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文

时间:2024-03-06 01:11:45 好文 我要投稿

《将相和》课文【经典】

《将相和》课文1

  在语文书上,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将相和》。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将相和》课文【经典】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秦王想把“和氏璧”骗走,又想会见赵王。赵王两次都派蔺相如去处理,结果都取得了胜利,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知道后,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可蔺相如不生气,最后矛盾化解,他俩成为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我读完了以后,深深的感到了汗颜,蔺相如的胸怀是多么的坦荡!他可是大官儿呀,怎能忍受廉颇的侮辱!他知道了以后,却躲了起来。蔺相如比廉颇官儿大,怎么不把他逮起来问罪?或把这件事告诉赵王,让他付出代价。可是,蔺相如却另有他法。

  我就不行啦,别人要是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非教训教训他,有时他不听话,不道歉,我甚至还大打出手。有一次,我们比赛跳绳,我快要成功了,可就在这紧急关头,我的绳子却被绊了一下,最后失败了。我立即查找真凶,要他挽回局面。可他又不听,我们就吵了起来,看到老师来了我们才住口。事后,我觉得心里很不好受。

  看了蔺相如的故事,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做个不爱斤斤计较的人,胸怀坦荡,意气风发!

《将相和》课文2

  一、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激趣。

  2、板书课题:将相和。

  3、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完璧归赵。

  1、理解第1自然段:

  ⑴ 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⑵ 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⑴ 学生默读,思考。

  ⑵ 讨论、交流。

  ①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十分着急?

  ② 蔺相如是怎样对付这个问题的?

  3、范读第七自然段,过渡学习8、9自然段(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4、学生认真阅读8、9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字数不限):

  ( )→要回璧→( )→( )。

  ⑴ 学生看书,完成练习。

  ⑵ 交流。

  ⑶ 按照提纲,结合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⑷ 进一步思考、讨论:

  从完璧归赵这件事上,你觉得蔺相如具有怎样的特点?他的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画出来。

  5、齐读第10自然段。

  第二部分:渑池之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懂后给这部分内容加个小标题。

  2、思考、讨论: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负荆请罪。

  1、自己朗读。

  2、学生质疑,合作解疑:

  ⑴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表现的?用~~画下来,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⑵ 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3、复述复荆请罪的故事。

  三、表演

  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最好能用成语归纳)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有什么认识?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扩展练习

  默读负荆请罪的部分,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续写《负荆请罪》。

  【教学后记】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

  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

  1、识破骗局。

  2、以骗对骗:

  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将相和》课文3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特点: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他们又是密切联系的,与整篇文章也是密切相关的。重点教学《完璧归赵》,总结学习方法,先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赵王偏心,不公平。外交场上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啊,蔺相如仅仅是凭一张嘴吗?有学生立刻起来反驳刚才发言的同学:“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同样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文中说他的脑袋要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还有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如果秦王硬不击缶,那秦王的侍卫就会杀了蔺相如的`。难道他不是用生命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吗?”这个学生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不服气的的那几个学生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当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孙铭辰同学说到蔺相如的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难点,学生都是把每个小故事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又重复说一遍。我引导学生说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那么第二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什么呢?学生立刻明白了,是起因。最后总结,说明这三个小故事好像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小部分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整体,经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将相和》课文4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

  [导入设计]

  师: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去世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答道:“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君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就因这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而起。(板书课题)

  (课件播放战国群雄激战的场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围绕着“和氏璧”在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导入分析]

  《将相和》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这个设计是以讲述故事来导入的。设计以动人的传说引入,再加入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既渲染了历史,又创设了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学生一下子似乎回到了那遥远的战国时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同时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学生更好地认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埋下伙笔,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将相和》课文5

  赵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被秦王知道了,承诺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很为难,便叫了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去见秦王。

  秦王见到和氏璧赞不绝口,但绝口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半点诚意,便借口要回了和氏璧,并举起和氏璧欲向柱子碰去,秦王怕碰碎了,只好和蔺相如约定了交换和氏璧的时间和地点,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无奈,鼓了一段,秦王叫人记下。蔺相如见状,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在蔺相如的要挟下,秦王无奈只好击缶,蔺相如也让人记下,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只好放走赵王。蔺相如再次立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听闻不服,说了很多轻视的`话,蔺相如知道了便躲着廉颇,众人很不理解,蔺相如却说:“秦王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国我们不和,必定消弱了赵国实力。廉颇知道后自感惭愧,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同心协力保护赵国。

《将相和》课文6

  自从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课堂,不仅给老师带来了许多方便,更重要的是给山村的孩子带来了一个全新而丰富的世界。通过多媒体,孩子们纵览课文涉及的祖国河山,目睹了千百年来伟人的容颜,感受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总之,在这个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了解的知识丰富了,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所以老师喜欢用,学生也乐意上。但《将相和》的课堂效果和课后反思,让我认为:多媒体课上,同样要给孩子多留下点想象空间。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气度和精神境界。用多媒体上课再好不过,其中关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场面的flash动画、课文朗读,让整节课精彩丰呈。针对第三则故事,在精彩镜头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两位同学小试身手:表演“负荆请罪”,并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当时人物的语言,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2)假如赵王看见这个场面,赵王可能会怎样说?

  (3)假如廉颇的手下人看到这个场面,他又会怎样说?

  (4)假如赵国的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又可能怎样说?

  问题展示后,要求小组合作探讨,五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演汇报。五分钟后,汇报成果令我兴奋,更让我惊讶:孩子们的想象力之丰富,真让我这个做老师的自愧不如!

  孩子们那些奇特绝妙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表演,让我真切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上,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丰富的想象,是孩子们走向天堂的阶梯;丰富的想象,是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翅膀,无论教学条件多么优越,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定不能剥夺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尤其多媒体课上,教师应多留点这样的空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和灵感,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突破课文知识束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让学生焕发出了一种生命的灵性与才情。而且这样做,在无形之中又回归了新课标理念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的,何乐而不为?

  《将相和》一文是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

  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评课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才会有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对文本情感的自我感悟,才能有真实的体验,继而才会有自然的情感的流露。这堂课,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再通过自悟自读,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机会。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的理解给予表扬,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化了情感,而且提高了朗读水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给朗读以方法上的指导,允许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评课人:章彬彬

  任老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由学生自由组合,积极参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横暴充分表现出来了;而饰演秦王的学生,也生动的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的放回蔺相如地尴尬丑态。

  评课人:师长缨

  任老师本节课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渠道。打破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讲读时,我以“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爬到廉颇头上去的。”来诱发学生思维。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议论,他们慢慢地认识到: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维护赵国的利益;在渑池会上不畏横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他的确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不管胆识还是能力都比廉颇强,官比廉颇大理所当然,同时也说明赵王善于用人的具体表现。这样诱发思维的问点,问在将相不和的矛盾之处,问在课文的重点之中。它不仅提揭示文章主题,直奔课文的中心,还把学生引向课文的思路,训练了学生捕捉事物矛盾的能力,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物质认识。

《将相和》课文7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第五遍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读后感《将相和读后感800字》。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记得上个星期,张老师利用班队课的时间,让同学们把“读书节”排练好的节目都表演一遍,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临场发挥的能力,还能让大家给节目提提意见,争取在比赛时发挥的更好。我们小组表演的是小品“桃园三结义”,开始上场时我还十分担心,这个节目我们组员在一起排练的时间很少,只是让大家在家里自己背稿,不知效果如何,而且在商量写稿和动作时,组员们还为此闹不和。开始表演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组员们都在十分认真、卖力地表演,配合得十分默契,台下笑声一阵接着一阵,同学们都在赞扬这个节目……

  最后,当演员们一起上台谢幕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将相和》课文8

  一、揭题导入

  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

  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不屑一顾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事

  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思考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办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师:古人把方法分为三等:好的为上策,坏的为下策,一般为中策。你觉得上策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避免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

《将相和》课文9

  师: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和廉颇相见,两人会怎样做,又会怎么说?课文没写,你能给它补充吗?

  生:(思考)

  生:廉颇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蔺相如热情地迎接上去。廉颇跪在地上,惭愧地说:“丞相顾全大局,而我为了争这一口气,不顾国家的`利益,我真不应该呀!请丞相惩罚。”蔺相如连忙请他起来,说:“哎,你不要这么说,你死了,谁来保卫赵国?让我们精诚合作,共同保卫祖国吧!”

  生:廉颇跪在蔺相如面前,羞愧得不敢抬头。他说:“上卿大人,我是个粗人,什么都不懂,气量又小,真对不起!现在您就用我背上的荆条打我吧。”蔺相如急忙说:“我怎么能打您呢?你这样做也是一时气愤,我理解,我们不计前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把你想好的写在书的旁边。

  【评析】

  本节课把读、说、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读中带讲,读中悟情,读中练写。

《将相和》课文10

  虽已下课,可孩子们仍三一群、两一伙情趣盎然地表演着、讨论着。这是教学传统课文《将相和》后,教室里出现令人欣喜的一幕。

  如此情景的出现,是因为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课文后,老师让学生们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在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就认真的研读哪个故事”);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你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把故事所描绘的情景再现给大家?”)

  生答:“读读”、“讲讲”、“演演”。

  师:“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准备吧!”

  在自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开始了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的认真研读,在较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学习(“你喜欢和谁一起学习把你喜欢的故事再现给大家?就去找吧!”)。改变了由教师尽心竭力设计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分析轨道,还本该属于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化的感悟过程。学生在认真独立自学、自愿结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生成了“我学会”的情感体验,有了充分的表现欲。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集体登台合作的充满真情的惟妙惟肖的表演;观看的同学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啧啧称赞。表演后,学生们积极参与评价,各抒己见,评价演技,评价故事的主人公……教师只做孩子们合作学习的伙伴,相机引导参与他们的评价。在交流切磋中,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自然呈现出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将相和》课文11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课文12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jíyǔnnuòjùjué

  ()()()()()()

  zhūwèihéshìbì

  ()()()()()

  二、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组词、、。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

  “胆怯”的意思是。

  三、填字成词。

  ()口不()()无不()

  无()之()()无()胜

《将相和》课文13

  《将相和》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国家纷争的历史,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一、典型事例彰显个性。

  三个小故事就是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充分彰显。赵国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国倚强欲夺,赵国束手无策之际,蔺相如临危受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初显他的沉稳和镇定,“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表明蔺相如对“完璧归赵”已胸有成竹,想好了对策。蔺相如一出场就预示着他的足智多谋。待到与秦王以城换璧时,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假借“璧有点儿小毛病”夺回和氏璧,然后理直气壮与秦王抗争,争取主动权;随后以“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为由,为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赢得时间。举行典礼时,蔺相如大大方方的面对秦王,要求秦王先交城,否则“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陷秦王于不仁不义的两难之中。一个步步为营,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展现在读者眼前。

  渑池会上,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为了不在秦王面前失去尊严,蔺相如随同赵王会见秦王,蔺相如以死相拼捍卫了赵王的尊严,击败了秦王的又一次阴谋。至此,一个足智多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屡屡立功,身居高位,导致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处处避让,进一步彰显了他的顾全大局、以国为重的高风亮节。

  课文中又一主要人物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渑池之会,廉颇屯兵边境以应对不测,让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足见廉颇的骁勇善战。“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虽然出自廉颇自己之口,却把一个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的大将形象展现在眼前,更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口快心直的廉颇。当得知蔺相如避让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大局为重,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便负荆请罪,一个知错能改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二、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课文开篇点出:“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既是课文的历史背景,又是故事的起因。正是国家纷争,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完璧归赵”故事起因于秦王要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秦国倚靠自己强大,巧夺豪取和氏璧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满朝大臣左右为难。蔺相如的到来让为难的局面得以缓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没想到秦王真如事先所料,“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以城换璧一场骗局,怎么办?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见机行事,一举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赢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渑池会”又让赵王和满朝文武进退两难,硬着头皮前往,没想到秦王是借渑池会报“完璧归赵”之仇,要赵王“鼓瑟”以是羞辱,又是蔺相如当仁不让,拼命要秦王“击缶”为赵王挽回面子,再次击败秦王的阴谋。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为赵王及赵国维护了尊严,没想到引得了廉颇的妒忌和不满,“将”“相”矛盾由此产生,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让人又为赵国的`安危担忧起来,好在蔺相如胸怀大度,处处避让,廉颇静心反思,勇于改过,避免了将相直接冲突,换取了“他们俩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美好结局。

  单独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但三个故事连起来又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故事。“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立功,职位高于廉颇,又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含蓄结尾引人深思。

  课文结尾说:“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将相和”;又揭示了课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品格;还深化了主题,只有将相和好,才能国泰民安。表面上看,将相不和是因为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比廉颇高,实质是廉颇的错误认识;他们和好表面上是廉颇用于改过、负荆请罪,实际上是他们的爱国思想。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是如此,其实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合拍。

《将相和》课文14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课文15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改编而成的。《史记》是一部古典名著,它最大的特点描写的人物类都有是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不例外。里面讲到了四个性格鲜明的人: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

  先说秦王吧,他是一个狡猾有心计的人。当他知道赵王有一块绝世美玉时,便想方设法要把美玉占为已有。先以用十五座城来交换为借口强使赵国把璧送去,好在赵国有个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因为蔺相如看出秦王只爱玉而并不真的想交换,使得秦王的“阴谋”失算。可秦王并不死心,又想出一条妙计,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在渑池会上又乘机羞辱赵王,又一次被蔺相如替赵王挽回面子与尊严。最后秦王不得不把赵王送回去。哎,这应该就是“心存歪念,自食其果”吧!

  再说说赵王吧,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主见,很懦弱的人。因为当他收到秦王要他拿城换的消息后,不是沉着冷静地思考该怎么解决,而是惊慌失措要大臣们商议提醒。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而且在秦王羞辱他的`时候,他也是一声不吭,没有一丝反驳的意思。他真的是懦弱呀,好在他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然赵国怎么可能不受秦国的欺侮呢。

  最后,我们来说说蔺相如吧,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机智,足智多谋取的、忠心爱国的人。因为他能够用巧妙的办法把秦王手里的和氏要回来,还能抓住秦王非常喜欢和氏的特点,迫使秦王信守承诺。而且在渑池之会上,他凭着自己的勇气挽回了赵王的尊严。最重要的是他的那颗爱国之心非常强烈。因为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忍气吞声,随廉颇的羞辱。

  《将相和》这篇课文真好,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几位性格鲜明的人物,还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历史。以后我要多看一些关于历史的书。

【《将相和》课文】相关文章:

《将相和》课文03-04

《将相和》课文(热)03-04

《将相和》课文(集锦15篇)03-05

将相和作文08-30

将相和缩写12-19

《将相和》缩写12-19

缩写将相和作文11-16

[集合]《将相和》缩写12-20

《秋天》课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