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

时间:2024-03-10 00:57: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1

  据说大头菜的渊源也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居住隆中时,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药,发现一种象箩卜的东西,挖起来一看又不是箩卜。只见这东西拳头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尝,不苦不涩,细品一下,还有点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养人,这种东西若没毒,不也是好菜吗?!!于是,他就挖了几个带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盘,想尝尝味道咋样。谁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尝,都称好吃。问叫啥菜,诸葛亮想了想说,就叫“大头菜”吧。从此,诸葛亮一家经常吃大头菜。

诸葛亮的故事

  有一年风调雨顺,诸葛亮种的大头菜长得又肥又大,秋后收了一大堆。襄阳人储存剩菜的办法就是腌制,诸葛亮将大头菜洗净晾干腌了一缸,第二年拿出来一尝,竟比新鲜还美味,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因士兵没菜吃,常使刘备发愁。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马到襄阳买大头菜。大头菜带起来方便,吃着有味,刘备非常喜欢。从那以后,每逢大战之前,刘备就派人到襄阳买大头菜,他的士兵一直没有缺过菜吃。此后,襄阳的大头菜越来越有名气,人们自然想到诸葛亮,为了不忘他的'功劳,大家就把大头菜叫做“诸葛亮菜”。

诸葛亮的故事2

  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领大军攻打四川。入川时正赶上三伏,天气操热。他领的兵不服水土,再加上路途远,不分白天黑夜,不住脚地走,这三下归一,可把军士们弄垮了,闹病的一天比一天多。别说打仗,就是行军也难了里诸葛亮只好下令就地安营扎寨,休整两天。他一看军士病倒这么多,粮草剩得这么少,一股急火攻心也病倒了,一连三天水米没打牙。这下可把他手下的人愁坏了,军师要有个好歹,谁领兵打仗啊!正在大家为难的时候,只见诸葛亮一翻身说:饿了。大家听说军师要吃东西,马上派个小兵出去买吃的。

  那个小兵黑灯瞎火地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铺儿,买回一包吃的。说也怪,诸葛亮两天药没少吃,就是不见效,谁知吃了这包东西,就觉着头清眼亮,身子也轻松了。第二天清早起来,病全好了。诸葛亮很纳闷儿,这东西是什么做的呢?为啥有这么大的效力?他要弄个明白。

  诸葛亮和那个小兵来到这家小铺儿,提起昨夜买吃的一事,可把小铺儿主人给吓坏了。原来这家小铺儿的`主人是个寡妇,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过日子。母女俩半夜听见有人叫门要买吃的,没敢开门,怕坏人进来闹出麻烦,就叫来人在外边等着,顺手把准备做绿豆糕用的绿豆面包了一包,从门缝儿递了出去,寻思快点儿打发走了了事,哪想到人家找上门来啦!

  小姑娘很爽快,不瞒也不藏,就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学说了一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这事都怨小的不懂事儿,望二位官爷多加宽怒。”诸葛亮听完,心中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他上前轻轻地扶起小姑娘,说:“谢谢小主人。你帮了我的大忙了!说完赏给母女俩一些零碎银子。

  诸葛亮回到营中,吩咐马上弄来绿豆磨成细面儿,一包一包地分发下去让兵士煮汤喝。有病的兵士喝下绿豆汤,病很快就好了。

  从此,用绿豆汤治病的事就传开了。后来人们就把绿豆面叫做“诸葛行军散”。

诸葛亮的故事3

  一种较普通的意见认为,诸葛亮因避汉末战乱,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颍川徐庶的推荐下,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这就是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刘备在“三顾”之后得见诸葛亮,与之纵论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部诸戌、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颇中刘备心意,而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另一种意见认为,关于刘备和诸葛亮最初相识过程,《魏略》和司马彪所著《九州春秋》均记载是诸葛亮先主动去求见刘备,而没有“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如果说“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在历史上还是存在的话,那么是诸葛亮首先主动去求见刘备,他毛遂自荐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前提和基础,脱离这一基本史实便成了不可信的天方夜谭。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不敢否定诸葛亮自荐的史实,只是为了神化诸葛亮作了艺术处理,把“三顾茅庐”提到诸葛亮自荐之前。现今高校文科教材或其他书著也采用这一顺序,实际上是错误的。当时的事实是,诸葛亮在曹操雄师即刻南下,刘备及其事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同时也在自身前途命运处于转折性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毅然摒弃等待观望,主动出山投奔刘备。否则,在“生物竞争,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社会里,在嫉妒猛如虎的险恶人世环境中,诸葛亮会不会被埋没就很难说了。

诸葛亮的故事4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他曾经这样评价诸子百家: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可能她确实不算漂亮,但是诸葛亮择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干,而不是她的外貌。这正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人们评价诸葛亮说他性情高逸超群。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尽管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但荆州牧刘表却从来没有看出诸葛亮是个人才。可能在他的眼里,诸葛亮只是好友诸葛玄那个可怜的侄儿。即使他听说庞德公这样的德高望重者都称诸葛亮为卧龙,他也不会相信。毕竟,那需要眼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表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就是为什么荆州境内人才济济,而刘表却无所建树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诸葛亮的故事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鼓励畅所欲言,训练孩子的说话与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

  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四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进行拓展阅读;二是展开《畅所欲言》,进行话题交流。

  二、

  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1、

  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要求1、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要求2、划出自己在阅读时不理解的字词句等问题。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讨论自渎时遇到的字词句障碍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

  诸葛亮为什么感到十分扫兴?他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

  (2)

  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后悔的语句,蹦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3)

  诸葛亮撒米的做法错了么?错在哪里?

  (4)

  知错就改的诸葛亮后来的表现如何?

  (5)

  用横线划出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

  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思考题(1):爱听先生讲书,可有时正听到兴头上就到了下课时间。

  当公鸡快叫时把事先带来的米撒到窗外,让大公鸡找来吃而忘了蹄叫,从而推迟下课的时间。

  思考题(2):“诸葛亮回家以后……现在连学都不能上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思考题(3):错了,错在只顾自己的兴趣而不顾别人饿肚子,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思考题(4)知错就改的诸葛亮“更尊敬先生了……在和老司的更多接触中,小知识。”

  思考题(5):“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以内感在正地方。”

  4、分小组朗读课文。

  三、

  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出示学习任务:选择以下内容,针对“聪明用在正地方”的话题进行交流。

  (1)

  对家长、老师、同……要讲诚信。

  (2)

  遇到坏人要用智谋。

  (3)

  我把聪明用在学习方法上。

  2、汇报所选择的话题,简介内容。

  3、出示“金钥匙”,提出要求:应紧紧围绕着所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6、引导全班展开表扬,对上台代表讲得好的地方进行充分肯定。

  四、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智谋的典故与成语。

  第二课时

  1、完成《笔下生花》练习,对魏明花钱雇李冬做值日事件展开辩论。

  2、选择事件中的一个角色,把他的认识写下来。

  教育准备

  课件:(出示成语与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

  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积累课前所收集的成语和典故;二是针对事件展开辩论,并完成习作。

  二、

  完成《初显身手》,积累成语典故

  1、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

  (1)

  分成四组,看哪个小组(上台)写得最多。

  (2)

  小组据板演的成语或典故简要讲历史智谋故事。

  (3)

  评出写得最多的小组予以小奖励。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带领学生读一读。(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暗渡陈仓、引蛇出洞……)

  三、

  完成《笔下生花》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确定角色,展开辩论。

  指名四人分别担当魏明、李冬、老师和旁听者的角色,对花钱雇值日的事件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分成四个角色的支持者,可相继补充自己的观点。)

  3、选择一个人物把他的认识写下来,要求语言通顺、明白。

  四、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习作。

诸葛亮的故事6

  白帝托孤的背景

  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托孤用意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诸葛亮的故事7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孟获,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少数族首领。系三国时期蜀汉益州建宁郡( 今云南晋宁东 )大姓。生卒年不详。后官至御史中丞。

  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据《汉晋春秋》有载:其时蜀南夷帅作叛,诸葛亮来到南中,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于是务要生擒他。后来诸葛亮果然擒孟获于盘东。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

  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

  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蜀军大举南征,孔明用计挑拨离间,使高定杀了雍闿[yōng kǎi]、朱褒,提着两人首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

  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将吕伉献上“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以吕凯为向导官,深入蛮境。正待出兵,忽报天子差使者前来犒军,乃为马谡。

诸葛亮的故事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能力目标

  运用第三人称叙述及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学习这种方法。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了解的有关诸葛亮的资料。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读文。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等问题。

  三、再读课文,师生讨论

  思考

  1、诸葛亮为什么感到十分扫兴?他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

  爱听先生讲书,给公鸡撒米推迟下课时间。

  2、用波浪线画了诸葛亮后悔的语句。

  3、诸葛亮撒米的做法错了吗?错在了哪里?

  错了,只顾自己的兴趣而不顾别人饿肚子,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4、知错就改的诸葛亮后来表现如何?

  5、用横线划出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四、分组朗读课文

  五、作业

  搜集有关智谋的故事与成语。

  板书设计: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聪明好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

  喂米给鸡 弄巧成拙

  撵出了学校 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

  承认错误 更喜爱他

  教给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

诸葛亮的故事9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军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军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了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20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然冲进去,必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呢?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 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诸葛亮的故事10

  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诸葛亮的故事11

  刘备曾三上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这段故事,大家都晓得叫“三顾茅庐”。茅庐就是我们这里的草屋。诸葛亮住草屋,好像他家里很穷。其实,诸葛亮家里很富,原先他家住的也不是草屋,而是高大瓦房,还有几百亩良田,长工伙计一大帮哩。

  诸葛亮家兄弟两个,他是老大,欢喜读书,又喜欢在外面结交朋友,成年累月不归家。老二诸葛瑾,在家当家,经营田地。哪晓得,老二当家不得法,不几年,弄得家境一年不如一年,诸葛瑾觉得很对不起哥哥,就把诸葛亮找回来,要他当家主事,诸葛亮家来一看,家里粮也不多了,猪、羊、牛、马也长得皮包骨头,的确不像样子。他向老二说:“既要我当家,家里的一切事情都得听我吩咐。”老二答应了。

  诸葛亮在家扇子摇摇,田里转转。一憋半个月不动声色。到了第十六天。他忽然要老二准备镰刀,明天一早带长工伙计把东面二百亩水稻割起来。诸葛瑾一听。急得浑身发麻,嘴里不说心里想:“你哥哥也疯了,田里的稻子还没有吐穗。怎么好当草割下?你回来不是烧香是吵庙的啊?”诸葛亮看出弟弟的`心思,也不对他发火,只是扇子一挥:“叫你去你就去,包你不会错。”诸葛瑾没法,只好带领长工们下口割稻去了。

  稻割完了,诸葛瑾对诸葛亮说:“哥哥,下面怎么办了”

  “把稻秆放田里晒干。”

  “晒干做什么?”

  “请瓦匠把屋上的瓦卸下来,换上稻草,多余的捆个子上堆,另派用场。”

  这遭诸葛瑾来火了:“好啊。好好的稻禾被你糟蹋得精光,好好的瓦房又要拆下来盖草,你这是什么算计?”

  诸葛亮说:“叫你做你就做,不是有言在先的吗?”

  诸葛瑾没法,又只好听哥哥的。这时正是六七月里,天气很热,诸葛亮不管热不热,只是拼命催工,一定要限时限刻完成。

  等到草上了堆,房子刚盖好,天空突然刮风响雷。风、雨、雷弟兄三个泊齐来,先是瓢泼大雨,后是钵头大的冰雹,铺天盖地地打下来,打得树木光秃秃,房屋打得直隆通。诸葛亮家庄稼收在场上,没有遭冰雹;屋顶换卜厚厚的一层草没有被打坏,人畜太平。人家就说了:“诸葛亮到底胜过他弟弟,算计真好。”从此,卧龙岗上许多人家都照诸葛亮的做,盖起了草房子。

  说巧也就巧哩,就在这场大灾之后,曹操兵营里的战马得了瘟病,华佗提出要用“未秀草”煎汤把马吃才能治好。”“未秀草”就是不曾吐穗的稻草,这时候到哪里去找?曹操急得没法,只好用十万火急的令牌,叫军民人等到各地寻找。

  一天,诸葛亮家的管账先生忽然找他通报:“少爷,外面有人要买你的稻草。”

  “我早就晓得了。”

  管账先生问:“开多大的价钱?”

  诸葛亮说:“这个由你去定。”

  管账先生贪心大哩,他要一两银子换一斤稻草,曹操为了救马,也只好咬咬牙用重金把稻草买走,诸葛亮得到曹操一笔银子,救济了周围的灾民。老百姓得到诸葛亮的好处,

  又亲见诸葛亮算计灵验,就把他说得神乎其神。这叫好话一出门,一日传千里,千传万传传到刘备那里,刘备正想请一位有本事的人做他的军师,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诸葛亮的茅庐里,请他出山。

诸葛亮的故事12

  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的故事13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文章大意是:诸葛亮跟一个先生学习,因为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耍了小聪明,老先生把他撵出学堂,诸葛亮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先生见他有悔改之意后,又叫回来继续跟班学习。诸葛亮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用智谋的。

  我觉得诸葛亮爱学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为了听故事让同学老师挨饿,只顾自己的'兴趣,而不顾他人,把饥饿强加于别人身上是不对的。而他很快认识自己错误,老先生又用宽容之心重新接纳他是令人欣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发生在我和我妈妈之间的事。

  有一次,我也做了一次手脚。我一想起那次,我的脸就红了起来。那一天,妈妈给我布置了几道奥数题,又说了:“我出去办点事,你把这几道题做完。”妈妈走后,我赶紧做题,可最后一道题,我怎么想也算不出来,结果我的手慢慢伸向了答案——我马上把答案抄了上去。然后,我蹦跳的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去判作业了。又过了一会儿她叫我去把最后一条的思路说一遍,我答不上来,妈妈知到我抄了答案,训了我一顿。

  这篇《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诸葛亮的故事14

  诸葛亮在水镜山庄学习,一天老师家的鱼不知被谁吃了。

  老师很生气问“谁吃的?”没人回答。

  诸葛亮突然跳起来说“坏了,我在那条鱼里放了耗子药,大家千万别吃。

  ”只见一个学生脸色大变“师傅是我吃的!救救我吧。

  ”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

  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

  ”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

  ”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

  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

  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

  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

  ”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

  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

  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

  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

  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几个弟子,硬把他赶了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

诸葛亮的故事15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