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公式

时间:2024-03-12 13:36:5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列公式大全

数列公式大全1

  公式

  Sn=(a1+an)n/2

  Sn=na1+n(n-1)d/2; (d为公差)

  Sn=An2+Bn; A=d/2,B=a1-(d/2)

  和为 Sn

  首项 a1

  末项 an

  公差d

  项数n

  通项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项数=(末项-首项)(除以)/ 公差+1

  公差=如:1+3+5+7+……99 公差就是3-1

  d=an-a

  性质:

  若 m、n、p、q∈N

  ①若m+n=p+q,则am+an=ap+aq

  ②若m+n=2q,则am+an=2aq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数列公式大全2

  严老师的课堂最大的亮点就是师生互动如行云流水,如春风拂面,如鱼翔浅底,轻松活泼,而又不乏智慧的光芒,学生参与热情高,学习氛围好。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例题及其变式的思考,体会“利用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如定义法、累加法、待定系数法等)和化归思想 。其实,此类问题既是数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江苏高考的热点问题。总体而言,在严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高一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笔者建议,是不是可以突破例题和练习的界限,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在数列中,已知,其前项和为,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一定要敢于放开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板演,看看他(她)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困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点评和总结。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之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应该会更深刻。另外,对累加法的应用,笔者认为还是化成差的形式,即“ ”操作起来更方便一些。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数列公式大全3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a1为首项,an为第n项的通项公式,d为公差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

  Sn=(a1+an)n/2

  若m+n=p+q则:存在am+an=ap+aq

  若m+n=2p则:am+an=2ap

  以上n.m.p.q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n+项数(项数-1)公差/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公差×项数+首项-公差

数列公式大全4

  一、分组转化求和法

  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构成,则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时可以用分组求和法求解。一般步骤是:拆裂通项――重新分组――求和合并。

  例1求Sn=1×4+2×7+3×10+…+n(3n+1)的和

  解由和式可知,式中第n项为an=n(3n+1)=3n2+n

  ∴Sn=1×4+2×7+3×10+…+n(3n+1)

  =(3×12+1)+(3×22+2)+(3×32+3)+…+(3n2+n)

  =3(12+22+32+…+n2)+(1+2+3+…+n)

  =3×16n(n+1)(2n+1)+n(n+1)2

  =n(n+1)2

  二、奇偶分析求和法

  求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Sn,如果需要对n进行奇偶性讨论或将奇数项、偶数项分组求和再求解,这种方法称为奇偶分析法。

  例2:求和:Sn=-1+3-5+7-9+11-…+(-1)n(2n-1)

  分析:观察数列的通项公式an=(-1)n(2n-1)可知Sn与数列项数n的奇偶性有关,故利用奇偶分析法及分组求和法求解,也可以在奇偶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并项求和法求的结果。

  解:当n为偶数时,

  Sn=-1+3-5+7-9+11-…+(-1)n(2n-1)

  =-(1+5+9+…+2n-3)+(3+7+11+…+2n-1)

  =-n2(1+2n-3)2+n2(3+2n-1)2

  =-n2-n2+n2+n2=n

  当n为奇数时,

  Sn=-1+3-5+7-9+11-…+(-1)n(2n-1)

  =-(1+5+9+…+2n-3)+(3+7+11+…+2n-1)

  =-n+12(1+2n-1)2+n-12(3+2n-3)2

  =-n2+n2+n2-n2=-n

  综上所述,Sn=(-1)nn

  三、并项求和法

  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Sn中,某些项合在一起就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可以几项结合求和,再求Sn,称之为并项求和法。形如an=(-1)nf(n)的类型,就可以采用相邻两项合并求解。如例3中可用并项求和法求解。

  例3:求S=-12+22-32+42-…-992+1002

  解S=(-12+22)+(-32+42)+…+(-992+1002)

  =(1+2)+(3+4)+…+(99+100)=5050

  四、基本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符合以下某种形式,如等差、等比数列或通项为自然数的平方、立方的,那么可以直接利用以下数列求和的公式求和。

  常用公式有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a1+n(n-1)2d=n(a1+an)2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na1a1(1-qn)1-q=a1-anq1-q(q=1)(q≠1)

  (3)1+2+3+…+n=n(n+1)2

  (4)1+3+5+…+2n-1=n2

  (5)2+4+6+…+2n=n(n+1)

  (6)12+22+32+…+n2=16n(n+1)(2n+1)

  (7)13+23+33+…+n3=14n2(n+1)2

  例1:已知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12n-1,设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求Sn。

  解:∵an=12n-1∴a1=1,q=12

  ∴Sn=1+12+14+…+12n-1=1(1-12n)1-12=2-12n-1

  五、裂项相消法

  如果一个数列an的通项公式能拆分成两项差的形式,并且相加过程中可以互相抵消至只剩下有限项时,这时只需求有限项的和,把这种求数列前n项和Sn的方法叫做裂项相消法。

  裂项相消法中常用的拆项转化公式有:

  (1)1n(n+1)=1n-1n+1,1n(n+k)=1k(1n-1n+k)

  (2)1(2n-1)(2n+1)=12(12n-1-12n+1)

  (3)1n(n+1)(n+2)=12[1n(n+1)-1(n+1)(n+2)]

  (4)1n+n+1=n+1-n,1n+n+k=1k(n+k-n),

  其中n∈N,k∈R且k≠0

  例5:求数列1,11+2,11+2+3,…,11+2+3+…+n,…的前n和Sn。

  解由题知,an=11+2+3+…+n=2n(n+1)=2(1n-1n+1)

  ∴Sn=1+11+2+11+2+3+…+11+2+3+…+n

  =2(1-12)+2(12-13)+2(13-14)+…+2(1n-1n+1)

  =2(1-12+12-13+13-14+…+1n-1n+1)

  =2(1-1n+1)=2nn+1

数列公式大全5

  不过一般分小题、有梯度设问,往往是第1小题就是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难度适中,一般考生可突破,争取分数,而且是做第2小题的基础,因此,求数列通项公式的解题方法、技巧,每一位考生都必须熟练掌握。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题型很多,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求数列通项公式的解题思路。

  一、已知数列的前几项

  已知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通过观察找规律,分析出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通项公式。这种方法称为观察法,也即是归纳推理。

  例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0,22——1/3,32——1/4,42+1/5……

  (2)9,99,999,……

  分析:(1)0=12——1/2,每一项的分子是项数的平方减去1,分母是项数加上1,n2——1/n+1=n——1,其实,该数列各项可化简为0,1,2,3,……,易知an=n——1。

  (2)各项可拆成10-1,102-1,103-1,……,an=10n——1。

  此题型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试验、归纳推理等活动,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证明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n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n,求通项公式an,主要通过an与Sn的关系转化,即an -{ S1(n=1) Sn -Sn——1(n≥2)

  例2、已知数列{an }的`前n项和Sn=2n+3,求an

  分析:Sn=a1+a2 +……+an——1+an

  Sn——1=a1+a2 +……+an——1

  上两式相减得 Sn -Sn——1=an

  解:当n=1时,a1=S1=5

  当n≥2时,an =Sn -Sn——1=2n+3-(2n——1+3)=2n——1

  ∵n=1不适合上式

  ∴an ={5(n=1) 2n——1(n≥2)

  三、已知an与Sn关系

  已知数列的第n项an与前n项和Sn间的关系:Sn=f(an),求an。一般的思路是先将Sn与an的关系转化为an与an——1的关系,再根据与的关系特征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1)an=an——1+k。数列属等差数列,直接代公式可求通项公式。

  例3、已知数列{an},满足a1=3,an=an——1+8,求an。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数列是以3为首项,8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直接代公式可求得an=8n-5。

  (2)an=kan——1(k为常数)。数列属等比数列,直接代公式可求通项公式。

  例4、数列{an}的前n项和Sn,a1=1,an+1=2Sn+1(n∈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分析:根据an与Sn的关系,将an+1=2Sn+1转化为an与an+1的关系。

  解:由an+1=2Sn+1

  得an=2Sn-1+1(n≥2)

  两式相减,得an+1-an=2an

  ∴an+1=3an (n≥2)

  ∵a2=2Sn+1=3

  ∴a2=3a1

  ∴{an}是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n=3n-1

  (3)an+1=an+f(n),用叠加法

  思路:令n=1,2,3,……,n-1

  得a2=a1+f(1)

  a3=a2+f(2)

  a4=a3+f(3)

  ……

  +)an=an——1+f(n-1)

  an=a1+f(1)+f(2)+…+f(n-1)

  例5、若数列{an}满足a1=2,an+1=an+2n

  则{an}的通项公式=( )

  解:∵an+1=an+2n

  ∴a2 =a1+2×1

  a3=a2+2×2

  a4=a3+2×3

  ……

  +)an=an——1+2(n-1)

  an=a1+2(1+2+3+…+n-1)

  =2+2×(1+n-1)(n-1)

  =n2-n+2

  (4)an+1=f(n)an,用累积法

  思路:令n=1,2,3,……,n-1

  得a2 =f(1)a1 a3=f(2)a2 a4=f(3)a3

  ……

  ×)an=f(n-1)an-1

  an=a1·f(1)·f(2)·f(3)……f(n-1)

  例6、若数列{an}满足a1=1,an+1=2n+an,则an=( )

  解:∵an+1=2nan ∴a2 =21a1

  a3=22a2 a4=23a3

  ……

  ×) an=2n——1·an——1

  an=2·22·23·……·2n-1a1=2n(n-1)/2

  (5)an=pan——1+q, an=pan——1+f(n)

  an+1=an+p·qn(pq≠0),

  an=p(an——1)q, an+1=ran/pan+q=(pr≠0,q≠r)

  (p、q、r为常数)

  这些类型均可用构造法或迭代法。

  ①an=pan——1+q (p、q为常数)

  构造法:将原数列的各项均加上一个常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然后,求出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再还原为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将关系式两边都加上x

  得an+x=Pan——1+q+x

  =P(an——1 + q+x/p)

  令x=q+x/p,得x=q/p-1

  ∴an+q/p-1=P(an——1+q/p-1)

  ∴{an+q/p-1}是以a1+q/p-1为首项,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n+q/p-1=(a1+q/p-1)Pn-1

  ∴an=(a1+q/p-1)Pn-1-q/p-1

  迭代法:an=p(an——1+q)=p(pan-2+q)+q

  =p2((pan-3+q)+pq+q……

  例7、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2an-n(n∈N+)求an

  解析:由Sn=2an-n 得Sn-1=2an-1-(n-1) (n≥2,n∈N+)

  两式相减得an=2an-1+1

  两边加1得an+1=2(an-1+1) (n≥2,n∈N+)

  构造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n+1}

  ②an=Pan-1+f(n)

  例8、数列{an}中,a1为常数,且an=-2an-1+3n-1(≥2,n∈N)

  证明:an=(-2)n-1a1+3n+(-1)n·3·2n-1/5

  分析:这道题是证明题,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数学归纳法,现用构造法和迭代法来证明。

  方法一:构造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an+λ·3n}

  用比较系数法可求得λ=-1/5

  方法二:构造等差型数列{an/(-2)n}。由已知两边同以(-2)n,得an/(-2)n=an-1/(-2)n=1/3·(-3/2)n,用叠加法处理。

  方法三:迭代法。

  an=-2an-1+3n-1=-2(-2an-2+3n-2)+3n-1

  =(-2)2an-2+(-2)·3n-2+3n-1

  =(-2)2(-2an-3+3n-3)+(-2)·3n-2+3n-1

  =(-2)3an-3+(-2)·3n-3+(-2)·3n-2+3n-1

  =(-2)n-1a1+(-2)n-1·3+(-2)n-3·+32+……+(-2)·3n-2+3n-1

  =(-2)n-1a1+3n+(-1)n-2·3·2n-1/5

  ③an+1=λan+p·qn(pq≠0)

  (ⅰ)当λ=qn+1时,等式两边同除以,就可构造出一个等差数列{an/qn}。

  例9、在数列{an}中,a1=4,an+1+2n+1,求an。

  分析:在an+1=2an+2n+1两边同除以2n+1,得an+1/2n+1=an/2n+1

  ∴{an/2n}是以a1/2=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ⅱ)当λ≠q时,等式两边同除以qn+1,令bn=an/qn,得bn+1=λ/qbn+p,再构造成等比数列求bn,从而求出an。

  例10、已知a1=1,an=3an-1+2n-1,求an

  分析:从an=3an-1+2n-1两边都除以2n,

  得an/2n=3/2 an-1/2n-1+1/2

  令an/2n=bn

  则bn=3/2bn-1+1/2

  ④an=p(an——1)q(p、q为常数)

  例11、已知an=1/a an——12,首项a1,求an。

  方法一:将已知两边取对数

  得lgan=2lgan——1-lga

  令bn=lgan

  得bn=2bn-1-lga,再构造成等比数列求bn,从而求出an。

  方法二:迭代法

  an=1/a a2n——1=1/a (1/a a2n——2)2=1/a3 a4n——2

  =1/a3 (1/a a2n——3)4=1/a7·an——38=a·(an——3/a)23

  =……=a·(a1/a)2n——1

  ⑤an+1=ran/pan+q(p、q、r为常数,pr≠0,q≠r)

  将等式两边取倒数,得1/an+1=q/r·1/an+p/r,再构造成等比数列求an。

  例12、在{an}中,a1=1,an+1=an/an+2,求an

  解:∵an+1=an/an+2

  ∴1/an+1=2·1/an+1

  两边加上1,得1/an+1+1=2(1/an+1)

  ∴{1/an+1}是以1/an+1=2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1/an+1=2×2n-1=2n

  ∴an=1/2n-1

  以上罗列出求数列通项公式的解题思路虽然很清晰,但是一般考生对第三项中的5种类型题用构选法和迭代法都比较困难的。遇到此情况,可转化为第一种类型解决,即从an与Sn的关系式求出数列的前几项,用观察法求an。

数列公式大全6

  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

  1数列的概念。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2.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通项an可以用一个关于n的.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成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宽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顺次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自学成才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则是相应的解析式。由于数列的项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所以以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画出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

  难点

  根据数列前几项的特点,以现规律后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数列的前若干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比较困难,且有的数列不一定有通项公式,如果有通项公式也不一定唯一。给出数列的前若干项要确定其一个通项公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已知的每一项与其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抽象成一般形式。

  过程:

  一、从实例引入(P110)

  1. 堆放的钢管 4,5,6,7,8,9,102. 正整数的倒数 3. 4. -1的正整数次幂:-1,1,-1,1,…5. 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

  数列

  1.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 名称:

  项,序号,一般公式 ,表示法

  3. 通项公式: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 数列1: 数列2: 数列4:

  4. 分类:

  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 实质:

  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 用图象表示:

  — 是一群孤立的点 例一 (P111 例一 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

  1. 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如数列3)

  2. 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 如: 数列4可写成 和

  3. 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 (P111 例二)略

  四、补充例题: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 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0,1,0. 2. , , , , 3.7,77,777,7777 4.-1,7,-13,19,-25,31 5. , , ,

  五、:

  1.数列的有关概念

  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

  练习 P112 习题 3.1(P114)1、2

  七、练习:

  1.观察下面数列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空,关写出每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 , , ,( ), , …(2) ,( ), , , …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 、 、 ; (2) 、 、 、 ; (3) 、 、 、 ; (4) 、 、 、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4.已知数列an的前4项为0, ,0, ,则下列各式 ①an= ②an= ③an= 其中可作为数列{an}通项公式的是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5.已知数列1, , , ,3, …, ,…,则 是这个数列的( )A. 第10项 B.第11项 C.第12项 D.第21项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 ( ),数列{an}满足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8.在数列{an}中,an=

  (1)求证:数列{an}先递增后递减;

  (2)求数列{an}的最大项。

  答案:

  1.(1) ,an= (2) ,an=

  2.(1)an= (2)an= (3)an= (4)an=

  3.an= 或an= 这里借助了数列1,0,1,0,1,0…的通项公式an= 。

  4.D

  5.B

  6. an=4n-2

  7.(1)an= (2)<1又an<0, ∴ 是递增数列

数列公式大全7

  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的教材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背景足以说明。本节也以国际象棋的故事为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却在求和公式的证明中以“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一笔带过,这个“发现”却不是普通学生能做到的,他们只能惊叹于解法的神奇,而求知欲却会因其“技巧性太大”而逐步消退。因此如何在有趣的数学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及形成更为自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是每一位教师研讨新教材的重要切入点。

  2、“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仍是常见的现状,“重结果的应用,轻过程的探究”或者是应试教育遗留的祸根,却更与教材的编写,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研究的深浅有关,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我们也曾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却没有人能“发现”用“公比乘以①的两边”,设计“从特殊到一般”即由2,3,4,…到q,再到 ,也是对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的成果。因此,新课程教材留给教师更多发展的空间,每位教师有责任也应当深刻理会《标准》的理念,认真钻研教材,促进《标准》及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3、先看文[1]由学生自主探究而获得的两种方法:

  且不说初中教材已经把等比定理删去,学生能获得以上两种方法并不比发现乘以来得容易,无奈之下,有的教师便用“欣赏”来走马观花地让学生感受一下,这当然更不可取。

  回到乘比错位相减法,其实要获得方法1并不难:可以用q乘以 ,那么是否可以在 的右边提出一个q呢?请看:

  与 比较,右边括号中比少了一项: ,则有

  以上方法仅须教师稍作暗示,学生都可完成。

  对于方法2,若去掉分母有 ,与方法1是一致的。

  4、在导出公式及证明中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吗?或者直接给出公式,介绍证明,可留有更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以上过程,教师讲的是不是偏多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应试,诚然以上的过程将不为人所喜欢,因为按此过程,一节课也就差不多把公式给证明完,又哪来例题与练习的时间呢?

  但是我们要追问: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呢?课堂教学应从庞杂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关系,挖掘书本背后的数学思想,挖掘出基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会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活动。因此,本课例在公式的推导及证明中舍得花大量时间,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与学习,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公式的应用。

数列公式大全8

  在高一(5)班上好“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堂课后,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我对求和公式上课时遇到的几点问题提出了一点思考:

  一、对内容的理解及相应的教学设计

  1、“数列前n项的和”是针对一般数列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教材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只是因为本节内容首次研究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从等差数列中跳出来”学习这个概念,以免学生误认为这只是等差数列的一个概念。

  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掌握公式”来解释,应该使学生会推导公式、理解公式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其实还不止这些,让学生体验推导过程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更高境界的教学追求,这一点后面再作展开。本节课在这方面有设计、有突破,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的环节似乎还不够充分,因为这个层面上的学习更侧重于让学生“悟”。

  3、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内容很丰富。本节课只考虑“已知等差数列,求前n项”的问题,使课堂不被大量的变式问题所困扰,而能专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的处理比较恰当。

  二、求和公式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过程中,有两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一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想方法,另一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想方法大家都很熟悉,本节课基本按教材的设计,依次解决几个问题。

  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方法的揭示是本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以往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倒序相加”是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关键,而忽视了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考。同样是求和,与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事实上,前者是100个不相同的数求和,后者是50个相同数的求和,求和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是100个还是50个,而在于“相同的数”与“不相同的数”。相同的数求和是一个极其简单并且在乘法中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将不“相同的数求和”(一般)化归为“相同数的求和”(特殊),这就是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思想精髓。不仅如此,将一般的求和问题化归为我们会求(特殊)的求和问题这种思想还将在以后的求和问题中反复体现。

  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链:

  为什么要对和式分组配对?(因为想转化为相同数求和)

  为什么要“倒序相加”?(因为可以避免项数奇偶性讨论)

  为什么“倒序相加”能转化为相同数求和?(因为等差数列性质)

  由此可见,“倒序相加”只是一种手段和技巧,转化为相同数求和是解决问题的思想,等差数列自身的性质是所采取的手段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三、几点看法

  1、注意挖掘基础知识的教学内涵

  对待概念、公式等内容,如果只停留在知识自身层面,那么教学常常会落入死记硬背境地。其实越是基础的东西其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往往越深刻,值得大家带领学生去认真体验,当然这样的课不好上。

  2、用好教材

  现在的教材有不少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反复领会教材的意图。当然,由于教材的客观局限性,还需要教师去处理教材。譬如本节课,课堂所呈现的基本上是教材的内容顺序和教学设计,但面对教材所给的全部内容时,课堂能否在某个环节上停下来,能否合理地选取教材的一部分内容作为这一节课的内容,而将其他的内容留到后面的课,这就体现教师的认识和处理教材的水平。

  3、学无止境

  一堂课所要追求的教学价值当然是尽量能多一些更好,但应分清主次。譬如本节课还用了几个“实际生活问题”,意图是明显的,教师的提问和处理也比较恰当。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数列公式大全9

  小升初奥数之数列求和公式汇总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 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 = 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 ×公差;

  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 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数列公式大全10

  以下是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 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p+aq.

  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个

  =n(a1+an)

  所以Sn=

  #FormatImgID_0#

  (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则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FormatImgID_1#

  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

  #FormatImgID_2#

  =na1+

  #FormatImgID_3#

  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2、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FormatImgID_4#

  (2)1+3+5+......+(2n-1)=

  #FormatImgID_5#

  (3)2+4+6+......+2n=

  #FormatImgID_6#

  =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3、(1)数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解得a1=1,d=3 ∴S10=10a1+

  #FormatImgID_7#

  =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在Sn公式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例4,在等差数列{an}, (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S16=

  #FormatImgID_8#

  =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n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有Sn=

  #FormatImgID_9#

  。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2、具体用Sn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数列公式大全1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q≠1时,Sn=a1(1-q^n)/(1-q)=(a1-anq)/(1-q)

  q=1时,Sn=na1

  (a1为首项,an为第n项,d为公差,q为等比)

  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等比数列a1≠ 0。注:q=1时,{an}为常数列。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快速的计算出该数列的和。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

  Sn=a1+a2+a3+...+an(公比为q)

  qSn=a1q + a2q + a3q +...+ anq = a2+ a3+ a4+...+ an+ a(n+1)

  Sn-qSn=(1-q)Sn=a1-a(n+1)

  a(n+1)=a1qn

  Sn=a1(1-qn)/(1-q)(q≠1)

数列公式大全1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q^(n-1);

  推广式:an=am×q^(n-m);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Sn=n×a1(q=1);

  Sn=a1(1-q^n)/(1-q)=(a1-an*q)/(1-q)=a1(q^n-1)/(q-1)(q≠1);

  (q为公比,n为项数)。

  3.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

  (1)Sn=a1+a2+a3+...+an(公比为q);

  (2)q*Sn=a1*q+a2*q+a3*q+...+an*q=a2+a3+a4+...+a(n+1);

  (3)Sn-q*Sn=a1-a(n+1);

  (4)(1-q)Sn=a1-a1*q^n;

  (5)Sn=(a1-a1*q^n)/(1-q);

  (6)Sn=(a1-an*q)/(1-q);

  (7)Sn=a1(1-q^n)/(1-q);

  (8)Sn=k*(1-q^n)~y=k*(1-a^x)。

  拓展阅读:等比数列的性质

  (1)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若“G是a、b的等比中项”则“G2=ab(G≠0)”。

  (4)若{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bn}也是等比数列,公比是q2,则{a2n},{a3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2,q1^3…{can},c是常数,{an×bn},{an/b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q1q2,q1/q2。

  (5)若(an)为等比数列且各项为正,公比为q,则(log以a为底an的对数)成等差,公差为log以a为底q的'对数。

  (6)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7)由于首项为a1,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an=(a1/q)×qn,它的指数函数y=ax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可以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来研究等比数列。

数列公式大全13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

  设首项为a1 ,末项为an ,项数为n ,公差为d ,前n项和为Sn ,则有:Sn=(a1+an)n/2 ;Sn=na1+n(n-1)d/2(d为公差)

  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n,Sn)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上一群孤立的点。利用其几何意义可求前n项和Sn的最值。

  注意:公式一二三事实上是等价的,在公式一中不必要求公差等于一。

  求和推导证明:由题意得:Sn=a1+a2+a3+...+an①

  Sn=an+a(n-1)+a(n-2)+...+a1②

  ①+②得:2Sn=[a1+an]+[a2+a(n-1)]+[a3+a(n-2)]+...+[a1+an](当n为偶数时)

  Sn={[a1+an]+[a2+a(n-1)]+[a3+a(n-2)]+...+[a1+an]}/2

  Sn=n(A1+An)/2 (a1,an,可以用a1+(n-1)d这种形式表示可以发现括号里面的`数都是一个定值,即(A1+An)

  拓展阅读:等比数列的五个基本公式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n=A1×q^(n-1)

  若通项公式变形为an=a1/q*q^n(n∈N*),当q>0时,则可把an看作自变量n的函数,点(n,an)是曲线y=a1/q*q^x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2)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5)等比求和:Sn=a1+a2+a3+.......+an

  ①当q≠1时,Sn=a1(1-q^n)/(1-q)或Sn=(a1-an×q)÷(1-q)

  ②当q=1时,Sn=n×a1(q=1)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数列公式大全14

  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

  (1)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

  (2)数列的递推公式

  (3)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an+1-an=d

  an=a1+(n-1)d

  a,A,b成等差 2A=a+b

  m+n=k+l am+an=ak+al

  等比数列 常用求和公式

  an=a1qn_1

  a,G,b成等比 G2=ab

  m+n=k+l aman=akal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重要不等式

  a>b b

  a>b,b>c a>c

  a>b a+c>b+c

  a+b>c a>c-b

  a>b,c>d a+c>b+d

  a>b,c>0 ac>bc

  a>b,c<0 ac

  a>b>0,c>d>0 ac

  a>b>0 dn>bn(n∈Z,n>1)

  a>b>0 > (n∈Z,n>1)

  (a-b)2≥0

  a,b∈R a2+b2≥2ab

  |a|-|b|≤|a±b|≤|a|+|b|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

  (1)要证明不等式a>b(或a

  a-b>0(或a-b<0=即可

  (2)若b>0,要证a>b,只需证明 ,

  要证a

  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由因导果)的方法。

  分析法 分析法是从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入手,逐步寻求所需条件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的条件已知正确时为止,明显地表现出“持果索因”

数列公式大全15

  一、高考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qn-1an= ak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

  二、高考数学中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差数列。

  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7、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8、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9、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12、{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1) 是等差数列。

【数列公式】相关文章:

高二物理公式03-01

魔方的公式是什么03-11

高三数学公式03-09

高二物理公式大全12-18

数学计算公式大全03-12

有关等差数列知识点整理11-29

作文万能结构公式04-27

地理高二会考公式大全03-04

(热门)高二物理公式12篇03-02

高二物理公式精华12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