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时间:2024-03-06 20:09: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2)高者挂罥(________)________(3)沉塘坳(________)

  (4)倚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俄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布衾________(________)

  (7)大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突兀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_____)

  (3)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4)归来倚杖自叹息(________)

  (5)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6)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

  3、默写填空。(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________。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

  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________)(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5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5分)

  6、重点问题探究。(15分)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5分)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5分)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6分)

  参考答案: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________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3、略(参见课文)

  4、A(应是古体诗)________

  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2

  一、字词书写

  (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_______挂罥

  塘坳____布衾

  庇护____突兀

  倚杖____俄顷

  广厦____口燥

  二、诗歌鉴赏

  (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公然抱茅入竹去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三、选择题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四、诗歌鉴赏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五、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怒号(háo)、挂罥(juàn)、塘坳(ào)

  B、布衾(qīn)、庇护(bì)、突兀(wù)

  C、恶卧(è)、倚杖(yǐ)、俄顷(é)

  D、断绝(jué)、茅屋(máo)、三重茅(zhònɡ)

  六、诗歌鉴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

  (3)忍能对面为盗贼

  (4)俄顷风定云墨色

  (5)秋天漠漠向昏黑

  (6)安得广厦千万间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七、选择题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自经丧乱少睡眠?自李唐来

  D、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八、诗歌鉴赏

  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九、综合性学习

  (核心素养)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

  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

  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

  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

  ④120字左右;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十、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及赏析12-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08-0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03-03

《秋天的图画》同步练习03-05

《窃读记》同步练习03-06

《七月的天山》同步练习05-05

《难忘的一课》同步练习04-2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同步练习03-05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步练习04-25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步练习习题04-2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2)高者挂罥(________)________(3)沉塘坳(________)

  (4)倚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俄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布衾________(________)

  (7)大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突兀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_____)

  (3)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4)归来倚杖自叹息(________)

  (5)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6)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

  3、默写填空。(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________。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

  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________)(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5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5分)

  6、重点问题探究。(15分)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5分)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5分)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6分)

  参考答案: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________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3、略(参见课文)

  4、A(应是古体诗)________

  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2

  一、字词书写

  (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_______挂罥

  塘坳____布衾

  庇护____突兀

  倚杖____俄顷

  广厦____口燥

  二、诗歌鉴赏

  (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公然抱茅入竹去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三、选择题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四、诗歌鉴赏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五、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怒号(háo)、挂罥(juàn)、塘坳(ào)

  B、布衾(qīn)、庇护(bì)、突兀(wù)

  C、恶卧(è)、倚杖(yǐ)、俄顷(é)

  D、断绝(jué)、茅屋(máo)、三重茅(zhònɡ)

  六、诗歌鉴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

  (3)忍能对面为盗贼

  (4)俄顷风定云墨色

  (5)秋天漠漠向昏黑

  (6)安得广厦千万间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七、选择题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自经丧乱少睡眠?自李唐来

  D、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八、诗歌鉴赏

  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九、综合性学习

  (核心素养)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

  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

  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

  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

  ④120字左右;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十、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