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文章关键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
【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让同学们各自回忆自己所接触过的爱国英雄的故事,选代表上台发言,这样从同类别的.故事中比较容易导引到本课主题上来,同时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一两个即可)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自然段)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自然段)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自然段)壮烈跳崖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同学自由朗读,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互相交流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人感动。
2.老师引导同学解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这句话中的几个词语都运用的非常生动,比如“斩钉截铁”和动词“走”,掷地有声,表现出班长铁一般坚定的态度和果断的决定,间接体现出五壮士昂扬的斗志和对人民的爱,这种牺牲精神可谓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而这里也没有描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了他们和班长一致的动作和心理状态,说明他们都和班长一样,时刻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有的同学说这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你能谈谈好在哪里吗?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石头的有力、迅猛,同时这两句话也饱含着五壮士杀敌的英勇决心和血战到底的气概,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如果此刻五壮士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
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像五壮士学习,学习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祖国的利益,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六)课后作业
课下阅读其他描写爱国英雄的文学作品,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因此在课程主体部分应该安排学生多读课文,尤其是在梳理完文章结构,赏析了重点词句之后,这时再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已经不一样了,正好趁热打铁,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诉诸言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2
(此课规定时间只有60分钟,为了最后一个版块的充分展开,因此某些重点段词句教学无法展开)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师:(屏幕出示日本侵华图片)卢沟桥事变爆发,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从而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八年来,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他们的行为比野兽还野蛮,比魔鬼还凶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其中有一场战斗,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但是,这场战斗的主角只有五个人,请大家拿起笔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他们的名字。
(师生书写: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
师:一起读读他们的名字。(生读五壮士名字)他们也被人称为“狼牙山五壮士”。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准确。谁来读第一组词语?
(屏显第一组词语: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指一名学生读后齐读。)
师:再读第二组词语,谁来?
(屏显第二组词语: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名读,齐读。)
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工工整整写下你认为最难写或者重要的两个词语,把它写正确,写工整,每行写两个词语。
(学生书写)
师:请同学说说你写了什么词语?为什么?选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说一说!
生:我写的是“坠落山涧”,因为狼牙山五壮士在作战时不顾自己的生命跳下山崖,保住了大部队和群众的生命。
师:你把“坠落山涧”理解成狼牙山五壮士最后的跳下山崖?同学,我问你,坠落山涧跟主动地跳下山崖一样吗?课上到最后的时候我来问你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我选的是“热血沸腾”,因为狼牙山五壮士对敌人从来不低头,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敌人,还我国土!
生:我写的是“惊天动地”,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举动深深地震撼着所有的中国人。
师:连天地都惊动了。好!再看一组词语,一起读!
(屏显第三组词语:临危受命、诱敌痛击、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生齐读。)
师:能不能将这五个词语填在老师发的作业纸上,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填,不要填错,找一个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写在黑板上。
(指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在作业纸上填写词语,师巡视。师生交流课文的写作脉络,出错的同学订正。)
第二板块范读课文聚焦震撼
师:同学们,对于《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也许朗读是走进这个故事比较好的方式。接下来请同学拿起课文纸,听老师把文章全文朗读一遍。听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中哪些细节,哪些句子激起你心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
(师读课文,读到第六小节结尾,音乐起。读毕,全场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文章中的哪一个细节哪一些句子,激起了你心中一阵又一阵波澜?请好好地读。
生:“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师: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因为他们危在旦夕,他们的生命在生死线上倒计时。
师:是呀,你读出了你的担忧。还有哪句在你心中掀起了波澜?
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你把两句写班长的话放在一起读,一定有你的道理,请说说!
生:写出了班长犹豫之后最后做了决定,为了大部队和群众,他决定向棋盘陀走去,走上了绝路。战士们也毫无怨言,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不是犹豫,而是短暂的思考!这两句话中,班长的身先士卒,战士们的齐心协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句话写出了班长没有子弹,想也不想就跳下深谷。
第三板块研读“选择”感受豪壮
师:好,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在整个事情中,五位战士面临着几次选择?谁能很快找出来?
生:三次。
师:哪三次?
生:第一次是走哪条路,第二次是否扔下手榴弹,第三次是要不要跳下深崖。
师:你讲了这三次。其实还有一次是在文章开头。请你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段里面告诉我们五位壮士面临怎样的选择?
生:要么五位壮士全部“玩完”,(观众笑)要么其余的部队全部牺牲。
师:(很庄重地对刚才的孩子)你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点张老师很欣赏。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你觉得用“玩完”合适吗?请你再想一个词语。(该生一时沉默)
生: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五人牺牲。
师:他说的“全军覆没”要比你刚说的词语要——
生:好!
师:对,更加贴切。同学们,这段话里边一定有一个词语深深地抓住了你的眼球。
生:大举进犯。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敌人兵力非常强,而且他们像猛兽一样疯狂地向我晋察冀根据地进军。
师:(相机解释)“晋”是山西的简称,“冀”是河北的简称,“察”是察哈尔的简称,“晋察冀”根据地就是这三省的交汇处,继续往下说。
生:他们像猛兽一样向根据地进发。
师:说得多好!猛兽一样,不仅仅是几只猛兽,是一大群猛兽。还有一个词语也一定抓住了你的心。
师:是“大举进犯”。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日寇的攻击一定很凶猛。
师:一边是大举进犯,一边是只有五个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日军有多少兵呢?老师从葛振林的访谈录当中,找了一些资料。(屏幕显示)
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当时被合围在狼牙山上的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和周围村庄的群众达三四万人,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乡亲们突围,我们七连奉命担任后卫,待大家安全转移后,再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我们班长马保玉得知这一消息,便去找指导员求战,要求把拖住敌人的任务交给我们班。连长、指导员知道我们班战斗力强,经商量,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当时我们班除因伤病住院外,只剩下5人。即班长马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副班长是我。
(以上资料选自《党史博采》1995年第12期《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葛振林自述)24-25页)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发现日本人士兵很多,日寇有三千五百人,而且他们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冲过来的。
生:敌军兵力非常雄厚(师:请换一个词语),敌人很疯狂,但是我军人很少,寡不敌众。
师:对!寡不敌众,五个人去面对三千五百人,而且敌人还有飞机大炮。你读出了敌我力量的悬殊。
生:我还读出了,班长马宝玉清楚自己只有五个人的情况下还主动请战。
师:同学们,是主动去请战,不是临危受命啊!(板书:“受命”改为“请命”)
师:是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难之时才显壮士情怀。带着我们的理解把课文第一段好好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顺势引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读完后)五位壮士又面临第二次选择。默读第三段,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选择?
生:事关重大的选择。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一条路,身后都是敌人;一条路,通往狼牙山顶峰的棋盘陀,三面都是悬崖。
师:为什么说是事关重大?
生:因为这是生与死的选择。
师:我理解了,事关生死的选择——这个“事关重大”不是一般的重大,而是生与死的选择。很好,还有谁要补充?
生:生死的选择。如果往主力转移方向走的话,五位壮士会把敌人引向我军,他们有可能会全部被敌人歼灭;如果引向狼牙山的话,主力部队就会脱离危险。
师:是啊,如果走棋盘陀顶峰,就会让主力部队,让所有的革命群众留下了生命的希望(板书:生命的希望),但是他们自己呢?同学们,他们自己知不知道选择这条路的后果?
生:知道。
师:是啊,这一选择,意味着必定牺牲。哪个词看出?
生:悬崖绝壁。
师:几面悬崖绝壁?
生:三面。
师:那么另一面呢?
生:另一面是他们爬上去的路。
师:也就是四面都是绝路,无路可走。这一选择,是生死抉择啊!他们宁可选择自己面临死亡,却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引读)
师:请学生读一读顶峰歼敌的句子。
(生读顶峰歼敌句子)
师:我特别欣赏你读“班长马宝玉抢前一步——”这几句话,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一段谁读?
(指名读)
师: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出现了,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五位壮士跳崖的场面。
(生读跳崖文字)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一起去目睹那悲壮的一幕。
(学生看视频片段)
也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两句话。
(看影视片断后,学生书写,组织交流)
生:五位壮士,你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生:先烈们,你们是祖国的骄傲,是后人的榜样,你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生:五位壮士,你们真勇敢,你们虽然死了,但是你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生:共产党万岁!八路军万岁!五位战士万岁!
生:狼牙山五壮士,你们是党的骄傲,人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党会记住你们的!
生:壮士们,虽然你们为中国牺牲了,但是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来到学词语时误以为是五壮士“滚落深谷”的孩子身旁)开始你说五壮士滚落深谷,现在你明白了是谁滚落深谷吗?
生:是日本鬼子滚落深谷。
师:战士们是——
生:战士们虽然跳下深谷,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战士们是主动跳下悬崖,意义不一样啊!老师想问大家,当时,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跳崖?
生:因为不跳崖,敌人就会俘虏他们,就不能为共产党做事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跳崖也是在为共产党做事,是吗?
生:五位壮士要死也不能死在敌人的手里,让自己的生命有尊严地离去。
师:所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生命的尊严(板书:生命的尊严),不愿意死在敌人的手里,这一幕才会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
第四板块呈现史实还原生命存在
师:同学们,这五位战士都牺牲了吗?请默读。
(屏幕显示)
两位英雄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伤得很重。葛振林苏醒后挣扎着爬上来,又帮助不远处的宋学义爬上崖头,他二人拄着棍子往棋盘陀古庙方向挪着。我辨清他们是两个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所以就上前扶着他们。我们3人走走停停,到了棋盘石山腰的古庙。
第二天,时近中午,李元忠老道回到庙里,听我介绍两位是跳崖受伤的,立即双手合起来深施一礼,说他昨日躲在崖缝,正好看到八路军抗击敌人,舍身跳崖的壮举,还看见日本鬼子在八路军跳崖处列队行礼,说明被八路军的精神折服了。”
(《党史文汇》2001年第01期第13页《狼牙山不朽的证言——访“五壮士”幸存者的救援人余药夫》)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他们所有的人为他们的这种行为感到震撼,感到敬佩,包括日本鬼子也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折服了。
生:八路军和群众是一家人。
师: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宋学义和葛振林被余药夫救了;二是日本军看到后向五壮士行礼。如果重新编写教材,该不该把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以及日本鬼子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的写进去呢?独立思考。
生:如果知道战士活下来,他们的精神就没有那么好了。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死去才显示精神,否则就打折扣了,是吗?
生:是的。
生:日本鬼子也向我们的战士敬礼了,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师:是的,赢得敌人的尊敬,这是最了不起的'。
生:如果把事实写进去了能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生:我反对,如果不写进去能让敌人深深地忏悔。
师:同学,你把敌人想得太善良了,他们在南京大屠杀的行径更残酷!他们敬佩的只是五位壮士跳崖的行为。
生:不写进去,像课文这样写,会让后人非常震撼!
生:这些内容不该加进去,加进去的话就变成《狼牙山三壮士》了。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牺牲才是壮士?两方观点都似乎有道理,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老师的想法只是众多想法中的一种,你可以有选择地认同,也可以不认同。宋学义和葛振林得救了,这是生命的奇迹!他们在引敌人上悬崖的时候就已经是壮士了,他们已经让所有人深深佩服了。而活着只能证明生命的坚强,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奇迹。而日本鬼子向跳崖八路军致敬,这是因为五位壮士从容赴死,有尊严地面对死亡带给他们的震撼,这也是奇迹!如果我来改编教材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些真相告诉读者,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为历史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历史更打动人的了。
第五板块解构文本开掘生命意义
师:(稍顿)刚才我们看了补充的文字,我们进行了思维的交锋,大家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让我佩服。接下来,我还要挑战大家的思维,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
(视频旁白: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岛七万五千名美菲联军向日本投降,其中美军一万两千名。这是美军进军以来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国200多年历史中遭受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战斗仍然在继续,本金将军准备给战斗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动用了100门大炮,包围了克莱吉伯岛,并接连进行毁灭性打击,打了三个星期之久。仅5月4日这一天,就有将近1600发炮弹倾泻到岛上。岛上美军的末日已经来临。5月5日上午10点钟,温莱特中将向华盛顿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请告诉全国,我们的部队和我本人,已经完成了人类所有能做的一切,以及捍卫了美利坚合众国和它的军队的优秀传统,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我的顽强的军队的无比自豪,去日军指挥官了。再见了,总统先生!”)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请大家继续独立思考:(屏幕呈现如下字样)
独立思考:
如果,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战争场面,发生在七十年后其他两国之间,五位战士最终弹尽路绝,无力抵抗。但他们并没有跳崖,而是成为了战俘,最终归国。你认为,他们还值得我们尊敬吗?他们还可以称得上是壮士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请大家,独立认真思考一分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老师给的材料。
屏幕呈现如下背景材料:
(1)一般情况下,投降敌人是主动的,被敌俘虏则完全是被迫的;投降敌人前具有自动放下武器的情节,而被敌俘虏时已不具备使用武器进行抵抗的条件。
(2)战争的目标在于摧毁敌国,敌对方有权杀死我方手持武器的守卫者;但一旦守卫者放下武器投降的话,他们就不再是敌人或者敌对方的工具,而仅仅只是人了,他们的生命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学生小组交流)
生:我认为如果他们成为俘虏,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是在走投无路下才俘虏的,并不是投降。联系老师呈现的资料,我觉得他们已经没有了抵抗的条件,所以即使成为俘虏,也可以称得上是壮士。
生: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有自己选择生死的权利,前提是不能出卖祖国。
生:还算是壮士,因为完成了壮士该做的一切,虽然生命没有终止,但被俘等待归国也可以为国效力。
生:我认为这样做不算壮士!要死也要死的有价值,他们被俘虏后再回国会受到怀疑。
生:宁死不能投降!如果他们成为俘虏,就不能算壮士。
师:同学们,思考是无尽的,随着你的年龄的增加,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深刻。想不想听一听老师的想法?我的想法打在屏幕上了,请静静阅读(屏显):
五位壮士临危请命,诱敌上山,为了给更多的生命留下活着的希望;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们毅然选择绝路,同样是为更多生命延续赢得了宝贵时间;弹尽路绝之际,他们毅然跳崖,以悲壮的方式,维护了生命的尊严。两位战士的幸运生还,更是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他们的壮举,让生命有了更崇高的价值。他们,值得我们永久的尊敬与怀念!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3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 rì kòu 。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构成:“宀”是房屋;“元”是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手持棍子到人家屋里打人家的头。这样的带有侵略性质的人就是——
生:寇。
师: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近3000多人,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5位战士。
生:狼牙山五壮士。
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秋,20xx年秋,70年的时间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广为传颂,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一位诗人在游览狼牙山时怀着无限的崇敬,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齐读。
出示:舍生取义惊天地,杀身成仁泣鬼神。
狼牙山上歼日寇,英雄血铸民族魂。
——《致五壮士》
师:故事感天动地,诗歌慷慨激昂!同学们,想到这五壮士光辉的身影,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
生:惊心动魄,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师:本课中多处运用了一些四字的词语,有描写五位壮士的,也有描写敌人的,我们自由读一读。
出示:昂首挺胸 横七竖八 叽里呱啦 坚强不屈 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 粉身碎骨 滚落山谷 坠入山涧 气壮山河
师:能不能分成两组?并说一说理由。
生:“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气壮山河、斩钉截铁”为一组。这一组是描写五壮士的,读起来有气势。
师:像这样带有赞颂性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褒义词。
生:其余的为一组,是描写日寇的。描写敌人的惨状,狼狈的样子,是贬义词。
随后出示:昂首挺胸 壮烈豪迈 坚强不屈 气壮山河 斩钉截铁
横七竖八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滚落山谷 坠入山涧
师: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们看,作者在写作上有讲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褒义词是描写我们的,描写敌人的用的是贬义词。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啊!
【词语复习用意有三:1.基础的巩固。高年级学生字词回生现象越来越重,与教学中教师只在课文内容上花费时间是有关的。2.兴趣的引领。中国的汉字多是会意的。“寇”字的构成的解释,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有了想象,有了兴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3.词语情感色彩的辨析。这是小学课标中高段的要求,也是本文“情”与“理”相互依存的文本特色。】
二、逐层深入,言意共生
师:读着这样两组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壮士与敌人交战的场面,这样的场面课文中有几处?
生:两处。第一处第2节;第二处4、5节。
师:仔细地读一读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看谁最会发现!
生:第2节中,我发现每个人都写到了,他们都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师: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五位壮士他们的身份或者年龄,作者在这里把五位壮士一一为我们做了介绍。
生:第二处交战的场面主要写了马宝玉如何与日寇战斗的,我觉得更写出了战士们的顽强。
师:第一处场面是从“面”上来介绍,第二处只抓住了一个人具体来写,或者说聚焦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具体的描写就叫“点”。一篇文章,两处场面,有点有面。还有什么发现?
【两处场面支撑了文章的内容,表现形式各有侧重。这里的文本特色应该引起注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比较,他们在自觉地发现中破解了文本的这一密码。】
生:前面的段落中说是五位“战士”,从第4节后就是五位“壮士”了。
师:了不起的发现!“战士”与“壮士”有区别吗?
生:战士,就是普通的战士。壮士,好像比战士更加勇猛。
师:你感觉到英勇的程度不同,很准确的判断!我们看看词典上“壮士”的含义:
出示:
壮士,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②体健力大者。③指武士装束的人。
生:“壮士”在这里是“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
师:为什么“选择道路”后,作者的笔下就是“壮士”了呢?读一读第三段。
生:两条路,一个是生路,一条几乎是死路。而马宝玉一个“走”字,毅然选择了牺牲,展现出了英雄气概。
师:两条路,作者写的明明白白。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其中的标点。
出示: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师:两条路,该怎么做,战士们心里明白吗?
生:明白!从“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他们没有一点犹豫,心中牢记着自己的任务,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豪迈。
师:读书,就是要从关键的词句,读出人物的内心。两条路,作者写的明明白白,战士们的内心也是明明白白!面临生与死的决择,常理说是极其复杂的。为什么不把这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写出来,而只用了简单的一个“走”字?
生:时间紧!
师:有道理。我认为不仅仅是时间的关系。
生:“斩钉截铁”“走”感叹号!看似简单,却写出了他们的'决心,写出了他们的态度,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壮士”的表现!
师:读懂了战士,读懂了作者!战士们没有犹豫,作者没有繁琐。
【学生感受豪迈之“情”容易,剖析作者写作之“理”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此处,作者运用冒号和分号的分句组段格式,将两条路写的明明白白,战士们的选择将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人物形象与文本的语言特色匹配,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读懂战士,读懂作者,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师:接下来,让我们静下心,拿起笔,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哪些地方突出了“壮士”的勇猛豪迈呢?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在关键的词句旁写一写你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静心阅读,思考,批注。
生:“他(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战士们没有了枪弹就用石头砸,把石头作为武器!石头像雹子一样,这句话写的好!壮士们非常英勇,非常顽强,与敌人拼到底!
师:石头大,冰雹小,这个比喻合适吗?
生:石头像冰雹一样,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呀!这更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啊!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生:我从敌人“叽里呱啦的叫声”“纷纷滚落深谷”想象出五壮士的勇猛顽强。
师:你的发现有意思!是从敌人的惨状来发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齐)侧面描写!
生:“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劲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我很佩服马宝玉,他作为班长在关键的时候很机智!
师:数一数,这两段文字中几次写到了手榴弹?
生:5处。
师:细细地再读课文,从这最后的一颗手榴弹,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子弹打完了,只剩最后一颗。班长把他用在了最后,这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我读出了班长的机智!
师:同学们,真正的壮士有勇也有智啊!5个人,前后打退了这么多敌人20多次的进攻啊!读书想象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壮士的豪迈。想一想,这段情节发生的快还是慢?为什么?
生:我觉得发生的很快。从“刚要拧开”“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还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这些词能看出来!
师:会发现。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快的瞬间,数一数作者运用了多少动词?
生:10多个!
师: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
生:侧面描写!
生:比喻句!
师:同学们,像这样细腻地、多角度地描写就是细节描写。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更感受到了五壮士的“壮举”啊!
【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仇恨,突出了他们的壮言和壮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层层深入地探究中,引导学生感悟细节描写的方法,有语言——简短有力;有动作,而且是一系列的动词;有修辞——比喻,写出了战士们的勇猛顽强,血战到底的形象。有侧写,写敌人的惨状对比出壮士们的豪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到了文本的语言,由表层的感知,到入理的品味,学会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读书品味方法。】
师:课文中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更是感天动地,(播放视频:电影中最后的跳崖片段)同学们,此时一个个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同位之间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品一品作者描写的哪些语句更让你震撼?
生:“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哪怕自己死了,也不留给敌人一点东西!
生:面对牺牲,“昂首挺胸”相继跳崖,非常豪迈!
生:最后时刻,战士们屹立山头,形象高大!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即将牺牲难过,而是露出胜利的喜悦。
三、文化浸染,积累延展
师:五位壮士,又一次面临选择,是苟且投降活命,还是有尊严气节地死去?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无数英雄儿女,在民族尊严与气节上,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出示: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师: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天,本文写于1941年11月。狼牙山五壮士都牺牲了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更多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课后在百度上搜索“狼牙山五壮士”几个字,你会读到更为丰富的内容。
【面对豪迈的壮举,学生在画面与文字中双重感受,是任何空洞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同时,围绕主题,丰富语言,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积累,更是本色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反思】
面对一片战争题材的老课文,今天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在思考。由以“知识中心”为主的教课文向以“素养中心”的教语文转移,已经形成共识。然而如何让这样的课文兼顾民族精神的感染,同时又充分展现语文学习的本色规律呢?笔者是应着这样的思考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
一、 文本解读:文化、文本、文字
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何写?这是文本的“情”“理”,解读文本必须带有这样的追问。
文化。文本的存在,自身就富有一种文化的立命。狼牙山五壮士的展现的一个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气节。这样的文化内涵应该被发掘,昨天需要,今天、明天都需要。教学中这一点不能丢。
文本。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范本。本文脉络清晰,第一课时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读书指导,梳理脉络。文本表达特色鲜明,两处场面描写各有侧重,别有用意。本课时的教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整体关注。再聚焦细节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特征,以及表现人物的作用。
文字。文字是文本的细胞。当前“字理”教学备受重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感悟语文的魅力。笔者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能够针对具体的课文,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信息最大化的有效指导。
二、教学设计: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设计即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其中包括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策略。贾志敏老师最近谈到语文教学的低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多公开课,老师追求的“教过”而不是“教会”。因此,学生有所得,得意、得言得法,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得意。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能够读懂文章的内涵,包括概括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脉络,读懂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等。
得言。品味作者文本结构和词句运用的精妙。许多老师较为关注某一个词语的推敲,固然重要,比如本课中的“走”“雹子”的品味。但,笔者以为更为主要的是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如本文中的场面描写,第3自然段中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文本内容与文本语言形式的匹配。第4、5节的处理,让学生紧扣词语读出写了什么,再走“回路”,领悟作者是怎么写的,领悟作者这样写的妙处——从而抵达“言意共生”的境地。
得法。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方法的教学。读书的方法,品味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主动方法的发现者、学习者、思考者、建构者,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充足的时间、话题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