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底两万里》后感

时间:2024-02-29 14:42: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海底两万里》后感

读《海底两万里》后感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海底两万里》,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主要内容讲了一个法国生物学家阿隆纳克斯教授,为了弄清楚“黑色庞然大物”的奥妙,他登上“林肯”号军舰,同行的有他的仆人孔塞依和鱼叉手尼德兰。他们遭到怪物的撞击落入海中,后来又被关进了铁牢。原来这个怪物是一艘利用海洋发电的潜艇——鹦鹉螺号。船长为了保密,扣留了他们。潜艇在海底旅行了两万海里。并第一次踏上了南极,在巴哈马群岛附近遭遇章鱼的袭击,等等。

读《海底两万里》后感

  最后“鹦鹉螺”号被卷入大漩涡,从此销声匿迹。 “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船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却又知识渊博。他可以为法国偿还上百万亿的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的流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满无尽的痛,却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尼摩船长没有去吸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了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能代表他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缜密细腻的行文特色。小说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特别是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它诞生在真正的潜艇诞生之前,不仅让读者如痴如醉,事实上也给后来的工程师在制造真正的实用潜艇时以有益的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凡尔纳不愧是天才的预言家。 儒勒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同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使自己能成为新型人才。

读《海底两万里》后感2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噢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读《海底两万里》后感3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是寒假里妈妈要求我读的一本书。那时因时间仓促,本想随便读读就好,但是我一读开头,就迫不及待地想读到结尾。我爱上了这本书。

  这本《海底两万里》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儒勒.凡尔纳在写这本小说时,电灯还没发明出来,他却能写出海底探险的故事,而且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沉浸于书中的海底世界。我想,就算是现在这个发达的年代,也很少能找出像书中所写的“鹦鹉螺”号一样的'潜艇出来。

  《海底两万里》主要说的是阿龙纳斯教授与其他教授到澳大利亚海洋中寻找传言中的“海怪”。当他们见到“海怪”时,“海怪”向他们攻击,船沉没了。除了阿龙纳斯和尼德外,其他人都死了,他们两个人却被捉去。那时,他们才知道原来传言中的“海怪”就是“鹦鹉螺”号。他们在尼摩舰长的带领下,游遍了世界上的海洋。最后,在“鹦鹉螺”号的一次报复行动中,他们设法回到了陆地,但尼摩舰长和“鹦鹉螺”号里的其他人都死了。

  使这本书栩栩如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幻想。能在连电灯都没有的年代一艘先进的潜水艇,写出一个在海底环游的故事,这需要多少幻想啊!作者就像一个能预测未来的“先知”,提早描述了对海底的幻想。在那个时候,我相信谁也没有到过海底的深处,不知道海底究竟有什么生物。而作者就能把海底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完全沉醉于书中的海底世界。

  知识。要利用语言创造一艘潜水艇,需要十分广博的科学知识。书中描写潜水艇使用了很多关于潜艇的数据,表现了作者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使这原本虚幻的潜艇变得真实起来。

  幻想与知识,通过巧妙的结合,便成就了这一本出色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读《海底两万里》后感】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作文11-30

海底两万里精彩片段12-20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08-26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推荐记04-29

《海底两万里》复习自测题和知识点03-08

读《红岩》后感12-17

读《童年》后感07-26

《女巫读》后感03-09

读《匆匆》后感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