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精)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教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请坐。(课件)孩子们,看看我们语文书的封面画,你看见了谁?一起说。
学生:松鼠。
教师:你还看见了什么?
学生1:我看见了风筝。
学生2:我看见了房子和纸船。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风筝的故事,也就是课文中的20课,纸船和风筝,请你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吧。
学生:用手板书
教师:注意纸是绞丝旁,下面没有一点,
教师:谁来读读课题?请你来
学生:纸船和风筝
教师:真棒,这个筝是轻声音,你已经注意了,你来?
学生:纸船和风筝
教师:一起来。
教师:纸船和风筝,一个在水上漂,一个在天上飘,却引发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赶快打开书,翻到92页,自由的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了。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教师:我发现我们班有些小朋友读书的习惯很好,老师没有喊停,他读完第一遍,就开始读第二遍,读书啊,就应该这样,
教师:来看,有几个词语,相信一定难不倒你们,请自由拼一拼,读一读吧(课件)
学生:自由读。
教师: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学生:小老师带读
教师:这个平舌音读的可真准。谢谢你,小老师,读词语啊,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
教师:这几个词?谁能把它读好?
学生:乐坏了
教师:什么时候,你会乐坏了呀。
学生:高兴的时候
教师:那就把这份高兴送进去读。
学生:乐坏了。
教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 乐坏了
教师:第二个词语,谁想读?
学生1:一把抓住
教师:等一等,你的眼前有一只蝴蝶飞过,你想把它抓住,你来做做动作,好吗?
学生:做动作
教师:快点,抓慢了抓不住的,现在就用这么快的速度来读这个词。
学生:读
教师: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教师:最后一个谁来读?你来
学生2:读 受不了
教师:哦!你的眉头都皱起来了。一起来
学生:读 受不了
教师:你觉得这么多生字当中,那个字最难记,你要提醒小朋友记住的。
学生:风筝的筝,竹字头加斗争的争。
学生:我记住了吵架的吵,口加少
教师: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看看这个字“幸”,谁有办法记住它?
学生:上面是个土,下面是个羊少了一横。
教师:我们都知道,羊下面的三横啊,就代表羊毛,你看这一只小羊,绒毛还没长满,就在土坡下面无忧无虑的吃着草,多么?
学生:接 幸福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拼音宝宝的帽子去掉,看看谁还认识,我的火车往哪开?
学生:开火车读。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知道小熊和松鼠都住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举手
教师:不急着回答,我请一位小朋友用读来告诉我
学生2:读
教师:你有一双会读书的眼睛,这一段没读错一个字,真棒。你也想读?
学生:读
教师:你声音真响亮,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唉,,,我听明白了,原来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山上还有一条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看,小熊来了,小松鼠也来了。
教师:我看看,那个小朋友已经坐好了,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松鼠,请你把它送回家,(松鼠图片)
学生:把画贴在指定的地方
教师: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熊,请你把它送回家吧。(小熊照片)
学生:把画贴在指定的地方。
教师:小熊小熊,你的家住在山脚,松鼠,你的家住在山顶,你们隔的那么远,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呀?
教师:请你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吧,(课件)
学生:自由读2~6段
教师:小熊小熊?你在哪?小熊,你是怎么和松鼠成为朋友的呀?
学生:它把一个纸船放下来,我乐坏了,
教师:小熊?你和小松鼠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呀?
学生:汇报
教师:你做了什么?
学生:我把
教师:我听明白了,你送了一只风筝给松鼠,那现在谁能说的简单些?谁送给谁什么东西?谁又送给谁什么东西?然后他们就?
学生:小熊送给小松鼠
教师:听明白了,原来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教师:你看,纸船飘来了,风筝也飘来了(课件)谁想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
教师:能不能让这飘呀飘再美些。
学生:指名读。
教师:听你的读,我仿佛看见一只只纸船,第二句谁想读?请你读
学生:指名读
教师:飘呀飘,真没啊!我们来比赛读读,男生读上面这一句,女生读下面这句。
学生:比赛读
教师:孩子们,请你来看看这两个字?相信你一定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你来说
学生:这两个字,拼音一样,字不同(课件)
教师:是的,偏旁不同,还有谁想说?
学生:都有一个票字。
教师:看看他们的偏旁表示?
学生:三点水表示在水里漂,风字旁表示在风中飘。
教师:水上漂,我们叫漂流,漂浮,你平时见过什么东西在水上飘呀飘。
学生:船
教师:我见过船在水上漂呀漂
学生:树叶
教师:风字旁的飘叫飘荡,你见过什么东西在空中飘呢?
学生:风筝,袋子,雪花
教师:是的,就这样啊,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小熊,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快乐
教师:看看图?(课件)
学生:小熊乐的手舞足蹈
教师:你真棒,把小熊的动作说出来了
学生:小熊乐的眉开眼笑
教师:你真棒,把小熊的表情说出来了
学生:一蹦三尺高
教师:说的真棒,把掌声送给他,我们课文里面有也有一个词,写小熊很高兴,你找到了吗?
学生:乐坏了
教师:现在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学生:读
教师:你都笑了
学生:读
教师:哇,你笑的好灿烂,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放到句子当中,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段
教师:小熊小熊,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呢?
学生:
教师:我听明白了,小熊是受到了一份礼物。多么惊喜啊,把这份快乐送进去读吧。
学生:读
教师:小熊小熊,还有什么使你那么快乐?(这个小松果就表示我要和你交?)
学生:收到小松鼠的友谊。
教师:小熊原来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现在他有朋友了,怎么不快乐呢?把这份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小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天上去,他想了想,就咋了一只风筝,风筝顺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小松鼠想不想抓住这只风筝啊?
学生:想
教师:那就跳起来抓住这只风筝
学生:跳起来
教师:我看到了一群乐坏了的小松鼠,抓住风筝你就赶紧做好来,现在谁能读好这个词?(课件)
学生:一把抓住
教师:你读
学生:一把抓住
教师;一起读
学生:
教师:小松鼠,看看你手里的风筝,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草莓,祝你幸福
教师:小松鼠啊,现在你看到了那么多的礼物,看到了风筝,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开心,激动,欢乐
教师:是的,开心,高兴,激动交织在一起,难怪小松鼠也?
学生:乐坏了。
教师: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多么快乐的小松鼠啊,松鼠松鼠,(课件)当小熊生病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当小熊有困难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学生:
教师:小熊小熊,当松鼠快乐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学生:我会陪他一起快乐
教师:当谁怎么样的时候?谁会做什么呢?
学生:
教师:你真会关心你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让我一起来合作读课文的第一到第六段,男生读小松鼠,女生读小熊,(课件配乐)
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小熊,松鼠,你觉得纸船和风筝给你飘来了什么?
学生:快乐 ,幸福
教师:是的,纸船和风筝飘来了一份深深地情谊,一份美好的心情,纸船和风筝上还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呢?让我一起大声的来读
学生:齐读(祝你幸福,祝你快乐)
教师:请幸福的读?
学生:齐读
教师: 这节课,我们也要来学会写祝福的话语,首先呢要学会这三个字(课件)仔细看,写“幸“字要注意什么?
学生:上面是个土字,下面是个羊少一横
教师:幸字有四横,这一横是最长的。那你看看祝跟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祝福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不能写成衣字旁
教师:小眼睛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小纸,把这三个字写写,看看谁的字最漂亮
教师;写字要注意,头正,伸直,脚踩平。
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评一评,觉得他写得好,就请给他画颗星星在旁边。
教师:小熊,小松鼠,拿着你手上的这张小纸条,你想把它送给谁?
学生:送个松鼠
教师:哦,相信小松鼠受到这张小纸条会更快乐的。那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想把这张纸条送给谁呢?
学生:好朋友
教师:为什么要送给他呢?
学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教师:我相信有了这张小纸条之后,你们的友情会更深的。孩子们,请你在纸条上面加上一些花纹的话会更美丽,受到纸条的人会更开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小熊,小松鼠,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2
(一)问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知道大家都没有预习过,但这正是考验阅读能力的机会,看看我们五(3)班的实力吧。(板题)理想的风筝,读题思文,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思维)
生1:理想的风筝,写什么内容啊?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生2:理想和风筝有什么关系?
生3:理想的风筝是写什么人的什么事?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基本上能抓到主要问题)
(二)读提示,抓问题:
师: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先看看“阅读提示”有什么要求吧。
生1:这儿有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如果我们也写一位自己尊敬的人,从这篇课文可学到哪些表达方法?(读后归纳)
生2:你还可以自己提问题。
生3:我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和大家讨论。
(三)自读感悟,汇报交流:
生1:(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这一段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样子。
生2:(读)“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美妙和乐曲。……”
这里,我看到刘老师是多么爱学生啊。
师:说的真好,“静静地伫立,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学生的朗朗书声是老师最动听的音乐。
生3:(读)“他的课讲的极好。祖国的历史……”说明刘老师知识渊博,又非常爱国,我佩服这样的老师。
生4:(读)“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是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蓝天。……”这些文字写的非常美,我好像看到了刘老师在痴痴地看风筝。
师:那你再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刘老师痴迷的样子?
生4:(再读,情感投入)……
(四)深读探究,突破难点:
师:在我们的印象中,残疾人一般是是怎么样的?
生1:在街头乞讨,伸着手,一幅可怜巴巴的样子。
生2:不能自食其力,要别人帮助。
生3:没什么信心一样,活得很不容易。
生4:脏兮兮的,让人讨厌。
师:文中的刘老师给我们什么东西样的印象?
生1:很阳光。
生2:坚强、乐观、自信心。
生3: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怨天尤人。
生4:你看“刘老师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刘老师是个充满活力的人。
师:你最欣赏刘老师的哪一点?假如你是刘老师,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他的学生,你又会说些什么?你如果是个毫不相干的旁观者呢?
(课外片断练习)
(五)适时点拔,突出重点:
师:现在,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生1: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刘老师,他的理想就像天上的.风筝自由飞翔。
生2:风筝代表着刘老师的一颗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心。
生3:刘老师就像一个自由飞扬在蓝天的风筝,高高的,快乐的在飞。
(学生说的非常精彩,让人意想不到。)
师:你有没有从中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为什么作者不以“我尊敬的刘老师”等为题目?
生1:要是以“我尊敬的刘老师”为题目,太普通了吧?不吸引人。
生2:我想,如果是写人的文章,不一定那么直,可以用有代表性的东西做做题目,就像“理想的风筝”。
生3:我们要选取典型事例,像刘老师放风筝一类的,来表现人物特点。
生4:还可以通过景物来衬托,比如《理想的风筝》中,写春天的美丽景色,作者借春天生机勃勃的景物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好,掌声)
生5:有些小的描写(师:就是细节描写)我们也要注意,你看,刘老师板书时“身体急速地一转”,写完了,“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多好啊。
(六)拓展延伸,课外练笔
夹师:假如刘老师也看到学生苏叔阳在三十年后写的这篇文章,他会什么感慨呢?假如你是刘老师,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刘老师的学生呢?假如你谁也不是,就是一个旁观者,你又有什么话想说呢?
课外练笔,把你的得意之作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3
设计思路:
本课记述了“我”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童年趣事,展现了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快乐,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放风筝经历谈谈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评读表现心情的词句,体现课文中的感情变化;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在教学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如学生的朗读、提问、答问、活动中,适时用情境性评价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导入课文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请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风筝在我们国家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最初它被我们叫做--------后来被叫做-----------现在我们叫它-------。说到纸鸢,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记得的同学,我们一起吟诵——。看来风筝自古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相信你们也不例外。瞧,多可爱的风筝(贴风筝)。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们打开书,翻到第三十八页,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师配乐范读课文)。
二、学文
小小的风筝时时刻刻牵动着孩子们的心,现在请你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心情怎样?
生答(略)师边听边板书:做、放、找。评价:你真会读书。
谁来简单地说说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瞧,就连天上的云儿也被孩子们的心情感染了。(画上表示心情的脸谱)
1、做风筝
(1)既然做风筝时是快乐的,谁愿意将这个部分快乐地读一读。
生读,师评价:谢谢你为我们传播快乐。现在请大家像他一样快乐地、轻声地、自由读第二段。哪句话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就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
(2)屏幕出示句子。请你们设想一下,如果你们在做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答略。其实这些美好的想法用一个词说就叫憧憬。
(3)小小的风筝寄托着孩子们这么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就让我们通过齐声朗读,来表达这美好的愿望吧!
2、放风筝
作者童年的时候,最大的快乐不仅是做风筝,还有——放风筝。
(1)、谁放过风筝?你有这种经历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请你读第三自然段。师评价:你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2)、还有谁放过风筝,请你谈谈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吧?
(3)、有些同学可惜没有这种经历,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身历其境,感受一下那快乐的场景吧!(放录像)
(4)、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很多感受,就请你们快速扫读第三段,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5)、屏幕出示句子。我们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瞧,连大人都夸你们了,心情怎么样?
(6)、师评价:说得真好!能读的好吗?请你们先自己读给自己听,觉得好,就为自己奖一颗星;很好,两颗星;非常好,三颗星。再读给同位听,按同样的方法互相鼓励。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的星最多。
(7)、现在到了你们展示读书风采的时候了,谁愿意最先展示?同学们觉得他读的好就用掌声来表示一下,也可以用语言来夸夸他!
3、找风筝
这只被孩子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带着孩子们的无限遐想高高地、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
(1)、面对这种遭遇,孩子们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请默读4-8段,把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
(2)、屏幕出示句子。请你们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从这些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老师有个困惑,想请你们帮帮忙,为什么小小的风筝丢了,孩子们的心情有那么大的变化?前后左右同学把小脑袋凑在一起。讨论讨论,希望你们给老师满意的答案。
(4)、你们体会得真好!谁有信心读得更好?请你读第四段。后面的句子谁想读?注意带点的词要读的稍重一些。
三、拓展
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确实感受到了孩子们对风筝深厚的感情以及失去风筝时痛苦难受的心情。如果你们也有这样一只“幸福鸟”,它突然不见了,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评价:多么感人的心声,但愿“幸福鸟”能听见。(你们的心声“幸福鸟”一定能听得见,一定会让你们如愿以偿。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与文中的孩子们同喜同忧,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对我们来说,这不正是我们的“幸福鸟”吗?如果你觉得今天有所收获的话,就奖给自己一只“幸福鸟”吧!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4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应该接触到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请你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更正一下,《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请大家再说说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生:《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铸剑》。
师: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鲁迅先生这么多的小说,连选自《故事新编》的《铸剑》都知道,不会是看了参考书吧?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师:嗯,很好,大家预习得很充分哦。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好“思维扩展”的题目。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就作家作品而言,学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先生曾经对自己的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大约两分钟。)
师:好,大家安静下来,我点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讲一讲。
生:鲁迅先生一定很高兴,他有这么多作文入选我们的课本。
师:这个想法不错,你可得好好努力,说不定有一天你的作文也会入选语文课本。
(学生大笑)
师:鲁迅先生可不这么想哦,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点一位同学朗读)
鲁迅是反对自己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的。他曾经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鲁迅不愿意让他的这本小说集入选中学的课本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对人世的悲观,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读得很好,大家课后再去讨论这个问题。好,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风筝》就是鲁迅悲观、绝望情绪的充分流露。大家是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这样的散文,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克服阅读的障碍,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在一起学习课文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认真领悟,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投影仪显示)
写作时间:《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当然是很高兴啦,我们家每年过年都很热闹。
师:大家不要拿自己去推测鲁迅哦,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根据。大家先来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师生齐读第一段。)
生: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很好,有人要补充吗?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很孤独,过年干吗不去打麻将啊(学生爆笑),一个人在家写这么死气沉沉的文章。
师:讲得很好啊,还有同学有问题吗?
生: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
生:老师,鲁迅为什么看到风筝会“惊讶”啊?
生:我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冬天地面上有积雪很正常啊,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个“还”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先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大家注意认真听,课后再想想老师说的对不对!对北方的冬天已有风筝感到“惊异”,因为“我”的故乡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作者用一个“还”字,可能是说积雪时间很长,北京的冬天很寒冷。现在又轮到老师来问大家问题了,文字很深奥,大家先抄下来,慢慢体会。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孤独、焦虑、恐惧的情绪不仅意味着自我意志与世界、与自己的有限性或命运的对立,是否也意味着另一更深层次的不安?
师:抄好了吧。老师突然想到了一首老歌——张学友的《吻别》(唱):“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你的视线,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终没有喜悦我仍然躲在你的梦里面……”
(学生狂笑)
生:老师,你走调了!
师:哈哈,老师只是觉得冬天和风筝联系在一起很凄惨啊:“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学生继续笑)。大家安静一下,看看老师诗化的语言。(一片嘘声)
(板书:精神高飞远走的寂寞感和一个人暗夜行路的孤独感寒冷感,进而生出无限悲凉的人生感慨。)
(学生鼓掌)
师:《风筝》这篇课文写的是不是鲁迅的“吻别”啊?(学生笑)
生:(齐声)不是!
师:那我请同学说说《风筝》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
生:鲁迅小时候把他弟弟的风筝扯坏了,长大后很内疚!
师:说得不错,很简洁。不过你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哦,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先生吗?
生:(齐声)不是!
师:大家可不要这么简单地判断问题,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风筝》的“真实性”认定《风筝》一文所叙述的关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是否是真实的?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
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周建人
乔峰《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见《鲁迅回忆录》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他不爱放风筝,这大抵是事实,但鲁迅写折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
——周作人
周作人《鲁迅与〈弟兄〉》,见《鲁迅回忆录》中册。
师:文学允不允许虚构?
生:(齐声)允许!
师:这回回答得挺干脆可是对的哦!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求证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我们的很多教科书为什么总是把《风筝》一文所叙述的“精神虐杀”作为确定的事实分析呢?请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若《风筝》一文所叙述的不是真实,那你从中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理。
师:这个问题很难吧。再问大家一个简单点问题,大家猜猜看,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的感情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A、同胞情深曾几时(鲁迅与周作人留学日本时的亲密照片)
看下面一段描写(王晓明《鲁迅传》),体会童年兄弟之间的情谊。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阿哥,咱们什么时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带着笑呆呆地问道。树人瞟了弟弟一眼:“没看见我这儿还要看书吗?去去去,一边儿玩去。”满脸的尘土周作人对着哥哥吐了吐舌头跑开了,那边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小弟建人在太师椅上小盹。那年,鲁迅8岁。
冬天,家中盛水的大缸里结了一层薄冰,鲁迅敲碎后捞了来分给弟弟们吃,三人咬得满嘴爆响。当然,他们也有扫兴的时候。还有一次,鲁迅从一张“老鼠成亲”的画中得知元宵节晚上是老鼠成亲的日子,于是与弟弟一咬耳朵,睁着眼睛守了一夜,结果啥也没看见。第二天,周作人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但对兄长却毫无责备之意。
师: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小他四岁,周建人小他八岁。大家还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吧,讲鲁迅因为给父亲买药,上课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迟到过。不知道这篇课文有没有对大家产生不良影响,想必那时,课桌都遭殃了吧!(学生笑)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作为长子和大哥,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经济的负担,到了1909年,为了成就弟弟周作人在日本的学业和小家庭幸福,鲁迅决定放弃自己在东京的第二步文学活动的计划以及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回国供养母亲和弟弟们。
生:鲁迅真是一个好大哥,一定和弟弟周作人的感情很好吧!
师:你只说对了一半,为什么呢?大家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B、兄弟反目成仇
1923年7月,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注意《风筝》的写作日期:1925年正月初一)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信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7月18日,作人
(播放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鲁迅先生”,口气如对客人,小弟与大家长兼长兄之间关系完全扯平;以先生称,口吻已是对路人态度。“我昨天才知道”,可见以前不知道,那必是有关人格尊严事体。删节号“——”,表示那些我已知道、你更明白、不必再披露、以免彼此丢脸的事。“过去的事”,是说昨天得知的那种事,似含不止一次、而且持续较长。“不是信徒”,道出自己不能像个教徒那样忍受屈辱,或宽恕这种事。“尚能担受得起”,见出此事重大,对他是大伤害,需要“担受”。“不想责谁”,这里的谁,既可暗指鲁迅,又可含有不是一人单方面事,至少牵涉两方。以周作人洞悉人性的目光,自然知道这类事复杂,若想搞清细节,无异再辱一次。此删节号“——”,表示有许多话不必说了吧。“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取俯瞰姿态,带一种无奈的悲悯,人是可怜的。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从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了解一下鲁迅兄弟间反目成仇的来龙去脉。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和你打过架的小朋友,你现在还会不会特别记恨他啊?
生:不会!我非常想念一些幼儿园的同学,有很多我们好久都没见面了!
师:是啊,老师幼儿园时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了,有些可能这辈子都见不到了。儿童是不记仇的,何况是兄弟?你幼儿园打架的小朋友,现在要是碰到了还倍感亲切。大家看一下思考题: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
(1)鲁迅在兄弟反目成仇后写的《风筝》一文中流露出深刻的内省和自责,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小时候粗暴地践踏过弟弟的风筝?
(2)鲁迅遗嘱: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但唯独对自己的弟弟周作人,没有任何攻击性的文字——甚至是在周作人不断写文章嘲讽他的时候,为什么?
师:有人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鲁迅对自身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内省和自知,但却不得不同时信奉这些互相矛盾的思想,从而长久地处于精神的矛盾和紧张之中。——汪晖:《反抗绝望》(板书)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句话,那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来,来体会鲁迅精神的“矛盾”和“紧张”。
(第一节课下课,休息十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初步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理,那么我们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中所饱含的特别复杂的思想感情。
师: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大家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
(班上一位朗读很出色的`女同学深情朗读)
(投影仪显示)
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
阅读文章一二两段,比较童年故乡的环境描写和现实生活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不同的心境。
师:我们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是外地生,你们想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啊!
生:(齐声)想!
师:你们什么时候最想家乡?
生:我生病的时候,我的外婆在老家,要是外婆在身边多好啊!
生:有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在老家,我有很多好朋友。
师:老师也是。老师自从上大学以后,每年春节才能回家啊,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特别想回家!
(投影仪显示)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大家再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这里我们可以体会鲁迅的童年和故乡情结:回忆中童年的故乡的美好与温暖与现在的远离故土的肃杀的严冬的当下感觉形成鲜明对照,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故乡和童年已经逝去并无从返回的叹惋!
(板书:“我”试图在这种回忆中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慰籍。)
师:现在老师再请一位男生来读一下文章的结尾。
(班上一位朗读较好的男同学读)
(投影仪显示)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播放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从回忆中温暖的童年拉回到冰冷的现实。回忆中的童年虽然有故乡的美好,又有少年的纯真与无忧无虑,但这丝毫掩饰不了“我”对自身罪责的沉痛反思。“无可把握的悲哀”,一是指悲哀程度,类似于无限的悲哀;二是没料到弟弟忘记,连求宽恕而不得,所以悲哀无法摆脱!即是对自己的身上的人性恶和旧的痕迹的悲哀,也是对弟弟的善于忘却、主动认同这种虐杀及缺乏反抗和复仇精神感到悲哀。
虽然有春天以及故乡景物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但毕竟只是回忆而已,故乡和童年早已离“我”远去,从故乡温暖的春天拉回到眼前的寒冷的冬天,到现实的严冬式的肃杀的生存环境,充斥着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感!
这里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包含了“我”的多重心境:想摆脱罪感和求得宽恕而不得的沉痛;对被虐杀者的失忆和无怨的感慨;还有对故乡童年失落的悲哀;眼前的生命的孤独给人的肃杀感和寒冷感;为生计辛苦辗转于异地而生的人生的苦辛的漂泊、孤独、寂寞……百感交集,自是无可把握!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
A、“童年的故乡”与“现实环境”悲剧性的对立;“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是否也影射着什么?
B、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充斥很多“童年的故乡”的影子,我们班也有很多外地的同学,身在他乡的你们什么时候会最想家?体会体会鲁迅的“童年的故乡”所包含的感情。
C、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现实世界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荒谬、死亡的威胁,内心的无所依托,虚妄的真实存在,自我与环境悲剧性的对立,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失望、不安……。
D、什么事情让“我”再见到风筝时如此“悲哀”?“我”是否想过办法去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
师:大家从前三个问题中选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放学回去后仔细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记好问题后,大家再讨论一下第四个问题,等会儿请同学回答。
(学生抄题,讨论,大约5分钟。)
师:好,请大家安静下来,谁来回答?
生: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师:很好,效果如何呢?请还是用原文回答。
生: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师:找得很准,请坐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大家还是从原文中找。
生: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师:效果如何?
生:“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板书)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下面几段课文。
(投影仪显示)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这里鲁迅是不是通过对他弟弟的缺乏记性的叙写来批判中国人的善于忘却?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遗忘是很正常的,一个人小时候经历的事不可能都能记得,时间能埋葬掉多少往事,何况是小时候亲兄弟之间的矛盾?但成年以后,一些刻骨铭心的伤痛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请听画外音
(播放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遗忘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否则所有的人都如鲁迅一样记得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活着还不成为一种折磨?另也可能是因为弟弟认为哥哥本来就是对的,自己确实不该放风筝,所以当时虽然或者伤心,很快也就忘记了,本来就不认为自己对,又怎么该怨恨呢?被虐杀而不自知,就如现在的学生一样,主动要求老师对他们在所谓的应试学习上要求严格一点!许多普通的百姓不也是这样,被统治者压迫和虐杀而毫不自知或者认为理所当然从而也毫不反抗吗?按理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需要反思,我的虐杀也跟被虐杀者的顺从有关系,被虐杀者的温柔驯顺适足以激起虐杀者的施虐欲。作为个体的我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罪,但作为一个群体的政党或者国家机器有这种反思能力吗?如果说,个体遗忘了这种伤痛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悲剧也毫无记忆就必须批判了。我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跟学生讲建国三十年历史中残酷和非人性的一面时,学生也会惊异地睁大眼睛说:“有这样的事吗?”好像是我在撒谎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此处的批判也并非全无意义。
(投影仪显示)
“绝望”与“虚无”
思维扩展:鲁迅最终否定了忏悔,步步深入地揭示了“希望”的消逝与幻灭,显示出“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于绝对权威地位。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希望——绝望”、“现在——过去”、“虚无——实有”、“乐观——悲观”。
师:我们大家最后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看看自己是否能体会到“我”绝望与虚无的痛苦内心!
(师生齐读)
下课铃声响起,在齐读声中结束,下课!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6
教材分析:《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指名答,齐读第六段)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生:我很兴奋。
生:我也想和他们一样,有这么一个好朋友
生:我觉得“纸船和风筝”好像有魔力一样,把他们两个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
师追问:这“魔力”是什么?
生:是他们对待朋友的真诚。
生:是他们深厚的友谊。
师:是啊,那纸船和风筝是他们友谊的见证(再次齐读第6段)
(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更深刻地体验到人物的心情,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更好的衔接,所以我在上课初始抓住了第6段,让学生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第7-9段
师范读第7-9 段,问: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
生:我感到很难过。
生:我感到很伤心
生:我心里闷的慌,像喘不过气来一样。
师:是哪句话让你们感到这么难受呢?
生: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扬的风筝……
(出示“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生齐读这句话)
师追问:“风筝”在哪儿呢?“纸船”在哪儿呢?
(男女分角色分别读第8、9段)
师随机采访“小熊”和“松鼠”,说说此时的你在想什么?
生:我真后悔,真不该和松鼠吵架。
师:带着你的后悔,读这句话。生读:山顶上再也看不见……
生:我该不该主动去道歉呢?
师:带着你的为难,读这句话。生读:山顶上再也看不见……
生:我好难过,小熊今后肯定再也不理我了。
师:带着你的难过,读吧。生读:山顶上再也看不见……
生:我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朋友了。
师:带着你的失落,读。生读:山顶上再也看不见……
师:小伙伴离开了,友谊消失了,小熊和松鼠多么难过啊!
生齐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反思:“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个活动板块中,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课文中两个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失落。此时此刻,他们的心已经紧紧跟松鼠和小熊的心连在一起,读这句话时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学习第10-11段
1、师:是谁最先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再次伸出了友谊之手呢?(齐读第10段)
出示小松鼠那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师采访“小松鼠”:当你写这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很紧张,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生:很急切,很想让他快点到小熊的手中。
生:有点担心,小熊愿意和我和好吗?
生:还有点不好意思。
师: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吧,担心的,紧张的,急切的……(指名读这句话)
2、师:风筝最终飞起来了吗?(学生齐答:飞起来了)齐读第11段。
师:说说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生:我很高兴,他们终于和好了!
生:纸船和风筝的“魔力”又回来了!
生:我很激动,也想哭了
生:真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肯定再也不会分开了;
生:我现在兴奋极了!
(指名读——齐读第11段)
3、师:是啊,我们都为他们的友谊而深深的感动了,当松鼠把一只只小纸船放到小溪里,他会在小纸船里说些什么呢?
生:对不起。
生:祝你永远幸福快乐!
生: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生:我们再也不要分开了!
生:我们再也不要吵架了!
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反思:本环节的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而是引领学生述情景,谈体会,说感受,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使学生由心底迸发出对松鼠和小熊之间真挚的友谊或感动或兴奋的'情感,再将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这里,朗读不在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4、师:如果没有小松鼠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把纸船放进小溪,他们会怎么样呢?(指名回答)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宽容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在我们班里,有没有和同学吵架了,到现在还没有和好的呢?你想成为一只勇敢的小松鼠,再次伸出友谊之手吗?现在老师就给你这个机会,去勇敢地找回失去的友谊吧。
(学生纷纷走下座位,找自己的伙伴,气氛异常热烈,有的紧紧握着对方的手蹦着跳着,有的不停地在说对不起,有几个男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几个女孩子甚至眼睛里已经含着激动的泪花。)
师:同学们,为你们的友谊之树常青鼓掌吧!(顿时掌声雷鸣)
(反思:孩子们的心是纯真的,他们从松鼠和小熊身上感受到友谊的可贵,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在一起。此时此刻,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喷发了出来,友谊的涓涓细流在班里的每个孩子心中汩汩流淌。)
到此时为止,我对课文的教学环节已经告一段落,准备进行本课生字的书写指导。可这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老师,我很想写作文了。我想把今天这件事写下来。”
“对,我也想写这件事。”马上有其他几位学生附和了上来。
我眼睛一亮,马上问其他同学:“你们也想写吗?”
“想!”全班同学大声回答。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内容,让他们立刻把今天这堂课发生的事写下来,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立刻埋头写了起来。
(反思;“我口言我声,我手写我心。”在学生真情流露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他们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这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也感受到了伙伴之间友谊的失而复得的惊喜和对友情的珍惜。写作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就愿写、要写、乐写。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写真事,写起来的文章才会精彩,才会动人。)
学生现场练笔片段:
教室里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同学们都去找和自己吵架过的伙伴。我紧紧地拉着金寅寅的手说:“让我们再也别吵架了,好吗?”“好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金寅寅激动地说。我们拉着手,都快哭了……
我和付敬楠又一次和好了,我对他说:“感谢‘魔力’又让我们在一起了,我们再也不要分开了。”付敬楠和我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俩兴奋得又叫又跳……
我深深地被松鼠和小熊感动了,我的泪水在尽情地流淌,可我觉得我是快乐的……
我走到叶鑫面前,伸出双手和他拥抱在一起。我的心跳个不停,激动极了。这是让我最难忘最激动的一堂课,因为它让我和叶鑫重新成为了好朋友。
综合反思: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体验,感受文本,溶入真情。
首先,我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2)“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其次,我抓住了“情”这个字。充分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让男生当小熊,女生当松鼠,让每个学生都身临其境地进入到课文中两个好朋友的感情世界中,然后通过范读,采访“小熊”、“松鼠”的心里想法来发展情境,充分体验人物内心的感受,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深化情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三,抓住契机,进行现场小练笔。写作在二年级才刚刚起步,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在此阶段尤为重要。兴趣的培养首先就是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对自己的心灵有触动的人、事、无、景来写。在本堂课即将结束时,孩子们仍被松鼠和小熊的真挚友情深深感动着,为与伙伴的重归于好而兴奋着,此时此刻,他们的激情仍需延伸,他们的感情仍要宣泄,所以就出现了学生主动要求写作文的情况。虽然因为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后,本课的生字教学没能在课堂中完成,但,学生学到的、得到的远远比那几个生字要多得多了。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7
师: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
师: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鼓掌。
师: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习的好孩子。
鼓掌。
师:是不是很能干,我检查一下就知道了。昨天老师让你们把预习的生字做成字卡,带来了吗?
师:好,做得真好。都放在生字的左角上。
师: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三个字谁认识。
出示:我会读。
师:都会读,那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多好听的声音啊,谁来读读课题。
生:纸船和风筝。
师: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会在课文里这个字也要读轻声。现在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画下来。
生读。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些句子有点难读。谁觉得我会读。你来读。
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师:小组里读一读,互相帮助。
生读。
师:谁来。
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扎。
师:还有哪句?
生:风筝。
师:这句有谁读给大家听听吗?好,你来试试吧!
生读。
师:最后还有一个句子,大家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注意这个字是平舌音。松鼠。
生读。
师:这么多的枫叶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呢,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讨论。
师:好,小朋友我发现他这个好办法,他来介绍给大家。
生:土上面有一只羊,羊掉了一根毛。
生:每天头上戴草帽。
师:哪个字啊。
生:莓。
师:真妙啊。还有吗?
生:一个人很少用口说话。
师:什么字?
生:吵。
师:吵闹的吵。
师: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教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
学生上来摘一个字卡。
领读扎。
生跟读。
师:再读。
生:扎,扎风筝的筝。
师:看来这个果子成熟了。再摘一个。
生:吵,吵闹的吵。
指名几个同学跟读。
师:再摘一下。
生:坏,坏事的坏。
师:一起举起来老师看一看。看来这个果子也成熟了,可以放在纸船里了。再来。
生:福,幸福的福。
师:你很能干。谁再来。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8
师: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三句话,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你就摇摇头。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生鼓掌。
师: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
生鼓掌。
师:第三句,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习的好孩子!
生鼓掌。
师:是不是很能干,我检查一下就知道了。昨天老师让你们把预习的生字做成字卡,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好,做得真好。请把生字卡片都放在桌子的左角上。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三个字谁认识。
出示:我会读。
全体举手。
师:都会读,那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多好听的声音啊,谁来读读课题。
生:纸船和风筝。
师: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会在课文里这个字也要读轻声。现在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画下来。
生读。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些句子有点难读。谁觉得我会读,你来读。
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师:小组里读一读,互相帮助。
生读。
师:谁来?
生: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扎。
师:还有哪句?
生:“风筝……”
师:这句有谁读给大家听听吗?好,你来试试吧!
生读。
师:最后还有一个句子,大家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注意这个字是平舌音,跟我读“松鼠”。
生读。
师:这么多的枫叶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呢,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讨论。
师:好!小朋友,我发现他这有个好办法,他来介绍给大家。
生:土上面有一只羊,羊掉了一根毛就是幸福的“幸”。
生:每天头上戴草帽。
师:哪个字啊?
生:莓!
师:真妙啊。还有吗?
生:一个人很少用口说话。
师:什么字?
生:吵!
师:吵闹的吵。
师: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教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
学生上来摘一个字卡。是“扎”,生领读扎。
生跟读。
师:再读。
生:扎,扎风筝的筝。
师:看来这个果子成熟了,再摘一个。
生:吵,吵闹的吵。
指名几个同学跟读。
师:再摘一下。
生:坏,坏事的坏。
师:一起举起来老师看一看。看来这个果子也成熟了,可以放在纸船里了。再来。
生:福,幸福的福。
师:你很能干。谁再来?
请一个同学上来领读。
师:哎,这棵果树上只剩下两个大苹果了,他们在说话呢!他们在说他们很特殊,你听见了吗?说说你的'发现。
生:他们都是提手旁。
生:他们各种代表一个动作。
师:对,你能做给大家看吗?
生做动作。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提手旁,都用手来做。
师:非常好。咱们班的小朋友多能干呀,一样说出五种发现来,这下这两个该成熟了。噢,他们又说话了,不知小朋友们能把提手旁的字写好吗?大家能写好吗?
生:能。
出示:我会写。
师:啊,大家看,这个小朋友写得多认真啊,大家能做到吗?
生写,师指导。
师:我发现天桃小学的小朋友写字的姿势都很端正。抓的“爪”大家写得都不太好,老师来写一下,大家注意看。
师范写。
师:好,小朋友,大家再来写一下。
生写
师:我发现哪个小组都有写得很好的小朋友,咱们就在小组交流展示一下。
小组交流展示。
师:小朋友,我们的字都写得很好,他们是不是该成熟了。你们瞧,他们的脸都红了。你们俩也该上纸船了。咱们收获了这么多的果子,如果送给小熊,小熊一定会高兴的说——
生:祝你幸福。
师:我们把这些字放到课文里读,谁来读读?
生读。
师:大家看,这时候小熊是什么样的表情啊。
生:乐
师:这么乐是不是乐坏了。
生:是
师:小朋友,那你能不能读出小熊乐坏了。
师:小熊意外的收到了一只纸船,他怎么能不乐坏了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小熊拿起……
师:松鼠这时候是什么表情?
生:高兴。
师:对了,你看它的嘴都乐得合不拢了。谁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
松鼠一把抓住……
师:小朋友,下面咱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幸福送给他们吧。
小组读。
师:小朋友,送祝福的小朋友乐坏了,收祝福的小朋友也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最幸福最快乐!齐读全文。
音乐响起,生齐读。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配乐读:有一天……
师:小朋友,你想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想。
师:那就读吧,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
生读。
师:刚才每个小朋友读了之后跟老师一样感受很深,那个小朋友眼睛湿润了,你来说一说吧。
生:读到“小溪里……”这我哭了。
生:我感到很想哭,很难过,很伤心。
师:他读到这就感到难过了。
出示句子:可是有一天,他们……
读词语:飘荡 飘流
师:谁能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合适的地方。
生把飘荡贴到风筝旁边。把漂流贴到纸船旁边。
师:听完了,我感觉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走起来了。可是这么美的东西,再也看不到了。来读读这句。
生读。(再也看不到……)
师:下面我们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刚才大家读得很感动,还有想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的吗?
生读。
师:你这句话读得非常好,感情多深哪!还想读吗?愿意读的小朋友咱们一起读吧。
生齐读。
师:读得多真诚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诚,这只小小的纸船又启航了,风筝也飞起来了。多美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多媒体出示画面。
师生配合读。
师:不知不觉大家都被感动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松鼠把一只只纸……”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小朋友,下一节课我们再在课上交流好不好?
结束。
课文
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9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
(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
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
机评价。略)
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
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
戏的一部分)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生:(继续汇报 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 惊:吃惊 失:失去 色:颜色 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 教师唱给学生听 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颜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
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
风 筝——致溪桥
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
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
书写飞翔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
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
放一放,你远了
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 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03-13
《风筝》教学实录03-13
掌声课堂教学实录12-18
《夏》 课堂教学实录12-07
《落日》课堂教学实录03-02
《小池》课堂教学实录03-09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03-12
《雨后》课堂教学实录03-13
鲸的课堂教学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