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答案1
旗手现代文阅读材料
题记:腾冲国殇墓园埋葬着中国远征军将士,其中有一个被称作“旗手”的小兵。
①腾冲反击战开始之前,他不是旗手,只是一个当兵才几个月的新兵蛋子。因全家毁于日军炮火,他苦大仇深,才满十八岁,就扛枪上了抗日战场。
②连里本来不配旗手,可这次他们一连是师里的突击队,必须在黄昏前夺下被日军占领的那处炮楼,得把军旗插上顶端。当时也不知道连长是怎么想的,从师长手里接过军旗以后,随手就交给了身后的新兵。
③新兵到队伍里刚三个月,经历过两次战斗。第一次,他竟吓得趴在一个土堆后面,双手捂住耳朵,一枪也没放,气得连长兜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熊货!”——全连将士都在直楞楞地眼看着连长,不知道连长为什么会把军旗交给这么一个胆小鬼。
④新兵感觉到周围射过来刀子样的目光,自觉不配。他捧着那面军旗,像捧着一团红红的火炭,放下也不是,捧着也不是,轻声问了句:“连长该我啦?”
⑤连里有个一脸凶相的麻脸士兵,作战十分英勇。他当年是29军大刀队的一员,在喜峰口战役中,曾抡大刀砍下七个鬼子的脑袋。只见他一步跨出队伍:“报告连长,他不配当旗手,把军旗交给我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⑥连长看着新兵。他的目光是复杂的——那是从铁血军人眼睛里轻易看不到的一种目光。这新兵实在太年轻了,要不是日寇问鼎,大敌当前,他应该在庄稼地里忙农活呢!他前两仗表现是嫩了点,可他还是个孩子啊!他知耻,知耻而后勇,他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的。他默默地盯了一会儿,从新兵手里取回军旗,郑重地交给了那位麻脸士兵。
⑦新兵不觉脸红了,眼睛湿润了他读懂了连长眼睛里的意思,
⑧战斗终于打响了,日军的子弹像蝗虫一样贴着士兵的头顶飞,压得弟兄们抬不起头来。连长急了,抓起帽子扔了,撕开了衣扣,露出紫红色的胸膛。他挥动着驳壳枪爬了起来:“弟兄们,冲啊!”
⑨全连的士兵看连长站起来,也跟着从地上爬起来。一排手榴弹投掷出去,顿时腾起一片硝烟。借着弥漫的硝烟,九连终于打破了一直在地上匍匐前行的被动局面,开始冲锋了。只见麻脸旗手一马当先,擎着军旗,呼啦啦地跑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影那么矫健,步伐那么敏捷。军旗所向,万马奔腾新兵在后面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备受鼓舞,他热血沸腾,他奋起直追。
⑩远远地,他看到麻脸旗手一个趔趄,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后面的连长朝他大声喊着:“起来,站起来,冲啊!”麻脸旗手硬撑着站起来他只迈出去几步,又有几颗子弹射中了他麻脸旗手再也没有站起来。紧跟着他的`士兵抓起麻脸旗手身边的军旗,举起来接着朝前冲。不过,他也很快倒在了枪弹下。
(11)战斗打得十分惨烈,九连已经有近一半的人倒在了血泊中,只有那面军旗一直没倒。第三个擎起军旗的是连长。只要军旗不倒,前进的脚步就不会停!这面军旗已经被子弹射穿了无数的洞眼儿,浸染了鲜血,却一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猎猎飘动。
(12)短短的工夫,麻脸旗手死了,接替麻脸旗手的士兵也死了,周围不断有新兵熟悉的人倒下去。若不是连长也倒在了血泊中,新兵还不会成为旗手。一颗追击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从半空中跌落下来,在爆炸声中,连长也倒下了,战旗的一角被炮弹皮子撕掉了。紧跟在连长后面的新兵想也没想,高喊着:“连长——该我啦!”抓起军旗,前仆后继,朝枪林弹雨中冲去。他决心无愧地当个旗手。
(13)在军旗的引导下,队伍很快接近了他们的目标。
(14)跃过沙包袋,翻越水泥墙,登上岗楼顶,军旗在跃进,在战地上高高飘扬
(15)战斗接近尾声了,但零星的子弹还在胡乱地飞舞着,带着凄厉的尖叫声从人们的头顶或身边掠过新兵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似的,向前踉跄了两步,双手抓住旗杆,慢慢挪到墙角那里,半斜着身子靠上去,终于又站稳了——他不愧是旗手!
(16)在战旗的引导下,一连胜利了。士兵们高兴地在楼顶上举起枪欢呼雀跃,只有那位新兵还一直撑着旗杆,斜着身子靠在,纹丝不动。旗手一直都没有倒下
(17)啊!松山巍巍,残阳似血,军旗猎猎,雄关如铁!
旗手现代文阅读题目
1. 针对第?段划线句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
A 这句话说他不小心伤了脚,行走不稳。
B这句实际上是说他中弹了。
C 在文章中能找到的与“踉跄”意思相近的词是“趔趄”。
D 不能将“向前踉跄了两步”写作“向前踉跄了二步”。
2.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___
A 只见麻脸旗手一马当先。
B他备受鼓舞,他热血沸腾,他奋起直追。
C 身影是那么矫健,步伐是那么敏捷。
D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生产的鼎盛时期。
3.本文故事情节的划分和概括如下:
第一个情节发生在“腾冲反击战开始之前”。这个情节可概括为:他(新兵)不是旗手。 第二个情节发生在“____”以后。这个情节可概括为____
第三个情节发生在“____”时。这个情节可概括为____
4.新兵最后能胜利地完成任务,其原因可概括为:____和____
5.第17段以____的句型,赞叹了战士们____
6.在第⑦段末尾,用60个字左右的篇幅,续写新兵此时的心理活动。希望写得形象生动些。
旗手现代文阅读答案
1. A
2. D
3. 战斗终于打响了 他成为旗手
战斗接近尾声了 他不愧是旗手
4. 苦大仇深 知耻后勇 深受鼓舞(三取二)
5. 感叹 为保卫大好河山而进行的前仆后继的斗争6. 大意是:连长理解他的稚嫩,相信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我要知耻而后勇,成为真正的旗手。
6.略
答案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22分)
挂满爱的梨树
胥雅月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是院里梨树上的梨子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还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他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没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
③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大老远送梨来干嘛?你腿还未痊愈,至少进城前先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突遭我一番埋怨,傻愣住了,良久,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该用它敬月啊!”父亲几乎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④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3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⑤或许因为我们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饭吃得也很少。午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执拗地回乡了。送父亲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妻的话放在心上,可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不时地用手抹自己的眼窝。突然,我感到一阵心酸,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我想挽留父亲留下,可他还是犟着走了。
⑥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浮现出十几年前父亲带着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⑦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沉浸在追忆中的我拒绝了,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A】。妻见我如此神情,忙抢下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刚吃一口,她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一点儿也不像市面上卖的!”
⑧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让家里的梨树长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⑨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看望父母,其实是带着一种愧疚感特意看望父亲的。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今年的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跟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一天天,他守着梨长大成熟,嘴边常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⑩再也听不进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噙满感动的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直插云霄【B】。而身旁的妻,早已泣不成声了!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挂满爱的梨树”的好处。(4分)
2.第⑤节中作者说“或许因为我们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找出父亲被“伤害”的一些表现?(4分)
3.从文中选出关键词语填空,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4分)
4.请在A、B两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
我选( )句,赏析:
5.亲情,是亲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对方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关爱他们。文中写了哪些事来表达父爱的?文中“我”开始对父亲进城送梨并不领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了本文之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6分)
1.(4分)⑴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⑵交代了本文写作的内容;⑶生动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⑷以“爱”说梨,新颖感人,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⑴中饭时他很少说话,饭吃得也很少。⑵午后,他执拗地回乡了。⑶送父亲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⑷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不时地用手抹自己的眼窝。⑸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⑹我想挽留父亲留下,可他还是犟着走了。(任选四个)
3.(4分)埋怨、愧疚、奇怪、感动
4.(4分)A、运用比喻(1分),将梨比作甘泉(1分),生动形象(1分)地写出梨味的甘甜(1分),抒发了我对父爱的感激之情(1分)。B、运用比喻(1分),将竹篙比作爱的光柱(1分),生动形象(1分)的写出竹篙在我心中的意义(1分),抒发了我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1分)。
5.父亲进城送梨、父亲用塑料布替树遮雨增甜、父亲宁可捉虫也不喷农药,第二问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好处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标题的好处,可以从“线索、写作的内容、题目的新颖以及文章的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好处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3、4两小节的内容“我、妻子”对父亲的“抱怨”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根据“父亲这个人物的情节描写以及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来梳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先根据句子的特点分析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运用比喻这种修辞的效果,然后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即可。
5.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父亲送梨、通过母亲得知父亲护梨”等情节来概括,第二问只要联系实际并结合本文的内容来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答案3
每道题都有它的答案,我们也都在学习怎样去寻找答案;每件事也都有最终答案,也就是最终结果,我们也一直不停地在感悟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收获最多的。
那一天,下着稀稀沥沥的小雨。此时的我,正托着腮帮子盯着一道奥数题苦思冥想。三分钟过去了,一点头绪都没有。这道题是老爸在奥林匹克里找的,属于难度很大的'题。我死死盯住这道题,似乎要把题穿通。脑袋高速运转着,尽量从字里行间找出一点隐密的线索,可惜,这都是徒劳。渐渐地,我开始烦躁起来,原本绷得紧紧的大脑也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我索性把题推到一边,开始揉那涨得发酸的眼睛。这时才发现,为了这道题,我已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此时已经很累了。“怎么这么难搞定啊!哪个吃饱了撑的出这种费时费力的题啊!”我抱怨起来,白了一眼无辜的题。可是没有办法,“头儿”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不然世界上就会少一条鲜活的生命。被迫之下,我又慢慢将题挪到面前,提起笔,又顿在草稿纸上下不了笔。果然,还是没有一点思路。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翻出以前做过的题,希望能找到一点头绪。
在我努力的翻看之下,终于,找到了一道相似的题。当然,那道题比这道题简单多了,不过,还是让我在黑暗之中找到了一丝光明,“我好像该明白怎么做了!”心里这样想着,手上便开始打起了草稿。“哎呀!卡住了!”突然,做题被打断了,我卡壳了。下面的演算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又仔细端详了题目和我做的过程,顿时,思如泉涌,这不就是上周才看过的知识吗!我又把概念找了出来,慢慢对照将下面的题做了出来。虽然之后也有一两次的小难关,但也在我努力思索之下一一解决了。终于,我将题答完,看看被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心中涌起一种成就感。这时,胃开始了它的抗议,我望了望钟,呀!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啊!原来,这么久了啊……
最终,我还是找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正如别人所说的那样,寻找答案的过程真的很辛苦,但是在这苦苦探索的过程中,会得到许多……
不就是这样吗?寻找答案,也在磨炼自己。
答案4
原文
技术楼建成,要进行室内装修,按照工程管理规定,得招标。三百万左右的标的,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了。这一块正好归布小朋管,他坚持严格招标,不看关系。师党委会上,他说:“我来得罪人,你们不用怕,都推我身上。”
前来投标的公司共有十六家,布小朋把标书拿来看,一家名叫文新经贸装饰有限公司的标书吸引了他——吸引他目光的,是其法人代表的名字——康文定。
布小朋脑袋嗡地响了一下,他揉揉眼睛,确认没有看错。会不会是重名?这世上叫康文定的,不止他一个。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是别人,就是这个康文定,这个与他的命运,与姐姐布花一家的命运密切相关的人。
现在基地能想起康文定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有的说他发了大财,有的说他负债累累,家庭婚姻生活似乎更是一团槽。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康司令的这个儿子是好人,就是管不住自己,他这辈子,坏就坏在这上头了。”
布小朋目光抚摸着标书上康文定的名字,居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真希望他打个电话过来。没有康文定,自己不可能入伍,也不可能现在还能留在军队中。如果康文定提出来,照顾一下他的公司,布小朋也许会的,哪怕自己打自己嘴巴,违犯一次规定,他也能豁出去。
到了快下班的时候,桌上电话响了。布小朋拿起电话,是个十分陌生的声音,对方问:
“您是布师长吗?”
布小朋说:“我是副师长布小朋。”
时方说:“布师长,您有个老朋友,晚上想请您坐坐,他在布谷鸟酒家等您,从你们师部大院北门往西走,过一个路口就是。”
对方不等他回答,就把电话放了。
布小朋一下子猜到,这个所谓的老朋友,就是康文定。看来他真打自己的主意了。他没有犹豫,下了班,换上便装,径直走了过去。刚才打电话的是康文定司机小辉,此刻小辉就坐在酒店门口的一辆奔驰车里,多年前他在康司令家见过布小朋一次。见布小朋过来,小辉从车里出来,打个招呼,就在前面带路。布小朋一把拉住他,说:“我自己进去。”
到了三号包间门口,布小朋停顿一下,平静一下内心,缓缓推开门。沙发上,一个中年男人蜷缩着,似乎睡着了。此刻,布小朋眼里的康文定,头发白了一半,眼角皱纹深刻,看上去感觉背也有些驼了,留在他印象中的那个身形挺拔、相貌英俊的小伙子,成了眼下这个几乎完全认不出来的老男人,岁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残酷。
康文定突然醒了,猛地一下站起来,然后又愣在那里。二人都愣着,不知第一句话该说什么。还是布小朋打破沉默,他伸出手,两个人的手握到一起。
布小明说:“康参谋,你还好吧?”
“还好。小朋,你都当副师长了……我早想到会有这一天,祝贺你……”
“谢谢。”
二人落了座。服务员端上来四个菜,启开一瓶红酒,过来倒酒。康文定抓过酒瓶,给自己倒上,说:“我知道你不喝酒,你就以茶代酒吧。”其实如果康文定给他倒一杯,他是不会拒绝的,不知为什么,今晚他特别想喝一点,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欲望。喝了两杯酒,康文定放开了一些,忽然问了一句:“你姐……她还好吗?”
布小朋心中一阵剧痛,愣了好久才说:“……她去世了……都六年多了。”
咣的一声,康文定手中的杯子倒了,酒洒了出来,他慌忙地扶起杯子。他喘着粗气,抬拳捶了下脑袋,摇头不语,许久才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你姐她是个好人……”
布小朋此刻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攥紧了拳头,真想一拳把对面的人打倒在地。但是他不能打,他打不出去,他把拳头张开,又是许久才说:“……我姐说,你也是个好人……”
康文定冷笑了一声,似乎不同意这个说法,伸手拿起酒瓶,倒满一杯,端起,咕咚一声全灌了下去。
布小朋耐心等待康文定说出参与投标之事,如果他张嘴求情,他一定满足他。康文定快要喝醉时,终于扯到这上头,他舌头打着弯说:“小朋,今天来找你,一是我特别、特别、特别想见你,二是我想告诉你,我参与你们技术楼的投标了。”
“我知道。”
“以前我不知道你管这事。我来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撤标。”
“……为什么?”
“你和我爸是一样的人,办事认真,我掺和进来,会让你为难。”
这话让布小朋一热。愣一下,他说:“我不怕为难。”
“谢谢。但我还是决定撤。”
康文定把一瓶酒喝下去,人就醉了。布小朋叫来小辉,两人把康文定抬上车。布小朋望着奔驰车在黑夜里往前驶去,两个尾灯一闪一闪,渐渐不见了,被黑暗吞没。
题目: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布小朋得知康文定投标之后的情感起伏,暗线是康文定撤标的迅速果断,两条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B.小说描写布小朋眼中的康文定,通过今昔对比,既突出康文定的困窘和颓唐,也侧面写出了布小朋内心的.怜悯,为下文写他“不怕为难”做了铺垫。
C.小说结尾布小朋望着汽车尾灯被黑暗吞没,这一闲笔通过对实有生活情景的随意点染,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布小朋的心情,暗示了康文定的命运。
D.小说将布小朋置身于情感与利益交织的“练兵场”中,借由他所面对的严峻考验,凸显了小说“沧浪之水,淬砺军魂”的主旨。
8.在与康文定见面的过程中,布小朋表现出怎样复杂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画线句子,既是理解小说人物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7.(4分)BD
8.(4分)①既有回忆过去时光的温情,又有面对残酷现实的感慨;②既有怀念去世姐姐的悲痛,又有想要击倒康文定的愤怒;③既有知恩图报的冲动,又有遭到拒绝的惊讶;④既有想要帮忙中标的犹疑,又有对康文定撤标的敬重。(答出1点给1分,答满3点给4分)
9.(6分)人物层面:①康文定不愿玷污家声,在落魄颓唐之际仍拒绝利益的诱惑,他的真诚与坚决令人敬重;
②康文定不愿布小朋为自己放弃原则,暗含着对布小朋继续廉洁自励的警醒与期待。(每点2分,答满2点给4分)小说主旨层面:在遭遇困境、面对诱惑之时,要守住做人的底线,追求人性的纯洁与光辉。(2分)
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12分,每小题4分)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托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汋均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道根与诸军同进,所在有功。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诏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时不可失,吾其行矣 ②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明主自鉴功之多少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中使累加存问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5.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冯道根谋略的一组是 ( )
①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
②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
③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
④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
⑤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
⑥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道根以孝顺闻名,靠帮工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冯道根回家守丧,投奔高祖时,他认为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只要能扬名后世,也是孝顺。
B.齐明帝派陈显达率众军收复南阳等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并向陈显达进言,尽管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派自己的人马跟随部队。
C.冯道根谨厚俭约。每当部下埋怨他不争功时,他总能用道理开导他们;虽然地位显达,而居住的'房屋不加营缮,家中萧然无物,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D.冯道根重到豫州担任军事长官司,豫州将士个个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他,认为只要有冯道根在的地方,就能让朝廷想不到又得到一州。
答案6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而这间病房十分狭小,仅能容下两张床。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另一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打发时光,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谈什么呢?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都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见所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慢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谰、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吧。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妩媚、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漫不经心地把球击得这里那里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了,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医生们对其病因也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大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靠窗的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也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地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自《外国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自可作出并不相同的解读,其寓意可谓多多,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
B.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他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C.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8.小说以“窗”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B 解析:B.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同为故事的主角。
8.①点面的场景设计,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②转折的情节演进,有了窗,病友间彼此便于倾诉和倾听,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围绕连接人物、安排情节作答,每点3分)
9.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明他向往美好生活。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围绕性格的复杂性作答,每点2分)
答案7
(一)(9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徐喷以烟
(3)鞭数十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
C.以丛草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
(二)(9分)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不爱之理
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辍耕之垄上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2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7、(1)观察
(2)慢慢地
(3)打(鞭打)
18、A
19、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20、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9分)
21、(1)让、使
(2)适合
(3)吃
22、D
2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2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答案8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
1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
B. 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
C. “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
D. “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
E. 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
13. 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D 13. ①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②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③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写煮茧香,旨在说明喜雨之后,蚕茧获得丰收,作者为之欣喜。D项,“为庆贺丰收而醉酒”错误,从诗中来看,“醉眼”指老农老眼昏花,并非喝醉;老农“捋青捣麨软饥肠”,可知当时还青黄不接,远未“丰收”。故选BD两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圈出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农村生活气息的。从选取素材的角度来看,词中选取的景、物、人以及事都有农村特色,如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从感觉角度来看,“麻叶层层苘叶光”是视觉所见,“谁家煮茧一村香”是嗅觉所闻,“隔篱娇语络丝娘”是耳中所听,可见词中把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到一起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气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上阕写“络丝娘”“隔篱娇语”,下阕写“拄杖老农”“捋青捣麨”,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答案9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睛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被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噪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伸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于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水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的另一头,黑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有删改)
《大师》阅读题目: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8.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6分)
9.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大师》参考答案:
7.(3分)C
8.(6分)
①指看似傲慢、超然物外,实则不守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喧哗的大街上,“他”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听不见车流的嘈杂,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实则语焉不详、没有水平的人。在会议中,“他”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浪费时间。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9.(6分)
①用即将“抽风”、仿佛“抽风”写“他”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置身度外形成反差,突出“他”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②用提不起来的“深井的水”写“他”发言的吃力样子,与“他”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表现“他”的真实水平;③在反差中,表面在写“大师”的真实样子,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答案10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xx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2.【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3.【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答案11
《一个故事知如何感言,但让人感知世界》这个标题从手机弹出,“这又是个什么故事”我在心中默念,只因过目不忘,耐不不住好奇心便打开了视频。
这是一场中国留学生和外国教授的对话:一次,外国教授故意出了一个难题,指定中国留学生回答,而题目是《30名消防员在地震区救人,有几名能回来》看到这里,心中有些不爽,为何要刁难留学生?留学生张了张嘴,目光有些灰暗,但又大声回答:“没有一名!”所有学生用惊讶的眼神盯着留学生,小声低语。
此刻,那个教授的声音提了八度,语气里饱含了生气和对留学生的不满,然后用手指指着他说:“你,根本不懂数学,也不能学好它!”说完,教授的头发根根直立,像一只暴怒的野兽。留学生的答案让人十分不解,直到我看到了下一句——留学生大声反驳道:“不,是你,根本不懂消防员!”我不禁被他有力的反驳所震撼!是啊,消防员救人,奔波在火灾、洪水、地震。生活的地方早已换成了危机四伏的灾区。
消防员时刻面临生命的极限,而背后是一片美好。如果没有消防员的身影,那些灾区的人民的.生活该有多么灰暗——没有希望,面对死亡。而那个教授拿着他人的生命出题,我只有冷眼相对。
每当想起留学生的话,前方就会浮现消防员那橙色的身影……
答案12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诗歌尾联中“采薇”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由近及远。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情感主旨。采薇的含义可结合浅层和深层的含义回答。浅层就是本意“采食野草”,而深层要结合典故来答,即代指隐居不仕。理解情感主旨,要先了解诗歌尾联的大致意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句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
(1)B
(2)“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孤寂的情怀。
答案13
卧 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朝天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8.简要赏析颔联中“凋”、“空”两字的妙处。(5分)
答: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8.凋,凋零。长安城已是寒秋季节,青青柳枝枯萎凋零,描写出生活环境之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2分)
空,徒然地,白白地。薇蕨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3分)
9.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3分)
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3分)
答案14
感觉
冯骥才
①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②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③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满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④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⑤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⑥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⑦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头,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没有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注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渴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吗?
⑧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让这情感尽情宣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⑨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18.文章开头写黄昏时听音乐的情景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
19.文章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用意?(2分)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这句话含义的理解。(3分)
21.文章第⑧段中写这片绿叶、蓝天有什么寓意?作者想借此表达对生活的什么样的看法?(3分)
22.作者在文中写道了两次不同寻常的感觉,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的两次感觉有什么异同。(3分)
阅读理解答案:
18.特点:暮色深浓、视线迷蒙、环境寂静(内心宁静)。
作用:设置情境、创设氛围,引领读者进入意境;突出感受产生的基础,为下文作铺垫。
19.这里用一连串短句,五个问号、一个省略号,突出表达了“我”在“感动的潮头”那种激动、复杂的心绪和异常的“不能自已”的感受。
20.生活尽管给生命许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但任何生命都是热爱生活的,甚至甘心奉献一切给生活;生活不能只给生命带来希望,还要给生命以感动和幸福。
21.作者写一片崭新油亮、没有长足而过早飘落的新叶,意在形象地说明生活往往有诸如折磨、不幸;“蓝天”,则象征美丽的希望。作者借此表达生活“又甜又苦的”;当我们遭遇生活不幸的时候,还要看到美丽的希望。
22.同:两次都是莫名的,来得突然;都很强烈,有翻江倒海的感觉;都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异:(感觉的缘起)第一次是由音乐所带来的内心幸福情感的翻腾,第二次是由一片落叶、猫和蓝天所引起的对生命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感觉的特点)第一次是婉转回旋、凝聚心扉,并非一掠而过,第二次只是一小阵就消散无踪。
答案15
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解答问题,寻找答案。小孩子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知道他们怎么过会儿就没了人影,不知道生活忙碌会压垮人。找啊找,找到劳苦一天的父母,有了答案,原来爹妈是跟自己闹着玩的,他们日出而作去不远处的田里劳作,他们去另一个楼上的房子里工作,他们没有走远,他们不会长时间离开,他们会陪伴自己的夜晚。长大才知道,父母不能永远陪伴自己,陪伴自己最久的将会是另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是一个别人家养育长大跟自己缔结了婚姻关系的人。孩子呢?孩子很重要,但孩子一定会离开,孩子必须得离开。为了孩子有生活的能力,必须推开他(她);为了自己过得清静舒坦,得让他(她)离开。有些答案看上去人情味少些,有些答案有点儿死板,但是答案是客观的,它不能照顾某人的感受而得出不负责任的说法。
生活的答案,有些并不唯一。比如与孩子的关系问题,普遍地离开与个别地在一起,都是存在的现实。离开的有“距离产生美”的依据;在一起的有亲情守候、天伦之乐的道理。年轻时看问题简单,认识也直截了当,对于各种问题往往是非A即B的观念,没有看到世间还有一个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中,近似与相反的答案可以回答同一个问题。就像上边说的离开与守候的例子,回答同一个问题仍然十分切题。
对答案的看法,标志着一个人对世界、对社会以及人生的体验及客观理解,标志着人心智成熟的状况。年轻时候追求的答案的唯一性。A等于X,以为A只能等于X而不能等于Y,更别说还可能等于Z了,而现在就不同。在A等于X的情况下,还会想到有N个可能、N个可以备选的答案。
不把答案看作是唯一的,体现的是对世界认识的.深刻、对天地的包容以及对生活无限可能的理解,表现的是一个从生活中走来的人的理智与胸怀。比如一个关于“好”的答案,可能会让人知道,这个好怎么来,那些力量创造了它,与这个好相映照的不好有哪些,它们会对今天的好有那些影响;继续发扬这个好,需要做那些方面的工作,需要调动那些力量;还有,这个好精准吗?还有比这个好更好的,它在哪里?如果这个好是可以确定的,如何用“与人为善”的精神,与更多人来把这个好发扬广大,造福一方……每一个答案,都是对一些事物、一个问题追寻得来的逗号,而另一个问题与新的事物,又会摆在面前,让我们在继续追寻的道路上不断更新、不断前进。
人生有什么唯一答案吗?我的答复是否。生与死是唯一的吗?请听诗人“有些人活着,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永远活着”的话语。不对吗?有些活着的人,不尽人事,不听天命,不做有益于人民社会的事情,让人讨厌,这不跟死了一样?有些人死了,但他们的品格精神与天地同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怎么能说是死了呢!
没有唯一答案,不是没有答案。唯一是绝对,没有绝对真理,就没有绝对答案。真理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能够得到相对答案。一定时空、一定环境下,A就是A,不能是B或者C;在我们认识有限的情形下,白与黑是分明的。由此引伸,规矩是必须执行的,法律的底线不可碰触。好些答案是生活经验的凝结,是用生命鲜血换来的结论,不能因为事物变化的多样性而忽视它们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关系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更要悉心体味、烂熟于心,善于运用。找到答案的意义,在于将此作为经验,再不重复这样的追寻与探讨,在生活的快车道上行进。
问题—答案,中间那一横杠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无论答案是怎样的,追寻的过程、探究的心路、寻觅的苦乐都能叫人从中得到体验。只有这种体验才会告诉你我,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生命是如此五彩缤纷。
当从生命旅程中得到一个名叫终极答案的时候,人往往都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已经到了终点。至于这个答案是什么,只能留给后来人猜了,因为这个答案,是无法表述出来了。
【答案】相关文章:
答案的作文08-01
标准与答案作文07-27
抄答案作文07-21
谈自立答案05-05
找答案作文08-08
关于答案作文08-28
(精)答案的作文11-20
答案的作文(精华)10-01
我的答案作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