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雷锋的故事 推荐度:
- 学习雷锋小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学习的故事
关于学习的故事1
围棋是人与人的竞争,围棋是心与心的交流。围棋是思维与思维的竞赛,围棋是智慧与智慧的交锋。
走进围棋的大门,我豁然看见一个辉煌的世界。
经记不得我用了多长时间,大概也就一、两个月,我第一次打败了我的启蒙老师--钧钧哥哥。今天回想起来,钧钧哥哥的围棋水平可能也就是会用四个子提一个。这个意外早来的胜利,让妈妈很诧异,也让我从里弄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听说新开路中学有个韩老师爱下围棋,我就每天和太阳一起醒来,自己穿过一片阴森森的.坟地,沿着火车道走四、五十分钟的碎石路,赶在韩老师上班之前,可以下一盘围棋。我不记得在那条火车道上来回走了多少趟,我只记得我走的那段铁道有7855根枕木。从家到新开路中学坐公共汽车只要3分钱,妈妈给不起。那一年,我11岁。
我在家里经常和邻居一个叫天天的小朋友下围棋,我们都太入迷了,一个星期三次把蒸锅给烧着了。当时弟弟还小,爷爷有病,爸爸妈妈都上班,我在家负责买菜、做饭。妈妈怎么也不能理解,我们怎么就闻不到那烧焦的糊味呢?在那个时候,一个星期要买3个笼屉、买3次屉布,对妈妈来说,可是不小的经济负担。为了我下围棋,我第一次看见妈妈哭了。
我的第一副围棋,是我自己在一个冲压工厂的门口捡的圆铁片,大小和围棋子差不多,有两个硬币那么厚。我把锋锐的毛刺在水泥地上慢慢磨平,找不到白漆就用黄漆代替,黑子就用铁片的本色代表了,妈妈抹着眼泪给我缝了两个布袋。那副棋沉甸甸的。
就在少年宫的蔡教练把我选进了区少年围棋集训队的那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吴清源先生的《星定式和对局精解》,花了1块零2分钱。当时的新华书店就只有这一本围棋书可以买得到。我捧着围棋书,就象捧着妈妈的希望。
我们在少年宫学棋的孩子,国家每个月给一张5毛钱的公共汽车学生月票,还有2块5毛钱的营养补贴。在那年代,拥有一张公共汽车月票,比今天拥有一辆汽车还要充满自豪感。第一次领到的营养补助;几十块牛奶糖,一盒肉罐头,3两咸肉。交给妈妈的时候,妈妈的脸上泛起掩饰不住的笑意。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5口人,住在一间15平米的小房子里。少年宫围棋集训队的同学们来找我下棋,床上地下就都铺满了棋盘,清脆的落子声,让小屋变成了泉水清澈的峡谷。家里没有了立锥之地,爸爸和爷爷领着弟弟只好躲出去逛街。那个时候,家家的粮食都不够吃,每个人都有定量的粮票,那时的粮票肯定比今天的购物卡都珍贵,请这么多孩子吃一顿饭,不象现在,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妈妈总是高高兴兴地给我们作饭。
关于学习的故事2
——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久久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一直为人称道。
关于学习的故事3
小嘟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但他有一个特点——特怕数学,他一见数学就头痛,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这不,上了小学三年级了,数学却没有一次及格过。爸爸妈妈为此伤透了心,各种方法都用尽了,小嘟嘟的数学却一点也不见有进步。每次老师叫他上黑板做练习或每次的数学这机测验,没少挨同学嘲笑,老师的冷眼。
一次,数学测验的试卷发下来,小嘟嘟又是得个位数,老师冷冷地对他说:“嘟嘟,你下次再是这样考不好,跟不上其它同学,你就去一年级读吧。”嘟嘟一听,楞了,一着急眼泪哗啦啦流了下来,要知道,三年级的大哥哥去和一年级的小弟弟在一起读书,那不羞死人了。小嘟嘟无精打采地背着书包回家,耳边老响起老师今天说的话。晚上连饭也不想吃,爸爸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什么也不敢说,因为嘟嘟知道,要是爸爸妈妈知道了,准是又唉声叹气了,他不想爸爸妈妈这样。
嘟嘟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左思右想,想不出一个好办法,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忽然,一个声音在嘟嘟耳边响起:“嘟嘟,你想不想以后每次做数学题都得一百分啊!”嘟嘟顺着声音看去,见到一只尖嘴巴,眨着小眼睛的,有一条尾巴,全身黑黑的一团东西正在跟他说话。嘟嘟说:“你是谁啊?你有什么办法帮我吗?”那团东西闪着小眼睛说:“我是鼠大王,我有一支笔,只要你对它说:“吱吱吱吱快动笔。”它马上就会帮你算了。说完鼠大王一缕烟就不见了。这时,桌上出现了一支黑黑的、小小的笔,它正在慢慢的变大,一会儿,就变得象平时的笔一样大。嘟嘟拿起笔左看看右看看,没见有什么特别,他拿起笔,按照刚才鼠大王说的那样一试:“咦,神了,真的算得又快又好。”嘟嘟心里乐开了花。
第二天,嘟嘟早早就来到了学校,一改平时垂头丧气的样子,唱着歌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同学都投来了异样的眼光。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课,在平时嘟嘟都希望上课铃迟一点再响,怕看到老师对着自己冷冷的眼光,今天神笔在手,心里希望老师快点来,让自己一展风采。上课铃终于响了,老师也走进了教室……这节课,嘟嘟出尽了风头,只要说出的问题,他都能又快又正确地讲出来,其他同学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老师的脸也笑开了花,小嘟嘟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小嘟嘟自从有了那支笔,更不摸数学书了,但每次的测验、练习做得又快又好,同学们更羡慕他了,老师每次见都他,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线。没学期的`一次全校性数学比赛又到了,如果考得第一名的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市里的比赛。全班同学一同选嘟嘟代表班里去比赛,老师也叫嘟嘟做好比赛的准备。嘟嘟想:这次比赛我准能为班里争光。想着想着,就觉得奖状在眼前飞舞着,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的笑脸也在眼前飞舞着。当其他班选出的同学正在紧张的复习准备时,小嘟嘟正在忙着玩游戏机,小嘟嘟心想:我才没有那么笨呢,有神笔帮我,我一定会拿第一。
好不容易等到考试这天,小嘟嘟一大早就来到了考场外面,昨晚一想到今天可以大展身手,高兴得一夜睡不着,就等着进考场了,入场时间终于到了,小嘟嘟手拿着笔高高兴兴地走进考场时,但守在门口的老师说:“所有的考生都不用带纸和带笔,学校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小嘟嘟一听,傻了眼,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了考场……考试成绩出来了,小嘟嘟得了零分,羞得他差点钻进了地下。同学们都嘲笑他……
“嘟嘟,你怎么趴在桌上睡着了呢?这会着凉的,快醒醒。”妈妈正在叫着嘟嘟呢,嘟嘟揉了揉眼睛,看见妈妈站在身旁,又对嘟嘟说:“收拾好你书,不然明天上学又忘了带什么东西了,快点睡。”说完就出去了。嘟嘟想着刚才做的梦,又翻开了书,认真做起了自己的练习。
关于学习的故事4
1: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2: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3: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4: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关于学习的故事5
抖落身上的“泥沙“
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几个小时过去了,却还一筹莫展。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
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
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感悟: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再试一次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感悟: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于学习的故事6
——一个“众望所归”的落榜生所带来的思考
圣诞节前夕,我接到一个从广东挂来的长途:……我在广州天河区一家电脑公式跑推销,老板很看重我,月薪三千元左右。一个人孤独在外十分想念昔日同窗和恩师,尤其是班主任您,您在《学生手册》上的留言深深地激励了我,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我在记忆中积极搜寻和组合着他的形象,是他——一个最肯捣蛋的学生,一个不肯读书、成绩最差的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一个让科任老师讨厌的学生,一个让我非常残酷地“爱”过的学生(为了促其悔过,我曾罚他扫过地、跑过步、写过检讨,也曾多次勒令他把家长叫来,多次上报学校政教处宣布公告处分,甚至让家长带他回家闭门思过一星期),一个在高考中“众望所归”地落榜的学生。一时间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月薪三千对上号,挂断电话,我陷入了沉思,我强迫自己从他的“坏”中去看出他的“好”来。结果又是一惊:他有胆量,有激情,敢说敢做;他重友情,讲义气,团结守信;他口才好,韧性足,不惧生;他吃得苦,耐得劳,身体素质好。他曾在几千人的拉歌比赛中领唱而毫无惧色,他曾因女同学之邀在大庭广众之中旁若无人地大吼英语歌曲,他曾因捍卫班上一位女生的尊严被校外小青年打得鼻青脸肿,他曾在一节班会课上大谈早恋的不可避免并反问老师是否有过青春期萌动且断言这是人之常情,他能从门卫那儿借到人常借不到的开水,他能从校医室的老大夫那儿看病开药用几句乖话付账,他冬天只穿一件衬衫和一件西服坐在教室最后面还要把门窗打开……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空洞的理论也听过很多,但真正触及我灵魂的是这个电话和由此引发的这番思考。“他”只是个案,但这种反思对我的撞击是致命的,同时又是兴奋的,从中引发了我对于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工作的二点思考。
第一,班主任应善意地解读学生的不良甚至违纪言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张扬个性。“从严治班”“严师出高徒”,传统的管理十分强调“严”字。素质教育下如何理解“严”的内涵呢?时下某些学校某些班主任要求学生自修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能讨论问题,不能发出声响,甚至荒唐到电视教育(每晚7:00-7:30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时间看到有趣的新闻不能发出笑声。从某种意义上去理解这是对“严”的曲解,是简单粗暴地戕灭个性。是学生就会违纪犯错误,有些也许是故意的,但更多的是无意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善意出发学会宽容,更何况有时学生的所谓“不良”行为也许恰恰是其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表现,是至真至善的性情的自然流露。美国心理学家J·D·斯托奇曾告诫中小学教师:“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激和咆哮会是什么样子,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美妙。”(《前瞻与现实的心理虚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也曾说过,青少年时代没有打过架抑或连这种冲动都没有过的人,日后要成为英雄是无法理喻的。事实证明,前文谈到的那个学生有经商的潜质,假如当初我能给他更多一点张扬个性的空间,也许他会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班主任应慎重地、充满爱心地给学生写评语,多激励、多挖掘闪光点。评语是一种很庄重的对学生的评价,每一位班主任都不会忘记学生在阅读评语时的那种兴奋或消沉的情景。评语是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行为习惯、个性特长的概括和总结,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有力杠杆。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讲,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启蒙阶段,还不能准确地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他们评判是非、好坏的标准,大都以“老师说的”为准。他们特别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但是,长期以来,千人一面的评语对学生的成长难以起到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常常给学生一种压抑。尤其是那些“学习太差”、“不守纪律”、“作业不认真”这类的训斥语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形成了学生厌恶和惧怕老师评语的心理。笔者是有过这方面教育失败的体会的,很多时候我是非常认真客观地给学生下评语,但效果差强人意。现在想来问题就出在“客观”二字上,应该感情一点,委婉一点,寓理于情,寓批评于亲切的勉励之中,不要写成公文式的,尽量采用第二人称写得诗化一点并富有散文气息,也许这样更能鼓动和激励学生。波兰音乐家肖邦曾一度非常消沉,对钢琴几乎丧失信心,是他的老师李斯特写在其废弃的音乐谱边的一句评语震撼了他:“你有象苔蒂尔姆(一只机敏的猎犬)的嗅觉一般灵敏的乐感,假如你又有了宽广的胸怀和足够的耐心,上帝会把最动人的弦律萦绕在你的指尖!”(剑桥大学教授玛丽·罗克著《永恒的记忆》)写得多好啊,假如李斯特直言其缺乏耐心和心胸狭窄,结果会是怎样呢?我依稀记得当年写下的那句评语:“认定目标,留下背影,是最年青的造型。”想不到会成为他人生的座右铭!
关于学习的故事7
——点滴成就事业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他由于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看来,杰克·伦敦有些笨,但是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不经过笨工夫就可以学到的呢。
关于学习的故事8
董遇,字季直,陕西弘农人。为人性情质朴,不善言谈,从小喜欢读书,好学不倦。汉末经董卓之乱,关中残破,董遇和哥哥季中离开故乡,到外地去避乱,依靠打柴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每次外出,董遇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他的哥哥在一旁讥笑他说:“你一个打柴的还想读书做大官吗?”但是董遇并不因此而气馁,还是坚持学习下去,从不浪费时间。
董遇对于先秦诸子中的《老子》一书,很有研究,他曾为《老子》这部书作过训注;又善治《春秋左氏传》,著 有《朱墨别异》。 当时魏国的.许多读书人,都闻名前来向他求教。但是董遇却从来不肯轻易做人家的老师,也不立刻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他常常向来学的人说:“请你先把原书读一百遍,然后再揣摩揣摩看!”人们有些莫明其妙,董遇便向他们解释说:“一个好学的人如果真能把原书读上一百遍,那就一定会明白书中的奥妙了。”来学的人说:“您的话虽然有道理,可是我们哪里有这么多的时间呢!”董遇说:“学习的时间多得很,只要自己肯抓紧,还发愁没有功夫吗?一年中有‘三余’,利用‘三余’学习,不是很好吗?”大家问他什么叫“三余”?他回答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大家听了,认为很对,都高兴地辞去了。
董遇由于能够从年轻时就刻苦自学,又善于利用时间进行钻研和独立思考,路于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
关于学习的故事9
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师,他们都很忙,但他们对我的学习习惯却很重视。
记得我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制定很多学习上的要求。比如:放学后要先做作业后玩;比如:放学后的笔头作业,都要在爸爸办公室认真完成,做好了才可以回家;又比如说每天要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当时,我刚进入一年级,很多方面我都觉得很困难,因为幼儿园是很轻松的,没有什么笔头作业,放学之后就可以玩了。但爸爸要我先做作业后玩,一开始,我管不住自己。放学之后,我总东摸摸西摸摸,然后才想到做作业。爸爸了解这个情况后,每天在他们学校的校门口等我,和我一起回到办公室,坐在我的身旁,他做自己的事情,让我认真做笔头作业,一旦发现我,东摸摸西摸摸,就会停下来用眼睛看着我。看到爸爸看我,我就明白自己又没有好好做作业,马上就停下了手里的小动作,开始认真写作业。就这样,爸爸陪了我两个多礼拜,我终于养成了,先做作业后玩的习惯。为了培养我每天能看课外书的习惯,爸爸在星期六,礼拜天带我到书店里面,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无论多贵,爸爸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每天在晚上8点,他和我一起坐在书桌前认真看书,有时我看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问他。他还和我一起谈论书本里的.人和故事,问我一些有趣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又不断的看书,找答案。慢慢的慢慢的我就喜欢上了看书。现在,无论学习有多么的忙,八点,我都会准时看书,而且不用爸爸的陪伴。
我发现我养成了这些习惯之后,不仅学习上更轻松了,还能了解到好多的课外知识。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学习的故事10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4、随月读书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关于学习的故事11
囊萤映雪
车胤年轻时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亮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珍惜时间。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
关于学习的故事12
我出生在边疆雪城,从儿时到高中毕业,没出过远门,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很好奇。高中毕业那年?我以略高本科录取线的分数,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高校,正当因为要出去读大学而兴奋的时候,爸爸却突然宣布儿子,我希望你能去尝试留学生活。去哪儿?俄罗斯。
就这么简单,从没有离开过家门的我,一下子就跨出了国门,走到那么远的俄罗斯去。
因为我没有一点语言基础,所以,我先要进行预科学习。我永远记得预科开学第一天的情况。我们的语言老师是个很慈祥的俄罗斯人。她首先要求我们每个人起了一个俄国名字,我决定自己的名字叫伊万。学俄语可真是我这一生经历过的最艰苦的阶段。刚开始,真是什么都听不懂,但是我们的俄语老师,每天非常耐心、细致地一一教授我们班的每个人,而她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与我们每个人进行对话练习。她是莫斯科大学俄语系的高才生,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她与我们从来不用英语交流,她说,这样做才能迫使我们尽快学会俄语。
我们俄语老师起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让我们听起来好像近于天方夜谭。她不断地在我们耳边重复:我希望你们3个月后就能听懂俄语,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6个月后,我希望你们就能用俄语自如地打电话。我们当时总是觉得她的计划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而且我们这些没有任何俄语基础的孩子们可能会让她失望。可是,我们谁也不愿意让老师的`愿望破灭。
大家开始拼命地学习,好像要和时间进行一场决赛。在那3个月的语言学习期间,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晚上都认真学习语言到凌晨1时。在时间的推移下,我们也明显体会到自己俄语水平长进的事实,我们语言老师的脸上几乎每天都洋溢着美丽的笑。经过一年的艰苦的俄语预科学习后,我们全班都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了预科考试,语言成绩合格了,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正式进入了大学,开始攻读自己选择好的专业。
其实,后来我总是想自己的俄语水平为什么能进步那么快呢?我想能使我顺利通过语言关,除了语言老师的督促与授课方式好外,周围环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那时,住在我隔壁的是一对夫妻和一个宝宝喀秋莎。这对夫妻都是大学五年级的学生。在俄罗斯,大学学生是可以结婚的,并且学校也会提供给大学生夫妻单独的房间。
因为住得近,我和他们一家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平日里,我喜欢到他们那里聊天,节假日他们经常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共度晚餐,他们总是鼓励我慢慢用俄语和他们交流,就这样,我的俄语越讲越流利。
留学经验?没有语言基础就得上一年预科。
想到俄罗斯读本科的人,如果你有俄语基础的话,可以到俄罗斯参加一种俄语一级水平测试考试,这个考试的作用就相当于去英国、澳大利亚读书要考雅思,去美国考托福一样。如果通过了语言水平考试,你就可以顺利进入俄罗斯的大学学习。如果你没有俄语基础,录取你的大学一般都会安排学一年的预科,通常,大学的预科班为保证语言学习的效率,都安排5到8个人一起上课。如果到俄罗斯是读硕士学位,有些课程用英语授课,没有俄语语言基础,你也是照样可以申请的。
俄罗斯风味早餐:羊膻味扑鼻而来。
那是一个秋天的日子,我告别了家人,开始踏上了自己的留学征程,去到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国度,开始了我新的学生生活,与我同行的一共37名中国学生。
那天,我们先是乘坐火车,从中国境内的绥芬河一直坐到了一个叫格城的小镇,据说这里是前苏联和中国的交界。也许是学校代表事先已经通知边防局的缘故,我们37人都非常顺利地通过了海关。
为了留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海外的留学生活,轻松的学习该国的语言,希望以上的介绍对留学生有所帮助。
关于学习的故事13
——厚积才能薄发
汉代的王充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在非常清贫的情况下开始治学的。他的家里很穷,没有钱来买书,于是,他就到洛阳的书店里去读书。读完一本就背一本书,看完一个店里的书就到另一个店里去。他读的书非常多,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 13000 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书,他几乎都一一读过。因此,在他的脑海里了丰富的知识。王充从 34 岁开始写《论衡》。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地著作,他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应酬活动。在他的卧室的窗台书架上,到处放着刀笔和竹木简,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及时地记录下来,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坚持这么做。因此,他为《论衡》这部书不少的素材,使得这部巨著得以顺利完成。
关于积累学习名人故事七:果戈里的笔记簿
——创作的成功离不开材料的大量
俄国著名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广泛观察过后悉心记录的笔记簿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
这位作家的一个习惯就是身边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除了眼见的各种景物外,还有耳闻的各种有意义的话语。在这些记录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有,既有多种动植物的名字和它们展示给作家并拨动他心弦的特别之处,也有挂在捕鱼狩猎者口头的俗语和朴实的但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还记录下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情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果戈里的`写作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经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心爱的笔记簿称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关于学习的故事14
在这个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升温的今天,你如果不学习、不充电,那么很快你就会落伍,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现代人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充电。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工商业界。个人更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否则便难以生存下去。一个有干劲的人,时不时地充充电,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常常强调干劲及学习的重要性。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并非每一位都充满干劲,都勤奋好学。例如,宰予虽然有一副绝好的口才,但却怠于学习。对于宰予,连孔子也不禁摇头叹道:“朽木不可雕也。”再多的责骂,这种人也是难改其性,可以说这种人是不可救药之徒,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在加盟好品牌的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干劲以外,还需要有另一种观念,即学习充电的观念,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最好的启示。然而书本的知识只是基础,必须再以自己的理解力将其消化吸收才行,社会是更大的一本书,需要经常不断地去翻阅。须知,在现代社会中,不充电就会很快没电。
现代生活的变化迅速,节奏加快,要求我们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你也应该记住:一步也不放松的人,是最难胜过的劲敌。我们常会有“那个人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之类的话,意思是说,他现在虽然并不怎么样,但日后总会成功的。
同样站在新的场所工作,有人能立刻得到要领而灵巧地掌握,这实在是很难得。但这种人往往在中途就干不下去,甚至退步变坏。与此相反,起先摸不清情况而不顺畅的人,经多方请教前辈或上司,同时自己也认真用功并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大致都会获得很大的成果。人都是由许多人的帮助与指导才逐渐成长的。比如双亲、师长、朋友等的指导,在适当的时机恰当地施予,才能完成一个人的正常成长。
可是,更重要的是对这种帮助与教导要自动去学习吸收。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社会就失去进修的心,这种人以后是不会再有什么进步的。反之,学生时代即使不显眼,但步人社会后仍然勤勉踏实地自觉学习应学的事,往往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能继续保持那种态度的人是只有进步、没有停顿的。他自己如何创业一定能一步一步随着岁月踏实地发展,经过一年就养成一年的实力,经过两年就养成两年的实力。进而10年、20年、30年,各养成与其时间相称的实力。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器晚成”c工作每天都有新情况、新挑战,你每天都要面对新事物,学习与生活相伴,生活就是学习。
对一份工作,许多人干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了,想换一份工作,而换一份工作就得有条件、有实力,实力来自自身。现代社会的机会很多,你只要天天学习,你就天天有进步,就会天天有机会,你的生活就会富有生机。
假如你不想跳槽,想把现在的工作当作一生的工作,那应以何种态度应付呢?如果因为目前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优哉游哉地过安逸日子,那么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维持很久了。失败的日子一定不远了。
与此相反,能将这份工作当作一生的工作而埋头苦于,不断进修、不断创造新的东西,始终能“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进步一定是无止境的。这种人就能日B以清新愉快的心,有效地做自己的工作。这样自然就有希望,不至于失去理想,当然也不觉得疲倦了。
而这种人对自己的工作会有一股拿生命做赌主的热忱,他把自己的使命刻在心里,为了使命,甚至愿意舍命去完成。
关于学习的故事15
——要从点滴开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学习的故事】相关文章:
家风的故事01-29
感人的故事01-30
我家的故事01-28
成长的故事03-29
守株待兔的故事04-26
居安思危的故事05-07
投鼠忌器的故事05-07
夏天的故事12-14
刺猬的故事12-16
推敲的故事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