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4-06-01 16:03:35 好文 我要投稿

[精品]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1

  在我国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孔子。

[精品]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后来因社会变动,贵族没落,很多人开始私人教授学生,孔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三十岁开始教授学生。在他的第一批弟子中最出名的.就属子路了,他诚心诚意的跟随孔子近四十年,他是对孔子事业最热心的支持人,也是最没有师徒距离的弟子。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孔子来到洛阳拜见老子。老子经验丰富,接触的事情多,给了孔子许多有效的建议,对孔子有了很大益处。孔子变得更成熟减少了许多主观看法分析事情时更加冷静。伴随他水平的提高,门徒自然就变多了。公园前517年,孔子来到齐国做政治活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却让他走向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周游列国。

  孔子和其弟子分别去了卫、曹、宋、陈、蔡和叶国。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来到卫国,在仅仅住了十一个月之后就有人谗言,迫使他们离开。但其它国家都无人招待,最后只得住在卫国。

  孔子虽早已离开,但他的精神却还在传承。

孔子的故事2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的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是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之后,也是努力的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的故事3

  《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个孔子故事的组合,由开始的孔子在鲁定公支持下对鲁国进行改革,到孔子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到孔子及其弟子14年周游列国不断碰壁,再到孔子耄耄之年被迎回鲁国,他一生就在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当中走完。可是,回顾这个电影,我捕捉到的不仅有故事,更多的是孔子圣人的形象——动荡破碎的山河,一个挺拔的身影带领着一群文弱的书生,步履蹒跚地向彼岸走去。

  周王室衰微,诸侯为了称霸相互征战,狼烟四起。出身鲁国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对国家和黎元深感忧虑,提出“仁”“礼”的思想主张,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解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就像春秋战国其他的'圣贤那样,诸侯需要的是霸道的思想、强硬的权势和坚锐的军队,孔子的思想主张不被采纳,在诸侯国辗转如丧家犬。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虽曾受诸侯礼遇,并在诸侯国推行主张有所成效,但政治理想最终敌不过霸道。

  14年里孔子和弟子一起奔走列国,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曾卷入政治阴谋而身处旋涡,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教育弟子众人及整理文献。最后,孔子在失意中逝世,理想空付东流,还是达不到彼岸。然而,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并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孔子被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很多,其中孔子为救要陪葬的小男孩在朝会上与人激烈争论,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的斗智斗勇,“子见南子”“好德如好色”一话,都反映出孔子坚守内心世界,坚持政治理想,无畏困难险阻,无畏美色权贵。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孔子,要想懂孔子还是要读《春秋》,靠电影简单的镜头和浅显的对话是不足够的。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孔子圣人的形象无法抹杀。

孔子的故事4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见罗雀者》一事。有天孔子跟着他的弟子们又出门了,在树林里看到一个筛子被树枝支着,里头有些类似于坚果之类的吃的碎末。顺着绑着树枝的绳子望去,有个人在草丛中躲着。原来这个人是捕鸟的人。孔子看到了就轻轻地走了过去。装鸟的笼子里已经有不少的鸟了,扑哧扑哧地上蹿下跳,都是黄色嘴巴的小鸟。孔子问捕鸟的人说,“怎么看到的都是小只的鸟,是不是大只的不好抓呢?可是为什么啊?”捕鸟的人小声地回答他,“大只的鸟比较警觉,不容易抓到。而小鸟看到吃的就两眼放光,放心地吃了起来,这样就比较好抓到。要是小鸟像大鸟那样比较警惕,那我就抓不到鸟了。但是大鸟要是跟小鸟一样贪吃的话,就很好抓到。”孔子听到捕鸟人的这一番话,很有感慨,转身跟自己的弟子们说,“你看,自身保持警惕心就容易躲过患难,如果贪吃的话就容易忘记灾患。这是鸟的本性驱使的。跟随不同的心意去做事情,是福是祸结局就出来了。因此啊,贤德的人要在选择朋友或老师上要保持警惕的'心。你如果跟着年纪大的人常常深谋远虑多思考就容易保全自己的性命。但如果跟的是做事冲动莽撞的人就容易出事。”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多人的地方就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所以要谦卑要有学习的心。但孔子还没说完,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么多人里有贤德的人,也有莽撞粗鲁的人,在这么些的人里面要选择良师益友,这样对自己的生命才会长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孔子擅于观察生活,也常常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有触动就会跟自己的弟子分享,抓住契机教导他们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法、态度。孔子在生活常常就在做“长者之虑”这样的榜样,言传身教的教导一群优秀的徒弟们。

孔子的故事5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孔子的`故事6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里现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所代表,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近牟尼,在中国有儒学创始人孔子(孔丘)。

  您有十五岁便起于学的少年意气,您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式的喜悦,您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您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如丧家狗的艰弃,您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你还有不渝追寻理想的执着。

  您是一个思想家,您是儒学的创始人,有一套不周密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您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就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来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席人的抬头。您主张人跟人还是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您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还有,您主张天下和平统一是令我十分敬佩的,因为这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符合中国封建国家历史要求

  在《孔子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您夹谷会齐时的勇敢与正直。正因您的`正直才会使齐景公发出最后的责备:“鲁国的子刚君子之道辅佐目君而你们却用夷独之道辨佐我,还让我得罪了鲁君!”您还使齐君还了鲁国的城池。你真伟大。你还有到死也永垂不朽理想的执着,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不管如行,您能够是出仁爱,而且普反文化识知,在教育广面有很大的供献,您周游列国,主张天下太平是一个主要的人物。源远流长的中国化而能正是一个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7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的故事8

  著名画家丰子恺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下午,趁着塾师出门上茶馆休憩的空儿,他就应同学们的要求,一一为大家作画。

  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了交换一张画而相打起来。塾师查明了原因,便把丰子恺叫到讲桌前,指着那幅画厉声问道:“这画是不是你画的?”丰子恺胆怯地点了点头。接着,塾师又搜查了他的抽屉,查出画谱、颜料及许多没着色的画来。丰子恺心想,这下子可完了,不仅这些“违禁品”会被全部没收,说不定皮肉还要受苦呢!可意外的是,塾师把他的画谱拿了去,坐在椅子上一页一页地欣赏起来。放学的'时候到了,丰子恺夹了书包小心翼翼地走到塾师面前去鞠躬。塾师对他说:“这书明天给你。”语调不再是严厉的了。

  第二天早晨,丰子恺来到私塾。塾师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问道:“你能看了这样子,画一张放大着色的吗?”丰子恺没有料到塾师也要他画起画来,受宠若惊,支吾着回答:“能……能。”

  回家后,丰子恺在大姐的帮助下,先用方格子放大的办法,按比例描绘出了孔子像的轮廓。接着,又借用染坊店的颜料,为画像着了色。终于,一幅鲜明华丽的孔子像在私塾堂前挂起来了。从此,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向孔子像鞠躬。丰子恺的“小画家”的名声也就在全镇传开了。

孔子的故事9

  老师发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他用轻松的文字,把孔子的一生,为我们生动的勾画了出来。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而他求索的一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

  从30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有许多弟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教育。孔子最大的特点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容易接受的机会,不断启发思考,努力钻研,当百思不解,感觉困难的时候,孔子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下一层,也就是假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他常常不断地求知,用积极学习的态度来鼓舞弟子,他最反对在学习上自以为是的学生。

  其实孔子从小比较穷苦,但是他很会搞生产,他的学生想跟他学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那个学生又想和孔子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种蔬菜的。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心虚。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两个方面,第一,是耐心,第二,是追求学习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孔子学习。

孔子的故事10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

  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是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与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的故事11

  孔子,名叫孔丘,春秋时鲁国人。其父是鲁国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3岁死了父亲,随母来到曲阜住下。据说,他从小聪明好学,尤喜爱礼节,无事时,他就摆上大盆小盘,学着大人祭夭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读书很用功。很多诗书都能熟记,他精通“六艺”(指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因此,未到30岁,名声大振。所谓“三十而立”就源于此吧。

  由于孔子名声渐渐大起来,有些人前来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书院,收学生教书。

  后来,经到孔子这里学礼的南官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在孔于35岁那年,件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兰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这样,孔子就到了齐国,去求见齐景公,他向齐景公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很赞成他的看法,还想用他。但国相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不能治国,结果齐景公没用孔子。孔子只好再回到鲁国,仍教书。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汉上县)宰,即地方小官。第二年,做了鲁国的司空,又从司空升做司寇。这时候,齐景公和晏婴都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想重振齐桓公当年的霸业。这二人商议后,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的夹谷地方开会。那时,诸侯开大会,需有个大巨当助手,称做“相礼”。于是,鲁定公决定让孔子担任相礼。

  于是,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都跟孔于说了,孔子听后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要小心从事,要有兵马防备。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派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去夹谷开会。

  在夹谷会议上,因孔子做相礼,鲁国没有吃亏。齐国没有占到伶国的便宜。会后,齐国认为孔于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想了个计策。挑选了80名歌女派人送到鲁国。

  鲁定公很高兴,接受了这斑乐女以后,天天吃喝玩乐,不理国事。孔子见此很着急,多次想劝说定公,但定公总躲着他。这使孔子很失望。他与自己的学生谈了心事,他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此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有机会实行他的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其原因是,当时大国争霸,小国面临被并吞的危险,整个天下都在发生变革。而孔子宣扬的是恢复周礼制度,当然不会有人接受。

  一次,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而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便出兵车半路将孔子截住。孔一子被围困好儿天,连饭也吃不上。后来,楚国得知,派兵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碰了许多汀子,奔波了七八年,年纪也大了。最后还是回到各国,把全部精力放到著书和教学上面。相传,他教过的学生约3000人,名人72人。

  孔子周游列国,没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但他广泛地了解了各国的文化,这为他的著述创造了良好条件。他和他的弟子整理了很多古代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春秋)等。这些古籍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内容。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12

  都知道孔子是一个传奇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事是记录他一生的书。

  有一次,孔子和老子相遇,而孔子却得到了一次学习。原来老子的年纪比孔子更大儿知识也比孔子更多,所以呢,孔子可以请教老子,就连孔子最熟悉的礼教方面也要数老子知道的多,丧时候见日食。小孩死后葬在近处还是远处…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的给他送行,并根据自己处事状态告诉他,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送以几句话。我没有钱,我就姑且冒充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你讲几句话吧。第一,说研究多半是古人的东西,不过剩下那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孔子深深的告别的洛阳回到鲁国,迎接自己的弟子。孔子不住的感叹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但是会飞也会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他会游水,但是他会有水,也会被人吊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说,但是他会走,也会落入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从云里来就从云里来,爱从风里去就从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他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无法摸着老子,老子就像龙一样吧。"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老子的敬佩,因为他想自己的知识无法跟到上老子的知识,所以呢就想像一下老子是一条龙。

孔子的故事13

  1、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明白,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坚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我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必须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我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保密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到达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可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忙。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本事要看它拉车的情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此刻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我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6、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欢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提高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7、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忙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9、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从此来看,称王是能够的。”在那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0、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貌像条丧家狗。”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视自我的落魄,敢于正视自我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剖析自我。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11、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能够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教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本事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本事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此刻是你自我给自我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本事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教师的授课资料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本事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我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坚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4、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必须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必须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之后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我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仅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贴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贴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1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最终说“我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教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够作巫医”。

  18、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我,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9、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教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仅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2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当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所以而美化自我;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我的行为端正。’所以君子只批评自我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我的缺点,批评自我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我,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2、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我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我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23、一次,孔子与弟子交流。孔子谈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能够了。”他之后说:“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能够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自我真实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终如一。有德才得,有诚才成。虚荣与欺骗,最终的结果还是骗了自我!

  24、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能够叫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自我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应当做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不仅仅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我,并且还要在无人监督一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工作也与一个样。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无忧无惧。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应当如此。

  25、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能够到井边去救人,却不能够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贴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坚持充分的理智,能够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我也成全别人。

  26、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孔子止住了他,说道:“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我卸甲而去。应对逆境,却依旧能够矢志不移,坚持自我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我的梦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仅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27、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可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应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2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孔蔑问:“我自我应当怎样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我的缺点,尽力弥补自我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我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我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一天说话不给自我留下后患之忧;每一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我留下隐患。那仅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我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29、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景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十分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样样呢习武之人都明白,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先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31、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日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明白后,也努力培养他,之后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2、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貌。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3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欢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34、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能够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35、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十分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本事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36、孔子说,能够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37、一日,孔子弟子子贡与卫国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说:“君子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两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样的。”人注重自我的外表,既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一点,经常游走于交际圈的朋友,尤其应当注意落实。因为,人的言谈举止,有时能够决定你事业的大小,功业的成败得失。

  38、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39、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一样的人,应当用不一样的标准。富人帮忙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忙你一元,尽管数额不一样,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40、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研究很久,研究很多次。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研究两次也就能够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一样意季文子如此去做。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4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十分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此刻有机械装置能够打水——你能够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此刻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能够十分容易,并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能够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仅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坚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并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坚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教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教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教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4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齐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我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此刻才明白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4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教师这话,琢磨出这是教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明白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必须的成就,只是没有到达高深的境地。

  4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此刻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教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必须要按照教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之后,"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到达目的。

  45、穷通皆乐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所以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候,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齐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此刻,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是好,依然是在那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那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教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能够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那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所以才会明白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所以产生了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是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明白,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可是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46、仁境之光

  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的时候,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明白,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明白,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我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到达“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是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的去体悟。

  关于如何到达“仁”,孔子也是针对不一样弟子的不一样习气,给予不一样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类似上头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可是,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像不存在呀。

  47、艺通他心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样会是这样呢?教师的琴声里,怎样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样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可是,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之后,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之后,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经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此刻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是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我。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48、为善知度

  以往,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能够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能够移风易俗,能够让人效法,能够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我的兴致。此刻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研究自我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之后,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理解了。孔子明白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我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十分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教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教师那里所学的,可是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我剩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教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我的德义。此刻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立刻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明白解释已经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49、慎言鬼神

  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上头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可是,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齐。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齐,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我弄得更迷乱,是在自我给自我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样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应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应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十分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是会豁然贯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50、善易不卜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能够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明白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孔子的故事14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侯,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在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已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侯,所可依靠的是心……。”

孔子的故事15

  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冉耕,很出色的一个。一次他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女掉到河里就冒着生命危险将女孩给救了起来。后来女孩的父亲为了表示对冉耕的.感谢就给他送了一头牛(就当时而言,这头牛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金贵),冉耕正好也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地收下了。

  后来人们都纷纷指责冉耕说他怎么这么没有风度呢,救了人还收人家东西。冉耕很为难很委屈就去问孔丘怎么办,孔丘对他说,你收得好,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冒着危险帮助别人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

【孔子的故事】相关文章:

孔子的故事03-09

关于孔子的故事03-15

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03-15

孔子的故事(必备)03-09

【合集】孔子的故事03-10

孔子拜师的故事03-25

孔子的故事15篇【优】03-11

孔子的故事(汇编15篇)03-16

孔子的故事15篇(精)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