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合集【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1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说,是说从前有一个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三个弱点。所以人们过春节的时候就再也不会看到“年”了。
三十儿晚上吃完饭以后,我们就一起去姥姥家楼下放鞭炮。记得当时爸爸给我们买了很多,有在地上开的,有在天上开的,还有儿童鞭炮等……记得当时我和表妹一人拿了两根粉色的仙女棒她把自己当成小公主一样,却遭到我的.吐槽说她太幼稚,我的弟弟和表弟一人拿了一根蓝色的仙女棒跑来跑去,把自己当英雄一样在打怪兽。当时妈妈问我们:“你们知道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吗?”我们四个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了答案:“是因为要吓走‘年’这个怪兽!”妈妈笑着点头说我们聪明。这时,买鞭炮的爸爸说道:“放鞭炮啊,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我们几个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听着。也都明白了这些知识。
通过这次放鞭炮,我们都明白了很多知识,希望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的西南边陲的一个县城--宿松。这里既没有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密集的人口,但是有一种独特的记忆,印在60年代的宿松人脑中,这项活动就是舞龙灯。
别看舞龙灯各地过节基本都有,但家乡的龙灯还一点儿都不一样。首先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就是:家乡的龙灯大多是纸糊的,也不是一整条的,而是一段一段的,这不仅代表着龙灯的制作难度提高,更需要舞龙时的配合。而且,家乡的龙灯除了敲锣击鼓,还会有人吆喝呢!
我的爷爷是在1953年出生,在他的记忆里,每村都会有舞龙灯的。村长一通知舞龙的人要来,那个小山村立刻就会沸腾起来了。一阵飞来飞去的纸屑和“噼里啪啦”的炮声过后,舞龙的人经过各家门前,他们的动作是那么流畅和连贯,轻松娴熟地在空地上转着圈。一阵阵乐器、歌曲、吆喝声相混的声音,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聊着、笑着,互相嚼着白白的贡糕,条件好些的就吃水果糖;大人们凑在一起谈着家长里短,也有的'低头弯腰,准备一卷卷红鞭炮。随着存着一声吼,龙头映入了大家眼中。就像提前约定好似的,同时“噼里啪啦”响起来。小孩都捂住耳,闭上眼,大声“啊啊啊”地叫起来;而大人们一点儿都不怕,饶有兴趣地观赏着。鞭炮声过后,音乐和锣鼓声又争先恐后地开始“大闹”,与那行云流水连贯大气的动作独成一派。大家都被吸引住了,眼睛都直直地盯着。“咣咣咚咚”的锣鼓声,伴着喜庆的音乐,大家的心也“咚咚咚”跳得更快了。一阵高潮后,孩子们兴奋劲尚未散去,而大人们也拿着准备的赏钱去了,顺便拜个年。
听完爷爷的讲述,再看他那激动的神情,我也兴奋极了,下次回家过年,我如果也能参与这个活动该多好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中秋节。中秋节在我得家乡那可是有许多的习俗呢!
八月十五,在这一天我们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记得那次中秋节让我至今难忘。早上奶奶拿着面、葡萄干、豆沙做起了月饼。先把馅做好,再把面和好,先把面放到模具里,加上一点馅再加一点面,最后再按一下一个圆圆的月饼就做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起来,可由于是第一次做把顺序弄反了先放的馅然后才放的面。月饼做出来以后我和奶奶都哈哈大笑,奶奶一边笑一边教我怎么做月饼。照着奶奶的样子我和奶奶把所有的月饼都做好了,放进烤箱里烤一下月饼就做好了。闻起来香香的'我似乎忘了这是刚唠出来的就用手去拿月饼,可月饼没吃着还把自己给烫了一下,这可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呀!我等月饼凉了一会再吃,真是太好吃了!我没忍住多吃了几个,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能再吃了,一会儿要吃饭了而且月饼是要到晚上才能吃呢!”我可怜兮兮地对奶奶说:“就在吃最后一个,就一个。”奶奶看着我无奈的说:“唉,真是拿你没办法。”我横盼竖盼终于盼到了晚上。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吃着月饼。我看了看月亮又看了看手里的月饼,突然跳起来站到大家面前说到:“我终于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了,因为月饼和月亮一样代表团团圆圆!大家都互相望了望,不约而同地笑着说到:对!对!
中秋节就是要吃月饼,就是要赏月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腊月也已悄然到来了。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粥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月初八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了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小火慢慢熬制腊八粥。腊八粥中赤豆、红豆必不可少,白糖也是重中之重!白糖主要让粥变得甜腻腻的',有甜蜜的口感,而赤豆、红豆则不一样,这可是有故事的呢!
传说有“赤豆打鬼”之说。据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作祟,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赤豆、红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熬制腊八粥,要耐心地用小火熬制,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就仿佛心被融化了,全身都热乎乎的。不管寒风多么刺骨,始终洋溢着温暖。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过后,马上就要迎来了春节。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它也别有一番风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不管是小村庄,还是大城市,家家户户都要拜年。说它是年俗之首,也并非是,只不过在我心中,它是那样高等的宝座罢了。
我的家乡在河南,那里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贴对联,初一去庙里拜佛求平安,初二去外婆家拜年,初三到岗上给去世的亲人上香、烧纸钱······令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给外婆拜年。
大年初二那天,美丽的小雪花在空中飘飘悠悠地飞舞着。爸爸带我们来到了外婆家。我们下了车后,从后备箱里拿出几箱早已备好的礼品,然后悄悄地推开大门,想给两位老人一个惊喜。
“外公外婆新年好!!!”我高声喊道。
外公外婆不约而同地从灶火屋里走出来,脸上露出异常兴奋的笑容。他们接过我们手中的礼品,把我们请进了堂屋。刚坐下,几个大人便唠起了总也说不完的家常事,我和姐姐只好去房间里看电视。
终于,她们不再聊了。我便从爸爸的.爱车里拿出我精心准备的贺卡,送给年逾花甲的外婆。外婆收到我的祝福后,幸福地笑了。她笑得那么甜,那张平日布满皱纹的老脸上,绽开了一朵美丽无比的野菊花。
我感到无比自豪。
父母生日、教师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我送过无数张贺卡。对方开心,我也开心,可从未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自豪过。因为,这一次的小小举动,换来的是一位长年心事重重的老年人一个宝贵的笑容。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一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到吃粽子、洗艾草、赛龙舟,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系五色缕。
五色缕也叫延年缕,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色彩明艳、鲜亮的丝线编成的细绳,从五月初一开始系在人的手腕上或脚腕上,直到初五才能摘下来,有防御蛇蝎和避灾免难的寓意。这个习俗究竟从哪一辈开始不得而知,仿佛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有。
在我们家乡戴五色缕有一个讲究,不能随意丢弃,要戴到端午节那天洗艾草水时才能解下来,且解下来的五色缕要扔到河里,如果解下来时遇到下雨天最好,有让灾难病痛随波而逝,这一年将会过得风调雨顺平安顺利的寓意。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因为编成五色缕的丝线的质量太差,我戴着一出汗,手腕上就红一道绿一道的,花花绿绿,活像个调色盘。我觉得不好看,于是等到没人时,我就趁机将手腕上的五色缕解下扔进了垃圾桶里。不幸的是,正当我以为这件事已经悄无声息的过去的时候,外婆发现了,将我狠狠地斥责了一顿。那眼神仿佛我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斥责后她又仔仔细细的挑选了5种颜色明亮的丝线重新编成了五色缕再次系在我手上,且一遍遍的叮嘱我不能随便摘下来,说那是我这一年的平安福。
现在我和外婆已经没住在一起了,但是每逢端午节即将到时,妈妈都会编好五色缕并系在我的手腕上,五色缕成了我过端午节的象征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依照祖先留下的古老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收压岁钱、吃年 夜 饭、守岁、拜年等。现在,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春节习俗吧!
首先是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粥其实就是八宝粥。在一些地区,还有其它饮食习惯。然后,就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传说古时官府在这天举行祭灶 仪式,后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因此称为“小年”。祭灶是祭灶神的,人们祭了灶神,就收买了灶神,让灶神上天在玉帝面前说说好话,保佑新年平安。
腊月二十四主要是扫尘。在随后的几天,年味儿就逐渐变浓了。人们要洗浴、蒸馒头、贴春联,大街小巷挂着各式各样的大红春联,让人们一下感觉春天到来 了。春联在很久以前是用桃木符制的,把喜庆的`句子刻在桃木符上。桃木红红的,红色象征着喜庆红火,预示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演变到现在我们使用印制的春 联,人们把喜庆的春联贴在自家的大门、小门上,另外还倒贴着一个“福”字,寓意“福(倒)到了”。
大年三十的年 夜 饭也就是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述说着一年来的收获以及来年的打算,外边不时响起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五颜六色的烟花,年 夜 饭一直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大早,拜年就开始了,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压岁钱。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会慢慢的淡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家乡的春节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拱手。”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严寒忙着打扫卫生,希望扫去一年的秽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续赶回家和家人团渡新春佳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对联,大人们准备了满桌吃的,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关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到黎明前开门,又是鞭炮齐鸣,这就是象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正月初一,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又轮到我拿压岁钱了。每年长辈红包时,总会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比如好好学习,键键康康之类的话,儿孙们都说几句吉祥话。那时压岁钱不只是给孩子们快乐,也赋予了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和家庭兴旺的美好希望。
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也是把过年剩余的东西吃完,再吃一些汤圆,像征今年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家乡的春节一年更比一年好。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春节正悄悄的跟着冬天的脚步来了。你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还要为孩子们买新衣服,发压岁钱,希望他们在学业上能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的笑着,流露出非常幸福的神情。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等,红色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吉祥的颜色,是幸福的颜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的,小孩则由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一起去放烟花炮竹,一道道美丽的烟花划过了天空,时而犹如一条条彩色的飘带,时而则如一片闪亮的.繁星散落,漂亮极了。清脆的爆竹声也打破了寂静的夜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
“吃饭喽!”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一个。孩子们吃着、笑着、说着,大家欢天喜地的接着红包,相互祝福着,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
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儿弥漫在空中,沁人心田。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喜欢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热闹的不得了,老人们在家剪窗花、贴春联,大人们都在做团圆饭,包饺子;小孩子们则穿着新衣服在外面放鞭炮,到处都呈现着过年的气息。
除夕这天,没有人会睡懒觉,因为这一天会有好多事儿干呢。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拉开窗帘忙碌起来。
小孩子们却没有那么忙,虽然也会早起,但只是为了出门一起和小伙伴们放鞭炮,按照家乡的老风俗,每个人都要放一放鞭炮,说可以赶跑心中的年兽,让自己在新的一年没有心理负担,这些还是我从爸爸口中得知的呢。
到了晚上,小孩子们从外面回来,老人们也已经把春联和窗花贴好,都坐在饭桌旁等着吃团圆饭。没过一会儿,香喷喷的团圆饭被端了上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盘一盘的饺子,小孩子们都流出了口水,想咽也咽不回去。
不知是谁打开电视机。春晚的节目映入眼帘,小孩子们和老人们喝着果汁儿,大人们喝着酒,大家都在谈论着一年的光景,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年味儿,充满了家的`每个角落。
吃过团圆饭,便到了除夕夜的最后一个环节——赏烟花。12点的钟声一响,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买了烟花的放烟花,没买烟花的人赏烟花。天空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烟花,烟花形状各异,漂亮极了。
除夕夜就在这美丽的烟花中完美谢幕。家乡的除夕夜虽然平凡,但它点燃了人们心中对新一年的向往。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你吃过青明团子吗?是刚出锅,冒着热气的。用手托着底下那小片苇叶就能大口大口朝嘴里塞的,不要叫人太满足。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耕田,瞒过了清兵。但敌人并不善罢甘休,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个人都要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那农民在回家时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发现手上、膝盖变绿了,于是将艾草汁与糯米粉混合,做出了一只只青团和草一起放篮子里,混过了哨兵。后来李秀成教太平军学做青团以御敌自保,艾草是能避邪的,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清明团要怎么做呢?先采摘艾草,洗干。锅中放入水煮至沸腾放入艾草焯一遍。煮好的艾叶散发着独特的清香,用菜刀剁成泥,和糯米粉搅拌均匀。好面团定是青青的,自然的,像橡皮泥似的。一揉一翻之间,碧绿的艾草泥与米香混合成一体,揉捣成软糯的青色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
馅料有咸有甜,我喜欢咸的。把五花肉、笋干、虾仁、香菇丁、胡萝卜丁和雪菜混合一起,琳琅满目,光是想想就垂涎三尺。取一小团面,三两下把艾草团捏成碗状,馅放中间把皮子边拎起来,黏在一起,倒扣在铺满苇叶的'蒸锅上。做好的清明团子蒸二十来分钟就行了,
只见锅上冒出了一层热气,如烟雾般缭绕。清明团子出炉了!迫不及待咬上一口,那奇特的艾叶香让我陶醉了,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们家乡的民俗风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捞”、“烧大炮”等等。在我的亲眼所见中,“烧大炮”是一件最让我难忘、最可喜可贺的事。
在天堂墟这一带地方烧大炮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各村庄及墟镇街道可热闹了。这一风俗盛事在莲塘村和朱所村尤为特别隆重。
我们小孩子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烧大炮活动开始啦!有人把灯笼挂起来了,那火点在灯笼中闪烁着,仿佛在跟现场的'人们说:烧大炮正式开始。
人们把现场围成一个大圈。村长把炮竹在禾地的中间,手执着火种,点燃了炮竹。顿时,四、五个小炮从炮筒里射出来 ,并飞快地升到了高空,又慢慢地从天而降……
“轰隆!”一声炮响,别紧张,现在这枚花炮才是主要的。围在现场的人立即争先恐后跟着花炮,只要捡到了花炮,就会有利是领的哟。当然,花炮也不是只有一个,还有很多在后边争着要上场呢。
烧完大炮后,会有舞狮来助兴,还有八音为人们演奏,还有趣味浓郁的曲艺表演来献给人们欣赏……总之,节目繁多,热闹非凡,令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家乡的烧大炮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人们已经是喜悦满怀,精神抖擞。这项民间风俗同时会带给大家美好的祝福,人们祈祷村子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顺利。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春节是个很热闹的节日,各个地区过春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五花八门。而我外婆家的过节方式也是十分新奇。
除夕那天,天刚亮我就被鸡给吵醒了,睁眼却发现,外公外婆早已起床,给门贴上了春联。我穿好衣服看了看钟,才早上五点,此时贴好门联的外婆点燃了一束香火和火把。我很是好奇,就问了问旁边的`妈妈:“妈,外婆这是干嘛?”“这是这里的习俗,除夕这天早上每家每户都要派家里一个人点燃一束香和火把,拎一个水桶到山上的泉水边,把带来的香火先插上,然后往泉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接着用水桶将“新水”挑回家……”妈妈像讲故事一样,和我讲着我也像听故事一样专心地听着。
不一会儿,外婆回来了,还拎了一桶水,这时舅妈拿来一个碗,妈妈也给我拿了一个,让我喝一碗,之后家里的人也都喝了,喝完之后又各自忙各自的了,睡觉的睡觉,烧饭的烧饭。
大年初一根据外婆家的习俗,早上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也是最热闹的一天,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唱山歌,穿着当地的服饰跳舞,还会在空地上举行活动。全村人民挤在那块地上,看着空地上的人们精彩的表演,那一天全村上下家家灯火通明。
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人们在谷坪大开歌堂,日里唱“欢冬久”夜里唱“欢古。”正月十五夜里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等正月十五过后,年的味道开始疏散。工人们开始返工了,孩子们各自回校上学。老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也是我觉得家乡最独特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会在我们平静的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最热闹,最隆重的,必是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到来之时,处处洋溢浓浓的年味。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开始准备年货,集市上已是人山人海。
在春节早上,家家户户门前一片火红,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飘出酒肉的香。团圆饭莫过于一天中最重要的,大家围坐在桌前,精心制作的佳肴纷纷摆上餐桌,大人们一会儿大声说笑,一会儿互相敬酒以表示自己对他人的由衷祝福。吃过团圆饭,孩子们在院中互相嬉戏,大人们在屋里谈笑,看春晚,欢呼声络绎不绝。家家高挂起灯笼,大街上张灯结彩。“当!”时针指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来到,烟花陆续升上夜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户户准备祭天,鞭炮声,欢笑声在大地上久久地回荡着。
红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春节是晚霞,岁末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更是朝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描写清明节的。那我今天就要说说我家乡清明节的风俗了。
清明节的第一件大事肯定就是扫墓了,一大家子收拾好后,一齐赶往南山祭拜老祖宗。首先祭拜的是太姥爷,祭拜时态度要虔诚,首先在地上铺几张报纸,由长辈先跪,跪拜三下后再起来。最小的我当然是最后祭拜。全程中,忌欢声笑语大喊大叫,这样是对老人家的不尊敬。祭拜完后,再由老人家生前最亲的人对着墓碑说几句亲和、吉祥话,表示祝福。
祭拜完后,按照家乡的风俗,一大家子人都要去饭店吃饭,也是以此祭奠已故的亲人。
来到饭店后,全家人一齐坐下,小孩子们都要坐在一起,而同龄的长辈要坐在一起,显得有规有矩,在老人家面前当然不能没了礼貌。
等菜上了桌后,最大的长辈先动筷子,随后其他人才可以开吃。饭桌上不可以做一些小动作,那也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待到长辈们想喝酒时,我们这群小孩才有发言的机会。给长辈们倒酒是隆重的,同时也是愉快的.。先给最大的长辈倒酒,要说上一句:“祝您万福金安,健康长寿。”然后依次从右往左倒,千万不能倒洒了,要不然就预示着不吉祥。孩子们倒酒也是有规矩的,哥哥姐姐先倒,接着是弟弟妹妹倒。整个吃饭时的气氛尽显家庭和睦。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井然有序。其实,清明节还有不能回家的孩子,就出去踏青。于是这个节日便既有祭拜祖先时的悲酸泪,又有出门踏青的欢声笑语,实在是个隆重的节日。那么,你家乡的清明节又是如何度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