要像放风筝一样,懂得观察风向,把风筝的中线立正立稳,才能使风筝飞得高远和稳当。”
爷爷带给我的不仅是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照顾,他留给我的教诲更是我一生的“传家宝”。
廉洁家风故事6
我的爷爷有一口视为宝贝的老式摇摆钟,从我记事起,就在家里墙上挂着。
钟身是红木色,上半部表盘有两个小孔,下半部挂着一个扁圆的摇摆,正面是刻印着漂亮花纹的玻璃门。每当摆钟走时不准或者报时声音不响亮了,爷爷就会从钟肚里拿出钥匙给它上弦。我很好奇,为什么每次上完弦后古钟又能准时响亮了呢?后来参加工作回家,爷爷让我给摆钟上弦,我用钥匙一圈一圈地拧动发条,不觉感叹爷爷年纪大了,连弦都上不了。这时爷爷提醒我:“做人就像这钟一样,要时常上紧钟弦,校准指向。你工作也一样,要严于律己、脚踏实地。”这时我才醒觉,我不在家的时候,摆钟可从来没停过。
小时不识数,只能通过钟声来辨别时间,摆钟半点会发出一声响,整点几点就发出几声响。每次“铛、铛、铛”的钟声响起时,爷爷都会问我是几点。这时我会仔细倾听,掰着手指头数着,等钟声响完后,大声告诉爷爷几点。每每这时,爷爷就会摸摸我的头,“对啰,要记住时间宝贵,做什么都要抓紧时间。”后来,求学工作离开家后,再也听不到钟声。每当感到疲惫懈怠的时候,钟声总会在记忆中响起,像是催着我向前。爷爷的话时常在脑海中响起,光阴可贵,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爷爷经常给我讲一个钟表小故事: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表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它去问老钟表。一只老钟表说:“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万次。”小钟表非常吃惊,表示办不到。另一只老钟表说:“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小钟表将信将疑,尝试着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初听不知所然,后来恍然大悟。这就是勤奋积累的精神,工作要秉持勤勉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朴实的爷爷教育总是这样润物无声,却又发人深省。
摆钟“滴答滴答”不知疲倦地走着,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在成长这条路上,我始终谨记爷爷的“钟言”:绷紧严于律己的弦,坚持警钟长鸣,做到勤勉履职。
廉洁家风故事7
印象中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早年间父亲在外务工,逢年过节才回家;后来我外出读书,读的是寄宿制学校;再后来父亲因车祸骤然离世,那时候我还不满18岁。这一世,父亲与我就像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难得能团聚一次,但父亲留给我的,却是我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跟着父亲去山上采药。老家在秦岭脚下的小山村,每年八九月份,正是五味子成熟的季节。在深山密林中,七缠八绕的枝蔓上挂满了玛瑙一般玲珑的五味子,一嘟噜一嘟噜地在树梢间摇曳着,十分诱人。大人们采摘下来晒干卖给收药材的商贩,小孩子则大多是垂涎于它的美味。
印象中一般是起个大早,带着馍馍和水,背着绳子口袋,拿着镰刀斧子,父亲就带着我上山了。小时候总是对大山充满了好奇,刚出发的时候从来都是蹦蹦跳跳地前进,不管父亲在后面嘱咐多少次“慢点,好好走路”,我也无动于衷。渐渐地,太阳慢慢升起,林间的鸣蝉愈发聒噪,我丧失了新鲜感,不再去关心林间窜出来的野鸡野兔,手中的蚂蚱不知什么时候也丢在了路边,看着前方父亲越来越远的背影,开始撒娇耍赖不想走了。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停下脚步等我,然后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走不动了吧?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来,像我这样,慢下来,一步一步保持匀速,走久了也不觉得累……”
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听得进去,大抵是没有,要不然父亲也不会说那么多次。只是后来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在我小学六年级刚转学去县城读书功课跟不上的时候,在我一个人去南方读大学极度不适应的时候,在我大四临近毕业对找工作茫然无措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起这句话——“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它很通俗,却很有用。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父亲不再外出务工后,经村民大会选举,担任了村里的会计兼村民小组长。小时候,我总以为拥有这样的“职务”很风光,后来才明白,母亲为什么老是因为这个跟父亲吵架拌嘴,这些所谓的“职务”,在那个时候很多人根本都看不上,用母亲的话说“你领的那点补贴都不够给你换鞋的,踏踏实实务农多好。”父亲总是微笑着不做声,村里有事依然随叫随到。
有一次,又有村民过来找父亲调解纠纷,父亲还没出声,母亲就不乐意了,“你做的是村民小组长,又不是他们家的家长,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你管”,我不知道母亲的话是说给父亲,还是说给来求助的村民,只是记得两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最终父亲还是去了,一如往常。后来我从母亲陆陆续续的抱怨声中慢慢了解了原委,来求助的这个村民(说起来我应该叫大哥),家里情况不好,又没有兄弟姐妹帮衬,自己太老实,经常被别人欺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有事就来找我父亲。这次找他麻烦的是村里有名的混混,仗着在外面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在村里一贯是横行霸道,好多人敢怒不敢言。母亲不想让父亲出头,也是怕对方耍混给家里惹上麻烦。
后来我问过父亲,为什么明知道不好管,还要去管。初中学历的父亲难得地绉了一句“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见我不太懂,又解释说“既然做了小组长,这件事就得管。”我没有再问下去,但心中隐隐知道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担当。后来我读大学选择法学专业,再后来到检察院、纪委监委工作,很大程度也跟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父亲做村干部的时候,在家里专门找了个柜子存放村里的物品,不用的时候都是上锁的,偶尔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大约是一些账簿、笔记本还有钱款。这些东西他从来都不给我们碰,每次工作完,父亲总是归置的`整整齐齐,然后放入一个专门的大皮包里。
记得我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在整理完他的办公物品后,很郑重地叫我到跟前,严肃地跟我说:“儿子,以后万一爸爸有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帮我把这个公文包完整地交到村委,交给你赵叔叔(指当时的村长)”,我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会的”,望着父亲欣慰的表情,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说什么混账话,要交也是你自己去交”,当母亲的怒吼从隔壁传来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这话不吉利。父亲听出了母亲的意思,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儿子,这些都是村里的资料,在我手里每一笔账目都写得清清楚楚、每一笔钱款都用的明明白白,我希望交接出去的时候,依然是清楚明白。”我听懂了,也听见隔壁母亲缝纫机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时至今日,我都会想,如果能再选一次,我一定不会去接父亲的话。谁都没有想到,父亲一语成谶,因为车祸,永远留在了他41岁那一年。我在父亲下葬后的第二天就把他的公文包送到了村委,交到了村长手中,并且看着村干部一笔一笔地把账目核算清楚,把父亲保管的钱款和票据交接到新人手里。随后,我把那个空置了的公文包烧给了父亲,告诉他我一直记得他参与竞选时的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告诉他村委和乡亲们都很认可他生前的作为,告诉他此件事已了,可以安息了。
我很难说清楚父亲给我留下了什么,他好像什么都没留下,又好像留下了所有他能给予我的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在那个漫天凄风冷雨的秋季,我默默地收拾起行囊,踏上了南下求学的火车,从此一直沿着父亲期望的方向坚定地走去……
廉洁家风故事8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丫,拥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虽然不算高,但也算很努力的生活着。如今他俩早已“解甲归田”,过上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有次与父亲谈起家风,父亲说:“家风并不是种具体的可以描述的东西,它就像是我们所在的城市一样,于无形中陶染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家族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到“家风”二字,我时常会想到父亲,他为人正直、善良、节俭,而他的廉洁自律最让我信服。
父亲作为知青下放黄梅,经过努力考进航校,后进入二航局工作,这一干就是40年。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上初一时,父亲由于工作调动关系,去了一个新成立的公司,作为人事部经理,自然很多“亲戚”联系了过来。印象中,父亲每次都是很客气的接待客人,认真而又严肃的.将招录要求进行一一讲解,红着脸拒绝所有“开后门”请求。
记得有一次,家中一亲戚带了一份并不算贵重的礼盒,由于父母加班未归,我手痒拆开后发现是一盒进口点心,平时家庭节俭,自然是趁着父母不在拆开品尝,结果可想而知,父亲很少发脾气,而那次却狠狠的教训了我。随后带着我买了同样的礼盒送还回去。归途中,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父亲向我说了很多,有原则、有制度,十二岁的我自然是听不太明白,但父亲说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两句中华俗语,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的我也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拼搏着。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做人一定要自律,自律才能成就自己”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根植于我的内心。
每次我从家里出发到项目去,父亲都会找各种理由送我出小区,这一段路不算长,却饱含着“千叮咛、万嘱咐”。出院子后,我也会目送父亲回家,看到父亲穿着我“淘汰”的衣物和略有驼背的样子,脑海中想起的不是朱自清的《背影》,而是从小到大我父亲教导我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好似“春雨润物”般沁润进了我的生命,无需过多的言语,却也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也改变着我,变得更加自律、更加坚定。
廉洁家风故事9
“你我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也答应我永远不要让对方担心……”“约定”一词就是经过商量而确定好的事情。
我和妻子结婚29年了,如同《约定》这首歌中的歌词一样,自从xx年我从国企矿山转岗离家到建筑工地后,我和妻子之间不仅有一份安全约定,还多了一份廉洁约定:平平淡淡才是真。每天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在工地上守好安全的红线,在工作上守好廉洁的底线。妻子不在乎我挣钱多少,只要我平平安安……
时间回到1993年。我和妻子经过自由恋爱,1993年2月结婚。记得那个年代,工资水平很低,双方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我们几乎就是裸婚。9月底,孩子出生。虽然日子不富裕,但那个时候的物价也不高,再说国企矿山的福利待遇还不错,也算是衣食无忧的了。
在我们家中,父母早就立下了一个“三个绝不”的家风:绝不占公家的便宜,绝不用“糖衣炮弹”去腐蚀别人,绝不接受别人“糖衣炮弹”的腐蚀。“三个绝不”的家风,就是时刻提醒我们要干净做事,清白做人。
妻子是广东客家人,都说客家女贤惠,一点不假。“我们不要和别人比,只要做人清白,家庭幸福,就比什么都重要。”日常生活中,妻子朴素低调,勤俭持家,本分为人,我们的小家也是幸福的港湾。妻子在绿化队工作,工作相对轻松点,家务活几乎全包了。妻子在工作上支持、在事业上理解、在生活上关心、在廉洁上提醒。在国企矿山工作26年,我从事过球磨工、生产调度、机关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党群主管等岗位,也先后荣获了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黄石市优秀党员、黄石市道德楷模等荣誉称号。所有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和付出。
时间再回到xx年5月,为了响应企业供给侧改革减人增效的号召,45岁的我鼓足了勇气,走出了大山,来到了二航工地上,从一名矿工成为一名工程人。
老实说,当年我要走出矿山进工地的时候,妻子一百个不愿意:“你做政工工作,又没有工程专业技术,工地上不可能像家里那么安逸,再说都45岁了,就别再去折腾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在国企矿山工作了26年,做党群工作有15年。有人说,十年政工一场空。我想趁着还能折腾的时候,再挑战自我:十年政工我不空。无奈之下,妻子只好支持我出去闯一闯,我们夫妻之间从此多了一份安全约定,也多了一份廉洁约定。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工地上工作快5年了。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和妻子的廉洁约定一直铭记于心,“三个绝不”的家规不敢忘记。
记得xx年6月2日端午节前,我在贵阳项目工地的时候,收到了妻子从湖北黄石寄来的粽子。
“哪里没有粽子卖啊,各种味道的都有,你也不嫌麻烦啊……”
“这都是我亲手包的,这不仅是平安粽,也是廉洁粽……”
原来,这是妻子亲手包的粽子。妻子是用宽大的粽叶包成的,馅也只是糯米,然后会加颗蜜枣,虽然不象市场里用苇叶包的粽子那样翠绿油亮,但味道依然香甜。之所以叫做廉洁粽,是因为用团结和谐枣、勤奋务实米、廉洁高效叶包成的,让我更明白了妻子以物传情、借物寓意的良苦用心。
工程人四海为家,过年过节回家团聚是最幸福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妻子还不忘唠叨。“老公,我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我现在已经退休了,儿子也成家立业了,等你退休的时候,我们的退休金也足够衣食无忧的了,我们也没有什么负担,只等着抱孙子。”妻子还提醒我,一定要杜绝“50岁现象”,不能因为“上不去、下不来”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也不能看不到“前程”就筹划“钱程”,更要杜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最后捞一把的.现象。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三个绝不”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我们经常和儿子交心: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要讲诚信;做人要谦逊诚实,要心存感激。儿子并没有因我们的唠叨产生厌烦,他常说:“在父母的鼓励和监督下,我今后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阳光。”
今年4月份,我收到了妻子亲手写的一封廉洁家书。妻子用最传统的书信形式,一笔一划郑重写下家庭助廉的体会,字字句句说出对我的廉洁提醒。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很多廉洁风险,我作为项目班子成员,会和劳务队、材料供应商等有工作往来。我牢记妻子的叮嘱: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属于你的东西坚决不要,不该拿的坚决不拿……
5年来,我始终记得离家时的诺言,坚守我和妻子的安全约定和廉洁约定,并把这份约定延伸到了我的工作中。我2次荣获了建筑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在中交投资、建筑公司、二航局的安全演讲比赛中3次均获第一名,还荣获了二航局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对外报道先进个人、优秀记者(通讯员)、建筑公司“平安卫士”等荣誉。
工地是我家,廉洁牵万家。贤内助+廉内助,廉洁家风+廉洁粽子+廉洁家书,这就是我们夫妻清廉持家的秘诀。感谢妻子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付出,我也作出自己的承诺: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将在工地上守好安全的红线,在工作上守好廉洁的底线,用平平淡淡的付出,做一名对企业忠诚、对自己负责的二航人!廉洁一辈子,幸福一家人,这是我们夫妻彼此对幸福的约定,也是廉洁的约定。
廉洁家风故事10
红黄蓝绿,一张画的底色决定了整幅画的基调,或冷或暖,或宁静或热情。人生如画,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白纸,那么每个人生命画卷的底色又是由什么描绘的?我认为家庭代代相传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就是“家风”,从根本上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我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祖父外祖父那辈是淳朴的农民,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们身上所秉承的善良、勤劳、淳朴、正直的传统美德,却如春风化雨般融合在生活的点滴日常,教化滋养着子孙后代。
记得小时候,我们小孩儿中午多是聚在爷爷奶奶家吃午饭,爷爷爱喝酒,那时候下酒肴就是5分钱的豆豉,当时多数时候是我拿着小盘子,到巷口的小门市部去买散装的。门市部的爷爷都是哆哆嗦嗦着手,先称称盘子的重量,再用一个大勺从一个黑黑的罐子里捞出一些来称,多了就敲回去一些,少了再抖抖手,一般要到秤杆稳稳当当的保持平衡为止,这个过程比较费时。但时间长了,卖豆豉的爷爷也认识我了,也就不大认真称量了,之后干脆估量着舀一勺,称也不称了。经常吃豆豉的爷爷每次都能估算出,这豆豉怎么感觉不对啊。我就问爷爷,是多了?还是少了?爷爷说,是多了,你下次再去就问问,豆豉是掉价了吗?如果没掉价,就让他再称量一下盘子,要不人家每次都吃一点亏,慢慢就亏本了。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豆豉也算奢侈的。我就问爷爷,多了不好啊,也许他看我是小孩儿,又经常去,故意多让一些的。可爷爷却说,不好不好,不贪不占,平平安安,不比不攀,知足常乐。
不贪不占,平平安安,不比不攀,知足常乐。这句话爸爸也说起多次,以前我还在心里暗暗好笑,这话儿都不顺口,却一代代传下来,当成“传家宝”了。后来爷爷老了,我也慢慢长大了,读了更多的书,经历了更多的事,才发现这句当时只是入了耳朵的话,早已融入到了我的心里。不贪小便宜,不盲目攀比,知足、常怀感恩之心变成我的准则。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家风小故事。
再来说说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在姐姐和我出生之后几年没有工作,里里外外,做饭洗衣,日常琐碎,在我的印象中刻画着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模样。同时生活的辛劳和琐碎,使妈妈变成了一个爱唠唠叨叨,神经紧张,有时晕晕乎乎的家庭主妇。但就是这样的妈妈,在关乎是非曲直、善恶黑白、真理正义上时刻为我们树立起很好的榜样。说一个与我的工作相关的小故事。我2010年考到原旅游局工作以后,一些亲戚、邻居时不时会问妈妈,听说你闺女在旅游局,我们以后出门旅游就找你闺女了。妈妈就问我,旅游局是干什么的,卖门票吧?出去旅游能给优惠吧?我就说妈妈你糊涂了,旅游局不是旅行社那样的公司,不卖门票也不能优惠,你想让我给走后门啊,再说就是公司也要赚钱啊,门票也不是随便印随便发的。这么一说妈妈就知道了,她说走后门的事儿咱可不能干。所以真有人问到能不能去哪里免费旅游的时候,妈妈就会一本正经给解释说,旅游局不卖门票不是公司,俺闺女要是给找人走后门,就是犯错误,就会被开除。这样一说,别人也就逐渐不再因为旅游的事问妈妈了,但问一些旅游建议和情况介绍,她还是很热情地给传话介绍清楚。记得有一次外地同学来临沂,问到某某景区旅游是不是免费?我电话里开玩笑说这个我熟,我可以让你“免费”进去。妈妈听着直接就说,你自己请客买门票,并小声示意我不能犯错。我捂着电话说,她是老师,那天正好教师节,教师可以免费游览,妈妈这才舒了一口气。性格直爽的她接着补了一句,以后这种玩笑别开,什么事儿就说什么事儿,别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工作不容易,要珍惜,别犯错误。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在做,天在看”“做事不能掩耳盗铃,自作聪明”“多积善事,坏事再小也不能做,一步错步步错”等。妈妈在耳边絮絮叨叨经常说的,并在她身上体现的这些传统朴素的观念,就这样随着一日三餐,经历四季变换,慢慢融入到我的血液,变成我自己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的价值认同。这是我的`第二个家风小故事。
最后一个小故事关于爸爸。2014年家中出了点小变故。我对象因为车祸造成股骨颈骨骨折伴随股骨头有坏死迹象等,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主治医生看康复情况不大好,建议我们带上病例到省某家医院去看看,但当时对象卧床需要人照顾,孩子又刚几个月,婆婆愁得直哭,让谁去呢。这时几年没出过远门的爸爸二话没说,直接就让我查了当天晚上去济南的火车票,他要自己去。当时恰好来探视的一个表哥提到去医院可不是其他地方,大医院都要提前预约,人多要排队,专家也不是那么好找的。他建议托关系找个熟人,另外再买张购物卡之类,看医生不给红包不放心……他话还没说完,就被爸爸生气地打断了,说道:“小年轻,不往好处想,歪风邪气学得快,都是自家人,我现在告诉你们,走后门送礼送红包,咱家就没那个传统!”表哥当时被说得很没面子,脸都红了。当晚,倔强的爸爸就买了火车票去了济南。幸运的是,在导医的帮助下,爸爸一早就挂上了专家号,但也是到了下午五点多才看上,那个专家恰恰是已退休返聘的老医生,很热心给看了病例开了药,还给了一些治疗康复建议。为了省一晚上住宿费,爸爸当晚又赶汽车回到了家。“还是好人多!”这是爸爸回来说的第一句话。“问路、买车票、挂号、看病,一路上遇到不少好人,没用红包这不也看上了,别存歪心眼,也别用歪心眼想别人。尤其年轻人可别学那些歪风邪气、歪门邪道,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凡事靠自己的努力。”平日沉默寡言的爸爸一口气说了一串话,边说边用手揩了一下满头的汗。
是啊,别存歪心眼,别跟不正之风,不盲从,不走偏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不善言谈,性格倔强的爸爸用实际行动教给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我的第三个家风小故事。
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是一个人心灵的栖息之地和奋斗能量的源泉。我非常感激和庆幸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因为父母他们心底的那份善良、那种正气,绘就了我人生的温暖、阳光的底色,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能够不忘初心,坚定正确人生航向。我也会将这种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用来教育我的子女,影响我周边的人。
廉洁家风故事11
母亲今年76岁了,阿拉伯数字也不识一个,但特别有她的“信仰”。我很小的时候,她牵我的手走在路边,指着地上一块牛粪说:“你看,人家在周围画了一个圈,你就不能捡了,这就是规矩。”
1986年夏天,我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大门已经打开,但能不能进去,学费说了算。由于父亲常年生病,家里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当时,邻居亲戚又来劝母亲说,孩子也大了,就别上学了。
母亲看出我的不甘心,并坚持让我继续学业。告诉我说:“人都得逼自己,没人能帮你,继续上学,学费就靠你自己了!”在母亲的张罗下,我还不到14岁,每天天还不亮,就骑车到20公里外的冰糕厂,批发冰糕去买。心里有目标,干活就特别卖力,一天下来,也能赚几块、甚至是十几块钱了。
有一次,由于冰糕厂停电,关门歇业,村里同去冰糕厂的几个人,都气不打一处来,好像要把冰糕厂搬走才解恨。同村的大哥,见后门口有一铁桶,一不做二不休,拿给我说:“你最需要钱,带回去吧!”于是,塞进我的自行车后座的箱子里,一溜烟的跑回家去。
母亲知道后,把同村的大哥狠狠骂了一顿,让他陪着我,一定要把这铁通还回去。她的话,至今在耳畔回响:“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老天爷的眼睛明亮着那,把你记在账本上,你一辈子都还不起!”
一个暑假,我赚的钱已经足够高中一年的学费了,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我,成功是用辛劳换来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有歪心思,更不能走歪路。现在,面对困难,我还想起母亲的.话——人都得逼自己!不能等、靠、要,更不能私自占有。
从这以后,母亲常常给我讲地主和高利贷的故事。她说,人这一辈子,是不能借贷的,不能为了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借的越来越多,搞得一辈子都爬不起来。
母亲因为自己不识字,却格外重视读书,重视荣誉和名声。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我大都要去田里割草,给家里的牛羊吃。但也有例外,就是哪天老师布置了作业,我就可以待在家里,或者到同学家去做作业,这比割草要优先多了。
有一次,别的孩子都放学回家了,我却迟迟没有到家,母亲忧心忡忡,她跑去问邻居的孩子,我怎么没回来,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了。当听说学校开表彰会,我在等着领奖状的消息,母亲的脸上,自豪就油然而生。多干点活,对母亲来说,是再小不过的事了,每看着家里墙上贴着的奖状,胜过万贯家财,这是她的希望,这些更能让她精神抖擞,干活从不感到累。
母亲大道理不会说,但心里懂,有信仰。她常说:“跟好人学好人”“多替别人想想”“别让人家生气”“要靠自己”等等。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三言两语,看似不“高大上”,却一样朴素感人,既聚正气,还接地气。直到现在,母亲在电话里,还常常唠叨这些话。
后来我上大学,有了工作,读书一直陪伴着我,特别是名人自传,家训家书之类。期间,我阅读了《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有关家风的书,字字箴言,这些优秀的家庭文化多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母亲的言行,岂不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吗。
前几年,母亲被推为村里寺庙的领头人,她每逢什么节日,都要去烧香拜佛,祈福平安,之前常常唠叨的话,也慢慢成了她“信仰”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她聊天,她说:“你们共产党人有信仰,群众也应该有个信仰,我信我的,你也要信你的!”
廉洁家风故事12
说到家风,首先想到的便是母亲。
1994年10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我出生在燕子乡桃山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小名儿唤作“国庆”。
图片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没有明令家风家训,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使我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且上进的人,尤其是母亲的教诲。
家境清贫的我,儿时似乎总处在物质的匮乏中。那个背着破书包、留着男孩头、身着不合身且破旧衣服的我,也时常望着别人手里的零食和新书包发呆,回过神来只能低头继续啃着手里的土豆。母亲总告诉我:“不该拿的千万不能拿,贫穷不是丧失骨气的理由!”彼时年幼的我还尚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
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邻居家的姐姐不知从哪里淘来了一盒彩笔,在我面前喜滋滋地展示,我看着这五颜六色的新鲜玩意,羡慕极了,恨不能马上将其据为己有。果然,趁姐姐不留神,我偷偷顺走了两只带回家,还不知深浅地在母亲跟前炫耀我新得的玩意。母亲见状,和善的面容顿时严肃起来,生气地质问我为什么要偷拿姐姐的东西,从前交待我的话怎么就全然不记得!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小脸涨的通红,却是半个字也回答不上来,母亲气不打一处来,拎着我去了邻居姐姐家,我视若珍宝的彩笔也被送还到了姐姐手里,一向高傲的`母亲点头哈腰和人说着对不起,就好像彩笔是她自己偷的一般。直到最后,母亲也没有打我,也没人叫我“下贱胚子”,但我自己却羞愧难当,连同着对母亲的愧疚。从那以后,我再没拿过不该拿的东西,脑海里总记得母亲那卑微的姿态,也才真正领会了母亲的话。
后来的我,辗转求学,回家的次数渐少,母亲的话却一刻也不敢忘记。
20xx年12月30日,三峡大学水电楼521,我如期转为一名正式党员,无比的庄严且激动,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家报喜。母亲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夸赞我说:“我的小国庆出息了,要继续发扬作为共产党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哦!”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重复道。的确,母亲教导我不该拿的不能拿,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从前条件那么艰苦,红军同志们尚能恪守住这项底线,今天的我们衣食无忧,更应该将这项纪律贯彻到底啊!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母亲给了我如此多的精神财富,虽不是什么感天动地的大道理,却无时无刻不在教我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人。我一定会牢记于心,继续发扬和传承!
廉洁家风故事13
在今年的廉洁家风建设活动期间,四公司纪委向全体党员干部家属寄送了廉洁家书,动员家属们常吹“廉洁风”、争当“廉内助”。近几日,我也陆续收到了部分家属向四公司纪委反馈的家书感言。当我阅读着一份份党员干部家属的廉洁亲情寄语时,不由得想到了母亲的那句“是咱的,咱们可以拿,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
我出生在农村,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妹妹刚出生那会,家里又刚盖了房子,窗户玻璃是赊来的,唯一一张父母结婚时的双人床也因为还债被别人拉走了。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是个要强的人,硬是跟着父亲一起种地、打零工、做小生意,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供着我和妹妹上学读书。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别人家,就喜欢翻抽屉,总觉得抽屉里藏着许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有一次,母亲带我去串门,蠢蠢欲动的我又悄悄打开了邻居家的`抽屉,发现一只按动的圆珠笔,一按就能写字,觉得特别高级,顺手就揣进了袖子里。
回到家后,母亲看我在拿着笔写写画画,一把夺过,正以为要挨揍的时候,她却对我说“是咱的,咱们可以拿,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然后让我自己去还了回去,到了邻居家,我红着脸放下笔撒腿就跑。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翻过别人家的抽屉。
xx年7月毕业后,我开始在京雄铁路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工作,只身在外工作难免想家,空闲时都会给母亲打个电话,聊聊工作、生活,母亲了解我的工作内容后,还是会多次提醒道“虽然咱只是个小职员,但是还是会经手一些钱和物,是咱的,咱们可以拿,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在项目部的工作中,我也是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多报每一分钱、不少算每一笔账。
xx年10月,我被调回到四公司监督部工作。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发现母亲的那句话朴素,但依然是我坚持的准则。因为: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必须做到打铁自身硬,工作起来才能更有底气、更加硬气。
廉洁家风故事1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革命年代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求索、艰苦奋斗,他的英雄事迹犹如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为子孙后辈树立起了坚实的榜样。今年《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邀请到了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李亚中,听他们讲述李大钊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优良家风。
作为革命英烈的后代,李大钊之孙李宏塔在回忆起祖父时,谈到李大钊在牺牲时只给家里留下了一块大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接受《开学第一课》的访谈时,李大钊之孙李亚中说到了祖父写的这副对联,“这个‘文章’是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篇大的‘文章’。”
正如李宏塔所说,李大钊一生简朴,他曾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兼任教授,每月的工资有200多块大洋,但他从来不坐黄包车去上班,工作时的午餐总是吃自带的馒头或窝头,把大部分的钱都用来发展党的事业、接济穷苦群众,以至于每月发工资时都要先扣下一部分交给夫人保管,以保证家中基本的衣食开销。
李大钊朴素清廉的生活作风、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孙辈李宏塔和李亚中。李宏塔是今年“七一勋章”的获得者,曾在安徽省民政厅工作的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在一套55平方米的旧房里住了16年,在他看来,生活的优渥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为群众办实事。在民政系统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进村入户做调研工作,把低保户、孤寡老人、孤残儿童视为自己的亲人。
2003年淮河洪灾,李宏塔带头深入一线查看灾情,他走进受灾群众的帐篷测量气温,发现酷热难忍,他立即提议当地党政机关腾出办公室来安置群众……在基层的工作中,李宏塔始终牢记着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我们最大的权力,就是要为人民服务。”革命先辈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在孙辈的世代传承中更加鲜活有力。从李大钊为革命献身的英勇事迹,到李宏塔严于律己、服务民众的奉献精神,百年风雨征程,不变的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和使命。
廉洁家风故事15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训家规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记得快6岁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外公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古代包拯以公廉著称,公正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殆之后,不得葬于大臣之中。不从吾着,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儿子包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我之下,亦足为诗人风范。
如今,我们家早已明确的提出了家风、家规、家训。家风就是勤学、上进,诚实善良。家规就是勤俭节约,家训则是尊老爱幼,自强自尊自爱。父母总是用这几句话来勉励我,希望我能够做到。
我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并能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爸爸是山东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廉洁家风故事】相关文章:
家风的故事01-29
[优选]家风的故事01-29
我家的家风故事02-04
(推荐)家风的故事04-11
家风小故事04-15
我的家风故事01-26
我的家风小故事01-25
家风小故事【热】07-14
(合集)我的家风故事03-10
(实用)我的家风故事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