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课堂实录1
苏武传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B.讲解“反劝降”情节
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的讲解
问: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醉花阴咏苏武》
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四)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五)作业布置
请以“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
附学生习作一篇: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汉书》
自杀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苏武传》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ppt)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简介(公元前160--公元前40),你从这里能够捕捉到哪些信息?
生:苏武活了80岁
师:安享晚年了,班固在课文写了苏武多少年?
生:出使匈奴的19年
师:有没有一年一年的写呢?有没有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呢?
生:没有
师:那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苏武作为一个汉史出使匈奴,恰好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谋反,被牵连后被扣押在匈奴19年
师:那在匈奴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
生:先是被牵连后要自杀,自杀没有成功。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了。
师:那卫律劝降失败后,苏武还遭遇了什么?
生:被幽禁在大窖中,之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了
师:是的,概括一下就是幽禁流放。我们把自杀、拒绝劝降和幽禁流放看作苏武的人生三部曲吧。(板书)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
首先是被牵连后想到自杀,这部分主要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3、4段
师:好,我们齐读这两段。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生齐读)
师:苏武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生在文中勾画)
生:“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很好,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重负国,屈节辱命
师:是的,那你如何理解呢?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生:汉朝的.使臣
师:他的使命是什么呢?
生:出使匈奴,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
师:他的使命完成了吗?
生:没有
师: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呢?
生:他的副使张胜参与了匈奴的谋反。苏武作为一个主要使臣,没有事先发现这件事情
师:这对苏武来说是不是失职呢?
生:是,所以苏武要承担责任,对不起国家,辜负了国家。
师:理解很到位。还有补充吗?
生:苏武是汉朝的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苏武要通过自杀避免受辱。
师:非常好。那你能看出苏武什么品质呢?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国着想,以死报国。
师:总结很全面。那苏武的自杀行为引起了什么反响呢?
生:卫律惊
师:卫律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生:卫律原是汉朝的一个武将,后来投靠了匈奴,成为了单于的亲信。他是一个叛徒,他没有想到苏武会自杀
师:是的,从卫律的吃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中人物的性格不同,做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那还引起了什么反响?
生:惠等哭,他的同伴哭了
师:为什么同伴会哭呢?
生:被他的行为打动了。
师:那有没有打动敌国的首领呢?
生:打动了,“单于壮其节”,单于很佩服他,被他的气节折服了。
师:是的,一个人的行为透露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刚才提到卫律吃惊,现在卫律作为匈奴的代言人,他是如何去劝降苏武的呢?我们来看课文第5段。这一段主要是卫律和苏武的对话,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代表卫律,一个代表苏武来进行对白,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态。(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全班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们的肯定。那你能不能说说卫律是如何劝降的呢?
生:先是逼迫苏武,想把苏武吓倒。看到苏武不为所动,再用荣华富贵去利诱他,威逼利诱的方式。
师:拿在逼迫苏武之前,卫律还做了什么事情呢?
生:斩虞常,降张胜,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
师:对,其实就是杀鸡儆猴,是吧!卫律劝降失败之后,匈奴开始对苏武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幽禁流放。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面对艰苦的考验,苏武是如何顽强的活下来的呢?(生自由朗读后)
生:幽闭大窖中时,“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饮雪吞毡,顽强地活下来了。被流放到北海之时,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活下来了。
师:是的,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表明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大家找到了吗?
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表明苏武始终坚定自己是汉朝使者的身份,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师:正是这种坚定的爱国信念让苏武战胜困难,顽强地活下来了。既然精神上没有摧垮苏武,匈奴又派谁来劝降了呢?
生:李陵
师: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昔日的朋友和同事
师:作为老朋友、老同事,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组的看法
生:李陵和苏武聊天叙旧,说道“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а艄,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因为皇帝而死的,皇帝对不起苏家。还说道“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如今的圣上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其实是在挑拨君臣关系。
师:概括得有理有据,还有吗?哪个小组有补充呢
生:李陵打感情牌,他还告诉苏武家里的情况:“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苏武的母亲去世了,妻子改嫁了,三个孩子如今也是存亡不可知,也就是告诉苏武如今汉朝已经没有亲人了,没有亲人也就没有了牵挂,这其实是在断绝苏武的亲情之念,没有必要回去了。
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苦了自己。
师:是的,凡是投降者都有这种观点:我就这一辈子,干嘛苦了自己呢,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这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叛徒哲学。那苏武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苏武只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做了回应,其他的一概不理。他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师:是的。两次劝降失败后,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的对比中凸显出苏武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先前的张胜,还是卫律,还是苏武,我们来做个对比。
生:张胜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自作主张,说明他无谋;遇到威逼之时,赶紧投降了,说明他贪生怕死。而苏武则不同,苏武遇到特殊变故,先想到的是国家;遇到威逼之时,不为所动。
生:卫律作为一个叛徒,对苏武的自杀很是吃惊,因为对他这个卖国求荣的人来说,不明白苏武为什么要自杀,可以看出苏武的忠贞。
生:李陵在劝降失败后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他也被苏武的忠诚感到自己的羞愧。
师:是的,就连匈奴的最高首领单于也被苏武的气节折服。尽管种种的劝降,种种的精神折磨,就是没有杀掉苏武。在多重对比中凸显了苏武怎样的精神呢?
生:忠贞不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以死报国,坚忍不拔等。
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诗“白发丹心尽汉臣”,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精神崇高者,你有没有被震撼到呢?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生:“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这是一个永远的苏武。堂堂男儿,一腔热血,本的是精忠报国的信念,行的是忠贞不渝的志气。忠心、铭记,方是男儿的精忠报国。
生:黑发去白发回,岁月匆匆终不悔。拒受降遇流放,一片丹心尽汉臣。
师:这两位同学概括的很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写了一副对联,让我们在折服对联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上联是:风吹白节,为彰天道赴朔漠。下联是:雪拥丹心,不违汉志誉满裳。好,下课!(下课铃响)
【《苏武传》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关于苏武作文08-23
苏武牧羊作文12-12
西汉大臣苏武介绍01-06
李陵答苏武书原文及翻译07-28
《秋天》课堂实录12-17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
《咏柳》课堂实录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