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宣传词
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浓缩了古徽州诸多文化内涵,依托梯田花海、古村古树和农俗晒秋等资源的篁岭旅游景区已成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旅游的新名片,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升级贡献了一个新样本——篁岭模式,并在国际研讨、推广。不知道大家对婺源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宣传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宣传词 篇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宣传词 篇2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因其春天黄灿灿的油菜花,万亩梯田花海江岭而闻名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地处江西东北部,西距景德镇80公里,东临国家历史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旅游胜地黄山,南接亚洲铜都德兴铜矿,处在黄山、庐山、三清山、九华山、龙虎山、武夷山、鄱阳湖、千岛湖等华东黄金旅游区域的腹地,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东接福建,大金湖,兔耳岭等东方山水风景,被许多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中国最美的乡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皖赣浙三省交界处。 婺源是古徽州府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景色优美,有东线、西线、北线三条著名旅游路线
东线。东线景区以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和田园风光为主,主要景区有小桥流水人家——李坑,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江湾,还有中国四大花海之一油菜花观赏圣地——江岭梯田和电影《暖》的拍摄地——庆源村。
北线。北线以原生态的山水风光见长,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的高山峡谷景区。这里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森林覆盖率高达 90.7%,景区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灵岩洞是一座亿年溶洞,常年温度保持不变,冬暖夏凉。乡居人家经典——严田古樟,一处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彩虹桥是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时的宋代廊桥,还有儒商第一村的思溪延村。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宣传词 篇3
“绿色GDP”让旅游环境更“美”
生态是自然对婺源的馈赠,似乎也是昔日落后的见证,而今天却成了发展旅游的基础。婺源率先在全国创建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完成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80万亩,绿化公路500多公里。同时,通过实施以电代柴、改燃节柴和改灶节柴工程,使得85%以上的家庭实现了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关闭200余家木竹加工企业,年均减少林木采伐5万立方米。2009年以来,婺源还在全县范围内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如今,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成为亚洲越冬鸳鸯最多的地方,绝迹近一个世纪的珍稀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在这里繁衍生息。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婺源深入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努力做到“十个全部”:全县1487个自然村全部聘请保洁员;全县3000多家农家乐全部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所有绘画写生景点全部要把油彩污水集中处置;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所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部不允许擅自改建拆除等。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了守护安宁旖旎的田园风光,婺源月亮湾景区谢绝了投资数十亿元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项目。婺源生态工业园对有污染的企业也一律说不,近年来,关闭近200家高耗能污染企业。了解内情的人无不夸道:虽然婺源在招商中看似放弃了数十亿元的投资,实则掘到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的“另一桶金”。婺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纷至沓来,5年来游客增长都达20%以上。
婺源还发展壮大生态农业。2014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中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创建区建设年度考评,成为全国首家有机绿茶认证示范创建区。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7.6万亩,采制茶叶13500吨,茶产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婺源所产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50%以上份额。
“记住乡愁”让旅游品质更“高”
婺源之美,就是美在生态与文化的珠联璧合,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
为丰富旅游内涵,增强其生命力,婺源十分注重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整理,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个分会,启动了“婺源传统古村落”的文化调查与素材整理工作。成立徽剧传习所,编排节目,徽剧、傩舞、抬阁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纷纷亮相,为农民与游客呈上一份份精神食粮。同时,创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方式,涌现了“九思堂、明训堂、西冲院”等古建保护成功案例,对4000多幢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有力保护。著名学者冯骥才对婺源文化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婺源率先在全国扛起乡村文化大旗”。目前,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虹关、思溪等5个村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徽派建筑是婺源的传统与特色,更是婺源“中国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重要元素。该县通过改色调、改符号、改风格,做到保徽、建徽、改徽相结合,切实将婺源打造为徽派建筑的大观园。
为丰富“最美乡村”内涵,婺源提出利用8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县所有村庄逐步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该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生活、一村一境界”的发展理念,将全县村庄分为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三个层次来打造。从2013年起,婺源以省级财政每年新增100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为杠杆,拉动与整合本级与上级财政安排的各项涉农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预计连续3年总额突破1个亿,在全县30个村,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挖掘特色民俗内涵,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近年来,婺源先后荣获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文化”牌荣誉。2014年,婺源获评“中国文化工作先进县”。
“转型升级”让旅游产业更“强”
以婺源文化和婺源风光为背景、历时两年、投入10亿元巨资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已经进入了演出倒计时阶段。这是婺源旅游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婺源旅游历经10多年的发展,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首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三年来,该县不满足于精放的观光旅游与门票经济,加快推进旅游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三个转变”。婺源还审时度势、自我加压,力争通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打造“产业融合、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品牌、旅游富民”全国六个第一的“中国旅游第一县”。为大手笔做好旅游转型文章,投资几十亿元打造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丛溪庄园、锦绣画廊乡村休闲自行车道等休闲、度假、康体旅游项目;斥资2亿多元提升景区软硬件水平,将江湾景区打造成为徽文化大观园;投入上亿元对旅游城市形象进行高品位设计等。同时聘请专家修编导游词,招聘中、英、日、韩等语种导游,加强宾招、农家乐等从业人员管理培训,健全游客投诉反映处理机制,大大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2014年,随着篁岭、五龙源漂流、严田古樟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使得婺源拥有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是全国拥有A级景区最多的县,各项旅游指标位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前列。
一业带来百业兴。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大小宾馆达200多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近8万人。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1283万人次、门票收入3.1亿元、综合收入65亿元。目前,婺源有8万多人从事农家乐、导游、交通运输等旅游相关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3%,对县域GDP的贡献居全省首位。李坑村民邱五权瞄准“农家游”发展势头,开办了一家饭庄,现年上交税收达十多万元。
“高频吆喝”让旅游品牌更“响”
近年来,婺源围绕“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与主题,打好对外宣传主动仗,新闻外宣、节庆活动、旅游营销和项目招商围绕“中国最美的乡村”来开展和推介。
婺源精心打造“一张专题片、一本画册、一首歌、一台戏、一部影片”等外宣制品,凭借高品位、高质量的外宣制品,通过各种高端媒介、平台的宣传,大大提升了婺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人民画报婺源特刊先后送到全国两会会场与党的十八大会场;近三年有10多部影片在婺源拍摄并在央视播出;连续11年举办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邀请媒体聚焦报道,展示婺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每年婺源在各级新闻媒体上稿1万多条,位居省市前列。随着“中国最美乡村”的声名远播,吸引了世界华文媒体等媒体聚集婺源采访,2014年,婺源先后在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欧洲新闻网等对外发表新闻报道1000余条。婺源江岭风光和石城风光先后亮相QQ登录界面,吸引了10亿QQ用户的目光;享有“世界十字路口”美誉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播放了婺源两幅石城风光图片,并在美国、加拿大、巴西、西班牙等地500多家媒体转载发表。每年3、4月份婺源旅游呈现火爆局面,百度“婺源”搜索排名一度稳居前两位,与香港持平。婺源先后获得了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最美中国榜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2014中国最美丽县”、中国最美30个县、婺源和篁岭景区分别入选中国最美符号、江湾景区荣获“最受读者喜爱的旅游景区”称号等荣誉。
“中国最美的乡村”美名远扬,吸引了大批境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旅游。2014年5月,韩国170人的包机团来到婺源。2014年,婺源境外游客达4.2万人次。