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2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3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4.运用课题,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是对学生的示范。课题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4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的是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在讲课时我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上课时,我首先抓住标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效果会更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5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在19世纪,波兰被瓜分,肖邦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了1830年肖邦带着老师送给他的“特殊礼物”告别了亲人。离国几天,肖邦听到了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起义的消息,肖邦悲愤欲绝。他把一切悲愤化为力量,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忘我创作。时间在流逝,但肖邦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肖邦离国一离就是18年,他四处奔波。就这样肖邦终于躺倒在床上。就在弥留之际,肖邦请求姐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我祖国,我要与祖国共存亡。就这样肖邦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呢!
有些人不管祖国的存亡,而且还糟蹋自己的祖国。例如呢:国家的国事他不放在眼里,不仅这样还在背后说祖国的坏话呢!还有人做些违法的事,这也是对祖国的不敬呀。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了,特别热爱自己的祖国,。
最让我感动的是:肖邦与老师告别那段了。那段表现出,肖邦与老师的感情深似海,也可以看出肖邦和老师特爱祖国。
为什么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就不能有着同样的念头呢?——强烈的爱国精神。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着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6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1.这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肖邦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他从39岁。”从一个“才”字,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2.至死也要回到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3.他很年轻,死得可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7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8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富有才华的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读课题,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谈谈感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四字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三、 读后交流: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题的这句话在课文的哪里?
2、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
6、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分段朗读,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简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这时,引读(第一节)——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离国的原因。
3、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4、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小标题:忍痛离国)
5、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6、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8、小练笔交流。
(二)、指名读第2小节
1、自由读三、四小节,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一想,①肖邦创作乐曲的时候心情怎样?②肖邦是怎样彻夜作曲、弹琴的?小组讨论。
①讨论思考题。
②《革命进行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③听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④配乐朗读三、四小节。
2、指名读五、六小节,
①出示句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②学到这儿,你眼中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这两小节。
二、回环整体,诗歌赞颂,升华情感
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0
师:(板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请迅速找一找,说一说。
生:这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
生:书上第五自然段告诉我的。
师: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边读边思考,不时地划出一些词句,有的还写上批注)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从紧紧握着这个动作中读懂了肖邦临终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请姐姐一定要记得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让自己长眠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生:我从喃喃这个词中读懂了肖邦弥留之际说了一遍又一遍,他尽管已经说不动了,可是,他还是一次次地叮嘱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不愿做异地他乡的鬼。
师: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师做出不解样)
生:(手纷纷举起,七嘴八舌地说)他的祖国被俄国人占领了。
师:请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读出来的,我知道当时波兰的领土十分之九被俄国占领,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所以当时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同学们,我这有个资料,看完了,相信你们就更能理解肖邦当时为什么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了。
生:(自由看老师发的资料,资料上介绍当时俄国人让肖邦做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
师:肖邦会不会答应沙皇呢?
生:他不会答应,那不是做亡国奴了吗?
师: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答应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一个天才的音乐家难道就这样被毁掉了吗?不!他深爱他的音乐啊!可是,他又怎么能用心爱的音乐为侵略者服务呢?多么无奈啊!在这样的情势下,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心爱的祖国!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自己的才华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展示,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愤的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奴役!
师:肖邦于是带着如此无奈的心情,带着悲愤,在一个飘着薄雾的清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告别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首都华沙。可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多么舍不得肖邦离开啊,他们纷纷来到城郊为肖邦送行,那情那景,十分感人!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生:(边读边划边写)
生:我读了埃斯内尔的话非常感动,他不仅深情地叮嘱肖邦时刻记着自己的.祖国,而且还送了一个礼物给他。
师:什么礼物?
生:特殊的礼物。
师:特殊在哪?
生:特殊在,那是祖国波兰的泥土!老师要让肖邦想家时就看看这杯泥土,想亲人朋友时也看看这杯泥土,想祖国时也看看这杯泥土!
师:(感动地)是啊,多么深情的嘱托,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肖邦再也忍不住了(师深情读出)多令人感动啊!
生:我觉得肖邦当时的动作也非常感人,比如:郑重、回首、疾驰,他怕再走慢一点,自己就没有勇气离开祖国了,所以,他再回首最后看一眼自己的祖国,赶紧疾驰而去。
师:你们真是肖邦的知音啊,你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文字,而且读懂了肖邦的心!肖邦虽然人离开了祖国,但他的心却紧系祖国!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唉,可惜,失败了。你知道肖邦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是什么反映吗?
生:(纷纷情不自禁地读下面的第三自然段)
生:他很伤心,我从悲愤欲绝中读出来的,他伤心地都快绝望了。
生:他还写出了《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抗争!(生捧着书读道)
师:是啊,虽然他不能亲自上战场,可是他把音乐作为武器,用音乐激起千千万万人的斗志!正如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生:(全体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
师:(和学生一起唱起来,在歌声中与肖邦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师:肖邦就这样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让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从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肖邦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是因为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音乐
中了。
生:我从中读懂了他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工作。
师:是啊,他客居法国18年,寄人篱下18年,疲劳加忧愤,使他过早地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生:(满怀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读到这,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感到太可惜了,才39岁,这么年轻,这么有才华的音乐家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离开了我们。
生:我敢说,肖邦肯定死不瞑目!他还没有最后看一看自己的祖国啊。
生: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肖邦要紧紧握着姐姐的手,喃喃地不停地叮嘱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了,生不能在自己的祖国,那是他毕生的遗憾啊,所以,死后灵魂一定要回去!
师:(深吸一口气,深情地说)我们深信,路德维卡一定会完成弟弟的遗愿,一定会把肖邦的心带回波兰他的祖国!只有躺在祖国的怀抱里,肖邦的心才会感到温暖啊!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永远铭记这颗伟大的爱国之心的!
教后反思: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竟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这篇课文在新授之前我恰巧听了两位老师的同题教研课,感触颇多。我吸取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优点,克服两位老师的不足,努力钻研教材,从学生们的眼睛中,我感到这样精心准备的课是成功的。上课时,我首先抓住不得不,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又抓住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读到最后,一种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是死的,而文字应该是活的,教师应是灵动的,这是我的一课一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1
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叙述中安排了许多抒情的词句。透过这些与事件紧密相连的抒情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流亡海外的肖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亡国的痛苦激发着他忘我工作,谱写出许多革命乐曲激励着祖国人民奋勇杀敌。可以说,从被迫离国到临终遗言主要人生经历都透露着肖邦强烈的拳拳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一些情节、一些细节去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在角色转换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的'语句来谈感受,但部分学生仍不能从具体的语言入手体会这样一种情感,对文本的学习还停留在内容的了解上,没有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年级文本的学习绝不能蜻蜓点水,而应在重点故事的感悟、重要语句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从而提高感悟能力,受到文本所要表现出的故事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的熏陶。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国家危难时刻,肖邦选择流亡海外,而不是拿起武器从军杀敌?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生:他选择离开祖国是十分无奈的,从“不得不”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决定选择离开的。
生:我觉得肖邦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音乐家应该用音乐为武器去打击侵略者,比直接上战场杀敌要更合适,发挥的作用更大。
师:能再说明白一些吗?他怎么样用音乐作为武器呢?
生:他可以创作革命乐曲,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士兵们就可以奋勇杀敌了。
师:有道理,革命乐曲不是枪炮子弹,但可以发挥比枪炮子弹更大的威力。
生:我觉得他选择离开也是正确的,他有那么出色的音乐才华,如果不能创作音乐了就太可惜了。再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他还会回来的。他在国外也可以联络爱国的人士共同支援国内的战争,揭露沙俄的罪恶行径,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沙俄的反对。
师:你太有才了,居然想到用社会舆论来打击侵略者。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救国策略。
师:同学们的理解是深刻的,也许当时有人对肖邦的离开还会说三道四,认为他是想逃避,甚至是叛国。那么,肖邦只有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肖邦流亡海外的生活经历。
分析: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qī líng)、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mí màn)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zhèng zhòng)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miǎn lì)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1.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拼音写词语。
qī líng mí màn zhèng zhòng miǎn l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悲痛欲绝( )
①断绝。②穷尽,完全没有了。③气息中止,死亡。
(2)与世长辞( )
①文辞,言辞。②告别。③辞退,解雇。
3.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欺凌 弥漫 郑重 勉励
2.(1)③ (2)②
3.(1)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意在要肖邦永远记着祖国。
(2)弥留之际的意思是病危将死的时候。肖邦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意思对即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4
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课时。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
1、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小组交流汇报)
2、在交流 “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感悟,通过联想等手段与方法,感受肖邦的不舍与爱国。
而这堂课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更精练些;有些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于感情朗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5
在我刚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许多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很吸引读者,也带有一丝伤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被迫离开了华沙,来到法国巴黎。在他离开自己祖国的时候,已经热泪盈眶了。当听到了华沙爆发了起义,而起义又失败后,他悲痛欲绝,日夜思念祖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忘我创作。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祖国的前途忧虑。他愿意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贡献出来。这种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肖邦在弥留之际,紧紧的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句话是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这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体现,他就算是死,也要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肖邦他热爱音乐,但他更热爱祖国。
在老师给我们上这一课时,重点讲了课文的第4、5、6自然段,而在第6自然段中,尤其用了一个“才”字,含义很深刻,在这其中有两点,一是肖邦具有杰出的音乐才华,而却英年早逝,其中包含了无限惋惜之情;而是肖邦英年早逝,原因在于自己的祖国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使他悲愤交加,这其中充满了谴责。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被肖邦的这种爱国情怀震撼了。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和肖邦一样,一心为了自己的祖国,无论做出什么样的牺牲都心甘情愿。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心想帮助国家,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讽。他在85岁时,仍然不忘祖国的统一。在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时,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就去世了。
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很好,更要努力学习,但肖邦的这种爱国精神我们确实更要学习,我会永远铭记着这位心系国家、伟大的人,他就是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