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4 19:47:44 好文 我要投稿

[合集]《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7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1

  【教学过程】

[合集]《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7篇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b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4.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3.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3.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4.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2

  课文大家都预习了,是吗?听写几个词语,可以吗?准备好,拿出纸。请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写。

  注意听:车盖盘盂。

  哪位同学到上面来用手势做车盖和盘盂的样子。

  接着写两个词:苍苍凉凉探汤。

  选一个词语形容夏天,一个形容秋天,你怎么选?为什么?

  连起来读一读。

  注意看:在两个词语之间画线你知道为什么吗?里面有什么讲究?

  拿课文,听老师读课文,琢磨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联系。

  谁发现了名堂?这是两对反义词。

  代表两小儿的不同观点。

  看出了这两组词所隐含的意思。

  读一读。

  这两组词还写出了太阳的变化。

  早上和中午时候的样子,是鲜明的对比。

  你是竖着看的,现在画的横线。

  第一组形容太阳形状的大小,第二组是温暖的高低。

  读读带有这四个词的句子。想想,这四个词怎么读。

  指名读。

  评价:这个词重读了,强调了。代表观点。

  代表大小冷热,可以把两小儿的观点读出来。

  齐读句子。

  这种现象你们看到过吗?看来是事实。

  这种现象你们感受过吗?也是事实。

  这样读,突出两小儿讲的都是事实。再读。

  再注意看,竖着画线。你们知道什么名堂。不着急,自己再轻轻读读课文。

  发现:车盖和苍苍凉凉都是形容日出时的太阳。还有一个词:日始出时。

  日中时用现在的话就是中午。

  师引读句子:日始出时。

  同样是日始出,同样是观察太阳。

  一个观察太阳的`形状,一个观察太阳温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同。但都是事实。

  再读读:一儿曰……

  按照常理来说,大的总是离我们近,小的离我们远。

  换上“远近”两词。

  远的总是凉点,近的总是热些。换“远近”两词。

  现在你看到的是真正的观点:一儿曰……

  有什么问题?

  哪个小儿对的呢?

  板书:辩斗。

  这词什么意思?

  各有理论,发生争斗。各执己见各执一词。

  把辩斗部分找出来,同桌分好角色。

  交流。师生表演辩斗情形。

  喜欢两小儿,为什么?

  他们有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爱思考。

  既然喜欢,那就做做两小儿辩一辩。

  师读旁白,记住自己的角色。

  学生分两大组辩斗,教师旁白: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

  学生问,这样辩斗到什么时候结束?

  孔子来了,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生读句子。

  你们知谁对谁错?

  学生自由说理由。

  用现代科学常识来说,很简单的问题。但是那是在什么时候,20xx多年前,他们这样想这样辩,很不简单。

  老师在想,两小儿嘲笑孔子,孔子听了两小儿嘲笑讽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写写,可以模仿文言文写。

  学生交流。

  教师评价:后生可为,后生可畏。是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注释,在小组合作中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实录】

  一、激趣谈话,读题质疑

  师:(教师手拿一张精美的新年贺卡)同学们,元旦就要到了,老师收到许多精美的贺卡。这几天,好多同学都互赠贺卡,少的三、四张,多的要几十张。对小学生新年送贺卡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应该送。送贺卡可以增进友谊,让自己有更多的朋友,还能化解矛盾。

  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板书:观点 理由)

  生:我认为不应该送。因为送贺卡会造成浪费,一张贺卡四、五元钱,几十张就得几百块,这几百块钱干点什么不好?

  师:真是个知道节俭的好孩子。

  生:我觉得送不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有几千元压岁钱,想买就可以买。

  生:我不赞成送,做贺卡用的都是优质木材,如果都不买贺卡,这些木材就可以做更有用的事。

  师:同学们各执一辞,有理有据地进行别开生面的小辩论。古人也常就一些认识不清的问题辩论,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大家观察“辩”的字形,说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还可能是辩论的意思。

  师:谁能试着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辩论太阳。

  二、初步感知,读懂观点

  师:两上小孩围绕辩论太阳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画在什么地方应停顿,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教师配乐范读)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听得仔细,画得认真真。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5名学生分节读)

  师:你们五位谁觉得自己读得好?请起立。(有2名学生站起来)真有自信,请你们大声地带着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小点声随着读(学生领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明白什意思吗?

  生: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

  师:用什么办法才能读懂呢?

  生:课文下面有注释,可以看注释。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或者问老师。

  师:你真会学习。好,请同学们先对照注释自学,把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带着收获和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内指导)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老师想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把两个孩子的观点和理由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能说说两个孩子的观点各是什么?

  生: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终时远也”,另一个孩子的观点是“日出初远,而日终时近也”。

  师:请大家看屏幕,男生读第一个孩子的观点,女生读第二个孩子的观点。第一个孩子认为——

  男生:(齐)“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第二个孩子认为——

  女生:(齐)“日出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什么意思呀?

  生:第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而第二个孩子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师: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概括为“早近午远”(板书),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呢?

  生:(齐)早远午近。

  三、细品深究,读懂理由

  师: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只有观点还不行,还要以理服人。请同学桌合作读两个孩子的理由,再仔细看看注释,说说他们的理由各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第一个孩子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能给大家说说什么意思吗?

  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师:第一个个孩子的.理由我们可以概括为“早大午小”(板书)第二个孩子的理由呢?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凉爽,而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到了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

  师:能试着概括下吗?

  生:早凉午热(板书)

  师: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有。

  师:看着大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孩子的理由。认为太阳早近午远的,是因为——

  生:(齐)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认为太阳早远午近的,是因为——

  生:(齐)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两小儿各执一辞,互不相让,就来向孔子请教,结果如何呢?

  生: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四、辩论“远近”,深化文本

  师:两小儿各执己见,连孔子都无法判定孰是孰非,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生1:我也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就像我离黑板近时看到的字就大,离黑板远时看到的字就小。

  师:你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很会学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支持第二个孩子的观点,因为早晨上学的时候天气特别凉爽,感觉太阳离我们很远;而到了中午太阳仿佛就在我们的头上,火辣辣的,照得人非常难受。

  师:老师也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烈日当头照!

  3:我认为太阳早上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都是一样的。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新看法,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早上太阳有房屋、树木的衬托,所以显得大;而中午是在天空中看太阳,所以显得小。

  师:也就是说大小是因为参照物不同,与远近无关,有道理。

  五、整合文本,拓展延伸

  师:其实关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太阳本身的温度和大小,在上学期学的《太阳》一课中已经有所了解。(多媒体出示《太阳》节选)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师:读过《太阳》一文中的几段,你都知道什么了?

  生:太阳距地球有1.5亿公里远,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大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师:那大约是多少度?

  生:(齐)大约1800万度。

  师:从科学的角度看,太阳与地球的远近,它本身的大小和温度在一天的时间里变不变?

  生:(齐)不变。

  师:那么,两小儿所说的太阳“早大午小”和“早凉午热”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两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查找的资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内研究研究这两个问题,一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学生小给合作探究问题)

  师:谁对第一个问感兴趣?

  生:因为早晨太阳刚升起来,有房屋、树木、山的衬托,所以显得比较大;而到了中午,太阳在天空中,天空特别广阔,所以太阳显得比较小。

  师:也就是说因为参照物不同,让人产生了视觉错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多媒体出示),看上去中间的两个圈哪个大?

  生:第一幅图中的圆圈大。

  师:实际呢?(课件演示:移动第一个圆圈与第二个圆圈重合)你们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

  生:因为第一个圆的周围是小圆,而第二个圆的周围是大圈,所以看上去第一个圆大。

  师:说得真好!我们感到太阳早凉午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老师,我想和××同学通过演示,说明这个问题。

  师:好!快来吧!

  生:假如我是地球,××同学是太阳,我围绕××同学转。当我和他背对背时,这时是晚上,我吸收的热量散发没了。人继续转,到了他的侧面,这时是早晨,太阳斜着照地球,所以感到凉爽;我继续转,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加上吸收的热量,所以人们感到热。

  师:你们演示得真直观,大家对两位同学表示感谢。这么复杂的问题被两位同学直观地演出来了,谁能再把它说明白,为什么会早凉午热?

  生:地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在夜里都散发掉了,早上太阳又只能斜射地球,所以感觉特别凉爽;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加上吸收一上午的热量,所以感觉特别热。

  师:同学们演得形象,说得更明白。

  六、创造表演,激思促写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他老人家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看孔子在哪呢?谁最像?

  生:(四处寻找)老师最像。

  师:我不敢和孔子相比,但十分崇拜这位“万世先师”,所以选择当老师。老师想扮演孔子行不行?

  生:(齐)行。

  师:谁想扮演两小儿?

  生:高举小手,跃跃欲试。

  师:要想演好两小儿,得对课文非常熟悉,最好能背下来。老师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生:自由练习背诵。(请2名学生,师生合作表演)

  全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何故争斗?

  生1:我以是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何故如是曰?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1:我的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2:我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吾不能决也。

  生:(笑)孰为汝多知乎?

  师:哎呀!他们两个笑话我了。

  生:大笑。

  师:我是谁呀?

  生:(齐)孔子。

  师:我可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两个敢笑我,对这事你们有什么看法?把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对孔子说,也可以对两小儿说,还可以对自己说……

  生1:我想对两小儿说: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要以偏概全。

  师:你的话真的哲理。

  生2:我想对自己说:现在的科学是飞速发展的,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去解开像两小儿和孔子指出的这样的问题。

  生3:我想对孔子说:孔子你好笨哪,连现在的潮流教赶不上,所以我希望孔子多学点,让大脑更充实一点。

  师:××同这认为孔子笨,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问题,孔子却答不上来呢?

  生:因为那时候科技还不发达,人类还没发明望远镜,不知道太阳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

  师:也就是说在当时解决不了是正常的,作为一个大教育家,思想家,能实事求是地说自己解决不了,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真实写照。(出示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 孔子

  2.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这两条名言,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生:诵读名言。

  师:愿同学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能象这两位学者说的那样实事求是,努力求索。下课!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 理由

  早近午远 早大午小

  早远午近 早凉午热

  【评析】

  一、重视指导学生有效读书

  教学中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可谓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充分,但不死板,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效率。学生是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自主读懂了文本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有效读书。

  二、重视整合有益课程资源

  教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学过的《太阳》一文与《两小儿辩日》有机整合,补充了文本的不足。学生课前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为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重视转变习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课堂上教师运用读书,讨论,写话,表演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4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先看第一自然段。

  生:孔子周游列国,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问其中的原因。

  师:非常棒!我第一次读课文时,差点把“游”当作“游玩”,你把它当作什么?

  生:周游。

  师:你是怎么弄明白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知道,孔子是鲁国人。他周游列国。

  师:这位同学做到了课内外相结合,这叫融会贯通,值得鼓励。(生掌声)谁能把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说一说?

  生:有一个小孩说,我看见日出的时候太阳离人很近,中午时离人很远。有一个孩子不同意,又说日出时太阳远,日中时离人近。于是就争论起来。

  生:一个孩子说,日出时太阳像车盖一样大,日中时太阳跟盘盂一样小,难道不是太阳远的时候小,近的时候大吗?

  师:第四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另一个小孩说,日出时很凉爽,而到中午时就非常热。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师:我相信如果你不紧张,会说得更好。现在这三个自然段还有问题吗?不过,我注意到了这个同学说到“探汤”时特简洁。你能说说“探汤”是什么意思吗?

  生:热水。

  师:在这里是指什么?

  生:指像热水一样热。

  师:大地在太阳的炙烤下,酷热难当。“汤”作为“热水”在成语中经常出现,能说出一两个来吗?

  生:固若金汤。

  师:好,非常坚固。能再想一个?“赴汤蹈火”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故事说到这,大家明白了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了。请迅速阅读屏幕,把你认为正确的那个写下来。(生各自写题板。)

  师:现在互相交流,看一看,能否大声告诉我你选择的是哪一个?

  生:A(B)!

  师:有不同的答案。选A的举手,说说理由。

  生:我选A。因为第一个小儿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说的是上午的太阳离我们近。

  师:你认为他们在争论太阳的大小,还有远近?

  生:争论大小,也争论远近,还有凉热。

  生:我认为,XX同学说的他们争太阳的大小、冷热,都是为了证明上午还是中午太阳到底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师:这才是核心呢。同意这种说法的请举手。(环视一下)暂时还心存疑惑的,呆会儿问老师。

  生:我补充一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句话是说太阳远时小,近时大。他是辩论太阳的远近。

  师:多数同学认为他们在争论太阳的远近。这个问题孔子当时弄明白了吗?

  生:没有。

  师:用书中的话说。(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两小儿笑曰”,这个“笑”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两小儿是笑孔子的不知。

  师:呵,嘲笑的意思。

  生:两小儿是笑孔子徒有虚名。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老师暂不予评论。建议大家在后面的学习中去进一步用心感受。

  [在检查学习效果时,通过复述故事、选择两小儿辩斗的焦点,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并引导学生“浅读”对重点词“笑”的理解,适时点拨。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炼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

  师: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一学生读全文。)

  师:第一次能读得这样,值得鼓励。(生鼓掌。)来评点一下。(二生评读。)

  师:尽管还存在些问题,不过古文的确需要反复地去品味。这样你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的`美感。下面咱们来感受一下,好吗?(出示课件──竖写的全文)古文看上去美吗?

  生:美!

  师:读起来更美。我有个请求:第一遍我大声读,你们在心里读,好吗?

  生:好。(师范读全文后,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大家。下面咱们一起再来感觉一下。这次你们出声读。(师生同读全文。)

  师:到底是人多力量大,读得真美。谁愿意一个人再来展示一下古文的美?(一女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你的朗读让我想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读得比老师好。下课后,老师向你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刚才在合作时,有同学问:课文一开头便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可课文读来读去都只见“一儿曰”、“一儿曰”,没有两小儿呀?知道是怎么回事?

  生:一儿曰,就是一个小孩说话。

  师:那另一个小孩哪儿去了?注意是一对呀,谁能解得开?

  生:“一儿曰”是指其中一个小儿说;下面还有“一儿曰”是另一个小孩在说。

  师:你的意思是这儿有所省略,是吗?省略了什么你感觉得出来吗?

  生:另。

  师:看来古文真是太简洁了,能省则省。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给两小儿取个名,如果一小儿叫小儿A,另一个小儿就叫──

  生:小儿B。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合作,完成两项任务:第一,用不同符号画出小儿A和小儿B辩斗的内容;第二,看一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争什么呢?又说出什么理由?(生自学画有关句子。)

  师:先看小儿A的观点是什么?

  生:小儿A的观点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中午离人远一些。

  师:小儿B的观点呢?

  生:小儿B的观点是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师板书:远近等)我认为两小儿辩日是指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离我们的远近。

  师:这才是核心的核心。现在还有不同意见吗?那些选择其他答案现在终于顿悟的同学也需要勇气呀,大家掌声鼓励。(掌声)这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

  生:相反。

  师: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这种反差。(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看两小儿各说出什么理由?

  生:我认为小儿A以日始出时离人近──太阳刚出时大,所以近;中午看起来太阳小,所以远。

  师:平时我们看东西是不是近大远小呢?

  生:是。

  师:看起来,小儿A说得有道理!说说小儿B的理由。

  生:小儿B认为早上凉,所以远;中午热,所以近。

  师:平常碰到会发热的东西时,是不是近热远凉呢?

  生:是。

  师:小儿B也有道理。看来两小儿争辩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读一下三、四自然段。感受你的自信。(生读三、四自然段)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好吗?后三排为小儿A、前三排为小儿B,老师读叙述部分。(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全文。)

  师:同学们,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就连“问其故”的孔子都怎么样?用书上的话说是──

  生:不能决也。

  师:所以两小儿都犯难了;孔子这样的高人都不明白,我们找谁评理去?于是笑着说──(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现在对两小儿的“笑”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认为两小儿不是笑孔子,而是在笑他不知道这个知识。

  师:还有其他的认识?

  生:我认为两小儿是笑:谁说孔子您有那么多智慧呢?

  师:感觉不可相信。你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生读。)

  师:好。同学们,看来大家都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善意的。说实话,要弄懂这个问题实在不容易。咱们在读书讨论中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咱们来读这句话(出示写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题板)(生齐读。)

  [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感受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师:读书有这么大好处,咱们再来读两小儿笑孔子这句话。(师生齐读。)

  师: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当时“不能决也”’,然而今天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

  生:我认为太阳不分远近大小,只是方向不同。

  生:我觉得早晨和中午太阳远近是一样的,说它大则近,远则小只是感觉不同。早晨,大阳刚出来,周围雾气很大,看起来大一点。

  师:你认为显得大,是吗?中午呢?

  生:中午,太阳在空中,在广阔的天空中看起来小一点。

  师:显得小。那凉热能说出来?

  生:凉是因为早晨太阳斜照着大地,到中午时,太阳是直照在地面上,温度就比较高。

  师:而且中午晒的时间长。咱们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说法。(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看来,在同一天中,无论是早晨也好,中午也罢,太阳离地球的距离几乎都是一样的。如果说真有变化的话,地球绕太阳转一圈要365天哪!今天这个知识对我们来说挺普通,但是当年却难倒了孔子。孔子说:“我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认为孔子这样说是对的。他自己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不知道,如果还说懂的话,他就不是孔子了。(热烈的掌声。)

  师:呵!能以孔子的话为孔子作评,有水平!(掌声再次响起。)同学们,现在还觉得两小儿有嘲笑孔子的意思吗?

  生:没有。

  [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总评:激趣导学,以读为本,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在生成中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确是本课的亮点。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5

  师:刚刚见面,相互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区分真假。(1)我叫靳家彦;(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3)今年60岁;(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6)今天我们就学这个判断。

  师:区分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区分

  生二:争辩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读一下题目—

  —两小儿辩日。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区分。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文言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

  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查字典。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方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协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协助。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我发给你们资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身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今天我们五年级就来读,读了五分钟,事先也没有接触古文,我请你们读一读,看你们自学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请你们看偏字,看讲义,不要看大题目,你们看题目的阅读和看书的阅读,要用不同的视觉扫一下。你们看偏字,谁来读,我不喜欢齐读,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读。好,你愿意读吗?在她读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听,听什么呢?听她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她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你不慌,准备好。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读得真好,全班照她读的那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你先别坐下,你们看我读,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生:不对,是学习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游是学习、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学习、学流,这叫游。见两小儿辩斗。斗什么呢?为什么用斗,斗是什么意思?

  生:斗就是辩斗就是争论、争辩。

  师: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明原因。

  师:用文言说就是问你们在争什么,问其故就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来,你再来读这一句。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读)。

  师:所有的同学把纸给扣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背)。

  师:多好,把古文的特点和我们的生活、体现和现代文的意思结合起来。这没有什么难的,你们说是吧。现在请你们其中一组替我讲一讲。[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我要求一个组起立,一个人一个人讲,其他人补充。他所讲的是代表你们组的水平,哪组来,不是你一个人,是你们组五个人,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行吗?

  生:行。

  师:你们各组听一听,一是抱学习的态度,二是抱挑剔的态度。好,开始。

  生:我请请其他小组补充,就是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远,因此另一个他认为,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

  师:你们认为她说的对不对。好请你读出它的意思。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日初出,这个初,日初出,日刚出,它为什么念初?你看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衣服。你买来布要做成衣服,首先要干什么,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

  生:这个初字以前跟衣服有关。

  师:对了,你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生:听人家说的。

  师:好,道听途说也是长学的一个方法。对不对,但是要记住,要追问他,你这个故事从哪来的呀,怎么会跟衣服有关系?每次孔子看见一件事都要问个明白,而且要再三追问。问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你懂了吗?再读,你就会读的很好。

  生:读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你们都能读得这么好吗?一齐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对,但没读好。你们没有读出那个情,没读出古文的韵味。怎么读呀,也是什么意思?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有人说读古文最难的是感叹词,这是不对的,难的是实词。也就是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比方说“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什么叫车盖,什么叫沧沧凉凉?我都不懂,这比呀、啊好懂吗?全班再读这个句子,读出韵味,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读得非常好,你们组能胜过他们吗?读下一个,读了这段,意思懂吗?懂什么意思?一个小孩认为什么,另一孩儿认为什么?

  生: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下面就讲到为什么一个说远,一个说近?这二段我请两组来比较一下。哪组来?你们既向他们这组学习,也审视他们这里。要说明情况,要协助他们。好,读吧。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6

  一、简介孔子,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会背古诗文吗?请大家来背几段。

  生:自由背古诗或简单的论语几则。

  师:听你们背诵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子曰”的话,“子”指的是谁?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生:子,指的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课件出示孔子像)

  生:我知道他还写过《春秋》、《三国演义》里的关于最喜欢看这本书。

  师: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孔子东游时发生的故事。(示课文插图)

  师:看看图上画的内容,猜一猜孔子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生:好象是有两个小孩在向孔子提问题。

  师: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两小儿辩日》。可是,老师要用文言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你们有信心听懂吗?

  二、听读感受,确定目标

  师:(用文言文讲故事,课件:课文插图,配古筝曲。)

  生:(认真倾听。)

  师:听懂了么?

  生:好象是两个小孩在辩论有关太阳的什么问题,请孔子判断,孔子回答不出来,两个小孩就笑话他了。

  师:真不简单!你基本听懂了故事的大概意思。那么,大家觉得用文言文讲故事与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文言文比现代文简练,但意思不像现代文那样一听就明白。

  生:文言文听起来像古诗那样有停顿、有节奏,很有韵味。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意思、韵味。)

  师:我们要想学好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就得完成这样两个学习目标。

  (补充板书: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交流自读方法: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达到这两个目标吗?

  生:看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一些字的意思。

  生:或者是参考资料理解意思。

  生:多读几遍,实在读不懂就请教老师,跟同学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就在幽雅的古琴曲陪伴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这篇文言课文,逐一达到两个目标。一曲完毕,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收获。好么?开始吧!(学生在乐曲声中自主学习课文,师深入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问的最多的是这几个字(板书:孰为)谁能讲讲该怎么理解?怎么读?

  生:孰,课文注释里解释是“谁”的意思。

  生:为,应该有两个读音,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句中读第二声,“是”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读第四声,和“谓”一个意思,是“说”的意思。

  师:你真的读懂了!谁来把他提到的几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准这个字的音,想一想整个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解释意思。)

  生2:(读“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解释意思。)

  生3:(读“孰为汝多知乎?”解释意思。)

  师: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问句!

  师:再来读一读,读好疑问的语气。

  (指名练读。)

  师:你还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来互相解答这些疑问好吗?

  (引导交流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练习读准确、流利。)

  师:谁觉得自己两个目标都达到了?

  (指名读全文。)

  师:请大家注意听,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互评,视具体情况组织读文形式,相机指导、范读、领读。)

  3、游戏练读:

  师:同学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那能读准确、读通顺了吗?

  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渔歌互答”。想象一下,在水光潋滟的西湖上,这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那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一条船上的同学,读出课文里的一句话,另一条船上的同学马上就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你来我往,赛一赛,看哪边读的准确、通顺、有韵味,哪边解释的清楚、明白。可以开始游戏了吗?

  生:(兴致勃勃)可以了!

  师:好,这边先读一句。

  生:孰为汝多知乎?

  师:不错,准确通顺。(对另一方)是什么意思呢?

  生: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师:好,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1:1平。调换一下,你们读一句。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跟读)多有韵味呀!(对另一方)谁来解释?

  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到了中午的时候就离我们远了。

  师:是这个意思。2:2平。

  师:我不插话了,你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就读、就解释吧。

  (生纷纷抢着朗读,抢着解释。略。)

  师:有来有往,对答如流,难分高下。那么,在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谁读的最有韵味,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认为***读得最有韵味,值得我学习。

  师:那你学一遍。

  生:试试吧。(学一遍)

  师:你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我们都像他这样来读读好吗?(生齐读)

  师:大家还发现谁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觉得***读的停顿特别好,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对,他读得似断非断,音断而意连,韵味十足。这组同学学着读一读。这组也来一遍。

  师:哪句话读的不太理想,谁把它重读一遍?

  生:“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反问的语气不够强。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读给大家亭听听。

  (生读。)

  师:谁想读这句话,谁就站起来读读吧。

  四、任务驱动,理解背诵

  1、师:听大家读的这么好,我想请你们帮个忙。老师根据这一课的内容作了一个动画片,想请大家给两个辩日的小孩配音。先请大家看一遍动画片。

  师:都愿意帮这个忙,香滨校的同学太热情了。那请大家再明确一下,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迅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我把他们两个的观点记下来。(板书:日始出近日中远远近)啊,观点截然相反。课文中他们分别是怎么说?

  生:认为太阳早晨离我们近的小孩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件:点出这句话。)

  师:你能把第二个小孩的观点也改成“一儿曰”的形式来说吗?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请两个同学分角色读一读。(指名读)

  师:两个温文尔雅的小孩,不急不燥,却又各不想让。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他们在争辩?(指名分角色读)

  师:看,一对急脾气,争辩的好激烈!到底谁对谁错,还得以理服人。那么他们各自根据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指名回答,板书:大小凉热,课件出示句子。)

  师:是这两句吗?默读一遍,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反问句。

  师:在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生: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说的有道理。

  师:女同学反问一遍。

  (女生齐读,语气比较温和。)

  师:男同学试一试能不能把第二个小孩说的反问句读好!

  (男生齐读,语气十分强硬。)

  师:男女同学读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但都是很自信!

  师:看来你们对两个小孩争辩时的态度,各有各的理解。那你们为《两小儿辩日》配音的风格一定也各有千秋。现在同桌之间先练习练习,一会看哪一桌同学配合的最默契。

  2、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师:哪些同学能来配音了?(指名)

  师: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

  生:老师旁白!

  师:不,我给孔子配音。其余的同学也参与进来,把课文的第一句旁白读出来。

  (师生合作配音,两名学生同时笑着对老师说:“孰为汝多知乎?”。)

  五、交流启示,感悟品质

  师:两小儿留步。你们刚才笑话我,你们知道我是谁么?

  生:你是孔子!

  师: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来听听!

  (生纷纷介绍孔子的地位、成就。)

  师:既然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博学多才,你们俩怎么敢笑话他呢?

  生:再有学问的人也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呀!

  师:(对其余学生)看了他们俩的表现,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生:你们善于观察,我很佩服你们。

  生:你们大胆思考,敢向孔子提问,我觉得你们有探索精神。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不能解答你们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你们不该笑话他。

  生:我想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

  师:哦,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师:那么,孔子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的告诉人家自己不能决也。孔子能这样做,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生:我更加佩服孔子!因为他诚实,不怕丢面子。在科学面前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品质,才是真正的有学问!

  师:说的好!正如孔子曾说过的那样(课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生齐读。)

  师:看来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六、实践活动,结束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在祖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许多多象《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给我们启示。

  这节课,同学们成功地给动画片用文言文配了音,再看看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课件出示: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孔子和两小儿的敬佩之情。)

  师:喜欢演吗?

  生:(兴奋的跃跃欲试)喜欢!喜欢。

  师:课下得作哪些准备呢?

  (生议论后小结:有感情背诵课文;查找资料,解答两小儿的问题。)

  师:同学们认真准备吧!

  【教学评析】

  刘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首先,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让学生读得有情趣。

  设计中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第二,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有信心。

  老师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的方法,画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古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译翻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

  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这节课中刘老师体现这样一个度: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诗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实词、虚词之分,……者……也是判断句式等等一概不讲。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四、联系原有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

  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刘老师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诗文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古诗文、会学古诗文打下基础。

  总之,刘老师的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师生互动、学习情绪调空都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理念,是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7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

  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

  (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

  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 《两小儿辩日》。

  小儿1 (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两小儿辩日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两小儿辩日》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古人与现代人交流的情境,形成情境串,打破时空的界限,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自己看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

  3.最后设计“辩论赛”这个作业,使语文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05-06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03-13

教学实录《两小儿辩日》03-13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03-03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7篇(实用)03-14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斗原文、翻译03-01

两小儿辩日作文02-29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10-04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03-09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