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夷陵之战刘备不带军师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不带军师的原因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的7月持续到222年8月,主动进攻的蜀汉大军由国主刘备亲率,东吴被动应战,在陆逊的指挥下,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最后扭转战局,大败刘备,让蜀汉元气大伤。
当时刘备以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攻打东吴夺取荆州,遭到了蜀汉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还有谏臣苦劝无效,被刘备训斥下狱,丞相诸葛亮也有劝谏,赵云也附议,意思是说,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窃取国家才是公仇,曹魏是蜀汉和东吴的共同敌人,在公仇未报的情况下,先报私仇,是不合大体的,也不是一个君主应该有的胸怀,但是刘备不听,一心怒气要给结义兄弟报仇,不管蜀汉刚刚立国不久,百姓未安,家国未平,这未他攻打东吴失败埋下了伏笔。
后人推测,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战争动机大家都反对,当时蜀汉有名望的大臣都有异议,刘备不免恼火,把反对的大臣打发到别处去了,赵云在后方督办粮草,张飞是和刘备同仇敌忾的,结果一心想要报仇,加紧操练士兵,让本来颇有怨言的下属,心生恨意,刺杀张飞,投奔到东吴去了,张飞的死又给刘备心里添了把火。刘备无人可选,无人可带,只能带支持自己的将领出征,而军师人选,诸葛亮已表明反对意见,而且他还要驻守成都,事关重大,并不是合适人选,至于法正,却也在出征前逝世,挑无可挑,没有合适的军师随军,而刘备自己不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这也是导致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战简介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局,是三国时期里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通过积极防御,化解敌军先天优势而最终取胜的成功战例,是影响三国时期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场战役的发生动机,是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公元219年,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吕蒙所杀,荆州转归为东吴属地,至此,东吴和蜀汉结仇,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关羽报仇,决定兴兵讨伐东吴。这个攻打东吴的动机,历史上也颇有争议,还有人认为不过是刘备想借替关羽报仇而重新夺取对蜀汉至为重要的荆州。
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汉大军5万,由刘备亲率,东吴孙权指派新秀将领陆逊率军五万迎击,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敌人曹魏虎视眈眈之下,两方交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刘备铁了心要打,孙权只有积极备战迎敌。
在战争的前期,刘备率领的蜀军步步紧逼,已经驻扎到长江西岸,军心振奋,气势正盛,而东吴一方,陆逊通过观察蜀汉大军,认为此时不宜直接迎战,而应该先挫其锐气,等待时机再两军开战,这是陆逊判断精准,后期果不其然,等待蜀汉大军,军心涣散,战备松懈之时,火烧连营四百里,大败蜀军。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流传百世。蜀汉则是重伤元气,战役结束的第二年,刘备便归西了,可叹可叹。
刘备夷陵之战
夷陵这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发生,是蜀汉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三国鼎立的局面成形,平衡之余维持数十年,而经此战役,蜀汉国内元气大伤,次年,刘备就逝世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继位,蜀国的命运开始步入漂摇不定,多灾多难的时期。
刘备作为夷陵之战的发动者,对这场战役的失败要负首要责任,在他不听蜀臣劝谏下,不顾国家大义,以一已私恨,陷国家于战争灾难之中,愤然发动对东吴的攻击,还以一国之主的身份率军亲征,不怕战争失败,自己被俘或者战死的可能性吗真是任性的君主,蜀国的百姓看来也是心碎了。
在战争前期,出师之名不正,不足以正军威,战争开始了,又没有搞清战局,不熟悉地形,驻扎在长江边的崇山峻岭,还把军营在河道边连绵数百公里,蜀军本来是冒着炎暑行军到吴地,结果长途跋涉后,还不能速战速决,军心士气,溃散严重,在吴地驻扎了大半年,也没有和东吴的军队正面接触几次,尽管一再派将领在东吴帐前骂阵挑衅,陆逊就是坚守不出,持续的消耗蜀汉的锐气,打击对方的信心。到最后,蜀汉大军军备松懈,才让陆逊找到火烧连营的机会,让蜀汉大军措手不及,刘备在逃亡中还想继续反击,却不想军队损失惨重,重要的将领都已折损过半,自己能逃回蜀地已是不易,继续在离东吴和蜀汉边界二百里处驻扎,想要整顿反击。
【夷陵之战刘备不带军师的原因是什么】相关文章:
“刘备”的电脑作文08-02
品刘备作文04-29
引发疲劳的原因是什么04-30
刻薄心理是什么原因04-26
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呢04-28
孩子腹痛的原因是什么04-28
导致脱发原因多是什么04-27
孩子磨牙原因是什么04-27
男士脱发的原因是什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