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红楼春趣最新知识点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春》知识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知识点1
【教材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
【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多音字】
兴xìng兴致xīng兴盛
hōng哄然大笑hǒng哄人hòng一哄而散
【近义词】
齐整——整齐小器——吝啬
忌讳——避讳晦气——倒霉
精致——精美寂寞——孤独
逼近——靠近笑嘻嘻——笑呵呵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
各式各样——各种各样
【反义词】
齐整——凌乱小器——大方
晦气——福气精致——粗糙
寂寞——热闹逼近——离开
笑嘻嘻——哭啼啼
七手八脚——有条不紊
【理解词语】
【窗屉子】窗户上糊冷布或钉铁纱等用的木框子。
【丫鬟】婢女。
【齐整】整齐。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而形成的禁忌。
【晦气】不吉利;倒霉。
【放晦气】旧时民俗,放风筝时故意剪短扯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
【巴不得】迫切盼望。
【七手八脚】形容很多人一起动手的样子。
【剪子股】放风筝时,在竹竿上斜捆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以便挑线,称为“剪子股”
【籰子】绕丝纱线等的工具。
【顶线】风筝的系牵线,约长一二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豁刺剌】象声词。
【咯噔】形容皮鞋踏地或物体撞击等声音。
【铰】剪。
【飘飘飖飖】随风飘动摇摆。
【展眼】比喻极短的时间。
【睃眼】斜着眼睛看。
【荒郊野外】指远离城镇的郊外、人烟稀少的地带。
【开交】结束;解决(多用于否定式)。
【哄然】形容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
【忒】太。
【促狭】爱捉弄人。
【小器】即小气,吝啬。
【词语扩展】
出自《红楼梦》的成语:
水性杨花平心静气痴男怨女
金玉良缘横行霸道无法无天
没精打采指桑骂槐偷梁换柱偷偷摸摸
【句子解析】
1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写出了风筝撞在竹子上发出的巨大响声。
这句话既是比喻,又是夸张,风筝触竹发出巨大声响,必将引出丫鬟出门观看,引出下文放风筝。
2、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且语气更为强烈,表现了人物直爽的性格特点。
3、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通过对宝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了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的.性格特点。
4、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
这句话说明黛玉是个放风筝的高手,知道问题出在顶线不好。
5、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
“手帕垫着手”是怕线割伤了手,“顿了一顿”试试风力如何,“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动作娴熟。“风紧力大”之时放风筝是最困难的,这时候却让黛玉来放,加上她娴熟的动作,说明黛玉是一个放风筝的高手,与上文“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呼应。
6、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随风风飘荡的样子;“一时”“展眼”“再展眼”突出了风筝随风而去后,在天空飞行的速度很快。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作者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7、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
与题目《红楼春趣》呼应,点明主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大观园外飘来一只风筝,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决定放风筝。
第二部分(3~6):写众人放风筝的经过。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大观园儿女的童真童趣和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体现了大家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问题归纳:
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的情景?
放风筝本就让人觉得有趣了,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更是热闹非凡,突出了中心。
2、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句子赏析】
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鸡蛋”“黑星”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一时”“展眼”“再展眼”。这三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突出了风筝随风而去后,在天空中飞逝的速度快。风筝被绞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这个句子反映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贾宝玉等人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红楼春趣,趣在哪里?
红楼春趣的“趣”表现在:①放晦气的民俗有趣。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②文中对话语言有趣。细致的对话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还有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春的善解人意,宝玉的兴致高涨——“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③文中神态描写有趣。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④文中动作描写有趣。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宝玉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⑤人物性格特点有趣。小丫头们爱玩——见到别人的风筝挂在竹梢上了,就要“拿下他来。”“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玉虽是公子哥,但心底善良——认得风筝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就叫“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当紫鹃把黛玉的风筝放了后,他同情心突起——“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黛玉的体弱而又心灵手巧——当宝玉的美人风筝怎么也放上天时,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说明她是个放风筝的高手,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风力大难放时,黛玉知道线绳会锯手,就“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就知道“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还有探春的善解人意——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这是为宝玉要送还风筝解围;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这又是为晴姑娘放了宝玉的风筝解围……⑥放风筝的场景的有趣。放风筝的起因是别人的风筝挂到竹梢上,有趣。放的地方是“院外敞地”,也为后来与别人家的风筝绞在一起埋下伏笔。“一时,丫鬟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放风筝的一种附加物。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你可以想象是多么有趣。三个风筝绞在-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⑦人物关系有趣。
《春》知识点2
二年级语文春夜喜雨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年级语文春夜喜雨知识点
注释:
(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乡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花重(zhò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9)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二年级语文春夜喜雨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古诗歌,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因为这节课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从前一直对于古诗课是很茫然的,如何让孩子们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呢?今天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因为我处处引导孩子们在我的思路上走,没有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自由。我认为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如果重新来上,我想我应该是另外一种设计,从整体的把握,再到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今天孩子们上这节课,他们读的非常好,很有韵味,只是在我提问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不是很积极,分析原因他们不敢回答,很怕自己说错,可能就是他们是真的没懂,后来表现的还算好。激励的`作用就是会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还会一直给孩子们自信,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勇敢的自己。
不管失败也好,成功也好,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春》知识点3
二年级语文下册《春夜喜雨》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⑴乃:就。
⑵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乡间的小路。
⑹晓:天刚亮的时候。
⑺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9)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年级语文下册《春夜喜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2。“乃”“随”的笔顺要掌握。
教学重难点:掌握“乃”“随”的笔顺。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二首
二、自读古诗:
1、解题:《春雨》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2、自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乃 随 润
2、指名读:注意润的音。
3、自学生字的开,借助笔顺记住“乃”“随”的笔顺
4、在书上描红。
四、品读古诗:
1、指名朗读。
2、看图细读。
(1)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
(2)图文对照自悟朗读。
(3)指名朗读试说诗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暗中,悄悄地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指名试说诗意。
(3)师:“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4)诗人为什么说它是“好雨”呢?(来得及时)
(5)齐读第一句诗。
(6)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指名试说诗意。
师:春雨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8)齐读这两名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出重点的词语:“好”、“知”、“当乃”、“潜、细、无”
2、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试背古诗。
六、写字: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三个生字。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 春晓:春天的早晨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
春眠 不觉晓 啼
3、检查自学情况。
4、师范写“晓”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
2、理解单字的意思:
眠:睡觉。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7)齐读这两句诗。
4、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春》知识点4
原文:
一语末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令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风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一时,丫鬟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玩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器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日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了。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风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飖飖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说着,看姊妹都放去了,大家方散。
知识点:
多音字:
兴xìng兴致xīng兴盛
hōng哄然大笑hǒng哄人hòng一哄而散
近义词:
齐整——整齐小器——吝啬
忌讳——避讳晦气——倒霉
精致——精美寂寞——孤独
逼近——靠近笑嘻嘻——笑呵呵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
各式各样——各种各样
反义词:
齐整——凌乱小器——大方
晦气——福气精致——粗糙
寂寞——热闹逼近——离开
笑嘻嘻——哭啼啼
七手八脚——有条不紊
理解词语:
【窗屉子】窗户上糊冷布或钉铁纱等用的木框子。
【丫鬟】婢女。
【齐整】整齐。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而形成的禁忌。
【晦气】不吉利;倒霉。
【放晦气】旧时民俗,放风筝时故意剪短扯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
【巴不得】迫切盼望。
【七手八脚】形容很多人一起动手的样子。
【剪子股】放风筝时,在竹竿上斜捆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以便挑线,称为“剪子股”
【籰子】绕丝纱线等的工具。
【顶线】风筝的系牵线,约长一二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豁刺剌】象声词。
【咯噔】形容皮鞋踏地或物体撞击等声音。
【铰】剪。
【飘飘飖飖】随风飘动摇摆。
【展眼】比喻极短的时间。
【睃眼】斜着眼睛看。
【荒郊野外】指远离城镇的郊外、人烟稀少的地带。
【开交】结束;解决(多用于否定式)。
【哄然】形容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
【忒】太。
【促狭】爱捉弄人。
【小器】即小气,吝啬。
词语扩展:
出自《红楼梦》的成语:
水性杨花
平心静气
痴男怨女
金玉良缘
横行霸道
无法无天
没精打采
指桑骂槐
偷梁换柱
偷偷摸摸
句子解析:
1、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写出了风筝撞在竹子上发出的巨大响声。
这句话既是比喻,又是夸张,风筝触竹发出巨大声响,必将引出丫鬟出门观看,引出下文放风筝。
2、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且语气更为强烈,表现了人物直爽的性格特点。
3、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通过对宝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了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的性格特点。
4、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
这句话说明黛玉是个放风筝的高手,知道问题出在顶线不好。
5、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
“手帕垫着手”是怕线割伤了手,“顿了一顿”试试风力如何,“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动作娴熟。“风紧力大”之时放风筝是最困难的,这时候却让黛玉来放,加上她娴熟的动作,说明黛玉是一个放风筝的高手,与上文“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呼应。
6、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随风风飘荡的样子;“一时”“展眼”“再展眼”突出了风筝随风而去后,在天空飞行的速度很快。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作者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7、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
与题目《红楼春趣》呼应,点明主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大观园外飘来一只风筝,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决定放风筝。
第二部分(3~6):写众人放风筝的经过。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大观园儿女的童真童趣和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体现了大家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问题归纳:
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的情景?
放风筝本就让人觉得有趣了,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更是热闹非凡,突出了中心。
2、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恰、屉、嫣”等9个生字。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这篇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有些生僻。可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嫣、钗”这两个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长文短教,抓住中心人物,找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句子,抓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先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小说《红楼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眉》,师生随曲同唱。同学们来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红楼梦》)
2、你们对《红楼梦》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后,课件出示《红楼梦》简介)
3、《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清代曹雪芹历经十年所创,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4、看得出同学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挺感兴趣。《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如宝玉初见林黛玉、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今天我们就通过《红楼春趣》这个故事走进《红楼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5、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红楼春趣)
6、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春日里,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谁能猜猜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猜测)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做简要介绍都是为了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故事,指导方法
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预设:
生1:放风筝。
生2:大观园里放风筝。
生3:宝玉、黛玉放风筝。
2、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有些词句不好懂,如“放晦气、送饭的、忒促狭”等。读课文的第一步是要扫除字词障碍,你会怎么做呢?
预设:
生1:结合书上的注释或查工具书。
生2: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这几个词语,老师相机正音,齐读。
(2)谁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猜测)
4、课文中还有难懂的句子,大家也来猜一猜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
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1)指名学生读句子。黛玉有什么不忍?(黛玉不忍心剪断风筝线,让风筝孤零零地飞走)
(2)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孤苦伶仃。黛玉将那风筝当作了自己,她觉得自己的身世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摇无根。她不忍心让风筝跟她一样寂寞、无依无靠)
(3)教师小结:阅读古典名著可不能单看句子的表面意思,要联系前因后果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只读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故事,那么对其中的故事或人物只能一知半解;只有通读全书,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读懂故事的内容,才能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形象。
【设计意图】本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句的意思较难弄懂,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板块三再读故事,理清人物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快速浏览课文,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出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翠墨、李纨、雪雁
3、这么多人放风筝,谁才是中心人物呢?(宝玉和黛玉)为什么说他们俩是中心人物?(因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文字最多)
4、为了读懂这个故事,我们还要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请读过《红楼梦》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吧!(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5、教师小结:弄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中心人物,就能大致读懂课文了。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中心人物,能够帮助学生大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呢?(学生畅所欲言)
2、我们读一个人物,通常要关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并在书上做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文中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她)是一个的人。我是从文中第自然段中的感受到的。
全班交流汇报。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做批注。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示例1:文中宝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是一个天真、顽皮、率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4自然段“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请同学们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宝玉率直纯真的性格特点。请你用红笔画出宝玉说的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宝玉喜欢美人,关爱女性)
示例2:文中黛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她是一个生活细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5自然段“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用手帕垫着手这个动作足以说明她对自己的娇嫩小手的爱护。
示例3:文中李纨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她是一个体贴、善良的人。我是从文中第5自然段“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黛玉从小体弱多病,从李纨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对黛玉的关心和怜惜。
3、想要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就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
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宝玉的句子,从对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纯真、关爱女性的性格特点)
4、文中还有一个中心人物——林黛玉。
课件出示
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
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从她的三“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黛玉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5、阅读提示中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6、关于风筝的文章很多,我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里的文章《风筝》。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7、《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红楼梦》原著比电视剧更加精彩,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春》知识点5
二年级《春夜喜雨》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年级《春夜喜雨》基础知识点
注释:
(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乡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花重(zhò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9)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二年级《春夜喜雨》基础知识点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朝是中国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生积极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我们知道杜甫的那么多的诗句,那你对他又了解多少呢?
4、生简介杜甫。
5、师:杜甫的诗有着绵远悠长的意境和满腔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评价。
3、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大家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④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体会春雨的细小,绵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一层薄烟。
⑤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3、现在我们来看剩下的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②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③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总结
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生谈感受)
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五、拓展
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春》知识点6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春》知识点7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6、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8、‘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9、“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1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2、“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记笔记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记好笔记。因为到了高年级语文知识点比较零散、繁多,如果不记笔记的话等到考前复习的时候就会很浪费时间,而且也不知道要复习什么。学生在上语文课、课外学习语文的时候都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重点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复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平时学的课文,课外读的文章中,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拿不准的读音、容易写错的字,把词典翻出来,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专门用本子记忆,一般留一个印象就好,每次如此,同一个字词,难一点的反复这样3、4次就记住了,长此以往,你的字词就十分扎实了。对于成语,我的做法是拿一个本子,在做题中积累,隔一段时间做一些成语题,在做题过程中,不认识的成语、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特别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褒贬色彩,将这些都记到本子上,抽空拿出来翻翻看看。
《春》知识点8
《春》之解析。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最后则以赞美春天总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颁扬了富有创造力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细描春天的景物。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从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另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等词句,通过触觉写春风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的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作者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写行人在春雨之中安宁、悠闲地“撑起伞慢慢走着”;写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春》知识点】相关文章:
五年级红楼春趣最新知识点02-28
嘘,春春来了作文07-23
春去春又回作文12-14
春去春又来作文10-04
春作文09-18
春的气息11-05
春韵11-25
春的作文05-06
春作文05-07
春来了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