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9 12:51:39 好文 我要投稿

村居教学实录[优选]

村居教学实录1

  一、解题导入

村居教学实录[优选]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古代的诗人喜欢在春天写下自己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春天的两首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

  (出示图片)齐读两遍《村居》。仔细看图,说一说,你所理解的《村居》是什么意思?

  一连抽两位同学,并没有回答完整。抽起第三位,非常准确回答:“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的意思”。遂喜,问她怎么观察出来的,答曰:“通过图片观察,这是农村才有的景物,说明作者居住在乡村。”

  二、读古诗

  自由读。时间不到,读书不停。全班拿起课本,朗朗书声传出,听的人非常享受。

  读重点词语“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酒,纸鸢”。老师指导“堤,鸢”的读音,并解释了“莺”是黄莺鸟,叫声婉转动听,非老鹰。

  师读古诗两遍,出示节奏,生听清节奏,划分节奏。然后自己读两遍。(在节奏带动下,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和我一起朗诵,情感到位,氛围颇佳,感觉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完成课堂作业

  8分钟时间写作业,主要包括生字、词语的练习。全班投入,好些同学超前完成,开始仔细检查。

  四、解诗意

  此环节先出示直观图片,让学生有初步感受,再分析诗句意思。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找到时间“二月天”。

  师:“在阳春二月出现了什么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有草在生长,黄莺在飞舞。”

  接下来读译文,这句诗讲的是“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

  出示“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比较难,通过观察插图让学生明白“拂”是吹拂的意思,“堤”指的是堤岸,用手指在图上指出来“堤”的部位。

  “醉”让学生组词,在这里是陶醉、迷醉之意;“春烟”需要通过想象和观察。

  师:“春烟”是不是春天的烟雾?

  生1:“是”

  生2:“不是”

  师:如果是春天的`烟雾,请观察图片,凡是有烟的地方,应该有火,有火能产生烟雾,图上哪里来的火呢?

  生仔细观察后,回答“没有火。”

  那么,“春烟”又是指什么呢?提示大家看图上的小河,有人反应到了是一种水汽,比较接近答案了。

  师:“很好,春烟就是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所以写着春烟。”

  生大悟。接着找一找,诗歌一二句有哪些景物,圈起来,这些景物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什么?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看图,猜一猜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散学就是放学。

  请生翻译这两句,第一位没有回答完整,第二位回答很漂亮。

  齐读古诗,带动作读古诗

  五、背古诗

  自由背,填空背,抽一生背,效果甚好。

  老师说出诗句意思,学生说出对应古诗,回答准确。

  六、课堂作业与讲评

  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由于第一次训练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四位同学没有做主观题。

  基础题部分正确率高,仅有一生将“长”的拼音做成“cháng”,填空题:一个()字,把儿童赶紧放风筝的情景写了出来。正确答案为“忙”,有少数几人填了“风”或“趁”,已评讲。

  七、教学反思

  课堂基本目标达成,诗歌节奏把握较好,熟读成诵能达到学完即背的效果。课后同学主动背诵,语文组长都能熟练背诵,当天仅有2人背得不熟练。

  对于诗歌内容的讲解,还可以深入浅出一些,力求让同学感到趣味盎然。

村居教学实录2

  课前谈话。

  听说你们开了情智阅读课,我先来考考你们的情智。

  师:冬天来了,春天

  生:春天还会远吗?

  师:春天来了,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春风吹人,感觉暖洋洋的。

  生:春风吹得人懒洋洋的,想睡觉。

  生:春风是温暖的。

  生:春风是柔和的。

  师:春风能不能用刀来形容?

  生:不能。

  师:贺知章的诗《咏柳》是怎么写的。

  生背。

  师:再背后两句。

  生背。

  师:再背后一句。

  生背。

  师:春风是不是剪刀?

  生:不是。

  师:为什么比作剪刀?

  生:春风吹来,草儿绿了,树叶绿了。

  师: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比似菜刀”啊?

  生:不能这么说。

  生:这样说不好,太不文雅了。

  生:我觉得比喻成剪刀把柳叶剪得细细的好。

  师:一般说,花和叶子谁更好看?

  生:花。

  师:谁来背背杜牧的诗《山行》?

  生背。

  师:一起背最后两句。

  生背。

  师:满山的红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代表吉祥,满山红叶给我们带来吉祥的信息。

  师:秋天在杜牧的眼里是最美的,秋天是热烈的、浪漫的。这是杜牧的发现。

  师:在一些诗句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好的、有生命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

  课前谈话中透露甜甜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过谈话,让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矛盾,春风与剪刀的矛盾,花和叶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实则和谐。春风像剪刀一样吹绿了柳叶,满山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还美。这样的谈话为课堂上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矛盾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这课前谈话中充满了甜甜的语文味。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平乐 村居》。

  生读题。

  师:课文都读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你读到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自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上片,也就是前四句。

  生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谁能读得有韵味?

  生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

  生齐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画?

  生:我看到茅草房。

  师:什么样的茅草房?

  生:我看到的茅草房,屋子很小,很低。

  师:谁接着来?

  生: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在茅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话

  生:我还看到了一条小溪,两岸青草,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

  师: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这就叫?

  生:相媚好。

  怎么相媚好呢?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去谈一谈她们在聊些什么,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为什么还会相媚好,为什么这对矛盾是和谐的。

  师:茅檐低小,我们先看到一个茅草房子。

  师:板书:茅

  师:如果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你看到了这样一座矮小的简陋的茅草房子,你会觉得有诗意吗?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和辛弃疾的境界一样,说说理由。

  生:因为当时他在农村,小茅草房子在农村很和谐,有诗意。

  师:他能谈到环境,和谐,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就他一个人说了,给他一点掌声。如果把茅草房搬到南京大街,美不美?

  生:不美。

  师 :谁也有诗意了?

  生:他回到农村,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房子,想进去看看,好奇,所以有诗意了。

  师:还有吗?

  生:他也是从农村来的,他现在回农村了,有回家的感觉。

  师:他想到一个和睦的家庭。

  生:他在城市里,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到农村来,看到一对老人亲热,觉得羡慕。

  生:我感觉有温馨的感觉?

  师: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生:他看到了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色,所以觉得温馨。

  师:平时看到的是金铁马。

  生:他有回家的感觉。

  生:他常在外面带兵打仗,所以喜欢这样的农村景色。

  生:因为他常在城市里,那两对农村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谈话,他觉得很有家庭的感觉。

  师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板书“媚”,这里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觉,你还能组个词吗?

  生:娇媚、妩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

  师:娇媚、妩媚、媚眼、媚笑这些词一般写谁的?

  生:写女性的

  师:写老年女性的?

  生:写年轻的女性。

  师:相媚,相互说着有感情的话,带着浪漫的情调,一般写的是谁?

  生:写年轻情人的。

  师:在词中写谁的?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对老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诗人的眼里怎么那么美好呢?

  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觉得很温情、很温暖、和谐。

  生:他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他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生:一种思乡之情,他也成家了,有儿女,他想他的爸爸妈妈了。

  师:这一幕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生:这是他的向往。

  生:他发现家乡非常和谐,他觉得没有战争,在农村里很温馨,他很向往。

  师:我们读到了各种感情、向往、自在、悠闲

  师:我们再来读。

  师:想象一下,辛弃疾略带着醉意,沿着一条小溪前行,忽然听到一阵吴侬软语,寻声看去,呀,原来是一对白发翁媪——读。

  生:读。

  师:就是这样一对白发夫妇,亲热的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家常,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啊——在读

  师:作为一个将军,看到这样一个温情的安宁的一幕,怎能不觉得相媚好呢?

  师:这里的“醉”字仅仅是指醉酒吗?

  生:沉醉、陶醉。

  师:这里是谁在陶醉?

  生:翁媪。

  生:作者。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生:自己。

  教师:你就是辛弃疾呀。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沉醉的感觉?

  生读。

  师:谁再来沉醉一回

  女生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大家都来醉一会

  生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温馨的村居。

  和谐的村居。

  无忧无虑的村居。

  充满亲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温情的村居。

  令人向往的村居。

  富有诗意的村居。

  清新秀丽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

  师:刚才我们看似矛盾的词,通过朗读、思考,知道了这样的村居是和谐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低矮的茅草房,放在繁华的城市里是很不协调的,但在山村的小溪边却是温馨的和谐的,青山绿水,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种和睦的、无忧无虑的、充满亲情的、温馨的田园生活正是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诗人所向往的。

  这里的“茅草房”与“醉”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茅草房”与“相媚好”的'矛盾。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这对老夫妇为什么还能“相媚好”呢?因为他们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实际上是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四句,你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发现看似矛盾的地方呢?

  生读。指名读。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 剥 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把苹果的皮剥掉叫?

  生:削。

  师:如果用手把皮去掉读——剥;如果借助工具把皮去掉,

  读——削。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因为诗词要押韵。

  你读了这四句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

  生:一般诗里不能有同样的词,但这首有好几个相同的字,三次用了“溪”?

  师板书:溪上 溪东 溪头?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小儿无赖呢?

  师板书:最喜 无赖?

  师: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

  生:大儿二儿都在干活,脸上没有笑容,小儿有美好的人生,所以最喜欢他。

  师:好的,他说,小儿淘气、调皮就是诗中的那个词?

  生:无赖。

  师:你们都是一群小调皮,小无赖。

  师:怎么看出小儿无赖的?

  生:溪头卧剥莲蓬,他趴在地上剥莲蓬。

  师:卧剥莲蓬,卧是什么意思?

  生:趴

  师:把“趴”放在诗里读一读,

  生:读起来生硬、不押韵……

  生活中,长辈往往把小孩子的调皮或顽皮称为“无赖”,这里的无赖不是这们生活中那贬义的无赖,而是对调皮小孩的一种爱称。

  课上如果让学生多说说小儿是怎样卧剥莲蓬的,如一会儿躺着剥,一会儿趴着剥,一会儿侧着身子,一边剥,一边吃,还一边哼着小曲,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自由,多可爱啊,那学生则更易理解这“无赖”更多的是指可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师:不说了,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溪”用的是否恰当?

  生:表示不同的地方,不重复。

  生:说明这里有一条小溪把这里的景物都连起来了。

  师:从这三个“溪”可以看出很美,很有诗意。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到农村去,你发现有人在锄豆、有人在织鸡笼,有人在剥莲蓬……你觉得有诗意吗?

  生:因为他看到农村的和谐、安宁。

  生:这里是他的归宿。

  生:他是大将军,他为了人民的生活和谐。

  师: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生:舒畅。

  师:人在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是舒服的。

  师:他是一个被贬的大官员,怀着平民的心态去看,带着平淡的眼睛去看。因为他心中有诗意,农村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有了美好的情感,所以平淡的东西就带了诗意,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请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一名男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总感觉缺了一点什么东西?配一点音乐好吗?配什么样的音乐?

  生:配开心的、舒的、有农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悠扬的、优美的。

  师: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听懂了这首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九百多年前的宋代传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声音传来——读

  这声音是清平的,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发出更多的还是慷慨激昂的的声音,这个声音我们以后还会读到。今天就上到这儿。

  作为爱国诗人的辛弃疾,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曾经在沙场上征战多年,看到多是战场的残酷,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他发出的多是收复河山的慷慨之声,多是救民于水火的激昂之声,他的诗词大多是豪放的,当他来到山村看到这和谐温馨的情景也忍不住婉约了一回,多美的田园生活啊!

村居教学实录3

  师: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古诗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辛弃疾的词。

  生:读课题。

  师:有谁知道辛弃疾吗?

  生:辛弃疾是爱国诗人。

  生:他发动过群众,抗击过金国。

  师:介绍辛弃疾。

  生:读课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两段的,前一部分是叠词。

  师:不是叫叠词。听老师介绍一下。村居才是题目。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稍停顿一下。

  生:读。

  师:读了村居,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在田里种地,汗水一直往下掉。

  生:我看到了茅草盖的房子。

  生:我还看到村子。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使题目有了更多的意义。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子的呢?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的,好好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哪些生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的?

  生:翁媪的媪。

  师:翁下是个公字,你来猜一下,是个什么人?

  生:老爷爷。

  生:老年人。

  生:翁是一个老爷爷。

  师:媪呢?

  生:老婆婆。

  师:一对老年夫妻叫做──

  生:翁媪。

  师:还有吗?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相媚好。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呢?

  生:感情非常深的意思。

  师:在这篇课文里是谁和谁相媚好?

  生:老爷爷和老婆婆。

  师:还有理解的词吗?

  生:锄豆。

  师:这是个翘舌音。一起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剥是个多音字。当它作为一个动作时,就读 bāo,当它作为合成词时,就读 bō。

  生:读小黑板上的词。剥(bāo)花生,生吞活剥(bō)。

  师:下面谁来把整首词读一下?

  生:读。齐读。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最喜小儿无赖,小儿子非常无赖,为什么会讨人喜欢?

  师: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儿再讨论。从词的表面上看呢?

  生:一般的诗都是四个,一模一样的,这里有的长,有的短。

  师:词又叫做长短句。读起来也非常有节奏。

  生:这首诗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师:词一般都有上、下两部分组成,叫成上片、下片。待会我们读这首词时,上、下片也要有停顿。当然还要有节奏。

  生:读。

  师:听出来了吗?他注意到了刚才的两点了吗?

  生:上、下片的停顿还不够。

  师:节奏呢?我们一起来标一下吧!

  (在黑板上标出词的节奏。)

  男生读上片,女生读下片。

  师: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先把诗词读正确流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这首词。为了理解这首词,老师把插图带来了(挂出插图)。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根据课文的`插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学。

  师: 谁来说?

  生:我读懂了溪上青青草,草碧绿碧绿的,

  师:还有谁来说?

  生:小溪上长满了青青的草。

  师:上面一行呢?

  生:有一个又矮又小的茅草房子。

  师: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下。

  生:有一条长着青青草的小溪上,有一座矮小的茅草房子。

  师:这位同学把它调下来理解也是非常好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师:再请一个男生来说一说。

  生:大儿子戴着草帽正在锄草。二儿子在编鸡笼,他边编边说,我们家的鸡有个温暖的窝了。小儿子在小溪边吃莲蓬。

  生: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在给鸡编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家。

  师:还有

  生:最可爱的小儿子趴在小溪边剥莲蓬。

  生:我觉得最小的孩子在溪边剥莲蓬,还把莲子给嘴里塞。

  师:这里的无赖现在是不讲理的人。但同学们说是最可爱的人,这是无赖吗?

  生:小儿子没有偷懒,他顽皮、活泼。

  师:谁能读出喜爱的语气?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要读得欢快一点。

  师:会评价就是会读书,谁再来读一下?

  生:读。齐读。

  师:还有最后一句,是最难的。

  生: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妻,喝了一点酒,感觉感情非常好,在那里聊天。

  生: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妻,喝了一点酒,在用吴音话聊天。

  师:我们解古诗词时,可以把意思调一下,样会更通顺。谁来调一下?

  生:不知道谁家的老夫妻,在聊天。

  生:不知道谁家的老夫妻,喝了一点酒,在用吴音聊天。

  师:吴音就是吴方言。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你能随着作者,将他看到的周围的景色,人物的活动,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

  生:读书。

  师:谁来说?

  生:在一个村子里,小溪水清澈见底,那里的草碧绿的,那里的人盖了草屋,不知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喝了一点酒,用吴音聊天。他们的大儿子在溪边锄草,二儿子在编鸡笼,一边编一边说,我家的村有个温暖的窝了

  师:说得不错,还有谁来说?

  生:在一个小溪边,有一个茅草房子。不知是谁家的老人,喝了一点酒,操着吴音聊天。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给豆苗锄头草。最令人喜欢的小儿子在小溪边剥莲蓬,还不时把莲子往嘴里塞。

  师:我们跟着辛弃疾来到了如诗如画的画面中,也来到了恬静的田园生活中。最感动的不是辛弃疾了。他看到这画面,不由地写下了这首词。让我们再跟着作者,走近这对老人,猜猜看,老人们会说些?

  生:儿子多么勤劳。

  生:他们在谈今年的收成。

  生:他们在说今天吃些什么?他们在做饭时,发生了小趣事。

  生:他们在说他们居住的环境是怎么怎么的优美。

  师:下面请同桌两个人扮演一下老公公,老婆婆,选择最感兴起的话题来说一说。

  生:演。

  师:下面谁来演一演?

  (无人举手。)

  生:老太婆,我们今天吃什么东西,大儿子在那里锄草,二儿子在那里编鸡笼,小儿子在剥莲蓬了,今天我们吃什么?

  (学生用常州话说,使人感觉到颇有趣味。)

  生:咱们就做红烧烤鸭。

  师:还有吗?

  生:看来今年的收成好,看看我们的孩子多么勤劳,大儿子会

  师:可以用普通话来说。通过演,来到了画面中,让我们对田园生活产生了无限向往。老师来给同学们读一读吧!

  生听着古筝曲,一起读。

  师:一首宋词就是一幅多彩的事,一首宋词就是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在课后来品一品宋词吧!

村居教学实录4

  一、导入自主发现

  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慢慢回头,穿越时光,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

  生: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作词牌,同一个词牌填的词字数都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

  生4: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节奏和韵律感呢!想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评】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学生是课堂上的体验者,发现者,“百闻不如一尝”,这样的学习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古典音乐的渲染又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恬静悠闲的乡村风情中。

  【辩】的确,教者的.此处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做法很好,只是课一开始,就让学生配乐读似乎欠妥。要知道,音乐的选用是为文本理解服务,而非相反。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走进文字,感悟词韵。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读词,有无病呻吟之嫌,不够协调。所以我认为,配乐朗读,应在深入领悟整首词后进行,让二者和谐共生,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大美学教育”。

  二、初读领悟词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字正腔圆,争取读出感情。学习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请大家再静静地用心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读思考,在词旁做记号。

  生1:起立朗读。(朗读水平一般)

  师:读得还可以,我给你的朗读打80分。

  【评】教师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课堂上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人文的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学生打80分,老师的“霸主”地位彰显无遗,我感觉分数过低,应该对他的第一个举手表示充分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潜能。

  【辩】的确,学生在课堂上理应得到平等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因此而得到一味的肯定,廉价的表扬,这样的肯定是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

  【再辩】课堂学习需要积极和亢奋,但也需要冷静和理智,不能过于情绪化。缺乏实质内容的捧场容易掀起学生的躁动情绪。最好的评价,应该落实到具体的阅读、理解、欣赏与表达上,最好的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和引导性。既恰当又有分寸感。

  生2:我知道“无赖”的意思就是指厚颜无耻。

  生3:不对,“无赖”在这里是说小儿子天真可爱,活泼。

  生4:我不理解什么是“吴音”。

  师:吴音,就是吴的地方话!当时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的上饶地区,春秋时代那里属于吴国。

  【评】这种枯燥的讲解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吴音吗?让听课的启海方言的老师示范一下岂不形象易懂?

  生5:“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6:“翁媪”就是指老男人和老女人。

  师:我们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记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诗吗?翁指的是老公公。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生1:“剥”是什么意思呢?

  师:剥,指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平时你们剥过什么?谁知道“卧剥”是怎么剥的?(躺、趴)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评】何为有质量的问题?是不是暗示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没有质量?对提问的同学是不是有一棒子打死之嫌?

  【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提问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堂不是聊天室,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提问。

  【再辩】课堂上固然要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再辩】课堂上教师要敢放、会放,也要敢收、会收,以高度的敏感和艺术的方法,努力将学生的问题集中化,高质量,如果问题变成“漫游式”,那样便可能无教学可言。

  【再辩】课上有时难免出现一些太简单、价值意义不大的学生提问,但学生如果已经提出来了,当场否定、拒绝或回避,弄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迁就或肯定又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到底我们该怎么把握,确实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套路的难题。

  生2:为什么“醉”了,“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4:白发谁家翁媪,为什么是句号而不是问号呢?

  师: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感悟词境

  师:从“茅檐低小”可以看出这家人生活比较清苦,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快乐与满足呢,为什么有心情喝酒喝到不醉,能亲亲热热“相媚好”呢?

  (一)感悟“相媚好”。

  生1: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哦,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多媒体出示画面)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

  师:谁有补充的?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多媒体出示画面)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师: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

  生:喜欢,因为小儿子调皮可爱、无忧无虑。

  师:从哪儿看出?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悠闲自在吧!

  生:朗读。

  师:还不够悠闲自在呢!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再读此句。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多可爱多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齐读。

  师: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那么和谐,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呢!

  (二)感悟景之美。

  生1: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师:哦?你从哪儿读懂的?

  生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觉得这里的草很青很茂盛,生机勃勃。

  师:(多媒体出示):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想象出这乡村的美景吗?

  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

  (三)指导朗读,想象说话。

  师: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多名学生朗读。

  师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生同桌两个人一个做老爷爷,一个做老奶奶,试说。

村居教学实录5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

  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窦桂梅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窦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窦桂梅老师提出要“超越教材”,这节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巧妙地把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此处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窦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

  生:爽。

  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窦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了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

  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窦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

  师: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总评:

  听完这节课,对窦桂梅老师有这样的印象:

  她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人。就如她自己所说的“激情不老”一样,这种激情不是娇柔造作装出来的,这种激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真爱。教师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她的精神状态就直接感染和打动了学生,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激情来源于什么?智慧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教者厚重的积淀,来源于作者孜孜不倦的学习。我们注意到,在这节课中,窦老师自己说出和引导学生说出了近三十首的古诗词,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是做不到的。

  “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什么最美?投入学习的学生最美。什么最美,投入教学的老师最美。什么最美?语文教学最美。这种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你明了我明了,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陷入爱情中的我们不知疲惫,为了伴你左右与你相随。”

村居教学实录6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 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和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

  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表情非常好。

  一起读。

  生读。

  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还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

  生读。

  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如果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

  生默读。

  生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按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

  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村居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村居教学实录03-09

《林海》教学实录03-18

《社戏》教学实录12-18

《背影》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春日》教学实录03-02

《穷人》教学实录02-28

《荷花》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