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变迁作文

时间:2023-09-24 14:57:5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华)路的变迁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路的变迁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路的变迁作文

路的变迁作文1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的农村,那里有着淳朴的乡亲,宁静的生活,她曾经是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不是那里的人民不勤劳,不是那里的土地不肥沃,而是由于她的交通导致的闭塞。

  听妈妈说她的童年就是在那里无忧无虑地度过,在妈妈的记忆中交通的不便成了她记忆中一种痛,今年,我和妈妈有了一次难忘的回乡之旅,于是就有了随之而来的万般惊喜和诧异,于是一叶知秋,让妈妈从家乡路的巨大变化真实感受了改革开放30周年家乡的巨大变化……

  妈妈说记得儿时除了城中心的路是水泥路外,热闹的地方是石子路外,其他的路基本上是泥土路,风一吹扬起一阵沙土,雨一下溅落一地泥泞,是“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身泥”就成了乡亲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如果下着雨,路面就更泥泞不堪了,坑坑洼洼,到处是积水。从这条路来回赶集购物的人们个个唉声叹气。骑车的外来人都说:“这条路太难走了,几乎把我的心都要颠簸出来了。”来回的商贩吃力地推着堆满物品的车子,无可奈何……只有群孩子在泥泞的路上奔跑着,有时踩不稳,连人带书全与泥浆亲密接触,孩子们戏称这是“泥粥”。

  人们在这样的路上反反复复走了十几年,而今坑洼的石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大道;矮小的瓦房变成两三层的门面房;就连田间小路也铺上了柏油;车子多了,人也多了,偏僻的小镇变成了热闹的集市。大小的车辆畅通无阻,小贩卖的买卖更是络绎不绝,孩子们去上学再也不用担心摔倒或被泥水溅身了。到了下雨天,雨水哗哗地流向路边及庄稼里。此时,路面已经平坦多了。小不点的伞花,有红的、绿的、粉的、紫的……自行车的铃声、汽车的喇叭声、双轮车子的“吱呀”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多美的雨景,多美妙动听的音乐啊,这份热闹程度,绝不逊于大都市。

  于是,一路的行程,一路的感慨,路的变迁不过是家乡变化的一小部分。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光辉,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路的变迁作文2

  无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太湖的美、梅园的雅、蠡园的奇、寺庙的钟声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改革开放又使无锡成为繁华的商贸城。条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我走在宽阔的中山路上,路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汽车一辆接着一辆行驶在中山路上,大大小小、五六色,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舞动的长龙。道路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路过百年老店“三凤桥”时,飘来阵阵肉香,使人垂涎三尺,不得不买。看着这么繁华的'中山路,我不禁想问问:以前的中山路是什么样子的呢?回家后我急忙打开电脑,上网查找,哦!原来中山路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来的,当时路宽仅1200米多,总长还不到8米,道路十分拥挤,两辆汽车迎面行驶,必须缓行才能通过,这是解放前的中山路。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百业待兴。为改善交通,于1954年,首次拓宽中山路南段。当时,如果去普仁医院(即今第二人民医院)看病,如遇到黄包车路过时,行人只得向两旁屋檐下避让。拓宽后于1955年竣工,路宽达16米。1957至1958年二期工程,1959年三期工程拓宽中山路中段,路宽达40米,1966年开始了四期工程。改革开放后,加快了中山路的改造建设。1980年五期工程,中山北路拓宽至40米。1986年六期工程再拓中山南路,原先的两条路合并成为一条路,路宽约40米。至此,中山路前前后后经过六期(次)改造,终于全线畅通。在1997-1998年,中山路又进行了两次“大手术”。创下了全市道路的多项第一:道路上没有一根架空线,快、慢车道也分开了,而且广场、人行道都采用了彩色地砖,并都设置了盲人专用道。改造后的中山路明显改善了城市容貌,街道路面整洁,店容店貌焕然一新,成为无锡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目前的中山路,全长2145米,将近原来的两倍,宽40米,是原来的五倍,是整个无锡市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中山路还要改造,改造后的中山路将会成为独具风貌的无锡文化商业街,它向南连接南长街,向北连接北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无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具有古典文化和现代建筑合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呈现在你的眼前!我喜欢中山路,更喜欢无锡!

路的变迁作文3

  我的爸爸几乎每年都回老家过年。早先是他一个人回去,后来结婚了,和我妈一块回去,再后来,有了我,一家三口一起回去。这不,今年除夕一大早,他就开车载着我们回老家,一路驰骋,220多公里的路程,只消两个半多钟头。一下车,奶奶就从屋里迎出来,拉着我的手,满心欢喜又有些吃惊,“回来了!这么快?!”

  奶奶的惊喜是有原因的。我爸说,过去回老家可难了。1990年代,福州至寿宁的长途客车一天只有一趟,走的是国道、省道,需要坐车八个小时才到镇上,再走两个多小时山路翻山越岭到老家。“冬天日头短,天刚亮就去车站赶车,摸着黑才能到家呢。”爸说,“那时候,光是福州出城‘北岭’和福宁交界‘飞鸾岭’的盘山公路,就要开三个小时,转到晕。”

  爸妈结婚在世纪之交,高速公路通到与寿宁县相邻的福安市了,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遇水架桥、逢山钻洞,翻越“北岭”和“飞鸾岭”成为历史。爸妈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公交,到长途客车站,排队买票,坐四个小时车,到老家。妈妈会晕车,坐在挨挨挤挤的长途车上很难受,她一直强忍着想吐,一路总问:“到了没?”我爸总是忽悠她:“快了,马上就到了……”

  20xx年,温福铁路动车组开通。我们回家之路变成“公铁组合”,风驰电掣的动车,稳稳当当,在车上坐也可以,站也可以,吃喝也方便。我妈说:“可真享福了!”那一年,在东莞工作的小叔叔买了一部小轿车,过年时驱车1000多公里回老家。那是全家第一和唯一的'一部车,整个春节够他忙的,今天送姑姑回县城,明天送二叔叔去乡下,最后顺道送我们回到福州,我们都说可把他累着了,可是他很乐意“当司机”。

  几年后,我爸也买车了,回老家就轻松了,不买票,不等车,说走就走。高速公路通到了寿宁县。近一两年来,等级更高一些的沈海复线福州到宁德段也在一段一段地逐步通车,回家之路提速,提速,再提速。听说将来高铁也会修到老家呢,那该有多好!

  今年春节,爸爸五个姐弟五个家庭齐聚老家,五部车子门口已经停不下了。爷爷说,别看门口这个路不起眼,四十年前可是通往大城市的唯一道路,沙石土路面,车开过,漫天的黄尘,不过成天也见不着几个车,私家车,谁敢想?而现在,私家车普及,如此便利!

  我们变迁的回家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之路,《易经》有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这条康庄大道如此畅达,领着我们一齐走进新时代。

路的变迁作文4

  我的家乡在俞家村,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交通并不方便,只有条小路。

  我曾经听爸爸说起过这条小路的故事:

  在很旧以前,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小路也还只是一条泥路,它非常窄小,弯弯曲曲的通向村口,像一条纽动的小蛇。又像是一个孩子,一旁依着河塘妈妈,一旁挨着广阔无垠的田野爸爸。那个时候,村民们进村出村都只能靠步行,就是骑自行车都会一不留神冲到田里,或是稍有不慎,碰到路上的泥石,都会歪歪斜斜地连人带车掉到水里。更糟糕的.是遇上下雨天,田里的水满起来,原先干燥坚硬的泥土松了,变得泥泞,只要在这个时候走上一趟,即使是穿着长长的靴桶,都是保不住的,总会弄得全身上下都是泥巴。并且,因为排水不好,一场大雨过后,要好几天才会干。

  在我的记忆中,小路并不是这样的。它变得宽阔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有工人推来泥沙,填在了河塘边把小路加宽了。这让村民们拍手叫好,现在好了,不用再走那种糟透了的窄泥路了,就是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中间也没问题。路通了,不用说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就连大卡车也没问题。交通方便了村里的经济也发展了,从前,人们出一次村很麻烦,而现在,总是有一些村民一大早哼着小调,挎着只篮子去赶集。

  这路虽是不错,但毕竟还是用泥沙填的,天长日久,便出现了坑坑洼洼。车行在上面很不舒服就像是在游乐园里坐碰碰车似的。看来,这路又得修了,果然,没过几年,施工队来了,这回,可来了次大维修。几天以后,这条小路焕然一新,呕不!应该不能叫它小路了,这已经成一条水泥路了。村民们高兴极了:“我们俞家村终于通上水泥路了,我们终于可以走上平坦的路了!”大家欢呼雀跃。

  现在你来到俞家村,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直通村口。在近几年里,路边装上了路灯,两旁还播种上了一排整齐的树木,它们像一队尽职的战士守卫在这里,又像是一群热情好客的主人,到村外彬彬有礼地迎接远客。这让我想起了诗人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每当我来到这里,望着广阔的田野,看着碧绿的河流,还有那一排挺秀的桩树,我就会想到这条小路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真是让人难忘啊!

  从爸爸的年代,一直到我的时代,我们看到小路一次次变化着,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小路的变化了,它更是我们店口镇的变化,它是一个时代的飞跃!

路的变迁作文5

  我是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吃大餐,穿新衣,游乐园,真是随时随地过大年,相信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吧。是啊,生活本就该如此幸福呀!

  这不,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哪能少的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妈妈决定驱车带我回老家。一来看望外公外婆,二来能美美地拥抱大自然。妈妈的车里开着空调,放着动听的音乐,令人感到无比惬意。我不禁朝窗外望去,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大道上,大大小小的汽车飞驰而过,路旁种着品种繁多的树木仿佛绿色的屏风,其中点缀着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再加上远处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和新农村整齐划一的现代住房,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我不禁感叹:“妈妈,您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真美呀!”妈妈笑着说:“只有经历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才知道你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幸福。”她说着说着,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原来妈妈小时候,村子离县城比较偏远。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稻米不丰足,饿了啃红薯,桌子板凳是家当,坑坑洼洼走泥路”。虽然生活清苦些,但妈妈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有幸上了县城里的高中。有一年寒冬,到处覆盖着皑皑白雪,用“滴水成冰”、“天寒地冻”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妈妈正从几十公里外的学校赶回家。鹅毛大雪下了好几天,厚厚的积雪让人无法分清哪儿是路哪儿是坑。崎岖不平的道路上结着一层滑溜溜的冰。突然她脚下一滑,“啪”的一声摔在冰面上。瞬间,头脑发懵,坚硬而冰冷的路面更使她瘦小的身体无法动弹。天哪,谁能想到她当时心中的无助呀!过了好一会儿,她终于艰难地爬起来。饿着肚子走了大半天,回到了家,刚见到外公就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起来。

  时隔二十多年,这条小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路旁那矮小的土房,已变成了别墅般的双层洋房,还新增了许多店铺。各式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的农民伯伯正驾驶着播种机在地里来回耕种着,脸上写满了喜悦与幸福……原来农村生活也这么现代化。

  同是那条回家的路,两代人却走出了不同的感受。想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