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原文

时间:2023-09-09 21:15: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甘露寺原文

甘露寺原文1

  原文:

  【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词赏析: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甘露寺原文2

  原文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翻译

  想观赏美景来到这多景楼中,栏杆边徘徊,极目长空。

  波光摇乱云影浮着紫色翠色,满含山气的天空染得时青时红。

  一川钟声佛唱融入淮南月色,万里船帆桅樯乘着海外清风。

  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扑扑,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

  注释

  甘露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三国东昊所建古寺。

  多景楼:在甘露寺。

  嘉:嘉美。

  徙倚:徘徊流连。

  钟呗:寺院诵经声。

  帆樯:船帆和桅杆,泛指江船。

  冥鸿:飞入远空的鸟。汉朝扬雄《法言·问明》,有“鸿飞冥冥”之语。

  创作背景

  《甘露寺多景楼》是诗人中年离乡宦游至江苏镇江,登临风景优美的多景搂,因风光迷人有感而作。

  赏析

  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挈全篇。多景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诗人这两句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这正抓住了多景楼居高临下,境界开阔的特点。

  中间两联是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方的航船。这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心目,于是他于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意谓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旷自得情怀。诗人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翮,远翔天字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

  全诗视野宏阔,韵格浏亮,形象鲜明,对仗工稳,确能表现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甘露寺原文3

  纪梦游甘露寺(寺在京口北固山上)原文

  作者:陆龟蒙

  昔卧嵩高云,云窗正寒夕。披裘忽生梦,似到空王宅。

  峨天一峰立,栏楯横半壁。级倚绿巅差,关临赤霄辟。

  扪虚陟孤峭,不翅千馀尺。叠掌望罘罳,分明袒肩释。

  凌香稽首罢,嘹哓□□□。高户乘北风,声号大波白。

  光中目难送,定验方可觌。树细鸿蒙烟,岛疏零落碧。

  须臾群籁入,空水相喷激。积浪亚寒堆,呀如斗危石。

  跳音簇鞞鼓,溅沫交矛戟。鸟疾帆亦奔,纷纷助劲敌。

  思非水灵怒,即是饥龙擘。怯慑不敢前,荷襟汗沾霢.

  回经定僧处,泉木光相射。岩磴云族栖,柖柯露华适。

  逍遥得真趋,逦迤寻常迹。山腹贮孤亭,岚根四垂帟。

  谁题雪月句,乃是曹刘格。阆阙一枝琼,边楼数声笛。

  吟高矍然起,若自苍旻掷。短烛堕馀花,圆蟾挂斜魄。

  自从神锡境,无处不登陟。忽上南徐山,心期豁而获。

  岂伊烦恼骨,合到清凉域。暗得胡蝶身,幽期尽相识。

  奈何有名氏,未列金闺籍。翻惭丱顶童,得奉真如策。

  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

甘露寺原文4

  甘露寺原文

  江山岂不好,独游情易阑。

  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

  我欲访甘露,当途无闲官。

  二子旧不识,欣然肯联鞍。

  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

  楼台断崖上,地窄天水宽。

  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

  却望大明寺,惟见烟中竿。

  狠石卧庭下,穹窿如伏羱。

  缅怀卧龙公,挟策事琱钻。

  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瞒。

  名高有余想,事往无留观。

  萧公古铁镬,相对空团团。

  陂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

  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山川失故态,怪此能独完。

  僧繇六化人,霓衣挂冰纨。

  隐见十二叠,观者疑夸谩。

  破板陆生画,青猊戏盘跚。

  上有二天人,挥手如翔鸾。

  笔墨虽欲尽,典型垂不刊。

  赫赫赞皇公,英姿凛以寒。

  古柏手亲种,挺然谁敢干。

  枝撑去峰裂,根入石窟蟠。

  薙草得断碑,斩崖出金棺。

  瘗藏岂不牢,见伏理可叹。

  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

  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

  废兴属造物,迁逝谁控抟。

  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

  古今共一轨,後世徒辛酸。

  聊兴广武叹,不待雍门弹。

  甘露寺注释:

  【广武叹】国志·魏志·阮籍传》“官至步兵校尉”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嘆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后常以喻怀才不遇。宋苏轼《甘露寺》诗:“聊兴广武嘆,不待雍门弹。”金元好问《光武台》诗:“空餘广武嘆,无復云臺功。”

甘露寺原文5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译文

  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注释

  甘露: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重建。北固山下临长江,当时江阔十余里。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赏析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诗题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围绕“宿”字展开。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席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与幻想,是通过感官来证实它存在,虽然没有具体的肯定,逼真感很强,尽管北固山没有千山万壑存在。“云气”、“松声”,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劲;而感觉到云气,凝听到松涛,也反映了诗人心底的.宁静。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

  “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末句构思很奇特,仍用幻笔,不说开窗看如雪白浪,而说奔腾翻滚的长江被“放”进窗来,把长江的气势写透写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扑进窗来的奇观,深深地被长江的伟观所震撼。“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高超。这一写作及炼字方法,与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相仿,但杜诗写的是静态,曾诗写的是动态,更具魄力,只有稍后的王安石绝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与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