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1
【课堂实录】
一、游戏环节
“开火车”:
第一节火车:1只小兔1张嘴,2只耳朵4条腿。
第二节火车:2只小兔2张嘴,4只耳朵8条腿。
第三节火车:3只小兔3张嘴,6只耳朵12条腿。
(全班一起开)30只小兔30张嘴,60只耳朵120条腿。
60只小兔60张嘴,120只耳朵240条腿。
40只小兔40张嘴,80只耳朵160条腿。
50只小兔50张嘴,100只耳朵200条腿。
二、谈话:
1、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兔子?几条腿?有没有见过鸡?几条腿?
2、什么是鸡兔同笼呢?
三、教授列表法
过渡:在1500年前,古人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像古人一样,来读一读?(两人指名读,齐读一遍。)
问题1:谁能介绍一下,这个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杨老师把这道题改的简单了一点。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出示:隐藏条件
问题1:在填之前,你要想一想,怎么填才不会漏掉?
生填表,汇报答案。
问题2:我们把所以的可能性都填好了,那怎么确定答案呢?那脚怎么算呢?9板书两种可能的腿,其余学生自行填写。)
提示语:我发现有的同学好像在填写脚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所以填的特别快,如果你发现了正确答案,就把它圈起来。
问题3:鸡兔同笼问题用列表法来解决,好不好?为什么?
过渡:那如果你觉得麻烦,杨老师再介绍一种方法给你们,好不好?
四、教授画图法
问题1:同学们喜不喜欢画图?用什么图形代表头呢?用什么代表脚呢?
问题2:脚少了,该怎么办?
问题3:把算式梳理一下,算式都是什么意思?
问题4:刚刚我们把每个头画几只脚?把它假设成了什么?
问题5:那我能不能把它假设成兔子?
问题6:鸡比兔少两只,怎么列示?
五、巩固与练习
回顾古代的'题目(分组计算:公鸡组、兔子组。)
日本龟鹤算
【听课感悟】
杨老师教态自如,孩子们也很给力。在教学过程中古今中外全都囊括在自己的教学中。
在教学画图法时如果补充一句:我们的画图法是为了把所有的头都假设成鸡或兔,那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在心里画,再进行列式。会不会好一点呢?
为杨老师喝彩!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原题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课件出示《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2.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请试着说一说。
生:这道题的意思是现在,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这道题的意思正如同学们所想的一样,也就是:(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也正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评析:教学即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课初,教师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中的数学趣题直接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惟有适合学生学习所需的才是最佳。]
二、合作探索,主动构建
1.出示例1
师:为便于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把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就变成了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理解题意
师: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说鸡和兔一共有8只;从下面数,有26只脚是说鸡脚和兔脚数共是26只。
3.探索策略
(1)猜想法
师:鸡和兔各有几只呢?我们不妨猜猜看。
生1:3只兔,5只鸡。
生2:6只鸡,2只兔;7只鸡,1只兔;5只兔,3只鸡。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同学们猜的对不对,不妨验证一下。
生1:一只兔4只脚,3只兔就有12只脚;一只鸡2只脚,5只鸡就有10只脚,一共就是22只脚,看来没猜对。
生2:6只鸡、2只兔一共20只脚,也没猜对;7只鸡、1只兔共18只脚,也不对;5只兔、3只鸡共26只脚,猜对了。
师:在4次猜想中,只有1次猜对了,你们觉得用猜想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好不好?
生:不是很容易猜出正确答案,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猜出答案。
师:看来,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评析: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猜想法的局限性,还能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新策略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的高效教学。]
(3)假设法
①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从表格中右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这样就有16只脚。
师:实际脚的只数是26只,这样就笼子里就多出了10只脚,该怎么办呢?
生: 用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在鸡兔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脚的只数就会增加2只,应该增加5只兔,脚的只数才变成26只,即10里面有5个2。
师: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师:孩子们都写完了吗?多聪明啊!这是一个同学写的算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生:(对着自己写的算式说想法)假设笼子里全是鸡,就有28=16只脚,而笼子里实际有26只脚,这样就多出了26-16=10只脚,而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这样就有102=5只兔,鸡的只数就是8-5=3只了。
师:说得多好哇!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边看图边分析(课件演示)。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②假设全是兔
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左起第一列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
生:假设笼子里全是兔。
师: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桌边讨论边写算式。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
师:这是一位同学写的算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生: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就有48=32只脚,这样笼子里实际的`脚数就比假设的脚数少了32-26=6只脚,1只鸡比1只兔少2只脚,这样就有62=3只鸡,也就知道有8-3=5只兔了。
课件演示:假设法 中假设全是兔的情况。
师:在列表的基础上,我们想到了两种算术方法。回头看看这两种方法的第一步,一个假设全是鸡,另一个假设全是兔,我们给这两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假设法。
师:我们都认为猜想法和列表法有局限性,假设法还有局限性吗?
生:(讨论后)用假设法应该没有局限性了。
[评析: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此,教师以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为探究基础,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探究方式,以课件动态演示为探究辅助手段,巧妙地将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了数学语言,即数学算式,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一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4)代数法
师: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没有局限性外,还有别的也没有局限性的一般方法吗?
生:方程的方法。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试一试。
(全班尝试,一名学生板演。)
师:我们来听听这个同学的想法。
生:设有x只兔,鸡就有(8-x)只。列出方程4x+2(8-x)=26,解是x=5,即有5只兔,8-3=5只鸡。
师:老师想问你,这里的 4x和2(8-x)分别表示是什么?
生:4x是兔脚的总数,2(8-x)是鸡脚的总数。
师:方程解完了也要注意检验,列方程的解法还有个名字也就叫代数法。
[评析:代数法是学生在五年级已学的旧方法,但运用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之中又是新策略。教师以旧知识和旧方法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并抓住其中的疑难点设问,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提升技能。]
4.小结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猜想法,列表法,假设法和代数法。
师:要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现在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生1:我选择假设法,假设法比较简便。
生2:我选择代数法,代数法也好理解。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评析:在计算教学中,需要算法多样化,更需要算法的优化;同样,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需要策略多样化,更需要策略的优化。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应该兼顾并进。但优化并不等于强加,优化也强调自主和需要过程。在这里,教师对此都恰倒好处地予以了关照。]
三、分层练习,深化认识
1.解决原题
生:先独立完成《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后相互评议。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孙子算经》中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抬腿法 )同学们古人的解法巧妙吗?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
2.举出实例
生1:买了一些苹果和梨子,告诉苹果和梨子的单价和总数量,还有总的价钱,求苹果和梨分别买了多少千克。
生2:自行车和汽车一共有几辆,一共有多少个轮子,求汽车和自行车分别有几辆。
师:可见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都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课后可用我们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3.课堂作业
从第115页做一做中自选1~2道题完成。
[评析:《孙子算经》中原题的解决,让学生排除了课初的悬念;作为特殊而巧妙的古代抬腿法的课件简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放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列举,让学生体会到了此类问题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书面作业的当堂完成和自由选择,足以体现了教学的高效和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及时训练与提升,以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尊重。]
[总评:鸡兔同笼问题过去是少数精英学生学习的竞赛内容,如今是全体学生学习的一般内容。如何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得了、学得好、学得乐,广大教师都在密切关注。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表现还的确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特别注重了以下主要方面。
1.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学生先后运用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代数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注重了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的随意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把《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3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有个问题,它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了1500多年了;它流传广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人孩子都研究过它;它出自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这个问题就是-----
生:鸡兔同笼。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鸡和兔对吗?谁用数学语言说说鸡和兔的区别?
生:一只鸡有 2 条腿,一只兔子有4 腿。
师:笼子里有2只鸡,3只兔,你能知道一共有几条腿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用鸡的只数乘2,表示鸡的总腿数;兔子的只数乘4 表示兔子的总腿数;最后在相加就是总腿数。
师:板书:鸡的只数*2+兔的只数*4=总腿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一
鸡兔同笼,有9个头,26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请大家齐读题目,你们从题目中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9个头,26条腿。
生2:鸡和兔一共有9只。
师:题目里还有其他数学信息吗?(学生沉思)
师:同学们对鸡和兔了解吗?(生顿悟,纷纷举手)
生:鸡有2只脚,兔子有4只脚。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思考。
2.尝试猜测
师:有了大胆的猜想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鸡和兔各有几只呢?我们不妨猜猜看。(板书:猜测。)
师:怎么猜?(学生沉思)能瞎猜吗?
生:能。
师:好,我先来猜一个。鸡5只,兔子10只。
生:不行,鸡和兔子的总只数应该是9只。
师:哦,你看老师的理解对不对,如果鸡有1只,兔子就有8只。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猜得对不对?
生:要算算鸡和兔子一共有多少条腿。看是不是26条腿。
师:会算吗?
生:鸡的只数乘2加上兔的只数乘4,看看结果是多少。也就是1×2+8×4=3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8×4=34)
师: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作验证。(板书:验证)
师:没猜对,接下来怎么办?
生:继续猜。
师:怎么继续猜?
刚才的猜测对接下来的猜测会有帮助吗?
生:有帮助,腿数太多了,再猜的话鸡的只数要增加,兔的只数要减少。
(教师在1的后面标出向上的箭头,8的后面标出向下的箭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鸡的腿数少,兔的腿数多,腿的总数太多就要减少兔的只数。
师:也就是要调整数据。(板书:调整)
师:一般来说,尝试一次就成功不太可能。你准备先试什么,再试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考虑后,拿出课前发的表格,把尝试的过程写在表里。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约3—4分钟后,小组交流。教师深入2—3个小组倾听,偶尔提问。)
3.汇报交流。
师: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都认可、欣赏的方法推荐给大家?简单说出推荐理由。
师:孩子们,我想,你们试的过程,我们大家从表格里都能看的很清楚,我们现在想知道的是,你们为什么要推荐它?
组1生1:我们推荐这种方法,是因为它很简单,适合我们全体同学。
组1生2 :在表格里,大家能很清楚地看到数据是怎么变的:每一次鸡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腿的总数就少2。这样就能很快找到答案。这就是我们的推荐理由。谢谢大家!
(全班学生给予掌声表示欣赏赞同。台上学生欲拿回作品回座位。)
师:别着急,同学们还有问题想问你们呢!
生1:后来你们再试的时候,为什么你们只试鸡的只数增加的情况却不试鸡的只数减少的情况呢?
生:我们是从1只鸡8只兔,(也就是)从头开始试的,鸡最少有1只,当然只能慢慢增加不能减少了!
生2:我还有个问题,既然你们看出1只鸡、8只兔有34条腿,腿数远远大于26,为什么你们还要一点点地增加,不一下子把鸡的只数多增加一些呢?这样不变更简便了?
师:程老师发现你的水平很高,已经在很巧妙地介绍另外的方法了。一会儿我们再来听你说,好吗?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张表。他们成功地找到了结果了,那他们的尝试有什么特点?
生1:他们是按每次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这么个办法来试的。
生2:我发现他们的尝试特别有顺序。
师:是的,他们把鸡、兔共9个头的情况有序地列举出来,(板书:有序列举)这么有序地一一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就不会漏掉哪种情况,而且不会有重复。
师:是啊,地毯式大搜索会特别保险,保证不会有“漏网之鱼”。
生:有序地列举,还容易发现规律。
师:哦,还有这个好处:能发现规律?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鸡增一只,兔子减少一只,腿就减少两条。
(学生点头认可。)
师:发现这个规律有什么用?
生1:发现这个规律,我们就不用死算了,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去找。每次腿减少条就行了。
实物投影组2表格
组2生1:我们组的方法和他们差不多,也是先想1只鸡、8只兔,有多少条腿,再一个一个地往下试。但我们是先从鸡、兔约各有一半开始试的,结果只试了2次就好了。
组2生2: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组2生3 :我们不像他们组那么麻烦,度了那么多次。
师:等一下,你们这个方法确实很简单,我们从表里能看到,只试了2次就找到结果了。凭什么这么简单?如果简单是因为碰巧运气好,那我们也没法学,简单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师:你们的知音还真不少!看看他们能不能说出你们的心里话?
生1:从鸡和兔各占一半开始试,试完之后就能看出到底是哪种动物多了。
生2:从鸡、兔各一半开始试,就是36条腿,离正确答案更接近。
生3:先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如果算出腿的条数比26条多,那就增加鸡减少兔,如果算出的腿数比26条少,那就反过来。这样就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生4:从中间开始试,就可以尝试的范围缩小两倍。
生5:我同意你的观点,但给你纠正个说法:尝试的范围缩小了一半,不是两倍。
师:同学们对鸡兔同笼问题理解的越来越透彻了,看来这样直接从中间数列举也可以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方法也是列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取中列举
师:我记得刚才有个同学还有个好方法要介绍,是吗?请——
实物展示组3
生:我是从1只鸡11只兔开始试的,但我是跳着试的,所以也很快找到了结果。
师:(故意地)你从1只鸡跳到了3只鸡,你就不怕把正确答案给跳过了?
生:我是看到腿多的比较多,估计鸡要增加不少,所以说我跳着试是有根据的!
师:我喜欢这样有根据的跳跃!
生:(激动地)我给她补充:就算发现跳过了,也没关系!再回头试,那样就不用再把鸡的(只数),往大里试了,范围也缩小了很多!
(老师点头赞许。)
师: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这些不同的方法中,却有着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对问题、对尝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再作调整的。
师:真善于总结!
出示例二
师:原题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请大家结合刚才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和猜测的方法,应用列表法小组合作完成,看那组能能列举的更简单,更快捷吗?
学生汇报 1:跳跃列表法
2:取中列表法
师:再次对几种列表法进行比较,说明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的。
师:同学们还真善于思考和总结,的确,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类比建构、解释应用
1.类比建构
(1)龟鹤问题
师:其实“鸡兔同笼”问题,不光咱们中国人在研究,在日本也有类似的研究,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请同学们来看,(投影出示龟鹤问题图片)
师:想想看,“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联系吗?
生:(思考片刻后)有,鹤和鸡一样有两条腿,龟与兔一样有四条腿。
师:看来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可能是龟鹤问题,也可能是?
生1:马鹤问题。
生2:鸡猫问题。
生3:人猪问题。
师:不一会儿,我们就把动物园转了一遍。生活中有“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2)民谣中的数学问题
投影出示: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四,数脚共有四十六。
师:这还是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是,猎人相当于鸡,狗相当于兔子。
(3)储蓄问题: 课件出示:小明的存钱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多少枚?
师:你认为这还是鸡兔同笼问题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认为这个问题“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约有三分之一)。
师:这样吧,既然有了不同意见,那我们就来个小辩论,看看谁能说服对方。认为是的为正方,认为不是的为反方。请双方各推荐一位代表,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反方代表:刚才的鸡兔同笼问题都是两条腿和四条腿的,这个问题中没有2和4的条件。正方代表:其实这也是鸡兔同笼问题,这里的一角硬币就相当于有一只脚的“怪鸡”,而五角的硬币就相当于有五只脚的“怪兔”!
正方同学:(正方一学生迫不及待)还有,题目中的27枚就相当于“怪鸡”、“怪兔”共有27只,5.1元也就是51角,相当于“怪鸡”、“怪兔”的脚共有51只。(这时有不少反方学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现在你们的意见呢?
生:是(鸡兔同笼问题)! 师:同学们真善于奇思妙想,竟能把鸡“整成”独腿鸡,把兔子给“整成”了五腿兔。看来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包括4只脚的兔子,还可以是5只脚的怪兔。“鸡”不仅可以使两只脚的“鸡”,即使再出现3只脚的“鸡”,我们也不会觉得奇怪了!
看来鸡兔同笼不仅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换成乌龟和仙鹤,换成人和狗,仍然是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其实只是这类问题一个模型!
四、分析应用,提高升华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尝试这一方法一定有了新认识,带着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问题
1.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出示课本第100页的练习题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法在表四中来列表完成.
五、回顾总结。
师:对尝试这一方法,现在你怎么看?
生1:我认为,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现成的方法能解决,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尝试。
师:同意!面对新问题尝试法更有用武之地。
生2:学数学,只有不停地去尝试,你才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也是这样!
生3:遇上一个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不见得非要想一个高明的方法,用这种有点原始的尝试法,一点点地去试,也能找到答案!
生4:以前我觉得“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很难,用假设法步骤很多,我老要忘掉。但用尝试法,我觉得就很简单!
生5:尝试不是傻试,也要动脑子分析,思考得越多,排除的就越多!
师:是啊,尝试的学问还真不少!(对着板书)从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出发,研究解法,并上升到一种模型,最后进行广泛的运用,数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同样,如果我们在学习各种数学问题时能有“模型”的意识,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那么你必将会走向数学学习的自由王国。
【《鸡兔同笼》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鸡兔同笼作文02-24
《秋天》课堂实录12-17
散步课堂实录12-18
背影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
《咏柳》课堂实录03-06
《吆喝》课堂实录03-07
《登高》课堂实录03-07
《背影》课堂实录03-03
“浮力”课堂实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