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中》原文及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湘中》原文及赏析经典(5篇)
《湘中》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译文:
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注释:
⑴湘:湘水,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东北流经湖南入洞庭湖。湘中:指湖南郴州。张十一功曹:指张署,河间人,是韩愈的好友。十一:是兄弟间的排行。功曹:是州府功曹参军的省称,掌管官员考核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诸事宜。
⑵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汉书·邓通传》:“盗出徼外铸钱。”颜师古注曰:“徼,犹塞也。东北谓之塞,西南谓之徼。”
⑶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⑷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
⑸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赏析: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湘中》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唐代:阴行先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译文: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注释:
重阳初启(qǐ)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chán)至,连翩(piān)霜雁来。
启节: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后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赏析:
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湘中》原文及赏析3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翻译
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注释
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
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
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鉴赏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张署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贞元二十一年)春,遇大赦同到郴州待命;同年秋,两人同被任命为江陵府参军。这首诗是韩愈、张署同赴江陵途中所作的。
《湘中》原文及赏析4
湘中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此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子已逝,渔父犹在,此时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此时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湘中》原文及赏析5
湘中作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翻译
湘水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望,但见一片青色。
身膺公务,不可歇息,举目两岸景色,都那么熟悉,这是我多次路过的地方。
烟水弥漫的岛屿,尤适宜春季眺望;林中猿啸,千万别在夜间倾听。
在这漫漫长路,我的思绪交缠;纵一叶扁舟,行在冥冥夜色之中。
从此浮沉而去了,真可叹啊!我竟如此劳碌奔波。
注释
湘流:指湘水。
南岳:即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省衡山县西。
绝目:极目,极尽目之所至。
禄:禄位。
已:止。这句意思是,诗人对于禄位的怀念,尚未停止。
屿:河中小洲。衡山附近湘江中有观湘州、鳌洲等小屿。
猿:猴子。
永路:长远的道路。
绪:愁绪。
冥:昏黑。
浮没:飘浮汩没。谓仕途顺畅或不顺畅。
嗟嗟:叹词,表示感慨。
劳我形:劳累我的身体。
创作背景
该诗是一首纪行诗,是诗人张九龄于开元十九年(731)春,奉召由桂州任上赴京任秘书少监时途中所作。
赏析
该诗着重抒写诗人赴湘水途中的感受。首句说:“湘流绕南岳”,展示出一幅气势壮阔的山水图画,同时在写景中暗寓行旅的路线。该句虽不事刻画,但着一“绕”字便可使人想见山形的曲折、水流的婉蜒。次句承上写舟行所见,极目望去,进入视野的都是青青的山色。一个“转”字颇值得玩味,它既与“绕”字呼应,传达出舟绕山而行的逼真感受,而且隐约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情绪。因为青青山色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如果一路行来,转过一山又是一山,眼前唯见青山白水,久而久之,自不免觉得单调乏味,更何况从下文可知诗人此行并非为着游山玩水,所以开头两句虽只是写景叙事,已为全诗奠定了倦游的基调。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是该诗的主旨,全诗的写景抒情都从这两句生发。上句揭示了行旅“未能已”的原因乃在于“怀禄”,具体到该首诗不过是作官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从中可见诗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处境。下句接着说因“屡所终”之故,旅途的自然山水在他的眼里统统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这两句诗语调低沉,其中不仅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感、飘泊之叹,还有诗人对宦游生涯的厌倦。
正因为诗人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并且移情于物,所以湘江上的一切景物便都蒙上了一层凄清黯淡的色彩。“烟屿”以下四句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处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图景。五、六两句,一从视觉着笔,一从听觉入手,传达出旅人白天、夜晚的不同感受,运笔极为简练。“烟屿”本是美景,惜乎只“宜春望”,言外之意是眼下却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猿啼本自凄哀,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格外显得凄厉,使人伤情。这两句一“宜”一“莫”,正反成对,使诗意跌宕不平。接着两句继续写旅途情景,但变换了一种角度。江水迢迢,长途漫漫,一叶孤舟从日出到日落,从黄昏到夜晚,日复一日,简直不知何日是归期、何处是尽头!如果说上两句侧重抒发的是诗人凄凉感伤的情怀,那么这两句更多地带有孤寂苦闷的意味。
以上八句层层蓄势,结末的.抒慨虽语气直露却情真意切、水到渠成。“浮没”一词,语意双关,既指行舟的随波逐流,也喻宦海的沉浮,“浮没从此去”一句似乎很旷达,但紧接着便是一声嗟叹:“嗟嗟劳我形。”并在此沉重的叹息中收束全诗。
该诗将山水同行旅结合起来写,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行旅诗。它没有对沿途风光多作刻画,而主要用赋的手法抒写行旅感受,即或写到景物,也是为这一主旨服务。联系诗人的际遇,不难理解,这行旅中的种种感受,正是他屡遭迁谪的经历和他厌仕途的心结在诗中的折射。诗人将它们不露痕迹而又富于启示地融进长途跋涉的体验中,从而创造出既真实动人又含蓄蕴藉的独特意境。
【《湘中》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湘中》原文及赏析02-26
《三衢道中》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原文,赏析12-19
《襄邑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12-17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原文赏析02-26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寒食的原文及赏析01-31
赤壁的原文及赏析11-14
小池原文及赏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