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6-06 08:46:33 好文 我要投稿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1

  《登泰山记》句子翻译卷(A卷答案)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4、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6、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7、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8、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9、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10、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1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1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1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1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道上有迷雾,地上有冰,石级几乎上不去。

  15、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府,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16、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17、大风扬积雪击面。

  大风卷起积雪打着脸。

  1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亭子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1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天边的云现成一条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红光,摇荡地托着。

  20、或曰,此东海也。

  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2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22、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23、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石刻上的字都已磨灭或缺失。

  24、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那些僻远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

  2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山上石头很多,土少;石头呈青黑色,多是平的和方的,很少有圆的。

  26、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杂树少,松树多,都长在石头缝里,树顶平平的。

  27、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山上到处都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

  28、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靠近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积雪深到人的膝盖。

  29、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2

  原文:

  登泰山记

  [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干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熘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煳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注释

  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干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级。

  级:石级。

  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云:语气助词。

  几:几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

  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极天:天边。

  采:通“彩”。

  丹:朱砂。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

  若偻:像嵴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干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模煳或缺失。漫:磨灭。

  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圆”。

  瀑水:瀑布。

  赏析:

  东岳泰山,巍巍峨峨,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齐鲁大地。其实,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仅排第三位。学者王克煜认为,它之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视为五岳之尊,与它在历史上曾具有的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司马迁《史记》援引《管子·封禅篇》说,上古之时,封禅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来,历代帝王几乎无不封禅泰山。泰山别名“天孙”,意为天地之孙,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长短,这大概是历代帝王钟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长,风卷云舒,历来就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为它长啸短吟,为它泼墨挥毫,为它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写过多篇有关泰山的诗文:《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歌》(诗)、《泰山道里记·序》等。《登泰山记》是历代泰山游记中的佼佼者。读这篇游记,我们被作者浓厚的游兴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和一个特殊的日子。“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这位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观日出时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你想,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是不是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作者的语言十分洗练。“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接下来,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作者写景的'语言也是非常简练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几句写了泰山雪景、夕阳、云雾,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写日出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再次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间接描写。文末描写也是精彩之笔。“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缺一不可。在这篇文章中,这点体现得是很好的。单说考据,文中处处可见。“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也许有的读者会说,作者对自己的内心感情压抑得太过分了,以至于全篇无一句抒情语。我们不好臆测作者当时的心境,但从他写的诗句来看,能够感觉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远不像范仲淹《岳阳楼记》那样尽情抒发。如果不进行一番“考据”,仅从桐城派文章风格上解释这一现象,恐难讲通。

  干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的壮观场面真实动人地描绘出来。且记述的是冬日的游历,有别于徐志摩、李健吾、杨朔、冯骥才等诸公的文字,因而显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交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动身起程那天,“乘风雪”出发,气候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巧合,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他悄悄地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接着他记叙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那山竟高达四十五里,石阶竟有七千余级,这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高明。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登上山巅,广阔的视野中,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皑皑白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真可谓尺幅千里,唿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与子颖至日观峰之日观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浓笔泼墨,分三个步骤:一曰日将出,“云一线异色”;二曰日正出,“须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变幻莫测,形诸文字,有些棘手,他却能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气势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诗仙李白也在此看过日出,“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虽有特色,却稍有逊色。杜甫途经泰山,赋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这和姚鼐的“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视西峰,见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颜色相杂。这一笔,似乎可削,但它却表现了日出的效果和影响,是绝不可缺少的。

  山顶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记叙收放自然,详略有序。这都与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息息相关。最后综述泰山冬景的特点: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结句照应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简洁着称。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记可写的东西很多,要是信马由缰,洋洋几千字亦不为多。以本文而论,登泰山路见何物,路遇何人,与子颖有何谈论,泰山有何传说,有何感慨,可挑可拣。但作者却只写了“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算是路途所见。他把重点放在登山路径和山顶景物上。他觉得路径复杂而艰难,为后来者着想,需详细交代。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土石动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记”自然不可忽略。

  历来的大家都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扣题,文章高手总是为突出题“目”而或收或放。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现方法上,也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故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简洁的文风“言有物”的有力注脚。

  用语准确,不事渲染,更无铺陈。以记登山经过而言,“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让人悟出作者当时冒风雪,过县城,穿山越岭的艰辛。以描写山顶景色而言,七句话描绘了七个画面: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②“大风扬积雪击面”;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⑤“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可见作者用语何等准确。如写山顶的风,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风扬积雪击面”七个字,便可使人想见。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日观亭以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状的特点。“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3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4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5

  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

  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

  ⑤阳谷:指山南的谷水。

  ⑥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

  ⑦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

  ⑩齐河、长清:山东两县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3)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挚友。

  (14)四十五里:古时估测泰山从下至顶四十多里,但实测约二十馀里。

  (1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

  (16)天门:泰山有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

  (17)崖限:像门限一样的山崖。

  (18)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

  (19)“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带子一样。

  (20)戊申: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

  (2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

  (22)“亭东”句:亭子以东从脚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雾。

  (23)樗(chū出)蒲:赌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称色(shǎi)子。

  (24)极天:天的尽头,天边。

  (25)云一线异色:一缕云颜色很特别。

  (26)正赤如丹:纯红如同朱砂。

  (27)绛:红色。皜(hào浩):白色。驳:杂。

  (28)偻(lǚ吕):曲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

  (29)岱祠:一名岱庙,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庙。也叫娘娘庙。

  (31)行宫:指乾隆去泰山住过的房宇。行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32)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661)。

  (33)漫失:石碑经过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漫:磨灭

  (34)圜:同“圆”。

  (35)石罅(xià下):石缝。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6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7

  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当其南北分者 当(在,正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于,在)

  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着,引申为冒着)

  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是月丁末 丁末(丁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磴(石级)

  其级七千有余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

  郦道元所谓环水者 环水(泰安的.护城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余始循以入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挡着)

  道中迷雾冰滑 迷雾(云雾弥漫)

  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读“jī ”)

  及既上 及(等到……时)

  苍山负雪 负(背,此解覆盖)

  明烛天南 明(照耀)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须臾成五彩 须臾(一会儿)

  或曰 或(有的人)

  或得日或否 或(有的)得(获得)日(日光)

  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

  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当(面对对着)

  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罅(缝隙)

  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句末语气词)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8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僻不当道者(同上)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余始循以入(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余所不至也(同上)

  限: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3.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6.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有: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日子,名词)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3.居十日(过)

  4.居庙堂之高(处在)

  5.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6.其居仅仅足(住所)

  乘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或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有人)

  极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3.初极狭,裁通人(非常)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最困苦的地步)

  5.南极潇湘(望尽)

  6.屋极有窗以达气(顶点)

  视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审察)

  3.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力,目光)坐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判罪)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座位)

  4.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始1.余始循以入(开始)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头、开端)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12-10

《登泰山》原文翻译05-28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翻译03-02

二翁登泰山原文翻译11-17

管同《登扫叶楼记》原文及翻译02-29

登泰山记文言知识03-08

登乐游原原文翻译02-28

登幽州台歌翻译及原文06-04

登泰山08-24

登太白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