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12 14:21:28 好文 我要投稿

[热]《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 篇1

  20xx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先生课前首先来一个简单的说明: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先生所教的这班学生七年级刚“毕业”,已经阅读过这篇课文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再读,自有“再读”的教法。所以,陈老师既不讲这篇文章选自《野草》,也不讲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而是抓住几个最基本的词语和三件事情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先生非常简单地导入了课文……

[热]《风筝》教学实录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先生边说边板书。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师:写得真好。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先听老师范读。(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

  “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 篇2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应该接触到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请你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更正一下,《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哦,请大家再说说鲁迅的作品。

  生:《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铸剑》。

  师: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鲁迅先生这么多的小说,连选自《故事新编》的《铸剑》都知道,不会是看了参考书吧。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师:嗯,很好,大家预习的很充分哦。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好“思维扩展”的题目。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就作家作品而言,学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先生曾经对自己的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大约两分钟。)

  师:好,大家安静下来,我点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讲一讲。

  生:鲁迅先生一定很高兴,他有这么多作文入选我们的课本。

  师:这个想法不错,你可得好好努力,说不定有一天你的作文也会入选语文课本。

  (学生大笑)

  师:鲁迅先生可不这么想哦,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点一位同学朗读)

  鲁迅是反对自己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的。他曾经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鲁迅不愿意让他的这本小说集入选中学的课本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对人世的悲观,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读得很好,大家课后再去讨论这个问题。好,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风筝》就是鲁迅悲观、绝望情绪的充分流露。大家是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这样的散文,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克服阅读的障碍,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在一起学习课文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认真领悟,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投影仪显示)

  写作时间:《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当然是很高兴啦,我们家每年过年都很热闹。

  师:大家不要拿自己去推测鲁迅哦,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根据。我们先来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师生齐读第一段。)

  生: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很好,有人要补充吗?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很孤独,过年干吗不去打麻将啊(学生爆笑),一个人在家写这么死气沉沉的文章。

  师:讲得很好啊,还有同学有问题吗?

  生: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

  生:老师,鲁迅为什么看到风筝会“惊讶”啊?

  生:我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冬天地面上有积雪阿很正常啊,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个“还”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先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大家注意认真听,课后再想想老师说的对不对!对北方的冬天已有风筝感到“惊异”,因为“我”的故乡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作者用一个“还”字,可能是说积雪时间很长,北京的冬天很寒冷。现在又轮到老师来问大家问题了,文字很深奥,大家先抄下来,慢慢体会。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孤独、焦虑、恐惧的情绪不仅意味着自我意志与世界、与自己的有限性或命运的对立,是否也意味着另一更深层次的不安?

  师:抄好了吧。老师突然想到了一首老歌——张学友的《吻别》(唱):“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你的视线,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终没有喜悦我仍然躲在你的梦里面……”

  (学生狂笑)

  生:老师,你走调了!

  师:哈哈,老师只是觉得冬天和风筝联系在一起很凄惨啊:“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学生继续笑)。大家安静一下,看看老师诗化的语言。(一片嘘声)

  (板书:精神高飞远走的寂寞感和一个人暗夜行路的孤独感寒冷感,进而生出无限悲凉的人生感慨。)

  (学生鼓掌)

  师:《风筝》这篇课文写的是不是鲁迅的“吻别”啊?(学生笑)

  生:(齐声)不是!

  师:那我请同学说说《风筝》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

  生:鲁迅小时候把他弟弟的风筝扯坏了,长大后很内疚!

  师:说得不错,很简洁。不过你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哦,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先生吗?

  生:(齐声)不是!

  师:大家可不要这么简单地判断问题,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风筝》的“真实性”认定

  《风筝》一文所叙述的关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是否是真实的?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周建人

  乔峰《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见《鲁迅回忆录》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他不爱放风筝,这大抵是事实,但鲁迅写折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

  ——周作人

  周作人《鲁迅与〈弟兄〉》,见《鲁迅回忆录》中册。

  师:文学允不允许虚构?

  生:(齐声)允许!

  师:这回回答得挺干脆可是对的哦。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求证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我们的很多教科书为什么总是把《风筝》一文所叙述的“精神虐杀”作为确定的事实分析呢?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若《风筝》一文所叙述的不是真实,那你从中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理。

  师:这个问题很难吧。再问大家一个简单点问题,大家猜猜看,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的感情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A、同胞情深曾几时(鲁迅与周作人留学日本时的.亲密照片)

  看下面一段描写(王晓明《鲁迅传》),体会童年兄弟之间的情谊。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阿哥,咱们什么时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带着笑呆呆地问道。树人瞟了弟弟一眼:“没看见我这儿还要看书吗?去去去,一边儿玩去。”满脸的尘土周作人对着哥哥吐了吐舌头跑开了,那边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小弟建人在太师椅上小盹。那年,鲁迅8岁。

  冬天,家中盛水的大缸里结了一层薄冰,鲁迅敲碎后捞了来分给弟弟们吃,三人咬得满嘴爆响。当然,他们也有扫兴的时候。还有一次,鲁迅从一张“老鼠成亲”的画中得知元宵节晚上是老鼠成亲的日子,于是与弟弟一咬耳朵,睁着眼睛守了一夜,结果啥也没看见。第二天,周作人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但对兄长却毫无责备之意。

  师: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小他四岁,周建人小他八岁。大家还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吧,讲鲁迅因为给父亲买药,上课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迟到过。不知道这篇课文有没有对大家产生不良影响,想必那时,课桌都遭殃了吧!(学生笑)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作为长子和大哥,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经济的负担,到了1909年,为了成就弟弟周作人在日本的学业和小家庭幸福,鲁迅决定放弃自己在东京的第二步文学活动的计划以及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回国供养母亲和弟弟们。

  生:鲁迅真是一个好大哥,一定和弟弟周作人的感情很好吧!

  师:你只说对了一半,为什么呢?大家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B、兄弟反目成仇

  1923年7月,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注意《风筝》的写作日期:1925年正月初一)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 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7月18日,作人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鲁迅先生”,口气如对客人,小弟与大家长兼长兄之间关系完全扯平;以先生称,口吻已是对路人态度。“我昨天才知道”,可见以前不知道,那必是有关人格尊严事体。删节号“——”,表示那些我已知道、你更明白、不必再披露、以免彼此丢脸的事。“过去的事”,是说昨天得知的那种事,似含不止一次、而且持续较长。“不是基督 徒”,道出自己不能象个教徒那样忍受屈辱,或宽恕这种事。“尚能担受得起”,见出此事重大,对他是大伤害,需要“担受”。“不想责谁”,这里的谁,既可暗指鲁迅,又可含有不是一人单方面事,至少牵涉两方。以周作人洞悉人性的目光,自然知道这类事复杂,若想搞清细节,无异再辱一次。此删节号“——”,表示有许多话不必说了吧。“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取俯瞰姿态,带一种无奈的悲悯,人是可怜的。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从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了解一下鲁迅兄弟间反目成仇的来龙去脉。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和你打过架的小朋友,你现在还会不会特别记恨他啊。

  生:不会!我非常想念一些幼儿园的同学,有很多我们好久都没见面了!

  师:是啊,老师幼儿园时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了,有些可能这辈子都见不到了。儿童是不记仇的,何况是兄弟?你幼儿园打架的小朋友,现在要是碰到了还倍感亲切。大家看一下思考题: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

  (1)鲁迅在兄弟反目成仇后写的《风筝》一文中流露出深刻的内省和自责,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小时候粗暴地践踏过弟弟的风筝?

  (2)鲁迅遗嘱: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但唯独对自己的弟弟周作人,没有任何攻击性的文字——甚至是在周作人不断写文章嘲讽他的时候,为什么?

  师:有人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鲁迅对自身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内省和自知,但却不得不同时信奉这些互相矛盾的思想,从而长久地处于精神的矛盾和紧张之中。——汪晖:《反抗绝望》(板书)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句话,那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来,来体会鲁迅精神的“矛盾”和“紧张”。

  (第一节课下课,休息十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初步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理,那么我们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中所饱含的特别复杂的思想感情。

  师: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大家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

  (班上一位朗读很出色的女同学深情朗读)

  (投影仪显示)

  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

  阅读文章一二两段,比较童年故乡的环境描写和现实生活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不同的心境。

  师:我们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是外地生,你们想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啊!

  生:(齐声)想!

  师:你们什么时候最想家乡?

  生:我生病的时候,我的外婆在老家,要是外婆在身边多好啊!

  生:有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在老家,我有很多好朋友。

  师:老师也是。老师自从上大学以后,每年春节才能回家啊,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特别想回家!

  (投影仪显示)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大家再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这里我们可以体会鲁迅的童年和故乡情结:回忆中童年的故乡的的美好与温暖与现在的远离故土的肃杀的严冬的当下感觉形成鲜明对照,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故乡和童年已经逝去并无从返回的叹惋!

  (板书:“我”试图在这种回忆中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慰籍。)

  师:现在老师再请一位男生来读一下文章的结尾。

  (班上一位朗读较好的男同学读)

  (投影仪显示)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从回忆中温暖的童年拉回到冰冷的现实。回忆中的童年虽然有故乡的美好,又有少年的纯真与无忧无虑,但这丝毫掩饰不了“我”对自身罪责的沉痛反思。 “无可把握的悲哀”,一是指悲哀程度,类似于无限的悲哀;二是没料到弟弟忘记,连求宽恕而不得,所以悲哀无法摆脱!即是对自己的身上的人性恶和旧的痕迹的悲哀,也是对弟弟的善于忘却、主动认同这种虐杀及缺乏反抗和复仇精神感到悲哀。

  虽然有春天以及故乡景物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但毕竟只是回忆而已,故乡和童年早已离“我”远去,从故乡温暖的春天拉回到眼前的寒冷的冬天,到现实的严冬式的肃杀的生存环境,充斥着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感!

  这里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包含了“我”的多重心境:想摆脱罪感和求得宽恕而不得的沉痛;对被虐杀者的失忆和无怨的感慨;还有对故乡童年失落的悲哀;眼前的生命的孤独给人的肃杀感和寒冷感;为生计辛苦辗转于异地而生的人生的苦辛的漂泊、孤独、寂寞……百感交集,自是无可把握!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

  A、“童年的故乡”与“现实环境”悲剧性的对立;“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是否也影射着什么?

  B、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充斥很多“童年的故乡”的影子,我们班也有很多外地的同学,身在他乡的你们什么时候会最想家?体会体会鲁迅的“童年的故乡”所包含的感情。

  C、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现实世界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荒谬、死亡的威胁,内心的无所依托,虚妄的真实存在,自我与环境悲剧性的对立,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失望、不安……。

  D、什么事情让“我”再见到风筝时如此“悲哀”?“我”是否想过办法去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

  师:大家从前三个问题中选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放学回去后仔细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记好问题后,大家再讨论一下第四个问题,等会儿请同学回答。

  (学生抄题,讨论,大约5分钟。)

  师:好,请大家安静下来,谁来回答?

  生: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师:很好,效果如何呢?请还是用原文回答。

  生: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师:找得很准,请坐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大家还是从原文中找。

  生: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师:效果如何?

  生:“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板书)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下面几段课文。

  (投影仪显示)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这里鲁迅是不是通过对他弟弟的缺乏记性的叙写来批判中国人的善于忘却?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遗忘是很正常的,一个人小时候经历的事不可能都能记得,时间能埋葬掉多少往事,何况是小时候亲兄弟之间的矛盾?但成年以后,一些刻骨铭心的伤痛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请听画外音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遗忘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否则所有的人都如鲁迅一样记得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活着还不成为一种折磨?另也可能是因为弟弟认为哥哥本来就是对的,自己确实不该放风筝,所以当时虽然或者伤心,很快也就忘记了,本来就不认为自己对,又怎么该怨恨呢?被虐杀而不自知,就如现在的学生一样,主动要求老师对他们在所谓的应试学习上要求严格一点!许多普通的百姓不也是这样,被统治者压迫和虐杀而毫不自知或者认为理所当然从而也毫不反抗吗?按理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需要反思,我的虐杀也跟被虐杀者的顺从有关系,被虐杀者的温柔驯顺适足以激起虐杀者的施虐欲。作为个体的我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罪,但作为一个群体的政党或者国家机器有这种反思能力吗?如果说,个体遗忘了这种伤痛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悲剧也毫无记忆就必须批判了。我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跟学生讲建国三十年历史中残酷和非人性的一面时,学生也会惊异地睁大眼睛说:“有这样的事吗?”好像是我在撒谎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此处的批判也并非全无意义。

  (投影仪显示)

  “绝望”与“虚无”

  思维扩展:鲁迅最终否定了忏悔,步步深入地揭示了“希望”的消逝与幻灭,显示出“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于绝对权威地位。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希望——绝望”、“现在——过去”、“虚无——实有”、“乐观——悲观”。

  师:我们大家最后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看看自己是否能体会到“我”绝望与虚无的痛苦内心!

  (师生齐读)

  下课铃声响起,在齐读声中结束,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 篇3

  教学要求:

  1、 认识“坏、扎”等8个字,会写“坏、松”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3、 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纸船和风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二、 学习生字和课文

  1、 请小朋友们用铅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回答出来。

  2、 自由读课文,同时用铅笔把文中的生字勾出来,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3、 同桌交流、帮助,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4、 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5、 开火车读,分小组读。

  6、 全班交流:识记生字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如:熟字加偏旁:不——土——坏 少——口——吵

  比一比:环——坏 爪——抓 每——莓

  7、 给生字组词,不对的要及时给予纠正。

  8、 分4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内容。

  (1)小组成员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提出来,其他成员给予帮助。

  (2)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

  (3)边读边思考:

  a、 课文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

  抽生一一作答。

  b、 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c、 纸船和风筝在松鼠和小熊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4)全班齐读课文。

  (5)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6)让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7)学习了课文以后,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

  三、 巩固练习

  1、 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小朋友们,谁能读好第一段,就请站起来读。(以下各段类推)

  2、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让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把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一读(完成课后的“我会读”)

  3、 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复习生字)

  二、 指导写字

  1、 观察所要书写的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摆放。

  2、 师示范写并讲解:

  8个生字,有6个字是左右结构中的左窄右宽的类型,写时要注意田字格的分配。

  “祝、福”:左边都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幸”:下边只有两横,而不是三横“羊”。

  3、 生描红,后临写,师巡视指导。

  三、 课后实践

  请小朋友们回家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风筝》教学实录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一)、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

  (一)、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师:我看到你们都在想办法记住字音,多会学呀!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

  词宝宝可都在这儿,

  P95的词语

  谁能读?

  2、指名读

  3、师:漂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4、生读

  [漂漂呀漂漂漂亮亮]

  三、逐自然段读文,随文解决生字词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CAI:漂飘的教学

  1、读2自然段时,板书:漂

  2、读4自然段时,板书:飘

  (师:都是piao,怎么不一样呢?)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生读

  3、从第5自然段开始,开火车分段读文。

  四、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纸船、风筝说话。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好几遍了,你能用纸船、风筝说话吗?)

  五、精读课文。

  (一)、体会快乐:

  (出示课文插图1)

  1、师:你们看把他乐的。你想说点啥?

  2、出示3自然段,指名读。CAI

  (1)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乐成这样?

  (2)、让学生把小熊的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师:你没乐坏。

  (出示课文插图2)

  3、松鼠为什么乐成这样?

  3、出示5自然段

  学生读

  (二)、学习7--11自然段

  (过渡师:就是这纸船和这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师配乐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怎么回事呢?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

  1、自由读7--11自然段

  2、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5、(课件出示图3)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6、如果你就是小熊、你就是松鼠,现在看到这纸船、风筝,你想说点什么?

  7、再读读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8、生自由读。

  3、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他们非常难过,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和好如初,风筝又起飞了,纸船又起航了。多美呀!(课件出示)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指导读11自然段。

  六、写字教学:

  1、仔细观察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重点指导幸。)CAI:把生字放入田字格中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风筝》教学实录 篇5

  师: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

  师: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鼓掌。

  师: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习的好孩子。

  鼓掌。

  师:是不是很能干,我检查一下就知道了。昨天老师让你们把预习的生字做成字卡,带来了吗?

  师:好,做得真好。都放在生字的左角上。

  师: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三个字谁认识。

  出示:我会读。

  师:都会读,那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多好听的声音啊,谁来读读课题。

  生:纸船和风筝。

  师: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会在课文里这个字也要读轻声。现在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画下来。

  生读。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些句子有点难读。谁觉得我会读。你来读。

  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师:小组里读一读,互相帮助。

  生读。

  师:谁来。

  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扎。

  师:还有哪句?

  生:风筝。

  师:这句有谁读给大家听听吗?好,你来试试吧!

  生读。

  师:最后还有一个句子,大家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注意这个字是平舌音。松鼠。

  生读。

  师:这么多的枫叶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呢,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讨论。

  师:好,小朋友我发现他这个好办法,他来介绍给大家。

  生:土上面有一只羊,羊掉了一根毛。

  生:每天头上戴草帽。

  师:哪个字啊。

  生:莓。

  师:真妙啊。还有吗?

  生:一个人很少用口说话。

  师:什么字?

  生:吵。

  师:吵闹的吵。

  师: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教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

  学生上来摘一个字卡。

  领读扎。

  生跟读。

  师:再读。

  生:扎,扎风筝的筝。

  师:看来这个果子成熟了。再摘一个。

  生:吵,吵闹的吵。

  指名几个同学跟读。

  师:再摘一下。

  生:坏,坏事的坏。

  师:一起举起来老师看一看。看来这个果子也成熟了,可以放在纸船里了。再来。

  生:福,幸福的福。

  师:你很能干。谁再来。

  《风筝》教学实录 篇6

  一、教师简单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10课。咱们一起很好听地把课题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师:第10课,预备,起。

  生:第10课,风筝。

  二、训练学生朗读1、2、3,获取课文言语形式秘妙。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对话提取语意焦点。

  师:大家把书本打开,看到课文。先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就读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看到自己的书本──李卓林。就请你读,读吧。第一个自然段。

  李卓林: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读得还挺好的,是吧?

  生:是。

  师:声音大,又没有打结巴。好孩子,你站起来──这句话,不要读那么快,慢一点,像老师这样[舒缓地]: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你看,老师读的时候,不是那么急,你再读一遍,好不好?来,童年的时候──

  李卓林: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比之第一次,稍微舒缓了一些。]

  师:你看,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就显得更好听。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就这个女孩子,来,你来读一读,就这一段。

  邓丰怡: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坐下。你看,刚才她有意强调了一下,就显得读得更好听──“最大的快乐”,这个地方的语气语调读得很舒服。这样吧,咱们一起把这个小小的段落读一遍。注意,舒缓一点读,不要读得那么快。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预备,齐。

  生: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你看,你们把速度放慢一点,舒缓一点,就读得很好听。这一段很短,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郭宇芳,好孩子,来──它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呀?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坐下。这个信息很重要,大家一起说一遍──这一段,它就告诉咱们,我们这些孩子童年时候最大的快乐是──风筝教学实录|风筝课堂实录

  生:做风筝,放风筝。

  2、再请两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对话提取语意焦点。

  师:非常好。就是这一段,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出示幻灯片一]。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这一段齐读读得很好,速度舒缓一点──接下来,我再听两个小朋友读,其他同学都要看到书,不要看到我。黄雯颖,你来读一读第二段: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舒缓一点,读。

  黄雯颖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读得是不错的──但是,老师还是觉得快了一点,能不能稍微放慢一点?慢一点读,邓铠晴,你来。

  邓铠晴朗读第2自然段。

  邓铠晴:在鱼塘里拔几根细苇──

  师:不对,在芦塘里,再读。

  邓铠晴继续朗读第2自然段。

  师:你看,这次,铠晴读的时候,速度比雯颖放得更慢一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像这朗读听起来就更有味道──不要读得太快了。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坐在那里,静静地、缓缓地想,就这样读,那个文章才读得有味儿。那么,接下来,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下面的第三个自然段。注意,慢一点读,好不好?来,我们去放风筝。

  江善琪朗读第3自然段: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

  师:慢一点读,一个人用手托着──再来。

  江善琪继续朗读,出了点问题。

  师:重读这个地方,你不要慌,那线一紧一松,再读。

  江善琪继续朗读。

  师:她有几处读得蛮好听呢!第一处读得好听的地方,“站在远远的地方”,她是这么读的,咱们把这个小短句读一遍,站在远远的地方,预备,齐。

  生:站在远远的地方。

  师:停。她读得特别好听的,就是最后一句,村里人说的那句话。江善琪,你跟大家把这句话再示范一遍。刚才听你读,就读得蛮好听。再听一遍,人家怎么读的。村里人看见了,读。

  江善琪再次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羡慕的语气读得多好。来,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村里人看见了,说,预备,起。

  生朗读这一句。

  师:好。刚才江善琪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她很会设身处地去想,就是这一个地方,她读得很有点意思: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许佳域:放。

  师:远远的地方,你这样说前面那个人听都听不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许佳域: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

  师:声音恐怕小了哦!远远的地方,那个人都看起来像个黑点了,应该怎么说呢?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大声地]:放。

  师:好的,要让人家听见,是不是?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大声地]:放。

  师: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味道。这个“放”字,很远啊!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一起大声地]:放。

  师:对了,就是这样读的。这才叫把课文读出一点小小的味道出来了。这样吧,刚才老师读的时候,还是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蛮快。这篇文章,你一点要舒缓一点读。你看,我刚才说到铠晴,她读的时候,读得很慢,是不是?那听起来,就听得挺舒服的。咱们在下面,把这第2段和第3段练习一遍。怎么联系?开口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速度──我给你们起个头,是这样的,“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我们精心做着”,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读的时候呢,那个表情还在那里。2。3两段,哪两段啊?

  生:2。3两段。

  师:对,你们在下面自己读自己的,不要一起读。听到没有?

  生:听到了。

  师:舒缓地练习一下,练习一遍就坐好。待会儿,我要听你们读的。开始,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我刚才听了一组的同学朗读。丝蕊和后面那个绮琪的速度控制得很好。这样吧,我们读书读得很快的同学呢,就跟着人家练习一下,舒缓一点读,不要急,好不好啊?

  生:好。

  师:就这两段,不要急,好好读,看到书。老师起个头,小朋友读好。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生齐读。

  师[在“远远的地方”处截断]:停,这里你们没有人家江善琪读得好听哦。站在远远的地方,继续读,起。

  生继续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还是做了努力的,放慢一点速度,读得挺好听的。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说,第2段,第2段,看到书哦!第2段,写了我们去干什么?丝蕊,你说说看。

  陶丝蕊:去做风筝。

  师:坐下。是不这样?

  生:是。

  师:是。好像很多同学都明白了。那我再想问一问,这个第3段,写得又是我们去干什么呢?刑博宁。

  刑博宁:第3段写了去放风筝。

  师:坐下。是不是的呢?

  生:是。风筝教学实录|风筝课堂实录

  3、出示幻灯片,师生对话,描述第1段与第2。3段语意焦点所存在的联系,提出工作概念──“总起段”。

  师:是的,是吧?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看的这三段,[出示幻灯片二]你看一看,第1段说我们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最大的快乐是──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接下来,第2段就开始写──

  生:做风筝。

  师:第3段接着写什么呀?

  生:放风筝。

  师:你们看看这个图啊,想一想,这几个段之间,它们有没有联系啊?

  生:有。

  师:一看就知道好像有联系,是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练习呢?我听小米说说看。随便说,不要紧,你觉得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米卿芮:是一种……[说不出来,面有难色。]

  师:不好说,是吧?反正是有联系是不是?坐下。有没有同学说,我能大概说说看?有没有联系?有,是不是?你们现在来看一看,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等式──你说,第几段加第几段等于第几段呢?好,尚义,你说说看。

  邓尚义:第1段+第2段=第3段。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坐下。你(郭宇芳)说说看,好孩子。

  生:第2段+第3段=第1段。

  师:是不这样?

  生:是。

  师:哦,这当中有个等式的呢。你看看,第1段说了做风筝和放风筝,第2段和第3段也同时就写了──

  生:做风筝和放风筝。

  师:第1段好像很大,是不是?后面两段的内容加起来就等于它。这样的段落很重要。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段落叫什么段?以前有没有学过?

  生:没有。

  师:那现在老师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段落,像第1段这样的,看老师写──它叫什么名字。

  生:总段。

  师:不是总段,还有啊!这样的.段落就叫──

  生:总起段。

  师:再念一遍,不把这个名字忘记了。这样一种段落,它的名字叫做──

  生:总起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总起段里面写了做风筝,后面就一定会写到──

  生:做风筝;

  师:总起段里面写了放风筝,后面也一定会写到──

  生:放风筝。

  师:是啊,所以这个段,很重要。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的话,你说总起段相当于它的什么部位?

  邓铠晴:头。

  师:相当于什么?

  生:头。

  三、过渡,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1、教师读缺少开头的小文章《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学生倾听,尝试补写一个“总起段”。

  师:相当于头,是吧?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头,它就好像不太完整了,是不是?

  生:是。

  师:记住:总起段的内容,等于后面的段落相加哦。现在,老师这个地方现在恰好有一篇小小的文章。它就没有总起段,它就少了一个什么啊?

  生:头。

  师:现在,我们尝试写一下,看能不能为它加上一个总起段?先别写,先听老师念完它,好吧?

  [发作业纸]

  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注意用其中的“顺口溜”和“口令”激趣。

  师:现在这篇文章缺个总起段,老师让你们为它写个总起段,你准备怎么“说”呢?有的同学想好了,我们一个一个来试。听好,你看人家怎么给它一个总起段。

  江善琪: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玩“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坐下。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她的这个总起段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你们说她说得对?

  生:因为她把下面的两段写出了。

  师:她把下面写的这些东西都说到这句话里面了,是吧?

  生:是。

  师:下面的第二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呀?

  生:跳皮筋。

  师:第三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一二三,木头人。

  师:对。她说了,她是这样表达的,还有没有同学说,我也说得差不多,我也说一次。许佳域有没有想好?没有啊?有没有同学试一下呢?邓铠晴能说,你来说说看。

  邓铠晴:小时候,我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你看,人家两个同学交代时间的方式不一样。江善琪是说“童年的时候”,她交代时间怎么说的啊?

  生:小时候。

  师: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都用得很恰当。还有没有同学说,我还想说一下。程柯,你怎么加这个总起段呢?

  程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这个总起段加得好,不过要去掉一个字,把那个“我刚上小学”的“我”去掉──刚上小学的时候,再说一遍。

  程柯: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坐下。对不对?

  生:对。

  师:各个人对总起段都有自己的说法,可能大致相同,也可能有些小小的区别。这样吧,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应该可以把这个小小的段落写好。现在你们就安安静静地写,自己写一个,写写看。你们写一写,我看一看,如果不会,我再教一下。

  [学生动笔写]

  师:这个同学写完了,就坐在座位上,给大家念一下,大声念。

  生:小时候,我,去……

  师:不打结巴,再来,不要紧张。

  生:小时候,我去上学,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还不错,人家有人家的说法。这个同学说得不错的。余璐,写完了吗?

  余璐:写完了。

  师:余璐很自信地说“我写完了”,我估计写的是对的,你再大声跟同学们展示一遍,最后一个机会就给你。

  余璐:三年级的时候,我最喜欢玩“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坐下。

  师:这个同学又采用里另外一种交代时间的方法,人家怎么交代时间的?

  生:三年级的时候。

  2、作业:学生以“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求使用“总起段”开头,并必须使用“快活”这个词语描写游戏时候的心情。

  师:不错啊!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半天,学了半个小时,我想问一问,你们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知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绮雯,你说。

  生:总起段。

  师:学到了总起段,是吧?写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它设置一个总起段。好孩子,坐下来。她都知道了自己学到了什么。大声点说给我听一听。

  生:总起段。

  师:这就是风筝这篇课文带个我们的一点小小的知识。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在第1段为它写一个总起段。接下来,老师布置一点小小的作业:同题作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读一读,第一条要求。

  生:一,使用总起段开头。

  师:二,在文章中使用“快活”这个词语。

  生:二,在文章中使用“快活”这个词语。

  师:一定要用,不要不用。不要写完了,老师在你的文章中找不到一个“快活”。用好这个词语,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八分钟左右,大家就静静地写一写,不讲话;老师也走过来看一看,也稍微指导一下。

  [学生写同题作文,教师巡行,个别指导。]

  《风筝》教学实录 篇7

  第一课时:

  教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请坐。(课件)孩子们,看看我们语文书的封面画,你看见了谁?一起说。

  学生:松鼠。

  教师:你还看见了什么?

  学生1:我看见了风筝。

  学生2:我看见了房子和纸船。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风筝的故事,也就是课文中的20课,纸船和风筝,请你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吧。

  学生:用手板书

  教师:注意纸是绞丝旁,下面没有一点,

  教师:谁来读读课题?请你来

  学生:纸船和风筝

  教师:真棒,这个筝是轻声音,你已经注意了,你来?

  学生:纸船和风筝

  教师:一起来。

  教师:纸船和风筝,一个在水上漂,一个在天上飘,却引发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赶快打开书,翻到92页,自由的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了。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教师:我发现我们班有些小朋友读书的习惯很好,老师没有喊停,他读完第一遍,就开始读第二遍,读书啊,就应该这样,

  教师:来看,有几个词语,相信一定难不倒你们,请自由拼一拼,读一读吧(课件)

  学生:自由读。

  教师: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学生:小老师带读

  教师:这个平舌音读的可真准。谢谢你,小老师,读词语啊,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

  教师:这几个词?谁能把它读好?

  学生:乐坏了

  教师:什么时候,你会乐坏了呀。

  学生:高兴的时候

  教师:那就把这份高兴送进去读。

  学生:乐坏了。

  教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 乐坏了

  教师:第二个词语,谁想读?

  学生1:一把抓住

  教师:等一等,你的眼前有一只蝴蝶飞过,你想把它抓住,你来做做动作,好吗?

  学生:做动作

  教师:快点,抓慢了抓不住的,现在就用这么快的速度来读这个词。

  学生:读

  教师: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教师:最后一个谁来读?你来

  学生2:读 受不了

  教师:哦!你的眉头都皱起来了。一起来

  学生:读 受不了

  教师:你觉得这么多生字当中,那个字最难记,你要提醒小朋友记住的。

  学生:风筝的筝,竹字头加斗争的争。

  学生:我记住了吵架的吵,口加少

  教师: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看看这个字“幸”,谁有办法记住它?

  学生:上面是个土,下面是个羊少了一横。

  教师:我们都知道,羊下面的三横啊,就代表羊毛,你看这一只小羊,绒毛还没长满,就在土坡下面无忧无虑的吃着草,多么?

  学生:接 幸福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拼音宝宝的帽子去掉,看看谁还认识,我的火车往哪开?

  学生:开火车读。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知道小熊和松鼠都住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举手

  教师:不急着回答,我请一位小朋友用读来告诉我

  学生2:读

  教师:你有一双会读书的眼睛,这一段没读错一个字,真棒。你也想读?

  学生:读

  教师:你声音真响亮,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唉,,,我听明白了,原来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山上还有一条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看,小熊来了,小松鼠也来了。

  教师:我看看,那个小朋友已经坐好了,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松鼠,请你把它送回家,(松鼠图片)

  学生:把画贴在指定的地方

  教师: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熊,请你把它送回家吧。(小熊照片)

  学生:把画贴在指定的地方。

  教师:小熊小熊,你的家住在山脚,松鼠,你的家住在山顶,你们隔的那么远,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呀?

  教师:请你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吧,(课件)

  学生:自由读2~6段

  教师:小熊小熊?你在哪?小熊,你是怎么和松鼠成为朋友的呀?

  学生:它把一个纸船放下来,我乐坏了,

  教师:小熊?你和小松鼠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呀?

  学生:汇报

  教师:你做了什么?

  学生:我把

  教师:我听明白了,你送了一只风筝给松鼠,那现在谁能说的.简单些?谁送给谁什么东西?谁又送给谁什么东西?然后他们就?

  学生:小熊送给小松鼠

  教师:听明白了,原来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教师:你看,纸船飘来了,风筝也飘来了(课件)谁想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

  教师:能不能让这飘呀飘再美些。

  学生:指名读。

  教师:听你的读,我仿佛看见一只只纸船,第二句谁想读?请你读

  学生:指名读

  教师:飘呀飘,真没啊!我们来比赛读读,男生读上面这一句,女生读下面这句。

  学生:比赛读

  教师:孩子们,请你来看看这两个字?相信你一定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你来说

  学生:这两个字,拼音一样,字不同(课件)

  教师:是的,偏旁不同,还有谁想说?

  学生:都有一个票字。

  教师:看看他们的偏旁表示?

  学生:三点水表示在水里漂,风字旁表示在风中飘。

  教师:水上漂,我们叫漂流,漂浮,你平时见过什么东西在水上飘呀飘。

  学生:船

  教师:我见过船在水上漂呀漂

  学生:树叶

  教师:风字旁的飘叫飘荡,你见过什么东西在空中飘呢?

  学生:风筝,袋子,雪花

  教师:是的,就这样啊,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小熊,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快乐

  教师:看看图?(课件)

  学生:小熊乐的手舞足蹈

  教师:你真棒,把小熊的动作说出来了

  学生:小熊乐的眉开眼笑

  教师:你真棒,把小熊的表情说出来了

  学生:一蹦三尺高

  教师:说的真棒,把掌声送给他,我们课文里面有也有一个词,写小熊很高兴,你找到了吗?

  学生:乐坏了

  教师:现在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学生:读

  教师:你都笑了

  学生:读

  教师:哇,你笑的好灿烂,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放到句子当中,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段

  教师:小熊小熊,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呢?

  学生:

  教师:我听明白了,小熊是受到了一份礼物。多么惊喜啊,把这份快乐送进去读吧。

  学生:读

  教师:小熊小熊,还有什么使你那么快乐?(这个小松果就表示我要和你交?)

  学生:收到小松鼠的友谊。

  教师:小熊原来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现在他有朋友了,怎么不快乐呢?把这份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小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天上去,他想了想,就咋了一只风筝,风筝顺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小松鼠想不想抓住这只风筝啊?

  学生:想

  教师:那就跳起来抓住这只风筝

  学生:跳起来

  教师:我看到了一群乐坏了的小松鼠,抓住风筝你就赶紧做好来,现在谁能读好这个词?(课件)

  学生:一把抓住

  教师:你读

  学生:一把抓住

  教师;一起读

  学生:

  教师:小松鼠,看看你手里的风筝,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草莓,祝你幸福

  教师:小松鼠啊,现在你看到了那么多的礼物,看到了风筝,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开心,激动,欢乐

  教师:是的,开心,高兴,激动交织在一起,难怪小松鼠也?

  学生:乐坏了。

  教师: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多么快乐的小松鼠啊,松鼠松鼠,(课件)当小熊生病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当小熊有困难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学生:

  教师:小熊小熊,当松鼠快乐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学生:我会陪他一起快乐

  教师:当谁怎么样的时候?谁会做什么呢?

  学生:

  教师:你真会关心你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让我一起来合作读课文的第一到第六段,男生读小松鼠,女生读小熊,(课件配乐)

  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小熊,松鼠,你觉得纸船和风筝给你飘来了什么?

  学生:快乐 ,幸福

  教师:是的,纸船和风筝飘来了一份深深地情谊,一份美好的心情,纸船和风筝上还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呢?让我一起大声的来读

  学生:齐读(祝你幸福,祝你快乐)

  教师:请幸福的读?

  学生:齐读

  教师: 这节课,我们也要来学会写祝福的话语,首先呢要学会这三个字(课件)仔细看,写“幸“字要注意什么?

  学生:上面是个土字,下面是个羊少一横

  教师:幸字有四横,这一横是最长的。那你看看祝跟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祝福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不能写成衣字旁

  教师:小眼睛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小纸,把这三个字写写,看看谁的字最漂亮

  教师;写字要注意,头正,伸直,脚踩平。

  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评一评,觉得他写得好,就请给他画颗星星在旁边。

  教师:小熊,小松鼠,拿着你手上的这张小纸条,你想把它送给谁?

  学生:送个松鼠

  教师:哦,相信小松鼠受到这张小纸条会更快乐的。那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想把这张纸条送给谁呢?

  学生:好朋友

  教师:为什么要送给他呢?

  学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教师:我相信有了这张小纸条之后,你们的友情会更深的。孩子们,请你在纸条上面加上一些花纹的话会更美丽,受到纸条的人会更开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小熊,小松鼠,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风筝》教学实录 篇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大家读得真热闹,看把小松鼠都吸引来了,你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愿意读吗?把生词读给你的同位听,读不准的,请同位帮助改过来。(出示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生词大家都认识了,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⑵ 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方案一:(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方案二:(学生贴得有错误)其他同学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里吗?(有不同意的请他上来贴)为什么这样贴呢?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贴图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

  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王老师就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教师戴上头饰,走到学生中间,热情地跟小熊、小松鼠打招呼。)

  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活泼和谐的气氛,老师扮作小鸟和学生交流,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则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并为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做好铺垫。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 了解课文大意:

  我就住山林里,(教师手指板画)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方案一:(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方案二:(学生说故事的细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在板画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 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找到了“乐坏了”,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句)“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方案二:(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有一个词直接写了我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方案一:(学生没有回答)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方案二:(学生找到了写草莓和松果的句子)是啊,不但有纸船和风筝,我们还收到了草莓和松果呢,(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能不高兴吗?看! 还有什么呢?(教师指祝福的话。)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用教具和渲染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一句一句指导后,又训练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

  ⑶ 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把三、五自然段作为重点单独学习后,师生分工朗读二至六自然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总体连贯的感知,进一步巩固朗读训练的结果。

  ⑷ 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小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漂、飘”字的区别很好地反映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借机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展示了汉字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我这只活泼的小鸟,天天在山林里飞来飞去。每天清晨,我看见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我看见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⑴ 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 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 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 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生1:我想自己读,让大家给我评点一下。

  生2:我想听听王彦读,然后我学一学他。

  生3:我想读一读,请王老师评价一下。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6、拓展练习:

  ⑴ 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让学生补充这句不完整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⑵ 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这只小鸟说吗?

  生1:小鸟,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学习完课文后设计这一环节,教师以小鸟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学生在和小鸟交流感受的同时,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评析】

  王春晓老师在济南市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纸船和风筝》一课,在教学中,她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新教程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课文中本来没有的小鸟角色,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

  小鸟角色的加入首先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王老师戴上头饰亲切地与小朋友们打招呼,相互问好,使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融洽,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另外,小鸟的角色在整篇课文的学习中还起到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却以“小鸟”的身份出现,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巧妙而不留痕迹。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因此,“小鸟”角色的加入切实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很成功。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王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王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王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王老师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王老师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王老师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王老师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她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王老师就注意了纠正学生读音,“筝”字单独出现出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这样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王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王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王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出示“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总之,王春晓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风筝》教学实录 篇9

  教材版本:

  苏教版6年级下册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预习过课文吧?考考你,这是一篇写人的还是写风筝的文章?

  生:写人的。

  师:主人公是——

  生:刘老师。

  师: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生:要写出任务的品质、特点;要用具体事例,即用故事写人。

  师:那么,用故事写人有什么奥秘吗?有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理想的风筝》,等到把故事读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就会一个一个冒出来了!

  二、研究“故事的分配”

  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个故事?请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快速默读)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为大家讲故事。谁能用三个字归纳?(板书:讲故事)

  (生读板书)

  师:第五自然段,也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默读第五自然段,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个故事。

  (生读后,师板书:写板书)

  师: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写了一个故事。请你快读默读,也各用三个字概括。

  生:第八自然段写“放风筝”。

  生:第九自然段写“追线拐”。

  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

  (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线拐。)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三、研究“故事的长短”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 218字

  “写板书”7行 137字

  “放风筝”11行 217字

  “追风筝”7行 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四、研究“故事的关联”

  (师指题目,生读:理想的风筝。)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生沉思)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师:猜一猜:上课的故事,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才跟后面的“放风筝”“追风筝”,特别“搭”?

  生:也应该是写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现在,请你默读“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也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生:这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指板书,生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生点头)

  师:现在,你读这句话——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生读)

  师:你认为,“我”记住的只是风筝吗?

  生:不是,还记住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啊,刘老师,你的乐观、顽强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这样太直白了。

  师:对。作文,要有含蓄的美,追求意犹未尽,追求留有余地,让读的人自己去品味、发现。

  师:四个故事,我们朗读好一个,短一点的,“写板书”,第五自然段。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练习后,齐读。生边读,师边作必要的点拨。)

  五、研究“故事的连接”

  (师指板书,生读:用故事来写人。)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写人。

  (生读:讲故事、写板书。)

  师:这两个故事,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上”,在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读: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两个故事,也是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余”,在课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

  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

  生:“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是的,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风筝”“追风筝”。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刘老师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生读)

  师:这样过渡,也通,也顺。然而,课文还有一个第七自然段。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师:有点看不明白了吧?在写“课余”的两个故事前,还有这么一段写景的话。——不急,咱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写“课上”的两个故事前,有这么两段话——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生读)

  师:这里也是写景,巧合吗?——你看出了作者的又一个构思吗?

  生:写“课上”的故事前,先写一段景;写“课余”的故事前,也写一段景,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构思。

  师:用写景来连接故事,多有意思的过渡,多有意思的构思。

  (男生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发现没有?“上课”的故事前的写景,两个自然段;“课余”的故事前的写景,一个自然段。——咱们把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合在一起,看通不通。

  ●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生:通的。

  师:这里,是可以合为一段,然而,作者掰出“春天又到了”,五个字开头,一起读——

  生:春天又到了。

  师:再读结尾的——

  生: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范读)“春天又到了。”“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春天又到了,单独列一段,还仅仅是写时间意义上的春天吗?

  生:不是。

  师:时间之外,还有什么?不用说。我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读最后两自然段。你们的读书声里,会有答案。

  六、总结

  师:这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用故事写人的奥秘。孩子们,以后在阅读中,要学会用一只眼睛看内容,一直眼睛看写作方法,你的眼睛会更清、更透、更明!(师指板书,生读板书。)

  《风筝》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风筝》教学实录 篇11

  一、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读过一个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你们还想听吗?

  生:想!(全体学生齐呼)

  师:好!老师就再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教师伴着动听的音乐,动情地范读课文。)

  生:(听完故事不由得鼓掌)

  师:通过大家的掌声,我发现你们已经被这个小故事打动了。那你们一定知道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什么?谁能主动地说一说?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小松鼠和小熊刚开始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它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纸船和风筝又使他们和好。

  师:对,讲的就是这样两件事。文中的两个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这两个小动物也来到我们的身边。快瞧这个是谁呀?(出示小熊的图片)

  生:小熊。

  师:快点跟它打声招呼!

  生:嘿!你好!

  师:快看!这又是谁呀?

  生:小松鼠。

  师:也跟它打声招呼吧!

  生:hello,你好!

  师:看来大家很喜欢它们,今天就给你们一次机会扮演他们怎么样?

  生:噎!(十分兴奋)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喜欢哪个小动物就来扮演它。

  生:(选择角色)

  师:我来看一看,你们进入角色了吗?(采访一名男同学)你是谁呀?

  生:我是小熊。

  师:(又走到一名女同学身旁)你是谁呀?

  生:我是小松鼠。

  师:看来大家都进入角色了。(出示图画)这分别是小熊和小松鼠的家,哪只小熊和小松鼠能把自己的家安在合适的位置上?

  生:(到黑板前贴图)

  师:(对小熊说)你为什么把家安在这儿?

  生:因为我的家在山脚。

  师:真聪明!安对了!(发现另一位同学将小房子安在山腰忙问)快看这只小松鼠安的对吗?

  生:不对!小松鼠的家在山顶,他把家安在山腰了!应该在山的最上面!

  生:(在同学门的提示下小松鼠安对了。)

  师:我们把这两个小动物也贴在家门口。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师:纸船和风筝怎样是它们成为好朋友的呢?读一读,课文3-7小节,一会就请你

  们谈一谈。

  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先请这只小松鼠谈一谈,你是怎样与小熊交上好朋友的?

  生:我一个人住在山顶上没什么意思,听说山下有一只小熊,我就折了一只纸船,上面写了祝你快乐!并且把我最爱吃的松果一起送给它。我想小松鼠看了一定

  会很高兴,并能愿意跟我交朋友。

  师:(出示图片)快瞧,这就是小松鼠折的那只纸船,它是怎样到小熊的家门口

  的呢?拿出你们的小手,演示演示!

  生:(按自己的体会演示,有的小手弯度很大,速度很快;有的小手弯度很小,速

  度很慢。)

  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你为什么这样演示?

  生:因为我从课文中“漂呀漂”一词能看出来,小船在小溪上漂流时应是很轻很

  慢的。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手演示的速度很快,下面我们拿出小手再来体会体会。

  生:(全体学生演示得都很轻很慢。)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谁能把你们体会的感觉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真的看见一只小纸船在小溪上漂呀漂!

  师:小熊有人都祝你快乐了,你的快乐是什么呀?

  生:我的快乐是能交上好朋友,每天有人陪我玩。

  生:我的快乐是每天看到动画片。

  生:我的快乐是每天都能得到朋友的祝福!

  师:小松鼠希望你每天都获得这样快乐,小熊你的心情如何呀?

  生:我很高兴!

  师:哪只小熊比他更高兴

  生:我!

  师:看来你高兴的程度比他还要深。文中有一个词就形容你现在的心情,是哪一个?

  生:“乐坏了”!

  师:对,你们就来读一读第4小节,看一看哪只小熊真的.乐坏了。

  生:(学生自由练读)

  生:(一人站起来表情朗读)

  师:你读的确实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像一只比较开心的小熊,而不是一只乐坏了的小熊。谁愿意再试一试

  生:(朗读得很形象)

  师:这只小熊真的乐坏了!接下来我该请小熊再来谈一谈,怎样和小松鼠交上好朋友?

  生:看到小松鼠的纸条和松果之后,我想总应该有个礼尚往来呀!(众笑)本来我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小松鼠,但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于是我就扎了一只风筝,上面写上祝你幸福,并且把我最爱吃的水果草莓送给了他。

  师:这就是小熊扎的那只风筝,它又是怎样飘到山上去的呢?想不想看一看?

  生:太想了!

  师:(播放软件)谁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5小节)

  师:朗读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出示卡片“飘呀飘”和“漂呀漂”)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带有“”的漂,另一个是带有“”的飘。

  师:你是从字形上进行区别,谁还能从其他方面进行区别?

  生:带有“”的漂,是指什么东西在水上漂;带有“”的飘,是指什么东西在风中飘呀飘。

  师:你们又从字义上进行了区别,会运用这两个词吗?谁先来说一说“漂呀漂”怎

  么用?

  生:树叶在水上漂呀漂。

  生:冰块在水上漂呀漂。

  生:小竹排在水上漂呀漂。

  师:这个“飘呀飘”怎么使用呢?

  生:塑料口袋在风中飘呀飘。

  师:你用得对,不过我们从小就应该具有环保意识,不应该让白色垃圾在风中飘。

  生:气球在风中飘呀飘。

  生:白云在空中飘呀飘。

  生:蒲公英的种子在空中飘呀飘。

  师:你们看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带有“”的字与水有关,带有“”的字与风有关。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你们可以找一找,读一读,用一用。

  师:小松鼠快看,有一只风筝向你飞来,怎么办?

  生:(做一把抓住风筝的样子。)

  师:小松鼠也乐坏了,谁来读一读,看看哪只小松鼠坏了?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

  师:就这样纸船和风筝使它们成为好朋友,多开心呀!(神情变得严肃)可是有一

  天,它们俩竟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

  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吵架之后两个小动物的心情怎么样呢?就请大家读一读

  课文的9-12小节。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要到一只小熊家进行采访。这只小熊请你实话实说,你与小松鼠吵架之后心情怎么样?

  生:我现在的心情特别的难受,真有些后悔,要是不吵架该有多好,就能跟它继续

  玩了!

  师:我听说你在家还扎了风筝,这是怎么回事?

  生:其实,我真的想给它放风筝与它和好,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怕它不理我。

  师:你扎的风筝,到底放没放?

  生:没有。

  师:我再到一只小松鼠家去采访。这只小松鼠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的心情也很难过,每天都给小熊折一只纸船,但不好意思放,怕小熊不理我。

  师: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它们俩谁也没有放纸船和风筝。两天过去了,它们还是

  这样。一连好几天过去,这只小松鼠你想放风筝吗?

  生:想!

  师:如果让你再等几天放,行不行?

  生:不行了!我已经受不了了,想马上与它和好!

  师:那好,你就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小松鼠想和好的那段话。

  生:(读课文的第11小节)

  师:这只小熊你愿意与它和好吗?

  生:我愿意,因为听了他的朗读我真的感觉受不了了,我已经被感动了!

  师:快看!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出示风筝图片)

  生:出现了小熊放的风筝。

  师:咦?我怎么发现有一只小松鼠哭了呢?

  生:我看见小熊放的风筝,我太激动了,他终于原谅我了,我们又可以成为好朋

  友了!

  生:我主动与小熊和好,它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太高兴了,所以就哭了。

  生:我有个问题:文中的小熊为什么到了傍晚才给小松鼠放风筝?

  师:你们就是文中的小熊快来谈一谈吧!

  生:因为傍晚时风比较大,风筝能飞到山上。

  师:这是一只富有生活经验的小熊。

  生:傍晚时夕阳会很美,这时放风筝一定会更漂亮。

  师:你是一只善于发现美的小熊。

  生:收到小松鼠的小纸船后,我又想了整整一下午觉得自己的毛病很多,今后一定和它友好相处。

  师:你是一只善于反思的小熊。

  师:多么感人的小故事呀!大家体会得很好!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小动

  物说一说。

  生:小熊我想对你说你应该像小松鼠那样主动与朋友和好,学会宽容别人。

  生:小熊你应该学会与别人沟通,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生:小松鼠我觉得你很了不起,你能主动与小熊交朋友,而且与朋友吵架之后,你

  主动与对方和好,我今后要向你学习。

  生:我想对这两个小动物说,没有朋友,世界就不可爱,愿你们和好之后能珍惜这份友谊。

  三、文情延伸,生命涌动

  师:我相信小松鼠和小熊听了你们的话之后,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迪。此时此刻,你们自己有什么打算吗?

  生:我想交好朋友。

  生:我前几天与同桌吵架了,我要向他道歉。

  生:我想做个贺卡,表达我对朋友的一份祝福。

  生:我想折一只飞机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他的学习成绩能像纸飞机那样越飞越高。

  生:我要折一只纸船,希望它漂到世界各国,这样就能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都成为好朋友了。

  生:(学生按自己的心愿开始活动。)

  师:老师真心地希望你们手中的卡片能变成纸船和风筝,传递着你们的友谊和谅解。愿你们在生活中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愿这个动人的小故事,永远珍藏在你的心

  底。谢谢同学们今天与我渡过这美好的时光,再见!

  《风筝》教学实录 篇12

  一、我知道的先生

  1、师: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你是如何看待鲁迅的?

  学生自由讲解,说鲁迅的伟大,说鲁迅的作品,说鲁迅的精神。

  生:作品很好都反映了社会的无能,社会的黑暗,社会的不良的一面

  师:有没有不喜欢鲁迅的?

  生:有些文章其实不必要上得那么深奥。有故弄玄虚的嫌疑。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遂昌县府有音乐喷泉,有县府广场,但同样也可以看到鲜亮的标语前面有乞丐,那么鲁迅的笔下留下的也就只有乞丐了。

  二、我理解的情感

  2、阅读《风筝》,思考: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自由讲解。

  内疚

  自责

  埋怨

  顺着学生的话题导入。

  内疚,大家都认同,所以就不阐述。

  3、师:自责,问:他为什么要自责?

  生:因为他使小兄弟的美好的童心被扼杀了。

  师:他是什么时候才自责的?

  生:中年。

  师:为什么以前不自责,到了中年反而自责了?

  生:因为他不幸偶尔看了一本书。

  师:关注不幸偶尔。

  分析不幸?

  生:不幸是因为这样他就遭受了惩罚,他的心从此堕下去了,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生:不幸还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师:偶尔又是如何理解?

  生:偶尔表示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也就是这样的自责也有可能不出现,

  师:设想,假如没有这本书,没有偶尔的阅读,鲁迅先生会不会自责?

  生:可能不会。

  师:那么当时这个社会没有这样的偶尔的阅读的人多吗?

  生:多。

  师:那么这样的悲惨的虐杀存在的就多吗?

  生:多。

  师:忏悔,自责的人多吗?

  生:不多。

  师:这样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是这个时代需要反省,需要自责,是所有的精神虐杀者需要反省和自责。

  4、埋怨。

  ⑴师:为什么埋怨?

  生:因为小兄弟故意不原谅。

  ⑵师:你是如何读出的?

  生:“有过这样的事么?”

  生:故意让他难受。因为前面有“绝望”这样的词眼。表示这样的事情是不容易被忘记的。

  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不一定是故意让他难受,其实更可以说,故意缩小事态,让他能够更好地忘记这样一件不好的事情,更应该说体现了他们情谊的深厚。

  ⑶师::是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故意忘记,可以理解成真正忘记吗?

  生:可以,从“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生:而且,这在小兄弟而言仅仅只是一件小事,这么多年了,他也确实可能忘记。

  师:他认为哥哥当时的所作所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生:是错的。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小兄弟的神态。既然是一件错事,自己又意识到自己是错的了,那么这样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忘记也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⑷师:按道理,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忘记应该是一件好事,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吗?

  师:他希望小兄弟忘记吗?

  师:他希望小兄弟为了顾全兄弟情谊把这样的事当成一件小事?

  生杂:不希望。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应该是一件大事,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如果是故意忘记,把它当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小事的,至少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些的不重视,对虐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

  生:如果是真正忘记,那么更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我堕落。

  ⑸师:鲁迅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兄弟?

  生:记恨的小兄弟。

  师:这样的小兄弟至少自己是被虐杀,不至于是一个被人打了一个巴掌,还跟打人者说,你来打我另一面吧。

  ⑹师:如果我们国家都是像小兄弟这样的青年,那么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

  生杂: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可言。

  师:是的,一个家如果孩子是这样的,那么一个家就没有希望;一个国家如果青年是这样的,那么一个国家就没有希望。

  ⑺师:所以鲁迅先生看到小兄弟这样的反映的时候,他的反映是怎么样的?

  生杂:只得沉重着。

  ⑻师:他为什么而沉重?

  生:为了这个没有希望可言的未来。

  ⑼师:我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对故乡春天的两次不同的描写。请寻找,并划出关键句。

  在回忆前,还觉得故乡的春天是“已经发芽”“吐蕾”“温和”,空气中荡漾着春天的气息。

  可回忆后呢?故乡的春天只留下了“无可把握的悲哀”。

  ⑽上到这个时候,请大家再考虑,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在沉闷的社会里呐喊,希望青年能够起来抗争,给社会带来新鲜的血液,给中华民族带来希望的春天。

  《风筝》教学实录 篇13

  一、导入

  1、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正是放风筝的时节,可现在已是秋天,放风筝已不是最好的季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鲁迅先生的有关风筝的故事吧。

  二、学习生字词

  2、师:这篇课文词语很多,请同学翻开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连读两遍。(教师个别字词范读。风筝蟹风筝花蕾) 生自由读生字。

  师:纠正读音:嫌恶(wǜ)可鄙(bǐ)惊惶(huáng )什(shí)物苦心孤诣(yì)

  请把纠正后的几个词语再读两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在桌面上写几遍。(还得考虑让词语教学与后面的阅读联系起来。比如通过“苦心孤诣”这个词语的教学直接切入文本。)

  生写生字词。

  三、议朗读,定基调

  3、师:我把课文朗读一下,请同学提一提建议。用我们声音传达先生那无声的情感,用什么基调读好些?

  生1:第1、2轻点,是讲天气、讲风筝,第3、4段读愤怒一点,后几段要读出忏悔感。

  师:有无补充?(老师应该要追问因为讲天气、讲风筝就要读得轻些吗?让学生的思维更明确清晰。还可以问为什么要轻些?)

  生2:1、2段欢快一点,春天来了,热闹,放风筝,高兴啊!

  生3:要读出诧异!冬天怎么放风筝?

  生4:后面不欢快,有点悲哀。

  师:同学叫我读欢快点,我试试看。(用欢快的声音读1、2段,最后一句用悲哀的语调)这样读可以吗?

  师:我的朗读你们满意吗?全文这样读下来对不对?和文章最后是不是吻合?

  生:开头也应沉重点,作者在回忆对不起弟弟的往事。

  师:课文是在悲哀中回忆,一直悲哀,无可排遣。所以开头欢快是不对的。用声音的处理渲染出悲哀的气氛。(用沉重的语气再读课文。)

  四、读文本,解风筝

  4、师:在风筝的前面加上修饰语,这修饰语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句话说得太臭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你看兰国祥老师说得多好。“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跳读课文,理解风筝。)

  师:加好的请举手。比如说第一段的风筝可以这样加“悲哀的风筝”或者是“记忆中悲哀的风筝”。

  ⑴生1:第三段没出息孩子玩的风筝。

  师:鲁迅是不喜欢,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意。但他弟弟最喜欢,兄弟间的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⑵生2:忏悔的风筝。

  师:除了“忏悔”还可用什么词,书上用了的。

  生3:补过——补过的风筝

  师:还有没有?很多风筝啊!

  ⑶生4:愤怒的风筝——大方凳上的风筝。

  师:“愤怒”能不能换个词?

  生5:我觉的是“胜利的风筝”——对哥哥来说。

  师:对弟弟来说呢?

  生5:受伤的风筝,很绝望。

  师:绝望的风筝。还有比较好的词语吗?

  生6:被哥哥踏扁的风筝。

  ⑷生7:瓦片风筝是憔悴可怜的风筝。

  师:故乡春二月的风筝是回忆的风筝,鲁迅怎么会想起这个呢?

  生1:在北京看到后想起了故乡的风筝。

  师:故乡异地有一个情感,——在北京某地呆得舒服吗?如果舒服,会称北京为第二故乡。书上用“浮动”,我们说风筝飞起来一般用什么词?

  生:漂浮飞起来翱翔飞翔

  师:为什么用“浮动”?

  生:异地的是孤独的。

  师:悲哀的风筝,是浮动的风筝。

  异地浮动的风筝让鲁迅想起了故乡的怎样的风筝?

  生:温和、欢快。

  师:异地浮动的风筝——故乡欢快的风筝——再想起被踏扁的绝望的风筝——补过的风筝——还有一只风筝最后堕着!这只补过的风筝送出去了吗?

  生1:在鲁迅先生的心里!

  生2:两人都老了,这风筝永远在鲁迅的心里堕着,送不出去了。

  师:这是一种悲哀啊!(这样的作结也真臭。)(可追问送不出去的原因只是因为都老了吗?这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提升时机,可惜我又错过了,真对不起学生啊。)

  五、思文本,谈人物

  对文章中哥哥和弟弟的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生1:弟弟不记仇。

  生2:哥哥知错就改。

  师:知错,改了吗?没有改的机会。他想改但是没有改的机会啊!只能说知错想改了。

  生3:自私的哥哥。

  生4:高傲的哥哥。

  生5:有宽容心的弟弟。

  生6:向往风筝的弟弟。

  师:大家一起把弟弟喜欢风筝的句子齐读。

  生:齐读。

  师:我觉得文中能读欢快点的也就是这几句了,为什么?

  生:因为弟弟喜欢风筝。

  师:读出欢快的语气表现弟弟对风筝喜爱,也更能反衬出哥哥的粗暴,以及后来的忏悔。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哥哥、弟弟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评价,弟弟是宽容的,他为什么能宽容哥哥?(你怎么看弟弟的宽容?这样问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多。)

  生1:亲情。

  生2:兄弟。

  师:也是手足情。

  生:不想宽容也不行,可是自己小,没办法。(

  师:想过反抗吗?划出书上的词语。

  生:惊惶失色绝望

  师:无反抗想法,认为哥哥说的是对的。绝望了,无能力,也无想法。

  我们在这知错想改中读出了一份亲情,一个亲情的故事。鲁迅先生是想改的,但没有改过的机会了,于是留给鲁迅先生的是无尽的悲哀!今天我们读出了亲情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还会有更多的思考的。因为大家的文章总能让人常读常新。

【《风筝》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实录03-13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03-13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精)03-13

《比尾巴》教学实录03-31

挑山工教学实录04-11

颐和园教学实录03-15

《散步》教学实录03-16

天窗教学实录03-19

《松鼠》教学实录03-06

《穷人》教学实录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