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经济学 推荐度:
- 行为经济学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行为经济学_
行为经济学_1
法务会计师
如果你内心住着福尔摩斯,又有经济学学位,那你可以试试看去当一名法务会计,从财务记录中挖掘异常和行为不当的证据。
你的雇主可能是警方,也可能是侦探,还可能是银行。
你也有可能会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作证。
统计学家
“计算”只能说是统计学家工作的皮毛。
统计学家真正的工作内容是搜集、整合、分析并解读数据。
有的数据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例如,统计学家经常会制定有效的计划来收集数据,如学生成绩。
然后分析结果,为政府机构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建议,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数据分析师
数据分析师和统计学家非常相似,要求拥有组织管理天赋和结果跟踪能力。
数据分析师可能供职于高等教育、商业智能、金融、营销或销售等领域。
他们通常需要与互补领域的专家团队合作,因此强大的沟通能力在这一经济学领域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需要学习经济学各个方面。
他们从各种理论观点出发研究数据,梳理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如税收、薪资、利率和国际发展;运用先进的软件预测资源或财务的波动期和稳定期;借助经济学原理解释一些看似与经济毫无关联的问题。
喜欢心理学的人可能会有兴趣当一名行为经济学家。
投资分析师
投资分析师会观察股市发展趋势和价值。
他们为银行、风投资本家乃至整个政府机构提供投资价值及投资潜力的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投资分析师为交易人、基金经理、股票经纪人提供咨询服务,给出买卖建议,确保客户有一个全面的投资组合。
他们可能供职于银行、非营利性组织或养老基金,也可能为个别富人服务。
本文仅列了经济学的几个就业方向。
实际上,经济学家的技能无论是对政府部门还是私营企业都很有用,所以经济相关人才属于急需人才。
因此,对爱好数学、注重细节的学生来说,经济学是一门用途广、实用性强的专业。
行为经济学_2
一、研究背景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保险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保险越来越成为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随着机动车的普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车险已经成为车主的“日用品”。对于车主来说,保险事故发生后,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取补偿,以弥补财产损失或人伤费用支出等。通过观察发现,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并不是都会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部分情形下,被保险人会自行承担损失,而不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索赔与否,显然对保险公司、被保险人、保险机制设计、社会外溢效应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逐渐应用的各种决策分析的研究中。保险索赔决策作为决策行为的一种,也可以应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但保险索赔决策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决策行为,研究框架及结论与行为经济学的一般框架和结论存在区别。而目前,无论是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保险索赔决策研究,还是基于其他角度的保险索赔决策研究,鲜有文献论及。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以车险为例,分析保险索赔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保险索赔决策的行为经济学框架,并根据商业车险改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深化保险索赔决策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借鉴。
二、保险索赔决策的行为经济学框架
(一)行为经济学简述与规范性理论认为理性人应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事并以此构建严谨的模型、公理化的论述不同,行为经济学是一种实证性理论(描述性理论),它关注人的真实行为,并基于实际观察建立模型。行为经济学理论包括前景理论、框架理论、心理账户理论等组成部分,描述了人类行为的不同方面。由于行为经济学主要描述风险条件下的决策问题,因此不但要关注财富的多少,而且要关注其概率,也就是“前景”。前景是一组以财富水平表示的结果,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p,w1,w2),其中p 为第一种财富水平的概率。例如,某同学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领取100 美元,记为前景P1(1,100 美元,0 美元),为确定性情景;一个是参与抽奖,1%的概率中奖10000 美元,99%的概率一无所有,记为前景P2(0.01,10000 美元,0 美元),为不确定性前景。选择前景1 还是选择前景2 便构成决策,行为经济学便是描述决策者何以更倾向于某种前景。
(二)车险索赔决策分析车辆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被保险人根据损失金额的大小,决定是否报案提出索赔;或者报案后,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进行核查,确定保险责任及赔付金额,被保险人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放弃索赔。车险一般采用无赔款优待(NCD)制度(也称奖惩机制,即BONUS-MALUS SYSTEM),即如果保险未出险或无保险索赔,第二年保费下浮(奖励),如果出现保险索赔,第二年保险不下浮或者上浮(惩罚)。为便于后续分析,我们定义损失为LOSS(负数),赔付金额为PAID(正数),奖励为BONUS(正数),即惩罚为MALUS(负数),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年保费浮动金额(奖惩金额)即BONUS、MALUS是不确定的。
(三)车险索赔决策行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
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以及前述保险索赔决策的分析,我们定义保险索赔决策的前景为P(W),其中W 为一组对应着不同概率的财富水平
1. 被保险人可能会将LOSS、PAID、BONUS、MALUS 放到一个心理账户进行索赔决策,即以没有出险没有发生损失作为决策基准,则决策描述如下:
索赔:P1(LOSS+PAID+MALUS);
弃赔:P2(LOSS+0+BONUS)。
2. 如果被保险人不将损失纳入心理账户进行索赔决策,则决策描述如下:
索赔:P3(PAID+MALUS);
弃赔:P4(0+BONUS)。
上述两个情形虽然客观实质相同,但描述框架不同,被保险人的主观决策会有所差异。我们基于第二种描述进行后续分析。
(四)基于商业车险改革的实证分析
20xx 年6 月,新一轮商业车险改革启动,一个重要变化是NCD 制度的.优化。改革前,由于受费率七折限制影响,NCD 对下年费率的影响很弱,可以认为实际上并没有有效的NCD 制度。改革后,NCD 系数成为费率浮动的基准,且扩大了费率自主浮动空间,可以认为改革是“引入了”有效的NCD 制度。下面对改革前、改革后的保险索赔决策分别描述如下:
1)改革前:不存在有效的NCD 制度,决策描述如下:
索赔:P5(PAID);
弃赔:P6(0)。
可以看出,改革前,索赔决策为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索赔的前景是获得PAID>0,放弃索赔的前景为0。此情形下,不考虑时间成本等因素,只要赔付金额大于0,被保险人便愿意进行索赔。
2)改革后:存在有效的NCD 制度,且以放弃索赔为基准,决策描述如下:
索赔:P7(PAID+MALUS-BONUS);
弃赔:P8(0)。
可以看出,改革后,PAID+MALUS-BONUS 大于0,被保险人才愿意进行索赔,即当PAID 小于BONUS-MALUS 时,决策者更倾向于放弃索赔。可以预见,商车改革后,小额索赔会变少,即出险率(索赔次数/已赚车年数)会下降。从商车改革后的行业数据来看,试点初期,车辆出险率从55%降至35%,证明了前述分析的正确性。
三结论
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保险索赔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保险索赔决策的行为经济学框架,并以此对商业车险改革NCD 制度优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框架的合理性。本文仅是对保险索赔决策的初步分析,保险索赔决策特别是风险条件下的索赔决策的实证检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行为经济学_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市场失灵”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其中最为突出也最为人们垢病的现象就是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价格是市场的基本信号,对资源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价格垄断行为会导致各种资源配置扭曲,对经济发展危害难以估量,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价格垄断问题,国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国务院发改委制定并公布了《反价格垄断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坚决依法打击各种价格垄断行为。虽然政府反价格垄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业价格垄断行为却频频出现,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和隐蔽,使反价格垄断的调查取证更加困难。
一、当前价格垄断问题的行为表现
国家发改委20xx年2月颁布的《反价格垄断规定》中第三条明确指出价格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价格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使用价格手段,排除、限制竞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在价格方面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然而这一规定显然是笼统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垄断行为的表现纷繁复杂,下面列举几类当前突出的价格垄断行为表现形式。
(一)企业价格联盟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性,因此,在市场中企业总有协调生产和定格行为的动机,通过合谋限制产出和提高市场价格,最终增加自身的利润和共同的利润。公开协调定价和产出行为的企业联盟被称为卡特尔,包括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卡特尔实际上构成了垄断,成员企业分享垄断利润。这种价格联盟行为实际上造成价格垄断,掠夺了消费者的利益。20xx年,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知名日化企业集体对日化产品涨价,这四家企业占据全国日化产品八成以上份额,虽然没有公开的价格垄断协议,但它们利用市场的优势地位,集体涨价行为仍然属于价格协同行为,涉嫌价格联盟。
(二)价格歧视行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无法制定自己的价格策略,是市场价格接受者。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是难以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往往是常态,这就给企业实施自身的价格策略以“可乘之机”。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采用非统一定价,价格歧视是企业常常采用的手段。所谓价格歧视就是企业利用其市场势力来最大化利润的非统一定价策略。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常见的非统一定价形式是三级价格歧视,即企业对购买不同数量同一产品的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当前在服务业领域价格歧视现象非常普遍,例如餐饮、娱乐、医疗、服装等领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购买不同数量的产品或服务价格相差甚远。无论何种价格歧视最终都是掠夺了消费者剩余,使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因此,政府对价格歧视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处理价格歧视的典型案例就是20xx年4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所接到的举报,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公司互联网专线接入价格情况进行了反垄断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利用自身具备的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价格歧视。这一反垄断调查在社会上引到了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中间品价格垄断行为
当前,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不仅表现在消费终端,在企业生产的中间品市场也逐渐出现价格垄断行为。这类中间品厂商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市场支配地位,它们为谋取超额利润,往往对下游厂商实施价格垄断行为,最终导致终端消费品价格扭曲。这种价格垄断行为不仅造成中间品市场价格扭曲,资源配置失效,而且对整个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也极为不利。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这类价格垄断行为。例如:20xx年11月,国家发改委通过调查认定山东潍坊顺通医药有限公司和潍坊市华新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曾因非法控制复方利血平原料药、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导致相关制药企业停产。被国家发改委分别处以687. 7万元及15. 26万元罚单,被认为是我国自20xx年《反垄断法》出台后的“首起垄断重罚案”。同样,20xx年,国家发改委针对豪车进行反垄断调查,一个主要的证据就是豪车“零整比”过高,反映了豪车生产企业通过控制零部件等中间品实施价格垄断行为。
(四)排他性协议行为
在现实经济的价格垄断行为中,除了直接与价格相关的行为外,还有一类行为虽然不直接与价格有关,但它排除、限制竞争,间接对价格施加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排他性协议行为。排他性协议常常在买卖双方之间约定特殊条款,从而排除或限制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获取同等待遇,使自身取得优势地位,从而创建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有利于实施自己的价格策略。近年来,这种排他性协议行为在销售渠道争夺上越来越显现,例如:20xx年7月,工信部公布《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规定今后运营商不得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也不能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手机卡等;20xx年,康师傅、统一两企业为争夺终端销售渠道,对销售商进行补贴,采取排他性协议,这些都属于排他性协议行为。
(五)平台价格垄断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种平台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企业可分为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实体平台诸如大型商场、超市等;虚拟平台诸如各种B2B,B2C的电子商务网站、团购网站、支付平台等。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平台企业发展迅猛,然而面对双边市场,很多平台企业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实施价格垄断行为,获取垄断利润,从而使平台企业的双边市场客户“苦不堪言”。这种平台价格垄断行为虽然能为平台企业带来暂时的超额利润,但对平台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使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这一平台价格垄断行为予以高度重视,也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行为约束。例如:20xx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发布公告,大幅提高技术服务年费和商铺的违约保证金,引起中小卖家不满,淘宝商城受到数千自称“中小卖家”的网民集体攻击,商务部就曾表示“淘宝事件”源于我国网络管理的法律基础薄弱,网络零售领域法律缺失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另外,大型商场和超市的“进场费”在国内零售业己是人人皆知的“潜规则”,一些大型零售商凭借市场优势地位,对中小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条码费、陈列费、节庆费、返点等数十项费用,这些费用大多不写入合同,随意性极强,商务部等部门在治理这一乱收费现象时也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而受到诸多阻碍。
二、价格垄断行为产生一般解释及其缺陷
价格垄断问题一直与市场经济发展“如影随行”,传统经济学对于价格垄断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作出了多种解释。
(一)“市场失灵”论及其缺陷
在传统经济学看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现实中市场也常常“失灵”,导致市场均衡状态偏离帕累托最优配置,而这就为企业价格垄断行为埋下了“伏笔”。从市场失灵角度来看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只是价格接受者,而无法影响价格。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种种约束条件,使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技术、规模经济等原因,企业要进入一个市场必须支付一定成本,特别是要支付一定的己进入企业不需支付的成本,从而形成了进入壁垒,产生垄断,给垄断企业实施价格垄断行为以“契机”。第二,不完全信息。自由竞争理论假定市场活动的主体拥有市场全部充分的信息,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往往无法完全掌握市场全部信息,而企业往往拥有产品(包括服务)生产的全部信息,从而拥有更多信息主动权,为企业实施价格垄断行为创造了条件。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有效需求增长、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因而大大超过自然价格时,运用其资本以供应这种市场的人常常小心翼翼地对这种变化保守秘密。”可见“市场失灵”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是企业实施价格垄断行为,获取垄断利润的原因。
“市场失灵”论解释了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阐明了市场功能性的失灵为价格垄断行为提供了条件,但这更多是从企业外部角度考虑,因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市场失灵无法解释在某些充分竞争的领域,诸如电子产品以及日用商品等行业,企业依然企图通过价格联盟,谋求价格垄断;另外,市场失灵也没能解释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究竟是企业主动行为还是受外部环境诱使所为,以及为何企业面对市场失灵没有自我约束行为。
(二)“利润最大化”假说及其缺陷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的另一种解释。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生产函数的集合,是一个生产计划集,企业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说,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会采取以下行为:第一,尽可能降低成本。企业会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努力使自己的平均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并使企业产量扩大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获取租金;第二,谋取垄断地位。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总是有谋取垄断地位的动机,因为垄断者可以自己设定价格而不需要担心竞争对手会压低价格,垄断者可以设定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从而获取更多的生产者剩余,获得垄断利润。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垄断者通过使市场经常存量不足,通过绝不使有效需求得到充分供给,就可以将其商品大大超出自然价格出售,使自己得到的报酬(不论为工资或利润)大大超出其自然率。 “利润最大化”假说阐明了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属性,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利润最大化”假说把企业只是作为一个“黑箱”,没有把企业看成一个组织,也没有关注外部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因此,“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它的行为就并非仅仅是生产函数的集合,企业的交易成本被“利润最大化”假说掩盖,而企业大量交易成本的存在对价格影响不容忽视;再者,“利润最大化”假说也没能回答企业追求利润行为对外部环境有何影响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价格行为又有何影响。
(三)“市场结构”论及其缺陷
面对“市场失灵”论和“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于企业价格垄断行为解释共同的缺陷—忽视企业内部行为的考察。有一种“市场结构”论试图从“结构一行为一绩效”( SCP)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行为。在SCP范式中,一个产业的绩效—为消费者提供利益的成功程度—取决于卖者和买者的行动或行为,而这些行动又取决于市场结构(卡尔顿,佩罗夫,20xx) o“市场结构”论认为:第一,企业的价格行为与市场结构紧密相关,并最终影响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在制定自身价格策略时不仅会考虑外部市场结构以及产业集中度的状况,还会考虑自身成本收益问题;第二,绩效也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企业产品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定价关系,最终取决于市场结构;这就说明了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企业越有机会实施价格垄断行为,两者往往是正相关的。
SCP范式对于分析价格垄断行为把企业内部决策与外部环境以及绩效相联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市场结构”论也存在明显缺陷:SCP研究者始终无法说清结构与价格之间的系统关系;另外,产业集中度本身就是由产业的诸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它不是一个可以完全解释定价和其他行为的产业特征。
三、价格垄断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前文所述的几种价格垄断行为的一般解释,各有侧重,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解释都存在缺陷,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中价格垄断行为层出不穷的'现象。现实中,企业价格垄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价格垄断问题趋向于用理性的、稳定的、简单的数理式的解释,但往往难有功效;行为经济学理论关注人类的心理动机和行为人在特定环境下心理调整过程,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分析。
(一)预期理论
传统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行为具有稳定一致的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背离理性,尤其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更是非理性行为凸显。在企业产品定价行为上,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通过成本收益等分析方法很容易决策,而实际上却大大忽略了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预期,而这预期反过来会大大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产生非理性定价。Kahne-man和Tverskey (1979)提出的“预期理论”认为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追求风险”的。这里就隐含了一个问题,所谓的“获得”和“损失”都是有一个参照点的,不同的参照点所产生的“获得”或“损失”的心理感受是大相径庭的。在价格垄断问题上,企业往往选择的参照点是政府反垄断的惩罚以及惩罚的概率大小,从而决定企业是否会采取冒险行为。假设企业有A.B两种定价策略:A策略采取垄断价格,可以盈利300万,但有50%的可能被政府反垄断惩罚100万;;B策略采取竞争价格,50%的可能盈利200万,50%的可能盈利100万,因此这时就要看企业的盈利目标定位,假设企业盈利目标是200万,那么A策略即使被反垄断惩罚也要完成盈利目标,而B策略可能刚好完成,也可能完不成目标,按照“预期理论”观点这时企业会“追求风险”选择A策略;而如果企业目标为100万,则A,B策略都能达到目标,这时企业会“风险规避”选择B策略。按照企业逐利的本质属性,企业一般会把盈利目标就高不就低,因此采取垄断价格成为企业的冒险行为,但也是企业在主客观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二)心理账户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钱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说不论取得方式,同等的钱是同价值的,没有任何区别。然而,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不同的钱有着不同的“心理账户”,也就是说不同的钱是不可替代的。企业之所以积极谋求价格垄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有其自己的“心理账户”,企业作为行为人对于不同的企业收入并非同等看待。企业对待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在心理上是有区别的,是分别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的。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正常利润视为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并且计入企业的成本中;而经济利润则为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实就是指追求最大的经济利润,而在实际企业经营中,即使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企业仍然可以获得全部的正常利润,但企业是不会仅仅满足于获得正常利润,因为正常利润只是企业家的机会成本而己,这时“心理账户”问题就出现了。企业会把不同的利润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去,对于正常利润企业家会认为这是因其才能报酬所得,而对这一账户企业家会认为是“辛苦所得”,并非经营企业的最终目的,即使获得了正常利润企业也不会再有扩大生产的动力。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建立任何一种新的制造业、任何一种新的商业部门或任何一种新的农业措施总是一种投机,设计人期望从而获得特别利润。”而这特别利润正是企业另一个,“心理账户”——经济利润,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终会体现在价格上。亚当·斯密(1776)指出,资本的利润随用它来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变化而变化。通过价格垄断有利于获取超额利润,而对超额利润这一“意外之财”,企业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反过来又会扩大生产,维持市场的支配地位。可见,“心理账户”理论有力地解释了企业总是谋取价格垄断行为的心理动机。
(三)自我约束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效用理论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不会改变的。然而现实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的偏好往往随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就产生了“自我约束问题”。行为经济学认为“自我约束问题”普遍存在,那么如何使当事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也存在一个“自我约束问题”,企业明知道价格垄断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但是受自我约束的局限,企业却总有谋求价格垄断的冲动。Rabin (20xx)根据对“自我约束问题”意识程度的不同,分为成熟型、幼稚型和偏幼稚型。这三种类型都会导致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的出现。第一,成熟型企业充分意识到存在“自我约束问题”,并且倾向于准确地预测将来的行为。当企业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企业会认为自己是价格制定者,并认为垄断价格可以为其获取超额利润,并利用这种优势地位构筑进入壁垒。当前许多自然垄断行业以及大型企业采取各种价格垄断行为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幼稚型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自我约束问题”,因而会错误预测自己将来的行为。这类企业认为垄断价格在市场竞争中终究会回归竞争价格并等于其产品边际成本,从而产生拖延行为,企业最终仍然是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垄断价格。当前企业价格联盟、排他性协议等价格垄断行为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第三,偏幼稚型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自我约束问题”,但低估了其造成的影响。这类企业虽然认识到价格垄断违背市场规则,但认为其行为对市场影响甚微,因而忽视“自我约束”。当前许多企业采取平台垄断行为、中间品价格垄断行为就属于这一类型。可见“自我约束问题”有效地解释了价格垄断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行为
传统经济学以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认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可以天然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然而科斯认为,以完全理性为假设的新古典经济学是“黑板经济学”,随后新制度经济学家以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为前提,分析企业价格、谈判、契约以及合同执行等问题。从而打破企业“黑箱”,更加微观地观察企业一系列行为。Kreps(1990)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中(谈判各方具有私人信息),无效率的结果就会出现。企业价格垄断行为对于市场来说就是一种无效率,而产生价格垄断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易产生“道德风险”。由于买者对产品的信息相对于卖者总是处于劣势,这就为卖者实施价格垄断行为创造了条件,卖者会声称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以及限制产量等行为以提高价格;第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易产生“不可验证性”问题。同行业的企业间对彼此生产状况是了解的,相互间看似没有什么私人信息可以隐藏,但是这些信息只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当一方产生价格垄断行为,由于相关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或者验证的费用高昂,另一方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这就导致企业间往往存在价格垄断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企业与政府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发生“逆向选择”问题。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对企业的生产、组织以及销售等信息往往无法完全掌握,监管疲软。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认为即使实施价格垄断行为,政府也会难以知晓,即使知晓调查取证的费用也是高昂的,因此遵纪守法就成为企业的次优选择,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企业纷纷谋求价格垄断。可见,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为企业实施价格垄断行为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四、利用行为经济学规制价格垄断行为
行为经济学为解释价格垄断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这些内外部因素,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更是源起心理变动的影响,而面对这些复杂的企业经营心理活动,传统经济学的外部规制政策往往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必须利用行为经济学从内部改变企业经营心理,从根本上约束企业相关行为。
(一)严厉打击价格垄断行为,重构企业合理预期
20xx年8月1日《反泛垄断法》正式实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后文简称“国家发改委”)负责“查处价格垄断行为”。20xx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反价格垄断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两部规章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为依法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从目前反价格垄断实践来看,打击价格垄断行为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严厉打击价格垄断行为,重构企业合理预期。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价格垄断行为,在社会上创造积极影响,从而改变企业价格行为的“参照点”。假使企业价格垄断的收益为A,巨额罚单为B,当A,B,企业就会意识到遵纪守法并不吃亏,这时企业就会“风险规避”,从而使企业建立合理预期,自觉摒弃价格垄断的图谋。
(二)建立惩罚机制,改变企业“心理账户”
正如定罪可能性和惩罚轻重受到社会控制,惩罚形式也受到社会控制。法律通常规定某种违法通过罚款、缓刑考验、教化,还是通过某种综合形式予以惩罚。[5]反价格垄断最直接的惩罚就是根据价格垄断的情况不同进行罚款,近年来,我国反价格垄断实践中主要采取的就是罚款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仅仅罚款惩罚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一套综合惩罚机制,诸如:责任追究机制、市场禁入机制、举报奖励制度以及补偿机制等。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反价格垄断惩罚机制,促使企业改变“心理账户”,企业不仅在心理有收入账户,而且也会增加损失账户,而这些损失账户在企业采取价格垄断行为时就会随时转化为沉没成本,除非永远无法被政府发现或被举报。现实中,面对一系列的惩罚措施和不确定的沉没成本,企业往往是“损失厌恶”的,企业价格垄断的冲动就会得到遏制。
(三)加强企业内部组织建设,促进企业自我约束
价格竞争是企业竞争最直观的表现。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仅要熟知国内反价格垄断的法律法规,更要知晓国际反价格垄断的法规制度。为了使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均设有自己的反垄断法规体系。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竞争法律和竞争政策研究组,时刻关注和防范本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交易方面可能存在的反垄断法律风险,包括制定本企业的反垄断合规指南、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专门的反垄断合规培训,以及在合同、交易条款上进行反垄断合规审查。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积极加强企业内部组织建设,逐步在企业内部建立反垄断合规组织框架体系,从组织和制度上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可见,加强企业内部组织建设,提高企业反价格垄断合规意识,可以促进企业自我约束,改变企业价格行为心理。
(四)加强市场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信号的正确显示是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前提条件。然而这一点很难由市场自身提供,需要政府通过对市场信号显示机制的规制来形成。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监管体系,保障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在反价格垄断市场监管方面:第一,规制企业相关行为,保障买卖双方信息对称。诸如:广告、售后服务、产品信息披露等;第二,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政府作为第三方应定期公布相关市场信息,诸如: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以及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等;第三,政府应建立价格违规举报举证以及奖励等市场监管配套制度。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政府很难实时准确掌握,而同行竞争对手相互监督、消费者监督等都有利于协助政府进行监管,从而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行为经济学_4
[摘要]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马修拉宾(mattewrabin)及已故著名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sky)是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富有创见,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概括来讲,行为经济学主要就是:预期效用理论;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离理性的特征分析这三类代表性观点。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延伸范围及领域
行为经济学之所以盛行,不是因为其敢于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挑战,更因为是行为经济学能够自圆其说,其一些假设和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的理论主要延伸到以下领域:
1.当今市场竞争行为的心理特征
标准经济理论描绘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需求规律的适应条件非常有限和严格。而向当今全球市场新格局和竞争合作新特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电信市场、网络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引起了消费选择行为新的变化,频频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价格需求规律的现象:降低价格未必能保住市场占有率,屡屡奏效的一些非价格竞争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供应和秩序、收入和社会则富分布、消费观念和习性、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和低下的情况下,消费选择行为与标准的理论描述相距就史远。无论是消费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市场竞争行为选择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征非常明显。
2.劳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业——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业率和工作变动时的摩擦失业)?原有理论对此给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假定工资是在市场出清水平上预先给定的,以此为标准若劳动力过量供应,就会造成失业。但工资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还是刚性的呢?为什么有人频频跳槽,而另一些人则愿意终生厮守一个单位?这些不是能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简单解释的。“有效工资理论”、阿克洛夫(20xx)的“交换礼物”等都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践似乎证明了在工资和努力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在长期内是很稳定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简单地遵从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供应增加这一规律。如出租汽车司机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来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老师让一些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生们不会仅根据报酬或津贴的高低做决定;幼儿园制定罚款制度是为了让父母亲及时地接孩子,但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些是因为当工资与价格变化的行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时,标准经济理论中的价格交换效应就应予以修正。因为劳动者对劳动与休闲的价值判断是因人、因行业、因时点不同而异的。另外,行为经济学还研究指出,承担风险、经营管理等活动也是一种类型的付出和劳动。
3.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设的作用是奠基性和举足轻重的。资产定价的标准均衡模型假定投资者仅仅关心资产风险,并利用公共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股票收益。这些假设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当价格变化的自相关性近似为0时,证券市场上却出现大量异常现象。这些不规则现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设的资产投资者的“行为金融”(behavioralfinance)论应运而生(Baker,etal.,20xx)。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异常现象是“股票收益之谜”:股票的平均回报要比债券收益高得多,为什么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为了说明其中的缘由,行为经济学假定投资者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偏好,这能更合理解释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发现经验不足的经纪人的反应如何迟滞,而长期操盘手的反应为何又过于敏感。行为经济学还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实例来研究资本市场规模问题,关于个体股票交易行为的数据表明,部分投资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极度膨胀,股票市场上的许多现象都与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行为金融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金融理论把“宝”都压在“有效市场假设”上了:投资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够观察和利用历史资料。有人曾将有效市场假设美誉为:社会科学中认识最完善的一种规律性,然而,股票价格波动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内在的真实情况。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一种基于代理人心理活动的过度反应效应,客观、深入地研究一系列异常现象,有助于用事实更精确地检验市场有效性假设。当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行为经济学也迫切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心理学的内容,正在努力探讨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民工短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纷纷对此问题发表看法,并对民工短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观这些分析,人多是运用市场、结构、信息、制度等分析力一法,基本没有涉及民工的心理与理性,民工是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在分析民工短缺的成因时,不能完全不考虑主体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要素以及劳动环境的认知而采取的相应的经济行为。
行为经济学_5
1、“互联网+”重塑中国宏观经济
2、20xx年宏观经济形势讨究和政策的观点综述
3、20xx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讨究与展望
4、20xx年玩具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论议与挑战
5、20xx年中国成品油市场讨究
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7、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8、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9、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10、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困难与措施研究
11、当前社会人文效应与经济效应的互相影响
12、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13、地方财政支出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14、电信业漫谈之供给与需求
15、对欧洲宏观经济体制的批评
16、房地产的宏观经济学说
17、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8、房地产行业走势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9、复合式通胀压力下浅探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20、高校扩招的经济影响
21、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22、供给学派的起源与美国实践
23、关于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一点思考
24、关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对大萧条成因解释的分析
25、贵州省城镇失业问题研究
26、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27、哈耶克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及其方法论特点
28、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29、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30、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31、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32、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33、宏观经济学中的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分析
34、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35、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分析
36、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37、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8、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39、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40、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41、汇率理论的演变评述与人民币国际化借鉴
42、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43、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探究
44、减税的思考与超越--简评蒙代尔税收思想
45、金融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46、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47、金融危机下的浙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研究
48、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
49、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
50、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批判
行为经济学_6
《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 何为行为?何为行动?
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会创造
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xx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由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宽容是一种整体性质,没有宽容的社会,个人的自由也就消失了。中国技术进步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缺乏宽容。这个观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情感。一些单位给老师提很多教学、科研上的要求,可图书馆中像样的数据库也没有,连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经费也没法提供。给老师界定了很严格的行为方式。整体是自由的,而个体却是束缚的,这个是当前社会中主要的矛盾。
三、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流动路径中有三类媒介:货币,情感和权力。货币是最具有同质性的东西,它可以衡量世间万物,因此,就是货币的劣势,它导致了人类的异化。权力是有科层的,它的同质性比货币要差一点。一般社会中权力主要由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四种类型组成。而情感也最没有同质性的媒介。几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人类的情感分为原始和派生的两大类。原始的情感主要有惧怕(Fear),悲伤(Sad),幸福(Happiness)四种和愤怒(anger)四类。而派生的情感主要有希望、失望、妒忌、悔恨、悲喜交加,又爱又恨以及更微妙的复合情感。我个人倒认为这三种是充当媒介的功能,倒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动力,钱能使鬼推磨,权力能让人不断的向上爬,而情感会让人依恋,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感促进的社会流动更能使这个社会具有活力。
四、合作与生存
汪丁丁在文中开篇就提出"合作何以能?",合作为什么会产生?他认为,合作是人类进化的原因,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这一逻辑的基本出发点是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只能借助合作而求得生存,而人类祖先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毫无个体优势,只能借助与合作才能生存下来。但合作效率比人类高得多的生物(如野狗,蚂蚁等)为什么没有进化的如此文明?汪丁丁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闹和社会脑,人类就有产生了社会同情能力(利他),又有了社会认知能力,产生了"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维框架,对社会的演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五、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相为消长之理,君子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护合作秩序,对与企业家来说,不是直接去追求企业的效率,而是要创造出一套可以满足最大多数合作参与者的公共的激励制度,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套用这个逻辑,城市的市长不应该是直接追求GDP,而是设计一套城市发展的制度,让最大多数人都能从中获益,这个城市的GDP自然就会上升,因为,交易成本低了。对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只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市长看中的社会流动的"权力"属性,因此,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权力最大化,而设计一个有用的发展之制度,是需要时间的,市长可能等不及了,同样对一个学校也是一样。因此,这一套逻辑对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最有效。
厚厚的一本书,我只悟出这几点,这也是我这凡夫俗子与神仙间的鸿沟吧!
行为经济学_7
摘要: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融合,实验和修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各种理论相继发表,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等,基本概念有损失厌恶和参考点等。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著名的理论有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计划者-执行者模型、助推等。行为经济学已经对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来会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利做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助推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授予行为经济学领域,是对非主流的行为经济学研究的认可。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无限理性、纯粹自利、完全自控。这种简化的人类行为模型已经帮助经济学家形成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然而,理论和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性有时候既是系统的也是显著的。多年来,研究者们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融合,实验和修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渐渐地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做出了成功的贡献。
二、获奖年度和获奖者
20xx年,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xx年,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基本原理和概念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融合,利用行为分析理论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发现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的不足或缺失,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的假设。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这是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行为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基本概念是损失厌恶,表示损失给你心理上带来的冲击要大于同等金额的收益。另一个基本概念是参考点,即人们明显更加敏感于对参考点的偏离,而不是绝对结果。收益或者损失是相对于参考点而言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方法论个体主义,非线性规划,以实验和微观计量为主,理论模式是描述性的。
四、理论发表时间
1979年,卡尼曼与特维斯基创立了“前景理论”,兴起了行为经济学。1980年,塞勒教授创造了术语“禀赋效应”,解释了个人具有对物品更高估价的倾向只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个物品。1981年,塞勒和舍夫林提出了“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是一个行为两系统或双模型。1985年,塞勒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账户”的理论,解释个体利用认知行动来组织和评价经济活动。20xx年,塞勒和桑思坦提出了“助推”,公共政策助推人们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五、理论要点
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有很多理论,内容丰富,著名的理论有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计划者-执行者模型、助推等等。
1.前景理论
卡尼曼最有影响的贡献,是关于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创立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采用了一个决策模型,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段,个体通过框架、参考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使用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来判断信息。前景理论包括四个因素。第一,个体得到效用不是来自财富或者消费水平,而是来自相对于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第二,个体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即他们显示损失厌恶。价值函数是非线性模型,在参考点弯折处捕捉了个体损失厌恶,相比于收益区域,函数在损失区域更陡峭。第三,个体展现了对收益和损失呈递减的敏感性,即从100美元移到200美元的收益或损失比从1000美元移到20xx美元的收益或损失会有更大的效用影响。第四,该理论含有概率权重。个体们明显更加敏感于偏离了参考水平也即现状的结果,而不是绝对结果。当面对一序列风险下的`决定,个体们就会出现每一个决定基于它单独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在于决定结果带来的他们总体财富。大多数个体们似乎更加地损失厌恶,相对于参考水平,与同样规模的收益相比。在面临收益时,人们不愿意冒风险,喜欢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害怕失去可以得到的利润。在面对损失时,人会很不甘心,表现出风险偏好倾向。例如股市上投资者就倾向于将赔钱的证券继续持有,持有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的证券。损失和收益给人带来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敏感度要远远超过收益的快乐。人们厌恶的不是风险,真正厌恶的是损失。前景理论及其扩展能够用来更好地解释行为方式,看似是反常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偏好于为家用电器签署昂贵的小型保险;愿意驾驶许多英里就是为了小小采购的几美元打折,却不愿这样去做以便在更昂贵的商品上节省同样的数量;或者不愿去降低消费来回应关于一生收入的坏消息。
2.心理账户
塞勒创造了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人们在金融决策时通常会简化,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分开独立的账户,简单考虑每个独立账户决定的后果,而不考虑其它账户的影响。心理帐户可以理解成不同的账户有不同的分法。时间上分,将不同期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种类上分,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数量上分,将不同数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等等,例如人们会分多少房产预算进到一个房产付款账户,多少度假预算进到一个度假账户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同账户之间,有规则防止动用一个账户里的钱去为另一个账户里的事情付账,专款专用。心理账户这种行为有时候会引起额外的成本,例如不会动用长期储蓄账户里的钱去作为短期花销,取而代之的是动用昂贵的消费借贷。同时,也会帮助我们去计划我们的财务和保护长期储蓄。心理账户的另一方面是我们会使用参考点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一个参考点有可能是我们以往买东西的价格,使用参考点去评价我们是否做了一个好交易。
3.禀赋效应
人们对同一商品进行估价,当拥有这一商品时估价要高于没有拥有同一商品,这种现象塞勒把它叫做禀赋效应。在一项著名的实验中,一定数量的装饰精美的马克杯分发给一组随机挑选的实验参与者,允许他们去选择是否想把杯子卖给第二组没有分到杯子的参与者。因为两组参与者是随机选择的,他们应该对马克杯平均估价是一样高的,预测大约有一半的马克杯应该被卖掉。然而,实验的结果是,分得马克杯的参与者对它的平均估价远高于没有分到杯子那组成员的估价,被换手的杯子数量远少于一半。塞勒对禀赋效应的解释是基于损失厌恶,对损失的负面感受要比对同样大收益的正向感受更强烈。放弃我们已经拥有的,体验是损失;而得到同样的东西,体验是收益。定义收益还是损失依赖于定位参考点的位置,因此对我们的决定很重要。例如,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不会认为一份交易是收益还是损失,除非股票实际上卖出。这会导致投资者通常持有跌损的股票很长时间,寄希望它会变好,而卖掉盈利的股票却很快,这是为了把收益拿回家,落袋为安。
4.计划者
-执行者模型计划者-执行者模型,认为一个个体,既是一位长远的计划者即计划自我,也是一个短视的执行者即行动自我。塞勒使用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来分析自我控制的情形,指出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计划经常抵不过短期诱惑。塞勒和舍夫林一起创造的这个模型,用于描述计划自我和行动自我之间内部矛盾造成的困境。计划自我思考和做出决定,目标是长期幸福,而行动自我则由更多短期目标来支配。正如奥德修斯的案例中,困境的解决方案是在一些方面帮助计划自我排除某些短期的行动。在一些案例中,人们不需要帮助,自己就可以限制行为,心理账户就是一种避免短期过度挥霍的办法。在另一些案例中,可能需要社会去帮助计划自我,通过设计监管和制度来鼓励个体长期远景的行为。
5.助推
塞勒指出助推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助推不用强制手段,保证自由选择权,同时你会收获最大利益。在实践工作中,塞勒证明助推可能帮助人们在为养老储蓄以及其他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政府机构采用行为经济学优化各项政策。储蓄、投资、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挑选学校等领域需要引进助推,完善选择体系。助推可以是真正的第三条道路。拿出更多的钱去储蓄,人们总会觉得这是困难的,因为这会直接削减他们今天的消费数量。人们承诺在未来储蓄更多会显得更加容易,特别是他们期望未来他们的薪水会逐渐增加。这个发现已经使用在“明天存更多”计划里,可以增加个人职业养老金储蓄。要求个体拿出未来薪水增长的部分作为储蓄,已经在美国许多公司成功采用。可以说明的是参加这个计划完全出于自愿,参与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选择从中退出。
六、结语
行为经济学研究多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影响了更多的经济学家去研究行为经济学,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积极推进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期待行为经济学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利做出更多贡献。
行为经济学_8
【摘 要】本文是读《会赚钱的行为经济学》后有感而就经济学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现象展开研究、分析。这种不道德的现象会导致许多有效地销售方式无法进行,甚至损害商家利益、加大不必要的成本。文章最后提出“道德指数”这个概念及应用。
【关键词】道德;不必要成本;风险;道德指数 不同于正统的经济学,在我看来行
为经济学更具有趣味性,它融合了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运营管理等,不仅在理论方面不断提出各种挑战,行为经济学还实实在在的探讨这日常生活中、职场中、商场中人们的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这本《会赚钱的行为经济学》写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人们对公平与互惠的感受,对风险和信任的态度,钻制度漏洞的倾向,以及预测的新方法等。
读完这本书,有两个章节探讨的问题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第一个就是第六章“我们应该信任谁”。我觉得信任是个沉重的话题,就像诚信。这个词本身可能是美好的,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当这个词所代表的关系被破坏的时候,承担这个词的一方将会受到惨痛的打击,甚至就像书中的张树鸿一样遭受灭顶之灾,而这却源自于信任。经济学经常研究一些挑战人们道德水准的行为。比如各种促销活动,退订运费等举措,这无疑提高了风险成本,而且真的会有一大批人“不辜负”商家,无缘由退回商品,甚至试穿了一段时间后退回商品。这种无法测量与掌握的道德尺度的降低所造成的成本的浪费是无法避免的。它可能直接导致商家巨额亏损,违背初衷。即使生效了,这种促销手段真的无法定义对错,可能会带来利润的增加,但它也引导了人们道德的降低,这个成本是昂贵的。
随着身边出国的人数的增多,经常会有朋友和我讲国外优于国内的地方。我虽不热衷于这种话题却也不能否认。朋友说外国人的道德水准高一筹:路边两个相邻的公用电话亭,一个标注了“紧急”。提示语说无紧急情况请使用普通的那一个,以方便有紧急情况的人能顺利通话。于是就看到了一个感人的现象,经常是普通的电话亭排着队,紧急的电话亭在闲置。这时再来人,依然排在了普通电话亭后。这让我一度迷惑。这种做法是最经济的吗?是聪明的吗?在经济学家眼中估计这是很大的资源的浪费与市场调度的失败。我也在质疑这种做法。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是一种保障。假设路边发生了一起车祸,第一个看到的'人可以马上冲到紧急电话亭,拿起电话求救。不仅节约了冲过排队的人群的时间,还不用考虑怎么和正在那通话的人说明情况。极端假设耽误的这段时间,车祸中的伤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这个代价是无法挽回的。而当时正在使用电话的人也会受到周围人鄙视的眼光,事后也会内疚,造成了双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这时最聪明的做法。这种对生命对意外的保障。彼此高道德水平的自我约束确实是值得赞扬的。其实想想信任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当国民都诚信的时候往往生活成本、交易成本等才是最低的。由于欺骗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书中另外一个引起我共鸣的部分是第一章“善用不确定性”中的某几句话。大意就是说有些对消费者的保障反而会使整体的风险性风险成本提高。比如给车辆买保险。可能没有保险的时候车主开车小心翼翼,买了保险后就随意了很多造成更多的交通意外。这样就使本来可以规避的风险及不必要的损失发生了。造成更大的损失及成本。虽然保险公司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比如说一年中很少出险的车主或者没出过险的车主第二年投保会得到相应的折扣价格,但这些在经常出险的车主看来并不那么具有诱惑性。毕竟这个差额往往力度小。这个情况在购物网上常常可见。A产品在退货卖家承担来回运费的情况下销量往往激增。但是退货率也是大的惊人。卖家的利润不一定增加。而消费者除了试用或试穿了一下也未得到什么利益。这一折腾“便宜”了物流公司。而其实物流人员大量运货送货,仓储量的增加等,这其实都是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其实最后算下来销量会比没有此项活动大一些,但相应付出的代价更大。这包括一部分不想购买的人本着试试不要钱的心理购买了再退回,还包括一些可退可不退,不退也吃亏的心理退回商品。可能在自理运费的情况下,一大部分的顾客就会留下商品,但更可能的是这部分顾客一开始就不会选择购买这个商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大胆设想,我们引入“道德指数”这个概念。道德指数应用于网络,尤其是网上购物。根据顾客长期以来的退货率以及退货缘由做出评判打分。对于无缘由高退货率的顾客道德指数打分就低,相反的道德指数高。根据这个指数,在新一轮的交易中卖家也占有主动权可以相应的调整承担运费比例。对于道德指数高的买家依然可以承担全部运费,而对于那些道德指数低的买家卖家可以选择自行承担运费。虽然这会损失这部分顾客,可是这种损失无疑是节约成本,反正是有利的,避免不必要的物流成本。至于这种道德指数的评判就由每一次成交或不成交的卖家为买家打出分数影响道德指数的最终结果。这也有利于新卖家通过以往与这位买家交易过的老卖家留下的信息判断这是不是一位诚心购买亦或是“免费试用”的买家进而制定自己的销售策略。而对于电子商务的同学而言这个很好实施,道德指数将直接与运费成反比自动收取就可以了。不需要卖家一一调整。或者更科学的是划分区间。这违背了第二章所讲了“公平之最”原理。但对于道德无法明确约束的网购时代,这似乎不失为一个办法。
我们不能说那些道德的沦陷归根于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经济的飞速发展确实为不道德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在无法“自律”的情形下只好借助“他律”来加强道德约束。这是我们的无奈之举。
行为经济学_9
理性选择理论是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经济学帝国主义本质上就是理性选择理论在“非经济领域”的运用;法经济学大量借助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法律规则和制度,然而随着法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却对这项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表现出许多质疑和不满。典型的例证是,一些学者从质疑理性选择理论到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再到行为法经济学概念的提出,他们将矛头指向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基一理性选择理论。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具有严重的缺陷,以此为基础产生的结论即使不应被直接拒绝,也是值得怀疑的。其中,行为法经济学论者直接把焦点放在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经济学上。在此,直接的动因在于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一、行为经济学的勃兴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iralEccnc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研究。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死板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实人也有生动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式、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Chanayi)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GSBeckr1980)认为,经济学研究己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己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也就是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现在的第三阶段,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己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按照这种观点,行为经济学就是第三阶段经济学的骨干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许多学者积极欢迎,并认为它是“回归理智”的科学;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从总体看,行为经济学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诸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牌学府都相继开设了“行为经济学”的正式课程;伊里诺斯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也开始了行为经济学研究;工商界对行为经济学也颇感兴趣,把它应用于广告、促销活动以及养老金计划。纽约著名的万全证券(PudnileoriiS)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聘请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给投资者们分析股市走势,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显然,行为经济学己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而且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Khnman)和维农。史密斯(VSni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xx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更早的1978年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Asm〇)由于在“企业组织的决策行为”研究中所作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己没有理由怀疑行为经济学的存在价值与学术地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言,行为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受到学界的关注,主要与主流经济学的无能有关。这是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同传统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相比,行为经济学显得格外谨t慎它并没有立刻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治国良方,它只是在长期被忽视的领域(人类行为)向传统理论发起攻击。即便如此,它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以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性的方法,把几十年来一直在数学公式里兜圈子的经济学领回到它所研究的实际生活中来,并迫使那些不现实的理论家正视现实。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枯燥乏味的经济理论研究有了令人兴奋的转变,使经济学研究増添了应有的“人文主义”气息。
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纳(GogeKatm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经济活动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为人的经济所替代,人从被收入、价格等经济提线牵动的经济木偶一跃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个体域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的产物。用卡托纳的话讲,“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因此,现代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己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经济分析所要做的也“不再是研究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储蓄和流通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经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经济学的崛起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人是主体”有着不同于常识认知的特殊含义,系指五个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人类主体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说到底是人类主体有目的的行为色彩浓厚得多的'时候,艾伦。格林斯潘的行为举止会是什么样。我们当然无法获知。但是有一件事我们的确知道:80年后他的行为会与今天截然不同。这有点酷。”在于20xx年出版的一本行为集的序言中,其中三位经济学家一卡内基一梅隆研究所的乔治。洛文斯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林。卡梅勒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修。拉宾写道:“我们的预见是,一切经济学都将被视为行为经济学。”
当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关学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及行为科学知识,或者缺乏经济研究所需要的数学基础;没有严格的理论逻辑。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Asm〇n)认为,目前的行为经济学“不是单一的、特定的理论,而是对人类行为新古典假设的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行为经济学应该会发展完善,在经验中验证传统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新的能够正确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经验定律,并且形成特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彰显其理论基础的坚实性与作为学科的成熟性。
二、行为法经济学一-行为经济学在法经济学中的反映
行为法经济学(BhavioalLwandEoononis的研究肇始于1974年西蒙对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作出的系统批评和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认为当事人在经济决策过程中面临认知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有限理性”的提出,引发了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袂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实际决策过程如何影响最终作出的决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anan)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Tvesky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重构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模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学派”。随着“经济学帝国主义”向法学研究领域的延伸一--法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法经济学背后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开始引起法经济学界的注意。如托马斯?尤伦在《法和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1997)—文中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评,特别是J〇lSntir和Taa的《法律经济学的行为方向》(1998)—文的发表,标志着行为经济学正式进入法学研究领域一--“行为法经济学”开始崛起,由此开启了法经济学领域的“行为革命”。
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行为法经济学定义为: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成果更好地解释法律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法律目标的手段,提高法经济学的预测力和解释力。(②行为法经济学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引入法经济学分析中,其重心落在主流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假设与人类的真实行为不一致。他们认为建立在反映非现实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上的分析结论会导致错误的预测,通过运用实证研究(行为实验)心理学理论分析来全面验证理性选择理论。行为法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在质疑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预期、?效用最大化、稳定偏好、拥有充分的信息处理能力四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反映人类真实行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这些因素会使人们作出与理性选择理论相悖的决策,即“反常现象”其具体内容包括:
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行为人并不总能实现最大化,甚至也不追求最大化,不根据成本一收益比较,而是根据其他依据决策,表现出有限的理性。“有限理性”突破了主流法经济学他即主流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主张以“有限理性”假设作为分析基础。行为法经济学认为人类行为偏离理性选择理论的无限理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决策过程中的真实判断行为表现出与理性预期所推断的无偏预测的系统偏差,即有限理性会导致人作出判断误差。启示和偏见(HuiisandBiaeS)通过影响行为人对未来时间的概率判断,来改变行为人的最终决策。这在行为法经济学中早己观察到,并进行了分析。启示具体包括了代表性启示、现成性启示;偏见包括过于自利偏见(SelfsevingBia)、自信偏见、偏见的自我强化、“事后诸葛亮”偏见、固执先见、潜意识偏见等另一方面,人类决策偏离了理性选择理论中的预期效用理论其中禀赋效应(End_ntEfec)是偏离预期效用理论的最典型例子。此外,框架效应(FanjigEft、沉没成本(SukC〇t与禀赋效应一样,都对人类决策产生影响,使得人类决策行为有时出现与最大化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法律中行为人常常不能表现出充分的理性。
有限意志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为人对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清醒认识,并能使之符合最大化要求,行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而行为经济学则强调,限于有限意志,人们往往不能坚持选择与最大化自身总体效用相一致的行为。行为法经济学将有限意志归结到习惯、传统、嗜好,生理欲望(CavjngS)以及多重自我(MutlSelves)。这三类因素导致行为人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整体效用、无法对多重效用目标进行排序,最终令决策偏离效用最大化轨迹。法律中行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行为经济学_10
多数情况下,人是感性动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
多数时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下,才能做出选择;
免费的诱惑,无人能抵挡,所以,免费也是商家最常用的营销手段。这一点我直接联想到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简直把免费套路玩儿到了极致。现在我们获取的各种信息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确实最珍贵的注意力。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真话!
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就算不能实现,也能也能让自己进步一点;如果任由自己随心所欲,恐怕会堕落的很深。虽然多数人觉得生活是有底线的,人们常说,最坏还能坏到哪里?事实上,生活是没有底线的,它能让人一天比一天惨。
虚拟的所有权:当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着拥有这件商品,你会如何如何快乐,享受,获得怎样新奇的体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这件商品的虚拟所有权。虽然你还没有买下来,但是,你会高估这件商品的.价格,当付款结账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买贵了。
人的感觉会夸大损失,缩小收益
同样的100元,同样的一个人,丢掉100元,它会感觉自己丢掉了一个亿(夸张手法);如果他捡到100元,他会觉得自己捡了一瓶买可乐的钱。
当两个选择相差不多时,行动比选择最重要。
当人在纠结于吃猪肉还是吃鸡肉,苦于取舍选择时,猪和鸡都已经跑远了。所以,干,就完了。
【行为经济学】相关文章:
行为经济学_03-13
行为经济学_(精华)03-13
最美行为作文03-04
【优】最美行为作文08-02
有效沟通的行为法则04-30
遵守行为规范03-01
关于行为规范的03-13
环保行为规范03-14
让宝宝的好恶指导你的行为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