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相和》课堂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将相和》课堂实录【大全9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1
第一板块 梳理文章 练习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
师:《将相和》是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渑池会上
师:你也用了四个字,很好。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渑池之会
师:你的说法更好,加上一个“之”字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什么?
生:负荆请罪
(教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生:谁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生:和氏璧如何回到赵国?
生:和氏璧怎么会送到秦国去的?
(教师随机板书:谁 如何做 结果 原因)
师:我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
生:谁和谁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
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
师:针对第三个故事可以怎么问?
生:谁负荆请罪?
生:在哪里请罪?
生:请什么罪?
生:如何请罪?
生: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谁 做了什么 结果 原因
谁 如何请罪 结果 原因 地点)
师:请大家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都有原因,都有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句。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其大意写下来。
(学生练习)
生:我写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所以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
生: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的利益是不对的,于是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请罪,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生:廉颇因为职位比蔺相如低所以不服气要和蔺相如作对。而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后来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个这位同学。
(学生鼓掌)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
生:因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师:谁来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意。
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但是他看出秦王没有用璧换城的诚意,于是用自己的机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哪位同学来交流渑池之会的大意。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叫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的面子,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能利用我们讲过的方法,将故事大意归纳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
第二板块 比较句子 感受人物
(学生朗读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
生:廉颇对自己很自信。
生:廉颇争强好胜。
生:廉颇有些小气
师: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生:我从“很不服气”这个词中感受到廉颇好胜心强。
师:你依据文中字词谈感受,真不错。
生:我从“战无不胜”这个词语中感觉到廉颇有些骄傲自大。
生: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中的“他”感受到廉颇的争强好胜。
师:你对语言真敏感。这句话中多一个“他”和小一个“他”,读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
(教师范读,学生比较。)
师:类似的不起眼的字还有,请大家关注这个“爬”字。从这个字里,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可以感受到廉颇的不屑。
师:是啊,蔺相如出身卑微,廉颇很瞧不起他。让我们带着这些阅读体会再读句子。
(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学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师:大家读这句话时,声音怎么变轻了?
生:因为廉颇的话要读出不服气,所以读得响。蔺相如不愿意和廉颇发生冲突,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些胆小,竟然为了不和廉颇见面而不上朝。
师:你的感觉很对。蔺相如不仅不敢上朝,他还怎么做?再读下面句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师:从句中找出描写蔺相如胆小的词语。
生:我从“远远”中感觉,两个人离得很远时,蔺相如就已经害怕了。我从“赶紧”中感受到蔺相如当时很紧张。
师:你分析得真清晰。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描写,因为它们能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
蔺相如真的是一个胆小的人吗?请大家读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话是对秦王说的,秦国当时是个大国,而蔺相如只是赵国一个小官。他居然敢这样对秦王说话,说明他的胆子并不小。再请大家读句子——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感觉到蔺相如胆小吗?
生:不能。
师:非但不能,还能感觉他的胆子——
生:很大。
师:甚至连——
生:死都不怕。
师:再次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
师:作者先是写蔺相如胆子大,后来又写他胆子小。蔺相如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
生:我觉得蔺相如胆子很大。
师:下面我来扮演蔺相如手下的小官,请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解释一下胆大胆小的问题。
(随机挑选学生)
师:蔺大人,你连秦王都不怕,怎么现在会这样怕廉颇呢?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你太厉害了,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答了疑问。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蔺相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请大家再找出一些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一下廉颇的特点。
(学生找句子)
生:我找到了“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前面一句写出了廉颇觉得自己错了,后面一句写廉颇高傲。
师:如果能按照句子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分析,会更好。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这句话写出了廉颇一开始自大好胜的一面。而后面的句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他知错能改。
师:你分析得真棒。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一个人物身上存在着多种特点。
再请大家读句子——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
能否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接起来?
生: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课后有道习题问我们,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现在你们看得出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是因果关系。
师:因为蔺相如立功被封赏,所以引起了廉颇的妒忌所以第一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形成了因果关系,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三个故事也就能合在一篇文章中。这些结论都是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句子得到的。可见,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板块 比较原文 拓展视野
我还找到了这三个故事的原文,选了一段给大家看看: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生结合注释自学)
师:这段话与那段话相对应?(交流,出示相应课文)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
生:多了“左右欲刃相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旁边的卫士要杀蔺相如。
生:还多了“左右皆靡”。
师:请解释一下。
生:旁边的卫士都退下了。
师:为什么会退下?
生:因为他们被蔺相如无畏的样子震慑住了。
师:“相如张目叱之”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原文写得更为细致精彩。司马迁还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买王伯祥先生注译的《史记选》来读。
最后留两项作业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来完成。
作业:
(二选一)
1、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智和勇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蔺相如,写出自己的感受。
2、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廉颇,写出自己的感受。
简洁而灵动 巧妙而适度
附《将相和》评课稿
《将相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它是根据《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改写的历史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故事环环相扣,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朱煜老师执教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教学设计充满新意,看后颇耐人寻味。
一、大道至简,教学明快、灵动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可以用“大道至简”四个字概括。首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多,朱老师用三个板块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一梳理文章,练习归纳;二比较句子,感受人物;三比较原文,拓展视野。三个板块的教学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读懂课文内容,整体了解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并始终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很多老师教《将相和》一课,总是围绕三个故事逐一讲述,逐一分析,而朱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摒弃了这些繁琐的人物分析,没有就一事、一句、一词进行琐碎而概念化的讲解,也没有在人物形象上作标签式的解读,而是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抓住人物言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 “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让学生从扁平式的认识中走出来,从课文中寻找依据,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理由,从而近距离地感受人物的特点。
二、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习得学法
朱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善于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学法,让教学走进真正有意义的境地。比如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朱老师设计了“归纳小标题——针对小标题提问——梳理规律——归纳故事大意”等教学环节。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这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一般的教学也就此打住,以为学生都能概括课文的大意了,但朱老师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针对小标题提问,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板书“谁 如何做 结果 原因”等词语,引导学生从泛泛的无意识的提问中寻找规律,最终得出归纳一个故事内容的大致方法。
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朱老师启发学生依据文中的字词谈感受,他或鼓励学生“你对语言真敏感”,或直接抛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即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注意细节描写,是阅读的好方法。
三、巧用对比,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在本课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朱老师用“对比”贯穿全课,在句子的比较中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特点。首先是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对比,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廉颇的“争强好胜”、“骄傲自大”,而和廉颇相比,蔺相如颇有些“胆小”。其次是蔺相如和秦王的比较,看起来有些“胆小”的蔺相如却是连死都不怕。课堂上,学生通过读书、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句子的比较中体会人物形象,人物的特点也真正从字面上跳了出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安排学生运用“对比句子”的方法自己学习,找到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描写廉颇的句子,巩固习得的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学生从“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些句子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廉颇之前的狭隘和之后的知错就改。
四、适度拓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最后,朱老师出示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原文,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找出“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从而进一步体会了故事的生动性,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刻在学生的欣赏,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朱煜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学习通过比较句子体会人物形象作为核心内容,教学环节简洁,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明显,不失为阅读教学的又一成功之作。
《将相和》课堂实录2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 教师小结。
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 学生讨论。
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实录
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王广智
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
(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
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能再说个什么词,为什么?
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
(生在笑)
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
师:谁再说说?
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
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就是用东北话说“贼美贼美的”。我就是从仙境来的。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儿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和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我没听清,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
上课,师生问好!
学习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师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这时很不服气,他说,请大家看题目,请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中读明白些什么?出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反复地读一读,读明白些什么?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廉颇他很气愤,因为蔺相如是爬到比他的职位还高。
师:非常好,谁能再补充?
生:我感觉到廉颇很妒嫉蔺相如。
师:为什么?
生: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好,(指名补充)
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师:好,就靠一张嘴,谁能说一说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生:就是跟秦王交涉。
师:好,还有谁来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就是光会说话,一点武力都没有。
师:对,廉颇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那是脑袋别裤腰带上,一仗一仗实实在在打过来的,而蔺相如呢,就靠一张嘴皮子,这当官也太容易了。那谁来读一读廉颇说的这段话,怎么读呀,我看你长得高大威猛,很像廉颇,来,你来读。
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非常好,我听了有一种不服气,还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
师:你看把廉将军气的。谁再来(指名读)
生:“我廉颇战无不胜”(读错)
师:别急,慢慢来!。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嗯,廉颇气的,这样下去呢,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呢,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廉颇可是一员虎将,性子直,脾气大,现在心情还不太好,你们敢劝他吗?
生:敢(小声)
师:敢不敢?
生:敢(大声)
师:好,要想让这位战功显赫的老将军心服口服,我们先好好地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老师建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蔺相如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作个比较,可以同桌一块读,一个人读廉颇的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表现。通过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任务的表现,通过比较,你们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现在把课文打开,同桌、小伙伴,现在自己放声地读,开始。
生:读课文……(4分钟)
师:读完了同桌可以说一说,你们读完之后的感悟和结果是什么,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互说……
师:好,抓紧时间。
坐好,我在这里头很高兴,第一,我觉得学得很投入。第二个我发现同学们是很聪明的。有的人呢,把蔺相如和秦王作了比较。那么谁来说一说,通过你把蔺相如和赵王作比较你有什么感悟。谁来说?(指名小伙子)
生:我认为我把蔺相如和赵王作了比较发现赵王和蔺相如比较实在是太懦弱,就是他一接到秦王的一封信后就立即召集大臣们来商议,而实际蔺相如是非常机智勇敢,因为他想了一会儿就说了“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这样我觉得他非常机灵果断,他愿意拿璧到秦国去。
师:好,谁来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蔺相如和赵王一比,我觉得赵王一接到信以后,那就是非常着急,而蔺相如就是处事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能冷静下来思考。
师:对,那么秦赵两国之间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大家看书。
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他的难处是什么呀?谁来根据课文,结合资料分析分析(我希望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可以传话筒啊,你说完了,可以传给别人不要让我一个人跑啊)接下来要注意发言(指名说)
生:我觉得赵国跟秦国和那个齐国中间,如果赵国不把那个璧跟秦国的城来换,秦国就会进攻赵国。赵国就会被打败,如果不送给他的话,他就不会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所以赵王很无奈。
生:我觉得当时大家都知道秦王要把和氏璧骗到手,他们正想不出办法,不答应怕他来进攻,答应的话又怕他交不出十五座城。
师:好,非常好!你们二位可以当外交家了。给他舍不得,不给他,又怕挨打。赵王的处境用成语来说,怎么说?
生:“进退两难“
师:什么?
生:进退两难
师:对,进退两难。赵王接到秦王的信,其实不愿意,蔺相如又是什么反映呢?谁找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别着急坐。蔺相如,你说让你去哪呢?
生:秦国。
师:秦国可是个虎狼之国呀!此一去凶多吉少,你为什么还愿意去?
生:因为如果我不去,就是我们理屈。而我去了,他不交出十五座城,那就是他们理屈,所以我愿意去。
师:说得非常好!(指名再说)
生:我感觉就是因为蔺相如……
师:(打断生语)不,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为什么愿意去?
生:假如我去的话可能把那个和氏璧搞破。假如我不去的话,国家会遭到攻击。假如送给秦国,那不就等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吃亏了吗?
师:对,我要换回和氏璧。他稍加思索却胸有成竹。谁来再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他那种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指名)。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蔺相如呢,让我们一起为他表一表决心。(老师读开头部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学生接读……)
师: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这么一对比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赵王;遇事不慌、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和秦王比,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指名说)
生:我感觉秦王那人感觉特别贪,而蔺相如是一个特别机智勇敢的人。
师:那么,在蔺相如到秦王这段话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蔺相如捧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现在璧就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捧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师:好,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能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生:因为我觉得他首先说他用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那就说明他一点也不怕死,他觉得为了国家做什么都行。而且他还非常能猜透秦王的心思。然后他知道秦王不愿意他把这块璧撞碎,所以他才这么说。
师:嗯,谁来补充,对这句话还有新的理解(指名说)。
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仅机智勇敢黑体现在知道秦王肯定不会让他把璧撞碎的,毕竟……
师:(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是不是?那么你能不能像蔺相如一样来读一读这段话。咱俩合作一下,我来读作者叙述的话,你来读蔺相如。来,咱们俩一块啊。(师生互读)
师:理挺直,但我觉得气还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来(指名读)咱俩配合啊。师读“他理直气壮地说”生接“我看您并不想……柱子上”
师:好一个蔺相如,掌声鼓励一下。男生一起来就像他这样读(师生互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那你能说一说这句话哪最能体现出他的聪明?
生:这块璧本来没什么小瑕疵,他就说这块璧上有一个小毛病,让我给您看看,免得您以后,拿到后吃亏。
师:那后来秦王你把璧给不给他?
生:给。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这块璧真的有毛病的话,我拿十五座城交换以后我不就亏了吗?
师:这个秦王的心理,你和蔺相如一样。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这是个什么计法?
生:这是个拖延。叫他好把这个璧送回赵国,秦王不给他十五座城。
师:对,缓兵之计,是吧。以上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不过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
生:(齐答)蔺相如。
师:那么大家看这个重点段,这段话其中有近150字是写秦王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秦王呢?请同座位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谁来给给王老师答疑解惑(指名说)。
生:因为蔺相如已经想到秦王有什么反映,然后他说完话以后,肯定……
师:你的意思是说秦王特别听话?
生:不是,蔺相如已经料到秦王会有什么反映。
师:料事如神是吧,谁来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些话呢更加真实地表现出秦王被蔺相如逼得没有办法的表现,然后能从侧面能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师:嗯,你可以当作家了。谁再来分析(指名分析)
生:我感觉这个可以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样会更加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师: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贪婪(齐)
师:阴险、狡猾,而且是大国之君。就这么一个人对蔺相如好像言听计从是吧,这就表现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呀?非同一般,是不是?
秦王越阴险狡猾就越能体现出蔺相如的非同一般,这种手法叫“反衬”。请大家再快速地读一读“完璧归赵”,看后面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快。
有没有,找到的请举手(指名读)
生读:“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找的'非常好,那么你没发现你读的这段话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找到了吗?找到了谁来说?(指名说)
生:我觉得是“大大方方”和“只得”。因为“大大方方”则体现出了蔺相如理直气壮。“只得”我也体现出了秦王被逼得没有办法。
师:谁大大方岗?
生;蔺相如(齐答)
师:秦王呢?
生:只得
师:只得怎么样呢?客客气气的。蔺相如是一个小国的使者,而秦王是个大国之君,蔺相如大大方方,秦王客客气气。你从这两个词能体会到什么呢?同桌再说一说。
生:互说
师:有同学已经举手了,有两个词(指名说)。
生:我能看出来秦王很无奈,因为他一个小国的使者,能把你这个这么大的一个君王给压下去,让你给他客客气气的。而这里也能看出来蔺相如很临危不惧,而且不怕秦王敢对他怎么样,而且秦王也不会对他怎么样,而对待秦王照样大大方方的。
师:嗯,那我就奇怪了,你把他杀了,不就完了吗?生这份气呢!(指名说)
生:因为如果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那天下人都会知道秦王是不守信用的。
师:还有谁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要是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他会在天下人面前失去诚信。
师:对,这个蔺相如多厉害。(指名接着说)
生:如果秦王冠把蔺相如给杀了,蔺相如就会把那个璧给毁坏掉……
师:(喊停)看来你没有深入课文,这块璧哪去了已经?
生:赵国(齐答)
师:完璧归赵了是吧,这位同学再细心点啊,还有补充的(指名说)
生:秦王把蔺相如给杀了的话──第一,秦王在天下人面前就没有信用了;第二,他也得不到那块璧了。
师:你看,作者的表现手法多高明呀!蔺相如可真厉害,是吧!那么了解完“完璧归赵”的故事,你现在会怎样劝廉颇呢?廉将军哪,蔺相如完璧归赵不是靠一张嘴,靠什么呢?(指名说)
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机智的头脑还有到处留神。
师:(让学生把词语写上,然后再指名说)他靠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靠的是勇敢
师:勇敢,来写上。还有谁要说靠的是什么?
生:靠的是机智的头脑
师:对,写上。还有谁要说他靠的是什么?(指名说)
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智慧。
师:“智慧”,很好。(再指明说)
生:靠的是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冷静的耐心。
师:“冷静的耐心”,还有谁要说(指名)
生:我觉得靠的是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师:“临危不惧”写上,很好。完璧归赵以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什么呀?
生:齐说“上大夫”,蔺相如升官比做电梯还快。
师:过了几年,廉颇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不过遗憾的是廉颇没在场,是吧,廉颇在哪呢?
生:边境。
师:边境,带着重军是吧?老师想请你们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齐说)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发言提纲拿出来,自己看看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疑问,自己看看。
有疑问的就举手。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节选的《史记》的一段原文。(教师读《史记》原文):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师:现在同桌、前后位也可以自由结合,根据发言提纲结合《史记》的原文来讨论一下,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现在开始讨论。
生:讨论中……(3分半钟)
师:谁来讲一讲,我就是廉颇,老将廉颇,战功显赫,大暴脾气,谁敢劝我(有同学举手),你们和蔺相如一样勇敢,为了赵国的利益,顾大局,谁来讲?(指名讲,并要求看一看提纲)
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秦王不同意,蔺相如说“大王和我之间只有五步,如果你要是再不同意的话,我就过去跟您拼了。这时候,秦王两边的护卫带着刀被蔺相如给拿下,蔺相如瞪着眼睛对他们大声地说了许多。然后,后来秦王两边的护卫全部给吓退了,这时候秦王置于无奈击了一下缶。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别急,别急,咱俩同朝为奴,我有一事不明,秦王侮辱赵王的时候,你心情怎样?
生:我心情不好。
师:不好,仅仅是不好吗?能不能说说词?
生:我很愤怒。
师:你很愤怒,那你为什么不上啊?
生:如果我上的话,我怕对自己生命造成危险。
师:蔺相如上去了,你觉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生:他勇敢,临危不惧。
师:对,很好。谁再来讲,就照他这样子,实话实说(指名说)就讲你准备的这个环节。
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经过是这样的:蔺相如看见秦王这样的侮辱赵王很生气,于是他想要是不让秦王听从赵王的吩咐,他得还一下。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击缶”,秦王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能为其他人击缶呢?蔺相如跪下说“请您随赵王击缶”,秦王说“我和赵王都是一国之君,但是我们的国家起码比他们的国家大,为什么要我随他击缶。秦王当时特别愤怒。蔺相如说”如果您再不击缶,我就跟您拼了。”这时,秦王左右的侍卫都拔出刀,想往前面冲,蔺相如大声说“谁敢跟我拼”于是他就叫他的左右侍卫都退回去了,秦王无奈击了一下缶。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非常好,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是廉颇,有问题请教诸位,蔺相如在逼迫秦王的时候底气很足,是不是?他哪来的这么足的底气呢?(指名说)
生:我觉得是因为秦王已经先让赵王为他鼓瑟了,并且记录下来。要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就觉得既然他这样侮辱赵王,我也可以这样侮辱秦王。
师:理直所以气壮,是吧!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指名说)
生:他侮辱了他们的一国之长,所以他很气愤,他必须要侮辱他的人也受一番气,让他尝尝是什么感觉。
师:对,很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前看看。我现在作为廉颇,我有点不高兴了。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气很足,除了秦王理亏,还有我爱国,我要怎么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指名说)
生:我感觉是因为他知道秦王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要不他不可能底气那么足,他还那么大声,那么坚定地说这种话。
师:秦王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别望着我,我是廉颇。再往前看(指名说)。
生:因为他想让秦王知道我赵王不是好惹的,我不怕你们。
师:往前看。我这个老将军好伤心啊,在渑池会上,难道我寸功未立吗?(指名说)
生:那个廉将军还在边境上等着呢,即使打起来,秦国的士兵可能准备也没那么好,可能也打不赢。
师:对,是啊──人心齐,泰山移。正是赵国文臣武将的团结一心,蔺相如才有如此足的底气,是不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逼迫秦王的话(教师读“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学生接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感悟、探究,我们充分地体会到蔺相如能为赵国立下大功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嘴,这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是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之后,定然会明白。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课,同学们再见!
《将相和》课堂实录3
上课,师生问好!
学习过程:
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师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这时很不服气,他说,请大家看题目,请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中读明白些什么?出声地读一读,开始。
学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老师:反复地读一读,读明白些什么?
老师:好,谁来说一说?
学生:我感觉廉颇他很气愤,因为蔺相如是爬到比他的职位还高。
老师:非常好,谁能再补充?
学生:我感觉到廉颇很妒嫉蔺相如。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老师:好,(指名补充)
学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老师:好,就靠一张嘴,谁能说一说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学生:就是跟秦王交涉。
老师:好,还有谁来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就是光会说话,一点武力都没有。
老师:对,廉颇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那是脑袋别裤腰带上,一仗一仗实实在在打过来的,而蔺相如呢,就靠一张嘴皮子,这当官也太容易了。那谁来读一读廉颇说的这段话,怎么读呀,我看你长得高大威猛,很像廉颇,来,你来读。
学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老师:非常好,我听了有一种不服气,还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
老师:你看把廉将军气的。谁再来(指名读)
学生:“我廉颇战无不胜”(读错)
老师:别急,慢慢来!。
学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老师:嗯,廉颇气的,这样下去呢,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呢,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廉颇可是一员虎将,性子直,脾气大,现在心情还不太好,你们敢劝他吗?
学生:敢(小声)
老师:敢不敢?
学生:敢(大声)
老师:好,要想让这位战功显赫的老将军心服口服,我们先好好地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老师建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蔺相如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作个比较,可以同桌一块读,一个人读廉颇的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表现。通过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任务的表现,通过比较,你们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现在把课文打开,同桌、小伙伴,现在自己放声地读,开始。
学生:读课文……(4分钟)
老师:读完了同桌可以说一说,你们读完之后的感悟和结果是什么,可以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说……
老师:好,抓紧时间。
坐好,我在这里头很高兴,第一,我觉得学得很投入。第二个我发现同学们是很聪明的。有的人呢,把蔺相如和秦王作了比较。那么谁来说一说,通过你把蔺相如和赵王作比较你有什么感悟。谁来说?(指名小伙子)
学生:我认为我把蔺相如和赵王作了比较发现赵王和蔺相如比较实在是太懦弱,就是他一接到秦王的一封信后就立即召集大臣们来商议,而实际蔺相如是非常机智勇敢,因为他想了一会儿就说了“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这样我觉得他非常机灵果断,他愿意拿璧到秦国去。
老师:好,谁来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蔺相如和赵王一比,我觉得赵王一接到信以后,那就是非常着急,而蔺相如就是处事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能冷静下来思考。
老师:对,那么秦赵两国之间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大家看书。
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他的难处是什么呀?谁来根据课文,结合资料分析分析(我希望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可以传话筒啊,你说完了,可以传给别人不要让我一个人跑啊)接下来要注意发言(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赵国跟秦国和那个齐国中间,如果赵国不把那个璧跟秦国的城来换,秦国就会进攻赵国。赵国就会被打败,如果不送给他的话,他就不会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所以赵王很无奈。
学生:我觉得当时大家都知道秦王要把和氏璧骗到手,他们正想不出办法,不答应怕他来进攻,答应的话又怕他交不出十五座城。
老师:好,非常好!你们二位可以当外交家了。给他舍不得,不给他,又怕挨打。赵王的处境用成语来说,怎么说?
学生:“进退两难“
老师:什么?
学生:进退两难
老师:对,进退两难。赵王接到秦王的信,其实不愿意,蔺相如又是什么反映呢?谁找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老师:别着急坐。蔺相如,你说让你去哪呢?
学生:秦国。
老师:秦国可是个虎狼之国呀!此一去凶多吉少,你为什么还愿意去?
学生:因为如果我不去,就是我们理屈。而我去了,他不交出十五座城,那就是他们理屈,所以我愿意去。
老师:说得非常好!(指名再说)
学生:我感觉就是因为蔺相如……
老师:(打断生语)不,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为什么愿意去?
学生:假如我去的话可能把那个和氏璧搞破。假如我不去的话,国家会遭到攻击。假如送给秦国,那不就等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吃亏了吗?
老师:对,我要换回和氏璧。他稍加思索却胸有成竹。谁来再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他那种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指名)。
学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老师:蔺相如呢,让我们一起为他表一表决心。(老师读开头部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学生接读……)
老师: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这么一对比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赵王;遇事不慌、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和秦王比,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指名说)
学生:我感觉秦王那人感觉特别贪,而蔺相如是一个特别机智勇敢的人。
老师:那么,在蔺相如到秦王这段话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读“蔺相如捧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现在璧就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捧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老师:好,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能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学生:因为我觉得他首先说他用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那就说明他一点也不怕死,他觉得为了国家做什么都行。而且他还非常能猜透秦王的心思。然后他知道秦王不愿意他把这块璧撞碎,所以他才这么说。
老师:嗯,谁来补充,对这句话还有新的理解(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仅机智勇敢黑体现在知道秦王肯定不会让他把璧撞碎的,毕竟……
老师:(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是不是?那么你能不能像蔺相如一样来读一读这段话。咱俩合作一下,我来读作者叙述的话,你来读蔺相如。来,咱们俩一块啊。(师生互读)
老师:理挺直,但我觉得气还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来(指名读)咱俩配合啊。师读“他理直气壮地说”生接“我看您并不想……柱子上”
老师:好一个蔺相如,掌声鼓励一下。男生一起来就像他这样读(师生互读)。
老师: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老师:那你能说一说这句话哪最能体现出他的聪明?
学生:这块璧本来没什么小瑕疵,他就说这块璧上有一个小毛病,让我给您看看,免得您以后,拿到后吃亏。
老师:那后来秦王你把璧给不给他?
学生:给。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如果这块璧真的有毛病的话,我拿十五座城交换以后我不就亏了吗?
老师:这个秦王的心理,你和蔺相如一样。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老师:这是个什么计法?
学生:这是个拖延。叫他好把这个璧送回赵国,秦王不给他十五座城。
老师:对,缓兵之计,是吧。以上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不过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
学生:(齐答)蔺相如。
老师:那么大家看这个重点段,这段话其中有近150字是写秦王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秦王呢?请同座位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
老师:谁来给给王老师答疑解惑(指名说)。
学生:因为蔺相如已经想到秦王有什么反映,然后他说完话以后,肯定……
老师:你的意思是说秦王特别听话?
学生:不是,蔺相如已经料到秦王会有什么反映。
老师:料事如神是吧,谁来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是因为这些话呢更加真实地表现出秦王被蔺相如逼得没有办法的表现,然后能从侧面能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老师:嗯,你可以当作家了。谁再来分析(指名分析)
学生:我感觉这个可以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样会更加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老师: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贪婪(齐)
老师:阴险、狡猾,而且是大国之君。就这么一个人对蔺相如好像言听计从是吧,这就表现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呀?非同一般,是不是?
秦王越阴险狡猾就越能体现出蔺相如的非同一般,这种手法叫“反衬”。请大家再快速地读一读“完璧归赵”,看后面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快。
有没有,找到的请举手(指名读)
生读:“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老师:找的非常好,那么你没发现你读的这段话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找到了吗?找到了谁来说?(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是“大大方方”和“只得”。因为“大大方方”则体现出了蔺相如理直气壮。“只得”我也体现出了秦王被逼得没有办法。
老师:谁大大方岗?
生;蔺相如(齐答)
老师:秦王呢?
学生:只得
老师:只得怎么样呢?客客气气的。蔺相如是一个小国的使者,而秦王是个大国之君,蔺相如大大方方,秦王客客气气。你从这两个词能体会到什么呢?同桌再说一说。
学生:互说
老师:有同学已经举手了,有两个词(指名说)。
学生:我能看出来秦王很无奈,因为他一个小国的使者,能把你这个这么大的一个君王给压下去,让你给他客客气气的。而这里也能看出来蔺相如很临危不惧,而且不怕秦王敢对他怎么样,而且秦王也不会对他怎么样,而对待秦王照样大大方方的。
老师:嗯,那我就奇怪了,你把他杀了,不就完了吗?生这份气呢!(指名说)
学生:因为如果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那天下人都会知道秦王是不守信用的。
老师:还有谁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要是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他会在天下人面前失去诚信。
老师:对,这个蔺相如多厉害。(指名接着说)
学生:如果秦王冠把蔺相如给杀了,蔺相如就会把那个璧给毁坏掉……
老师:(喊停)看来你没有深入课文,这块璧哪去了已经?
学生:赵国(齐答)
老师:完璧归赵了是吧,这位同学再细心点啊,还有补充的(指名说)
学生:秦王把蔺相如给杀了的话──第一,秦王在天下人面前就没有信用了;第二,他也得不到那块璧了。
老师:你看,作者的表现手法多高明呀!蔺相如可真厉害,是吧!那么了解完“完璧归赵”的故事,你现在会怎样劝廉颇呢?廉将军哪,蔺相如完璧归赵不是靠一张嘴,靠什么呢?(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机智的头脑还有到处留神。
老师:(让学生把词语写上,然后再指名说)他靠的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靠的是勇敢
老师:勇敢,来写上。还有谁要说靠的是什么?
学生:靠的是机智的.头脑
老师:对,写上。还有谁要说他靠的是什么?(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智慧。
老师:“智慧”,很好。(再指明说)
学生:靠的是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冷静的耐心。
老师:“冷静的耐心”,还有谁要说(指名)
学生:我觉得靠的是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老师:“临危不惧”写上,很好。完璧归赵以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什么呀?
学生:齐说“上大夫”,蔺相如升官比做电梯还快。
老师:过了几年,廉颇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不过遗憾的是廉颇没在场,是吧,廉颇在哪呢?
学生:边境。
老师:边境,带着重军是吧?老师想请你们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愿不愿意呀?
学生:愿意(齐说)
老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发言提纲拿出来,自己看看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疑问,自己看看。
有疑问的就举手。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节选的《史记》的一段原文。(教师读《史记》原文):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老师:现在同桌、前后位也可以自由结合,根据发言提纲结合《史记》的原文来讨论一下,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现在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中……(3分半钟)
老师:谁来讲一讲,我就是廉颇,老将廉颇,战功显赫,大暴脾气,谁敢劝我(有同学举手),你们和蔺相如一样勇敢,为了赵国的利益,顾大局,谁来讲?(指名讲,并要求看一看提纲)
学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秦王不同意,蔺相如说“大王和我之间只有五步,如果你要是再不同意的话,我就过去跟您拼了。这时候,秦王两边的护卫带着刀被蔺相如给拿下,蔺相如瞪着眼睛对他们大声地说了许多。然后,后来秦王两边的护卫全部给吓退了,这时候秦王置于无奈击了一下缶。
老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别急,别急,咱俩同朝为奴,我有一事不明,秦王侮辱赵王的时候,你心情怎样?
学生:我心情不好。
老师:不好,仅仅是不好吗?能不能说说词?
学生:我很愤怒。
老师:你很愤怒,那你为什么不上啊?
学生:如果我上的话,我怕对自己生命造成危险。
老师:蔺相如上去了,你觉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学生:他勇敢,临危不惧。
老师:对,很好。谁再来讲,就照他这样子,实话实说(指名说)就讲你准备的这个环节。
学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经过是这样的:蔺相如看见秦王这样的侮辱赵王很生气,于是他想要是不让秦王听从赵王的吩咐,他得还一下。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击缶”,秦王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能为其他人击缶呢?蔺相如跪下说“请您随赵王击缶”,秦王说“我和赵王都是一国之君,但是我们的国家起码比他们的国家大,为什么要我随他击缶。秦王当时特别愤怒。蔺相如说”如果您再不击缶,我就跟您拼了。”这时,秦王左右的侍卫都拔出刀,想往前面冲,蔺相如大声说“谁敢跟我拼”于是他就叫他的左右侍卫都退回去了,秦王无奈击了一下缶。
老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非常好,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是廉颇,有问题请教诸位,蔺相如在逼迫秦王的时候底气很足,是不是?他哪来的这么足的底气呢?(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是因为秦王已经先让赵王为他鼓瑟了,并且记录下来。要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就觉得既然他这样侮辱赵王,我也可以这样侮辱秦王。
老师:理直所以气壮,是吧!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指名说)
学生:他侮辱了他们的一国之长,所以他很气愤,他必须要侮辱他的人也受一番气,让他尝尝是什么感觉。
老师:对,很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前看看。我现在作为廉颇,我有点不高兴了。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气很足,除了秦王理亏,还有我爱国,我要怎么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指名说)
学生:我感觉是因为他知道秦王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要不他不可能底气那么足,他还那么大声,那么坚定地说这种话。
老师:秦王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别望着我,我是廉颇。再往前看(指名说)。
学生:因为他想让秦王知道我赵王不是好惹的,我不怕你们。
老师:往前看。我这个老将军好伤心啊,在渑池会上,难道我寸功未立吗?(指名说)
学生:那个廉将军还在边境上等着呢,即使打起来,秦国的士兵可能准备也没那么好,可能也打不赢。
老师:对,是啊──人心齐,泰山移。正是赵国文臣武将的团结一心,蔺相如才有如此足的底气,是不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逼迫秦王的话(教师读“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学生接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老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感悟、探究,我们充分地体会到蔺相如能为赵国立下大功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嘴,这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是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之后,定然会明白。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课,同学们再见!
《将相和》课堂实录4
一、交流资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生: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师:哎呦,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含着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哪个词?
生:无价之宝!
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
(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
二、初读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生: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
生:请大家把书翻到64页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样的三个小标题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读写例话”中的 “……也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了……”这句话直接说出了三个故事,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方法很快捷,不过最好能通过读具体的课文内容来概括。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
(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围绕同学们提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朗读,默读揣摩,勾勾画画,文中笔记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下面进行班级交流。请各组的组长先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推荐李乐同学代表我们组发言。
生:我们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我们在课文第八与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师:要回了和氏璧。)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师:要撞璧。)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这是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我们组的王若珏同学对这一点理解得比较深,下面请他说说。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朗读)
生: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
生:是的。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朗读)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这样,你们两位同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如果我们大家是秦王,你感觉自己更愿意听了谁的话后会把璧交给她。(生2、生3分别读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大家更愿意将璧交给谁呢?
生齐:王若珏同学。
生: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要为第一组补充。这一点在第六自然段,我们组的张元说出来的。
生: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
师:老师对你说的“深谋远虑”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我将他写在黑板上。
生:刚才他们两个组谈到的内容,我们组都谈到了。而且我们还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李英杰同学谈得比较透彻,我们请他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我特别欣赏的是你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生:我想就刚才的内容补充一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
五、自由发言
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而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这样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
师:你这种读书的方式很好。不仅读了课文中的文字,还联系到文中的插图思考。
生:我觉得蔺相如说的一段话很有作用。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璧的毛病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觉,才会让蔺相如指给自己看。否则秦王也许想我怎么没看出来,可能会对蔺想如产生怀疑。而且蔺相如对秦王说“指给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师:哦,你也是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理解的。
生:我从蔺相如举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如果蔺相如只说话吓秦王,而不做动作的话,会让秦王认为他是只“纸老虎”。相反,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我觉得蔺相如对秦王说这段话时态度会非常坚决。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是“理直气壮”。
师:试着这样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刚才一位同学提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才会这样要挟秦王的。
生:秦王肯定不会让蔺相如撞柱。因为秦王很喜欢这块价值连城的璧,不会轻易就毁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换璧,并不是诚心的,只是相骗取和氏璧罢了。如果让蔺相如撞死在秦国,别人就会说秦王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赵国的使臣,到时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你从哪里知道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生:我从“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么出名。他们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到蔺相如的。
生:老师,蔺相如在典礼那天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
师:就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蔺相如根本就不会怕秦王。因为璧已经回到了赵国,自己心中已经无牵无挂。
生:我想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礼,赵国就理屈了,作为使者,蔺相如绝不会溜回赵国。否则,他就有辱赵国的颜面了。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这段话也应当体现他作为赵国使臣的风范,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他大无畏的精神。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生朗读)
师:同学们都听出了一国使者的风范了吧!既有那种和氏璧被送回赵国后的了无牵挂,又有对秦王的毫无畏惧之情。嬉笑怒骂,皆在其中。
附: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觉得耳目一新。当今我们的课堂是沉闷的,是高耗低效的。我们大家都觉得要转变,关键在课堂上怎么体现呢?大家平时的讨论也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人的。但怎样上课,学生才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呢?刘老师用他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这节课我感到学生是主人,孩子们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从老师来看是洒脱的,轻松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从师生之间来看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这节课之所以有这样的突破,首先取决于刘老师的观念。他的课明确地告诉我们,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教师要弄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他很注意教是为了学的,顺应学生的学习,真正为学生服务。他不是那种把“水”倒给学生的组织者,他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倒水”,去“找水”,一起去开掘叮叮咚咚的清泉。学生以这篇课文为载体,在生活中到处去搜集信息,他们有的找的是文章中讲到的物,和氏璧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到赵国去的;也有人找的是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推荐他去出使的等;有人找的是事;有人找的是背景;有人找的是这篇文章的出处……学生到处“找水”,视野开阔,与封闭在课文中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组织和安排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完全是接受性学习,孩子们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求。孩子们为了学习这篇课文去寻求各方面知识的时候,他们看到知识的海洋,当寻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了,对语文有兴趣了,对寻求知识的活动有兴趣了。今天的课展示的,学生想去找,想来读,想来交流,孩子们兴致勃,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讨论性的读他分为三个小层次。先是小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有了一个发表自已意见的机会,孩子们在小组中各抒己见。他强调孩子们在别人说的时候认真听,平常也是这么训练的。他反对假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第二个层次是把小组讨论的在全班汇报。有推荐出来的代表说集体讨论的概况,又推荐发言突出的同学作典型发言,有点有面,对在小组讨论的学生拓宽了视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三层次是自由论坛。有了前两个层次的铺垫,这时候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碰撞”,所以发言更高了一个层次。在这过程中老师是组织、引导并和孩子们一道去获取知识。
刘老师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鼓励者的位置。看一个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就是看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刘老师的鼓励是诚恳的,是热情的,是及时的,他的鼓励又是有分寸的。而不是鼓励学生就是一味地廉价地表扬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鼓励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在某一个方面得到肯定,进而产生成功的欢愉。刘老师的鼓励有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上的肯定,有的是对学生学习热情上肯定的,有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上肯定的,有的是对学生学习思考后回答的结果上肯定的,而且用词很具体恰当。
总之,什么叫观念转变,什么叫自主开放的课堂,刘老师在探索,而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既给了我们概念上的理解,又给了我们课堂实例。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好的启发。
《将相和》课堂实录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品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转述能力等。
3、德育目标:
学习蔺相如和廉颇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分析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透过人物外在分析人物心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学指导法、表演法等。
【教学手段】
液晶投影、微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板书:18、将相和)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略)
二、廉颇的话
师:廉颇很不服气,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大家评一评他读的怎么样?
生:(评略)
师:那你来试一试?
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师:蔺相如官拜上卿,只是靠一张嘴吗?(不是)靠的是什么?请同学分组研究课文,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生:(研读)
师:蔺相如到底靠的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人物心理和品质)
师:(相机指导蔺相如语言朗读以及《渑池之会》的表演。)
四、负荆请罪
师:说得对,蔺相如以他的智慧和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利益,被赵王封为上卿,廉颇应不应该服气?
生:应该!
师:是什么最终让廉颇服气了?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合,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如果蔺相如说的话没有传到廉颇的耳中,也就没有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了,你愿意做一回传话人吗?
生:(转述略)
师:听了蔺相如的话,廉颇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看!(出示负荆请罪图)这时,你对他们两人有何评价?
生:(分析人物品质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将相和好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答略)
师:所以他们才能成为───
生:好朋友!
师:才能──
生: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五、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师:对,他们都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学了这一课,同学们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
生:(答略)
师:说的真好!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后,查找一下资料,看看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
《将相和》课堂实录6
一、揭题导入
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发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 居功自傲
师: 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 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嗤之以鼻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
师:廉颇觉得自身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考虑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只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假如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方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方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师:古人把方法分为三等:好的`为上策,坏的为下策,一般为中策。你觉得上策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防止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身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身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当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安排作业:
假如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
课后反思:
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假如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我在这方面尝试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是一种探索。其一,学的思路清晰。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和廉颇;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其二,读与评的关系处置得恰到好处:以读带评,以评促读,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评”是外化的表达。其三,读与评收效显著。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敢做敢当,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将相和》课堂实录7
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运用较多,对于注重情感熏陶、讲究体验感悟的语文学科来说,还没有形成积极的模式。笔者在阅读、作文、活动等课型中曾作过研究,主要体会是: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应该巧设问题情境,比较遴选方案,体验探究过程,尊重事实结论,加强合作学习。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联想思维是典型特征,在讨论、争论、辩论、实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很重要,这个体验往往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即使结论有失偏颇,也应该予以尊重。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12课《将相和》教学实录为例,加以说明,展示讲读课型中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从读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生:蔺相如机智勇敢。
生:蔺相如爱国。
生:廉颇知错就改。
生:赵王民主,能听大臣的意见。
生:蔺相如手下人爱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除了阴险狡诈的秦王外,学生对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独特的视角令人称道。但是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概念化的、浅层的,尚需引导。)
二、自主选读重点句段,引导感悟重点人物
师:(笑)同学们的感受不少啊!蔺相如这个人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生:(微笑)好!
师:我们把蔺相如与其他人对比一下,进一步感悟他的个性。同学们要抓住别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读。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如何提升学生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本课难点,老师没有硬灌输结论,而是让学生假定探究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引导得出“性格决定行动”这一认识,实在可贵。)
三、读读议议,从对比中感悟将、相、王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你们想把蔺相如与谁对比呢?
生:与秦王比。
生:与廉颇比。
生:与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赵王比。
生:跟赵国的文武大臣比。
师:好,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再到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下位,重新组成学习小组,争论得很热烈。)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有相同感悟的同学下位,重新分组互动学习,看似散堂,实则一种大胆的探索。)
师: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现在可以把感受对大家说说吗?
生:(举手)我们组先来。
师:这样吧,老师先出道题,哪个组答出,哪个组先说。(课件出示: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生:这副对联中有四个人名,很有趣。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古代有个司马光,还有《百家姓》中有“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句。
师:小小年纪学问不浅哪!瞧瞧,蔺相如被人写进对联里,足见他大名鼎鼎啊!
(借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境巧设谜团,引导学生认识了“瑟”字,为后文铺垫,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师:(故做疑惑)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板书:胆识过人)
生:(急了,补充)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
师:课文怎么说?要言之有理啊!
(学生读课文“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生:秦国以大欺小,经常发动战争。因为课文说“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师:你很会说话!先说自己的看法,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秦国恃强凌弱,就像现在的美国,很多小国都怕他打。赵国也不例外。
生:蔺相如愿意去秦国就不简单,说明他不怕。别人保举他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
生:他胸有成竹,口头保证了两条:一定把璧送回来,而且秦国不会对赵国开战。这两条正是赵王和大臣们所担心的。
师:说得好!你能带大家读一下课文吗?(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生:其实赵王他们也将信将疑,因为文章说“只好派他去”。
师: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为什么还出使秦国呢?
生:为了国宝呀!
生:为国家的安宁、和平。
师:说得好!你们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体会到了蔺相如确实胆识过人,同学们体会到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这组学生很得意)
(这段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为其他组发言提供了示范。)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
师:“洞察人心”是什么意思?(板书:洞察人心)
生:学《草船借箭》时学到的,指对人的心理很了解。
生:在第一个故事中,写秦王一见到和氏璧就爱不释手(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因为没提防,才被蔺相如用计要回了璧。
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贪心。(生读“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
生:要秦王举行典礼,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因为秦王要讲究大国的外交礼节,所以蔺相如才跟他讨价还价。
师:“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
生:想拖延时间。(读课文:“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生:蔺相如说“您杀了我也没用”,他抓住秦王想称霸天下的野心,因为统一天下要讲信用。
师:(笑)你长大了可以做外交家。
生:在第二个故事中,他逼迫秦王击缶,因为他知道秦王怕死。(生读“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缶。”)
师:对呀!兵书上说“知己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如人所言勇敢机智,在与秦王的较量中,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学生能把《草船借箭》的学法迁移到本课,是能力的飞跃。教师适时点拨,并且引用兵书上一句话,实为画龙点睛。)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觉得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生:说人家一个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说封建士大夫讲究繁文缛节,我看并非如此!
师: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们。(学生笑)你很有学问,能说说“士大夫”和“繁文缛节”是什么意思吗?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缛节就是礼节很多。
生:但是廉颇对赵国也是功不可没的。(读“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我觉得廉颇比较爽快,像他这样一个高官能负荆请罪,也不容易啊!
生: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呀”,真要计较起来,吃亏的还是廉颇,他官小。
师:(板书:宽宏大量)宽宏大量表现在哪里?(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生:廉颇吃小亏,国家吃大亏呀!蔺相如见了廉颇就躲,正是为了赵国的安宁啊!
生:特别是廉颇认错时,蔺相如能够出门热情迎接,做到这点可不容易,我要学他严格对己、宽以待人。
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生能批评廉颇不讲文明,要学蔺相如宽以待人,说明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陶冶。没有体验何来德育?人们常说语文教育要潜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对比更有意思。我们组觉得那个手下人很会讨好上司。
生:(反驳)那个人并不是拍马屁、讨好上司,确实是廉颇错了嘛。
生:我倒觉得那个人很有正义感。因为文章说“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师:什么是正义感呀?
生:正义感就是对的敢支持,错的敢反对。
师:好,你们接着说下去。
生:他毕竟是个小人物,只盯着小问题,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蔺相如实在是高瞻远瞩。
师:“高瞻远瞩”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瞻远瞩)
生:蔺相如是大人物,当然目光远大。
生:他知道不团结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所以不跟廉颇计较。
(我们常提互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情感的交流,在这段争论中可见一斑。教师适时进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
师:《将相和》是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蔺相如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吗?
生:(齐声)明白了!
(学生明白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做任何小结,可是言已尽而意未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复读书思考、讨论、争论、辩论,既认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又学会了全面看问题。总之,这个片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是探究教学的典型案例。)
点评: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本课例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其一,读与评的思路清晰。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其二,读与评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读带评,以评促读,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评”是外化的表达。其三,读与评收效显著。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秦王恃强凌弱,骄横霸道,贪小便宜,怕丢面子。(点评者:洪一阳)
《将相和》课堂实录8
总体策略、设计思路:
1、精设导语,引入情境,让学生深入感悟历史故事。
2、适时点拨,联系实际,渲染展现情境。
3、利用多媒体,介绍战国背景,和氏璧的由来,感悟历史人物司马迁的特殊魅力,深化情境。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4、在理清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任务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请同学们翻开教材,齐读“资料袋”。(生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板书课题)
3、解题。同学们已预习完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标题。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1-10自然段)
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
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
(3)体会词语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4、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
预设八: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评价人物,理清故事联系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2、评价人物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将相和》课堂实录9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和共同具备的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说、写能力。
教学实录如下:
一、复习导入,整体入手,直奔重、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师(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知道了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生2:我知道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他们之间有矛盾,后来又和好了。
师(问):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矛盾?
生(概括):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却只是一个文人,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只靠一张嘴,却爬到他的头上。
师: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1):(生说后出示课件后再齐读)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什么?
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
生2:我读出了他当时十分生气。
生3: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找机会报复,以除心头之恨。
生4:我读懂了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居功自傲。
师:大家各抒已见,说得很好,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他的情绪?
生(齐):爬
师:对啊!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一张嘴就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一肚子气呀,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
生(读):略
(评价:读得有感情,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去,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1:他们可能会闹翻。
生2:他们的矛盾可能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3:秦王可能会从中渔翁得利,一举消灭赵国。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次灾难的发生。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师: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找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感悟人物形象。
边读课文、边思考,说自己的看法。
生述1: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幻灯出示2)句子:
生述2: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要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 理屈,就没有功兵的理由。
师: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
生(预设):在赵国的君臣都很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
师: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
师:不错,在危难之际,蔺相如能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此勇气,的确令人佩服!你们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机智呢?
(幻灯出示句子3)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情形指什么?——(生: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绝口不提是什么意思?那也就是说换城是假的,骗璧是真的。课文哪句话照应了这点?大家读出(生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什么办法?(生读)说这块璧有点儿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怎么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齐):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师:你们说得好,秦王不守信用,可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哪个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板:勇敢机智]
(师随机点拨:我们还可用足智多谋,随机就变等词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幻灯出示句子4):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
师: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1:(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2: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纷纷点头)
生1: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评价:分析得有道理)。
生2:我还感受到了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他舍不得这无价之宝就这样眼睁睁地破碎。
师(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会读书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1 :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2:蔺相如会撞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师:大家想问题很周到。我们中国有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板:不畏强暴]
生还会说:视死如归、不畏强权、临危不惧、英勇无畏。
师:大家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课文还有个地方表现了他勇敢,不畏强暴?
生:(幻灯出示句子5)
蔺相如看了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真聪明!“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
生1:因为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就是侮辱了赵王;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就是侮辱了赵国,有损国家尊重和民族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是勇敢的。
(师评价:你的心真细,也是一个小蔺相如)
生2:蔺相如请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
师:用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师: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生:因为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师:怪不得廉颇心理不服,渑池会上他也有一份功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呢?生:齐(不是)那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有),那就出现了哪个故事?(负荆请罪)
师:分析到这,我们也就明白三个故事的关系?谁知道?
生:第一个故事是起因,第二个故事是发展,第三个故事是结果,它们形成了因果关系。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小组讨论)
生:不计较个人得失,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师:何以晓得?
生: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 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还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赵国;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他针锋相对。”
师:说得好,话传回廉颇耳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清罚这一幕。
师: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课件出示负荆请罪的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从这可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板:知错就改)
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谁都对上后半句——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
师: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爱国)
师: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大家讨论(指导生看图说出)
生: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师:谁能评价一下刚才的同学)(生评价):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都说到我的心坎里啦。
(大家掌声送给两位同学)
课件出示6: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什么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你们会说什么?请你任选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生(百姓):我们赵国有这样的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看来,我们以后就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生(秦王):真可惜,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本来我可以坐收鱼翁之利的,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生(赵王):哈哈——我手下的将士竟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只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我们赵国怎不强盛?秦王,我们赵国不会再怕你了!来人哪!快昭两位爱卿晋见,本王重重有赏!
生(属下)大人,你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佩服,佩服!
(师评价)大家想象丰富,说话合情合理,老师为你们骄傲)
(师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1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么样的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生:我开始很不喜欢廉颇,因为他居功自傲。但学了课文,我觉得廉颇这人挺好的,一个大将军能负荆请罪,多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廉颇学习,平时我们犯了错,总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连承认错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一个人犯错是不要紧的。关键是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师评价:说得好!当你和他人发生磨擦时,请不要冲动,想这句俗语——宰想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心情就会平称很多)
生:我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没有办不好的事。
生:我懂得了“家和万事兴”,明白了人和国兴旺。
(师评价: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一个班集体,一个学校,只有“和”的强大力量,它就更进长,更文明,更向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孩子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总结和布置作业。
1、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不仅能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指导我们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回去以后,把这三个故事告诉给家人和朋友听。
2、以《我喜欢的历史记人物》为题,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写清楚喜欢他的原因。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将 相
廉颇
(知错就改)
和
(爱国)
蔺相如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顾大局)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将相和》课堂实录03-09
将相和作文08-30
《将相和》缩写12-19
将相和缩写12-19
《将相和》课文03-04
《将相和》课文【经典】03-06
[集合]《将相和》缩写12-20
缩写将相和作文11-16
《将相和》课文(热)03-04
《将相和》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