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理想》课堂实录
《理想》课堂实录1
一、引入
师:预习过课文吧?考考你,这是一篇写人的还是写风筝的文章?
生:写人的。
师:主人公是——
生:刘老师。
师: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生:要写出任务的品质、特点;要用具体事例,即用故事写人。
师:那么,用故事写人有什么奥秘吗?有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理想的风筝》,等到把故事读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就会一个一个冒出来了!
二、研究“故事的分配”
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个故事?请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快速默读)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为大家讲故事。谁能用三个字归纳?(板书:讲故事)
(生读板书)
师:第五自然段,也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默读第五自然段,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个故事。
(生读后,师板书:写板书)
师: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写了一个故事。请你快读默读,也各用三个字概括。
生:第八自然段写“放风筝”。
生:第九自然段写“追线拐”。
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
(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线拐。)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三、研究“故事的长短”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 218字
“写板书”7行 137字
“放风筝”11行 217字
“追风筝”7行 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四、研究“故事的关联”
(师指题目,生读:理想的风筝。)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生沉思)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师:猜一猜:上课的故事,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才跟后面的“放风筝”“追风筝”,特别“搭”?
生:也应该是写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现在,请你默读“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也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生:这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指板书,生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生点头)
师:现在,你读这句话——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生读)
师:你认为,“我”记住的只是风筝吗?
生:不是,还记住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啊,刘老师,你的乐观、顽强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这样太直白了。
师:对。作文,要有含蓄的美,追求意犹未尽,追求留有余地,让读的人自己去品味、发现。
师:四个故事,我们朗读好一个,短一点的,“写板书”,第五自然段。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练习后,齐读。生边读,师边作必要的点拨。)
五、研究“故事的连接”
(师指板书,生读:用故事来写人。)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写人。
(生读:讲故事、写板书。)
师:这两个故事,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上”,在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读: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两个故事,也是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余”,在课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
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
生:“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是的,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风筝”“追风筝”。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刘老师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生读)
师:这样过渡,也通,也顺。然而,课文还有一个第七自然段。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师:有点看不明白了吧?在写“课余”的两个故事前,还有这么一段写景的话。——不急,咱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写“课上”的两个故事前,有这么两段话——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生读)
师:这里也是写景,巧合吗?——你看出了作者的又一个构思吗?
生:写“课上”的故事前,先写一段景;写“课余”的故事前,也写一段景,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构思。
师:用写景来连接故事,多有意思的过渡,多有意思的构思。
(男生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发现没有?“上课”的故事前的写景,两个自然段;“课余”的故事前的写景,一个自然段。——咱们把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合在一起,看通不通。
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生:通的。
师:这里,是可以合为一段,然而,作者掰出“春天又到了”,五个字开头,一起读——
生:春天又到了。
师:再读结尾的——
生: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范读)“春天又到了。”“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春天又到了,单独列一段,还仅仅是写时间意义上的春天吗?
生:不是。
师:时间之外,还有什么?不用说。我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读最后两自然段。你们的读书声里,会有答案。
批判:可以避免的缺憾
(师指板书,生读板书。)
师:这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然而不能不说,也有缺憾的地方,令人倒胃口的地方。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我很不喜欢最后一句。(删去“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生再读)
师:到“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那多好,点到为止,含蓄的美啊。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猜,我讨厌的句子在哪里?
生:“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猜,我讨厌的句子在哪里?
生:应该是“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将“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改为省略号,生读)
师:这样的话,我会更喜欢。写人的文章,忌讳把人的品质特点,直白地说出,还美其名曰“点明中心”。好的文章,都会把“中心”隐藏起来,让读的人去找出来。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我,也可以赞同课文,我不强求。
(江苏省吴江区实验小学)
《理想》课堂实录2
师:昨天我们和王家新一起感受了山那边的魅力,体会了被理想之光照亮眼睛时的惊喜。今天我们再来看流沙河怎样为我们解读理想。
生:(好奇)流沙河?
师:对,流沙河是笔名。
师:昨天同学们说已经会读诗了,那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自由朗读。
生:我感觉这首诗不如前一首好朗读。
生:(几个同时)不对,这首好读。
师:请大家听完XX的意见,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句式整齐、感情变化不大。
生:才不是呢,正因为句式整齐、感情变化不大,才好读。
生:不对,感情变化不大,很难区分,才不好读。
生:《在山的那边》里开始的痴想、然后的失望、后来坚定,感情变化是很明显,但是读的时候,每一个地方单独读的时候,都不是很好读的,像昨天同学读的时候技巧不好掌握,《理想》就不一样,一般同学都能读得差不多。
生:我说不好读是说很难区分出谁读得更好。
师:那是不是说对多数同学来说,《理想》比《在山的那边》更容易读好。
生:是,但是读得好的同学不像读《在山的那边》那么好表现。
师:XX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这么多同学反对他,他还能坚持自己的看法,精神可嘉啊。希望同学们都向XX学习,开动自己的脑筋。不过刚才同学们已经就这首诗的形式达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这首诗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怎样的认识呢,请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老师,我对28页第2节诗不理解。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怎么会让人常遭不幸,又能让人绝处逢生呢?
生:我懂,我认为是因为有理想的人做的事,别人不理解,会排挤他、迫害他,像岳飞。他要把金兵赶出去,但是皇帝、秦桧不想让他打仗了,岳飞就被害死了。但是遭遇了不幸的人,本来已经绝望了,有理想的话,就会坚持,还有可能成功。
师:XX举了岳飞的例子,岳飞精忠报国、洗雪靖康之耻的理想和当权者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终于被害死了……
生:我想给他后一句诗举个例子,可能不恰当。
师:请讲,不用那么多顾虑。
生:说遭遇不幸的人,比如说一个人掉进了一个很久不用的'很深很深的井里,他如果放弃了活命的愿望,可能很容易就死了,如果他不放弃求生的愿望,多坚持一下,可能获救或者找到救自己的方法。
师:XX打了一个比方,说理想的力量是神奇的,能够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直到重获新生。
……(学生又举出了一些实例)
师:XX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了吗?
生:明白。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很强,联系生活的能力也很强啊,理想对人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更需要 。
生:有理想。
师:真聪明,老师想说的话都在同学们的意料之中。那下面还是请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不懂,27页第二节。
生:(举手同时起立)我来说,这一节要和前面那节联系起来,是说不同的年代,理想不同,理想一直在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代代相传。我们生活在先辈的理想里,他们奋斗实现了理想,留给了我们,他们的理想对我们来说就是现实,我们的理想也会是以后人们的现实。就这样一代代不停的奋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也就是说这两节诗从历史角度告诉我们:理想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生:我不懂27页最后一节。
生:这里说的理想是不能只顾自己发财,可能你在实现理想的时候,还会做出自己的牺牲。但是你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有收获,像岳飞,人们都把他当成英雄,一直纪念他。
师:XX注意了到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联系。老师认为这节诗最好能和下面一节联系起来分析。
生:我明白了。应该是说当我们为了社会理想奋斗的时候,会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也会给自己带来荣誉,但这个荣誉不是我的理想,所以说是副产品。
师: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是截然对立的,能统一最好。当你在实现个人理想时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样就不用牺牲个人利益了。
师:还有疑问吗?
生沉默。
师:如果同学们没有问题,老师想问问,大家认为这首诗最能感动你的诗句有哪些?
生:朗读、谈自己的朗读体会、相互补充。
师:同学们谈了这么多体会,下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
生朗读。
铃声响。
师:同学们青春正好,请大家乘上 。
生: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
师:(笑)好,老师为你们加油。
《理想》课堂实录3
一、引入
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文章。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
生1:扫除字词障碍。
生2:借助工具书。
(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
2、全班齐读:
老师正音:远行(xíng不是“航”)玷污(diàn)
3、请一位学生读。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3读。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
三、质疑
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问:比如牺牲什么?
生6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
师请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全班鼓掌)
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
(全班鼓掌)
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全班齐读两节诗)
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师肯定,请生读)
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师肯定,请生读)
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
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
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
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
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
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
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并且各自讲自己喜欢这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
(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众生等待。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
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
学生作勾划汇报:
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
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三个好词。
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生造句略)
六、作业
1、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仿“理想是,”句式造句。
3、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
【《理想》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秋天》课堂实录12-17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
《背影》课堂实录03-03
“浮力”课堂实录03-03
《咏柳》课堂实录03-06
《吆喝》课堂实录03-07
《登高》课堂实录03-07
《白鲸》课堂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