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重庆跟岗体悟

时间:2024-03-07 20:37: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研员重庆跟岗体悟

  20xx年11月3日—9日,蓬莱教研室中小学教研员一行25人齐聚美丽的山城重庆,开启了“问道巴渝”的研修之旅。巴渝是教育大家云集之地,亦是锐意进取的教育前沿。问道巴渝,就是要感悟巴渝独特的文化、揣摩巴渝先进的教育思想,反思自我的成长之路,笃定自己的育人之术。

教研员重庆跟岗体悟

  我们认真聆听了重庆教育科学院前院长徐辉、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博士后田腾飞、江津区教科所所长刘小红、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黄吉元副院长、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邹景伦校长等多位大咖的专题讲座。他们就如何激活名师工作室、如何做到研训一体化、如何推进课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其中,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黄吉元的《“浇根式改善型”教师研修的区域实践价值》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开宗明义,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黄吉元院长对“浇根式改善型”进行了阐释:“浇根式”是指在教师培训中,实施教师专业情意与学科素养的行为“浇根”,即:浇专业情意之根、人文情怀之根、学科文化之根、教育思想之根;“改善型”是指在教师培训中,全面推进“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的“三课行动”,致力于以教师个体知识、能力的提升,精神、心智的全面提振,达成教师的“行为改善”。黄院长认为研修的三个关键词就是发现、唤醒和培育。要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从而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从而实现“育人”与“育己”的双重目的。

  一、发现,是指培训者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去观察培训对象,去发现他是谁,他需要什么。

  教师中目前流行的这样一个词“被培训”,不分学科的被要求统一参加各类师德报告、名师演讲、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组织这样的讲座培训,是否充分考虑了教师的真正需求?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培训部门往往基于自身的考量,或认为教师所缺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习惯于理论定位,或因人设课,培训课程以所能请到的培训教师而确定,培训内容主要取决于培训教师的研究内容,忽视了教师的现实需求,往往只能是零敲碎打、东拼西凑,有什么培训什么,不是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于是,就会出现教师“听时激动、看时感动、想时心动、做时原地不动”的尴尬局面。试问:这样脱离教师专业实际的培训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认为,教师的培训应该结合教师的实际,加强针对性,讲究其实效性;绝对不能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无的放矢,搞形式、走过场。

  因此,培训者要关注每一位教师各个时期的专业需求。准确把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经常性调查教师个体发展现状,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认清不同教师群体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在培训过程中从其内心深处唤起强烈的受训需求。分层培训更易吸收“营养”。好的培训内容应当做到因人施教,分层满足,不要强求一律,城区教师基本技能较强,更渴望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方面的培训;农村教师因自身环境限制,更喜欢基本技能培训,因此,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分层培训计划,并在实际过程中适时调整,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唤醒,指培训者所有的付出,旨在将培训对象内在的生长力量激发,内心升腾起自我成长的渴望与力量。

  随着教师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培、市培、县培以及校本培训的次数、人数不断增多,一种“厌培”现象随之产生,表现出教师缺乏参加培训的内驱力,不想、不愿、不乐于参加培训,甚至逃避培训。

  反思其现象的背后,我们认为,现在的教师培训存在培训课程理想化,“好听不中用”;培训师资学术化,“能上天下不了地”;培训形式单一化,调动不起参训者的学习主动性;培训反馈延时化,起不到评价促进质量提高的作用。怎样使教师培训更具魅力与实效?为此,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实施“研训合一”,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成人学习的心理规律,丰富研训课程,精选研训师资,创新研训方式,活用反馈机制,开展“浇根式改善型”的教师研训。

  三贴近”:重培训愿景的指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平台在课堂,主要方式是上课。所以,他们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适切融合。教师培训,只有贴近学校,才能突出“以校为本”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师培训的现实性;只有贴近课堂,才能凸现“以教为本”的专业意识,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只有贴近教师心灵,才能彰显“以师为本”的发展意识,增强教师培训的发展性。

  “三为主”:重培训课程的选择。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要充分理解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真实需求,就必须很好地贯彻“三为主”的思想。即:构建以更新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智慧为主的“创造型”课程;二是深化以提高教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体验型”课程;提倡以读书反思、课题研究、经验提炼为主的“反思型”课程。

  “三结合”:重培训方式的创新。从“问题+课例”的基本培训方式出发,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式、课例研讨式、协作互动式、课题引领式、展示辐射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很好地实现了“三个结合”。即“圈养”、集中培养与“放养”、自主发展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关注个性发展与追求阶段发展相结合。从而,使每一位参培教师都能在解决“真问题”中得到“真发展”。

  只有充分尊重教师的内在需求,准确把握教师成长规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主意识才会被及时唤醒并不断提升,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培育,是指培训者整合一切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资源,为其成长助推,为培训对象提供专业发展的所需。

  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用“课例跟进,行为改善”,让基础“炼”起来;用“典型引路,方法过手”,让研究“做”起来;用“有限给予,无限生长”让校本“靓”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为培训对象提供专业发展所需。

  (一)基础“炼”起来:课例跟进,行为改善

  1.淬炼专业情意。北碚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富集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教育家在此躬耕育人,为北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学院将这些人文资源巧妙地与师德教育、文化素养结合,转化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通过“读教育名著、品教育名派、学教育名师”等体验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培育和提升学员的专业情意。“这种专业情意的提升,既是个人化的,它能体现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认知旨趣和教育风格;同时又是集体的,通过对学员行动反思的共性部分归类、整合,实现集体塑形,从而推进学员教育思想的刷新”。

  2.提炼教学主张。今天的教师,要有教育思想,而思想必须来源于实践。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把握“问题发现——行为矫正——理念升华——行为跟进——个性形成”这一教学名师的成长规律。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培训中时时、处处创设教学与研究情景,把培训还原于教学现场、研修现场,达到激发教学思维、创生教育智慧、形成教学主张的目的。

  3.锤炼专业技能。教师“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就是围绕课堂教学的技能。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总是把“备课、上课、观课、议课、赛课”的“磨课”课程作为重中之重。

  (二)研究“做”起来:典型引路,方法过手

  中小学教师中能教好书的多,但既能教好书又能做好研究的少。在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训中,教育科研课程是必修模块。经验证明,教育科研不是教会的,而是做会的。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在教师的教育科研板块的培训中,从课程设置上,采取“激发研究兴趣、跟学研究型教师”的培训实践,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一是培训学员发现、筛选研究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发现单”的方式,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观察、专家讲座和自我经历”五方面去发现、筛选研究问题,确定小课题。

  二是典型引路。跟研究型教师学研究,到名校跟随名师学习两周,看名师如何以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随笔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如何巧妙地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等。

  (三)校本“靓”起来:有限给予,无限生长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向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教师培训何尝不是这样呢,看学员是否习得了自主研修与合作研修的思想与方法,是否获得了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理念与精神,是否产生了持续改进与专业成长的动力与愿望,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回到学校能够起到“火种”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外在的有限的给予激发教师内在无限生长”。

  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总结出了“六步四有”的校本研训模式,即“确立主题、研制工具、上课观课、分组研讨、形成共识、专业引领”“有主题想起来,有任务做起来,有研讨动起来,有成果传起来”。让学员可学可仿可操作。

  在“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时代,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今天的教师不是缺培训,而是缺好的培训;今天的培训不是缺理论,而是缺能落到教学且能指导教学的理论;不是缺专家,而是缺能与教师一同在课堂上摸爬滚打的专家。这就要求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实现培训的深度转型,特别是要实现从“我给你培训什么”向“你想要培训什么”;“我要你做什么”,向“你现在能做什么”;“我能给你什么”,向“你我能共同解决什么”转型。

  培训是起点,发展是目的。教师培训只有“像根一样扎下去”,学员的素质才能像“太阳一样升起来”,这就是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借鉴。

【教研员重庆跟岗体悟】相关文章:

教研员职责01-06

重庆之旅作文07-23

山城重庆作文07-08

重庆美食作文12-15

重庆的火锅作文08-07

游重庆作文08-15

重庆的味道作文08-11

重庆的夜景作文11-06

去重庆作文05-09

重庆棒棒的作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