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之美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3-12-18 19:24: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冬天之美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指导思想】

冬天之美课堂教学实录

  美学是鉴赏的哲理升华,语文鉴赏课是一种课堂审美活动。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讨论、活动”,并通过“提出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重温美”五个阶段,初步体验循序渐进、赏有层次的过程。

  二、【教学定位】:

  教学目标——提炼散文的精要;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阅读品味法进行散文鉴赏。

  教学难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方法——鉴赏、讨论、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件第二幅画面展示)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由七幅画面构成,其中第一和第五幅为主画面。第五幅画面仅建构一个框架,留出空白,供课堂讨论后加以充实。

  四、【教学步骤】:

  第一层次:提出“美”。

  〔内容实录〕:

  教师导语:一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更替,景有不同风格,人具各种爱好。有人赞美:啊,春光熠熠精神爽;啊,夏花艳艳添异彩;啊,秋月圆圆大团圆;啊,冬雪皑皑乐开怀。也有人无奈:“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又待过新年。”(选自《说岳全传》)现在正是冬天,你是喜欢,还是讨厌?

  (学生讨论发言,要求学生说心里话。喜欢或不喜欢都要说出理由。)

  有说喜欢的,理由是:

  生1:冬天才会下雪,下雪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师:情趣盎然,浪漫无限;

  生2:我出生于冬天,冬天跟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特别喜欢冬天。

  师:不了的情缘,永远的冬天;

  生3:“梅花香自苦寒来”,寒冬是孕育生机和理想的季节。

  师:诗情画意,志趣高远。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不喜欢冬天,理由是:

  生1:因为冬天太冷了,手脚会生冻疮;

  生2:因为冬天老阴沉着“脸”,地上湿漉漉的;

  生3:因为冬天满目萧条,并不美丽;

  ……

  师:切身感受,“现实主义”者。

  (此时喜欢与不喜欢冬天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切身体验——“审美”的话题终于十分自然地提出来了,我们难道不为之窃喜吗?)

  师:同学们,有一位法国女作家特别喜爱冬天之美,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冬天之美》。

  (推出多媒体课件第1幅主画面。部分内容和超链接设计配合第二层次“感受美”使用。)

  第二层次:感受“美”。

  〔内容实录〕:两个小问题:师:作者喜欢的是哪里的冬天?生:乡村。师:优美的散文都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生:“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推出课件第5幅主画面整体框架,大部分内容有待于第四层次“表现美”来完成。)一个小插曲:为学生准备一份作者的简历表(推出课件第3幅画面,突出强调“简历”当中的一句话):“从小在农村长大,创作上批判贵族资产者的自私、残暴,赞美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和善良情感,讴歌理想的人际关系,风格温婉细腻。”一点小知识:学会感悟——“感”就是感受文章中文句所写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再现为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景物,而“悟”就是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味出作者的炽热的情感、高远的志趣,进而探究出蕴涵在文中的深刻哲理。(利用课件第4幅画面展示。)

  第三层次:挖掘“美”。

  〔内容实录〕:

  师:作者通过第二段哪些景物表现冬天之美?

  生1:阳光、麦田、苔藓。

  生2: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

  生3:还有鸟儿、白雪和冰凌。

  师:看,常人眼里冬天的“阳光”是“惨淡”的,作者眼里冬天的“阳光”怎么样?

  生1: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

  生2:甚至在傍晚坠落时,都“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

  师:“麦田、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去表现这些景物的?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生1:“麦田”是“广阔”的,又是“鲜艳”的,作者还把它比喻成了“地毯”。

  生2:“苔藓”是“美丽”的;“长春藤”在“阳光”的映照下,变得非常“华丽”。

  生3:“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则赋予了人的性情,“在雪层下面微笑”。

  师:按理“白雪”和“冰凌”是最能体现冬天之美的,作者是如何用笔的呢?

  生:作者不落俗套,采用了略写。“白雪”已经不是简单的“白”了,而是“像璀璨的钻石”;点出“冰凌”的“神奇”和“无法描绘”,又为冬天之美添上了不凡的一笔。

  师: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是“光”和“色”,当然作者决不会忘掉冬天之美的丰富性。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冬天之美的丰富内涵?

  生:“美丽”的“鸟儿”在“喧闹”,这是通过“声”来展示冬天之美。

  师:很好。作者巧妙地将“光”、“色”、“声”三者有机地组合。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有。“阳光、麦田、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白雪和冰凌”都是“静”景,“喧闹”的“鸟儿”是“动”物。“动”、“静”结合,把乡村冬天的独特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回答好极了!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美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呈现在你脑海中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学生分四人小组短暂讨论,然后各抒己见,以下为有代表性的构思:

  生1:好一幅冬天里的春景图。看,作者面对“白雪”和“冰凌”这些最能展示冬天之美的象征物感叹了。但我看到更多的是“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把乡村的大地装扮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还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在天空飞翔,分明是春天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了。无处不有的阳光更为我们渲染了春天的色彩。是的,我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热爱春天般的冬天的心情。

  生2:我们不妨把“阳光”看成是乡村冬天的“聚光灯”,作者在遥控着;“麦田”是乡村冬天的大“背景”;“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还有“鸟儿”,都是乡村冬天这个大“背景”中的景物点缀;“白雪”和“冰凌”是乡村冬天另一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替换用的大“背景”;在太阳这盏天然的硕大的“聚光灯”的照射下,乡村的冬天骤然生辉。

  (这是为下一层次“表现美”作必要的准备。)

  第四层次:表现“美”。采用多媒体课件空白填补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构思,设置成一个“美”字形图案。

  〔内容实录〕:

  师:作者表现乡村冬天之美的景物有阳光、麦田……冰凌,太多了,也没有必要把它们都制作到课件中去。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合并一下“同类项”?

  生1:就按前面说的,分为“光”、“色”、“声”三类,或者分为“动”、“静”两类。

  师:不妥,因为这样分,很难在课件上把作者的意趣体现出来,如果用大类套小类的办法,实际上又没有减少项数,反而增加了项数,不利于我们表现“美”。

  生2:我认为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可以用“植物”来统称。

  师:思路不错。可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植物”会不会太“专业”了呢?

  生3:我认为用“花草”概括比较合适。

  师:好!概括得好。

  生4:我认为“冰凌”可以归到“白雪”中去。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冰凌”是白雪的“副产品”。课文中写道:“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作者认为“冰凌”只是“白雪”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而已。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要把作品中写到的景物对应设置到一个“美”字中去,而“美”字共有九画,它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羊”“大”为“美”(必须把“美”字的原本结构提醒学生,否则会产生误导),现在我们已经把景物归纳为五项(阳光、麦田、花草、鸟儿、白雪),还差四项怎么办?

  生5:我原想当初只要把“冰凌”归到“白雪”中去,正好九笔,现在我觉得把十个景物归纳为五项,这是分类概括,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想“美”字上边的两点是并列的,把“阳光”两个字拆分出来,分配给两点,看起来也很整齐。(其他学生会意地笑。)

  师:很好,突出了“阳光”,下面四行分别表示另外四项景物。那么,剩下的呢?

  生6:我发现了一个“人”字,只要把中间的一竖跟下面的一撇连起来,就是一个“人”站起来了。

  师:好主意。但我们总不能凭空给课件加上一个“人”字吧。

  (短暂沉默。)

  生7:不。老师,我认为作品当中有“人”。就在课文的最后三行。

  生众:我也发现了。

  师:哈哈,原来作者早就知道我们要制作这样一个课件,一定会缺少一个“人”字,她为我们考虑得真周到呀。

  生8:我认为作品中不仅有“人”,而且作者着力要歌颂的就是冬天乡村的“人”的精神生活。

  师:分析得好极了。有美景,没有人,不白白浪费了大好美景吗?有美景,没有“美”人,景也会不美,作者当然早就考虑到这一点。

  (学生再次会意地笑。)

  师: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写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及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可见,“人”在文中是多么重要啊。(由于高一学生尚未学过茅盾的《风景谈》,所以通过超连接推出第六幅画面,展示以上引号中的话。)

  (现场制作,完成“美”字造型,并分别标上景物名称,“人”字牢牢地撑住各种景物,上面阳光普照,优美迷人。)

  师:同学们,我们把作者感受到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吗?

  (学生疑惑沉思。)

  师:再看看课文,还漏掉了什么?

  生:我们把作品的第一段给忘了。师:第一段写什么?生:不仅写到乡村,更多写到了都市。师:作者也喜欢都市的冬天吗?生:不,作者认为都市的冬天毫无生气,作者感到恶心。师: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写?生:用都市冬天的“丑”映衬乡村冬天之美。(现场制作,完成课件剩余部分,并整合到课件中去。)

  第五层次:重温“美”。

  〔内容实录〕:

  分三个步骤:

  1.较快速度地将整个多媒体课件(包括学生参与设计制作部分,共7个画面)按序演示一遍。演示过程中,教师略作点拨。

  2.学生配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深入感受乡村冬天之美的具体内涵。

  3.布置课外延伸鉴赏:阅读鉴赏日本中学生皆川美香的习作《秋》(见《语文读本》第一册305页),体会小作者勇敢、大胆地感受生活,不蹈陈规、不拘一格地表现生活的勇气和风格。(推出第七幅画面展示。)

  五、【教学反思】:

  五个层次,以第三和第四为重点。第四层次,表面上是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实质是第三层次的延伸和深化。尤其是对冬天乡村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赞美,是本文乡村冬天之“美”的升华;第一自然段流露作者对都市冬天的“恶心”,是本文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四层次学生仍然在继续挖掘课文的“美”。

  作品中乡村冬天的景是美的,乡村冬天里的人的精神境界更美,而作者的“心”尤其美。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一堂课上得尽量“美”一些呢?因此,在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选择制作较美的界面,配合动画音乐,以及少量的特技,尽可能地把作品的风格展示出来,把作品的意蕴呈现出来,把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在课堂用语方面,注意轻松活泼一些,与作品中的乡村冬天之美尽量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