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1
史记中的经典小故事:坎坷的经历
叔孙通,薛县(今山东省南部)人。秦朝的时候,他凭借杰出的文学才能被征为待诏博士。几年以后,陈胜等人揭竿而起,开始了反抗暴秦的战争。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秦二世便召集博士、儒生们,问他们说:“朝廷从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在大泽乡造了反,他们攻下了蕲县,进入了陈地。你们各位对此事如何看待啊?”博士、儒生中有三十余人上前说道:“为人臣子,就要循规蹈矩,不能逆乱,逆乱就是反叛,要被判处死罪而不能得到赦免。希望陛下赶快出兵攻打他们。”秦二世听后发怒,变了脸色。这时,叔孙通上前说道:“以上诸位都说错了。如今,天下一体,朝廷毁掉了郡县的城堡、销熔了各地的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的意图。况且,国家上有明君,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哪里有敢反叛的人?陈胜等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不足挂齿!官吏们正在捉拿他归案,朝廷对此不值得忧虑!”秦二世听后十分地高兴。然后,他又遍问诸位博士、儒生。大家有的认为是反叛,有的认为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御史追究此事,把那些认为是反叛的博士、儒生交给狱吏治罪,因为他们说错了话。而其他认为是盗贼的`人则不予追究。因为叔孙通说的很合他的心意,秦二世还专门赏赐给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
退朝以后,叔孙通回到了宿舍。儒生们责问他说:“先生说话为什么这样的阿谀奉承啊?”叔孙通长出了一口气,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今日,我几乎不能逃脱虎口,差点儿就死在大殿上了,伴君如伴虎啊!”于是,叔孙通逃离了咸阳,回到了老家。当时,薛郡已经投降了楚军,因此,叔孙通跟随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便随从了楚怀王。再后来,项羽将楚怀王封为义帝,迁居到长沙,叔孙通被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汉高祖二年,刘邦率领诸侯的军队攻入了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他。不久,刘邦兵败西退,叔孙通与他一起撤退了。叔孙通先生可谓是长于变通的人,跟随的主子换起来就像走马观灯一样。
《史记》中的故事2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句,似乎在说,贵妃拥有了无数“环迷”,其实不然。《资治通鉴》有注解,“……天下从风而靡。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就是说,杨玉环的偶像价值,体现在“靡”字上,浪费而奢侈,不怎么正面。
前溯八百年,也有一则类似的民歌,歌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史记》)这个“霸”字很抢眼不好听,幸亏太史公在“自序”里有“嘉夫德若斯”的前评,一言蔽之,卫子夫乃是以德行恭谨,而受天下人仰慕;唯其有德,终演绎爱情、家族及身后三大传奇,而成全民偶像也。
刘彻与卫子夫的爱情,长期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与吟咏,其缠绵、其动人、其细节,大多偏离了历史真实,如“卫娘鬓薄金鸾小”,誉其秀发之美而受宠;再如“舞学平阳态,歌翻子夜声”,誉其舞蹈之美而受宠等等。其实卫子夫就是一地位低下的歌手,无异于奴仆,“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子夫为平阳主讴者。”刘彻的大姐平阳公主效仿馆陶长公主故事,为弟弟选良家子。可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刘彻谁也不喜,“独说(悦)子夫”,从此相濡以沫49年,差点儿金婚,在历史上也是少见。
说帝王专情,常识告诉我们,那是开玩笑。
三千宠爱在一身,一见钟情啥的,不过是文学意象而已,漫说杨玉环做不到,卫子夫同样做不到。先是“入宫岁馀,竟不复幸”,被遗忘;后宫裁撤老弱,武帝逐一过筛子,又见到她,“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卫娘焉能不老?青春毕竟是短暂的,女人再美,也经不起时间的打磨,“后色衰,赵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宠,皆蚤卒。后有尹婕妤、钩弋夫人更幸”,应了一句俏皮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卫子夫当然不会那么容易就“死”掉,她有自己的立身处世原则,即不喝醋、不饶舌,做好分内事,为丈夫当好后宫这个家。
说起来蛮有趣,其时尚无《列女传》之类的闺阁读物,卫子夫册皇后时,郎官枚皋专门为她写《戒终赋》,这怕是我国最早的女子励志教材了,被子夫视为宝典,其美好德行或至此出,所以尽管色衰,仍受武帝敬重与信任。“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武帝每次外出,政务家事,全部托付给卫子夫母子,皇后也非常到位,每件事儿都有记录,丈夫回来当面汇报,武帝很满意,有时汇报程序也免了。《资治通鉴》曰:“皇后……虽久无宠,尚被礼遇。”这个“尚”字用得不准确。子夫无宠而被礼遇的.时间,从元朔六年王夫人出现,到征和二年巫蛊案爆发,前后延续32年之久,区区一个“尚”字焉能概括人家老夫老妻之间的那分默契?
那么,德在家如此,德在国又怎样?
和两汉大多数“贵震天下”的后妃所不同的是,子夫从不干政,想方设法地远离政治,“善自防闲,避嫌疑”,这正是她获得包括武帝在内的朝野上下、民间百姓一致尊崇的主要原因。
卫家作为外戚,富贵及权势,不啻空前,且亦绝后。子夫大姐嫁宰相公孙贺,二姐嫁詹事陈掌,与小吏霍仲儒私通,生名将霍去病;哥哥卫长君为侍中,弟弟卫青娶平阳公主,父子五人皆列侯,“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典型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其他支属不说了,从行政到军队,从庙堂到边疆,随处可见卫家外戚的身影。卫子夫如果想弄权,不乏条件,但她没有,为后38年如一日,相夫课子而已,干干净净,毫无污点,全民偶像,盛名不虚!以至后来历代因尊儒而歧视“卑人”之史家,提及卫子夫,集体哑口无言!
第二次巫蛊案发生后,太子被冤枉且无奈的造反,子夫支持儿子,属人伦之许可。汉武帝派人去收皇后玺绶,却无废后诏书;子夫自杀,“盛以小棺,瘗之城南桐柏”,葬礼简陋,追责更马虎,找不到记录;而后四年,未央宫再无新主人。这些均说明在刘彻心中,卫子夫是永远的皇后,无人可以取代。
也正是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做法,卫子夫身后的清誉才能得以常青,宣帝上台后,才能理由充分地为曾祖母恢复荣耀,大张旗鼓改葬,“追谥曰思后”,使子夫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史记》中的故事3
非子封秦
非子是蜚廉的五代孙。当时,蜚廉的另一支后代宗族,即造父一族受到了周王室的宠信,被封在了今山西省境内的赵城。非子一支由于与造父一族的亲缘关系,也蒙恩居住在赵城,姓赵。
非子和他的族人居住在犬丘(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他喜好马匹和其他的牲畜,并且善于畜养、繁殖它们。犬丘人将此事报告给了周孝王,孝王就命令非子到汧水、渭水流域去负责王室的养马事宜。从此,王室的马匹得到了大量繁殖。
大骆是蜚廉的嫡传后代,周孝王想把非子改立为大骆的嫡子,以便日后承袭祖先的爵位。但是,大骆的妻子,即当时申侯的女儿,已经生下了嫡子成。因此,申侯对孝王说:“以前,臣的祖先娶妻子郦山氏并且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将她嫁给了戎胥轩作为妻室,生下了中潏。中潏因为与王室的亲缘关系而来归附,保卫我朝西部边境,该地才得以和睦、安宁。如今,我又将爱女嫁给大骆做妻子,生下了儿子成。我们两家再次建立了婚姻关系,西戎都来归附我朝,因此,周的`王业才能巩固到现在。听说大王您现在打算废除成的嫡子地位,此事关系重大,希望您要慎重考虑。”于是,孝王对臣下们说:“从前,柏翳替虞舜大帝掌管畜牧之事,牲畜就十分的繁盛。因而得到了虞舜的赞赏,虞舜就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一部分赏给柏翳,并封他为侯,还赏赐他嬴的姓氏。如今,柏翳的后人非子也替我繁畜马匹而且成绩优秀,因此,我也将分出土地封非子一族为周朝的附庸之国。”孝王就命人在秦这个地方兴建了城邑,让非子接续嬴氏的庙祀,称之为秦嬴。孝王也没有废除成的嫡子地位,以此来安抚西戎。
《史记》中的故事4
一字千金
子楚继位只有三年便去世了,太子嬴政继位。他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尊称他为“仲父”。当时,秦王嬴政年纪还小,太后亲自主持朝政,实际是吕不韦执掌大权。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发,二人私通。
此时,战国四公子,即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名声远扬,他们礼贤下士、广交宾客,并且借此互相倾轧争斗。吕不韦所在的秦国虽然强大,他的家里虽然富有,家僮甚至多达万人,但是却不如这四人那么有声誉。吕不韦经常感到羞愧,于是,他不惜重金,召来了众多文人学士,优待他们,门下的食客达到了三千多人。
当时,诸侯各国有许多辩才,例如荀卿等人,他们著书立说,使自己的学说主张遍布天下。吕不韦也打算如此,他要求门下的食客们都将自己的见闻记载下来,最后将其汇集,编排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有二十余万字。他认为这些内容包括了天地万物以及古今万事,便为其取名叫《吕氏春秋》。不久,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刊写并张贴在咸阳的'城门上,并且在其上悬挂赏金,邀请各地的游士、宾客,说如果谁可以增减书中的一个字,就可以得到赏金千金。
《吕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古籍,它为后人研究战国末期及其之前的中国各方面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中的故事5
宠信少君
当时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十分有名。他隐瞒自己的年龄和出身经历,经常自称已经七十岁,没有妻子儿女。能驱使鬼物,使人长生不老。他依仗方术遍游诸侯各国。人们听说他的才能后,就不断地赠送财物给他,因此他常常有多余的钱财衣物。别人都因为他不经营产业却很富有,又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所以对他越发相信,争着去为他效力。李少君天生喜好方术,善于利用花言巧语猜中往事。一次,他到武安侯的家里宴饮,在座的.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就谈起从前跟老人的祖父一起在某处游玩射猎。这位老人小时候曾经跟着祖父,还能记得那些地方,满座宾客因此都惊讶不已,对李少君更加敬重。
李少君在见到汉武帝后,因为能够祭灶致福、避谷不食、长生不老而受到汉武帝的敬重。汉武帝就让他主管方术之事。有一次,少君拜见汉武帝,汉武帝有一件古铜器,拿出来问少君。少君说:这件铜器,是齐桓公十年时陈列在柏寝台的物品。过后查验铜器上的铭文,果真是齐桓公时的器物。整个宫中都大为吃惊,以为少君就是神,已经有几百岁了。
《史记》中的故事6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
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史记》中的故事7
两次称王
熊绎的后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时候。当时周王室日渐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也经常互相攻伐,战祸时常发生。熊渠德政爱民,忍爱宽厚,得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带兵四处征战。熊渠说:“我处在蛮夷这样的边远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于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周厉王即位后,由于厉王暴躁狂虐,熊渠担心他来攻打楚国,也就去掉了自己的王号。
楚国国君熊通在位的时候,楚国举兵攻打随国。随国的`国君质问熊通说:“我又没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啊?”楚王说:“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虽然处在蛮夷地区,但我也有军队,所以想要到你们中原来凑凑热闹,请求周王室给我一个尊号。”随国人为了防止受到楚国的侵略,就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认为楚国位于蛮夷之地,坚决不答应,随国人无奈,只能回来向楚国报告。熊通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现在蛮夷部族都顺服楚国,可是周王不对我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于是他便自称武王,和随国人订立盟约后才撤军回国。
公元前690年,周王召见随侯,责备他让楚国君称王。楚武王知道后很生气,认为是随侯背叛了自己,于是便带兵再次攻打随国。但是武王在行军路上就突然得重病死了,楚国只好罢军而回。
武王的儿子熊赀即位后,楚国开始迁都到郢。这时的楚国开始强盛起来,经常欺凌长江、汉水流域的小国,小国都很畏惧楚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楚国也日益强大,准备与中原各国一争高下。
《史记》中的故事8
韩信点兵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请教,凭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的`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史记》中的故事9
齐楚结盟
公元前309年,齐湣王为了瓦解秦楚联盟,就派使者给楚王送了一封信说:“现在秦惠王死了,武王继承了王位,他任用樗里疾、公孙衍,可是楚国还是服从秦国。樗里疾与韩国友好,公孙衍与魏国亲善,如果楚国一定要服侍秦国,韩国、魏国肯定会害怕,到时它们就一定会借这两个人的力量与秦国联合,韩、魏一旦与秦国联合,那么燕国、赵国也会去服侍秦国。到时候四国都与秦国联合,那么楚国就只有当秦国的一个郡县的份儿了。楚王您何不帮助我协力收服韩、魏、燕、赵,然后和他们合纵一起尊崇周王室,以便按兵养民,号令天下呢?到那个时候,天下没有人敢不乐意听从您的,您也就功成名就了。那时,楚王率领诸侯共同攻打秦国,一定能打败它。到时楚王您便可以夺下武关、蜀、汉地区,占有吴国、越国的财富,专享长江、东海的利益,韩国、魏国也会割给您上党,那么楚国将比现在强大百万倍。况且大王您被张仪欺诈,丧失了汉中的`地盘,然后大军又在蓝田受挫,天下人没有不替您心怀愤怒的。今天您竟想先服侍秦国!大王您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楚王正想与秦国联合,见到齐王的书信,犹豫不决,就交给群臣们议论。大家也意见不一。昭雎说:“大王您不如与齐国、韩国深交以抬高樗里疾的权位,这样,您才能得到韩国、齐国的支持要回地盘。秦国在宜阳打败韩国,可是韩国却还服事秦国。到时候秦国攻打三川,赵国攻打上党,楚国攻打黄河外,韩国一定会灭亡。楚国即使再去救助韩国,也不能让韩免遭灾难了,可是为了保全楚国我们又必须援助韩国。齐国之所以信任韩国,就是因为韩公子昧是齐国的国相。韩国已经从秦国夺得了武遂,如果大王再好好亲善它,使它凭借齐国和自己的力量抬高樗里疾的地位,到时樗里疾得到齐国、韩国的支持,他的主人就不敢抛弃他了。所以,如果现在楚国帮助樗里疾,他一定会向秦王说情,把侵占楚国的土地归还给楚国。”怀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与齐、韩两国结盟。
《史记》中的故事10
宽仁施政
刘恒曾经下诏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征求治国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状,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我认为官吏的做法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公元前166年,他又下诏说:我有幸得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以我这样一个既不聪敏又不明智的人治理天下这么久,我深为自愧。从前先王远施恩惠而不求回报,遥祭山川却不为自己祈福,尊敬贤人,抑制自己的亲族,先考虑到老百姓,后想到自己,圣明到了极点。如今我听说掌管祭祀的祠官祈祷时,全都是为我一个人,而不为百姓祝福,我为此而感到非常惭愧。凭着我这样无德之人,却独自享受神灵的降福,而百姓却享受不到,这就加重了我的无德。现在命令祠官祭祀要向神献上敬意,不要为我一个人祈求什么。刘恒以宽仁来治理天下,一心为民,百姓因此也都很爱戴他。
《史记》中的故事11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中的故事12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史记》中的故事13
张仪使楚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攻打齐国,可是楚国和齐国是同盟。秦惠王担心楚国援助齐国,就让张仪去会见楚王。张仪对楚王说:我国君王最喜欢的无过于楚王您,我国君王最憎恨的就是齐王,即使我这样的看门小厮最憎恨的也无过于齐王。可是大王您却与他关系密切,所以我国君王不能侍奉您,这让我也不能为您做看门小厮了。如果楚王能与齐国断交,那么您今天就可以派人跟我去秦国领取秦曾夺取的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这样,您便可以北方削弱齐国,西方对秦有恩德,并增加商於六百里土地的财富,这真可谓一箭三雕。怀王十分高兴,听信了张仪的话,与秦国断绝了关系并将国相的.玉玺赠给了张仪,还每天为他摆开酒宴,对外宣称说:我又得到我的商於了。很多大臣们都前来祝贺,唯独陈轸伤痛不已。怀王就觉得很奇怪,向他询问原因,他回答说:秦国所以看重您君王,那是因为您与齐王友好亲善。这样他就不能顺利地侵犯齐国或楚国,而现在您还未得到商於之地就先与齐断交,这必然会孤立楚国。秦国又如何会看重孤立无援的我国呢如果秦国先交出商於,然后我们再与齐断交,那么秦国的计谋就无效了。如果我们先与齐断交,再去索取商於,那我们一定会受到张仪的欺骗。您如果被张仪欺骗,就会怨恨他。怨恨他,就等于西边多了秦国的忧患,北边断绝了齐国的友好。韩、魏两国的军队一定会趁机而来,到时候我们楚国就会危机四伏了。楚王认为他这是多虑了,没有听从陈轸的意见,仍然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去接受商於之地。
《史记》中的故事14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xx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xx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史记》中的故事15
欺君被杀
李少君死后,有个名为少翁的齐人因可以招引鬼神而受到汉武帝的宠幸。汉武帝有一个十分宠爱的王夫人,不幸早早去世,汉武帝对他非常思念。据说少翁让武帝在帷帐之外等候,他利用方术在夜里使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显现出来。汉武帝隔着帷幕望见了王夫人的身影,一解相思之苦。武帝非常高兴,于是就封少翁为文成,赏赐给他很多物品,以宾客之礼对待他。
文成曾劝汉武帝说:皇上想要跟神交往,但现在宫室、被服等用具都不像神灵所使用的物品,因此神灵才不降临。武帝于是下令制造了画有各种云气的车子,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则,在不同的日子里分别驾着不同颜色的车子以驱赶恶鬼。武帝又在甘泉营建甘泉宫,在宫中建起高台宫室,室内画着天、地和泰一等神,摆上祭祀用具,想借此招来天神。
与武帝相处时间一久,文成的.方术渐渐不灵验了,神仙总也不来。为防止露馅儿,文成就在一块帛上写了一些字,让牛吞到肚里。然后他自己装作不知,说这头牛的肚子里有怪异。把牛杀了观看,果然发现有一块写着文字的帛书,上面的话都很奇怪。但这番把戏并没有蒙过汉武帝,他对此事十分怀疑。恰巧有人认得文成的笔迹,经过审问,果然是文成假造的。汉武帝于是杀了文成,为了给自己遮丑,他下令把这件丑闻隐瞒了起来。
【《史记》中的故事】相关文章:
史记中的故事03-25
【精】史记中的故事15篇03-25
史记中的故事精品[15篇]03-29
史记中的故事15篇(优秀)03-29
史记的作文01-05
成长中必须知道的故事03-27
史记彪哥列传作文08-02
在加法中成长在减法中成熟05-03
应聘中的礼仪05-05
雨幕中作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