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优秀反思(必备15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后优秀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课后优秀反思1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立足并顺应学情的发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一、立足学情、以学定教,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走出教室来到多媒体厅,第一次见到大屏幕的“变脸”效果,第一次面对那么多的老师和领导……心中的惊喜与紧张就不用说了。怎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心中的焦虑,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振奋状态呢?我一直在思索。于是,我在上课之前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对话:听说一(6)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上课听讲是最认真的,回答问题是最积极、声音是最响亮的,所以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就是这简短的几句话,极大地激励了他们,学生的情绪顿时格外高昂。
“时间” 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我们生活在时间里”很难理解。平时在家里一般家长都会告知现在是几时几分了,而在学校,形成学生时间观念的也不是挂在墙上的时钟,而是响在耳边的铃声,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认识钟面?学看钟表有什么用?” “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出学习主题”, 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我们什么时候要用到时间呢?”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时间,体会到“认识时间”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认识钟面、学看钟表?”等疑问恍然大悟。
二、顺应学情、依学而导,是一节好课的保证。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1时,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对时间单位时和分的进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进制更是不习惯,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观察钟面──认识时分──认读时刻,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操作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尤其是“1时=60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时针与分针转动范围的对比,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时针与分针的动态关系;接着让学生实际操作(先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再拨动指针,看看分针走一圈,时针是不是刚好走1大格?)进一步直观的验证了时针与分针走动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归纳得出“1时=60分”。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与操作实践的活动中,本节课的难点就轻而易举的得以突破了。
认识几时几分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首先用整时刻(3时)和几时几分(9时5分)指针指向的不同巧妙过渡;再立足于每一大格“5分”这一最基本的单位,引导认读9时5分,讲解它的两种记法;然后出示两个一般的时间(6时25分和11时45分),指名认读、同桌互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表达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学习与情绪有关。在孩子们感觉疲乏、而所学知识又待小结的时候,我给学生送上了自创的配音儿歌(同学们,请记着:钟面数字12个,1到12团团坐;1大格,5小格,一圈小格60个;时针短,分针长,1时就是60分。确认钟面的时刻,大格千万别忘记,小格更要数仔细,数仔细!)使他们的情感得以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
本节课的教学,也暴露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学生没能经常训练操作实践,所以在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表(我说你拨)的操作活动中,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再到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就有点无所适从了。所以,在今后还应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如何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并能很快读出来,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看钟反应慢,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时地问问学生“现在是几时几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说实话,在各位老师面前,我也只是一个学徒,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上述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课后优秀反思2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揣摩语言运用的巧妙。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相关情节,自拟标题。
明确:第一节:(1)何满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绣肚兜;(3)一丈青大闹运河滩;(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1)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2)何大学问仗义热肠;(3)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4)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何满子:机灵顽皮,聪明伶俐,纯真稚气,关爱爷爷。
一丈青大娘:爱憎分明,泼辣大胆,溺爱孙子,勤劳善良。
何大学问: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好说大话,喜戴高帽,重视知识,向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气节。
2、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我喜欢一丈青大娘,因为她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感,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总能为别人考虑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
3、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文中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示例:《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特色语言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富有文采和趣味性,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明确: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凸显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语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明确: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目标导学四:把握文本主旨
再次通读文章,归纳本文主旨。
明确: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和世态人情,赞扬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正直以及肝胆相照、扶危济贫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三、板书设计
人物何满子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习俗美
人情美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更适合选择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经过考虑,我选择了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作为这篇课文学习的两个突破点。在具体的环节设置上,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环节:
一、自拟标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选人物感知形象;
三、自选角度品味语言;
四、把握文本主旨。这样的环节设置生动灵活,避免了教师呆板枯燥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其课堂积极性。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仅仅只关注了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导致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没有涉及,只能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消化,这样可能不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影响。
课后优秀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在二(5)班的这堂公开课中,以律动《时间像小马车》穿越时空隧道来引入“时间的小马车跑得飞快,转眼把我们带到了过新年的时候”,接着以“猜谜”的形式引出“小堂鼓”,继而进行节奏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再以“闯关”的形式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掌握好歌曲的基本节奏以及“鼓”和“镲”的演奏方法,紧接着在送对联,念儿歌的.形式中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歌曲,最后在倒计时后,我与学生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新年”,总体来说,学生们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能顺利完成。当然,课堂中总有一些“遗憾”,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引领还不够到位,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同时,我相信: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课后优秀反思4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在备课一直在思考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很多教学情景,包括:多媒体教学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这些情景的创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刚刚结束的广播操比赛,让学生谈当时的心情,由于比赛刚刚结束,学生们深有体会,从一开始的期待,到听到对手成绩的忐忑,再到夺冠时的兴奋,他们都侃侃而谈,我觉得这个教学情景的切入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情绪的变化,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本课,这是一个成功之处。
其次,我创设了多媒体教学情境。展示了刘翔世锦赛比赛的片段,通过激烈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刘翔比赛进程中各个时段学生的不同情绪表现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当我们遭遇不同事情、处于不同情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第三,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喜、怒、哀、惧四类情绪的词语,看谁说得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分钟内进行比赛,学生参与踊跃,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我觉得情景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致一直非常高,参与性也极高,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当然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对案例的挖掘不够深入。其实通过导入那个案例就能把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情绪的基本类型分析清楚,我却只是拿来利用了一下就弃之不顾了,没有起到作用,后面又得结合不少案例来说明比较简单的问题,这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后,要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把案例充分利用好。
课后优秀反思5
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用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非常有利于幼儿进行预测。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式。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让教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调整活动的设计,重新组织重、难点,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一活动设计我们根据儿歌的节奏框架,在难度和重点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它更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根据语言学习领域里提倡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将这个学习活动的目标定位在: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3.体验参与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新儿歌中几种小动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样。
(2)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作。
3. 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环节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课后优秀反思6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清楚运动过程中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这说明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物块,圆形瓶盖。
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
3.制作PPT。
课后优秀反思7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多指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文中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迫害,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21世纪称为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劳工支付劳务报酬,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用工优点:简化管理程序,减少劳动争议,分担风险和责任,降低成本费用,自主灵活用工,规范用工行为。
包身工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
课后优秀反思8
《藏书票》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认识藏书票,同时了解有关藏书票的来历、作用及相关知识,并学习用绘画、纸版拓印或剪贴等形式设计制作藏书票。课前我上网查阅了很多有关藏书票的知识,通过大量的查阅让我对藏书票有了很多了解,这为我设计这节课做了一些铺垫,同时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同行们的教学案例,从众多的案例中我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制作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我几次请教同组的邹荣老师,请她对我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提出建议,经过几天的紧张准备,我设计的藏书票一课终于完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用一张学区图书漂流的照片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爱书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爱读书、珍惜书的美好情感。接着让学生欣赏我自己制作的一张藏书票,进而引入藏书票的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世界的、中国的第一枚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独有的形式美感及装饰的效果。接着欣赏大量的藏书票作品,使学生从中发现藏书票所具备的共性以及不同的制作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环节设计:欣赏感受——交流探讨——尝试设计——互评反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互评反馈”这一环节,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不会欣赏同伴作品的精彩之处,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这节课的评价环节设计了“夸夸伙伴”,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从中找出精彩之处,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学会创造美,还要学会去发现美,新课程评价理念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藏书票都是独特的,这个环节对每个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让学生寻找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力。进而将我们美术学科的习惯培养落实到位。
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时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吃透本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语言不够严谨。教学环节之间衔接的语言不够自然。
通过这节研究课的磨练,我从中受益很多,这来自于同事们诚恳的帮助,也源自自己对课堂教学的那份专研。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做到精练、严谨。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多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独立创作,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因人而教、因思而导,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拓宽想象空间。在指导他们如何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辅导他们完成构图,颜色搭配等,进而完成一件能充分表现学生自我的作品。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课前的精心准备,换来了学生学习的欢乐,作为老师的我也感到了身心的愉悦。一堂课,只要学生学的开心、画的顺利,老师教的实在,我认为就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
课后优秀反思9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习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课后优秀反思10
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针对上一学期三年级的英语教学情况,我感受颇深,现在我对上一学期进行一下反思和总结。
1.用激情带动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灵魂,而如何让他们的灵魂与课堂相结合,就需要教师用自身最大的热情去带动学生。这次上课的班级是以前我所教的一个班,学生对于我又走入他们的班,自身就带动了他们的一定热情,在上课中,我也充沛的走入他们的内心,把他们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带入教师,让他们帮助介绍人物的面部器官。学生看到这一情景,热情飞扬,再加入我的激情,让学生都动了起来。
2.让学生感受自身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教师是课堂的协商者。这节是介绍有关面部器官的'单词和句型,而学生其实在清华一条龙教材中,对这一内容都一熟练的掌握。于是,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充沛发挥他主人的特色,让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来自身挖掘。
对于这节课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在教授mouth这一单词时,因为读音比较特殊,没有相学生展示读音的规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用心去注意这些细节问题。
3.对教学中的一点改进。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尤其是对感兴趣的,直观的事物更是如此。虽然课堂上感觉效果很好,但是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通过第一次的单元测试,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小朋友们虽然会说,也能跟着磁带读下来,但是真给他(她)出示一个句子或单词的时候,却不能读出来,并且也不知道汉语意思。
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改变教学战略,在要求学生跟着磁带读对话和单词的时候,要求学生指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或个人读等方式,尽量防止学生偷懒,读滑句的现象;并且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写到黑板上,并对应上汉语解释,让学生不只会说,会听,而且还要会读,并且知道汉语意思。
当然,仅有课上工夫还不够,终究英语是门语言,要多说,多读,多听,多练。那么在课下,就要求学生听磁带,读课文,然后让家长签字来进行监督。一般每学完一个Part,我就会对学生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和时辅导。
4.积极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怎样能长时间的坚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想是每个教师都会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褒扬和奖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怎样去褒扬去奖励才干发挥最大的作用呢,仍需要进行不时的考虑和实践。
课后优秀反思11
目标要求:
1.学习折、叠、压等折纸方法,培养幼儿看示意图折纸的技能。
2.在教折啄木鸟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同伴之间合作互助的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猜谜:小小鸟儿本领大,长着尖尖长嘴巴。森林里面捉害虫,飞来飞去工作忙。你要问问它是谁,大树医生就是它。
加深幼儿对啄木鸟形体特征及生活习性的了解,产生折纸兴趣。
2、教折过程
1)出示实例、步骤图,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讨论,共同分析折纸符号、步骤
鼓励幼儿说出讨论结果,正确引导。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对幼儿给予信任、宽容,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增强幼儿自信)
2)示范
用范例纸一次性完整示范,重点地方进行详细演示。
3)幼儿动手折纸
通过答疑帮助幼儿掌握折叠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幼儿大胆寻求帮助。
(培养交往、合作互助的能力)
3、装饰作品
折好作品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彩笔装饰,使作品变得有个性、鲜活、富有灵气。
4、展示讨论
可让幼儿将啄木鸟粘贴在自制的大树上,欣赏作品。
引导幼儿谈谈学会了什么方法。
反思:幼儿作品中有优秀的,也有差一些的,不管好差都应把作品展示出来,做的好的幼儿会“更上一层楼”,做的不太好的,要多鼓励,帮助他以后做的更好。不仅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而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对折纸活动的兴趣。
课后优秀反思12
《清平乐"村居》是 辛弃疾因*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江西信州乡村时写下的一首描绘一家五口甜美生活情趣的词。虽然他们茅檐低小,但一家老少其乐融融,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尽自己所能辛勤劳动,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童年美好的时光。整首词让我们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词中的“醉”“喜”都有着耐人寻味的美感,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引导着学抓住这些词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挖掘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画面的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读通了文本,并大至理解词意。可学生一开始对词意的理解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文字的理解上。这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呢? ”(目的是想让同学能对文中的“亡赖”的不理解,我好顺着引向“醉”“喜”的深入探讨。)这时,课堂上最善提问的小严问了:“为什么两个大孩子那么勤劳,可他们偏偏最喜欢最小在贪玩淘气的小儿子呢。”此问一出,恰到好处,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同学就反驳了:“我认为这里的喜欢不是这对老夫妻喜欢小儿子,而是说诗人喜欢这个小孩子淘气玩皮。”有了异议很自然地转入了对这个词的看法,一争论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作者写他看到的情景,因而是作者看到小儿子那天真淘气的样子而发表的感叹。学生这么一说正切入了对‘喜’内含的理解了。大概是有了前面的.争论,这时候,又有同学感悟说:“这‘喜’不只是喜欢的意思,还有作者的高兴,作者心情的表达。”我想学生对‘喜’理解到这份上,那作者的用意也就清楚了。此时,我把学生又引到对“醉”理解上。有了前面的深层次的追究,学生又一次感悟到“这醉并不只是喝醉的意思,更多的是老夫妻俩对美好生活的满意;是作者为这家人的生活之美,生活之趣而醉了。”教学也就进入了尾声。
我想整首词表面的意思理解并不是很难,而情感的体会是这首词的重点,更是难点。而且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能起引领作用的词,让学生在争议中理解感悟,那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课后优秀反思13
教材分析
1.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最开始设计的是让孩子收集植物为开篇,然后自主探究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的分类方法,最后开展拓展活动,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多种多样的植物》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植物是很多的,也要懂得分类是研究世间万物的好办法。
2.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学情分析
1.经师生访谈一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植物,但对它们如何分类不清楚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三年级时学生们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头脑中已经有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些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学生们并不清楚。本节课通过分类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实际见过的植物少之又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2、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1、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课后优秀反思14
站在高一年级的尽头回望,在新环境下,我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有所适应的过程,使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科素质几近空白
教学须从abc起始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中学学生升高中,政治学科不是中考科目,中学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教学从最简单的abc开始,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这就是a。所谓b,就是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读题,做答案。c就是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引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教学中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取得学校的支持,多给一些课时,用以缓解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尖锐矛盾,没有时间保证是不能把整体素质这只木桶上的短木块加长的。
二、“两懒”的学习行为
教学要富有引力政治课学习,需要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我们的学生对浅显的知识,清澈见底的问题,还愿意学习、思考,知识深一点,问题拐一点弯就“知难而退”,脑懒。学习中学生不愿记笔记,不愿做用文字表达的文字题,只愿做写字母打对号的选择题,手懒。学生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与长于看而短于写,乐于浅想而苦于文字表达的“两懒”的学习状态,严重制约政治学科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治课教学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三、“不动”“被动”的学习情态
教学要着力于激动生命政治课学习抑或是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主体生命的律动。政治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组织学习,趴着的,说闲话的,看课外书的,漫不经心的,生命在这里断档,虽然在老师用肢体、眼神或语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终止了这些现象,谁又能说清其思想是否转到学上来了呢?缺乏热情,没有主动,思维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尽管造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原因。面对这种境况,政治课教学要在教育的本质上找注解,要激动学生的生命,努力使学生的事,学生自己想做,愿做,乐做,逐步使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学习的习惯好起来,自觉主动性强起来,以致形成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我们不能改革教材,但我们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引激动生命的元素进课堂,使教学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得生命壮丽成长。例如,将知识竞赛引进课堂,将生动有趣的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纳入教学,等等,都能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就曾享受过这种教学幸福。如果说面前的政治课教学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迈出了一步,我将努力攀登,不断创造新高度。
课后优秀反思1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做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受他们的欢迎。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想猜吗?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蝌蚪)
谁见过蝌蚪?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不注音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想怎么办?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有的可以猜测读,有的可以问同学、老师,有的可以做记号,等老师读时认真听。)
2、学生试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读。
4、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A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B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6、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略)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三、读感悟,体会小蝌蚪的变化。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
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
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四、总结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课后优秀反思】相关文章:
【优秀】《散步》课后反思04-02
(优秀)初中物理课后反思03-29
《周长》课后反思优秀5篇03-11
(优秀)数学课后反思15篇03-23
数学课后反思15篇[优秀]03-23
(优秀)孔子拜师课后反思5篇03-15
《找骆驼》课后反思(优秀4篇)05-07
《散步》课后反思04-01
《坐井观天》课后反思03-15
《周长》课后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