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作文

时间:2023-11-15 10:37: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苏轼的作文2篇(精华)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轼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苏轼的作文2篇(精华)

关于苏轼的作文1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他,是一位词人,既有“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是一位画家,既有墨竹的高雅,又有枯木的苍劲。他,就是我的偶像苏轼老先生。

  宋代的词人都有点高傲,苏轼也不例外,但在元丰二年,一件事让他猝不及防,御史何正臣和李定上表弹劾苏轼。说他在诗中讽刺新法,皇上大怒,经过了一系列严刑拷打后贬到黄州。一切来得太突然,苏轼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扔到了一个破旧的寺庙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们待他不一样了,仿佛他就像邻里街头的老百姓一样,他尝试了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他变得接地气了,在诗中他自己也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开始与各种朋友交往,和家人一起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与朋友春游时,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他却满不在乎,自然地吟出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诗中字字句句流露出的超凡脱俗与豁达豪放,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追求呀!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每当我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一件往事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从小我就是一个画画迷,总是感觉自己的小作品很不错,三年级时,我参加了一次重要的美术比赛.......终于熬到公布成绩的时候了,我怀着激动与幸福的心情看着获奖名单,第一遍:没有。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我几乎花了半个钟头在从头到尾寻找着,却没有我名字的半个影子!听到周围获奖者幸福的'笑声,我神情黯然的走出了人群......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过来安慰我一下。可是没有,我慢慢的向前走,莫名的想起了苏轼老先生的悲惨处境与积极乐观,仿佛顿时满血复活了,心中狠狠地下定决心:“没关系!不用怕!擦干眼泪,继续努力!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于是,我丢掉了悲伤又回到了乐天派,但不同的是我每天坚持画画,认真领会老师传授的知识,并自学素描绘画教材,从基本轮廓、构造技巧方面不断琢磨。终于,迎来春色换人间,在全省春芽杯儿童画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国书画等级考试中获得素描课优秀级别。怎么样,我的小小豁达精神还不错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呀!人生风雨处处在,风雨人生在所难免,何不乐观面对呢!

  这,就是豁达的苏轼。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

关于苏轼的作文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吟唱的是苏轼,身陷困境依旧浅笑感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也是苏轼,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爷爷大字不识,但却深知一定要大力培养下一代读书当官的道理,姑且不论那个年代的唯官论多偏激,但仅凭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据三人,即可得知,这是多令世人称奇惊叹的苏家三父子。

  嘉佑二年,年方19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一同进京赶考,正值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改革科考,由曾经的统一命题改为自由发挥,于是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欧阳修以为这么有见地的文章大概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为,他担心自己给曾巩第一名会引来非议,于是提笔给了第二名,事后才知这是苏轼的答卷,但欧阳修毫不吝啬地给予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高度评价,事实证明,欧阳修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说少年中举对苏轼而言太过平坦顺利,那么被贬黄州才是历练东坡居士的真正熔炉。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开始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也正是在这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境地,修炼出了苏轼沉静旷达、宠辱不惊的宁静心境,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他摆脱了“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正当他“倚杖听江声”定下心准备快快乐乐过隐居生活的时候,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短短几个月时间让他从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晋升到翰林大学士,而后又再度卷入政治漩涡,而被贬到惠州。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将生死置之身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他自然平淡、淳厚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不论处在人生高潮还是低谷,东坡先生总能巧妙地找到一种平衡,不得不说他的乐天达观成就了他的豪放诗性,纵观历史上的诗人,大多十指不沾阳春水,唯独东坡先生的手既可以写诗作画弹琴,又可以做饭种地做东坡肉,用入世精神做事,用出世精神做人,东坡先生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相比较那些消极悲情的诗人,东坡先生无疑是最接地气的,而他的精神也正是中国千古读书人所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