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时间:2023-12-25 09:05:44 好文 我要投稿

寻隐者不遇(实用15篇)

寻隐者不遇1

  夏天,我看见一窗的美景:绿色的树枝,纷飞的蝴蝶……它们使我想到我那隐居在山林中的好友。经一番思考,我决定去探访这位隐者。

  我来到他隐居的山上,在他的房屋中我并没有找到他。正当我因找不到他而垂头丧气地准备走时,我遇到了一位童子——我看这位童子衣冠整齐,说不定是隐者的学生。于是,我问道:“你是那位隐者的学生吗?”他点头称是,他反问我:“请问先生你有什么事吗?”我对他说:“我是来拜访你的老师的`,我刚刚在草舍没找到他。你是他的学生,不知你知道他去哪儿呢?”那位童子恍然大悟:“老师采药去了。”我急切地问:“他去哪采药?”童子摇摇头,说:“我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采药。这座山云雾缭绕,他的具体去处我并不知道。要不,先生先坐一会儿?”“算了吧!”我失望地回答。我唉声叹气:“看来,我们之间没有缘分啊!”说完,我垂头丧气地走了。

寻隐者不遇2

  一天,贾岛想要去山里拜防一位老者。山中,长满了松树,一棵树一个绿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它们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树林被微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响声,从远处看,好像大海起伏的波涛。

  小河清极了,像一张碧绿、透明的玻璃纸,水底的一块块卵石也都像水晶似的光滑、透亮。早晨,小河像刚刚睡醒似的,眨着水波粼粼的眼睛。整个水面绿得如翠,亮得如玉;袅袅升腾的雾气像洁白的'面纱,遮掩着小河羞涩的脸。

  贾岛走了一会儿,看见了一间茅草屋。便走了上去,他看见有一个男孩正与狗在玩耍。就问:“你师傅在家吗?”小男孩答:“我师傅上山采药去了。”贾岛问:“那在哪里采药啊?”小男孩答:“就在这座山上采药,但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在哪里。”贾岛无可奈何地说:“哦,那谢谢了。替我向你师傅问好,告诉他:我以后有时间在来拜访。”小男孩说:“不用谢,我一定会好好转告他的。”听完小男孩讲的话,贾岛就告别了。

  没有人送贾岛离开,只有松树欢送贾岛。

寻隐者不遇3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寻隐者不遇4

  贾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有一天他做了一首诗准备去让自己倾慕已久的贤士看看。

  贾岛来到山前,一条蜿蜒起伏的小“躺”在山林之间。贾岛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自己倾慕以久的贤土了,便高兴地走过一段路,一路上,到处是碧绿的绿草和漫山遍野的鲜花,几条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清澈的泉水宛如明镜。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五颜六色的,宛如仙子的七色丝带。

  贾岛一路观赏着优美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贾岛看见一个农家小院,房顶是用稻草做的,墙是用泥巴做的,房子的周围围了一圈栅栏。贾岛想:房子虽然简陋但是特别的'安静,想必是贤士住的茅草屋吧!贾岛欣喜若狂,他整了整衣冠,走近了些,看到一个小童子,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后面还跟着一条狗,一看就是出来遛狗的。贾岛彬彬有礼地问:“你师父可是孙革?”“是!”童子天真地回答,“请问你找我师傅有何事?”“我是来请教你师傅的,你师傅他人呢?”“真不巧,我师傅上山采药去了,要几天才回来呢。”贾岛很失落:“你师傅在哪里采药?”童子指了指前面那座山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你师傅在山中的哪里采药?”贾岛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童子摇了摇头说:“对不起,先生,那里云雾缭绕,我不知道师傅在山的哪里采药。”

  贾岛只好失望地走了,原本美好的景色也已无心欣赏。

寻隐者不遇5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6

  一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山里拜访我的老朋友。

  山中,郁郁葱葱的大树下散布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簇拥在它们旁边的还有一群绿油油的小草。花上草上爬着各种各样的小虫子,它们发出十分奇怪的`声音。而蜜蜂、蝴蝶则是站在花上翩翩起舞……

  我被眼前的景色给迷住了,仿佛此时已处在人间仙境一般。啊,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呀!

  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这儿美丽的景色。不知不觉中,我便来到了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松树下,看见一个小孩子正逗狗玩。我走上跟前轻轻地问:“小朋友,请问你认识某某某吗?我是他的好朋友。”小孩子停住了玩耍,站了起来,从上往下打量了我一番,调皮一笑:“当然认识了,他是我的师父,他刚才去采药了。”

  “原来你是他的徒弟呀,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那么请问他在哪儿呢?”我恭敬地问道。小孩说:“嗯,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我只知道师父就在这座山中。”

  我抬起头,顺着小孩指的地方一看:哇,这座山上林深叶茂,云雾缭绕,怎么才能找到老朋友呢?“唉!”我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可我转念又想:老朋友本来就是喜欢隐居山林,看看山水,采采草药,我本就不应来打扰他的生活。若是我能摆脱世俗,和他一样隐居山林该多好!

  望望天空,我自言自语道:“好朋友,我以后会再来拜访你,和你叙叙旧的。到时候,我会在这多住几天,体验一下闲云野鹤的生活!”

寻隐者不遇7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平淡中出新奇。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朴实中显壮美。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交流中生亮点。

  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说:从“采药” 一词可猜想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学生的交流,课堂才会生成亮点,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学习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个人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当然,也只有深思熟虑后,方可见真知。

寻隐者不遇8

  古时候,唐朝有一个响当当的诗人,名叫贾岛。

  有一天,贾岛兴致勃勃,去拜访一位隐士。但是在他的山居没有遇到,他只好下山了。走着走着,他在一棵松树下遇到了隐士的弟子,便走上前行礼询问:“你好,你的师父师傅到哪里去了呀?”

  隐士的弟子想了想,回答说:“我的师父师傅去前面那座山上采草药去了。”说完弟子带着贾岛快步走到了一座满是大雾的山前面对贾岛说:“就是这座山,请您自己去找吧,因为我还要去松树下摘松果,失陪了。”说完,隐士的弟子就走了。

  “等一下,等一下!”贾岛急急忙忙的追过去说道:“你还没告诉我你的师父傅在这山的哪里呢!”隐士的弟子听了这话,马上停下来走回来对贾岛抱歉的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师父傅在哪,因为这里雾太大了,我只知道师父傅在一座很深的`山里。”

  贾岛只好自己走到这座充满大雾的山里去找了。找了好久,贾岛终于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找到了正在采草药的隐士和他另外一个弟子。

  贾岛请隐士出山来到自己家里,和隐士聊了好久,终于获得了人生的真谛。

寻隐者不遇9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山间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有一位书生模样的人骑着一头毛驴,颤颤悠悠地走在小路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贾岛。他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欣赏着山间美丽的景色。

  只见小路两旁的树木枝叶繁茂,密不透风,只有一丝丝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透过来,树上开着一朵朵粉红的桃花,一只只小鸟站在枝头展示着它那优美的歌声,不远处的草坪上点缀着许多野花,大的小的,红的黄的,知名的不知名的,都像赶集似的,你争我赶地绽放着,引得无数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一个个笋芽儿破土而出,展现着它顽强的生命力,远处,一缕缕烟雾弥漫在山间,让人感觉身处仙境一般,突然,毛驴的一声响鼻,把贾岛从幻想之中拉回了现实,毛驴拐了个弯,继续赶路。

  不知不觉中,贾岛已来到一个茅草屋前,他朝里张望着,只见一小片菜地上稀稀疏疏种着一些蔬菜,菜地旁有一个猪圈,几头肥猪一边哼哼,一边用鼻子拱拱这个,拱拱那个,似乎在寻找食物;猪圈对面不知谁种了些迎春花,迎春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个简易的篱笆一直延伸到屋后;屋前一条小溪叮叮咚咚地欢唱着,溪中的鸭子“嘎嘎”的叫唤着,嬉戏着,溪边的柳树青翠欲滴,一阵微风吹来柳树随风摇曳着。菜地,家禽,花儿,小溪,柳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贾岛一边伸长脖子看着这个院子,心里一边想到:这是谁家的院子布置得这么好,这家的主人又是谁呢,他肯定生活得很悠闲自在。想着想着,突然传来一阵欢笑声,贾岛转身一看,原来屋旁松树下有一个头扎冲天辫,身穿绿衣裳,腰系红布带,穿着蓝裤子的小孩正与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打闹着,贾岛不由得大喜,连忙从驴背上下来,对小孩行了个礼,问道:“这位小兄弟,请问你认识住在这座山里的一位隐士吗?”

  小孩抬起头来,上下打量了贾岛一番,答道:“哦,我认识他。”随后又补了一句:“他是我师父,你找他有什么事吗?”

  贾岛一听,更加欢喜,心想;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竟遇到了隐者的`徒弟,真是天助我也。贾岛连忙答道;“哦,我久仰你师父的大名,这次千里迢迢赶来,只为与你师父见一面那。”

  小孩耸耸肩,摊开手,无奈地说;“你来得真不巧,我师父刚好采药去了。“

  岛不禁有点失望,又抱着一丝希望问道;“那他去哪儿采药了?”

  “就在这座山里。”小孩答道。

  贾岛好像落水的人抓到救命稻草似的问;“那你能带我去找找他吗?”

  小孩抓了抓头,皱了皱眉头,略带歉意地对贾岛说;“唉,山这么大,我哪里知道师父身在何处埃”

  贾岛叹口气,心里不禁有点儿埋怨隐士:我风尘仆仆地来拜访他,可他却……唉,也难怪,这里的风景这么美,他能不陶醉吗,换着我,也一定早就逍遥自在去了。想着想着,贾岛不禁有点向往隐居的生活,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是多么的惬意埃不经意间,毛驴驮着贾岛来到了山腰间,贾岛还时不时的想起那位隐士,眼前不禁浮现出了隐士的模样:头上戴着斗笠,身上穿着与那小孩差不多的衣服,背上背着一个大竹筐,竹筐里装着许多草药,正欣赏着山里这美丽的景象呢……

  贾岛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山间景色,听着那婉转动听的鸟鸣,闻着那夹着花香的空气,慢慢地下了山。

寻隐者不遇10

  秋风萧瑟,残叶打着旋儿顺着风儿的足迹悠然飘落……“苦吟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此处寻访一位旧识隐者。

  山林中云雾缭绕,抬头只见苍松密密的华盖,枯黄色的草地中,仍有些许绿意,时不时窜出几只野兔,偶尔还能听见几声鸟鸣,这一切尽显秋色。

  “不是这儿,这儿也不是……”贾岛单手托着下巴,为道路选择发了愁。

  远处,试乎有一户人家,正冒着炊烟哩!

  贾岛赶忙拂了拂袖,兴高采烈地奔了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寻了这么久,终于能和老朋友见面了!

  正巧,一名身着绿衣的童子出现在他眼前:

  “你师傅去哪儿了?”

  贾岛抑制不了内心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开口道。

  “师傅去采药了。”

  心情瞬间晴转多云,贾岛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又带着一丝希望追问:

  “他去哪儿采药啦?”

  童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就在这座山中,不过,我也不知具体在何处。”

  贾岛不由得失望了起来,望着即将西下的.红日,诗性大发,吟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童子听了连连叫好,也为贾岛感到惋惜,邀请道:“不如先生明日再来,师傅时间没那么繁忙的”

  贾岛挥了挥手,向着余晖走去…

寻隐者不遇11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寻隐者不遇12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13

  大作家贾岛无意间听人说道:“在咱们附近的这座山上有一位隐者。”然后他就准备去山上找这位隐者!

  第二天一早,贾岛背着包袱上了山,他到了山上的时候看见这里林深叶茂,天上有云雾在缭绕,远方还有被云雾遮挡的若隐若现的青山。他又继续向前走,找到了隐者的`家,上去敲门,可是房里并没有人,他失望极了。然后贾岛就往回走,突然看到了一个在松树下玩耍的童子,便上前问道:“请问这座山上有没有叫×××的隐者!”童子一听,背起手来咳嗽了一声,自豪的说:“哦!你说的那位隐者就是我的师傅!”贾岛一听欣喜若狂,心想:碰到隐者的徒弟,想找到隐者还不容易!之后贾岛问:“那你的师傅到哪儿去了?”童子答到:“我的师傅去采药了。”贾岛的情绪瞬时下降。但之后童子又告诉他:“但我只知道我的师傅是在这座山中采药。”童子话音刚落,贾岛的情绪又瞬时间的上升起来,说道:“那他在哪呢?”童子补充道:“但是云雾缭绕,我不知道他在哪个位置!”贾岛很失落,然后就回家了。

  就这样贾岛本想见隐者的,只是他来的不是时候,所以,并没有遇上隐者!

寻隐者不遇14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编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场景,好解决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是对话与场景。

  我引导学生自读诗,与同桌商量对话内容,集体交流:你师父去哪儿了?采药了。他在哪里采药?山里。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后逐步加上人物还可能说什么?在对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亲切随和、轻松、自然,诗人心里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释怀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对答如流.

  在场景描写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青松郁郁,白云悠悠的'山中优美景色。学生很感兴趣,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轻松与成功。

寻隐者不遇15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