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
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2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3
1、读“世界灯光影像图”得知:灯光的亮暗反映了所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灯光最亮的地区,城市发展水平最高。
2、读图5.2“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得知:它们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3、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4、目前,在人类大家庭190多个国家中,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5、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6、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7、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8、在国际上,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9、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跻身世界前列,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核工业等。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4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凭直觉)——“天圆地方”;近代(观察,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球形”;现在(测量计算)——不规则的椭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2、地轴——假想轴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无数条)
(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5)昼夜的长短:
阳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时,北半球各地 白昼时间最长。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五、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0°~23.5°S(23.5°N)为热带;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5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区分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
①气候要素:指组成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②气候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⑵各气候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因素: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气候发生异常,常会带来危害。
⑵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6
一、地球
1.地球是个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3 月 21 ,太阳光直射赤 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 月 22 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 月 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三、地图
1.地图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⑤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2.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
四、海洋与陆地
1.地球表面海洋占71 ﹪,陆地占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7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③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④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8
1、地表海陆面积(共5。1亿平方千米),三分陆地(29%,1。49亿平方千米),七分海洋(71%,3。61亿平方千米)。海陆分布:南北半球中,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东西半球中,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任意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2。七大洲,P41图3。5、地图册P2—3①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②分布在东半球的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分布在西半球的主要有北美洲和南美洲。(注:除南美洲外,其余六大洲都跨东西两半球。)赤道穿过(即跨南北半球)的四个大洲:非洲、亚洲、大洲洋、南美洲(穿过了两个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极洲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③面积P41图3。6:亚洲(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④轮廓:P41图3。6。⑤洲界线,P42图3。7—3。8:亚洲与欧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埃及);北美洲与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巴拿马);亚洲与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3。四大洋P41图3。5:①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②分布:除印度洋在东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东西半球;除北冰洋在北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南北半球。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③面积:太平洋(最大,岛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4。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主要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吻合、动物相似性、古地层相似性。
5。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P46图3。11:①地表由多个(七大)板块构造(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地处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相对运动:挤压、碰撞形成山脉;相背运动:地层断裂,形成裂谷。);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有:(1)海洋运输;(2)海洋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3)填海造陆。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行为主要有:石油污染、垃圾污染、过度捕捞海洋生物,产生的后果主要是破坏海洋生态和海洋景观。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9
1.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2.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0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1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地壳运动。
1、海平面升降。
2、人类的活动。
思考: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海陆变迁的例子?海陆变迁及周期?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2
大陆:
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
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大洲:
大陆主体部分及及其周围岛屿的合成,根据地理条件人为划分的区域;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
各大洲的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
3.欧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4.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四大洋面积比较:
1.太平洋:18000平方千米
2.大西洋:9300平方千米
3.印度洋:7500平方千米
4.北冰洋:1300平方千米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3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3、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4、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5、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
60°90°为高纬度。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经线(经度之和为180°),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
8、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小。
9、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10、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四季更替、五个热量带和昼夜长短现象;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1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12、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4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②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用公式表示为: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粮食紧缺;③住——住房紧张;④行——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不同人种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不同人种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15
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的内容: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1)阴晴:当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晴天"。
(2)风: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的强弱叫风力。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3)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4)降水:用降水概率来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白色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
另一因素是人类活动,如燃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的烟尘等。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地理上册七年级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12-19
关于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12-18
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2-18
七年级语文上册基本知识点12-18
关于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通用)12-19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12-17
人教版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12-18
地理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2-18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12-18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