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3 15:21: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1

  一、课前预热

《风筝》教学实录

  师:老师备课时看到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则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啊?

  生:【齐声】鲁迅!

  师:大家读过他的作品吗?

  生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2:《社戏》

  (还有学生在下面说《孔乙己》、《狂人日记》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很熟悉,真让老师高兴!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的是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风筝》。

  三、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师:预习过作品了吗?

  生:【齐声】预习了!

  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篇千字文中所呈现的故事吗?同桌之间可以合作。

  (同桌间进行合作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3:二十年前“我”亲手毁坏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想补救却不得。

  师:概括得很好,注意了故事中的时间跨度和人物关系。

  四、细研文本,解读风筝

  师:兄弟间的冲突竟源于一只风筝,这小小的风筝身上会藏有怎样的密码呢?

  (学生表现好奇)

  师:不妨先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风筝?请用“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了怎样的风筝”来表述,语言尽量简省。

  (学生开始寻找)

  生4:我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眼前的风筝。

  师:用时态来概括,不错!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朗读声音响亮,但有一处小错误,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生5:第三小句应该读成“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师:很好,“丫杈(chà)”是一个词。再请大家注意一下“我”看到风筝时的心情。

  生:【齐声】惊异和悲哀。

  师:怎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呢?

  生6:北京冬天就有风筝放飞,这在故乡应该是不多见的,所以“我”觉得惊异。

  生7:“我”看到风筝引起了对往事的沉重回忆,所以感到悲哀。

  师:你分析问题注意到了上下文的贯通联系,这种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看来这儿的风筝有穿针引线,开启下文的作用。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8:我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中故乡的风筝。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如何来描写故乡的风筝?

  (学生齐读)

  生9:作者写到了风筝的声响、风筝的颜色、风筝的形状。

  生10:我觉得还有感情。

  师:何以见得?

  生10:“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一句中“寂寞”、“伶仃”、“憔悴可怜”都表示感情。

  师:说得好,就请你把这句再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

  师:确实读出了感情。作者把风筝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故乡的风筝成了江南早春二月的一道美丽风景,连寂寞的瓦片风筝也是春色一点。而这难道又仅仅是在写景吗?难道这不是一种暗示么?我们能够想象这风筝下面站着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暂不解答,先留个悬念吧。能找找故事中的那只风筝吗?

  生11:是第三、四自然段中那只撕毁的风筝。

  师:对,就是这只小小的风筝牵扯出的是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表现,请结合关键词句圈点勾画出他们对风筝的情感和具体行为。

  (学生圈点勾画)

  生12:小兄弟最喜欢风筝。

  师:有具体表现吗?

  生12:看别人放风筝时会“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还会“惊呼”、“跳跃”。

  师:你来读一下他的这些表现,好吗?

  (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请同桌点评一下。

  生13:读得很好,读出了小兄弟心中的渴望。

  师:你还能说说小兄弟喜欢风筝的其他表现吗?

  生13:他拾枯竹在什物堆中苦心孤诣地偷做风筝。

  师:你说的“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解)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的解释?

  生14:指费尽心思做事情。

  师:这就足以表明小兄弟对风筝的热爱,那他为什么如此钟情风筝呢?

  生15:我觉得风筝就是小兄弟儿时的玩伴,心中的希望,他爱风筝是一种儿童的天性。

  师:你在这里发现了儿童的天性,是啊,每只风筝的下面都会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这不就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一吗?来,到黑板上把它写一下!

  (学生板书:儿童天性)

  师:再来看看“我”的情感和具体表现。

  生16:“我”对风筝是“不爱”、“嫌恶”、“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从“不许放”、“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就能看出来了。

  生17:还有“我”的“愤怒”,“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还有“傲然走出”。

  师:找得很全面,谁来把其中描写动作的这一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也来读一下。

  (教师朗读)

  师:我们俩读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齐声】老师你读时有些小的停顿。

  师: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生18:你好像故意把这些动作分解开来,像“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中间用个逗号,有个停顿,我觉得有点折磨人。

  师:啊?是说老师我折磨人吗?(笑声)

  生18:不,不,是作者这样写的,是作者折磨人。(笑声)

  师:哦,应该是作者让他笔下的“我”如此冷酷无情。想想小兄弟竟敢瞒天过海,顶风作案,“我”自然气急败坏。(笑声)

  师:而所有的这些仅仅是要说“我”的“粗暴”吗?想想在这儿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 子

  材料二:鲁迅父亲早逝,他便以一个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教导弟弟

  ------李允经)

  (学生边读边讨论)

  生19:我认为作者是在表现一种人对人的压迫。

  生20:我觉得这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师:你对中国历史很熟稔,一下子就触及到思想的本质。这应该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二了吧!请上来写出你的发现。

  (学生板书:封建专制)

  师:好,很工整,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21:在第七自然段中还有补过的风筝。

  师:你的概括紧紧扣住文章的语言,很精准,那我为什么想到要补过呢?

  生2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是在进行“精神虐杀”。

  师:你是联系上文找到了原因,真聪明。能说说何谓“精神虐杀”吗?

  生22:我觉得摧毁风筝实质上就是在摧毁童心,扼杀儿童的天性。

  (教师鼓掌)

  师:你就是位小小思想家,考虑问题有深度!“精神虐杀”作为风筝所藏密码之三很清晰了,也请你来写一下。

  (学生板书:精神虐杀)

  师:“我”成了制造“精神虐杀”的刽子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责,那“我”想怎么来补过呢?

  生23: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师:这只补过的风筝最终放飞于蓝天了吗?

  (学生齐摇头)

  师:为什么?

  生:【齐声】我们已经是大人了。

  师: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放之于成人身上,便可能只成了小丑。所以请同学们记住有时生命不可错过,有些错失是无法补救的。“我”还想过其他的补过办法吗?

  生24: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师:有效吗?

  生:【齐声】没有!

  师:看看小兄弟怎么说的?

  生:【齐声】有过这样的事么?

  师:读得很整齐,味道淡了点,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25:有些惊奇。

  生26:还有些茫然。

  师:好,那就再读一遍。

  生:【齐声】有过这样的事么?

  师:对此“我”又是怎么看的?

  生27: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摇头)

  师:先看看谁在说谎?

  生27:弟弟在说谎,他想安慰哥哥。

  生28:不对,是“我”在说谎,小兄弟根本没有怨恨了,也就无宽恕可言,“我”硬要他宽恕的话,就是自欺欺人了。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先生自己是怎样说的。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三: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了就可以过去。 ------鲁迅

  材料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

  (学生齐读)

  师:谁能发现此处所藏的密码?它体现了一种智者之思。

  生29:表示“我”在不断反省。

  师:好,能用四字短语来表述吗?

  生29:自我反省。

  师:把它写出来!

  (学生板书:自我反省)

  师:我们一路探寻,一路思考,已经解读出风筝所藏的四层密码,了不起,还能有新发现吗?

  (学生迟疑)

  师: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有什么暗示吗?

  生30:这里还有一只风筝。

  师:怎么解释?

  生:想到故乡的春天“我”就会想到风筝。

  师:给这只风筝起个名字,好吗?

  生30:我觉得是逝去的风筝。

  师:不错,那老师来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下,请大家体会这里面的感情。

  (教师范读)

  生31:表达了“我”内心的“沉重”和“悲哀”。

  师:用文中的语句表述得再完整些。

  生31: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师:为什么“只得沉重”,为什么“悲哀无可把握”?小组讨论一下。

  生32:“我”无法摆脱自己制造的“精神虐杀”,所以只能痛苦,“只得沉重”。

  生33:小兄弟已全然忘却了自己所受的“罪”,让“我”无法求的宽恕,所以有“无可把握的悲哀”。

  师:看来“我”面对无法改变又不可摆脱的现实保持着清醒,正视别人忘却都不再提及的罪责勇于去担当。这让老师想到了季羡林先生,想到了他写的《幽径悲剧》。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五: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季羡林

  材料六: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史铁生)

  (师生齐读)

  师:作为思想启蒙者,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怀,请联系史铁生的这段话来思考。

  生34: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精神。

  师:发现得太深刻了,人类开始自我救赎,上帝就笑了!

  (学生板书:自我救赎)

  五、完成解码,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发现的五层密码依次排列,我们一起将它们串连缀接一下吧!

  师生:《风筝》告诉人们要保护儿童天性不受封建专制的精神虐杀,要在自我反省中完成自我救赎!

  师:这不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处喊出的“救救孩子”!不也在告诉我们要保持人格之真,绽放人性之美吗?

  (教师板书:保持人格之真 绽放人性之美)

  师: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可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依旧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温度和穿透力量。同学们,我们还会怕周树人吗?

  生:【齐声】不!

  师:那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挑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放风筝去!(同学一片欢笑)

《风筝》教学实录2

  一、教学任务分析

  背景分析

  纸船和风筝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要好的朋友,可以说这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玩伴。童话故事更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许多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学生学习理解本文会有所帮助。小学生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学生所共有特征。所以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景没有太大的陌生感,这样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同时故事中的曲折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令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们感受深刻。

  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的任务。其中祝、句为熟字,要求会写。其余6个字要达到认、写两项任务。但是本课的生字笔划简单,偏旁比较典型,如:土字旁提手旁等,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者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并且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2、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范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教学片段一: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一、图二、图三)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松鼠和小熊在干什么?(生:好)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生:(看图说自己观察到内容)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三幅图的,读完课文后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

  生: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

  生:它们闹别扭了,松鼠不放小船了,小熊不放风筝了。

  生:后来它们又和好了,小船又漂了,风筝又飘了。

  生:这个故事让很感动。

  生:

  师:大家通过读课文,读懂了许多内容,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

  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师: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解决。

  生:(结合不懂的分组共同讨论。)

  评析: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教学中应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2、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提问题是一种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字词句方面的,不够深入,可能是跟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但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都要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表现真我性,因为挺拔的知识大树从幼苗长成,鲜艳的思维之花从种子萌芽。关键在于教师的呵护与引导。

《风筝》教学实录3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识字。

  2、游戏识词:“摘风筝”。

  3、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1——7自然段。

  1、(示课件)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请小朋友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6自然段。

  2、学生汇报: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板书贴图:纸船和风筝)在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是让你“乐坏了”?

  3、指导朗读:(示课件)谁有信心,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刚才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③齐读课件里的四句。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二)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习:

  ①课件演示:飘荡、漂流。这两个词语中,(边说边出示课件)哪一个应该配给风筝,哪一个应该配给纸船?为什么?

  ②比较句子:

  ①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③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三、课中操:《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四、拓展思维

  ①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②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板书设计:

  以贴图为主(小熊、松鼠、纸船、风筝)

《风筝》教学实录4

  第一课时

  学生两分钟讲故事(这是课前语文活动)

  一、忆风筝,说心情

  1、师:同学放过风筝吗?让大家分享你放风筝的心情吧。

  生:我放风筝时老是担心风筝会坠落下来。

  师:同学们,包圣燊刚才有个词用的很好,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听出来了。坠落。

  师:是呀。我们一般人都只会用“掉下来”。坠落既能形象表现风筝落下,又能准确表现心理变化。

  生:风筝放久了,我会感觉很累的。有时候风筝挂在树上,很麻烦的。

  生:放风筝的时候,看到风筝飞高起来了,心里很高兴,要是飞低了,心里就很担心。

  师:看来李勇放风筝的心情随着风筝的飞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呀。今天我们还要一起去和鲁迅先生聊聊关于风筝的话题,看看鲁迅想通过风筝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加词语,说理解

  2、师:下面就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读、画、思,师巡视。

  (7分钟后,同桌之间交流。)

  ⑴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先来一个:第三段中有个“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在这个风筝之前加“嫌恶”,因为我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⑵生:第一段“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在这风筝前加“在北京冬季”。

  师:其他同学在这个风筝之前有不同的加法吗?

  生:孤单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是孤单的风筝?

  生:因为在它前面有“一二”,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哦,才这我们是感觉到了这个风筝有点孤单。那么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呢”?

  生:因为放风筝一般都在春天,但是“我”看到的是在北京的冬季,所以感到惊异。

  师:说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⑶生:第七段中“送他风筝”,我认为这是“我送他的蝴蝶风筝”

  师:你把他送的是什么风筝都想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小兄弟的蝴蝶风筝被“我”踏扁了,“我”心理很内疚,所以我想再送一个蝴蝶风筝给他。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填,很好。在这里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小兄弟想得到的风筝

  师:在这个时候,“我”给什么风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生: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师:难道有胡子了就不能送风筝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沉默。

  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送小兄弟风筝的?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

  师:那么“我”和小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儿童了,也就是说儿童的什么将永远失去了?

  生:玩的行为。

  生:儿童的天性。

  师:是的。儿童的天性已经被“我”虐杀了,它已经不能再挽回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⑷生:第二段的三个风筝。我认为瓦片风筝是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他没有风轮,又飞得很低。

  师:这些都是和什么相比的?

  生:蟹风筝,蜈蚣风筝。

  师: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只是在写瓦片风筝吗?

  生沉默。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的最后两句话。“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天空中荡漾了。”“我”在故乡吗?

  生齐:不在。

  师:在哪里?

  生齐:北京。

  师:“我”看到了什么?

  生: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师:“我”不在故乡,又看到这样的景色,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寂寞的、伶仃的

  ⑸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写瓦片风筝,其实也写出了“我”的心情。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个风筝。

  生:喜欢的风筝?

  师:是谁喜欢的?

  生:小兄弟。

  师: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兄弟很喜欢?

  生:呆,出神。

  生:惊呼,跳跃。

  ⑹师:这些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能画出一个可爱的非常爱风筝的小男孩形象。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风筝。

  生:彻底绝望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它是彻底绝望的风筝?

  生:因为这个风筝是小兄弟苦心孤诣偷着做的,却被“我”掷在地上,踏扁了,使小兄弟彻底绝望了。

  师:是的。从小兄弟来说这的确是彻底绝望的风筝。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从“我”来说,这又是个怎么样的风筝呢?

  生:悲哀的风筝

  生:无可挽回的风筝

  师:为什么说它是悲哀的、无可挽回的风筝呢?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把它踏扁了。

  生:因为它经受了精神虐杀

  师:你说谁经受了精神虐杀?

  生:(思考了一下)小兄弟。

  师:从这我们可以说它是悲哀的风筝,可是“我”可以想办法补救呀。

  生:补救也没有用。

  师:“我”想的第一个补救方法前面已经讲了,没有用。但是“我”又想了第二个方法呀。

  生:第二个方法讨小兄弟宽恕,可小兄弟没有宽恕“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那么你认为小兄弟是真的忘了吗?

  举手情况看,都认为不是真忘了。

  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是真忘了?

  生:因为在前面说小兄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他苦心孤诣偷偷做的蝴蝶风筝却被“我”踏扁了。小兄弟当时是绝望地站在小屋子里。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忘了。

  师:那小兄弟为什么要假装忘记呢?

  生: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

  师: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我”有没有因为小兄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高兴呢?

  生:没有。

  师:而是怎么样呢?

  生:“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从这里你感觉到“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最自己要求很高。

  师:你的意思是个善于解剖这的人,是吗?(这样的引导很牵强)

  生:是的。

  三、读结尾,谈感受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结尾段,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感觉到了作者没办法?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也能感受到没办法。

  师:今天大家都在课堂上思考了很多东西,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他能给人许多的思考,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表达无奈的情绪,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感到没办法,我们只有读更多的鲁迅文章,了解更多鲁迅所处的时代,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二。有人说:没有人的文章能像鲁迅的文章一样给人那么多的思考。是的,在不同时候鲁迅同样的文章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最后我希望我们能读更多鲁迅的文章,让鲁迅的精神传承。

  第二课时

  (学生两分钟讲故事)

  四、串风筝,理关系

  4、师:昨天我们已经对《风筝》这篇课文有所了解,而且也有了一些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思考。首先我们一起来串一下文中的风筝,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个风筝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引出后面的风筝。

  师:2-4个风筝呢?它们都是故乡的风筝,让我感到了孤独感,为后文的感情作了铺垫,第5个风筝是“我”不喜欢的风筝,6-8是小兄弟喜欢的风筝,5与6-8风筝形成矛盾,为第9个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作了伏笔,第10个风筝补充说明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这几个风筝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理解)

  五、评人物,说理解

  师: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

  生:“我”、小兄弟(板书)

  5、师:你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看法?

  生:知错就改。(板书)

  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板书)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生:因为他觉得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玩艺,就不让小兄弟放,还踏了小兄弟的蝴蝶风筝。

  师:那这是什么时候的“我”?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前的“我”

  生:有责任心的人

  ……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兄弟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可怜的人(板书)

  生:宽容的人(板书)

  ……

  师:刚才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说了很多。现在我想知道你们觉得“我”和小兄弟各自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举手表决,认为“我”最大的特点是有责任心,认为小兄弟最大的特点是宽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他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我”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小兄弟(板书)

  生:踏风筝的事情(板书)

  生:自己(板书)

  师:还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沉默。

  生:国家(板书,这是应该是学生猜的)

  师:那么小兄弟的宽容又来自于哪里呢?

  生:兄弟感情

  生:亲情(板书)

  师:还来自哪里?

  学生沉默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在小兄弟眼里,“我”不让他放风筝,并踏了它的风筝是不是正确的?

  生:正确。(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让他放是为了他好,不让他做没有出息的玩艺。

  师:那么在“我”眼里,小兄弟应不应该有怨恨?

  生:应该(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我”不让他放。

  师:那么现在你感觉小兄弟的宽容还来自于哪里?

  生沉默了一会

  生: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师:也就是无知。不但无知,而且还愚昧麻木,其实小兄弟是个受害者,可是受害者的心里却没有怨恨。你说“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怎么不感到悲哀呢?自己的弟弟都不觉醒,那么其他国民呢?也同样的麻木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无能为力,内心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这样讲的学生也许眼睛会越瞪越大了。)

  6、师:文章最后一句“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的是怎么样的环境呢?

  生:严冬。

  生:能感受到寒威和冷气。

  师:这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

  师: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生: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师: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这我们看到还有什么的寒威和冷气?

  生:社会。

  7、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从“我”对小兄弟和事情的负责,以及兄弟的宽容来自兄弟情深,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中的亲情,在矛盾冲突中有浓浓的亲情。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对国家有责任,像小兄弟一样的受害者又那么的无知愚昧麻木,“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感到了沉重,感到了悲哀,从作者的心底里流露出了渺茫。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理解这两个主题,明天我们还要来解读第三个主题。

  生纷纷问:老师,明天还要讲什么主题,现在就告诉我吧。

  8、师:那就告诉你们关于“封建教育”的,你们自己再好好读读文章,去思考一下。

  第三课时上“对封建教育抹杀儿童天性的批判”的主题。

  第四课时,有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最合理的一个主题进行说理由,并对其他主题理解提出问题。

《风筝》教学实录5

  《纸船和风筝》是新教材第三册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它们为了小事吵了一架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重归于好的,里面的故事感人至深。我喜欢读这个故事,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很喜欢读,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因此我就重点抓了悟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读读《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好吗?

  生:好。

  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那么让我们进入到故事里面去好好分享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快乐吧。(听录音读1——6段)

  (听完后,出示投影一: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乐坏了。投影很生动很形象,学生感受到了小熊乐坏的样子。)

  师:瞧,小熊啊,它乐坏了。大家找找课文中讲小熊乐坏的部分好好读读。

  (生立即找到了并读了出来)

  师:谁想把这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指名让生读出。然后教师出示小熊乐坏了的句子,并板画山顶、小溪,然后贴上纸船和小熊的图象,同时引导说)

  师:是啊,小熊可真乐坏了,有一天从山上的小溪里竟然漂来了一只纸船。纸船里放着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小熊能不乐坏吗?

  师:谁还想读读小熊的快乐?

  (借助板画,学生感受更加形象,读的积极性也更高。又指名一位学生读,他的语气比较轻快,努力表现小熊的快乐。)

  师:啊,你这只小熊也乐坏了。还有谁想分享小熊的快乐?

  (又有一生站起朗读,为了突出小熊的快乐,他突出了重音,加快了语速。)

  师:你也读出了小熊的快乐。

  师:让我们大家来读读小熊的快乐吧,来体会它的快乐,分享它的快乐。

  (生齐读1到6段,总体读得比较欢快,但看得出,这快乐并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反思1:《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是美丽的,是感人的。我重点抓朗读也是对的。我用多种形式(投影,板画,贴图象等)来激发孩子悟读的欲望,来促进孩子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快乐,这样的手段也很好。学生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快乐,他们也努力地从朗读中去体会,并读出了欢快的感觉。表面上孩子们似乎真的悟读成功了,其实不然,孩子的心并没有跟松鼠、小熊融合在一起,松鼠和小熊的快乐也并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心里,所以那课堂上的悟读还只停留在表面,那悟读是平淡的。

  课后:

  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立刻有几双手举了起来。)

  生1:小熊怎么知道那纸船是松鼠送来的啊?

  (我暗自纳闷:课都上过了,怎么连这个问题都还要问吗?)

  生2:(赶紧站起来回答)纸船里有松果啊!

  生3:(又很快站起来问)小熊又不吃松果,松鼠干吗送松果给小熊?

  (我不由皱起眉头:这些孩子怎么尽提这些与深挖课文无关的问题啊。不过说实话,当时我也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生4:是啊,松鼠才吃松果啊!

  生5:松果是松鼠最喜爱,最珍贵的食物,现在松鼠把它送给了小熊,这表示着松鼠对小熊的好啊!

  (啊,多么简洁,多么生动的回答,孩子们听了都点点头。我的心也暗暗被震了一下,这不正深挖着课文吗?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我适时介入。)

  师:是啊,虽然小熊是不吃松果,可松果是松鼠的最爱。松鼠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了小熊,这不正表示着松鼠是真心想结交小熊这个朋友吗?

  生:难怪,小熊收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它乐坏了。

  师很自然地再次引读小熊乐坏了的这段话。这一自然引入,孩子们跟松鼠和小熊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一次,学生们读得很投入,看得出那快乐是由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表现在朗读上是动情的。索性我又临时发挥,让孩子们看着小熊乐坏的投影,来演演小熊乐坏的情景。让他们边读边演边体会,提醒他们要加上小熊的动作,还要想象小熊会怎么说。孩子们都兴奋地举起了手,他们的表演欲望被大大激发了。

  一生上来边想象边演,他一把拿起纸船,惊喜地叹道:“啊,多漂亮的纸船啊,还有松果呢!”他又拿起纸船上的松果深深地闻了闻,“恩,真香!一定是松鼠妹妹送给我的。松果是松鼠妹妹最爱的东西,她把松果都送给我了,她对我真好!”说完他把松果抱在怀里,开心得一连转了好几个圈。看着孩子生动的表演,看着他们沉浸在故事里面那快乐的脸,我知道,这一次他们是真的和小熊一起快乐着了。

  反思2:“小熊又不吃松果,松鼠干吗送松果给小熊?”课后孩子们提出的那个看似幼稚的问题,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原本朗读的平淡,激活了孩子心中的情感。这个小小的问题激起了孩子思索的兴趣,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对课文的理解竟不期悄悄地深入,再通过表演朗读,孩子内心的情感得到了真实的流露,悟读也就更深入了。这样的悟读是动情的,是成功的,它读到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所以悟读课文如果能在形式多样,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一些“小问题”,或巧妙地把握孩子提出的“小问题”,并进行恰当引导,这样的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风筝》教学实录6

  昨天匆匆见了一面,说说紧张吗?告诉大家,他们关心着我,爱着我们,还紧张吗?

  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要实话实说。

  生:美好的印象。

  生:亲切的印象。

  师:注意到了吗?注意老师长得怎样?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纸船,看老师写纸船这个词。哪个同学来读读这个词。出示风筝,写风筝,齐读。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连读。“筝”读轻声。齐读课题。

  师: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读课文,提要求,拿起铅笔,划出本课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会认的生字。(8个)

  师: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生:必须读熟课文

  师:借助拼音是认识生字的好方法。

  师:玩识字魔方的游戏,游戏规则:哪个字朝上就读出那个字。

  学生自由活动。

  师:看来都认识并且记住了,出字谜考考你。

  还有几个难读的词,小松鼠想考考你。

  (“扎”的读音)

  师:写字的本领怎样?写“幸福”出示“幸”,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要把字写出格。

  指导书写“福”

  师:认真看老师写幸福这两个字,可以书空。

  师:看课本上的'字,写一遍,描一遍。看前面两位同学姿势坐得多端正呀。

  (写得真棒,不如写得端正、匀称)

  师;字和词都回到课文中去了,还认识吗?接读课文。

  (在黑板上贴上“松鼠”和“小熊”)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学生读

  汇报。

  (出示句子:松鼠折了一只纸船……出示另一段话,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从“漂呀漂”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很长时间。

  师:读的时候要读出很长时间,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出示画面:看小熊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快乐、兴奋,

  师:从动作上看。

  师:这是我们的观察,课文是怎么写得呢?出示句子,小熊拿起……

  (说的地方多了,应该指导学生去朗读,这样会更符合低年级特点。)

  师:相信通过努力,4、5自然段会读的更棒。

  (学生自由读)

  推荐读得最棒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出示:风筝乘着风……比较“漂呀漂”“飘呀飘”学生比较。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汉字,男女生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好。

  出示:可是有一天……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想哭。

  师:他都想哭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一会找同学来读。

  师:过了几天又怎么样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出示句子:如果……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有感情吗?“感叹号”体会到松鼠太难过了,太需要朋友了,你们也带着这种感情读。

  指名读,不但有感情,而且有表情。

  出示画面:一溪纸船。

  出示画面:纸船、风筝

  学到这里,想对他们说什么?

  送给大家一句话:拥有朋友 一生幸福

《风筝》教学实录7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

  (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 :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 :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有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

  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风筝》教学实录8

  (一)问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知道大家都没有预习过,但这正是考验阅读能力的机会,看看我们五(3)班的实力吧。(板题)理想的风筝,读题思文,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思维)

  生1:理想的风筝,写什么内容啊?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生2:理想和风筝有什么关系?

  生3:理想的风筝是写什么人的什么事?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基本上能抓到主要问题)

  (二)读提示,抓问题:

  师: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先看看“阅读提示”有什么要求吧。

  生1:这儿有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如果我们也写一位自己尊敬的人,从这篇课文可学到哪些表达方法?(读后归纳)

  生2:你还可以自己提问题。

  生3:我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和大家讨论。

  (三)自读感悟,汇报交流:

  生1:(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这一段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样子。

  生2:(读)“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美妙和乐曲。……”

  这里,我看到刘老师是多么爱学生啊。

  师:说的真好,“静静地伫立,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学生的朗朗书声是老师最动听的音乐。

  生3:(读)“他的课讲的极好。祖国的历史……”说明刘老师知识渊博,又非常爱国,我佩服这样的老师。

  生4:(读)“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是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蓝天。……”这些文字写的非常美,我好像看到了刘老师在痴痴地看风筝。

  师:那你再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刘老师痴迷的样子?

  生4:(再读,情感投入)……

  (四)深读探究,突破难点:

  师:在我们的印象中,残疾人一般是是怎么样的?

  生1:在街头乞讨,伸着手,一幅可怜巴巴的样子。

  生2:不能自食其力,要别人帮助。

  生3:没什么信心一样,活得很不容易。

  生4:脏兮兮的,让人讨厌。

  师:文中的刘老师给我们什么东西样的印象?

  生1:很阳光。

  生2:坚强、乐观、自信心。

  生3: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怨天尤人。

  生4:你看“刘老师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刘老师是个充满活力的人。

  师:你最欣赏刘老师的哪一点?假如你是刘老师,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他的学生,你又会说些什么?你如果是个毫不相干的.旁观者呢?

  (课外片断练习)

  (五)适时点拔,突出重点:

  师:现在,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生1: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刘老师,他的理想就像天上的风筝自由飞翔。

  生2:风筝代表着刘老师的一颗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心。

  生3:刘老师就像一个自由飞扬在蓝天的风筝,高高的,快乐的在飞。

  (学生说的非常精彩,让人意想不到。)

  师:你有没有从中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为什么作者不以“我尊敬的刘老师”等为题目?

  生1:要是以“我尊敬的刘老师”为题目,太普通了吧?不吸引人。

  生2:我想,如果是写人的文章,不一定那么直,可以用有代表性的东西做做题目,就像“理想的风筝”。

  生3:我们要选取典型事例,像刘老师放风筝一类的,来表现人物特点。

  生4:还可以通过景物来衬托,比如《理想的风筝》中,写春天的美丽景色,作者借春天生机勃勃的景物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好,掌声)

  生5:有些小的描写(师:就是细节描写)我们也要注意,你看,刘老师板书时“身体急速地一转”,写完了,“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多好啊。

  (六)拓展延伸,课外练笔

  夹师:假如刘老师也看到学生苏叔阳在三十年后写的这篇文章,他会什么感慨呢?假如你是刘老师,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刘老师的学生呢?假如你谁也不是,就是一个旁观者,你又有什么话想说呢?

  课外练笔,把你的得意之作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风筝》教学实录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大家读得真热闹,看把小松鼠都吸引来了,你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愿意读吗?把生词读给你的同位听,读不准的,请同位帮助改过来。(出示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生词大家都认识了,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⑵ 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方案一:(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方案二:(学生贴得有错误)其他同学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里吗?(有不同意的请他上来贴)为什么这样贴呢?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贴图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

  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王老师就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教师戴上头饰,走到学生中间,热情地跟小熊、小松鼠打招呼。)

  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活泼和谐的气氛,老师扮作小鸟和学生交流,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则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并为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做好铺垫。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 了解课文大意:

  我就住山林里,(教师手指板画)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方案一:(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方案二:(学生说故事的细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在板画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 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找到了“乐坏了”,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句)“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方案二:(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有一个词直接写了我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方案一:(学生没有回答)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方案二:(学生找到了写草莓和松果的句子)是啊,不但有纸船和风筝,我们还收到了草莓和松果呢,(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能不高兴吗?看! 还有什么呢?(教师指祝福的话。)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用教具和渲染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一句一句指导后,又训练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

  ⑶ 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把三、五自然段作为重点单独学习后,师生分工朗读二至六自然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总体连贯的感知,进一步巩固朗读训练的结果。

  ⑷ 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小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漂、飘”字的区别很好地反映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借机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展示了汉字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我这只活泼的小鸟,天天在山林里飞来飞去。每天清晨,我看见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我看见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⑴ 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 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 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 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生1:我想自己读,让大家给我评点一下。

  生2:我想听听王彦读,然后我学一学他。

  生3:我想读一读,请王老师评价一下。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6、拓展练习:

  ⑴ 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让学生补充这句不完整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⑵ 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这只小鸟说吗?

  生1:小鸟,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学习完课文后设计这一环节,教师以小鸟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学生在和小鸟交流感受的同时,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评析】

  王春晓老师在济南市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纸船和风筝》一课,在教学中,她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新教程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课文中本来没有的小鸟角色,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

  小鸟角色的加入首先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王老师戴上头饰亲切地与小朋友们打招呼,相互问好,使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融洽,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另外,小鸟的角色在整篇课文的学习中还起到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却以“小鸟”的身份出现,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巧妙而不留痕迹。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因此,“小鸟”角色的加入切实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很成功。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王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王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王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王老师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王老师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王老师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王老师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她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王老师就注意了纠正学生读音,“筝”字单独出现出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这样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王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王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王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出示“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总之,王春晓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风筝》教学实录10

  第一课时:

  教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

  教师:请坐。(课件)孩子们,看看我们语文书的封面画,你看见了谁?一起说。

  学生:松鼠。

  教师:你还看见了什么?

  学生1:我看见了风筝。

  学生2:我看见了房子和纸船。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风筝的故事,也就是课文中的20课,纸船和风筝,请你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吧。

  学生:用手板书

  教师:注意纸是绞丝旁,下面没有一点,

  教师:谁来读读课题?请你来

  学生:纸船和风筝

  教师:真棒,这个筝是轻声音,你已经注意了,你来?

  学生:纸船和风筝

  教师:一起来。

  教师:纸船和风筝,一个在水上漂,一个在天上飘,却引发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赶快打开书,翻到92页,自由的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了。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教师:我发现我们班有些小朋友读书的习惯很好,老师没有喊停,他读完第一遍,就开始读第二遍,读书啊,就应该这样,

  教师:来看,有几个词语,相信一定难不倒你们,请自由拼一拼,读一读吧(课件)

  学生:自由读。

  教师: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学生:小老师带读

  教师:这个平舌音读的可真准。谢谢你,小老师,读词语啊,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

  教师:这几个词?谁能把它读好?

  学生:乐坏了

  教师:什么时候,你会乐坏了呀。

  学生:高兴的时候

  教师:那就把这份高兴送进去读。

  学生:乐坏了。

  教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 乐坏了

  教师:第二个词语,谁想读?

  学生1:一把抓住

  教师:等一等,你的眼前有一只蝴蝶飞过,你想把它抓住,你来做做动作,好吗?

  学生:做动作

  教师:快点,抓慢了抓不住的,现在就用这么快的速度来读这个词。

  学生:读

  教师: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教师:最后一个谁来读?你来

  学生2:读 受不了

  教师:哦!你的眉头都皱起来了。一起来

  学生:读 受不了

  教师:你觉得这么多生字当中,那个字最难记,你要提醒小朋友记住的。

  学生:风筝的筝,竹字头加斗争的争。

  学生:我记住了吵架的吵,口加少

  教师: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看看这个字“幸”,谁有办法记住它?

  学生:上面是个土,下面是个羊少了一横。

  教师:我们都知道,羊下面的三横啊,就代表羊毛,你看这一只小羊,绒毛还没长满,就在土坡下面无忧无虑的吃着草,多么?

  学生:接 幸福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拼音宝宝的帽子去掉,看看谁还认识,我的火车往哪开?

  学生:开火车读。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知道小熊和松鼠都住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举手

  教师:不急着回答,我请一位小朋友用读来告诉我

  学生2:读

  教师:你有一双会读书的眼睛,这一段没读错一个字,真棒。你也想读?

  学生:读

  教师:你声音真响亮,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唉,,,我听明白了,原来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山上还有一条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看,小熊来了,小松鼠也来了。

  教师:我看看,那个小朋友已经坐好了,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松鼠,请你把它送回家,(松鼠图片)

  学生:把画贴在指定的地方

  教师: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熊,请你把它送回家吧。(小熊照片)

  学生:把画贴在指定的地方。

  教师:小熊小熊,你的家住在山脚,松鼠,你的家住在山顶,你们隔的那么远,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呀?

  教师:请你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吧,(课件)

  学生:自由读2~6段

  教师:小熊小熊?你在哪?小熊,你是怎么和松鼠成为朋友的呀?

  学生:它把一个纸船放下来,我乐坏了,

  教师:小熊?你和小松鼠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呀?

  学生:汇报

  教师:你做了什么?

  学生:我把

  教师:我听明白了,你送了一只风筝给松鼠,那现在谁能说的简单些?谁送给谁什么东西?谁又送给谁什么东西?然后他们就?

  学生:小熊送给小松鼠

  教师:听明白了,原来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教师:你看,纸船飘来了,风筝也飘来了(课件)谁想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

  教师:能不能让这飘呀飘再美些。

  学生:指名读。

  教师:听你的读,我仿佛看见一只只纸船,第二句谁想读?请你读

  学生:指名读

  教师:飘呀飘,真没啊!我们来比赛读读,男生读上面这一句,女生读下面这句。

  学生:比赛读

  教师:孩子们,请你来看看这两个字?相信你一定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你来说

  学生:这两个字,拼音一样,字不同(课件)

  教师:是的,偏旁不同,还有谁想说?

  学生:都有一个票字。

  教师:看看他们的偏旁表示?

  学生:三点水表示在水里漂,风字旁表示在风中飘。

  教师:水上漂,我们叫漂流,漂浮,你平时见过什么东西在水上飘呀飘。

  学生:船

  教师:我见过船在水上漂呀漂

  学生:树叶

  教师:风字旁的飘叫飘荡,你见过什么东西在空中飘呢?

  学生:风筝,袋子,雪花

  教师:是的,就这样啊,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小熊,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快乐

  教师:看看图?(课件)

  学生:小熊乐的手舞足蹈

  教师:你真棒,把小熊的动作说出来了

  学生:小熊乐的眉开眼笑

  教师:你真棒,把小熊的表情说出来了

  学生:一蹦三尺高

  教师:说的真棒,把掌声送给他,我们课文里面有也有一个词,写小熊很高兴,你找到了吗?

  学生:乐坏了

  教师:现在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学生:读

  教师:你都笑了

  学生:读

  教师:哇,你笑的好灿烂,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放到句子当中,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段

  教师:小熊小熊,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呢?

  学生:

  教师:我听明白了,小熊是受到了一份礼物。多么惊喜啊,把这份快乐送进去读吧。

  学生:读

  教师:小熊小熊,还有什么使你那么快乐?(这个小松果就表示我要和你交?)

  学生:收到小松鼠的友谊。

  教师:小熊原来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现在他有朋友了,怎么不快乐呢?把这份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小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天上去,他想了想,就咋了一只风筝,风筝顺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小松鼠想不想抓住这只风筝啊?

  学生:想

  教师:那就跳起来抓住这只风筝

  学生:跳起来

  教师:我看到了一群乐坏了的小松鼠,抓住风筝你就赶紧做好来,现在谁能读好这个词?(课件)

  学生:一把抓住

  教师:你读

  学生:一把抓住

  教师;一起读

  学生:

  教师:小松鼠,看看你手里的风筝,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草莓,祝你幸福

  教师:小松鼠啊,现在你看到了那么多的礼物,看到了风筝,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学生:开心,激动,欢乐

  教师:是的,开心,高兴,激动交织在一起,难怪小松鼠也?

  学生:乐坏了。

  教师: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多么快乐的小松鼠啊,松鼠松鼠,(课件)当小熊生病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当小熊有困难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学生:

  教师:小熊小熊,当松鼠快乐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学生:我会陪他一起快乐

  教师:当谁怎么样的时候?谁会做什么呢?

  学生:

  教师:你真会关心你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让我一起来合作读课文的第一到第六段,男生读小松鼠,女生读小熊,(课件配乐)

  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小熊,松鼠,你觉得纸船和风筝给你飘来了什么?

  学生:快乐 ,幸福

  教师:是的,纸船和风筝飘来了一份深深地情谊,一份美好的心情,纸船和风筝上还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呢?让我一起大声的来读

  学生:齐读(祝你幸福,祝你快乐)

  教师:请幸福的读?

  学生:齐读

  教师: 这节课,我们也要来学会写祝福的话语,首先呢要学会这三个字(课件)仔细看,写“幸“字要注意什么?

  学生:上面是个土字,下面是个羊少一横

  教师:幸字有四横,这一横是最长的。那你看看祝跟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祝福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不能写成衣字旁

  教师:小眼睛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小纸,把这三个字写写,看看谁的字最漂亮

  教师;写字要注意,头正,伸直,脚踩平。

  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

  教师:同桌互相评一评,觉得他写得好,就请给他画颗星星在旁边。

  教师:小熊,小松鼠,拿着你手上的这张小纸条,你想把它送给谁?

  学生:送个松鼠

  教师:哦,相信小松鼠受到这张小纸条会更快乐的。那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想把这张纸条送给谁呢?

  学生:好朋友

  教师:为什么要送给他呢?

  学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教师:我相信有了这张小纸条之后,你们的友情会更深的。孩子们,请你在纸条上面加上一些花纹的话会更美丽,受到纸条的人会更开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小熊,小松鼠,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风筝》教学实录11

  一、教师简单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10课。咱们一起很好听地把课题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师:第10课,预备,起。

  生:第10课,风筝。

  二、训练学生朗读1、2、3,获取课文言语形式秘妙。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对话提取语意焦点。

  师:大家把书本打开,看到课文。先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就读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看到自己的书本──李卓林。就请你读,读吧。第一个自然段。

  李卓林: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读得还挺好的,是吧?

  生:是。

  师:声音大,又没有打结巴。好孩子,你站起来──这句话,不要读那么快,慢一点,像老师这样[舒缓地]: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你看,老师读的时候,不是那么急,你再读一遍,好不好?来,童年的时候──

  李卓林: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比之第一次,稍微舒缓了一些。]

  师:你看,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就显得更好听。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就这个女孩子,来,你来读一读,就这一段。

  邓丰怡: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坐下。你看,刚才她有意强调了一下,就显得读得更好听──“最大的快乐”,这个地方的语气语调读得很舒服。这样吧,咱们一起把这个小小的段落读一遍。注意,舒缓一点读,不要读得那么快。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预备,齐。

  生: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你看,你们把速度放慢一点,舒缓一点,就读得很好听。这一段很短,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郭宇芳,好孩子,来──它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呀?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坐下。这个信息很重要,大家一起说一遍──这一段,它就告诉咱们,我们这些孩子童年时候最大的快乐是──风筝教学实录|风筝课堂实录

  生:做风筝,放风筝。

  2、再请两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对话提取语意焦点。

  师:非常好。就是这一段,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出示幻灯片一]。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这一段齐读读得很好,速度舒缓一点──接下来,我再听两个小朋友读,其他同学都要看到书,不要看到我。黄雯颖,你来读一读第二段: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舒缓一点,读。

  黄雯颖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读得是不错的──但是,老师还是觉得快了一点,能不能稍微放慢一点?慢一点读,邓铠晴,你来。

  邓铠晴朗读第2自然段。

  邓铠晴:在鱼塘里拔几根细苇──

  师:不对,在芦塘里,再读。

  邓铠晴继续朗读第2自然段。

  师:你看,这次,铠晴读的时候,速度比雯颖放得更慢一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像这朗读听起来就更有味道──不要读得太快了。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坐在那里,静静地、缓缓地想,就这样读,那个文章才读得有味儿。那么,接下来,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下面的第三个自然段。注意,慢一点读,好不好?来,我们去放风筝。

  江善琪朗读第3自然段: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

  师:慢一点读,一个人用手托着──再来。

  江善琪继续朗读,出了点问题。

  师:重读这个地方,你不要慌,那线一紧一松,再读。

  江善琪继续朗读。

  师:她有几处读得蛮好听呢!第一处读得好听的地方,“站在远远的地方”,她是这么读的,咱们把这个小短句读一遍,站在远远的地方,预备,齐。

  生:站在远远的地方。

  师:停。她读得特别好听的,就是最后一句,村里人说的那句话。江善琪,你跟大家把这句话再示范一遍。刚才听你读,就读得蛮好听。再听一遍,人家怎么读的。村里人看见了,读。

  江善琪再次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羡慕的语气读得多好。来,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村里人看见了,说,预备,起。

  生朗读这一句。

  师:好。刚才江善琪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她很会设身处地去想,就是这一个地方,她读得很有点意思: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许佳域:放。

  师:远远的地方,你这样说前面那个人听都听不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许佳域: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

  师:声音恐怕小了哦!远远的地方,那个人都看起来像个黑点了,应该怎么说呢?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大声地]:放。

  师:好的,要让人家听见,是不是?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大声地]:放。

  师: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味道。这个“放”字,很远啊!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一起大声地]:放。

  师:对了,就是这样读的。这才叫把课文读出一点小小的味道出来了。这样吧,刚才老师读的时候,还是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蛮快。这篇文章,你一点要舒缓一点读。你看,我刚才说到铠晴,她读的时候,读得很慢,是不是?那听起来,就听得挺舒服的。咱们在下面,把这第2段和第3段练习一遍。怎么联系?开口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速度──我给你们起个头,是这样的,“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我们精心做着”,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读的时候呢,那个表情还在那里。2。3两段,哪两段啊?

  生:2。3两段。

  师:对,你们在下面自己读自己的,不要一起读。听到没有?

  生:听到了。

  师:舒缓地练习一下,练习一遍就坐好。待会儿,我要听你们读的。开始,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我刚才听了一组的同学朗读。丝蕊和后面那个绮琪的速度控制得很好。这样吧,我们读书读得很快的同学呢,就跟着人家练习一下,舒缓一点读,不要急,好不好啊?

  生:好。

  师:就这两段,不要急,好好读,看到书。老师起个头,小朋友读好。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生齐读。

  师[在“远远的地方”处截断]:停,这里你们没有人家江善琪读得好听哦。站在远远的地方,继续读,起。

  生继续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还是做了努力的,放慢一点速度,读得挺好听的。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说,第2段,第2段,看到书哦!第2段,写了我们去干什么?丝蕊,你说说看。

  陶丝蕊:去做风筝。

  师:坐下。是不这样?

  生:是。

  师:是。好像很多同学都明白了。那我再想问一问,这个第3段,写得又是我们去干什么呢?刑博宁。

  刑博宁:第3段写了去放风筝。

  师:坐下。是不是的呢?

  生:是。风筝教学实录|风筝课堂实录

  3、出示幻灯片,师生对话,描述第1段与第2。3段语意焦点所存在的联系,提出工作概念──“总起段”。

  师:是的,是吧?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看的这三段,[出示幻灯片二]你看一看,第1段说我们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最大的快乐是──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接下来,第2段就开始写──

  生:做风筝。

  师:第3段接着写什么呀?

  生:放风筝。

  师:你们看看这个图啊,想一想,这几个段之间,它们有没有联系啊?

  生:有。

  师:一看就知道好像有联系,是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练习呢?我听小米说说看。随便说,不要紧,你觉得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米卿芮:是一种……[说不出来,面有难色。]

  师:不好说,是吧?反正是有联系是不是?坐下。有没有同学说,我能大概说说看?有没有联系?有,是不是?你们现在来看一看,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等式──你说,第几段加第几段等于第几段呢?好,尚义,你说说看。

  邓尚义:第1段+第2段=第3段。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坐下。你(郭宇芳)说说看,好孩子。

  生:第2段+第3段=第1段。

  师:是不这样?

  生:是。

  师:哦,这当中有个等式的呢。你看看,第1段说了做风筝和放风筝,第2段和第3段也同时就写了──

  生:做风筝和放风筝。

  师:第1段好像很大,是不是?后面两段的内容加起来就等于它。这样的段落很重要。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段落叫什么段?以前有没有学过?

  生:没有。

  师:那现在老师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段落,像第1段这样的,看老师写──它叫什么名字。

  生:总段。

  师:不是总段,还有啊!这样的段落就叫──

  生:总起段。

  师:再念一遍,不把这个名字忘记了。这样一种段落,它的名字叫做──

  生:总起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总起段里面写了做风筝,后面就一定会写到──

  生:做风筝;

  师:总起段里面写了放风筝,后面也一定会写到──

  生:放风筝。

  师:是啊,所以这个段,很重要。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的话,你说总起段相当于它的什么部位?

  邓铠晴:头。

  师:相当于什么?

  生:头。

  三、过渡,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1、教师读缺少开头的小文章《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学生倾听,尝试补写一个“总起段”。

  师:相当于头,是吧?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头,它就好像不太完整了,是不是?

  生:是。

  师:记住:总起段的内容,等于后面的段落相加哦。现在,老师这个地方现在恰好有一篇小小的文章。它就没有总起段,它就少了一个什么啊?

  生:头。

  师:现在,我们尝试写一下,看能不能为它加上一个总起段?先别写,先听老师念完它,好吧?

  [发作业纸]

  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注意用其中的“顺口溜”和“口令”激趣。

  师:现在这篇文章缺个总起段,老师让你们为它写个总起段,你准备怎么“说”呢?有的同学想好了,我们一个一个来试。听好,你看人家怎么给它一个总起段。

  江善琪: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玩“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坐下。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她的这个总起段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你们说她说得对?

  生:因为她把下面的两段写出了。

  师:她把下面写的这些东西都说到这句话里面了,是吧?

  生:是。

  师:下面的第二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呀?

  生:跳皮筋。

  师:第三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一二三,木头人。

  师:对。她说了,她是这样表达的,还有没有同学说,我也说得差不多,我也说一次。许佳域有没有想好?没有啊?有没有同学试一下呢?邓铠晴能说,你来说说看。

  邓铠晴:小时候,我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你看,人家两个同学交代时间的方式不一样。江善琪是说“童年的时候”,她交代时间怎么说的啊?

  生:小时候。

  师: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都用得很恰当。还有没有同学说,我还想说一下。程柯,你怎么加这个总起段呢?

  程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这个总起段加得好,不过要去掉一个字,把那个“我刚上小学”的“我”去掉──刚上小学的时候,再说一遍。

  程柯: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坐下。对不对?

  生:对。

  师:各个人对总起段都有自己的说法,可能大致相同,也可能有些小小的区别。这样吧,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应该可以把这个小小的段落写好。现在你们就安安静静地写,自己写一个,写写看。你们写一写,我看一看,如果不会,我再教一下。

  [学生动笔写]

  师:这个同学写完了,就坐在座位上,给大家念一下,大声念。

  生:小时候,我,去……

  师:不打结巴,再来,不要紧张。

  生:小时候,我去上学,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还不错,人家有人家的说法。这个同学说得不错的。余璐,写完了吗?

  余璐:写完了。

  师:余璐很自信地说“我写完了”,我估计写的是对的,你再大声跟同学们展示一遍,最后一个机会就给你。

  余璐:三年级的时候,我最喜欢玩“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坐下。

  师:这个同学又采用里另外一种交代时间的方法,人家怎么交代时间的?

  生:三年级的时候。

  2、作业:学生以“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求使用“总起段”开头,并必须使用“快活”这个词语描写游戏时候的心情。

  师:不错啊!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半天,学了半个小时,我想问一问,你们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知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绮雯,你说。

  生:总起段。

  师:学到了总起段,是吧?写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它设置一个总起段。好孩子,坐下来。她都知道了自己学到了什么。大声点说给我听一听。

  生:总起段。

  师:这就是风筝这篇课文带个我们的一点小小的知识。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在第1段为它写一个总起段。接下来,老师布置一点小小的作业:同题作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读一读,第一条要求。

  生:一,使用总起段开头。

  师:二,在文章中使用“快活”这个词语。

  生:二,在文章中使用“快活”这个词语。

  师:一定要用,不要不用。不要写完了,老师在你的文章中找不到一个“快活”。用好这个词语,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八分钟左右,大家就静静地写一写,不讲话;老师也走过来看一看,也稍微指导一下。

  [学生写同题作文,教师巡行,个别指导。]

《风筝》教学实录12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应该接触到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请你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更正一下,《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哦,请大家再说说鲁迅的作品。

  生:《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铸剑》。

  师: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鲁迅先生这么多的小说,连选自《故事新编》的《铸剑》都知道,不会是看了参考书吧。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师:嗯,很好,大家预习的很充分哦。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好“思维扩展”的题目。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就作家作品而言,学得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先生曾经对自己的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大约两分钟。)

  师:好,大家安静下来,我点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讲一讲。

  生:鲁迅先生一定很高兴,他有这么多作文入选我们的课本。

  师:这个想法不错,你可得好好努力,说不定有一天你的作文也会入选语文课本。

  (学生大笑)

  师:鲁迅先生可不这么想哦,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点一位同学朗读)

  鲁迅是反对自己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的。他曾经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鲁迅不愿意让他的这本小说集入选中学的课本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对人世的悲观,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读得很好,大家课后再去讨论这个问题。好,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风筝》就是鲁迅悲观、绝望情绪的充分流露。大家是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这样的散文,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克服阅读的障碍,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在一起学习课文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认真领悟,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投影仪显示)

  写作时间:《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当然是很高兴啦,我们家每年过年都很热闹。

  师:大家不要拿自己去推测鲁迅哦,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根据。我们先来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师生齐读第一段。)

  生: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很好,有人要补充吗?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很孤独,过年干吗不去打麻将啊(学生爆笑),一个人在家写这么死气沉沉的文章。

  师:讲得很好啊,还有同学有问题吗?

  生: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

  生:老师,鲁迅为什么看到风筝会“惊讶”啊?

  生:我觉得这句话前后矛盾:“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冬天地面上有积雪阿很正常啊,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个“还”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老师先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大家注意认真听,课后再想想老师说的对不对!对北方的冬天已有风筝感到“惊异”,因为“我”的故乡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作者用一个“还”字,可能是说积雪时间很长,北京的冬天很寒冷。现在又轮到老师来问大家问题了,文字很深奥,大家先抄下来,慢慢体会。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孤独、焦虑、恐惧的情绪不仅意味着自我意志与世界、与自己的有限性或命运的对立,是否也意味着另一更深层次的不安?

  师:抄好了吧。老师突然想到了一首老歌——张学友的《吻别》(唱):“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你的视线,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终没有喜悦我仍然躲在你的梦里面……”

  (学生狂笑)

  生:老师,你走调了!

  师:哈哈,老师只是觉得冬天和风筝联系在一起很凄惨啊:“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学生继续笑)。大家安静一下,看看老师诗化的语言。(一片嘘声)

  (板书:精神高飞远走的寂寞感和一个人暗夜行路的孤独感寒冷感,进而生出无限悲凉的人生感慨。)

  (学生鼓掌)

  师:《风筝》这篇课文写的是不是鲁迅的“吻别”啊?(学生笑)

  生:(齐声)不是!

  师:那我请同学说说《风筝》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

  生:鲁迅小时候把他弟弟的风筝扯坏了,长大后很内疚!

  师:说得不错,很简洁。不过你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哦,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先生吗?

  生:(齐声)不是!

  师:大家可不要这么简单地判断问题,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风筝》的“真实性”认定

  《风筝》一文所叙述的关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是否是真实的?

  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周建人

  乔峰《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见《鲁迅回忆录》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他不爱放风筝,这大抵是事实,但鲁迅写折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

  ——周作人

  周作人《鲁迅与〈弟兄〉》,见《鲁迅回忆录》中册。

  师:文学允不允许虚构?

  生:(齐声)允许!

  师:这回回答得挺干脆可是对的哦。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求证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我们的很多教科书为什么总是把《风筝》一文所叙述的“精神虐杀”作为确定的事实分析呢?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若《风筝》一文所叙述的不是真实,那你从中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理。

  师:这个问题很难吧。再问大家一个简单点问题,大家猜猜看,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的感情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A、同胞情深曾几时(鲁迅与周作人留学日本时的亲密照片)

  看下面一段描写(王晓明《鲁迅传》),体会童年兄弟之间的情谊。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阿哥,咱们什么时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带着笑呆呆地问道。树人瞟了弟弟一眼:“没看见我这儿还要看书吗?去去去,一边儿玩去。”满脸的尘土周作人对着哥哥吐了吐舌头跑开了,那边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小弟建人在太师椅上小盹。那年,鲁迅8岁。

  冬天,家中盛水的大缸里结了一层薄冰,鲁迅敲碎后捞了来分给弟弟们吃,三人咬得满嘴爆响。当然,他们也有扫兴的时候。还有一次,鲁迅从一张“老鼠成亲”的画中得知元宵节晚上是老鼠成亲的日子,于是与弟弟一咬耳朵,睁着眼睛守了一夜,结果啥也没看见。第二天,周作人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但对兄长却毫无责备之意。

  师: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小他四岁,周建人小他八岁。大家还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吧,讲鲁迅因为给父亲买药,上课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迟到过。不知道这篇课文有没有对大家产生不良影响,想必那时,课桌都遭殃了吧!(学生笑)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作为长子和大哥,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经济的负担,到了1909年,为了成就弟弟周作人在日本的学业和小家庭幸福,鲁迅决定放弃自己在东京的第二步文学活动的计划以及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回国供养母亲和弟弟们。

  生:鲁迅真是一个好大哥,一定和弟弟周作人的感情很好吧!

  师:你只说对了一半,为什么呢?大家继续看大屏幕:

  (投影仪显示)

  B、兄弟反目成仇

  1923年7月,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注意《风筝》的写作日期:1925年正月初一)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 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7月18日,作人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鲁迅先生”,口气如对客人,小弟与大家长兼长兄之间关系完全扯平;以先生称,口吻已是对路人态度。“我昨天才知道”,可见以前不知道,那必是有关人格尊严事体。删节号“——”,表示那些我已知道、你更明白、不必再披露、以免彼此丢脸的事。“过去的事”,是说昨天得知的那种事,似含不止一次、而且持续较长。“不是基督 徒”,道出自己不能象个教徒那样忍受屈辱,或宽恕这种事。“尚能担受得起”,见出此事重大,对他是大伤害,需要“担受”。“不想责谁”,这里的谁,既可暗指鲁迅,又可含有不是一人单方面事,至少牵涉两方。以周作人洞悉人性的目光,自然知道这类事复杂,若想搞清细节,无异再辱一次。此删节号“——”,表示有许多话不必说了吧。“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取俯瞰姿态,带一种无奈的悲悯,人是可怜的。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从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了解一下鲁迅兄弟间反目成仇的来龙去脉。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和你打过架的小朋友,你现在还会不会特别记恨他啊。

  生:不会!我非常想念一些幼儿园的同学,有很多我们好久都没见面了!

  师:是啊,老师幼儿园时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了,有些可能这辈子都见不到了。儿童是不记仇的,何况是兄弟?你幼儿园打架的小朋友,现在要是碰到了还倍感亲切。大家看一下思考题: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

  (1)鲁迅在兄弟反目成仇后写的《风筝》一文中流露出深刻的内省和自责,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小时候粗暴地践踏过弟弟的风筝?

  (2)鲁迅遗嘱: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但唯独对自己的弟弟周作人,没有任何攻击性的.文字——甚至是在周作人不断写文章嘲讽他的时候,为什么?

  师:有人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鲁迅对自身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内省和自知,但却不得不同时信奉这些互相矛盾的思想,从而长久地处于精神的矛盾和紧张之中。——汪晖:《反抗绝望》(板书)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句话,那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来,来体会鲁迅精神的“矛盾”和“紧张”。

  (第一节课下课,休息十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初步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理,那么我们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中所饱含的特别复杂的思想感情。

  师: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大家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

  (班上一位朗读很出色的女同学深情朗读)

  (投影仪显示)

  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

  阅读文章一二两段,比较童年故乡的环境描写和现实生活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不同的心境。

  师:我们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是外地生,你们想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啊!

  生:(齐声)想!

  师:你们什么时候最想家乡?

  生:我生病的时候,我的外婆在老家,要是外婆在身边多好啊!

  生:有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在老家,我有很多好朋友。

  师:老师也是。老师自从上大学以后,每年春节才能回家啊,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特别想回家!

  (投影仪显示)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大家再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童年的故乡。这里我们可以体会鲁迅的童年和故乡情结:回忆中童年的故乡的的美好与温暖与现在的远离故土的肃杀的严冬的当下感觉形成鲜明对照,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故乡和童年已经逝去并无从返回的叹惋!

  (板书:“我”试图在这种回忆中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慰籍。)

  师:现在老师再请一位男生来读一下文章的结尾。

  (班上一位朗读较好的男同学读)

  (投影仪显示)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从回忆中温暖的童年拉回到冰冷的现实。回忆中的童年虽然有故乡的美好,又有少年的纯真与无忧无虑,但这丝毫掩饰不了“我”对自身罪责的沉痛反思。 “无可把握的悲哀”,一是指悲哀程度,类似于无限的悲哀;二是没料到弟弟忘记,连求宽恕而不得,所以悲哀无法摆脱!即是对自己的身上的人性恶和旧的痕迹的悲哀,也是对弟弟的善于忘却、主动认同这种虐杀及缺乏反抗和复仇精神感到悲哀。

  虽然有春天以及故乡景物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但毕竟只是回忆而已,故乡和童年早已离“我”远去,从故乡温暖的春天拉回到眼前的寒冷的冬天,到现实的严冬式的肃杀的生存环境,充斥着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感!

  这里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包含了“我”的多重心境:想摆脱罪感和求得宽恕而不得的沉痛;对被虐杀者的失忆和无怨的感慨;还有对故乡童年失落的悲哀;眼前的生命的孤独给人的肃杀感和寒冷感;为生计辛苦辗转于异地而生的人生的苦辛的漂泊、孤独、寂寞……百感交集,自是无可把握!

  (投影仪显示)

  思维扩展:

  A、“童年的故乡”与“现实环境”悲剧性的对立;“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是否也影射着什么?

  B、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充斥很多“童年的故乡”的影子,我们班也有很多外地的同学,身在他乡的你们什么时候会最想家?体会体会鲁迅的“童年的故乡”所包含的感情。

  C、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现实世界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荒谬、死亡的威胁,内心的无所依托,虚妄的真实存在,自我与环境悲剧性的对立,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失望、不安……。

  D、什么事情让“我”再见到风筝时如此“悲哀”?“我”是否想过办法去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

  师:大家从前三个问题中选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放学回去后仔细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记好问题后,大家再讨论一下第四个问题,等会儿请同学回答。

  (学生抄题,讨论,大约5分钟。)

  师:好,请大家安静下来,谁来回答?

  生: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师:很好,效果如何呢?请还是用原文回答。

  生: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师:找得很准,请坐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大家还是从原文中找。

  生: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师:效果如何?

  生:“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板书)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下面几段课文。

  (投影仪显示)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这里鲁迅是不是通过对他弟弟的缺乏记性的叙写来批判中国人的善于忘却?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这种遗忘是很正常的,一个人小时候经历的事不可能都能记得,时间能埋葬掉多少往事,何况是小时候亲兄弟之间的矛盾?但成年以后,一些刻骨铭心的伤痛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请听画外音

  (播放擅长朗读的男音乐老师事先录好的画外音)

  遗忘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否则所有的人都如鲁迅一样记得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活着还不成为一种折磨?另也可能是因为弟弟认为哥哥本来就是对的,自己确实不该放风筝,所以当时虽然或者伤心,很快也就忘记了,本来就不认为自己对,又怎么该怨恨呢?被虐杀而不自知,就如现在的学生一样,主动要求老师对他们在所谓的应试学习上要求严格一点!许多普通的百姓不也是这样,被统治者压迫和虐杀而毫不自知或者认为理所当然从而也毫不反抗吗?按理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需要反思,我的虐杀也跟被虐杀者的顺从有关系,被虐杀者的温柔驯顺适足以激起虐杀者的施虐欲。作为个体的我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罪,但作为一个群体的政党或者国家机器有这种反思能力吗?如果说,个体遗忘了这种伤痛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悲剧也毫无记忆就必须批判了。我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跟学生讲建国三十年历史中残酷和非人性的一面时,学生也会惊异地睁大眼睛说:“有这样的事吗?”好像是我在撒谎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此处的批判也并非全无意义。

  (投影仪显示)

  “绝望”与“虚无”

  思维扩展:鲁迅最终否定了忏悔,步步深入地揭示了“希望”的消逝与幻灭,显示出“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于绝对权威地位。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希望——绝望”、“现在——过去”、“虚无——实有”、“乐观——悲观”。

  师:我们大家最后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看看自己是否能体会到“我”绝望与虚无的痛苦内心!

  (师生齐读)

  下课铃声响起,在齐读声中结束,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13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

  1、师:朱老师先来考考你们:板书:“鸢” 认识这个字吗?

  生:我认识,这个字读“yuān”。

  师:你真了不起,连“鸢”都认识,太厉害了。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遇到这个字,当时不认识,就问爸爸,是爸爸告诉我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在看报纸中学习识字。

  2、师:再来考考你们(出示:《村居》清 高鼎),谁会背?(见无生应答)不会背没关系,(出示全诗:《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后)这首诗里的“纸鸢”说的就是“风筝”。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所以“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 读题。《风筝》(人教版三下)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课文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引出快乐

  ①出示: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②指名读、齐读

  ③师:“最大的快乐”就是——

  生:非常快乐;快乐到了极点;快乐到不能再快乐了;快乐得无法形容……

  师:来!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快乐。(读后)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生:我们这群孩子是怎么做风筝、放风筝的?

  ……

  ④师:请打开课本38页,带着你的好奇,带着你的疑问,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每个同学至少读两遍,读完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评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根据句子质疑,因范围集中,难度较小,针对性强,而易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阅读期待。】

  2、学习字词,理清脉络

  ①出示:做 精心 希望;放 拼命 奔跑;找 垂头丧气磨坊

  ②师:老师这里有三组词语,讲的是作者心情的变化,先自由地读一读。

  ③指名读,齐读。

  ④师:第一组词语说的是作者( )时候的心情?第二组呢?第三组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⑤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记叙的,谁告诉大家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默地读,用心地想,看看哪几个自然写的是做风筝?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放风筝?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找风筝?

  师:像这样,几个自然段都是写一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就把它归为一个大段,这叫意义段。(板书:意义段)

  ⑥师: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几个意义段?好,拿起笔,在每一大段的结尾划上“//”。看,(屏示范例)像这就表示1—2为第一段,3—4为第二段,5—8为第三段,标好了吗?

  【评析:虽说课改前逢课必练的“给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做法过了头,但课改后对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刻意淡化,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造成了矫枉过正。我认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读懂一篇文章,从细处看,是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从大处看,就是要知道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整体上说了什么,是分几部分说的,各部分之间是怎么联系、联接的,重点在哪里,有一条什么主线在贯串,是按什么思路行进的。所以,在第二、三学段,对段落比较明显,适合对学生进行思路、段落训练的课文,还是应该进行训练。此环节,老师的教学与示范,就是给三年级学生建立意义段的概念,为以后的阅读理解与学习表达奠基。】

  3、把握内容,学写生字

  ①师:好!我们继续看这三组词,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作者的心情变化。

  生:我们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我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快乐极了,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你把用什么做风筝、做风筝时的心情说得很明白,很完整。不错!再看看,哪儿可以更简洁些?

  生:我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快乐极了。

  师:看,这样一概括,就简洁多了。这是做风筝时的心情。好!放风筝呢?

  生:放风筝的时候,我们依然快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我们概括放风筝的心情,哪些句子还可以去掉?

  生:放风筝的时候,我们依然快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我可以更简洁。放风筝的时候,我们依然快活,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三个同学说的内容,第一个用了50多个字,第二个用了30多个字,第三个只用了20来个字。这就是——概括的力量。同学们,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语句要尽量简洁。找风筝呢?谁说?

  生:风筝跑了,我们四处找,还是没找到,我们个个垂头丧气。

  ②师:这就是作者的心情变化,我把同学们说的话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长句子。不过,多了几个空格,想一想,我们怎么说?

  出示:我们( )做着风筝,心里充满了( ),放风筝时( )快活,喊叫着,( )地( )。忽然,线断了,风筝没了踪影,大家( ),找啊找,水( )那里,也许能找到。

  ③指名说,齐说。

  【评析:第二学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领着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这是课标的要求。本环节就是一个很舒展的练习把握主要内容的全过程。通过“纵横比较”,让学生体验概括精简的过程,体会到自我的进步。纵向比较:在第一次概括后,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概括,把概括的结果与第一次进行比较,感受到概括的力量所在。这种练习以自我第一次的概括为参照,进行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横向比较:比较不同学生概括的内容,看谁的更简洁,差别在哪里。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该如何精简,它不仅对于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有补益,更重要的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种可靠的完善。这种把握主要内容的练习,不仅是“经过”,更是“经历”。只要教师舍得把课堂时间与空间真正还给学生,有计划有方法地让所有学生充分经历“概括”的实践过程,相信能到达“概括”这个终点的学生会更多。】

  ④写字指导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写的字都在这段话中(课件显示要写的字:精心 希望 依然 拼命 奔跑 垂头丧气 磨坊),大家一齐读。

  师:在这些要写的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读帖观察、讲解范写。如:“奔”,上面的“大”要写得舒展些,代表两个甩开的胳膊;“丧”的第二笔是竖,横要写长一些;“精、依、拼、坊”都是左窄右宽;“磨”的第三笔要写得舒展些,这样才能把里面的字包住等。在学生描仿临练后,教师适当品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这几个词写一遍。

  【评析:“课标”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怎样理解与落实?首先,教师要增强练字意识,落实书写训练;其次,要从时间、环节、指导、练习等方面予以保证;第三,指导与讲评,不仅重书写内容,而且重书写质量。此环节的安排,意即于此。】

  4、再读课文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我想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②生练习读课文。

  师:课文会读了吗?谁读第一段?

  三、品读课文,体悟快乐

  师:同学们读得好,很用心,课文中的小朋友做风筝也很精心,因为做风筝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1、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请大家一齐读这段话。

  师:我听出了五分快乐,谁来读出十分快乐?

  (生逐步读得有感情。)

  师:我感觉到了十分快乐,这里有个词——“憧憬”,在这句话里“憧憬”是——美好的想象。那,他们一边精心做风筝,一边想什么呢?

  2、出示: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 。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像蝴蝶一样,在蓝天上翩翩起舞。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飞上蓝天,与飞机比一比谁更美?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飞上蓝天,与白云作伴,天空肯定会因为我的到来变得更美!

  生:我们精心做着一个蝴蝶风筝,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我要飞上蓝天,与小鸟嬉戏,与白云为舞,与蓝天欢唱

  ……

  【评析:词句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在看到词句的时候,头脑中能再现丰富的视像。那么,他头脑当中就能显出相应的精妙的.文字。课堂上,教师用“一边做,一边美美的想: 。”驱遣学生的“内心视像”,让学生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用真诚、朴实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心底真实而美好的愿望!这不仅让学生在快乐的畅谈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憧憬”,而且体验到了做风筝的快乐,还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可谓匠心独运。】

  师: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想象啊,这就是“憧憬”。带着这种美好的“憧憬”,我们再读这一段话。

  师:我听出了同学的快乐,这“幸福鸟”上还有我们的名字呢?它带着我们的幸福,带着我们的希望快乐地飞翔,再读,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3、师: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段,想象我们放风筝的快乐。

  ①生自由读。

  ②师:课文中说我们拼命地奔跑,快活的喊叫,我们会喊叫些什么?

  生:我们的“幸福鸟”飞得真高啊!向上飞,向上飞!看,风筝在空中多美啊!……

  ③师:是啊,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的心也跟着一起飞上了蓝天,我们就这样喊啊,跑啊,整整玩了大半天,都不觉得累,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太高兴了;因为这是我们亲手做的风筝;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这么玩过……

  师:忽然吹来一阵风——

  4、出示: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倏地便没有了踪影。

  ①师:刚才我们还在快乐地喊叫,现在却——生接读

  师:不过是一只风筝,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有这个必要吗?

  生:那可是我们的最爱呀。

  ②师:这里有两个成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怎样理解?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 色:颜色 。 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千呼万唤”。(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对,一起放风筝的伙伴不停地呼唤,这就叫“千呼万唤”。从“千呼万唤”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着急;焦急;失望;难过……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失望、难过,他们又是跺脚,又是喊叫,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在我们的汉字王国里,有很多词语都像“千呼万唤”一样。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艰辛。)、千言万语(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千军万马(形容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③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板书: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多丰富情感的风筝飞走了,我们不甘心,去找风筝,找回我们的希望,找回我们的幸福。

  ④出示第三段文字(5—8节),生齐读。

  四、续写课文,延续快乐

  1、师:风筝找到了没有?贾平凹没有写下去,用了一个省略号,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如果他要继续往下写,会写些什么呢?

  2、师:如果找到了,一定是这样的心情。

  出示:兴高采烈 快快乐乐 喜气洋洋 欢天喜地 欣喜若狂 ……

  师:如果没有找到,心情就会这样。

  出示:垂头丧气 愁眉不展 心急如焚 伤心不已 ……

  3、师:就让我们当一回作家,可以参照老师给大家推荐的词语,把文章继续写下去。

  ①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②生练笔。

  ③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

  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幸福鸟啊,幸福鸟”,你躲到哪里去了?快出来吧!磨坊里没有,磨坊外还是没有,我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坐那里,茫然地四处张望。

  生:没有!依然没有!我们伤心不已,愁眉不展,“幸福鸟啊,幸福鸟”,你在那儿啦?快快出来吧!你可知道,我们多么想念你,快飞回来吧!

  生:我们向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在这里呢!”突然,一声惊喜从磨坊后面传来,我们一齐向那儿跑去。只见“幸福鸟”静静地躺在地上,我们欣喜若狂,像对待孩子似的把它轻轻扶起。大家又兴高采烈地放起风筝。

  生:奥,我的乖乖,原来你在这里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欢天喜地跑向风筝跑,情不自禁地跪了下来,抚摸着我心爱的“幸福鸟”。不幸中的万幸,没有大伤,只是破了一点“皮”。

  ……

  ④师:大家的想象真丰富,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交流了,请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读读,提提修改建议。

  师:找到了风筝当然快乐,找不到风筝,心中依然充满希望,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做风筝,放风筝的那种快乐一直留在作者的心田,直到现在,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是觉得——

  ⑤出示: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⑥学生齐读后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14

  一、导入新课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想看吗?

  生:(齐)想。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1:纸船。

  师:(出示风筝)这是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2:风筝。

  师:注意“风筝”的“筝”的是一个轻声,“风筝”,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3:风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课题,纸船和风筝(板书),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纸船和风筝。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生2: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

  ……

  师: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课文中都有答案,请你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幸福愿意风筝漂流山顶山脚快乐屋顶门口草莓纸船吵架)

  师:这些词你们都认识吗?请你说一说。

  (一学生读词)

  师:刚才这个小朋友读的时候你们听了吗?他读得怎样?

  生:好。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漂流的“漂”还可以读成什么?

  生:“漂亮”的“漂”。

  师:“漂”有三种读音:漂流、漂亮、漂白(板书)。

  三、指导书写生字

  师:(课件出示“幸福”)我们来写一写“幸”,怎样写才好看?

  生1:先写上面,后写下面。

  生2:“幸”的上面是“土”,“土”的下面一长横。

  师:拿出你的手跟着写一写(手指书空“幸”)。

  师:“福”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什么偏旁?

  生:“示字旁”。

  师:“示字旁”和什么偏旁很像?

  生:“衣字旁”。

  师:“衣字旁”和衣服有关,“示字旁”和祝福祈福有关,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书空“福”)。

  师:写到田字格是左边窄右边宽,拿出笔来写一写。

  (生练习)

  四、理解课文

  师:写了生字再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好,小声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在咱们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小主人是谁?

  生1:小松鼠和小熊。

  师:小松鼠和小熊住哪儿啊?

  生2:小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小熊和小松鼠图)他们隔着那么远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啊?

  生3: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师:当小熊收到纸船时心情是怎样的?

  生4:乐坏了。

  师:什么叫乐坏了?

  生4:就是很高兴。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乐坏了?

  生5:考试考好了。

  生6:跑步比赛得第一。

  师:你能读出这种乐坏了吗?

  (生读)

  师:咱们一起用这种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生齐读)

  师: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生:因为纸船里写了“祝你幸福”。

  师:你能把这些祝福读得让小熊乐坏了吗?

  (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祝福送给小熊。

  (生齐读)

  师:小熊有没有送什么给小松鼠啊?

  生:风筝。

  师:小松鼠收到小熊的礼物心情怎样的?

  生:也乐坏了。

  师:咱们来看看松鼠是怎样抓住风筝的?

  生: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

  师:你来做一做动作。你为什么抓得那么急?

  生1:因为松鼠一把就抓住了。

  生2:松鼠想看看风筝上有什么。

  ……

  师:你能读出那种急快吗?

  (生读)

  师:松鼠也乐坏了。因为他收到了小熊送他的风筝和祝福。好孩子,咱们把这句话读得让小松鼠幸福,男孩子来一遍。

  (男生齐读)

  师:带上你的`表情咱们分角色读,男生读小松鼠的话,女生读小熊的话,小松鼠对小熊说——

  (生读小松鼠的话)

  师:小熊对小松鼠说——

  (生读小熊的话)

  师:在咱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两个字非常有趣,那就是“飘”和“漂”(课件出示:纸船( )呀( ),( )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 )呀( ),( )到了小松鼠的家门口。)你能填吗?

  (生填空)

  师:你为什么这样填?

  生:在水里漂用“漂”,在风里飘用风字“飘”。

  师:这两句话应该怎么读啊?

  生:慢,轻。

  师:跟着老师读一读。

  (生跟着师读第一句话)

  师:不够轻,纸船要沉了,你来读一读。

  (一学生读)

  师:多美的画面啊,咱们一起来漂。

  (全班齐读)

  师:风筝是怎样飘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男女生分角色读)

  五、拓展练习

  师:风筝和纸船把松鼠和小熊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卡片上写下你想对朋友说的祝福。

  (生写)

  师:谁来念一念你写的祝福?

  (生念)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后请你把你的祝福送出去。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15

  一、导入

  1、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正是放风筝的时节,可现在已是秋天,放风筝已不是最好的季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鲁迅先生的有关风筝的故事吧。

  二、学习生字词

  2、师:这篇课文词语很多,请同学翻开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连读两遍。(教师个别字词范读。风筝蟹风筝花蕾) 生自由读生字。

  师:纠正读音:嫌恶(wǜ)可鄙(bǐ)惊惶(huáng )什(shí)物苦心孤诣(yì)

  请把纠正后的几个词语再读两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在桌面上写几遍。(还得考虑让词语教学与后面的阅读联系起来。比如通过“苦心孤诣”这个词语的教学直接切入文本。)

  生写生字词。

  三、议朗读,定基调

  3、师:我把课文朗读一下,请同学提一提建议。用我们声音传达先生那无声的情感,用什么基调读好些?

  生1:第1、2轻点,是讲天气、讲风筝,第3、4段读愤怒一点,后几段要读出忏悔感。

  师:有无补充?(老师应该要追问因为讲天气、讲风筝就要读得轻些吗?让学生的思维更明确清晰。还可以问为什么要轻些?)

  生2:1、2段欢快一点,春天来了,热闹,放风筝,高兴啊!

  生3:要读出诧异!冬天怎么放风筝?

  生4:后面不欢快,有点悲哀。

  师:同学叫我读欢快点,我试试看。(用欢快的声音读1、2段,最后一句用悲哀的语调)这样读可以吗?

  师:我的朗读你们满意吗?全文这样读下来对不对?和文章最后是不是吻合?

  生:开头也应沉重点,作者在回忆对不起弟弟的往事。

  师:课文是在悲哀中回忆,一直悲哀,无可排遣。所以开头欢快是不对的。用声音的处理渲染出悲哀的气氛。(用沉重的语气再读课文。)

  四、读文本,解风筝

  4、师:在风筝的前面加上修饰语,这修饰语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句话说得太臭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你看兰国祥老师说得多好。“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跳读课文,理解风筝。)

  师:加好的请举手。比如说第一段的风筝可以这样加“悲哀的风筝”或者是“记忆中悲哀的风筝”。

  ⑴生1:第三段没出息孩子玩的风筝。

  师:鲁迅是不喜欢,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意。但他弟弟最喜欢,兄弟间的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⑵生2:忏悔的风筝。

  师:除了“忏悔”还可用什么词,书上用了的`。

  生3:补过——补过的风筝

  师:还有没有?很多风筝啊!

  ⑶生4:愤怒的风筝——大方凳上的风筝。

  师:“愤怒”能不能换个词?

  生5:我觉的是“胜利的风筝”——对哥哥来说。

  师:对弟弟来说呢?

  生5:受伤的风筝,很绝望。

  师:绝望的风筝。还有比较好的词语吗?

  生6:被哥哥踏扁的风筝。

  ⑷生7:瓦片风筝是憔悴可怜的风筝。

  师:故乡春二月的风筝是回忆的风筝,鲁迅怎么会想起这个呢?

  生1:在北京看到后想起了故乡的风筝。

  师:故乡异地有一个情感,——在北京某地呆得舒服吗?如果舒服,会称北京为第二故乡。书上用“浮动”,我们说风筝飞起来一般用什么词?

  生:漂浮飞起来翱翔飞翔

  师:为什么用“浮动”?

  生:异地的是孤独的。

  师:悲哀的风筝,是浮动的风筝。

  异地浮动的风筝让鲁迅想起了故乡的怎样的风筝?

  生:温和、欢快。

  师:异地浮动的风筝——故乡欢快的风筝——再想起被踏扁的绝望的风筝——补过的风筝——还有一只风筝最后堕着!这只补过的风筝送出去了吗?

  生1:在鲁迅先生的心里!

  生2:两人都老了,这风筝永远在鲁迅的心里堕着,送不出去了。

  师:这是一种悲哀啊!(这样的作结也真臭。)(可追问送不出去的原因只是因为都老了吗?这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提升时机,可惜我又错过了,真对不起学生啊。)

  五、思文本,谈人物

  对文章中哥哥和弟弟的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生1:弟弟不记仇。

  生2:哥哥知错就改。

  师:知错,改了吗?没有改的机会。他想改但是没有改的机会啊!只能说知错想改了。

  生3:自私的哥哥。

  生4:高傲的哥哥。

  生5:有宽容心的弟弟。

  生6:向往风筝的弟弟。

  师:大家一起把弟弟喜欢风筝的句子齐读。

  生:齐读。

  师:我觉得文中能读欢快点的也就是这几句了,为什么?

  生:因为弟弟喜欢风筝。

  师:读出欢快的语气表现弟弟对风筝喜爱,也更能反衬出哥哥的粗暴,以及后来的忏悔。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哥哥、弟弟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评价,弟弟是宽容的,他为什么能宽容哥哥?(你怎么看弟弟的宽容?这样问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多。)

  生1:亲情。

  生2:兄弟。

  师:也是手足情。

  生:不想宽容也不行,可是自己小,没办法。(

  师:想过反抗吗?划出书上的词语。

  生:惊惶失色绝望

  师:无反抗想法,认为哥哥说的是对的。绝望了,无能力,也无想法。

  我们在这知错想改中读出了一份亲情,一个亲情的故事。鲁迅先生是想改的,但没有改过的机会了,于是留给鲁迅先生的是无尽的悲哀!今天我们读出了亲情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还会有更多的思考的。因为大家的文章总能让人常读常新。

【《风筝》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实录12-18

《荷花》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

《穷人》教学实录02-28

山雨教学实录03-06

《松鼠》教学实录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