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交流的无奈
交流的无奈1
都说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但真正交流的时候却有太多的无奈。想起一本书《交流的无奈》,作者说,我们所有的交流都是隔空喊话,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心连心。
或许我就不应该那么信任所谓的精神科医生吧。人性的恶臭并不是换了个职业、披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就能改变的。
但是从同行的角度又会觉得可悲。越来越多的患者不愿意去相信医生,患者自身的思维问题是一方面,少部分医生的素质低下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
作为医生,对患者没有充分的了解,就去妄下结论,这可能已经不是职业素养的问题,而是为人交往能力的问题了吧。用在诊断病人上不用说更是大错特错。
有些交流根本就只是给自己徒增烦恼。即使是要伤害对方,我也已经下定决心忘记你。
很多事情,没有切身体会是根本没有资格批判的'。真正伟大的人和智者都保持着谦卑,对自己不懂的领域无比谦虚。历史上就连牛顿这样的伟人都只敢说自己是在科学的海边拾贝壳的人,究竟那些凡夫俗子是谁给的勇气去大放厥词,给自己都不了解的东西去下断语呢?
三观不合,交流真的没多大意义。赶快避而远之,比什么都好。人的一生就这么短,没有必要给自己添堵,没有必要让垃圾人污染了自己的世界。
和有些人交流就是浪费时间,想遇到一个有趣的灵魂太难了,这确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交流的无奈2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