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11 21:57:40 好文 我要投稿

[经典]《草》课后反思8篇

  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课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草》课后反思8篇

《草》课后反思1

  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一首古诗《草》,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还没教之前,学生们就开始背了。因此,怎样让学生在这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又有新的收获,是我在这堂课中要做好的。

  这首诗中,我们要会认两个生字(枯、荣),会写三个生字(枯、荣、烧),所以识字量和写字量相对而言比较少,为此,我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上。希望通过理解诗的意思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草的顽强生命力),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诗的意思时,我加强对个别字的理解,如:原、岁、枯、荣、生等。我发现,学生们虽然能背,但要求他们说出这些字的意思,困难很大,只有一两个学生敢举手来回答,有时说得也不够正确。因此,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让他们了解这些字的意思,并把意思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在语文书上。然后,让学生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同学们说得比较好,并能说出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在完成练习时(补充课文),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填写出来,只有一个学生把原写成了远,而以前,这个字的错误是很大的,我认为在低段让学生理解字的意思还是很有必要的。

《草》课后反思2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

  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文教学的遗憾。

《草》课后反思3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低年级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初探古诗特有的文字魅力。

  古诗《草》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读完诗后我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为什么要烧草呢?面对着学生无穷无尽的问题,我顺势引导看图学习第一句:诗人写的是哪里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从哪个词知道的?结果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说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古诗不易懂,学生知识水平有限,为了照顾全局,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思考,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有个问题生成得不是特别好:想对小草说点什么?只有平时热爱阅读的孩子能结合生活谈一谈,看来我们的阅读感悟还要加强训练。这节课最值得高兴的是课后有个孩子来请教为什么要烧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未预设到的,但还是当场为学生解释了草木灰的小知识,看到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头,我感到了为师者的快乐。

《草》课后反思4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草》课后反思5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人教版语文4册第2课选取了前四句,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在低年级的推广与应用教研活动,4步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学这节课,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进行了尝试。

  1、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所以在初读知大意环节,我抓住了字音的变化,提示一字的变调读法;画出节奏供学生练读,感受几千年前的文化韵律;边读边想,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以上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文的同时,对诗文有了总体的感觉。

  2、在品读环节,我校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出的细读想画面和精读思意境理念,我在本课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辽阔的大草原图,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青草的茂盛,从而对比较抽象的离离一词有了准确的认识。再如:运用绘画手段展示的4季草图,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也带个孩子们太多感触,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3、在扩大环节,我为学生们再现了整首诗的后四句,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发现这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赞美野草的诗,更是一首送别诗,在多媒体播放的古筝曲《送别》声中,我为学生讲述了这首诗引发的'小故事洛阳米贵居不易,并和学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舒缓的音乐,急欲表达的情感,就这样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有了后面一浪赛过一浪的激情朗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我的思考也从未停止,正如各位领导和老师所指出的: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如何巧妙的导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更直观的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这些将成为我今后改进的方向。

《草》课后反思6

  今天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把课堂设计做了一下小小的调整,没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顺序的调整。以前在讲这一课时我都是按课文顺序来讲,先讲百草园,再讲过渡,引出三味书屋,最后总结。这一次我把过渡段提到最前,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以后,我便提问:“从题目中你们得到了什么信息?”孩子们便开动脑筋,七嘴八舌的讲:“讲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作者是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没想到这样一改变,在课的开始便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孩子便很准确的找出了过渡段,并分析了这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是不舍和依恋,也很自然的便引出了百草园之所以为乐园的话题。

  其次是提问的调整。以前在讲百草园的时候讲孩子们找出乐园的三个方面,我便一个一个的领着孩子们分析它们各自的好处,这一次我讲孩子们自己讲,特别是神秘的传说和有趣的活动我请孩子来复述故事,第一个讲美女蛇的孩子有些拘束,就是很平常的把美女蛇的故事讲了一遍,接下来的便不一样了,孩子绘声绘色的,特别是讲到美女在墙头叫书生,捏着嗓子极尽谄媚之态,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讲到半夜美女蛇来吃书生,拟声词运用的也很到位,连表情也惟妙惟肖。讲到雪地捕鸟的环节,有些经验的孩子还加入自己的经验之谈,绳子不能绑的太高,否则把筐都拉跑了;咱们这里不好找谷子,但可以撒小米,不能少了,一定得多一点才行;……这样的故事复述下来以后,还用老师领着分析百草园的“乐”吗?还用再费心思理解鲁迅为何对百草园有留恋之感吗?让孩子们自己讲,自己分析,更好的是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这应该是最能让孩子们接受而印象又最深的一种方式吧!

  然后是课堂活动的调整。以前我们在提到课堂活动无外乎就是小组讨论,或者有时候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这次我把课文中所讲的鲁迅小时候的“课堂活动”搬进我的课堂。文中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时提到上课做指甲戏,我便让孩子们动手自己做几个套在指甲上的纸糊的盔甲,自己编个指甲戏来演一演,孩子们三两结合,玩的好不热闹;我又把事先观察搜集到的一个孩子在书上做的.画拿出来,孩子们在笑的同时也在找自己或同桌在书上的杰作,也是忙的不亦乐乎。这样的三味书屋讲完以后,孩子们从过渡段中体会的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的理解便有了新的想法,再结合对先生读书时的投入的描写和对学生们溜到后院里玩时的宽容,以及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的尊敬的背景,孩子们便不难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也是有留恋之感的,而且这里也是鲁迅的文学启蒙之地,孩子们对寿镜吾老先生也会存在敬佩之情!

  最后是读的调整,我们讲课文时一般都是在讲前读一读,这次我除了在开始通读课文外,还在讲课过程中采用强调读的方式。比如讲完美女读的故事后,我便让孩子们找到最让人紧张的内容读一读,并加入感情的读,孩子们一下找到了晚上美女蛇来吃书生的情节,在读的时候,“沙沙沙”的蛇的声音拉特别长的音,还放慢速度,制造恐惧的氛围;雪地捕鸟选的是那一段捉鸟的动作描写;读书选的是先生那种投入的内容,读的时候还不忘学先生的动作,把头向后仰,以至于最后都发不出声音来了……这样的读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孩子学会用抑扬顿挫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总之,在课堂过程中调整一个方式,无论是对教学者,还是对受学者,都会有一种新的体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草》课后反思7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草》课后反思8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

  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草》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草》课后反思03-11

【精选】《草》课后反思8篇03-11

《周长》课后反思03-11

长城课后反思03-11

《乡下孩子》课后反思02-29

窗前的气球课后反思03-04

充气雨衣课后反思03-09

《认识分数》的课后反思03-09

《刷子李》课后反思03-11

孔子拜师课后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