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渔歌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词在形式上与诗有很大的区别。请看大屏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江雪》是首诗,每行字数都相等,《忆江南》每行字数不同。
师:《忆江南》是首词,每行字数不象诗那样都相同,它每行字数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长短句。但是词每行的字数不是随意长短的,它要受词牌限制。每首词都有词牌名。有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有的词牌名却与词的内容有关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绘渔夫悠然自得地在湖边打鱼的情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渔歌子)
师: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
生:读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里应读第三声。全班同学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认真读三遍,老师提三个要求:读第一遍时要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做到字正腔圆;读第三遍时能读出词的韵味就更好了。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学生自由读词。三遍后都静下来。
师:都停下了,看来是读好了,老师来检验一下。(课件出示生字)谁敢站起来读?
生1:读
师:“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请你再读一遍。
生1再次读。
师:谁再来把生字读一读。
生2读
全班齐读
师:有不懂的词吗?
生:没有
师:都懂了很好,可老师对“箬笠”这个词不懂,谁来告诉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用竹条和箬叶编织成的斗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箬笠”是防雨的帽子,“蓑衣”是防雨的衣服,相当于今天的雨帽雨衣。其实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生2:是防雨的帽子,我是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师:你是根据哪句了解到的?
生2:“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知道的。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
没有人回答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竹字头
师:你们想想现在发现了什么?
生:“箬笠”是用竹子做成的防雨的帽子。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来理解它的意思,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
师:词语会读了,老师相信你们整首词也能读好,谁来展示一下?
生1:读
师:你每个字音读得很准。
生2:读
师:“青箬笠,绿蓑衣”这句读得特好
生3:读
师:你读出了语调。
生4:读
……
全班同学都举手
师:都想读啊,那让你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能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的节奏读出来。来,你们自己试试。
学生试着读
师:谁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把词读给大家听听
生1:读
师:你把“白鹭飞、鳜鱼肥”重读了
生2:读
师:你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这两处停顿了。
生3:读
师:整首读你读的有板有眼的,很投入。
师:老师这里也有个节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边用课件画节奏边范读。
师:我请同学用我这个节奏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了,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生2:还有“箬笠、蓑衣”。
师:(出示课件景物)刚才这两位同学说了这些景物,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景物?
生:1、2、3、……
生:九种景物。
师:对,是九种景物。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九种景物,可见诗词的简洁。正是由于它这种简洁,张志和没有把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写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够想象出来。下面,老师来读,你们闭眼想像。
师在配乐中深情的诵读,学生闭眼想像。
师:想像好了的同学睁开眼睛,举起你的小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想到的画面。
生1:青翠的西塞山
生2:高高的西塞山
生3:墨绿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白鹭呢?
生1:洁白的白鹭
生2: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
生3:我想像到了是粉红色的桃花。
生4:我听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声。
生5:水中的鳜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
师:想像真丰富,那风和雨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1:凉凉的斜风
生2:绵绵的细雨
生3:蒙蒙的细雨。
师:谁能用西塞山和白鹭这两种景物说一句话?
生1:墨绿色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高高的西塞山前飞翔着一只只白鹭。
师:谁能用“桃花、流水、鳜鱼”这三种景物说一句话。
生1:粉红色的桃花,鳜鱼在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游。
生2:粉红色的桃花花瓣飘落在水面上,鳜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句子很有诗意。下面用“箬笠、蓑衣、斜风细雨”这四种景物说一句话。
生1:渔夫头上戴着箬笠,身上披着蓑衣在斜风和细雨中钓鱼。
生2:一位渔夫头上戴着青色的箬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在凉爽的斜风和绵绵的细雨中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鳜鱼。
师:句子说的真具体。从这几位同学的描述中,你感觉这里的景色怎样?
生1:这里很美丽。
生2:这里很迷人。
……
师:这里美得象什么?
生1:这里美得象天堂。
生2:这里美得象仙境。
……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美如仙境
师:这里美如仙境的画面我们能够想像的出来,谁能通过读把它表达出来。
生1:读
师:从你的读声中我好像看到了青翠欲滴的西塞山。
生2:读
师:从你的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
生3:读
生4:读
此时是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并且很多同学都想读。
师:从你们的读声中我感觉到这里真的很美很美。现在很多同学都想读就请你们齐读吧!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
生:是画中的渔夫。
师:对,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能透过这个背影想像出渔夫此时的神情,说说看这个渔夫是个怎样的神情。
学生思考片刻。
生1:无忧无虑的
生2:悠然自在的
生3:悠然自乐的
……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悠然自乐
师:此时的渔夫拥有怎样的心情?
生1:高兴的心情
生2:愉快的心情
生3:兴奋的心情
……
师:这首词中没有写渔夫高兴、愉快、兴奋的心情的字呀,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体会到的。
生2:我是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渔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江雪》)你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中渔夫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自由地读后反馈
生1:我感觉到这首诗中的渔夫的心情是孤独的。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1:我是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体会到的。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中的渔夫心情是寂寞的,我是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体会到的。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这两首诗词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渔夫们的心情如何,但我们都能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这就是人们常用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让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首诗词所描写的景物。
生1:《江雪》这首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物,没有鸟声,没有人影,到处都是白雪一片。
生2:《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有青绿的山,飞翔的鸟,粉红色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还有鳜鱼
师:是呀,不同的景物衬托出不同的心情。往往是美好的景物表现美好的心情,荒凉空旷的景物抒发孤单寂寞的心情。《渔歌子》这首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渔夫快乐高兴的心情,但我们可以从他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得到。谁能把渔夫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1:读
师:从你的读中我看到了一个悠闲的渔夫
生2:读
师:从你的读中我体会到了一个快乐的渔夫。下面请全体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次读不但要读出景美,还要读出渔夫那份悠闲自乐的心情。
生齐读。
师:如果是你在这里想不想回去?
生:不想。
师:那词中的渔夫想不想回去?
生:不想回去。
师:为什么不想回去?(板书:不须归)
生1:因为这里太美了。
生2:因为这里可以钓到很肥的鱼。
生3:因为他在这里即可以欣赏风景又可以钓鱼,所以不想回去。
师:渔夫是不想回到哪里去?
生:是不想回家。
师: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这个渔翁是悠闲的、自由的、快乐的。他其实就是张志和本人内心的写照,在这斜风细雨中自由、快乐地垂钓,不想回去。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张志和。(课件出示张志和生平简介。)
师边读边解说后问:看到这份资料后你们再来想想,张志和是仅仅不想回到他那吃饭、睡觉的家吗?
生:不是,是不想回去当官。
师:对,是不想回到朝廷去做事。张志和热爱山水,喜欢在青山绿水间过恬静、悠闲的生活,这也正是张志和的志向。
师:这首词只有27个字,而我们却能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以后就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它古诗词。
课件出示背景音乐:教师逐步激情渲染导读。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走进了三月的江南水乡,领略了由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构成的优美画卷,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读
全体学生:读
师:在这山光水色之中,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以他悠然自得的神情,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它就是我们眼中的《渔歌子》,读
全体学生:读
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我们暂且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与忧愁,它分明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自由与和谐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我们心中的《渔歌子》,读
全体学生:读
师:让我们在快乐的《渔歌子》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听《渔歌子》下课
【四年级下《渔歌子》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语文《高傲女孩》课堂实录03-12
四年级下《三角形特性》课堂实录03-12
人教版八年级下《我的母亲》课堂实录03-05
渔歌子作文07-19
渔歌子反思03-03
《秋天》课堂实录12-17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