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简介-读后感

时间:2024-03-07 18:39: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费孝通简介-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费孝通简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孝通简介-读后感

  费孝通(19xx.11.2—20xx.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其中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人物生平: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公费留学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完成论文《江村经济》。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为社会学学科建设做出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为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代宗师,1980年荣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的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章,1987年荣获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奖。先后被聘为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荣誉院士,香港大学的文学博士。

  20xx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介绍:

  费孝通的早期调查报告以《江村经济》为代表,是第一期学术活动中最成熟的著作。第二期学术以理论总结为主,《生育制度》是理论探索的开端,也是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是前期学术的总结、后期学术的开始,紧接其后的就是《乡土中国》。

  1、《江村经济》

  1936年,在吴文藻的安排下,费孝通前往伦敦追随马林诺夫斯基学习社会人类学。在去之前,他回到故乡一个叫“开弦弓”的村子进行了考察,搜集的资料带到英国,写成了博士论文,就是后来的《江村经济》。开弦弓——太湖东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它的一切从1936年改变,被誉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而名扬海外。

  学者郭大水通过与西方社会学早期经典名著的比较,认为费孝通教授的《江村经济》有两个重大突破。在理论上,它用社会变迁是昔今后三维一刻综合体的理论,融合了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理论”和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形成宏观社会惯例与微观人们意向性反应之间有机统一的社会学视角。这为证明社会学学科独立性和学科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提供了学理基础。在方法上,它用询问为主的实地调查方法,通过问与答的双向交流,直接地探寻“研究对象逻辑”,为建立“询问——建构——反馈”的社会科学研究路线及其方法论提供了实践范例。

  同时,学者郭大水认为,《江村经济》对中国社会主要有三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江村经济》基于其研究视角的独立性,极好地表现了宏观团体性惯例与微观个人意向性反应相统一的理论自觉。这对克服社会学在多元范式幌子下的理论对象迷失和独立视角的模糊不清,具有历史性的贡献。

  第二,《江村经济》继承了自然科学方法的基础,展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特征,进一步发展了询问技术,从而使社会学研究的分类和解释工作,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密逻辑性,又具有发现对象规律的直接测量性。

  第三,《江村经济》体现了费孝通教授的“价值中立”与“勇于担当”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气质,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表征了社会科学学者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勇于担当”的品格,进行研究是痛苦的,也不会做到价值中立,而会找寻各种理由去人为地挑选裁剪甚至编造数据资料。

  2、《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出版于1946年,是费孝通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也是其前半生学术生涯的总结之作。这本书通过具有“费式特色”的叙述语言和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现了费孝通关于种族绵续的一整套制度的功能主义的分析,费孝通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对“性爱—结婚—成家—生育”这一过程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生育制度》一书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婚姻、家庭、生育、社会结构进行了考察。首先,书中所论述的“生育制度”指的是“男女们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由于“性不一定导致生育,生育不一定保障抚养”,简言之,人类的生物本能不能保障新社会成员的出生:而个人的生存依赖社会成员的分工合作,社会分工体系的正常运作则需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社会成员。在这里,个人的需求的满足就和社会的新陈代谢联系起来,因此,“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为了维持种族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人们结成婚姻关系来确保双系抚育的形成。”这种人为保障的形式就是规范化了的婚姻制度。由于社会具有基本的性别分工,对社会的适应必须能对性别分工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婚姻需是男女结合而成,这种双系抚育才能使新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熏习后更好地进入社会。为了使双系抚育能够长久稳定地实行,社会又用多种方式加强存在婚姻关系的男女间的联系,例如加强他们之间经济关联,神化婚姻之意义等等。

  “家庭基本三角”是费孝通在本书中的重要创见。在家庭中,基本的三角由父母和子女构成,其中子女是那个关键的“第三点”。子女对家庭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的长久存续依赖亲子关系,家庭的基本三角即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的基本结构。

  3、《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出版于1947年,是费孝通在课堂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从篇幅上看,不到百页,但它却涵盖了整个中国乡土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考察,真正称得上是短小精悍的学术名著。全书基本上是理论的概括,所举实例个案也都精悍简洁,没有做过多的交代,在理论的周延和论证上都非常严密。可以看出,前期的田野调查给了作者学术的视野和自信,理论的准备也非常充分。

  全书渗透着马氏的人文世界四分法的结构,首先理清乡土中国的物质基础,而后从功能论的角度考察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文化性格,乡土生活中的语言沟通问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继而考察家族———乡土社会的组成结构,乡土社会的权力形式与运作等。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作者运用社区比较分析的思路,拿西方的社会团体与乡土社会的家庭进行对比,社会团体的群己权界公私分明,而中国家庭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结构,生发出公私不明的模糊状态等等。可以说作者通过考察理清了诸多乡土社会的问题,弄清了来由,还原乡土中国的本来面目。相比于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乡土中国的模样,例如沈从文笔下那带有田园牧歌式满带乡愁味道的湘西,左派作家笔下地主欺压农民的人间地狱一般的存在,梁漱溟笔下那个温情脉脉的理想国。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更为理性客观,更接近乡土中国的本来面目,是我们了解乡土中国的一把金钥匙。

  当下,费先生当年所描绘的乡土社会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乡土社会上生长出来的文化也已支离破碎。如今的乡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有待当代社会人类学者去作实际的田野考察,才能切实知道。

  总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诗涵盖了费孝通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学术成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其精神可以透过文字融通时间和空间,跨越学科界限,成为永恒的遗产。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天下大同”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推动了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现在追忆费孝通先生,在感慨其命运之坎坷与成就之卓著的同时,更要继承其优秀的学术传统,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让我们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为社会、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这也是纪念费孝通先生的最好的方式。

【费孝通简介-读后感】相关文章:

简介的作文11-17

立秋简介05-01

公司的简介03-06

貂蝉英文简介03-02

自我简介的格式05-03

荔枝FM简介05-07

拳师犬的简介05-01

护腰的简介05-01

庄子的生平简介04-25

处暑的由来及简介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