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目送》教学实录
师:有一种送别比话别更深沉,比脚步更遥远。文中的“孤”、“惟”等字道尽了这种送别的情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送别呢?
生:目送。
师:台湾作家龙应台,就曾以《目送》为题,写了一篇感人的散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篇文章。
大声自由朗读。
师:文章题目为目送,一共写了几次目送?
生:6次。
师:说一说。
生:分别描述了6次目送。
师:这是2组画面,讲了几层关系?
生:2层。
师:什么关系?
生:父女、母子。
师:如果要让你们告诉我此文的线索的话,是什么?
生:目送。
师:目送是一条离别的线,一个贯穿儿子的生离,一个贯穿父亲的死别,
师:同学们,生离死别要么让人牵肠挂肚,要么让人痛彻心扉,让我们从文章字里行间体会这种情感。
现在,以4人为一个小组,选取一副画面,找最富情感的词句,品读。全班交流,每个组选1人,你可以这样讲:
我从_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的目光
全班讨论:
师:从第一幅图画开始
生:1~4段是第一幅,这几个词:“小小的手、打量、穿越……”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胆怯。
师:从作者的角度,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感受?
生:不舍。
师:你们组有补充吗?
生:没有。
师:开了一个好头,再看第二幅画面。
生:儿子作为交换生。
师:你能找到词、句吗?
生:用了……写法。
师:你不仅感受情感,而且体会作者的写法。
师:母亲呢?
生:失落、悲伤。
师:我还看到了这一句:“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这时,作者内心是怎样的情感呢?
生:失落、距离感。
师:第4幅。
生:复述第4幅的内容。
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不舍、愧疚。
后面写女儿的文字,表现作者内心对于父亲的不舍。
师:父女心心相映,都很不舍。
师:第5个画面,医院。
师:好,我们一起齐读下第5个画面。
师:为何总赶最后一班飞机?
生:很想父亲。
师:还有吗?
生:无时间看官父亲,悲伤、内疚。
师:也许下一次就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下一次看到父亲是在哪里呢?
生:火葬场。
生:齐读第15段。
师:哪个组?
生:(举手答)虽然人隔得近,但灵魂却很远。
师: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生死相隔。
生:哀伤。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再齐读第15段。
6个片段,让我们感到作者内心的无奈、伤感。作者用文字挽留儿子急走,父亲离去的背影。作者拼命追,却只看到背影。目送又是一条无味杂陈的情感线:一头牵着母子情,一头牵着父女情。
龙应台说,做了母亲,发现儿子的背影似成相识,你能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诠释了人的一生。
师:龙应台一去7年求学,大概也留给了父亲自己的背影。
说说,我从文中______的背影上看到了______的背影。
生:从儿子身上看到以前的“我”(作者)的影子。
师:我们发现了,这种父女、母子之情,但我们却总是面对背影。有一个调查:
时段与父母一起的时间
初中阶段1800天
上高中~大学毕业360天
大学毕业后的25年800天
师:用文中的词表达,就是“渐行渐远”。
师: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父母子女这些至亲的深情注目中完成了生命过程。父母子女的缘分,是偶然而来、必然而去。这是一堂人生大课,一堂人人必修的课。龙应台在当上母亲后,才开始上这个人生大课。一个人在生命上游及早地触摸这人生大课,并开启有情眼、慈悲心。
【八年级《目送》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实录12-18
《穷人》教学实录02-28
山雨教学实录03-06
《松鼠》教学实录03-06
《荷花》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