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叶落归根作文【集锦2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落归根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叶落归根作文1
余光中老人的诗《乡愁》中说:“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在外漂泊多年,心中总无归属感。如一朵泊在他乡的云,即使映满了灯红酒绿,也忘不去本质的淳朴,寻觅着故乡的天空。
时间的碾子碾过我们的青涩年华,碾不去的是无尽的乡情。似煮咖啡,精磨每一颗咖啡豆,磨啊,磨啊,煮至沸腾,静待冷却,闻其味,品其质,入口尽是苦涩。慢慢的,静心地品,余甘涌上味蕾。
故乡是一座小城,实而不华,以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小城四面环山,如众星拱月般。故乡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我的回忆。
在村里,树很多,树干或粗壮或细长。树枝多为深绿,只有在春日里,雨滋润后,会抽出一些又嫩又青的新芽为树添了几许生机。老屋前有棵树比我大些,它的年龄一圈又一圈,似乎圈到了我的生命中。
这棵树是芒果树,枝叶繁茂,叶绿得发黑。夏日里,在树下站着,层层树叶透出一缕缕柔和的光。树叶透明,好似幻影,但又真切的'存在着。
老伯公也在树下坐着,坐在老藤椅上,扇着蒲扇,惬意静谧。偶尔有知了在演奏着交响曲。端午时节,老伯公让家里人帮他搬张木椅倚在树干上,坐在木梯旁,裹着端午节的碱水粽。
他一大早起床,用锅把碱水蒸融,采好粽叶,又洗净粽叶,置在竹篾里,淘净昨夜浸的糯米,搓净麻绳,进进出出,忙活着。我随着老伯公,看着他把碱水拌入白亮亮、饱满的糯米。糯米们懒洋洋地躺在竹筐里,胀胀的,好似有一肚子话想说。我就悄悄地对它们说,先憋着,有什么话到粽叶里说,说个吉祥,说个如意。
忙活了一个上午,伯公才坐在树下裹碱水粽。老伯公在梯子上绕上麻绳,之后,娴熟地拈起两片粽叶,绕成一个椎体,舀一勺多一点的糯米,塞进椎体,盖上粽叶,结实地裹在梯子上的麻绳里。我数不清这种碱水粽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只有树叶和细干随风快活着。
伯公舀尽了最后一粒稻米,缠好最后一个粽子。这粽子有点儿似田野的味道,又有点儿似树林的味道。
粽子在铺满禾秆草的大锅里,由柴火蒸着,我闻到淡淡的稻米甘香,粽叶的微苦。粽子蒸好了,剥开粽叶,椎体精华剔透,禾米之香在我味蕾绽放。秋天,树上缀满了芒果,芒果泛青,嵌着黑黑的点点。取下来,大大的芒果上流着树的汁液,黏黏的,外貌不佳,口感也不怎么好,不会很软,但甘甘的。老伯公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春去秋来,草木枯荣。树和我有着许多共同的美好回忆,多年之后,回首往事,那时的人事物是多么纯粹,简单。“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幸福”。
故乡,我曾经的欢笑,是否被风吹淡了?我曾经的足迹,早已被泪水抚平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给老屋前的大树,邮给端午节的碱水粽,邮给秋天的芒果,邮给过去也邮给现在的我。
叶落归根作文2
犹记三月前,还在抱怨着作业之多、老师之严厉,如今那却成了一种奢求。周四下午,约上几个朋友,我们去了久违的外国语小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便是其中的例外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探望恩师,穿上这身校服之前,他们给予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没齿难忘。
首先见到的是吴老师。他依旧那么严肃,此刻看来却格外可亲。他当了我们三年的班主任,总板着脸,我们都有些怕他,现在却不了。他现在教四年级,又是一个三年,三年过后,又是分别。老师们默默耕耘着,收获的,是桃李成千。
包老师也教起了四年级。她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那么温柔,一如三年前的那个盛夏。到放学的时间了,办公室的门口围了一群四年级的小朋友,笑闹着,看着我们与包老师的互动。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我们,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在老师身旁“胡作非为”,包老师念着我们还小,也不会罚我们什么……
走过长长的走廊,来到陌生的一号教学楼,敲开“一年级组”办公室的门,临床的.位子上,坐着林老师。看到我们,她先是诧然,再是一个欣慰的微笑。我们看她,她也看我们。岁月仿佛遗忘了她,三年改变了我们太多太多,无论是从样貌上,还是从心理上,而她,她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嘴角总噙着一抹淡笑。我们谈论着三年前的一节数学课,兴许是家里有事,林老师带来了他的儿子并将他安置在教室的角落边,课上了一半,她儿子却突然喊起“妈妈”来——不知何时,他已从凳子上掉了下来。老师扶额,哭笑不得地将他抱到凳子上去,我们一阵哄堂大笑……
若问我们班,不对,整届同学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必是Heidi无疑了。她的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活跃,我们都愿意踊跃发言,在英语课上,我们可以开开玩笑、哈哈大笑。课上,她是英语老师,课余,她更像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与她玩笑嬉闹,聊天唠嗑,一点儿不拘谨。但她有时也很严厉,譬如遇上字与发音的事儿,她的要求就近乎苛刻,当然,对于她的苛刻,我们一点儿也不排斥,因为正因如此,我们的英语成绩才那么好。三个月,我们都长高了,衬的她越发矮小,可我们都知道——她很高大。还记得六月的那一天,她站在教室门口,看着我们,眼眶微红。“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或许她深谙这个道理,总之,她只是与我们告了别,别无他话。教书数十年,有多少个这样的六月?这或许就是为师者的悲哀罢。
最后见到的是吕老师,那天下午他在开会,我们本以为见不到他了,谁想在我们写完纸条准备走的时候,他来了。当时我们十分激动,若说对于Heidi是喜欢,那么我们对于吕老师便是敬仰,撇开其他的不说,单单他教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便足以让我们受益终身了。
落叶尚且懂得归根,而我们,更要感恩母校,感谢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