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4-03-10 15:02:4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领悟全册教学重点,结合单元分析,准确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主要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深刻感悟,主动纠正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的升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品德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三年级《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了使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顺理成章地引入凡事讲规则、不耍赖皮的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导入情境。一上课就跟学生聊喜欢玩的游戏,有意识地选了石头剪刀布并跟一、二个学生玩。在玩的过程中,我还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如比对手晚出手或者出手后又临时更改等,有意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共同遵守规则才是公平游戏的前提。这样的导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性,由此,“规则概念”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也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基础。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导课时我们还要注意三个关键字:准、实、快。准是准确定位导入部分在全课教学中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实是注意情境式导入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活动主题,力求高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四年级《我要攀登》一课,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并形象地做成多个“困难山”贴在黑板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到二个,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征服“困难山”的法宝。比如要克服早上起床“综合症”,有的说睡前开好小闹钟,有的说请妈妈帮忙叫醒,还有的说在床头贴好警示语时刻提醒……再比如要解决晚上怕黑不敢独睡的困难,学生交流的办法也很多,有的说可以留一个光线较弱的小夜灯,有的说抱个毛绒玩具,也有的说默念十遍“我最勇敢!”……这些小法宝都来自学生真实生活,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分享,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使生生之间可以彼此借鉴,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道德教育之所以能落在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实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表达。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课堂,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课堂。

  三、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有效手段;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的有利时机。

  还以《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例。在课的后半部分,我补充了一个故事:父子俩钓鱼,在规定时间之前,鱼上钩了,可是花了好一会才把这一条唯一收获的大鱼拖上岸,此时已经超过规定时间。我设计了一个小辩论:你认为该怎么处置这条鱼?从学生组内辩论和全班表述的情形看,他们都非常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且都趋向于应该自觉遵守规则,把这条超时钓到的.鱼放回池塘,哪怕此时天色已暗,也无人知晓。相信这个故事、这场辩论会在学生幼小心灵留下一定的震撼,他们或多或少会明白,规则的遵守无需监督,重要的是随时随地自觉自觉遵守。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单靠一两节课,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或提升道德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到家庭,到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也倡导“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要结合本课程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例如执教《绿色小卫士》一课,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切合主题的情境创设,又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围绕环保教育的探究活动,还补充了相关的案例讨论和是非辨别,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貌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只不过停留在课堂,要想使课堂认知真正落实到平时生活实际,单靠课堂上热闹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设计了相关拓展延伸活动:在班委的组织下拟定《班级环保公约》,要求学生平时生活中自觉遵守公约,从小事做起,为使地球妈妈更美丽出一份力。事实证明,本班学生都能在课后积极履行环保公约,相信环保意识也能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总之,活动型品德课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在活动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活动后合作交流、感悟体验、道德升华。只有多种活动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道德感悟、习惯养成的最终目的。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领悟全册教学重点,结合单元分析,准确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主要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深刻感悟,主动纠正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的升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品德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三年级《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了使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顺理成章地引入凡事讲规则、不耍赖皮的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导入情境。一上课就跟学生聊喜欢玩的游戏,有意识地选了石头剪刀布并跟一、二个学生玩。在玩的过程中,我还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如比对手晚出手或者出手后又临时更改等,有意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共同遵守规则才是公平游戏的前提。这样的导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性,由此,“规则概念”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也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基础。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导课时我们还要注意三个关键字:准、实、快。准是准确定位导入部分在全课教学中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实是注意情境式导入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活动主题,力求高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四年级《我要攀登》一课,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并形象地做成多个“困难山”贴在黑板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到二个,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征服“困难山”的法宝。比如要克服早上起床“综合症”,有的说睡前开好小闹钟,有的说请妈妈帮忙叫醒,还有的说在床头贴好警示语时刻提醒……再比如要解决晚上怕黑不敢独睡的困难,学生交流的办法也很多,有的说可以留一个光线较弱的小夜灯,有的说抱个毛绒玩具,也有的说默念十遍“我最勇敢!”……这些小法宝都来自学生真实生活,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分享,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使生生之间可以彼此借鉴,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道德教育之所以能落在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实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表达。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课堂,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课堂。

  三、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有效手段;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的有利时机。

  还以《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例。在课的后半部分,我补充了一个故事:父子俩钓鱼,在规定时间之前,鱼上钩了,可是花了好一会才把这一条唯一收获的大鱼拖上岸,此时已经超过规定时间。我设计了一个小辩论:你认为该怎么处置这条鱼?从学生组内辩论和全班表述的情形看,他们都非常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且都趋向于应该自觉遵守规则,把这条超时钓到的鱼放回池塘,哪怕此时天色已暗,也无人知晓。相信这个故事、这场辩论会在学生幼小心灵留下一定的震撼,他们或多或少会明白,规则的遵守无需监督,重要的是随时随地自觉自觉遵守。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单靠一两节课,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或提升道德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到家庭,到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也倡导“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要结合本课程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例如执教《绿色小卫士》一课,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切合主题的情境创设,又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围绕环保教育的探究活动,还补充了相关的案例讨论和是非辨别,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貌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只不过停留在课堂,要想使课堂认知真正落实到平时生活实际,单靠课堂上热闹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设计了相关拓展延伸活动:在班委的组织下拟定《班级环保公约》,要求学生平时生活中自觉遵守公约,从小事做起,为使地球妈妈更美丽出一份力。事实证明,本班学生都能在课后积极履行环保公约,相信环保意识也能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相关文章: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03-03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02-29

小学思想品德期中复习要点04-25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03-03

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04-29

英国授课型研究生和研究型研究生的区别02-28

眼镜店宣传的新模式04-26

新村移民新模式经验材料02-29

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提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