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02 14:28:40 好文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课文中好像就写了三种形状呀?(作怀疑状)

  生:不,还有好多好多!

  师:好!那就请大家联系我在课间看过的录象,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把形态说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示意学生一一说下去)

  生:像苹果,像神笔,像羊角,像骏马,像竹笋,像猴子,像紫金冠,像“童子拜观音”……

  师:许许多多的形状,数不尽,说不完,这就是——

  生:形态万千!

  师: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

  生:奇峰罗列!

  师:哪些同学对这“奇”感兴趣了?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句子,很投入)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说,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师:还有不同的感悟吗?

  师:学到这里,我可以把余留的半个问号完全擦去了。(擦除剩下的半个问号)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2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

  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点评]

  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

  生:(叫起来)骆驼山。

  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

  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发现“陌生的秘密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3

  一、课堂教学部分环节实录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作者描写桂林山、漓江水的写法,现在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对桂林山、漓江水的印象吗?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奇百态,有的像馒头、有的像树叶、有的像鸡蛋。我非常喜欢那里。

  生:漓江的水太美了,绿绿的,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美极了。

  生:漓江的水真诱人,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仿佛那是一幅风景画,不忍去破坏它的宁静;又如一位休憩的少女,那样的安逸。

  生:桂林的山太可爱了,这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让。

  师:是呀,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秀水奇峰相互映衬,美景尽收眼底。下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这天下第一美景。(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想说说此时你的感受吗?

  生:我真想马上去桂林,亲自领略那里的风光。

  生: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

  生;桂林是祖国风景库中的瑰宝。

  生:我爱你桂林,山奇、水美,世界闻名。

  师:是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远有桂林,近在咫尺的钢都鞍山同样在人民的建造下,与日增辉。看一位“归国华侨”回到家乡鞍山,感慨家乡的日新月异。同学们,你们愿意说说自己的家乡吗?(学生热情极高,纷纷举手,十分兴奋)

  生(齐):愿意。

  生:介绍千山的传说及美景──千山大佛。

  生:介绍汤岗子温泉。

  生:介绍鞍山几大广场的变化。

  生:介绍鞍山新开发的旅行线路。

  生:歌曲表演《鞍山美》。

  师:家乡美、桂林美,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秀美。老师相信,在你们勤奋灵巧双手的打扮下,我们的祖国会更美。

  二、教学内容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第二课。课文以舟行碧波上的所见,描述了一幅山水相映的桂林风光图。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清新明丽的语言表现了桂林山水独特之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新课改更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课堂在中,我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使学生有身林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4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我来自我介绍一下,记得我的名字吗?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过了,我来自南昌市育新学校。

  生:姓熊。

  师:我叫熊丽乔,你们来猜猜我的姓是哪个字?你说。

  生:雄伟的“雄”。

  师:雄伟的“雄”。有不同意见吗?你觉得是什么熊?

  生:我觉得是“一决雌雄”的“雄”。

  师:还有吗?你说。

  生:我觉得是“雄伟”的“雄”。

  师:雄伟的“雄”,你们平时常见到这个姓吗?你来说?

  生:应该是狗熊的熊。(众生笑)

  师:孩子能不能给我点面子,再重组一个词行吗?形容火的可以叫什么词?

  生:熊熊大火。

  师:很好,下次碰到姓熊的千万别说狗熊的熊。第二个字“丽”你觉得是哪个“丽”?你来说。

  生:美丽的“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你长得很美丽。

  师:你真有品味,看来还是小朋友们最诚实了。第三个字最难猜了,“乔”是哪个“乔”呢?大胆猜一猜,猜错了老师是不会批评你的。你说。

  生:我觉得是“乔装打扮”的“乔”。

  师:乔装打扮的“乔”你都知道,真厉害。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荞麦粉”的“荞”。

  师:“荞麦粉”的“荞”,还有吗?你说。

  生:我觉得是“石桥”的“桥”。

  师:“石桥”的“桥”是木字旁,还有吗?

  生:我认为是“过桥”的“桥”。

  师:过桥的桥是木字旁,刚才有同学已经猜过了。在《三国演义》中有个周瑜,他的妻子叫什么?

  生:小乔。

  师:唉!小乔,就是那个乔。石桥去掉木字旁。喊喊我的名字。

  生:熊丽乔。

  师:唉!说到名啊,我们黄山的名景可是非常的多,哪位同学来介绍介绍黄山的名景?嗯,勇敢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你来说。

  生:黄山有四绝:有温泉,云海,怪石,还有奇松。

  师:你给大家介绍的是黄山四绝,昨天我听导游说,现在是黄山五绝了。有人知道,你说。

  生:是冬雪。

  师:导游正是这样跟我说的,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同学们,这节课呀,我们也要欣赏一处名景。齐读课题。

  生:桂林山水。

  师:有同学去过桂林吗?有一个,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很美。

  师:那我们就美美地再读读课题。

  生:桂林山水。

  师:读得好多了,现在就请你们打开课文纸,细细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生:(齐读课文)

  师:自己读自己的,同学们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生:(自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看样子你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吧?

  生:是。

  师:那我们来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先说说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请这位女同学,你来回答。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那就是作者浏览桂林山水前的印象。来齐读。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你来说?

  生:桂林山水非常的美丽,是天下第一的景色。

  师:你知道哪个词是第一的意思吗?

  生:是“甲”。

  师:让我们来读读,读出第一的感觉。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好,我们继续,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你来说。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水。

  师:简洁明了,回答得很好。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你来说。

  生:第三自然段讲了桂林的泰山。(生笑)

  师:有人想帮助你。请你来。

  生:第三自然段讲了桂林的山。

  师:好,不错。第二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分别写了桂的水和山。好,继续,第四自然段呢?请你来回答。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浏览了桂林山水之后的感受。

  师:你请坐。他的感受就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样一读下来,你很快就发现了,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按照……

  生: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师:真聪明。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生:默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水的句子?请你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嗯,读得挺好的,以后积极地举手,好吗?请坐。读完了这些句子,你找到了漓江水的特点了吗?漓江水有什么特点?请你来说。

  生:静、清,还有绿。

  师:漓江的水,静、清、绿。那漓江的水到底有多么得静,多么得清,多么得绿呢?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一下,先自己练一练,体会体会。自己读自己的。

  生:(练读)

  师:谁想第一个读给大家听?好,请你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很好,不过如果在稍微得慢一点,让我们慢慢地品味,好吗?谁再来读?好,请你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再静一点。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你读得真静啊,静得让我仿佛就站在了漓江的边上。谁再来读?请你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就是那漓江的水。无瑕的翡翠。读读这两个词。

  生:无瑕,无暇。

  师:谁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

  生:这两个词,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

  师:同音,好,继续说完。

  生:这两个瑕一个是王字旁,一个是日字旁。

  师:你发现了偏旁不同,那什么肯定也不同?

  生:意思。

  师:那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第一个瑕是指没有瑕疵,第二个无暇是指没有时间。

  师:嗯,咱们的中国汉字不是这样奥秘无穷,偏旁不同意思也就不同。这两个无瑕(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作者把漓江的水比做无瑕的翡翠,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无瑕的翡翠,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得绿,绿得好像都能看到对面了。

  师:都能看到对面了,真有想像力。你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绿得透明。

  师:绿得晶莹剔透。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可见作者是多么的喜爱啊,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请你来。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你读得真美啊,请你来。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好一块无瑕的翡翠。同学们,如果这段文字只留下红色的部分,可以吗?先读读看。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呢?

  生:(声音太小)

  师:其实他说得特别的好,可以相当低调,谁能帮他说大声一点呢?

  生:如果去掉绿色的文字,就不能表现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了。

  师:加上了绿色的文字就……

  生:具体生动了。

  师:具体生动,说得真好,就是这样。(电脑出现故障)

  师:电脑没有声音不要紧,我们可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他看到漓江是如此的静,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是如此的清时,不禁感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是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的……

  生:绿。

  师:在别处可从未见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么美的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它已经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呢?来试试看,是不是把它背下来了呢?

  生:(背)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好,同学们,看到这个句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呢?

  生:因为每一句的后面都用了一个分号。

  师:哦,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每一句后面都有一个分号,还有吗?

  生:它们都是写漓江的水的,它们的句式相同。

  师:你发现了句式相同。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同学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更加怎么样啊?

  生:漓江的水就更加鲜明、美丽、生动。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生动。同学们这就是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就可以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咱们再来找一找桂林山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好,请你来读。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太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谢谢,请坐。有了刚才的经验,你们能很快找出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好,请你来说,老师还没有请过你呢。

  生:桂林的山,奇、秀、险。

  师:桂林的山啊,奇、秀、险。

  师:同学们,你们看,在这段文字当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万千、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师:有哪个词你不明白的吗?有不明白的词吗?你来说。

  生:危峰兀立。

  师:有人知道危峰兀立的意思吗?哦,你知道,你说。

  生:山峰高高地耸立着,形容山峰很险峻。

  师:你能告诉我,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多的吗?

  生:这是我在预习的时候,上网查资料的。

  师:课前预习很重要,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个词语中有一个生字,请跟我读:兀。

  生:兀。

  师:在词典中它有三个意思,你觉得它应该选哪个?

  生:应该选第二个,高高地突起。

  师:请坐。在这个四字词语当中,其实还有另外一外字也有高的意思。

  生:危。

  师:曾经有一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就是高的意思。那你想想四个字中就有两个有高的意思,这个词还难理解吗?就是指什么呀?

  生:山很高。

  师:高耸入云的山,来你来读读看,看能不能读出高的感觉来。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还可以再险一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看来真是太险了,险得连词都忘了。还有谁?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栽倒下来。

  师:好,我们继续。还有什么词不明白?

  生:怪石嶙峋。

  师:谁来说?

  生:一块块奇怪的石头。

  师:还有别的吗?你说。

  生:我想问的是“奇峰罗列”的意思。

  师:有人帮她解释吗?没有,没关系,哦,有,你来。

  生:有许多山峰列在一起。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课件)。看看这些山,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先自己练一练。有人来说吗?好,你来说。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月亮,像公鸡,像小猫。

  师:像公鸡。

  生:像斗鸡,像小猫,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看,会创作了。还有吗?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月亮,像……

  师:看不见是吗?那,请坐。前面的同学看得见吗?黑板挡住了,没关系,请你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象鼻,像角马,像宝塔,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请坐。在桂林啊,像这样奇形怪状的山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排列在漓江的两岸,作者用了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播放音乐)同学们,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奇,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秀,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险,他不禁惊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你读得真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同学们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再读一读。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读得声音可以小一些,让我们能欣赏到山的美景,同学们看,第二、三段的句式我们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

  生:他们都是排比句。

  师:都是排比句,还发现什么?请你来说。

  生:都是比喻句。

  师:里面都有比喻句。还有吗?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个排比句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请你来说。

  生:第二段的排比句里没有多少四字词语,第三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四字词语。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啊。作者在写山和水的时候都用了排比句,但是呢,在写山的时候运用了许多的四字词语。这样我们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播放音乐)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美丽画面,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吗?想到了就举手说。

  生:山清水秀。

  生:奇峰罗列。

  生:崇山峻岭。

  生:清波漾漾。

  生:怪石嶙峋。

  生:水平如镜。

  生:层峦叠翠。

  生:如诗如画。

  生:峰峦雄伟。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积累的词语实在是不少啊。这就是美丽的桂林山水。说完桂林,我们来到黄山,就不得不说说黄山了。

  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师:昨天,老师上了黄山,欣赏到了黄山松,那真是美啊。(播放黄山松图片)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咱们的黄山松吗?

  生:黄山的松真雄啊。

  生:黄山的松真奇啊。

  生:黄山的松真绿啊。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

  师:好,同学们,我们知道黄山松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来模仿课文的句式来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仿写黄山松)

  师:请写好的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

  生:黄山的松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黄山的松真多啊,多得仿佛就像天上的星星;黄山的松真美啊,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生:黄山松真美啊,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水天之间翩翩起舞;黄山松真绝啊,高山深谷,悬崖峭壁,挺拔生长;黄山松真多啊,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松松称奇。

  师:写得真好。同学们,黄山真美,其实在我们祖国有着许多壮丽的美景,有机会我们一定要细细领略一番,别忘了用你们的笔记录下那些美丽的景色哦!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教学点评一: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文尾引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首尾呼应,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熊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让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整节课教学既注重体现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又注重领悟作者的情感,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编者的对话交流,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紧密、合理

  熊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是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的。课前师生谈话“黄山五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让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身边熟知的生活事物激活了孩子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浮想联翩。孩子们由“绝”的感知,自然而然理解了“甲”的含义。导入是如此的自然顺畅。之后,直奔主题让学生分别探究、寻找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即“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最后,在感悟背诵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后,熊老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写写黄山松,真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赢”。

  二、抓住重点词语,加强语感训练

  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训练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熊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多处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教学,整堂课充满了语文味。如开课伊始,教师问学生“甲”什么意思,学生说:“第一。”“你能读出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气势来吗?”学生读得骄傲十足。又如教师抓住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请学生以多种方式的朗读表现出这些特点来。再如“无暇”与“无瑕”的区分,明确了文中的“无瑕”是没有瑕疵的意思,漓江的水绿得像翡翠一样晶莹剔透。又抓住“奇峰罗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帮助理解体会桂林的山有多险等等。课件的展示,熊老师柔美的语言激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了个性的张扬,让我们享受到了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三、启发想象,读说写结合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熊老师在教学桂林的山这一美景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山的样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像象鼻,有的说像角马,有的说像宝塔……课堂气氛很热烈。这一环节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如此的诵读与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已经深入学生内心,熊老师又让学生整体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再次感悟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美,把语言的积累落实于课堂。模仿课文的句式写写“黄山的松真……真……真……”,更是很好地把握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关注排比句、比喻句的运用,把读写迁移真正落到了实处。

  总之,本节课教师体现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点评二: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章的总起句,然后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水和山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概括全文,又与“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感。熊老师凭借她扎实的基本功,用她深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引导,沉着冷静地将课堂演绎得比较精彩,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的比较,体会汉字的魅力。

  二、把握第二学段的特点,词语教学颇具特色。

  第一、熊老师对“无瑕”的教学,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通过与“无暇”这个容易混淆的同音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并找出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的特点。其实,通过这个词的教学,学生受益不止是掌握了两个词,而是掌握了一类词,因为他掌握了一种学词方法。

  第二、熊老师对“危峰兀立”一词的教学颇具智慧:一是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样就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解疑之后,老师询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孩子回答预习时上网查资料的,老师肯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三是教是为了不教,熊老师在学生解疑之后并没有一代而过,而是引导抓“兀”和“危”这两个关键字来把握词语的意思。

  三、顺势而导,以读促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以后,让学生试背,效果较好。通过学生的读来体会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体会桂林“甲天下”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指导学生关注排比句,并指导仿写。另外还让学生有空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用自己的笔把美景记录下来,丰富学生语文生活。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学生的读书只有个别读和齐读,形式比较单调。可以采用学生想像读、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读,效果会更好。

  2.本课有14个会写的字,应该说写字任务较重,但这堂课没有体现,我想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加强写字训练有距离,如果说把所有的写字都放到第二课时,那又显得太过集中了。

  3.大赛之前,多媒体课件的调试至关重要。如果熊老师这一块做得更充分些,我想,课堂氛围将更好,课堂也将更精彩。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5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播放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镜头)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心中的问号早已荡然无存,此刻,取而代之的是——

  生:感叹号!(异口同声地)

  (师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加上重重的感叹号)

  师: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6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第四题(文中哪部分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把山水联系起来,还写了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这些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真像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而且这幅画又不是静止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连绵不断”一词写出了从船上欣赏桂林山水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通过前面水和山的描写,我们就会想到:船划过时,水动起来,水中的倒影也会动起来,而船要是过去后,水又会平静下来,水中的倒影也会重新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不断变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资料里写到:从桂林到阳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这幅应是长卷,而且是有动感的,千变万化的。

  师:理解得好,的确,有山无水少一分灵气,有水无山则少一分刚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衬,

  演绎着离奇的变化,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认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个特点,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生:排比句我们背起来也很容易。

  生:我认为,这两个自然节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师:试一下好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7

  一、歌唱幸福,导入新课

  师:看到你们让我想起我幸福的童年,有一首歌,陪伴了几代人度过童年。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听听这首歌,跟北京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园荡舟游玩。(学生边听边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师:幸福的感觉伴随着歌声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游览在祖国的千山万水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来多少文人墨客发出了感概。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这样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你知道这是他对什么景点的赞美吗?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陈淼去观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欣赏完一遍桂林山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1:桂林山水景色真是天下第一。

  生2:桂林的山很奇特。

  生3:桂林的水很清。

  师:老师用美丽的词语制作了一些竹筏,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连绵不断)

  生读生字。

  师:我想把这些竹筏分为“高山号”和“流水号”,你能帮我给它们分类吗?并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生:高山号有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流水号有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我分类的理由是描写山的词语属于高山号,描写水的词语属于流水号。

  师:有几艘竹筏样子很像,我们仔细认认,分别给它们组个词吧!(出示:暇 瑕 峦 恋 泰 秦)

  生1:应接不暇,无瑕。

  生2:峰峦,恋恋不舍。

  生3:泰山,秦朝。

  三、生生合作,读通课文

  师:让我们乘着竹筏小舟,再次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里一个台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请你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其它同学认真听,然后作出评价。

  生1:我觉得我能读得有感情。读略。

  师:你希望谁给你评价?

  生1:语文科代表。

  师:你为什么选她?

  生1:因为她读书读得好。

  生2:你读得太快了,不能表现出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慢一点。(众笑)

  生1:我是因为紧张的原因。

  师:那你愿意继续读,还是科代表接着读下去?主动权给你。

  生1:读略。

  生2:你还是太紧张了。我来读给你听听。(众笑)读略。

  师:你觉得你自己能达到哪个台阶?

  生2:有感情。

  四、细读课文,品味词句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尽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描写了什么美丽景色?

  生:写了桂林的山、水,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作者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什么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出示: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师:站在桂林的山面前,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不仅如此,作者还不是一般的游客,是一位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用更多的语言具体地、气势磅礴地描述了桂林的山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赞叹的.?

  生:读略。

  师: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句式描写事物,这样的的句子叫排比句,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谁愿意配合图画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出示桂林的山的图片数张)

  生:读略。

  师:你能学学陈淼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赞赞桂林的山吗?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突然就从土里冒出来,像跟我们玩迷宫游戏;桂林的山真秀啊!郁郁苍苍,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险啊!悬崖峭壁,实在是难以爬上去。

  师:同学们俨然成了诗人。陈毅爷爷当年游阳朔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出示诗句)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五、观看录像,随文旅游

  师:更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意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说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读。

  师:作者被桂林山水深深地陶醉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配乐播放桂林山水图片数张)假如我们就坐在这艘竹筏上,从桂林的象鼻山出发,沿江南下到阳朔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怪石嶙峋的奇峰林。再往前走一段水程,便看到“望夫仙石”,你看她,翘首远望,好像再盼望着什么似的。离这儿不远是“半边奇渡”。对岸是“绣山描绘”,这里波平如镜,青山浮水,竹木苍翠。瞧!这座山峰怎么像人在推磨呢?原来,它叫“仙人推磨”!有进入画卷的感觉吗?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看到这样一幅画卷,谁能不被它吸引,为它动情呢?袁鹰为它写下了(出示诗句)

  浓碧

  是谁将百里漓江,

  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

  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

  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六、拓展练习,语言实践

  师:近几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导游人才极度短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招聘导游员,招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对联,谁能对出下面的对联,谁将获得“导游先生”或“导游小姐”的称号。

  (出示:上联: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 下联:)

  生1:真奇真秀真险桂林山。

  师:你还能创作出关于桂林山水的对联吗?

  生:桂林山笑迎四海文人,漓江水喜接八方墨客。横批:天下第一。

  师:经过大家的评选,已经有同学摘到“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桂冠了。没选上的同学仍有机会,请课后搜集更多祖国壮丽山河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下课。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8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新课〔板书:看图学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学习看图。应当怎样看图呢?

  生:要仔细观察。

  师:对。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写成文,也就是学习怎样看,怎样写的问题。

  今天要看这样一幅图〔指图“桂林山水”〕大家读标题。

  生:桂林山水。

  师:一看到课题,一看到这幅画,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内容?

  生:一定要写桂林的山水。

  师: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描写桂林的风景。

  师: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吗?

  生: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边说边在课题后面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第一好的意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说桂林的风景最优美,因为甲乙丙丁,甲是第一。所以,桂林山水是第一优美的。

  师:对了。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水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

  生:这也就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师:用评价这个词还不确切,还可以怎么说?

  生: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称赞。

  师:把称赞再换个词?

  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师:对!说得很好。桂林在广西。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再次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图〕看看桂林山水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

  〔指图〕这是桂林山水的一幅图画,你们看图时,要注意观察桂林山水好在哪呀?

  上次我们看图学文,是学哪篇文章,还记得吗?

  生:上次学的是《长城》。

  师:先看长城的远景,后看近景。今天,我们看图也要按次序看。“桂林山水”重点看什么呢?

  生:重点看山和水。

  师:对,山和水。当然也不完全是山和水,因为桂林的风景还有其他的,但是重点要看山和水。那是先看山呢,还是先看水呀?

  生:先看山,因为这幅画里有连绵不断的山。

  生:先看山,因为山在高处,先从高处往低处看。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先看水,从低处往高处看。

  师:到底哪个对呀?

  生:先看水,因为先看见水。

  生:先看什么都行,但要有顺序。

  师:对,说得对!从近处往远处看也行,从远处往近处看也可以,但要有一个顺序。这幅图你们想怎样看呢?先看什么?

  生:先看水。

  师:好!现在你们注意按顺序进行观察,先看看桂林的水,再看看桂林的山,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说呀?

  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个情况,桂林山下边是一条大江,这个江的名字叫漓江。〔板书:漓江〕看见过长江水吗?知道嘉陵江吗?江水是滔滔不断地往前奔流,但是漓江这条江的特点在哪呢?仔细看,看一点说一点。

  生:漓江水非常清,清得都能看见山的倒影。

  生:水非常静,静得没有波纹。

  生:静得好像一面镜子。

  师:怎样看出静得像一面镜子呢?

  生:能看见山的倒影。

  师:对。他也看出这一点了,静得把山的倒影都照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绿。

  师:好,你们看出水很静、水很清、水很绿。从水再往两边看可以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周围的山。

  师:你们再看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给你什么感觉?

  生:桂林的山非常清秀,而且连绵起伏。

  师:连绵起伏对吗?〔在黑板画连绵起伏的图,指图〕这种山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一座山挨一座山,连绵起伏,桂林的山是这样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桂林的山高低不平,非常秀丽。

  生:桂林的山很陡峭。

  生:桂林的山非常奇怪,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

  师:对,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特别奇怪,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桂林的山千奇百怪。

  师:他说千奇百怪很好,再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座山一座山各不相连。

  师:我们北方的大山是连绵不断,但是这里的山是各不相连的,这就是桂林山的特点。再看看山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的。

  师:可以怎么说?

  生:翠绿。

  师:形容山很绿,怎样说更合适?

  生:郁郁葱葱。

  师:对。郁郁葱葱,都是绿的,不像我们北方有的山是光秃秃的。所以桂林的山显得特别清秀。〔教师指图让学生看〕这座小山像什么?

  生:像巨象,像骆驼。

  师:有的像骆驼卧在那儿,所以桂林的山是——千奇百怪。我们再看看这些山一座座立起来还像什么?

  生:像竹笋。

  师:对。像竹笋一座座直立起来。你们再看看,除了山和水还看见什么?

  生:山上有亭子,水上有小船,还有花草树木。

  师:对。这儿有绿树红花,山上还有小亭子,水上有小船。在漓江上还有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做的船,不是汽船或轮船,是什么?

  生:是竹筏。

  师:对。竹筏、木筏,渔人在江上打渔,你们看这幅图,漓江的水是这样绿,这样清。山是这样奇,这样秀,山围绕着水,水映照着山,山山水水都融合在一起了,美不美?

  生:美极了。

  师:对呀,美呀!咱们也好像来到桂林了,就这么一幅美的图画怎么介绍给别人呢?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如果你要看到这幅图,你怎么写?下面小声读。

  生:〔小声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作者写的什么呀?

  生: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水非常美。

  生:这篇课文写桂林的山水非常清秀。

  师:用一个字表示,怎样说?

  生:美。

  师:大家把书拿起来,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小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风景。

  师:为什么作者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呢?文章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呢?

  生: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什么叫“观赏”?

  生:观赏就是观看、欣赏的意思。

  师:对了。观看、欣赏,享受一下这美的景物,领会一下风光的美丽。

  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赏桂林山水的?

  生:是坐在船上来观赏桂林山水的。

  师:对。作者是荡舟漓江啊!作者坐在一只小船上,在江上观赏着。你们想想,作者要先写什么?如果是你荡舟漓江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先写漓江的水。因为作者坐船在水上,他看江水看得最清楚,所以应该先写水。

  师:对了。看看作者是否按着你的想法去写的?读下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好,放下书,看看这个词:〔投影:无瑕xiá〕〔学生读xiá瑕〕“瑕”当什么讲?

  生:瑕是玉上的斑点。

  师:玉上一点斑点都没有叫做——无瑕,有时瑕也比做一个人的缺点。

  瑕字是什么旁?

  生:瑕是王字旁。

  师:注意瑕的右边和哪个字一样?

  生:瑕的右边是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

  师:这个字怎么记住?

  生: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加上一个王字旁就念“瑕”,无瑕的瑕。

  师:书上说无瑕的什么?

  生:翡翠。

  〔投影:翡(fěi)翠(cuì)〕〔生读fěi翡cuì翠〕

  师:什么叫翡翠?

  生:翡翠是绿色的,有光泽的。

  师:好。翡翠是玉的名字。一般的翡翠是绿色的,翠绿色,当然也有白的,带绿纹的。最好的翡翠是什么样的呢?玉上没有斑点,也就是无瑕的翡翠。从翡翠这两个字的字形看,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有羽毛的羽字。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翡”字的“羽”字在下边,横折有勾;“翠”字的羽字在上边是横折无勾。

  师:好。当“羽”字作底的时候,这个“羽”字就带勾;用“羽”字做头时就——

  生:无勾。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漓江的水的?读第一句。

  〔生读“我看见过层波叠浪的大海……这样的水。”〕

  师:〔边指幻灯片上的句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水。”〕

  我看见过什么?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欣赏过什么?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说可以吗?“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可以,但这样不能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这样写不能把大海、西湖水的样子写出来。

  师:“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生:“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各有不同。

  师:“却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这句话含义是什么?

  生:大海、西湖作者都看见过,都很美,就是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美啊?

  生:“这样的水”更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海、西湖的水非常美,但是再进一步说“这样的水”比它们还美。一般用“却”转折,是写前面的不好,后面的好。今天的句子是那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今天是说它也好,它也好,加上“却”字一转,说明后边比前边更好。今天我们学了新的用法,不要一看“却”就转折,认为前边不好、后边好,或者后边不好、前边好,这是好、好、更好。

  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大海是波涛汹涌的。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好。那么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壮观,使人一看就心旷神怡。

  师:很好。那么,作者是写什么样的大海——层波叠浪的大海。这说明大海怎样?

  生:一层一层的波,一层一层的浪,奔腾怒吼!

  师:再看一看西湖又怎样说呢?

  生:西湖是水平如镜。

  师:西湖的水平得像镜子一样,西湖是这样的优美,大海是这样的壮观,但是从没见过这样的水。哪样的水呀?

  生:像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样,我们马上想知道下边作者该写什么?

  生:下边一定是写漓江的水。

  师:好,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读一读。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岸在后移。”〕

  师:作者抓住漓江水的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作者是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来写的。一个是“真静”,一个是“真清”,一个是“真绿”。

  师:对。作者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

  生:真静。

  师:〔板书:静〕第二个特点——

  生:真清。〔板书:清〕

  师:第三个特点真绿。〔板书:绿〕作者如果就这样写: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行不行啊?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样写不具体,作者还要写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师:对。这样写具体、细致。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

  〔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江水是不断地奔腾前进。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

  生:不是。真静啊!

  师:静到什么程度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

  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

  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

  生:叫。

  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

  生:真就是非常确切。

  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再看看,漓江的水真清啊,怎么看出是清呢?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是很深的,可是那么深的江水却可以看得见什么?

  生:江底的沙石。

  师:哪个地方说明作者看到的水清啊?

  生:不但能看得见江底的石头,还能看得见江底的沙子。

  师:能看见沙子,江底的沙子颗粒是很小的,连江底的沙面都能看得见,真是一眼看到底,是不是清啊?〔生齐:是。〕清到什么程度?

  生:一眼看到江底的沙面,所以说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到什么程度?

  生:绿得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生:绿的。〕有没有别的颜色?

  生:没有。就像翡翠上没有一点斑点一样。真是绿呀!绿得让你感到可爱。

  师:所以作者写漓江的水写了三点: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呀。

  作者在船上,看水看得最清楚,一眼能看到底。比我们说水很清,能看到倒影,水很静,能看到倒影,要准确得多。

  谁能把这三句话读一下呀?读时要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读出来。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他(指读的同学)读得比较准确,没有错别字,但没有把真美啊的感情读出来。谁再把这一段读一下?

  〔两名学生分别读后,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又齐读一遍。〕

  师:作者荡舟漓江,赞美了漓江的水,他在江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呀?

  生:作者感受最深的是水真绿呀。

  师:你从哪个地方知道作者感觉最深的是水真绿啊?

  生:因为作者写了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要是感觉到清呢?感觉到静呢?你看看书,哪个地方他感觉最深?

  生:使他感觉到最深的一点是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从这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感受最深的是静。“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使他感觉到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是他自己内心想到的吗?

  生:是他自己感觉到的。

  师:是他感觉到的,不是想到的。因为他自己在哪儿——〔生:船上。〕他觉得船在水中动吗?(生:没有。)他觉得什么在动啊?

  生:他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山、岸能移动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山在动啊?

  生:因为水很静,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所以他只感到山在移动。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岸在动呢?

  生:在船前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山、岸在后移。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船在前进呢?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向后移。

  师:前边写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不动叫做静,还可以说什么?

  生:水平如镜。

  师:像西湖的水一样。但是,漓江和西湖可不一样啊!漓江是条大江啊,不像湖水不流动啊!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漓江的水这样的静啊!船桨在划的时候,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一层的波澜,这时,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细致、真实、优美。仔细读一读争取背下来。

  〔生背“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背得很好。一听就使人有个什么感觉?

  生:美的感觉。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9

  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

  (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

  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

  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生:我认为奇是山的根本特点。因为有很多高山,一直插到云里边,很险了,但形状并不奇特;可是形状奇特的山,比如云南石林里面的岩石,其实不很高,但是它直直地立在那里,四面没有依靠,就显得很险了。所以有险不一定奇,而有奇却一定有险。因此“奇”是桂林山的'根本特点。

  师:说得真好。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险是众的感觉。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才能产生感觉。说得好极了。再考虑一下奇和秀的关系。

  (生不能答)

  师:划出课文中有关秀的描写,细读几遍。

  (生读)

  师:这个“秀”说了几方面的意思?

  生:说了两方面。一是它颜色很绿;二是它像屏障、像竹笋,形状也很奇。

  师:如果桂林的山不是很奇,不是一座座孤峰直立,还能像屏障、像竹笋吗?

  生:不能。

  师:对。这就是说,如果山不奇,也不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秀。比如东北的大兴安岭,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林木,可以说已经很绿很绿了。但媾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众绝不会说它像屏障、像竹笋。因此可以总结一句:桂林的山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生:(齐)是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

  师: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这样的水和这样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桂林的山山水水,想像一下该是一个怎的画面。

  (听完录音)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一位老渔翁撑着竹排在奇山秀水中穿行。

  生:我看到在细雨蒙蒙的漓江上,一位老渔翁在垂钓。

  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组成一幅让人留恋忘返的幽美画卷。真是

  (学生齐答)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后记:

  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美文,感受语言,依靠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理解课文。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着眼于一字一词,而是通过比较、感悟,在讨论、合作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0

  师: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同学们,知道要讲这篇课文,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滋味。今天特别想在这儿读给同学们听听,看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好吗?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师:课文中是用它形容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见了什么?你们看看那个“澜”字,它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 ,在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 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师:看那个“澜”字,这是我们本课要写的一个字,三点水加一个“夜色阑珊”的“阑”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师:里面的“阑”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它的末笔变成了一个点。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对了没有。写对了。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师(出示一张翡翠实物照片):我们来看看,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可以把这样的翡翠称为是……

  生(齐答):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师:在古时候用上这个偏旁的时候,它大多和玉有关。《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瑜”就是王字旁,它就表示是美玉的意思。你们看,用王字旁就表示与玉有关,把它换成日字旁就表示与什么有关了?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 “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师:你们发现了这两个字在课文中都是形容水的,再看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在课文中,它形容的是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是东岳。你们还知道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吗?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师:一个“才”让你感受到这种静,静得仿佛让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了。看到这个微波才感受到了它的移动。好,还有吗?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不仅指导学生默读勾画还让学生写上批注。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读书体会,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师:他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这水是这样的美妙。刚才你们产生这样丰富感受的语句,如果连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首有节奏有韵律的诗。

  师出示:

  我看见过

  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

  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

  从没看见过

  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

  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篇文章,这充满韵律、充满节奏的诗的味道。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王传贤老师在短短的30分钟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优美的情境之中学习语文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他根据文章特点,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品味语言;他在高年段教学中仍能适时地抓住写字教学不放松。王传贤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王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范读和适度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及交流、引读改变的小诗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学生学得生动。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1

  师:说到景啊,我们黄山有名的景很多很多,谁来说说黄山的名景?

  生:黄山有“四绝”:温泉、云海、怪石、奇山。

  师:你给大家介绍的是“黄山四绝”。昨天我听导游说,现在来到黄山五绝了,谁知道?

  生:冬雪

  师:导游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这节课我们也欣赏一处名景,哪儿呢?

  齐读课题。

  生:桂林山水

  (评:作者借学生身边熟悉的名景——黄山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作为黄山人的自豪感,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如冬雪是黄山的第五绝,这样自然不做作,有水到渠成之感。)

  师:有同学去过桂林吗?

  师:有一个。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很美!

  师:怎一个美字了得!那咱们就美美地读读课题。

  生:桂林山水

  师:美多了!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纸,细细地读一读,请注意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也一边想,课文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生全体:读文

  师:同学们自己读,不要齐读

  生全体:读文

  师:许多同学读了很多遍了,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说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

  师:写了作者——

  生:为什么来观赏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作者游览前的印象。来,齐读。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山水非常美丽,是天下第一的景色。

  师:知道哪个字是第一的意思吗?

  生:甲

  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应怎样读?齐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好,继续。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漓江的水

  师:简单明了、快捷。第三自然段呢?

  生:它讲了桂林的泰山。

  师:有人想帮助你了。不着急。

  生:桂林的山

  师: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和山。板书:水 山

  师:好,继续,第四自然段呢?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

  师:他的感受就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么一读下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

  生:总分总

  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 分 总

  (评:此环节教师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说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其实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并加以归纳,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同学们,现在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师:好,谁来读读描写水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很好,积极地举手,有哪一个同学找到水的特点了吗?

  生:静 清 绿

  师板书:静 清 绿

  生:非常好,漓江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多么的静、多么的清、多么的绿呢?可以利用 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先自己练练,体会体会,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师:谁想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多好啊!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读的时候稍微慢点儿,让我们慢慢地体会。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就是那漓江的水。

  师:同学们,无瑕的翡翠,你们看,多靓丽。再看投影,第一个

  生:无瑕

  师:第二个

  生:无暇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音是一样的,第一个是“王”字旁,第二个是“日”字旁。

  师:你们发现了偏旁不同,那什么肯定也不同?

  生:意思

  师:谁来说说意思?

  生:第一个无瑕是指没有瑕疵,第二个无暇是没有时间。

  师:对,继续开动脑筋,请坐。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奥妙无穷,经常是不同的句子意思就不同。

  师: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你见过翡翠吗?(投影出示:翡翠图)

  师:这就是无瑕的翡翠,绿得怎么样?

  生:绿得你能看到影子。

  生:绿得晶莹剔透。

  师:太美了,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是多么喜爱啊!谁来读?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好一块无瑕的翡翠!同学们,(投影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这段文字只剩下红色的文字,行吗?读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

  师:说话声特小,他特低调,说大声点。

  生: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说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

  师:加上这些绿色的字之后,就更加——

  生:具体 生动

  师:说得真好,作者啊就是这样。

  师:同学们,电脑没有声音没关系,咱们可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对吗?

  师: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么美的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大家已经映在脑海里了,试试看。

  生:背第二自然段

  师:好,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句式,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每一个写好后都有分号。

  师: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还从哪儿看出来?

  生:都是写漓江的水,每一个分句的句式都相同。

  师:你发现了句式相同,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漓江水的特点会更加怎样呢?

  生:漓江的水就更加鲜明、生动

  师:这是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好,咱们继续找找描写山特点的,找到了吗?谁读给大家听?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不错,能不能很快地说出桂林的山的特点?

  生:奇 秀 险

  师: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 秀 险(板书)

  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一段文字中有许多四字词语。

  生读: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有哪个词语不明白吗?

  生:危峰兀立

  师:他不明白危峰兀立,有同学帮他解释一下吗?

  生:高高的山峰笔直的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师:你从哪儿知道这么多的?

  生:我预习的时候,上网查资料的。

  师:可见课前预习很重要。同学们,你们看“危峰兀立”这个词语中有一个生字“兀”。跟老师读“wù”

  生:兀“wù”

  师:在字典中,这个字有三个意思,你们觉得该选哪一个?

  生:应选第二个“高高的突起”

  师:在这个四字词语中还有一个字的意思也是“高”的意思。

  生:危

  师:曾记得有一首诗叫“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就有高的意思。那你现在想想,四个字里就有两个有高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还难理解吗?就是指什么?

  生:山非常高。

  师:高耸入云的山,你来读读看,能不能读出山的高?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还可以再险一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看来真是太险了,险得都忘词了。还有谁想读?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同学们还有哪个词不明白吗?

  生:我不知道怪石嶙峋的意思

  生:就是一个个石头叠在一起。

  师:一块块奇怪的石头叠在一起。还有别的不明白的吗?

  生:奇峰罗列

  生:许多山峰列在一起

  师:是吗?不着急。请看投影“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你能不能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宝塔、像象鼻、像老鹰。

  生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柱子、像……

  师:看不见吗?没关系,黑板挡住了。谁再来?

  师:在这里啊,像这样奇形怪状的山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排列在漓江的两岸,作者中间用了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师:同学们,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这么奇的山,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秀,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险,他不禁惊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你读得真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啊!同学们,这么美的句子,再读试试看。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特别认真,老师提个小建议,就是把声音读得

  同学们,你们看,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排比句。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比喻句。

  师:里面都有比喻。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这美丽的画卷,当你看到这美丽的画卷,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吗?想到了就举手说。

  生:青山绿水

  生:山清水秀

  生:色彩明丽

  生:奇峰罗列

  生:崇山峻岭

  生:轻波漾漾

  生:怪石嶙峋

  生:水平如镜

  生:层峦叠翠

  生:如诗如画

  生:峰峦雄伟

  生:云雾迷茫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积累的词语实在是不少啊,这就是美丽的桂林山水。

  (评点:这一部分中词语教学颇具特色。“无瑕”的教学,通过与“无暇”的区别,意在通过教学发现他们的异同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危峰兀立”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兀”的意思和“危”的意思,从而猜“危峰兀立”的意思,方法独到;比较二、三自然段的句式,发现第三自然段四字词语很多,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体会汉字的魅力;最后是让学生说想到的四字词语,其实是考查和帮助学生积累写山水的词语,学生兴趣盎然。)

  师:说到了桂林,那我们来到了黄山,就不得不说一说黄山了。看:

  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师:这写的就是我们黄山。

  生:“黄山之美始于松”

  师:昨天熊老师登上了黄山,欣赏到了黄山松,那真是美啊!(播放图片,同时配乐)

  师:能用一个来形容我们的黄山松吗?用上书上的句式来说说。

  生:黄山的松真险啊。

  生:黄山的松真奇啊。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

  师:好,同学们,我知道黄山松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不急,咱们也模仿课文的句式来写一写,写在课文纸的反面。写的时候注意标点符号。

  师:谁来说啊?

  生:黄山的松真绿啊,绿得仿佛无瑕的翡翠;黄山的松真多啊,多得犹如天上的星星;黄山的松真美啊,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师:你真是一个黄山的小使者啊!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山清水秀,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只只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绝啊,悬崖峭壁,高山与山中均有踪迹,一棵棵耸入云端;黄山的松真多啊,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麒麟松,名垂千古。

  师:写得真好,还有吗?请你来。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犹如仙女一般,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绿啊,苍翠欲滴,仿佛翠玉雕刻而成,巧夺天工,瑰丽风光;黄山的松真奇啊,那翠绿的枝条,弯弯曲曲地长着,有的长在峰顶上,有的长在石壁上,还有的长在大石块上,那景色别提有多好看了。

  师:同学们,这黄山美啊!其实,在我们祖国有很多这样的大好河山,有机会去观赏观赏。别忘了,用你们的笔把这些美景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谢谢同学们。

  评:

  最后由桂林山水又转回课前导入时学生身边熟悉的名景——黄山,通过欣赏黄山上的松树,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来写黄山松的特点,学生表达欲望强烈,写得也不错,收到了实效。老师要求课后大家有机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并用自己的笔把美景记录下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整堂课首尾呼应,也真正体现了从走入教材到走出教材。

  总评点: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章的总起句,然后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水和山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概括全文,又与“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感。熊老师凭借她扎实的基本功,用她深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引导,沉着冷静地将课堂演绎得比较精彩,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的比较,体会汉字的魅力。

  二、把握第二学段的特点,词语教学颇具特色。

  第一、熊老师对“无瑕”的教学,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通过与“无暇”这个容易混淆的同音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并找出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的特点。其实,通过这个词的教学,学生受益不止是掌握了两个词,而是掌握了一类词,因为他掌握了一种学词方法。

  第二、熊老师对“危峰兀立”一词的教学颇具智慧:一是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样就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解疑之后,老师询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孩子回答预习时上网查资料的,老师肯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三是教是为了不教,熊老师在学生解疑之后并没有一代而过,而是引导抓“兀”和“危”这两个关键字来把握词语的意思。

  三、顺势而导,以读促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以后,让学生试背,效果较好。通过学生的读来体会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体会桂林“甲天下”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指导学生关注排比句,并指导仿写。另外还让学生有空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用自己的笔把美景记录下来,丰富学生语文生活。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学生的读书只有个别读和齐读,形式比较单调。可以采用学生想像读、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读,效果会更好。

  2、本课有14个会写的字,应该说写字任务较重,但这堂课没有体现,我想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加强写字训练有距离,如果说把所有的写字都放到第二课时,那又显得太过集中了。

  3、大赛之前,多媒体课件的调试至关重要。如果熊老师这一块做得更充分些,我想,课堂氛围将更好,课堂也将更精彩。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2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3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⑴ 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 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静、清、绿)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 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⑵ 尚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教后感】

  让“美”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桂林山水》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质兼美。教学此文时,我努力为学生营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结构美

  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一开始,就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然后就请学生交流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接着整体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节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由这句话,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韵,领略桂林山的风姿。最后在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得以升华。

  二、音乐美

  教学此文时,在朗读的设计上我出很下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乐朗读。有教师的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又有学生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让美融入学生的心灵。

  三、板书美

  此文的教学板书,我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让学生在直观上感受到美。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4

  师:同学们,让我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

  师:上节课我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

  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15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晴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薜法根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生:春天非常美丽。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哪,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情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生: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生:之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在他的青苔上

  四、领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生: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生:没有遇到主人,吃了个闭门羹。(学生大笑)

  师:对,说得很形象,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的扫兴。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生: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师: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生齐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五、品评诗文

  师: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生:我喜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这句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不会因为你的吝啬小气而推迟到来的脚步。

  生:我也喜欢这句,春天的美景是关不住的,季节的轮换也是谁也挡不住的。

  六、拓展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古诗读得有滋有味。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生齐:愿意。

  师出示朱熹的《春日》。

  生齐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它。

  生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师: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吗?

  生:我有个问题,我不知道“泗水”的意思。

  生:泗水是一条河。

  生:为什么识得东风面,不是西风面或者南风面?

  师:你很会动脑筋,学习贵在有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随便什么风都可以,诗人写了东风那么就东风了。

  生:我不同意,古人写诗很讲究的,不会随随便便写。

  师:你们知道一年四季都吹什么样的风吗?

  生:冬天一般刮西北风,夏天时东南风较多。

  生:我明白了,作者写东风是因为春天,现在的季节刚好是春天,你们看刮的是东风,红旗往西面飘。

  师:对,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非常好。作者能准确抓住春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所感。解决了诗中的难点,谁把诗意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到泗水河畔观赏景物。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的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是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师:诗人所见,满目无限风光。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诵读《春日》

  师: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生回答: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黄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贺知章的《咏柳》

  师: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

  生背诵。

  七、语文实践。

  师: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02-28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必备12篇]02-29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锦集13篇)03-02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03-08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优)03-12

《社戏》教学实录12-18

倒数教学实录03-12

识字的教学实录03-12

松鼠教学实录03-13

论语教学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