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时间:2023-12-19 12:15:57 好文 我要投稿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2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独坐敬亭山3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平,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4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5

  李白离开家乡,在外漂泊,他的心情非常忧郁,于是决定去敬亭山散散心,释放一下忧郁的情感。

  他来到敬亭山,眼前美丽的景色使他的'心情有所改观。可是,李白又看到所有鸟儿都向高处、远处飞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得无影无踪了,一只也没有留下。

  李白又抬头望望,看见蔚蓝的天空中只剩下一朵白云在孤独地飘来飘去,一副非常悠闲自在的样子。

  他又看看眼前的敬亭山,也是孤零零的一座山“站”在那儿,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好像也在看着李白,他们怎么看都看不够对方。

  李白心想:这儿的鸟都飞走了;这儿的云也只剩下一朵了,在那慢悠悠的飘着,好像随时准备离开;现在,只有一座空空的敬亭山了,我也和它一样,只有孤家寡人一个了。一个地方,没有生物,再美的景色又有什么用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陪我说说话、解解闷吧。

  李白望着这凄凉的景色,突然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孤独的感情——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6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词赏析: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独坐敬亭山7

  默写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通过对 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 的感情。

  3.写出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那句诗的诗意:

  参考答案:

  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2.敬亭山 孤独寂寞

  3.“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彼此总是看不够。

独坐敬亭山8

  师:(课前谈话)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是王自文。先和大家说一件事,在1992年香港的唐诗评选中,评出了十佳,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的好几首诗都获得了奖。大家猜猜会是谁?

  生1:李白。

  生2:杜甫。

  ……

  师:刚才第一位学生说对了。

  生:李白。

  师:(板书李白)李白姓李名白,字——?

  生:字太白。

  师:号谁知道?

  生:好喝酒。

  师:那是爱好的好。

  生:号诗仙。

  师:那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古人往往有名有字有号,李白号清莲居士,李白写的诗你能想到哪些?

  生:《静夜思》(背诵)

  师:从这首诗你能感觉到的是怎样的诗人?

  生:思念家乡。

  师:那是一位乡愁满怀的诗人。

  生:《赠汪伦》(背诵)

  师:这里又是怎样的诗人?

  生:结交朋友。

  师: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李白的诗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学完这首诗,我们再来想一想,这儿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诗人。

  上课开始。

  师:看课文,谁来读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师:谁来说说敬亭山。

  生:敬亭山在安徽省市郊。

  ……

  师:(补充介绍敬亭山)知道了敬亭山,谁再来读读题目。

  生:(读。)

  师:请注意敬亭山前面两字。

  生:(个别读、齐读。)

  师: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

  请大家自己读吧,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自由朗读。)

  生1:(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生2:(读。)

  师:别紧张,后两句再读读。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他们两人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女同学读得很有韵味,

  师:你也来读一读。

  生3:(读。)

  师:读诗光读通读顺可不够,还要读出滋味来,怎样更好地读出滋味来,我想还要了解诗的意思。自由地读读,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

  师: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意思吗?我们再请同学来读,从他的朗读中,看他读懂了多少。

  生:(读。)

  师:后面的“敬亭山”声音拉长,我们仿佛隐隐约约看到了敬亭山。

  生:(读。)

  师:读了几遍下来,也许遇到了困难,把你的困难说出来。

  生:“孤云独去闲”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对字句意思的不理解。

  生:“相看两不厌”是对什么这么满足?

  ……

  师:刚才的问题,我们把他归纳一下,一就是对字词的理解的.困难,一就是对写法的探究。那么让我们走进敬亭山。

  师:“独”是什么意思?

  生1:孤单。

  生2:单独。

  生3:只有一个人。

  师:谁?

  生:李白。

  师:诗中有没有词说明他是一个人?

  生:“只有”。

  师:什么是“只有”?

  生:只有一样。

  师:那么我们来互相对看,现在,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谁?

  生:只有你。

  师:你去把“只有”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1:我找到了“飞鸟尽”。(板书)

  生2:我找到了“独去闲”的“独”。 (板书)

  生3:我找到了“相看”。 (板书)

  师:我们从诗中找到了李白是一个人在敬亭山。找到“飞鸟”和“独去闲”的一起站起来,听他们来比一比谁体会得最深。

  生:(比较读。)

  师:季鸟的天空没有一只鸟,“众鸟——”

  学生:(再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完了,你来评一评,

  生:(评价。)

  师:同意吗?我们也来读一读。

  师:还有两句(范读)谁来试试?

  学生:(个别读。)

  师:范读全诗。

  师:(出示图片敬亭山)他一生登过七次。我们知道,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去过无数的地方。现在,他为什么又去了呢?和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诗。

  (读全诗)

  师:为什么?为什么他现在要久久地坐在那儿?

  生:因为他很孤独。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了不起。

  生:他在欣赏风景。

  师:他在静静地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在听大自然的声音,他会想到什么呀?让我们从白居易的诗中去想想他此时的想法吧!

  (出示白居易的诗《夜雨》)

  齐读《夜雨》。

  师: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首白居易的诗,正代表了——

  可以感受李白对家人的思念和他的孤寂。

  师:多好,再读一遍。

  生:(再读《夜雨》)

  师:此时李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是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孤独呢?想一想《独坐敬亭山》的诗句。

  生:引起李白孤独的是孤云和众鸟。

  师:“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飞云散是大自然常见的事,为什么引起了他如此的孤独?

  生:因为鸟儿云儿都是成群的在一起的,可是李白只有一个人。

  师: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唐朝政府贬官,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生:(再读。)

  师:李白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这样的人山相望,人山相望。李白啊李白,你久久地坐着,你看到了怎样的敬亭山?

  生:敬亭山也很孤独。

  师:同病相怜的敬亭山。

  生:静静的敬亭山。

  师:正如我现在的心情,知音啊。

  生:没有亲人,偶尔只有孤云。

  师:你找到了我,我找到了你。就让我们——

  生:相伴。

  师:同样的山,在李白的眼里,木瓜山又是怎样的山呢?(出示《望木瓜山》)请人来读一读。

  生:(读《望木瓜山》。)

  师:在李白的眼里,木瓜山又是怎样的山?

  生1:生机勃勃的山。

  师:前面两句写了太阳和鸟儿,后面两句注意到了吗?

  生2:我注意到了这儿李白也是写思乡之情。“客心自酸楚”。

  师:愁肠百结啊。

  师:同样的山,木瓜山使他倍添酸楚,而敬亭山呢?

  生:(读《独坐敬亭山》。)

  师:在李白的眼里,敬亭山给他带来——

  生1:安慰。

  生2:关怀。

  师:同样都是孤独,不同的是李白在敬亭山找到了知音。那么李白一直静静地坐在那儿,他会和敬亭山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出示写话材料,伴有古典音乐——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生:(写话练习。)

  师:当天空的鸟越飞越远,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生:如今你我相遇,总算找到了知己。

  师:敬亭山轻轻地对李白说——

  生:李白啊李白,你怎么还不回家?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天上的云儿越去越远,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晚霞散去,夕阳西下,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师: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不言中。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师:你觉得是怎样的一个李白?

  生:孤独。

  师:你怎么去安慰他?

  生:我就是你的亲人。

  生:你有很多的朋友。

  师:还记得《赠汪伦》吗?

  生:(背《赠汪伦》。)

  师:李白你永不孤独,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大声诵读你的诗文。让我们一起来背——

  生:(背《独坐敬亭山》。)

  下课。

独坐敬亭山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10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11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独坐敬亭山13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

  (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李 白 李太白

  S: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T: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

  (板书)

  乡愁满怀

  T: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

  (紧张)

  (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

  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

  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⑴ T: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⑵ 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

  (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

  T: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⑴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⑵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齐读。

  ⑷ 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⑸ 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⑹ 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在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

  (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

  厌(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

  (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

  (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⑵、S写,T巡视。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⑷、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独坐敬亭山14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15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