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实验

时间:2023-10-16 20:02: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次有趣的实验范例(14篇)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1

  今天,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了关于火山的内容。课后,老师布置道“今天大家都回家查查,想想,火山是怎么爆发的?”我一头雾水,就是搞不明白究竟是怎样爆发的。我便有了好多不合实际的猜想:难不成是外星人住在地底下,还是火神感冒了喷出来鼻涕,也有可能是……我左思右想,决定用科学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可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我又看书,有上网,终于找到了。可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我看着这些专业术语搞得晕头转向。“哎,没办法。就照着方法一步一步来吧。”我准备了一只玻璃杯,一瓶白醋和一点儿洗衣液,哦对了,还有一瓶苏打粉。

  首先我兴致勃勃的往杯子里的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小心翼翼的倒入一些洗涤剂,做到这一步,我感到十分奇怪:“干嘛要放这些东西?”于是我怀着疑问往杯子里倒进醋,突然奇迹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闭目养神,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泡沫呢?白白的泡沫真是好动,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刹那间不断地疯涨,就像从山口涌出的熔浆。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桌子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嗬,真神奇!

  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办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我突然想的: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起白沫并爆发,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泡沫,“碰”的`顶开瓶盖爆炸,就说明了熔浆因地壳运动,地下压力过大而从山缝里喷出来。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促泡沫产生爆发。

  哇塞,原来凶猛可怕的火山喷发是这么一回事,并非外星人入侵或火神流鼻涕,看来问题都要用科学来证明,不能没有依据的瞎猜。而且这次实验真是太有趣了!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2

  前些日子,我家楼下搬来了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小男孩——小康哥哥,小康哥哥平时戴着副好像玻璃瓶底似的、厚厚镜片的小眼镜,而且总爱摆出一副无所不知、很有学问的样子。他妈妈向邻居介绍小康哥哥时也总是说他爱搞科学实验,最喜欢研究动物了。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在家中津津有味地读着《自然博物馆丛书》。突然,一篇题目为《毛毛虫的呼吸器官》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我。文章中说:毛毛虫的呼吸器官其实是它身上的那一个个黑点。怎么可能呢?难道毛毛虫真的.没有鼻子么?!我越想越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苦思冥想怎么想也想不通,真的没有鼻子也能呼吸?!突然我灵机一动,小康哥哥不是号称“动物专家”吗?我何不去向他咨询咨询,看他知不知道。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地奔下楼,见到小康哥哥后迫不及待地问:“小康哥哥,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看这本书上写着:毛毛虫是没有鼻子的,你说这是真的么?”小康哥哥被我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就像“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他接过书去,仔细地看过后,不好意思地抬起头,为难地挠挠头皮回答我“这……,不瞒你说,我也不懂。不过……”小康哥哥这时突然眼睛一亮,话锋一转,又对我说“我们捉只毛毛虫做一下实验不就清楚了吗!”“啊?!”我顿时感觉头皮发麻,差点晕了过去。拿真毛毛虫做实验?!就是见到死的毛毛虫我也害怕得不得了,更别说是活的了!说时迟,那时快,小康哥哥还没容我反应过来,就已经抓起一个塑料袋“嗖”的一下飞奔出门了。我硬着头皮也不知等了多长时间,小康哥哥居然兴高采烈、一蹦三跳地带着毛毛虫“凯旋而归”!紧接着小康哥哥开始了他的实验。只见他煞有介事地戴上了塑料手套,把毛毛虫身上的黑点用胶带全部粘上。不一会儿,毛毛虫垂死挣扎了几下就一动不动了!“嗯,书上说的是真的。”小康哥哥一边转过身来,一边一本正经地对在一旁吓得直往后缩的我报告着他的结论。我怯生生地回答道:“是真的就好,我要回家了。”小康哥哥调侃地对我说:“嗨!没搞错吧!这么小胆子,还想研究昆虫?”接着,小康哥哥又抬起胳膊,用袖口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补充道:“其实我也头皮直发麻。”啊!原来如此呀!大家彼此彼此嘛!

  尽管这个实验让人有点“小”害怕,但是我仍然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收获!你瞧,毛毛虫没有鼻子也能呼吸,这难道不是一项自然“奇观”吗?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3

  那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关于种子发芽的内容。课后,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做一个“绿豆发芽”的实验。我听到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好奇心。

  我回到家后,连作业都没心思做了,心中已被“绿豆发芽”的实验所占据了。我立刻放下书包,在家中找了两只杯子,按照种子生长的两种情况做实验

  首先,我把十粒用水洗过的绿豆分别放进两只不同的杯子里。其中,我在一只杯子上盖上了一张干净的白纸。在另一只杯子上盖上了一张湿纸巾。我把这两只杯子分别称为“干燥”杯和“潮湿”杯。我把装有绿豆的两只杯子一只放在房间的角落里,一只放在阳台里。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我就立刻跑去观察我的绿豆了。只见“干燥”杯中的绿豆与之前的差不多大,而“潮湿”杯中的绿豆也只是膨大了一些。这时,我可着急了,自言自语地说:“这都一天了,绿豆怎么长得那么慢啊!”于是,我朝两只杯中都浇上了同样多的水。

  第三天下午,那奇怪的现象使我感到万分好奇。原本“干燥”杯中的大小丝毫不变,今天却显得膨大了一些,但之前发生变化的“潮湿”杯里的绿豆,今天却死沉沉地躺在杯里,没有变化。

  我看着这两只杯中的绿豆,心想:“难道是我昨天浇的.水在“作怪”?”这令我感到疑惑不解。强大的好奇心催促着我一定要查出这个原因。于是,我跑去问了问妈妈:“怎么这些绿豆的生长变化那么奇怪啊?”妈妈微笑着向我解释:“傻孩子!原本“干燥”杯里的绿豆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是无法生长的了,但你给它们所浇的水却让它们勉强生存了下来。“潮湿”杯里的绿豆本来可以生长得很好,但因为你放入过多的水,使它们溺死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真的是这样!”然后,我又用了一个杯子,在里面放了五粒绿豆。我每天都给绿豆满足的水分和阳光沐浴。果然,直到第四天,杯里的绿豆都齐刷刷地探出了“小脑袋”,见到了阳光世界。

  在这次“绿豆发芽”的实验中,使我明白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如果没有阳光和水分,就不会有地球上的一切植物。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4

  今天,作文课上,郭老师拿着一张纸笑眯眯的对同学说:“同学们,一张普通的纸能否对折9次呢?”“能”!“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我心想:应该可以对折9次。郭老师接着又说:“同学们,安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能还是不能。

  实验开始了,教室里静了下来,同学们拿起作文纸,先沿着长的两个角对齐往上翻折,然后用一只手按住,腾出另一只手把对折的边轻轻抺平,哈哈,第一次对折成功了,我得意地想:原来这么简单啊’折9次是没问题的!就这样连续轻松地对折了广次,纸越来越小,越来越厚。到了第5次,我感觉巳有些吃力了,对折的边不再能轻松抹平,需要用手掌来用力地压了。折第七次时,手上的纸只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小了,我尝试着想把纸对折,可是,纸怎么也不向我屈服,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不甘心拼命地想把纸再次对折,纵然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满头大汗,用拳头捶也不菅用,我只有“望纸兴叹”了。我只对折了6次,我想:折纸先是容易,后面困难,早下结论是不对的。我抬头看 看其他同学,都在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尽管这样同学们没有一个能对折9次,最多也只对折了7次,最少的只对折了5次。

  我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纸再大一点,纸再软一点,会不会能折到9次呢?郭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分成了两组,一组用报纸,另一组用薄薄的餐巾纸,结果大版《镇江日报》只对折了7次,而餐巾纸对折了8次,变成了一个小纸团,硬得如石头一般,让你无计可施。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又七嘴八舌地纷纷议论起来,但都没有说到重点上。后来,还是郭老师帮我们解了围:原来,随着折的次数越多,纸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纸的厚度快速翻倍增加,纸对折9次厚度将是原来的512倍。因此,一般来说,纸对折9次是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想透彻地认识一种事物和明白一个道理就必须亲自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知识实践出真知,动手才是硬道理。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5

  今天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可是没有“成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

  我做的实验是“烧不断的棉线”。这是我经过仔细查看,才发现唯一能做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很简单,一根棉线,一杯清水,一盒火柴和盐。火柴我们家里没有,就先用打火机代替吧。

  首先,用勺子往盛满清水的小罐子里放盐,一边放盐一边搅拌。我不敢放太多的盐,只放了三勺盐,一勺还不够半勺。我觉得够了,就疯狂地用筷子搅拌起来。可是……时间过去了五分钟,我正满头大汗地搅拌着;时间过去了十分钟,我还是在大汗淋漓地搅拌着;……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里面的盐颗粒还是没有完全溶解!我快要累趴下了!再仔细看看,现在的盐粒已经很小了,就当是忽略不计了!我马上把白色的棉线放进小罐子里浸泡。大约浸泡了两分钟,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把浸在水里的线夹了出来,尽量不把线上的浓盐水撒出去。这浓盐水闻着有一股咸不咸腥不腥的味,很难闻,而且水还不是透明的。我把线夹出来,放到阳台上面晾晒,也尽量避免碰掉线上的浓盐水。过了大约六分钟,我摸了摸阳台上的棉线,已经干了,我就用筷子夹起棉线,用打火机从底部开始烤。可是情况并不像博客中所说,火会顺着绳子慢慢地往上烧,而是点着了,只会烧一小段,就必须再用打火机点。而且烧出来的也不是黑黑的细线,而是黑黑的粗坨坨,用手一捻,都是一些黑黑的小颗粒。于是,第一次实验算是失败了。

  第二次,我找了一根更长的棉线,浸泡的时间更长了一些,晾晒的时间也变长了,可是,这一次少的比上一次还要快,而烧糊的盐粒也几乎没有了。

  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刚回家的爸爸给了我一个提示:是不是盐加少了?我觉得挺有理,就加了整整两勺盐,又找了一根比刚才的还要长的绳子,看看这一次的效果。晾干以后,我用手抹了抹,果然比上一次的好,这一次的'比较硬。可是,用打火机点燃了以后……居然比上两次的还可悲!

  虽然我的实验没有成功,不过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烧不断的棉线”这种状况。因为盐是不能燃烧的,之所以会有黑色的“线”留下来,因为那是烧焦的盐粒,棉线早已烧干净了。

  唉,这一次的实验没有成功。不过,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我一定会让失败把成功交给我的!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6

  “啪”,我轻轻合上书,书中的一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想:鸡蛋只要在碗边轻轻一敲就碎了,那如果用手握,鸡蛋还会碎吗?终于,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决定亲自做这个实验。

  说干就干,我立马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圆溜溜的鸡蛋,放在手掌心上,“狞笑”着说:“哈哈!鸡蛋啊鸡蛋!看我不把你握个粉碎!”

  过了一会儿,我收起了那一脸的嬉皮笑脸,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正经,我心想:这可是我第一次做实验,一定要严肃!一边想着,心里还有一丝小小的激动与好奇,只见我紧盯着这个鸡蛋,卷起衣袖,用我的一只手盖住,再使劲地握,见鸡蛋没碎,我顿时有些纳闷,还有些慌乱,情急之下,我咬了咬牙,目光坚定地望着鸡蛋,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也没能成功,我累得气喘吁吁,可鸡蛋还是纹丝不动,一阵微风吹来,那只鸡蛋晃了晃,仿佛再说:“哈哈,难道你没吃早饭吗?连一个小小的鸡蛋都握不碎,力气未免也太小了吧!”

  我气得额头上的`青筋都突了出来,我怒气冲冲地拿起鸡蛋,心中念叨:我就不信了!这鸡蛋肯定会碎的!我换了只手,又猛地抓起来,使劲地握,可这鸡蛋就仿佛铁蛋一样牢不可破,依然“稳如泰山”,我顿时欲哭无泪,像泄了气的皮球,软趴趴地趴在桌子上。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大声叫道:“救星!爸爸!”爸爸听见了我杀猪般的嚎叫,停下了脚步,转过头,疑惑地问:“怎么了?”我拉着爸爸的手臂,哭丧着脸,指着那“得意洋洋”的鸡蛋问:“为什么我怎么握鸡蛋它也不碎?”爸爸听了,乐得哈哈大笑,对我说:“鸡蛋是握不碎的!你看,鸡蛋表面是圆形,球体状,而那块凸曲面是具有很大的承压能力的!所以,它对付你的一只手绰绰有余。”爸爸抿了一口茶,停了停,接着说:“科学家们发明了薄壳结构这一门新技术……”爸爸话还没有说完,我便恍然大悟,说道:“北京火车站大厅也是根据这个原理建造的!”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而我心中的这个谜团也终于解开了,令我感到如释重负。

  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大家去探究,去延伸,从而受益终身!只要你亲自去实验,去证明,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令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见有趣充实!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7

  记得以前,爸爸交给我一项“作业”————把鸡蛋放进碗里,再不停的加盐,鸡蛋能不能浮起来。

  晚饭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完成作业,妈妈还不忘挖苦我说:“要是你平时对待我布置的作业,兴致也这么高就好了。”我没有在意,之后便从冰箱里拿出材料:鸡蛋、许多盐、还有一个碗。首先,把空碗里装满水,接着把鸡蛋放进去,然后把盐拿过来,一勺一勺的往碗里倒盐,我一边倒,一边观察着鸡蛋有没有浮起来,一直倒了五勺,并在心里默念,鸡蛋你一定要升上来呀!

  可是令我大失所望,碗里的鸡蛋一如既往的纹丝不动,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耐着性子在旁边等了几分钟,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心中的无名之火顿时迸发,一把捞出鸡蛋,往桌子上一砸,只听见“啪”的.一声,鸡蛋我被砸碎了,弄的桌子上全是蛋液,自己的身上也被搞的狼狈不堪。我不禁有些气馁,坐在椅子上发呆,妈妈走过来,文明了情况,安慰我说:“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耐心细致,不能半途而废,浮躁;自己要好好想想为什么没成功?是不是盐放的太急了,没完全花开?盐不够加盐,再多用筷子搅拌一下,再重新试一遍,一定能成功的。”

  我听过妈妈的激励,便让自己静下来,调整好情绪,便开始了第二次实验。在刚才的盐水里放进一个比第一次小一点的鸡蛋,一边倒盐,一边用筷子不停的搅拌,终于在原来五勺的基础上,再倒入第六勺盐,终于,鸡蛋“依依不舍”地从“泳池”里冒出了“小脑袋”。我按捺住兴奋的心情,乘胜追击,倒入第七勺盐,哈哈,我终于成功啦!也许是爸爸听到了我的声音,便走出书房,对我说:“你的作业还不算完成,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呢?这才是我布置给你作业的关键。”爸爸这一问,倒是难住了我,只得打开电脑查资料。

  原来,水的密度小,浮力就小,所以鸡蛋在清水里肯定会沉下去的;放进盐,盐充分稀释后,盐水的密度不断变大,浮力也逐步增大,鸡蛋也就自然而然的慢慢附上来了。

  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我不禁搞清楚了一个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8

  今天,老师拿了几张纸和几本厚厚的书走进教室,并说要用这几张纸撑起这些书。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啊?”“老师,这行吗”“不可能吧?!”

  我看了看老师拿的几张纸,没什么特别的呀,不就是我们常用的白纸吗?老师看我们个个疑惑的样子,接着说:“这几张纸不能借助任何外力,不能平放;你可以通过变形、折叠的方式让它至少托起五本书的重量”。听到这话大家就更惊讶了,立刻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能行吗?”“真有这么神奇吗?”“纸有那么大的力气?”老师看到同学们半信半疑的样子,接着说:“不信吗?那我们今天就自己动手试试看。”说着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薄薄的白纸。一些拿到纸的同学看见纸很薄,更是大声的叫嚷:老师,你发的纸这么薄,怎么可能托起5本书呢?”老师没有生气,反而笑眯眯地说:“那就看你们怎样动脑筋喽!”

  慢慢地,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动起了脑筋。我左边的男孩,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捏着这白纸一副沉思的样子,大概是还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我后面的几个男孩凑到了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怎样才能让薄薄的纸起到最大的'作用。这时,我想:数学课上,老师曾经说三角形是最牢固的,那我今天就把这薄纸纸叠成三角形吧。于是,我和另两个女同学一起,把各自手中的纸对折对折再对折,这样折了三层,做成一个三角形,把折好的三角形放在桌上,远远看还像一个小树墩呢。纸折好了,我们几个信心十足的举起手告诉老师,我们完成好了。不一会儿,老师拿着厚厚的五本书来检验。只见老师把书一本一本的叠放在我们折的三角形上,那个三角形居然没“瘫痪”,我们兴奋地让老师继续往上加书。书越叠越高,连旁边的同学也忍不住和我们一起数起数来:“1、2、3……14、15、16!”当放到16本时,纸做的三角形才开始塌陷。“耶!”居然放了16本书!我们三个十分激动!对这个成绩特别满意。再看其他同学做的,有的卷成圆形的、有的折成正方形的、也有的跟我们一样做成三角形的,当然每个人做的纸架放书的数量也不一样。班里又热闹了起来。

  为什么有的纸架可以托起更多的书、有的却不行呢?我仔细地观察,发现了纸架的面积越大,放的书本也就越多。其实,我们的桌椅也是根据这样的原理制造的呢!这个实验真有趣,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才能不断地进步的道理!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9

  我曾做过许多实验:爆米花跳高、火山爆发、鼻涕胶等,但令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次与弟弟充满欢笑的曼妥思加可乐的实验了。

  上周六,我拎着一大瓶可乐,拿着一小袋曼妥思,带着弟弟来到小区花园准备做现在超火的曼妥思加可乐实验。

  准备实验了,我先撕开曼妥思的包装,将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精灵放在地上,然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可乐盖拧开,累得我满头大汗,而一旁的弟弟却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开始实验了,我轻轻地拿起一颗曼妥思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准备把它投入可乐中,扑通,曼妥思如一个训练有素的跳水运动员华丽入水了,我睁大眼睛,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等了一会还不见反应,我想可能是曼妥思放少了,于是再放一颗,再放一颗弟弟有点不耐烦了,把一小袋曼妥思像下饺子一样全倒进去了,一秒、两秒、三秒突然,可乐像火山爆发了一般,喷出了像海绵般的不明水注,我和弟弟大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曼妥思与可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真是一个有趣又令人兴奋的神奇实验啊!

  我对这次实验还有很多疑问,比如曼妥思与可乐发生反应到底生成了什么?它们发生反应的最佳配比是多少呢?我想我会慢慢找到答案的。只要我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就一定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10

  在寒假里,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国游学活动,访问了梅萨小学。其中有一堂科学实验课特别有趣,也受益匪浅。

  记得那天课马上开始了。同学们都坐在围成了“MS”形状桌子边的高脚凳上,教室里溢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老师进来了,拍了拍手,霎时间,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时老师开始讲话: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的科学课要研究的是‘有关鸟嘴形状决定鸟的食物问题’,每组都将拿到一盒大小不一的豆子或种子,还有五把不同类型的夹子。豆子形状较大,我们可以假设认为是大虫子,种子体型较小,就是小虫子或它们要吃的小食物。夹子主要有如坩埚夹,发带夹,不锈钢夹,镊子还有筷子等。我们可以用这不同样式的夹子来模拟不同的鸟嘴。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鸟嘴”,在三十秒的时间内看看,鸟嘴夹了几粒豆子或种子,并把它登记下来,最后得出结论。”

  “Isitok?”老师继续反问。

  “Yes,teacher。”同学们大声回答。

  然后同学们依次排队领取一盒豆子和种子,还有五种不同的夹子。美国同学示意,让我们先来。一位同学拿出手机,调至计时状态,我手拿一双筷子,冲一颗又大又圆的豆子下手,豆子体型大,筷子夹得较牢,不会半路脱落。我用力夹着这颗豆子,成功将它送到了鸟嘴里,嘿嘿,看来筷子容易夹大豆子。于是我专门针对大豆子发起猛烈攻击,三十秒内,我夹了十二颗大豆,零颗种子。于是,我又换了另一个扁扁小小的不锈钢夹子,兴趣盎然地再次对大豆发起攻击,可这一次好像不大对劲儿,大豆怎么也夹不好,用力点,大豆就会来一个“金蝉脱壳”。“啪”的一下重重地摔回盒子里;轻的话,豆子又轻轻地滑回盒子里,经过多次夹豆失败后,我只好叹了一口气,垂头丧气地去夹那些体型较小的种子。没想到,用不锈钢夹小种子显得异常容易,轻轻松松地抓起一颗又又一颗的小种子,并且一个不少地安全送到鸟嘴里。

  哇塞,自然界的`生物就是如此有趣又奇妙,我认真地写下了实验结论:鸟嘴的形状会决定它以后吃什么。它们越方便吃什么,鸟嘴便会慢慢进化成越方便捕捉那种食物的形状。

  哈哈!我想这就是生物的进化,通过实验让我们自己得出科学的真谛,我想这也是这堂科学实验课的有趣所在吧!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11

  星期二的下午有一节自然课,上课铃一打,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随之响起的是一阵阵优美的歌声。自然老师姚老师一走进教室,喊了起立,便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大气压力。”我们听了姚老师的话,疑惑不解地问老师:“姚老师,什么是大气压力啊?”姚老师兜了个圈子,说:“看了就知道了!”我们立刻不作声,目不转睛地盯着讲台。

  只见姚老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张硬纸板。姚老师拿杯子在水槽里舀了满满的一杯水,然后用教室里擦窗的干毛巾擦干杯子四壁的水。接着姚老师把硬纸板慢慢的从杯子的边沿盖过去,一会儿就把杯子口封得严严实实得了。姚老师在这时停下了动作,问起我们来:“同学们,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让杯口朝下,你们说这水会不会流出来?”我们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水肯定会流出来!”而有的却说:“才不呢!才不呢!这水一定不会流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姚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安静下来,同学们,看了便见分晓了!”听了老师的话,我们地目光又转移到讲台上,注视着杯子,心里猜测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姚老师把杯子倒过来了,我们个个咬紧了牙齿,生怕水会破口而出,可是,这水就是不流出来。这一现象,让说水会流出来的同学原本神气十足地变成了垂头丧气;让说水不会流出来的同学原本寄有一丝希望地变得扬眉吐气地了。

  实验过后,姚老师问我们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的道理,可是没有一个同学知道。作姚老师看见我们‘一问三不知’的样子,笑着讲解:“其实这个实验叫做大气压力,是空间的'大气层在‘作祟’。”姚老师继续说着:“我们把杯子装满水,让原本空气充足的杯子里没有了空气,然后用硬纸板盖住杯口,阻挡空气进入杯中,于是,大气层的强大力量抵住了硬纸板,因此,水就不会流出来了。”我们听了姚老师的讲解,每个人都像如梦初醒一般。

  下课铃打了,姚老师走出了教室。这时,我们又议论起来,原来空气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啊,这是每个同学都始料未及的事情!这节自然课的实验可真是有趣!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12

  一次科学课上,科学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彩色蜡烛。我十分喜欢。下课后,我便跑向正在收东西的科学老师问道:“老师, 彩色蜡烛可以自己做吗?”科学老师说:“可以啊,首先把白蜡烛和蜡笔切块融化,然后再在铅笔上绑上棉线,卡在瓶口中,再把蜡倒入,等蜡凝固后再把另一种颜色的蜡倒入,一个彩色蜡烛就做好了。”

  听完老师介绍,我感觉制作应该不难。开心极了。一放学,我就像一颗子弹离开枪膛一般的速度跑回家。赶紧写好作业,拿上零花钱下楼跑向小店买了五根白蜡烛回来。

  正式开始做彩色蜡烛了。我拿把小刀想先把白蜡烛切块下来,哪知用尽全力,手都震麻了,蜡烛身上只出现一道小小痕迹。我心中不得一惊:这蜡烛这么硬这小刀不知道要削到什么时候!要是有个专门削皮的就好了。我的目光扫到挂在墙上的削皮器。脑中灵光一闪,心中想:对啊,削皮器就是专门削皮的啊,平常我看妈妈还用来削又硬又厚的南瓜皮呢。我像拿破仑发现新大陆般欢喜,火速取下“新大陆”。果不出所望,小刀切不开的蜡烛此时轻易地被削成一片片了。我把削好的蜡片放到小铁盒内,打开火,在白蜡全融化时,我放入了事先切好的绿色蜡笔,用小细棒轻轻搅拌均匀,并把不能融解的杂质捞出,此时蜡油已变成绿色了。为了不被烧干,赶紧关火。接着我按老师教的'方法,棉线的一头绕在铅笔上,另一头垂到玻璃瓶内,可是发现棉线太轻了,弯曲着不能垂直。如果这样倒入蜡油,线不一定在中间,怎么办?固定棉线?在玻璃瓶内难度很大,看来只有增加棉线的重量让它自然垂直才是最好。我想来想去不知怎么才好?突然看到妈妈阳台上晒着滴着水的棉质衬衣。听说这样是为了让衣服更笔直些。“用棉线沾着蜡油”我脑海一下子有了这个想法。按住心里那种欢呼雀跃感,我把棉线泡在蜡油里拿出一看,线果真直了。我把绕着线的铅笔搭在透明玻璃瓶口上。最后一步开始了,我端着铁盒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蜡油倒进瓶子里。接着按同样的方法融化了另外四种颜色的蜡油,等每种颜色的蜡油凝固后再倒入另一种颜色,这一次我真成功了。透明玻璃瓶很明显地显现出颜色分层,彩色蜡烛终于成功了,我一蹦三尺高!看着漂亮的彩色蜡烛我心里比吃了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淋还要甜。

  从这次创新实验中,我悟到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耐心且敢于动手尝试,这样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这个实验真让我受义匪浅啊!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13

  “叮铃铃......”随着一串优美的铃声,我们一起走进了科学实验室,这节是科学实验课,也是我们第一次集体试验。

  刚进实验室,全班惊呼“哇——”不瞒你说,的确让人很新奇,总共有8张桌子,每个桌子中间都有一个水池,桌上有2个橡皮泥和2个烧杯,是供我们做实验用的。一个桌子能坐5个人,每5个人里都有一个小组长,很荣幸,我是其中之一。坐好后,发现我们组少了一个人,于是我就分配了2人一组——骆宇淏和郭锦月,我和陈雅涵。一切准备妥当后,老师便开始讲课了。

  “把橡皮泥的体积与......好了,现在呢,我们每一组都有1个烧杯和橡皮泥,对吧?现在往烧杯接200毫升的水。”我拧开龙头,往里接了200毫升的水,等待老师的指令,“然后听我说,第一组把橡皮泥捏成饼状,第2组把橡皮泥捏成圆柱状,快,动手!”我和陈雅涵对视了一下,然后一起捏了起来。我捏了捏,觉得捏的不好,就让陈雅涵帮忙捏,最后,终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个似艰巨而又非艰巨的任务。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入水中,看它的沉浮情况,不一会,它慢慢沉入了杯底,而水位却增长到了210毫升,老师说,那它排开的.水量也就是10毫升。我看了看别人组的室验结果,有些人和我们的一致,但有些结果的水位却增长到了225毫升,我想:可能是因为接的水有些不同的原因吧。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是不是都沉下去了?好!我们改变一下它,让它变成空心的,那它是沉还是浮呢?”我们想了想,应该是浮吧!于是怀着疑问我又做开了试验。我先把它揉成圆,然后压成饼状,接着把它压成正方盘子形,慢慢的、轻轻地放进水里,但是,结果却让我很惊讶——它又沉到水底了!我看着别人的烧杯,有些竟然浮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我问老师,老师说:“那是因为你捏的橡皮泥有问题,知道吗?”我失望地点点头,然后无奈地看了看陈雅涵,她也不例外,和我一个表情。

  “叮铃铃……”熟悉的旋律又响了起来,下课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但是我也挺开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这么有趣的实验,从中我也体会到了做任何事都要细心,相信,多一份细心,就多一份成功!

  一次有趣的实验 篇14

  上个星期三,科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把鸡蛋放进一个有水的碗里,不停地加盐,看看鸡蛋能否浮上来?

  晚饭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执行老师的这项光荣任务。首先,我拿出一个空碗,盛满自来水,接着挑了一个又圆又大的鸡蛋轻轻放进碗中,然后从厨房的架子上拿来一罐盐,一勺一勺地往碗里倒盐,一边倒,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念着数字,一连倒了五勺盐后,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鸡蛋,希望那“胖宝贝”能从凉爽的“泳池”里“探出头”来。

  可是,令我大失所望,碗里的鸡蛋一如既往还是那么纹丝不动,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我心急火燎地等了3分钟,见没任何变化发生,心里的无名之火顿时迸发,一把捞出鸡蛋,往桌上用力一放,只听“啪”的一声,鸡蛋被我磕碎,弄得我浑身都是飞溅的汁液,真是狼狈不堪。我不禁有些气馁,两眼发呆,像没了骨头似的一屁股瘫在椅子上。妈妈走过来,问明了情况,安慰我说:“儿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耐心细致,不能半途而废,浮躁不安。自己要动脑筋分析一下鸡蛋没浮上来的`原因,是不是盐放得太急了,没完全化开?你重新再做一次实验,倒进盐后用筷子在水里多搅动搅动,让盐充分稀释,五勺盐不够就继续加盐,继续搅拌,鸡蛋肯定会浮起来的。做实验没有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性子反复试。”

  我听妈妈说的非常在理,暗暗责备自己太心浮气躁了,于是,我长吁一口气,让自己静下来,调整好情绪,在刚才的盐水里放进另一个小一点的鸡蛋,用筷子不停地搅动盐水,还是不见动静,又倒入第六勺盐,继续用筷子搅拌,终于,鸡蛋“依依不舍”地从“泳池”里探出了“小脑袋”。我按捺住兴奋的心情,乘胜追击,倒入第七勺盐,哈哈,“小宝贝”终于“受不了”了,“无奈地全身浮出水面”。“我成功啦,成功啦!”我激动地喊着,一蹦三尺高。

  “且慢高兴!”一旁看报纸的爸爸一下喝住了我。“儿子,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实验还不能算完成,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爸爸这一问,我可傻了眼,张口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赶紧跑回书房,从书架上拿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找起答案来。

  原来,水的密度小,浮力就小,所以鸡蛋在清水里肯定是沉下去的;放进盐,盐充分稀释后,盐水的密度不断变大,浮力也相应的逐步增大,鸡蛋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浮上来了。

  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我不仅搞清楚了一个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